浅谈现代生态农业

浅谈现代生态农业

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复合体系。它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保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之目的,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体系。现代生态农业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切实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21世纪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一)探索阶段

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

(二)关注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 )。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 )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阶段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 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

(二)多样式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

(三)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

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

(四)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

现代生态农业是运用农业生态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体系。它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追求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以求达到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

浅谈现代生态农业

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复合体系。它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保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之目的,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体系。现代生态农业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切实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21世纪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一)探索阶段

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

(二)关注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 )。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 )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阶段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 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

(二)多样式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

(三)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

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

(四)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

现代生态农业是运用农业生态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体系。它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追求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以求达到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


相关内容

  •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具有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特征. 第一批名单 北京市顺义区天津市西青区 河北省石家庄 ...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构建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构建 谭爱花1 李万明1,2 谢芳1 (1.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 石河子大学 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要:基于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深入探讨农业现代化内涵和我国农业现代 ...

  • 2015年现代农业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15年中国现代农业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 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5965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 ...

  • 2016年现代农业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 2016年中国现代农业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 发展前景趋势报告 报告编号:1817707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 ...

  •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_尹成杰
  • DOI:10.13246/j.cnki.iae.2008.03.003<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8年第3期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 ◆农业部副部长 尹成杰 内容提要:本文就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问题论述了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现代 农业是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我 ...

  •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
  • 第27卷第2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 VoL27No.2 竺!!竺!星垒曼§星垒曼£奠Q星垒堡旦!曼堑£I坠』圣垒垦坠Q旦堡垒墼堡垒旦Q墼 些!!翌!竺!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 蒋和平,黄德林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建立中国农 ...

  • 2011年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11-2015年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与投资 战略研究报告 第一章 现代农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 现代农业基础阐述 一.现代农业的界定 二.现代农业的内涵 第二节 主要特性 一.生产技术科学化 二.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经营形式产业化 四.生态环境优良化 五.产业发展信息化 六.操作手段机械化 七.农产 ...

  • "现代农业"再认识
  • "现代农业"再认识 周应恒,耿献辉 1.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背景 来源:"现代农业"再认识 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传统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了夕阳产业,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已经非常有限.大力发展与传统农 ...

  • 论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及其发展
  • 论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及其发展 顾焕章.王培志 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对国民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波动的起点,农业的增长或衰退对经济扩张具有强烈的引诱或制动作用.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有三方面 ...

  • 自给农业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
  • 多次增值:协调同有关各业的互利关系,维护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性. 编辑锁定 补偿农田水分不足的性质,灌溉水量较小,水源主要靠当地降雨形成的径流蓄积,表现为小型工程.因此,雨养农业是灌溉农业的基础,灌溉农业是对雨养农业的补充.随着干旱加剧和农业灌溉用水在整个水资源分配中比例减少,雨养农业在未来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