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教案
咏鹅
教学目标:
1、识字与拼音结合,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6个生字。
2、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手工材料或彩色画笔。
教学时间:
教学流程:
一、 引入
1、 猜谜语,激趣导入。(“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2、创设情景,图画展示,教师描述:骆宾王真聪明,7岁就能做诗,你们今年也七岁了,聪明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鹅》这首诗吧。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 圈一圈。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学会。
3、 找一找。把最喜欢的一行诗多读几遍。
2、 画一幅美丽的《白鹅图》。三、 识字
1、 同桌互查字音。
2、 “找朋友”游戏。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用生字回答。
3、 请一名学生当老师领大家读。
4、 你还有哪些字不认识?请别人帮忙。
四、 熟读课文
1、 朗读。把你喜欢的诗句或全诗读给大家听,并请小伙伴们评一评。
2、 师范读。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从什么地方看出白鹅美丽,抓住表示动作和颜色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 生练读、指名读、同桌读、挑战同学读。
4、 读全诗,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五、 表演
分角色戴头饰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六、 练习
1、 读字练习。男女生轮读、接读。
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山行
教学目标:
1、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 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寒冷的深秋到来时,在山林中能欣赏到怎样的画面呢?请看:(画面以行书诗文为前景,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二、感受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图片,思考:诗文大致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想从这首诗中读懂什么?
2、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理解词义句意,充分发挥想象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尝试学习,“扶放”结合
1、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行,想想,主要写的什么?读后指名回答。
2、“远上”、“斜”、“寒山”这几个词告诉了我们山的什么特点?(先查字典)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简单画下来。(师展示画得正确的作品)你能在他们的画上找出“远上”、“斜”、“寒山”吗?
4、指导串讲句意:出示训练: 望去,一条 小路 地在
上延伸。 (板书:远上寒山)
5、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行诗文的步骤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小结: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图,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书:白云生处)
8、小结:诗人站在山脚,远远望到山林是什么样子?指名回答,板书:远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还会有些什么呢?激发想象,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丰富,让我们一齐在读中品味这山林的美景吧!学生诵读。
10、看到这样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呢?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理解三四行。分小组汇报结果。根据汇报板书(停车、霜叶),(近景壮美)
11、反复诵读全诗
12、学生串讲全诗含义。
二、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这首古诗词句精辟,让人回味,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这些次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2、 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书:热爱大自然)
三、 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四、 布置作业
1、我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诗
3、思考:根据本课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首古诗
悯农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认识偏旁
2.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单音节词和
2.识记
3.懂得
难点:1.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如何爱惜粮食。
2.说说古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镍前准备
投影片,投影仪、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香喷喷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年级学过一篇课文,是讲白米饭怎么来的,谁来背背? (指名背、齐背)
2.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古诗写农民伯伯是怎样辛辛苦苦种粮食的:出示课题,
锄:金字旁,右边一个
3.谁知道
4.这首诗是古时候--位大诗人写的,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背这首诗,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老师范读课文,观察投影片;
2.学生白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并划出新词。
3.指名试读课文,师生评价。'
4.教学生字:你是怎么学会这个字的。
盘:教学皿字底。
餐:上下结构,食部。重点书空。
皆:上下结构,上面是
辛:上下结构,立字头。
5.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诗意。
1.看图说话,理解第1行诗。
(1)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2)什么时候,农民伯伯在锄禾?你从图上哪里看出来?从诗句中哪里看出?教学
(3)小朋友刚才说的就是这行诗的意思,谁再来用
2.看图说话,理解第2行诗。
在这样火辣辣的太阳下面锄禾,农民伯伯是多么--辛苦呀!图上哪里看出他辛苦?读第2行诗,说诗意。
3.朗读第1句诗,说说诗意。
(1)指名读诗。
(2)自由练说诗意。
(3)指名说诗意。
(4)练习:课后第1题。
4.感情朗读第1句。
(1)指名读、范读比较。
(2)指名读。
(3)齐读。
(4)齐背。
5.理解第2句诗。
(1)农民伯伯种粮食是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呢?
(2)踌人也是这么想的,他把小朋友的话写成诗句,就是这样--(出示诗句),齐读。,
(3)这句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随机点拨:
知:知道。
盘中餐:碗里的饭。
粒粒:一颗一颗。
皆:都。
(4)指名试说涛意,师生评议。
(5)用
6.感情朗读第2句。
(1)指名读:
(2)齐读。
(3)齐背。
四、反复练读,体悟情感。
1.跟师练读。
2.指名读。
3.跟读得好的学生练读。
4.齐读。
5.同桌练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书写指导。
锄:中间下面一笔是提。
餐:最后一笔是点。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卡片。
2.扩词:锄--
餐--
汗--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练说诗意。
1.同桌一人读诗,一个释诗。再交换。
2.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背诵课文。
1.跟着录音轻声背。
2.看图背诵。
3.指名背诵,评价。
4.齐背。
四、总结导行。
1.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2.你平时是怎样爱惜粮食的?
3、行为辨析:《作业本》第4题。
4.总结: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民的劳动,爱惜粮
食。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题。
2.读一读《选学读本》的第13课《古诗二首》。
墨梅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诗句?请同学们背诵几首。
2、学生自由发言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水墨画的梅花)。
2、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写的诗吗?
三、学习《墨梅》。
1、放录音(初步感知诗意)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5、共同讨论、交流难懂诗句意思。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提问: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借墨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品质)
7、小结学习方法。
一理解作者及背景;
二读理解诗句;
三读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四、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注意感情
2、指名读
3、听录音,跟读
4、齐读全诗,要读出古诗的韵味
5、练习背诵
6、指名背
五、学习生字。
学会砚;认识“乾、坤”。
作业设计:
1、抄写有关生字
2、背诵古诗并翻译
3、预习后两首。
△可以找作者写的其他诗或风格相似的诗读一读(选作)
竹石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说一说诗的意思。
2、复习上节课学古诗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
三、自主学习《竹石》。
1、放录音(初步感知诗意)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5、看投影片(帮助理解词句:立根原在破岩中)
6、共同讨论、交流难懂诗句意思。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7、提问: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精神。)
8、猜想:
假定根会说话,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根会说些什么?
9、指导朗读、背诵。(听录音)
石灰吟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1、解题。
2、介绍作者。
3、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5、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6、提问:“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
7、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
识记“锤”、“焚”。
六、齐背后两首诗。
七、检查。
1、指名背诵第一首古诗。
2、默写后两首。
八、进行比赛。
1、明确比赛要求。
时间:3分钟
范围:课内课外不限
要求:只能背不能读,读错不算数。
教师看时间,全班同学当评委。
2、开始比赛
3、评出优胜者前三名和优生组一组。
4、谈谈比赛感受或看法。
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古诗,抄写生字并组词。
2、默写后两首。
△收集课内或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板书所学三首古诗及作者副板书重点词语
预习积累•运用一,搜集写景古诗,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可以把你喜欢的古诗抄下来背一背。
鸟鸣涧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出示诗题,《鸟鸣涧》
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2.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来相互交流有关于王维的基本情况。
二.自学古诗《鸟鸣涧》
1.出示古诗要求。
(1) 划出不懂的词句。
(2) 参考学习资料对不懂的词句进行理解。
2.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来学习古诗《鸟鸣涧》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巡视,了解。
三.协助学生进行古诗理解。
1.了解学生所划出的难以理解的词句。
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你们划出的词句分别是什么呢?
(根据学生所说,将难以理解的词语板演在黑板上。)
2.启发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来引导学生。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这些困难,看看有哪些同学能为他们来解决这些困难?
(引导学生主动来帮助其他同学来解决问题。)
(在过程中,碰到有不正确的地方,教师要让其他同学自己来解决。
3.理解古诗的重要含义。
让学生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来理解整首古诗的含义。
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自主理解改正。
四.再次阅读,体会古诗意境。
1.学生自己来读。
(边读边想像诗中意境。)
2.采用其他的方式来练读。
(采用同位读,小组读等方式来练读。)
3.运用赛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暮江吟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理解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春夜喜雨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基本环节:整体感知思想感情——深入体味精辟字眼——鉴赏及方法指导 教学步骤::主观感知——互动质疑——运用联想——深入体味——朗读鉴赏——方法总结——知识迁移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
当dāng 潜qián 径jìng 重zhò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提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
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
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
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明确:当然有关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野径云俱黑,
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连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乌云,作者既是以火见云黑,更是以火反衬云的黑,
王嗣奭《杜臆》中云:“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不然,则“江船”句与喜雨无涉,而黑云安得在野径耶?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诗人离题了?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梁简文帝有诗云:“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无人能下。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配乐朗读)
出塞
学习目标:
1.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 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 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 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 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 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 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 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 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 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 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 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 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
七:创情境说话。
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 塞》这首诗的情境中。
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
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 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 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
3. 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4. 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
交流创作成果。
再读《出 塞》。
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
1. 默写 〈〈出塞〉〉
2. 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 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4. 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能有感情地朗读。
3、、会背诵、默写古诗,并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写一首送别诗。
4、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重点、难点:
以自我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深入理解古诗,体会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学安排:
一、课前的前瞻性自我探究
课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方式查阅古诗的写作背景,深刻地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诗人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主要的成就等。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到网上查找资料。
二、课内的小组合作探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古诗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教师注意指导读准音。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多少有关他的知识?
4、学生展示交流以上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有个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
5、“赠”是什么意思?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思。(充分利用工具书,书本中的注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巡回关注每个小组的合作探究情况。 2、集体交流小组学习探究成果。
(1)、在说这整首诗的意思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将欲行:就要出发了。闻:指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千尺:系虚指,极言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可以引导学生举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写法来帮助理解这一词) 不及:比不上。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忽燃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3)、一、二两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第二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还用了夸张的写法。 (4)、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比喻、夸张为了说明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
3、小结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②诗人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假如你和你的好友也要经历这样一次送别,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呢?
③利用多媒体,视听动画情境,配乐朗诵这首诗。
③游戏活动,再现情境。(让学生扮演李白和汪伦,进行配乐诗表演) ④背诵、默写古诗《赠汪伦》
(三)、了解其他类似的诗
1、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附录二)
3、总结并提出课后延伸拓展练习的要求
三、课后的延伸性拓展练习
1、搜集李白的其它诗,与同学交流学习。
2、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仿写一首送别诗。评出当代小李白。
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被人誉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你知道他写了哪些诗?你能有感情背诵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劳劳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揭题释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名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白帝城”在哪里?
3.释疑
(边播放“早发白帝城”flash动画边说明)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白帝城”和“江陵”都是指地方?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峡的景象(西陵峡━瞿塘峡━巫峡━夔门━白帝城)一路上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4.听“flash动画范读”(注意文中多音字的读音)
5.学生指出多音字读一读
三、指导自学:
1.先读诗中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注意读准诗中多音字,然后读诗歌,把读诗歌读正确。
2.多读几遍诗歌,把诗歌读顺,再查字典,想想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借助动画图景,合作探究诗意,然后小组内说一说。
(这一环节在借助动画图景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理解古诗意思,代替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词地给学生解释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诗句的意思。利用动画丰富多彩的影视材料,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交融的境界后,再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其实也是学生初步认知的环节,要读准读畅这首诗就得先认识这首诗里的字,所以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要稍长一些。)
3.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等一下与同学讨论。
四、汇报自学情况:
1.质疑
2.指名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3.这首诗第一句你读懂了什么?(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很快就到了。
4.李白的路途中有哪些见闻?指名说第二句诗意。
出示课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指名说说看了画面的感受。 诗人站在船头,耳边响起猿猴的啼叫声,这一处的叫声还没停,由于小船飞速而下,诗人又听到另一处猿猴的叫声,两岸猿猴的啼叫声连成一片,可见船行的速度真快。在这一行诗里,诗人用“啼不住”突出船快。同学们
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不简单!船真的好像诗中描绘的那么快吗?(是诗人的感觉船走得快)
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1.启发谈话: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老师给同学讲个故事吧:你们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望庐山瀑布》,你一定感受到李白是(生答:豪放,喜欢自由的人),可是,在公元759年3月,诗人58岁时因受政治牵连,流放夜郎。
2.出示诗句
“去国愁夜郎,投身穷荒谷。”(李白)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二首》)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杜甫《寄李白十二白十韵》)
3.学生据注解自由读诗句,四人小组合作理解诗句。
4.指名说你读懂了夜郎是个怎样的地方?
5.小结:的确夜郎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连生存下去都觉得难。更可悲诗人的内心倍受煎熬。
6.出示诗句: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可恨,浮世谪仙悲。”(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7.据注解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李白的内心受怎样的煎熬?(指名回答)
8.启发学生了解作者作诗时的心情。
此时,经常爽朗大笑的李白,此间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可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的时候,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激动、喜出望外、眉开眼笑等)板书:欣喜若狂
六、领悟诗情,细致品读(再次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回答相关问题)
1.诗人飞快地拨转船头,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诗人在得到大赦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读一读,体会,感悟,再自由描述。
2.第二句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3.指导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一读,说一说理由(自由读、男女赛读)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生: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白云间的白帝城格外漂亮。
生:猿声悲啼本是使人很不舒服,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声啼叫像在为他欢呼,向他辞行。
生: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乘坐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着祖国的美丽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生: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觉得讲水流得特别快,千里之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
生:诗人心情愉悦猿猴声此起彼伏,小舟飞速越过重重高山。
4.大声有感情练读,指名读,评议,愿意读的站起来高声诵读。
5.配乐全体背诵
七、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春晓
教学时间: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前两句:
1.出示图2:诗人本来在干什么?
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眠)正音。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
“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很香)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2.(指“觉”)这个字读什么?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觉得)
3.“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天亮)
4.指说第一句的意思。(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5.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师范读 指读 齐读)
6.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鸟叫声)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听到)“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叫)“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鸟叫)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7.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
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8.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9.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 (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后两句
1.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刮风下雨的声音)
3.“花落知多少。”“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不知道)“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4.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惋惜)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5.小结: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诵读经典教案
咏鹅
教学目标:
1、识字与拼音结合,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6个生字。
2、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手工材料或彩色画笔。
教学时间:
教学流程:
一、 引入
1、 猜谜语,激趣导入。(“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2、创设情景,图画展示,教师描述:骆宾王真聪明,7岁就能做诗,你们今年也七岁了,聪明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鹅》这首诗吧。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 圈一圈。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学会。
3、 找一找。把最喜欢的一行诗多读几遍。
2、 画一幅美丽的《白鹅图》。三、 识字
1、 同桌互查字音。
2、 “找朋友”游戏。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用生字回答。
3、 请一名学生当老师领大家读。
4、 你还有哪些字不认识?请别人帮忙。
四、 熟读课文
1、 朗读。把你喜欢的诗句或全诗读给大家听,并请小伙伴们评一评。
2、 师范读。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从什么地方看出白鹅美丽,抓住表示动作和颜色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 生练读、指名读、同桌读、挑战同学读。
4、 读全诗,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五、 表演
分角色戴头饰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六、 练习
1、 读字练习。男女生轮读、接读。
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山行
教学目标:
1、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 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寒冷的深秋到来时,在山林中能欣赏到怎样的画面呢?请看:(画面以行书诗文为前景,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二、感受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图片,思考:诗文大致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想从这首诗中读懂什么?
2、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理解词义句意,充分发挥想象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尝试学习,“扶放”结合
1、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行,想想,主要写的什么?读后指名回答。
2、“远上”、“斜”、“寒山”这几个词告诉了我们山的什么特点?(先查字典)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简单画下来。(师展示画得正确的作品)你能在他们的画上找出“远上”、“斜”、“寒山”吗?
4、指导串讲句意:出示训练: 望去,一条 小路 地在
上延伸。 (板书:远上寒山)
5、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行诗文的步骤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小结: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图,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书:白云生处)
8、小结:诗人站在山脚,远远望到山林是什么样子?指名回答,板书:远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还会有些什么呢?激发想象,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丰富,让我们一齐在读中品味这山林的美景吧!学生诵读。
10、看到这样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呢?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理解三四行。分小组汇报结果。根据汇报板书(停车、霜叶),(近景壮美)
11、反复诵读全诗
12、学生串讲全诗含义。
二、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这首古诗词句精辟,让人回味,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这些次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2、 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书:热爱大自然)
三、 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四、 布置作业
1、我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诗
3、思考:根据本课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首古诗
悯农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认识偏旁
2.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单音节词和
2.识记
3.懂得
难点:1.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如何爱惜粮食。
2.说说古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镍前准备
投影片,投影仪、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香喷喷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年级学过一篇课文,是讲白米饭怎么来的,谁来背背? (指名背、齐背)
2.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古诗写农民伯伯是怎样辛辛苦苦种粮食的:出示课题,
锄:金字旁,右边一个
3.谁知道
4.这首诗是古时候--位大诗人写的,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背这首诗,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老师范读课文,观察投影片;
2.学生白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并划出新词。
3.指名试读课文,师生评价。'
4.教学生字:你是怎么学会这个字的。
盘:教学皿字底。
餐:上下结构,食部。重点书空。
皆:上下结构,上面是
辛:上下结构,立字头。
5.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诗意。
1.看图说话,理解第1行诗。
(1)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2)什么时候,农民伯伯在锄禾?你从图上哪里看出来?从诗句中哪里看出?教学
(3)小朋友刚才说的就是这行诗的意思,谁再来用
2.看图说话,理解第2行诗。
在这样火辣辣的太阳下面锄禾,农民伯伯是多么--辛苦呀!图上哪里看出他辛苦?读第2行诗,说诗意。
3.朗读第1句诗,说说诗意。
(1)指名读诗。
(2)自由练说诗意。
(3)指名说诗意。
(4)练习:课后第1题。
4.感情朗读第1句。
(1)指名读、范读比较。
(2)指名读。
(3)齐读。
(4)齐背。
5.理解第2句诗。
(1)农民伯伯种粮食是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呢?
(2)踌人也是这么想的,他把小朋友的话写成诗句,就是这样--(出示诗句),齐读。,
(3)这句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随机点拨:
知:知道。
盘中餐:碗里的饭。
粒粒:一颗一颗。
皆:都。
(4)指名试说涛意,师生评议。
(5)用
6.感情朗读第2句。
(1)指名读:
(2)齐读。
(3)齐背。
四、反复练读,体悟情感。
1.跟师练读。
2.指名读。
3.跟读得好的学生练读。
4.齐读。
5.同桌练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书写指导。
锄:中间下面一笔是提。
餐:最后一笔是点。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卡片。
2.扩词:锄--
餐--
汗--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练说诗意。
1.同桌一人读诗,一个释诗。再交换。
2.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背诵课文。
1.跟着录音轻声背。
2.看图背诵。
3.指名背诵,评价。
4.齐背。
四、总结导行。
1.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2.你平时是怎样爱惜粮食的?
3、行为辨析:《作业本》第4题。
4.总结: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民的劳动,爱惜粮
食。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题。
2.读一读《选学读本》的第13课《古诗二首》。
墨梅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诗句?请同学们背诵几首。
2、学生自由发言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水墨画的梅花)。
2、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写的诗吗?
三、学习《墨梅》。
1、放录音(初步感知诗意)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5、共同讨论、交流难懂诗句意思。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提问: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借墨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品质)
7、小结学习方法。
一理解作者及背景;
二读理解诗句;
三读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四、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注意感情
2、指名读
3、听录音,跟读
4、齐读全诗,要读出古诗的韵味
5、练习背诵
6、指名背
五、学习生字。
学会砚;认识“乾、坤”。
作业设计:
1、抄写有关生字
2、背诵古诗并翻译
3、预习后两首。
△可以找作者写的其他诗或风格相似的诗读一读(选作)
竹石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说一说诗的意思。
2、复习上节课学古诗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
三、自主学习《竹石》。
1、放录音(初步感知诗意)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5、看投影片(帮助理解词句:立根原在破岩中)
6、共同讨论、交流难懂诗句意思。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7、提问: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精神。)
8、猜想:
假定根会说话,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根会说些什么?
9、指导朗读、背诵。(听录音)
石灰吟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1、解题。
2、介绍作者。
3、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5、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6、提问:“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
7、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
识记“锤”、“焚”。
六、齐背后两首诗。
七、检查。
1、指名背诵第一首古诗。
2、默写后两首。
八、进行比赛。
1、明确比赛要求。
时间:3分钟
范围:课内课外不限
要求:只能背不能读,读错不算数。
教师看时间,全班同学当评委。
2、开始比赛
3、评出优胜者前三名和优生组一组。
4、谈谈比赛感受或看法。
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古诗,抄写生字并组词。
2、默写后两首。
△收集课内或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板书所学三首古诗及作者副板书重点词语
预习积累•运用一,搜集写景古诗,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可以把你喜欢的古诗抄下来背一背。
鸟鸣涧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出示诗题,《鸟鸣涧》
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2.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来相互交流有关于王维的基本情况。
二.自学古诗《鸟鸣涧》
1.出示古诗要求。
(1) 划出不懂的词句。
(2) 参考学习资料对不懂的词句进行理解。
2.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来学习古诗《鸟鸣涧》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巡视,了解。
三.协助学生进行古诗理解。
1.了解学生所划出的难以理解的词句。
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你们划出的词句分别是什么呢?
(根据学生所说,将难以理解的词语板演在黑板上。)
2.启发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来引导学生。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这些困难,看看有哪些同学能为他们来解决这些困难?
(引导学生主动来帮助其他同学来解决问题。)
(在过程中,碰到有不正确的地方,教师要让其他同学自己来解决。
3.理解古诗的重要含义。
让学生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来理解整首古诗的含义。
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自主理解改正。
四.再次阅读,体会古诗意境。
1.学生自己来读。
(边读边想像诗中意境。)
2.采用其他的方式来练读。
(采用同位读,小组读等方式来练读。)
3.运用赛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暮江吟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理解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春夜喜雨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基本环节:整体感知思想感情——深入体味精辟字眼——鉴赏及方法指导 教学步骤::主观感知——互动质疑——运用联想——深入体味——朗读鉴赏——方法总结——知识迁移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
当dāng 潜qián 径jìng 重zhò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提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
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
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
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明确:当然有关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野径云俱黑,
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连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乌云,作者既是以火见云黑,更是以火反衬云的黑,
王嗣奭《杜臆》中云:“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不然,则“江船”句与喜雨无涉,而黑云安得在野径耶?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诗人离题了?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梁简文帝有诗云:“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无人能下。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配乐朗读)
出塞
学习目标:
1.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 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 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 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 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 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 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 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 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 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 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 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 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
七:创情境说话。
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 塞》这首诗的情境中。
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
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 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 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
3. 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4. 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
交流创作成果。
再读《出 塞》。
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
1. 默写 〈〈出塞〉〉
2. 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 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4. 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能有感情地朗读。
3、、会背诵、默写古诗,并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写一首送别诗。
4、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重点、难点:
以自我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深入理解古诗,体会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学安排:
一、课前的前瞻性自我探究
课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方式查阅古诗的写作背景,深刻地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诗人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主要的成就等。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到网上查找资料。
二、课内的小组合作探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古诗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教师注意指导读准音。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多少有关他的知识?
4、学生展示交流以上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有个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
5、“赠”是什么意思?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思。(充分利用工具书,书本中的注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巡回关注每个小组的合作探究情况。 2、集体交流小组学习探究成果。
(1)、在说这整首诗的意思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将欲行:就要出发了。闻:指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千尺:系虚指,极言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可以引导学生举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写法来帮助理解这一词) 不及:比不上。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忽燃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3)、一、二两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第二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还用了夸张的写法。 (4)、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比喻、夸张为了说明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
3、小结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②诗人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假如你和你的好友也要经历这样一次送别,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呢?
③利用多媒体,视听动画情境,配乐朗诵这首诗。
③游戏活动,再现情境。(让学生扮演李白和汪伦,进行配乐诗表演) ④背诵、默写古诗《赠汪伦》
(三)、了解其他类似的诗
1、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附录二)
3、总结并提出课后延伸拓展练习的要求
三、课后的延伸性拓展练习
1、搜集李白的其它诗,与同学交流学习。
2、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仿写一首送别诗。评出当代小李白。
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被人誉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你知道他写了哪些诗?你能有感情背诵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劳劳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揭题释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名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白帝城”在哪里?
3.释疑
(边播放“早发白帝城”flash动画边说明)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白帝城”和“江陵”都是指地方?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峡的景象(西陵峡━瞿塘峡━巫峡━夔门━白帝城)一路上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4.听“flash动画范读”(注意文中多音字的读音)
5.学生指出多音字读一读
三、指导自学:
1.先读诗中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注意读准诗中多音字,然后读诗歌,把读诗歌读正确。
2.多读几遍诗歌,把诗歌读顺,再查字典,想想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借助动画图景,合作探究诗意,然后小组内说一说。
(这一环节在借助动画图景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理解古诗意思,代替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词地给学生解释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诗句的意思。利用动画丰富多彩的影视材料,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交融的境界后,再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其实也是学生初步认知的环节,要读准读畅这首诗就得先认识这首诗里的字,所以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要稍长一些。)
3.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等一下与同学讨论。
四、汇报自学情况:
1.质疑
2.指名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3.这首诗第一句你读懂了什么?(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很快就到了。
4.李白的路途中有哪些见闻?指名说第二句诗意。
出示课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指名说说看了画面的感受。 诗人站在船头,耳边响起猿猴的啼叫声,这一处的叫声还没停,由于小船飞速而下,诗人又听到另一处猿猴的叫声,两岸猿猴的啼叫声连成一片,可见船行的速度真快。在这一行诗里,诗人用“啼不住”突出船快。同学们
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不简单!船真的好像诗中描绘的那么快吗?(是诗人的感觉船走得快)
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1.启发谈话: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老师给同学讲个故事吧:你们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望庐山瀑布》,你一定感受到李白是(生答:豪放,喜欢自由的人),可是,在公元759年3月,诗人58岁时因受政治牵连,流放夜郎。
2.出示诗句
“去国愁夜郎,投身穷荒谷。”(李白)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二首》)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杜甫《寄李白十二白十韵》)
3.学生据注解自由读诗句,四人小组合作理解诗句。
4.指名说你读懂了夜郎是个怎样的地方?
5.小结:的确夜郎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连生存下去都觉得难。更可悲诗人的内心倍受煎熬。
6.出示诗句: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可恨,浮世谪仙悲。”(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7.据注解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李白的内心受怎样的煎熬?(指名回答)
8.启发学生了解作者作诗时的心情。
此时,经常爽朗大笑的李白,此间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可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的时候,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激动、喜出望外、眉开眼笑等)板书:欣喜若狂
六、领悟诗情,细致品读(再次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回答相关问题)
1.诗人飞快地拨转船头,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诗人在得到大赦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读一读,体会,感悟,再自由描述。
2.第二句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3.指导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一读,说一说理由(自由读、男女赛读)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生: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白云间的白帝城格外漂亮。
生:猿声悲啼本是使人很不舒服,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声啼叫像在为他欢呼,向他辞行。
生: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乘坐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着祖国的美丽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生: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觉得讲水流得特别快,千里之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
生:诗人心情愉悦猿猴声此起彼伏,小舟飞速越过重重高山。
4.大声有感情练读,指名读,评议,愿意读的站起来高声诵读。
5.配乐全体背诵
七、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春晓
教学时间: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前两句:
1.出示图2:诗人本来在干什么?
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眠)正音。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
“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很香)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2.(指“觉”)这个字读什么?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觉得)
3.“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天亮)
4.指说第一句的意思。(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5.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师范读 指读 齐读)
6.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鸟叫声)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听到)“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叫)“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鸟叫)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7.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
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8.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9.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 (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后两句
1.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刮风下雨的声音)
3.“花落知多少。”“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不知道)“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4.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惋惜)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5.小结: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