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总第148期

城市问题2007年第”期

[文章编号】1002—203l(2007)11一0048—09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何重达吕斌

[擅要】单住制度在中国解放后建立,嘉现了较强的社畚功能,它不但成为圜第进行社鲁调控和整夸的工具,还有蛀缓解了建国初期城市就业压力.提供了社畚福利保障,井塑造了计划体制下中国城市的基奉结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传统单位制度发生了深刺的变化,单位制度的许多社鲁功能也遥渐被剥离或弱干匕。分析了件统单位制度的社套功能,烈厦在制度改革后的社套转型期速些社奢功能曼如何由新的制度来完成的。从这些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中可看出.单位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改革应谊借茔传统的单住制度,寻找新的逢轻采完成对中国城市社舍的管理。

[关键词]单位制度;社会功能;转型期;单位福利;社区[中圈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单位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单元。改革整合、调控、统治或分化的,以及是什么样的体制或开放以前,在中国社会,尤其在城市社会中,几乎每

制度,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机制,构造了社会的制度一个人的生存和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和所谓的“单

结构…。

位”有紧密的联系。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

目前,对于中国的。单位”和。单位制度”。众多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对于相当多的生活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和观察的角度,对它做了在城镇中的人来说,单位的影响仍然在他们的生活不同的界定。本文要讨论的“单位制度”或“单位体中存在。

制”主要是指以单位组织为基础的一系列社会体制和制度结构。不管是出于行政控制、资源分配、劳动

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背景

组织,还是其他原因,单位组织在解放后逐步发展成

为联系国家和社会成员的纽带。国家和政府对其社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单位组织就成为中国城市会成员,按照国家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进

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而单位制则成为中国城市管行整合和控制,只需要通过控制其隶属的单位就可

理的基本模式,以“单位体制”为特征的社会制度结以实现国家计划和目标。另一方面,单位在贯彻国

构,是中国独特的制度结构特征,构成了当代中国社

家整合控制的意志的同时也使得单位成员对单位产

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包括其他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

生了全面依附。于是单位制度在这样的依附和控制区别。因此对单位及单位制的研究就成为了解中国

中逐渐形成。单位制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展示了城市社会的窗口。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研究让学

政府管理战略和体制的出现是如何巩固和定义单位者更了解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是如何运行、控制、

制度的。

[作者筒舟】柯量连(1983一J,募.最硅.青州青m^,t享太荦环境学虎城市与区域规划幕礓士研克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Ⅱ城规划;;斌“950一),品,最被,北京大擘环堍学虎城市与压域规划乐主任,北京太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坪。

【收藕日轴)20町一*一21

【謦回日辨】2∞7一07—24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07年第”期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单位制度和其他制度一样都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巩固、强化的过程。解放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制度变化,同时面对着多年战争所导致的经济衰退和恶性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严重失

从单位体制中走了出来,变成了“社会人”。所有这些.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单位制存在的根基”1。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尽管传统的单位制度已经在逐步瓦解,但是单位制度对中国城市、居民和社会

的影响仍然会在很大范围内长期存在。虽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并不是一天可以完成,也不可一刀切,必须要考虑改革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和转型期新的社会问题,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在单位制度模式下运转了近30年的中国城市社会,以一种平缓的方式向新的制度过渡.传统单位制度中的一些做法在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是否仍然有其借鉴价值.这些都值得思考和研究。

业问题。随着党和政府在探索中恢复社会经济.开

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国特有的单位制度也在解放后到1957年的8年问逐步形成并在接下来的20年

内得到巩固和强化。路风认为,单位体制形成于社

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社会的重新组织的过程中。当商品经济、市场关系、自由劳动、契约合意、私人资本以及社会结构自治都丧失了合法性后,整个社会的运转就建立在单位体制的结构上”1。

单位被看成是中国解放后计划经济战略和政策

的产物。同时也是计划经济的保障。在单位里,政府的战略和政策遭遇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实,单位

代表政府管理着中国城市,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它确保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并将它们集中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得解放后我国经济从战争的打击中迅速恢复过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不可否认这为后来的经济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它解决了解放初期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安置了一大批旧社会

=传绩中国单位制度的杜含功能

单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国家通过单位进行社会资源分配、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单位叉赋予社会成员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台法性,满足他们的需求,代表他们的利益,同时控制他们的行为”’。因此,单位已经不仅仅是特殊的社会组织,更是国家进行统治的形式和工具,除了

组织功能和政治功能之外,单位制还在解放后的经

济恢复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关于单位制的社会功能,在过去许多研究中都有所提及,在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这些功能不应该

被遗忘。

国民党政府的官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计划体制

下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单位向单位成员提供各种福利保障、生活物资,并通过工

会等单位内部组织进行宣传教育,加强了单位成员

对单位的依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解放初恶劣的经济条件下,极大地调动了单位成员的劳动积极性,树

1.社会控制和资源分配

社会控制是国家政权为了在社会中建立和维持

一定的秩序而对社会进行的支配、调节、节制和协调过程,是国家实现其意志的基本方式。

王沪宁和刘建军在研究中特别强调了单位制度对于社会调控、社会控制的意义。王沪宁把单位定义为中国城市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和社会调控形式,即基本的社会调控单位和资源分配单位”・。刘建军则指出,单位是社会调控体系中以实现社会整合和扩充社会资源总量为目的的制度化组

立劳动的荣誉感,使得广大人民空前团结,建设国

家,保卫国家,确保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肯定这些功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单位制度同样存在着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弊端。在传统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曾经发挥巨大作用的单位制度,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中逐渐暴露出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得阻凸显,单位制度就成了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体制性或组织性的障碍。《中国单位制度》的作者杨晓民认为,在改革触及到深层矛盾时,单位制度就成了改革的一个瓶颈”1。他认为不全面改革单位制度,可能会导致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现

织形式,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联络点。中国建构单

位制,通过单位制实现新的社会整合的原始目的有两个:第一,巩固新政权的社会基础之需要;第二,在社会资源总量贫弱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力量推进社

实中失教。政府也已经强烈地关注到了这一层面并正逐一加以解决。近几年来,医疗、养老、就业、住房、户籍制度、金融体制等改革,使许多单位分崩离析,另外,。下岗”、“下海”等浪潮也使成千上万的人

经济与社会

会现代化进程”・。

从国家对社会控制的角度看,在国家和单位的关系上,国家全面占有和控制各种社会资源、利益和

机会,形成对单位的绝对领导和支配关系;在单位和

(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单位成员的关系上,单位全面占有和控制单位成员

发展的机会和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中所必需的资源、利益和机会,因而形成对社会成员的支配关系。由于有了这种支配关系,单位就成为

无法通过工资来回报,所以采用低工资高福利的制

度,统一分配资源,确保单位职工的基本生活,同时也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完成。然而,这种福利制度还同时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结果:第一,单位对职工的控制力加强,职工对单位的依赖也加强;第二,单位福利除了各种补贴之外,广义上还包括工会对职

国家和个人的联络点,实现了国家和个人之间控制

与依赖的关系。正如李路路和李汉林所分析的,单位组织通过将政权的性质和经济的性质结合在一起,将经济控制权力和国家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像国家对单位组织的统治那样,实现对个人的统

治…。

工的动员和教育,通过培养他们的政治热情和激发

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的增强了单位职工劳动积

极性和单位的凝聚力,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下达

的各种任务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第三,单位的福利基金用来为残疫、伤残、退休和因公死亡的家

从国家对资源调配的角度看,单位制是新社会

资源总量不足和新调控形式交互作用的产物,为社

属提供福利保障,为新生育小孩的父母和工人的殡

葬提供资金,还为工人提供医疗、伤害、妇产资金,同时每个单位还自己组织建设为这些福利需要服务的各种基础设施,这些建设加速了城市单位发展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的进程。

3.解决城市就业

解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制度变化。

会管理机构对各种社会力量的调节和控制提供了新

的制度架构。由于在解放后,物质资源匮乏,为保证

经济建设,尤其保证以重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建设,

国家通过这一架构.满足了对资源的强制性提取和再分配。

2提供福利保障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是一种建立在单

当时新中国政府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多年战争

导致的经济衰退和恶性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

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而向单位成员提供全方位的福利也是单位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从狭义上

看.单位提供的福利是落实到个人身上的福利保障,但是从广义上说,单位福利还包括政府通过单位向人民提供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以及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等。

在传统单位制度下,单位职工能享受的福利(以货币形式兑现的福利),大致有如下几项:探亲路费、卫生费、洗(澡)理(发)费、烧煤补贴、水电费补贴、交通费、生活困难补贴、书报费、独生子女费(计划生育政策后)等。上世纪80年代因价格上涨.还加上了副食补贴和物价补贴”1。其他福利主要为:住房(单住按级别向职工无偿分配住房,只收取象征性房租,此外单位还要承担日常雏修的责任,对于没有分到住房的职工,则发放房租补贴);养老(1978年时,满20年工龄退休时可拿工资的75%);

严重失业问题。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的摩擦和矛盾更是加剧了当时

的失业形势,并产生了两次暂时性的失业高峰。

此外,新政府取代前国民党政府的各个政府机构,不仅让上万的前国民党官员失业,还导致那些突

然一下失去了原来的职位、地位和物质支持的人产

生对新政府的怨恨和反对。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对那些失业的前国民党人员在新社会中提供一切基本生活保障和位置,这种战略初步形成了国家的“包下来”政策。这种“包下来”的政策一开始只是作为临时政策应对当时的失业问题,后来被沿用到中国的单位组织中去,并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

在这一就业制度下,劳动局在各个城市建立起来.招工企业和失业的人员都要服从劳动局的调配,这就加强了劳动力配置的中央控制。为了更进一步地管理和控制城市劳动力,政府又采取了编制制度、户籍制度,编制把单位的预算和中央计划下的人员份额联系起来,使单位很难摆脱国家的中央计划和劳动配给,户籍制度则限制了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这些制度一起把个人和单位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几乎消除了流动的可能性,个人对单位的依赖在这一过程中被加强。

1949年到1957年的8年问,单位在转移动员

经济与社会

医疗(全部公费);女工生育(带薪产假90天,流产

15天假期)等等”…。

这些福利由国家统一制定,但是由职工所属的单位和国家共同筹资支付。对于机关和事业单位,福利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对于企业单位,则根据产值获取相应的福利待遇,由营业外支出来支付。

国家通过单位向职工提供各种福利,最初是因为建国初期物质资源匮乏.各单位一方面要解决城市就业,吸引劳动力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另一方面又

・50・

《城市同题》2007年第11期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劳动力,解决城市劳动就业,以及创造一个庞大的工空间和福利基础设施。单位组织的这些特点促成了人阶级方面都扮演了决定性作用。尽管计划体制下计划经济下的中国城市社区单位化。

的就业制度有很多弊病,但是在解放初落后的经济状况和有限的社会资源背景下,单位大量吸收了城

三传统中国单位制度杜会功能的市劳动力,缓解了早期中国城市的就业压力,到

变迁

1957年已经有超过90%的城市人口被划人到社会主义单位中,至此中国单位制度迅速地在大范围内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也随

完善和发展起来”“。

之成为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单位制4.塑造了城市社区的基本结构特征

度及其社会功能完成其在解放初的历史使命之后开

社区这一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他始走向衰落。医疗、住房、就业以及户籍等制度改革认为社区是由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

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传统单位制的成,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涫有人情味的社

社会功能大大弱化并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在这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作为城市社区体制依托一过程中,除了改革给各方带来的利益之外,新旧体的社区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人口、地域、经济、社区的制的交替和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应该成为单位体制

专业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共同的文化与制度、居民改革的重点。

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1.社会控制的变化:单位控制大大弱化

在“单位制”时期的社会环境中,国家对于社会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单位制的社会控制和社会的整合和控制,不是直接通过一个个单独的社会成整合功能大大弱化,这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的支配和员,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单位。于是单位成为中国社对个人的控制两方面。

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塑造了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特从资源支配来看。改革之后,行政单位主要从事征。在那个时期里,个人对于单位就有极强的依赖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工作,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性和服从性,个人的升迁、调动、子女的入学、医疗和

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其行政职能基本丧失,养老保险,全部要靠单位来解央。在这种体制下,住更多的是履行其经济职能.因而掌握更多的经济资

房作为一种福利,也要由单位来统一调度和分配。

源,而事业单位则根据其性质不同而介于两者之同。

这样,单位的个人会被组织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之中,总体来说,国家不再是配置资源的唯一主体,而把更社区的管理也自然由单位来负责。生活在单位的社多的资源配置交给市场来完成,改革带给单位更多区中,大家都是单位职工,平时一起工作,闲时一起的自主权和自由流动的资源,却削弱了计划体制下娱乐,各自相对熟悉,关系也十分融洽。

国家赋予它们的对资源再分配的功能。单位不再是单位体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是传社会成员获取资源的唯一渠道,其他社会组织,如社

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进行社会资源分配和实现社

区、经济团体等成为城市居民获取资源的新渠道。

会控制的主要工具。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制度下在对社会成员的控制方面,改革之后个人对单的城市社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腾尼斯所提出的位的依附程度不断下降,国家通过单位制对基层社社区功能:第一,单位体制下的社区居民有强烈的社会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这种转变是和资源配置的转区归属感。一方面,单位成员从单位组织获取各种变相联系的。在改革中亏损的国有企业单位,不仅生活资料和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单位组织通过组织难以提供计划体制下的那种丰厚的福利,甚至也无

单位成员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增强个人法支付职工工资。单位难以再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

对单位的依附感,从而使得社区居民对社区产生强的资源,其对成员的控制力自然大大减弱,个人对单烈的归属感。第二,社区居民由同质人口组成,关系位的依附也就下降。

密切。单位社区中的居民在同一单位工作和生活,这种转变带来的是个人选择的更大自由。企业其社会阶层、生活内容的相似让他们关系密切,并且

自主经营的更大活力,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但是也不

形成利益共同体。第三,社区公共生活空间的建立。

得不承认传统单位体制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功能丧失

在单位体制下,单位不仅向单位成员提供各种物质

之后,在转型期国家对体制外社会成员的控制仍然生活资料,还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单位缺乏有效的渠道,这造成了在没有形成新的社区管有自己的医院、幼儿园、学校,还有自己的公共生活

理的地区,出现管理混乱、治安混乱和社会的不稳

‘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定。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些改革和背后牵扯的众多利益关系来看,传统单位

2.单位福利的变化:单位福利到社会福利改革

制衰落以后,其提供社会福利的功能将如何由新的制度来完成。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新的制

的失败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传统单位提供各种福利的功能逐渐弱化。许多国有企业在已经停产破产的情况下,不光是职工的养老金无法靠企业单位解决,住房、公费医疗等等原来由单位筹资解决的福利,都难以为继。单位无力提供计划体制下“包下来”的各种福利,社会保障体系难以支撑原有的保

度没有完全形成,』日的制度又有残留的转型期,这些

问题如果处理不得当,很可能会变成引起社会不稳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阻碍改革进一步进行的瓶

颈。

3.单位就业制度的变化

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始终是与宏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联系的。特别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就业是

障,这一现实拉开了90年代中国各福利制度的改

革。

在住房改革上,1994年财政部、国务院住房制

度改革领导小组、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建立

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理所当然地承担着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当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国有

企业逐步以经济主体的地位面对市场竞争,这必然要求对一系列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

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制度要向市场经济体制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暂行规定》,开始建立住房公积

金制度;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停

止了中国实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变为由职工个人买房。

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上,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

下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要求传统劳动就业制度进

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

决定》,明确统一了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企业缴

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等的基本指标,从此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的企业中开始正式推行。

医疗保险的改革,则以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为标志,开始在全国推行。这套制度简单说,也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医疗账户,个

首先是要求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即实行彻底

的全员劳动合同制,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选择。

其次是工资制度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自由决定工资水平的权利。

再者是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隐形失业势必转化为显性失业.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失业人员获得必要的社会保障和妥善安置,保持社会稳定。

由于中国处于制度转型的过渡期,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失业问题,根据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0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95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657万人;2001年分别为68l万人和515万人;2002年分别为770万人和410万人;2003年分别为800万人和260万人;2004年分别为827万人和153万人”“。虽然近几年来,下岗职工的人数有所下降,但是失业人数却大幅度上升,因此这个阶段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然而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失业保险。无论是内容设计、政策对象定位以及具

人账户解决门诊小病,统筹基金则按比例支付(住

院等)大额费用。

之后,国务院又规定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列为企业和单位必须为职工参保缴费的项目。使得以“三险一金”为内容的新的社会福利体系的推行,有了法律保障””。

尽管福利改革剥离了单位提供福利的社会功能,减轻了单位的负担,但其结果确实让人担忧。住

房改革带来了房价的飞速上涨,普通民众无法承担

过高的房价,引得怨声载道,中央不得不多次采用行政指令遏制房价的飞涨,效果微乎其微;医疗改革带来的是更大范围内的抱怨,看病难,看病贵,被揭开的医院回扣内幕,紧张的医患关系,一次次失败的医疗改革,让它变成政府和民众的心病。2006年,卫生部承认近lO年的医疗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而养老保险的不完善则更让人们担心,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如何去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状况。从这

52・

体执行都有很大缺陷,根据2005年的统计年报,城

镇2.7331亿就业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大约为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加入医疗保险的,有一半;而加入失业保险的,

只有三分之一…3。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之一,但是制度改革是相互联系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以及限制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改革都密切相关,只有相互关联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整个社会

员是否遵守社会规范进行奖励或惩罚,同时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成员的凝聚力,增强社区管理与调控的有效性。

众多学者提出了种种现代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形式和目标,然而单位制度瓦解后社区并没有像设想的那样达到管理城市、实现社会控制的实际效果,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尽管今天所倡导的社区制赋予了社区更大的自主权,使得社区居民更多元,选择更自由,并逐步地在向西方的社区靠拢,但是相比传统单位体制下的社区,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却大大下降了,社区的服务设

才会良性运转。此外,除了建立失业保险机制以外,

加大对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实现再就业目标也是必须采取的解决转型期制度性失业的有效途径。

4从单位社区到现代社区

单位社区特指在国家宏观社会调控体系下形成的、由国家和单位统一开发的、由本单位职工组成

施和服务体系也很不健全,在一些新的城市社区中,

居民关系疏散甚至冷漠。如何让传统单位社区和西

方社区的优点互补应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何亚群在单位体制和社区体制的研究中指出,单位体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单位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空间依然在城市社会整合中发挥主

的、集生存和发展于一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单位社区在空同上表现为以单位为基本建构单元,依托

工作场所、居住和工作职能紧密相连的单位职工生活聚居地。其中,“居住与工作职能紧密相连”指的是一种点到点的非常明确的线性关系,即不管居住

导作用;而社区的快速发展并未使其游离于单位体

制之外。城市社区在城市社会整合中是对单位整合功能的有效补充”“。

今天在城市社区形成的过程中,社区还无法成为居民心中真正可以依靠的社会单元,社区居民遇到问题仍然会希望通过自己所属的单位、企业或组织来解决,这一现实表征了传统权威的单位体制不会被轻易抛弃,同时也说明了社区自治还有很长的

场所和工作场所在空间上是否连接,居住场所与工作场所一一对应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这里,我们

谈论单位社区,实际上就是在单位中国的背景下,被单位分割、组织、管理的城市社会空间。

单位社区是从行政管辖权属的层面上对城市社区进行划分的,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街道社区”。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出现变动,市场经薪体制逐步建立,社会流动也在迅速加剧.传统的单位制度开始瓦解,中国城市社区开始从单位制向腾

路要走。“单位”作为一种传统的组织文化已经渗透到城市社会生活的深层领域,人们受这种组织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

范””。单位制度在形成时所具备的良好的社区整

尼斯提出的那种社区制转变,新的社区制超越单位制主要有以下的特征出现:第一,社区面向全体居

民,强调以人为本;第二,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居民自主性增加;第三,从政府控制演变为政府和社区共同管理”…。

伴随着改革过程中单位办社会功能的弱化,社区承接了部分由单位组织转移出来的服务社会的功能。城市社区不但成为人们生活和休闲的场所,而

合功能应该在体制改革中被引入到新的城市社区中,优化社区发展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

四小结与建议

单位制度被看作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城市社会的独特社会结构,因此今天对单位制度的研究实际上

且逐渐成为通过社区服务解决城市下岗再就业的一

条途径,社区建设受到学者和政府的关注并被寄予很大的期望。社区建设中的政府倡导与居民参与相结合,被认为是塑造了一个处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成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履行社会调控功能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收集并管理分散的私人信息,为社区成员提供温馨和谐的生存空间,规范并监督社区成员的行为,并且根据社区成

经济与社会

已经包含了一种分析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视角”“。尽管在改革的大趋势下,传统单位体制已经

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原单位制度的许多社会功能仍然值得关注。这些社会功能在体制改革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单位体制改革之后将由什么机构或组织来承担这些社会功能,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如何实现从计划向市场的平稳“转型”。本文通过以上对单位制度杜

-53・

‘城市向题’200了年第11期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会功能及其变迁的回顾,提出改革中急需面对的几单位自建经济适用房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当前

个问题及建议。

房价居高不下,普通职工无法负担的社会状况,应该

1.单位制度的福利等社会功能如何由新的社会

在改革中借鉴这样的经验,让单位在社区尚不成熟制度来接替

的转型期继续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功能,毕竟改在社会变迁的转型期,传统单位所承担的社会革的目的是推进社会的进步、减轻社会的负担。

功能不应完全推向社会,体制改革必须考虑传统单2.体制改革引起的贫富分化和失业问题必须引

位体制仍然存在的影响和中国的实际国情,改革要

起重视

充分考虑社会公平和社会群众的承受能力,不可急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单位体于求成,脱离实际。

制外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单位制度的垄断单位制的社会功能中,传统单位福利的变革是地位减弱。但是单位制仍然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组织对单位成员影响最大的变革之一。随着我国体制的

形式之一,而其影响也会在大范围内长期存在,因此

变迁,单位福利制度丧失了原先的组织依托和资源

在城市社会形成了单位体制和体制外组织二元并存

获得的垄断基础,于是这部分功能从单位体制中剥的结构形态。然而改革之后,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离出来推向社区,但是现代城市社区却因为缺乏资

单位组织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对于部分单位金、设施以及有效的管理,无法按照制度设计的要求

组织来说其资源控制的能力在改革之后反而得到了那样承接单位福利,于是传统的单位福利只能弱化

加强。

或消失,而新的社区福利列能叉没有形成,造成了现武中哲分析了单位制变革对城市社会成员贫富代社会福利“断裂”的局面Ⅲ1。

差距的影响,他认为单位制的变革造成了城市社会而在单位福利的分化中,医疗、住房改革的争议

在两个方向的分化:一是在单位组织之间,由于单位最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蓝皮书》的有关

组织自主权的扩大,那么拥有更大行政权利的单位

负责人把“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称作新的民生

就能控制更多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单位组织控

三大问题。这一事实使人们反思:单位制度的改革,

制力的分化进一步造成了单位成员的贫富分化。二

究竟是不是造成了其社会功能的断裂和社会的不是单位体制在城市的覆盖范围逐渐减少,而体制外公。

的社会组织得到充分发育。在这一此消彼长的过程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

中.体制外社会组织极力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单位组身利益,但是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改革后,医疗卫生织的稀缺资源,而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单位成员更关体制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让社会受益,医疗服心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利用各种漏洞和单位赋予的务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基本的权利来获取个人利益。这进一步导致了国家资源在社会福利成为普通群众担心的严重社会问题。住房单位组织和个人之间分配的不均衡以及国有资产的商品化以后,住房改革不仅没有完成造福于民的使

流失‘2“。

命,安居反而成为催生社会不公的不和谐隐患。

对于这种状况.应该在改革中采取两方面的措2005年.广州市钢铁集团自建的经济适用房项施,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成员权利的监督。防止在转

目竣工,成为1998年国家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

型期腐败现象带来的资源流失和社会贫富分化;另

房供给商品化的房改新体制之后的首例单位自建

一方面就是加大单位制的改革范围,尽量减少单位房,尽管反对者认为这是住房改革的一种倒退,但是组织成员和其他社会组织成员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这一现象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住房改革之后,提供为各种社会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

住房福利的社会功能从单位剥离之后,人们对新制

境。

度的不认同,并寻求新的渠道来满足安居的要求。

而单位制变革引起的大规模“下岗”问题,是原支持者认为单位自建房和传统的福利分房不一样,

计划经济国家转型期所特有的一种“制度性失业”,它减轻了职工的负担,解决了职工的居住问题,同时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多种途径:第一是进行宏观也可以抑制广州居高不下的房价。继广钢之后,广经济调整,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第二是积极推动第三州铁路集团等6家大型企业也先后获得批准自建经产业发展,并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实施各种优惠济适用房,而武汉、北京等地也都开始允许单位自建

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是加强再就业培房…。

训;第四则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54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由于计划体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由单区转变,社区被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寄予了很高的位来完成的“单位保障”,所以在单位制改革之后,期望,它应该被建设成介于传统单位和新的社会之如何寻找有效的途径解决从单位体制中走向社会的

间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社区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

这些人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障问题,是改革中最棘休闲和活动的场所,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增进社区成

手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得各种保

员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同时社区向社区居民提供各障无法落实,从而引起社会不公,引起社会不稳定。

种信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并规范居民的行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保障为。另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控制来完成各种福利保

覆盖面不够,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基本保险制度和多障的具体落实。

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缺乏有效当谈论城市社区的时候,我们希望看到的理想的统筹和运营。此外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家和图景是一个温馨、便利、安全、富有亲情、有归属感的

企业筹集基金,个人负担较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生存环境,它将成为我们的私人空间和激烈竞争的一度很缓慢,因此改革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各方

紧张快速的现代城市生活之间的一个缓冲垫。然

在承担社会保障费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把现而,现实中的社区却仍然和这种图景有着很大的差

有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

距。社区邻里关系的冷漠,社会人文关怀的缺乏,使

险,从国有部门覆盖到所有城市经济部门。这样,一我们的社区缺乏温暖和亲情。弱势群体和失去原先方面可以消除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分割的一个制

地位的人面对社会的变化可能会难以调整自己的心

度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有

态,从而滋生厌世或敌对情绪;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改善。

和惟利是图等价值观的存在,将不利于社会主义国

3.寻找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

家主导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不和谐元素;而少数富有在传统单位体制下,国家通过单位组织向单位者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

成员提供各种资源和福利控制着单位成员,从而实系。都将危及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如果这些不良

现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单位制度变革,社会转型现象继续蔓延,将会严重瓦解社会的整体性和主流的今天,单位组织已经无法成为国家进行社会控制价值观。在计划向市场转轨带来的社会转型背景的工具,因此应该寻找有效的替代方法。

下.对社区职能的认识不能够割断历史,不能够脱离对于这个问题,武中哲认为,国家在转型期。对

现宴。因此在今天的城市社会中,城市社区建设同体制外社会成员进行管理和控制时往往面II占信息获

样不应该割断历史,脱离具体的实际情况去追求达得困难、控制管理对象不明确、控制机制滞后等因素到理想的效果。对城市社区职能的重新认识和正确的困扰,因而只能通过法律控制、政策控制和舆论控认识社区建设中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也许正是今制等松散的控制方法进行规范和管理。实际上,转天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者进行下一轮社区建设所型期社会的法律尚未健全,政策漏洞多有存在,舆论

必要的着手点。

控制也作用有限。面对这样的形势,要保证转型期社会的稳定,必须探讨适合转型期社会特点的社会

【Abs订眦t】

D啪i

9ynem,buiI【8ince出e南undi“g

af

调控模式”“”。

PR

c.,^a,血坊ll刊pef拓时钟d胡如ncd—If∞Dl仙坷b蚰

应该看到,转型期单位组织控制力的弱化使之

pl叩8d丑ne8Bentldrdeln山e・∞m‘egIllmi蛐bythe舻vem_

无法完成传统单位体制的控制功能来维护社会秩㈣t

b呲alBo

haⅧBed

eⅡje沁ndy曲ee。ploymentp坤s“I”ln

序,但是目前社会的其他组织和自治力量还不足以

the

be百nningofthe如undl“EofPRc,pr州讨edBoci札玳卜

取代单位来实现社会调控。因此在这一时期应该寻

h陀衄dsecud坤.andmolded山e

baBicufb肌mueh坤uⅡder

找一种介于传统单位体制和新的社会之间的一种社

tlle出nni“g町咖mA8【he—;珊0f咖AeⅡng扰仰ooy

D洲i

goeB

8yetem

h删nde。90n8

Pm如und

会控制机制,对社会进行管理,同时要考虑传统体制

deep,山eⅡadl6咖l

ch帅gcB,∞a陀叫h

对今天的社会成员仍然具备的影响,考虑社会成员ofwMch删y呻ciBl山ndio刚弛gr丑dua埘

嗍ken

ands8PaMted

f阳ⅢD删ei-Thi8

PaperjBdev。kd佃mc

在传统体制下已经形成的习惯,进行合理适度的改-nabBnof山esoclalfuncllonsofD盯1wdto

革。如果改革过急,完全否定传统体制的作用,反而

ys-|of

how山c5e帅c瑚hncd蛐Ⅲundemk帅奸山㈣ByP

5yBkm帅d

the姐d—

会“引发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普遍的失范¨川。

km曲er曲e

insntution毹m南唧d咖g也e帆nBid蚰“肚蒯.

目前城市社会正在由传统的单位社区向现代社

ThePmbkⅢB山mHind帅gthel衄timtIo!dTebrmindicate

经济与社会

55・

(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B0cie睁.It

山砒Danwel町5怔msmlⅡlatChine8e

h聃皿pan衄㈣nt

p洲8

to

周刊.2006(48):2l一25

m如珊8hould

hadiⅡondDanwei8ystem

Br一…8ys

bcdesig“edby

the砷拈㈣e

the中国太百科垒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杜会学卷北京:

sh伽ldbe如und

tⅢl—

ize山eadmlnistranonofurbaⅡ鲫cie“.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邮’同h仳p://…oIlI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牡.1991:3酊研xI,曲州h岫

制到杜区制臂理世界,20∞(6):52~62

sov曲79h/

【K町眦ds】D刚ei自y8te“;socjal如nctio“;Han。i—

dondP。dod;Danwei

wem陀;commun啊

何薄菇我国城市基层社会骨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

参考文献

[1][19]李路路论“单位”研究社舍学研究,2002(5):23—

32

何亚群,王明生单位体和与社区体箭:当前我国城市社会整

合的二元模式探析广东社会科学.2咄(6):148一152

[23】f24]武中哲社会转型时期单位体制的政治功能

与生存空间文史哲.20“(3):150一156

[2]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台组织形式.中国社台科学.1989

(1)

[3]

[9]

【11]扬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北京:中国经

靠德钢.单位福剥的延续、断裂与对策东岳论丛.2∞6(11):2l一2s

馈钟单位自建房:房改倒车还是穷人福音十南方周末,2007

—05一17

济出版社.1999

[4】

尹华丁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单位制走向的掠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音版),2005(6):7—9

[5]

李汉韩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

1993(5)

武中哲“单位制”变革与城市社会成员的贫富分化河南社

会科学.2∞4(9):40一42

[6]王沪宁从单位到社会:社会调控体系的再造公共行政与^力贲掉.1995(01)

[7]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诃控体系中的十人、组织与国亲

天津:天萍人民出版社.2000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7—9

[8]李路路.李汉#中国的单位组织——赍源、权利与交抉浙

【10][13][15]黄芷禾中国式福利的漫长演变中国新闻

(责任编辑:赵志刚)

(上接第39页)

⑦2006年12月南海区政府政第研究室诃研所得@2006年11月南海医拜山科技园区昔委会调研所得。@2006年11月南海区规由l局调研所得。

回2005年盐步联安村将一插花一分散的6十村民小组的土地整合

在一起建立-南国小商品城n.利用区位优势,集约开发,联合招

参考文献

[1】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曲力——珠江三

角洲十寨研究地理学报,1997(3)52:193—206

[2】崔功毫r马润相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屉厦其机制地理

学报,1999(2)542l嘶一115

姗∥开发商得脚默幅增H地集约利㈣口1簇:搿盎翟:等瑚舭椭靴帅氧黼

府增税”的。多赢”局面。2006午11月南悔医太沥镇政府调研所得a

@2006年12月南海区大枥镇颜峰村调研所得。

@南癣区从{甚扛等地购买耕地占用异地朴偿指标57万亩,这一

政策2004年暂停。

@台湾的做法是征收。工翟受益费1,即政府对因修建或改善道

路、桥架、港口、水库、握岸等直接受益的公私土地厦其建筑物所

【7][4]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赋市化动力机错和特点搽讨.地理学报.】998(5)53470—477

【5】魏立华.丛艳国从一零地许一看珠缸三角洲的城市他厦其城

市规划绩敷.规捌师.2005(4):8—13

【6]蒋省三,刘守英土地赍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

南海经井发展调查管理世界.2003(11):87—97

南海区委政策研究宣编南海区情,南悔区委政策研究室,

有者征收受益费。2005:4—6@虚吸取“城中村“改造的教训.“城中村”靠近主干道路的部分匠

[8]非江龙,曲福田,胨雯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爰其耐土

地利用政莆调整的启示管理世界.2004(8):37—42

区位价值较高,通过市场运作得到更新.而距离道路较远的内部地头因区位条件鞍差,世有什幺市场竹值。无法进行开发。o

见(2005年农村经济发展绿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屉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

回农地的“非生产性收益’在某种程度上以农民失去土地的。机会

成本”来衡置,也就是说.农民愿意失去土地来换取一十“城市人”身份.首先应当给予其城市“体制内”从业者所享有的备娄社会保障。・56・

(责任编辑:师支)

经济与社会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何重达, 吕斌, HE Zhong-da, LV Bin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问题

URBAN PROBLEMS2007(11)3次

参考文献(17条)

1. 李路路 论"单位"研究[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2(05)2. 路风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1989(01)3. 杨晓民;周翼虎 中国单位制度 1999

4. 尹华丁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单位制走向的探讨 2005(06)5. 李汉林 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 1993(05)6. 王沪宁 从单位到社会:社会调控体系的再造 1995(01)7. 刘建军 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 20008. 李路路;李汉林 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利与交换 20009. 黄艾禾 中国式福利的漫长演变 2006(48)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199111. 查看详情

12. 何海兵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3(06)13. 何亚群;王明生 单位体制与社区体制:当前我国城市社会整合的二元模式探析[期刊论文]-广东社会科学2005(06)

14. 武中哲 社会转型时期单位体制的政治功能与生存空间[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4(03)15. 索德钢 单位福利的延续、断裂与对策[期刊论文]-东岳论丛 2006(11)16. 徐钟 单位自建房:房改倒车还是穷人福音? 2007

17. 武中哲 "单位制"变革与城市社会成员的贫富分化[期刊论文]-河南社会科学 2004(09)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柴彦威. 刘志林. 沈洁. CHAI Yan-wei. LIU Zhi-lin. SHEN Jie 中国城市单位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2008,31(2)

2. 柴彦威. 陈零极. 张纯. CHAI Yan-wei. CHEN Ling-ji. ZHANG Chun 单位制度变迁:透视中国城市转型的重要视角[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

3. 李汉林 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期刊论文]-社会2008,28(3)

4. 吕斌. 王玉娥. 张翼. L(U) Bin. WANG Yu'e. ZHANG Yi 济南北跨黄河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初探[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2007,14(3)

5. 王凌曦 中国单位社区的发展历程[期刊论文]-理论导报2009(5)

6. 辛飞. 吕斌. XIN Fei. LU Bin 日本市区中心活性化政策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6(12)

7. 王亚男. 冯长春. WANG Ya-nan. FENG Chang-chun 银川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探讨[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

8. 张忠国. 吕斌. ZHANG Zhongguo. LU Bin 东京空间政策中的成长管理策略研究及其借鉴[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9. 张汉. Zhang Han 中国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单位制社区变迁[期刊论文]-南方建筑2010(1)

引证文献(3条)

1. 王鑫. 周士荣 城市现代化进程下的社区复兴[期刊论文]-理论观察 2011(5)

2. 文萌川 中国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探析[期刊论文]-东方企业文化 2011(4)

3. 刘天宝. 柴彦威 中国城市单位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wt200711009.aspx

总第148期

城市问题2007年第”期

[文章编号】1002—203l(2007)11一0048—09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何重达吕斌

[擅要】单住制度在中国解放后建立,嘉现了较强的社畚功能,它不但成为圜第进行社鲁调控和整夸的工具,还有蛀缓解了建国初期城市就业压力.提供了社畚福利保障,井塑造了计划体制下中国城市的基奉结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传统单位制度发生了深刺的变化,单位制度的许多社鲁功能也遥渐被剥离或弱干匕。分析了件统单位制度的社套功能,烈厦在制度改革后的社套转型期速些社奢功能曼如何由新的制度来完成的。从这些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中可看出.单位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改革应谊借茔传统的单住制度,寻找新的逢轻采完成对中国城市社舍的管理。

[关键词]单位制度;社会功能;转型期;单位福利;社区[中圈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单位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单元。改革整合、调控、统治或分化的,以及是什么样的体制或开放以前,在中国社会,尤其在城市社会中,几乎每

制度,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机制,构造了社会的制度一个人的生存和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和所谓的“单

结构…。

位”有紧密的联系。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

目前,对于中国的。单位”和。单位制度”。众多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对于相当多的生活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和观察的角度,对它做了在城镇中的人来说,单位的影响仍然在他们的生活不同的界定。本文要讨论的“单位制度”或“单位体中存在。

制”主要是指以单位组织为基础的一系列社会体制和制度结构。不管是出于行政控制、资源分配、劳动

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背景

组织,还是其他原因,单位组织在解放后逐步发展成

为联系国家和社会成员的纽带。国家和政府对其社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单位组织就成为中国城市会成员,按照国家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进

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而单位制则成为中国城市管行整合和控制,只需要通过控制其隶属的单位就可

理的基本模式,以“单位体制”为特征的社会制度结以实现国家计划和目标。另一方面,单位在贯彻国

构,是中国独特的制度结构特征,构成了当代中国社

家整合控制的意志的同时也使得单位成员对单位产

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包括其他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

生了全面依附。于是单位制度在这样的依附和控制区别。因此对单位及单位制的研究就成为了解中国

中逐渐形成。单位制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展示了城市社会的窗口。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研究让学

政府管理战略和体制的出现是如何巩固和定义单位者更了解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是如何运行、控制、

制度的。

[作者筒舟】柯量连(1983一J,募.最硅.青州青m^,t享太荦环境学虎城市与区域规划幕礓士研克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Ⅱ城规划;;斌“950一),品,最被,北京大擘环堍学虎城市与压域规划乐主任,北京太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坪。

【收藕日轴)20町一*一21

【謦回日辨】2∞7一07—24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07年第”期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单位制度和其他制度一样都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巩固、强化的过程。解放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制度变化,同时面对着多年战争所导致的经济衰退和恶性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严重失

从单位体制中走了出来,变成了“社会人”。所有这些.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单位制存在的根基”1。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尽管传统的单位制度已经在逐步瓦解,但是单位制度对中国城市、居民和社会

的影响仍然会在很大范围内长期存在。虽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并不是一天可以完成,也不可一刀切,必须要考虑改革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和转型期新的社会问题,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在单位制度模式下运转了近30年的中国城市社会,以一种平缓的方式向新的制度过渡.传统单位制度中的一些做法在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是否仍然有其借鉴价值.这些都值得思考和研究。

业问题。随着党和政府在探索中恢复社会经济.开

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国特有的单位制度也在解放后到1957年的8年问逐步形成并在接下来的20年

内得到巩固和强化。路风认为,单位体制形成于社

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社会的重新组织的过程中。当商品经济、市场关系、自由劳动、契约合意、私人资本以及社会结构自治都丧失了合法性后,整个社会的运转就建立在单位体制的结构上”1。

单位被看成是中国解放后计划经济战略和政策

的产物。同时也是计划经济的保障。在单位里,政府的战略和政策遭遇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实,单位

代表政府管理着中国城市,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它确保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并将它们集中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得解放后我国经济从战争的打击中迅速恢复过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不可否认这为后来的经济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它解决了解放初期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安置了一大批旧社会

=传绩中国单位制度的杜含功能

单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国家通过单位进行社会资源分配、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单位叉赋予社会成员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台法性,满足他们的需求,代表他们的利益,同时控制他们的行为”’。因此,单位已经不仅仅是特殊的社会组织,更是国家进行统治的形式和工具,除了

组织功能和政治功能之外,单位制还在解放后的经

济恢复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关于单位制的社会功能,在过去许多研究中都有所提及,在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这些功能不应该

被遗忘。

国民党政府的官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计划体制

下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单位向单位成员提供各种福利保障、生活物资,并通过工

会等单位内部组织进行宣传教育,加强了单位成员

对单位的依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解放初恶劣的经济条件下,极大地调动了单位成员的劳动积极性,树

1.社会控制和资源分配

社会控制是国家政权为了在社会中建立和维持

一定的秩序而对社会进行的支配、调节、节制和协调过程,是国家实现其意志的基本方式。

王沪宁和刘建军在研究中特别强调了单位制度对于社会调控、社会控制的意义。王沪宁把单位定义为中国城市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和社会调控形式,即基本的社会调控单位和资源分配单位”・。刘建军则指出,单位是社会调控体系中以实现社会整合和扩充社会资源总量为目的的制度化组

立劳动的荣誉感,使得广大人民空前团结,建设国

家,保卫国家,确保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肯定这些功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单位制度同样存在着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弊端。在传统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曾经发挥巨大作用的单位制度,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中逐渐暴露出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得阻凸显,单位制度就成了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体制性或组织性的障碍。《中国单位制度》的作者杨晓民认为,在改革触及到深层矛盾时,单位制度就成了改革的一个瓶颈”1。他认为不全面改革单位制度,可能会导致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现

织形式,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联络点。中国建构单

位制,通过单位制实现新的社会整合的原始目的有两个:第一,巩固新政权的社会基础之需要;第二,在社会资源总量贫弱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力量推进社

实中失教。政府也已经强烈地关注到了这一层面并正逐一加以解决。近几年来,医疗、养老、就业、住房、户籍制度、金融体制等改革,使许多单位分崩离析,另外,。下岗”、“下海”等浪潮也使成千上万的人

经济与社会

会现代化进程”・。

从国家对社会控制的角度看,在国家和单位的关系上,国家全面占有和控制各种社会资源、利益和

机会,形成对单位的绝对领导和支配关系;在单位和

(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单位成员的关系上,单位全面占有和控制单位成员

发展的机会和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中所必需的资源、利益和机会,因而形成对社会成员的支配关系。由于有了这种支配关系,单位就成为

无法通过工资来回报,所以采用低工资高福利的制

度,统一分配资源,确保单位职工的基本生活,同时也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完成。然而,这种福利制度还同时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结果:第一,单位对职工的控制力加强,职工对单位的依赖也加强;第二,单位福利除了各种补贴之外,广义上还包括工会对职

国家和个人的联络点,实现了国家和个人之间控制

与依赖的关系。正如李路路和李汉林所分析的,单位组织通过将政权的性质和经济的性质结合在一起,将经济控制权力和国家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像国家对单位组织的统治那样,实现对个人的统

治…。

工的动员和教育,通过培养他们的政治热情和激发

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的增强了单位职工劳动积

极性和单位的凝聚力,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下达

的各种任务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第三,单位的福利基金用来为残疫、伤残、退休和因公死亡的家

从国家对资源调配的角度看,单位制是新社会

资源总量不足和新调控形式交互作用的产物,为社

属提供福利保障,为新生育小孩的父母和工人的殡

葬提供资金,还为工人提供医疗、伤害、妇产资金,同时每个单位还自己组织建设为这些福利需要服务的各种基础设施,这些建设加速了城市单位发展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的进程。

3.解决城市就业

解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制度变化。

会管理机构对各种社会力量的调节和控制提供了新

的制度架构。由于在解放后,物质资源匮乏,为保证

经济建设,尤其保证以重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建设,

国家通过这一架构.满足了对资源的强制性提取和再分配。

2提供福利保障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是一种建立在单

当时新中国政府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多年战争

导致的经济衰退和恶性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

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而向单位成员提供全方位的福利也是单位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从狭义上

看.单位提供的福利是落实到个人身上的福利保障,但是从广义上说,单位福利还包括政府通过单位向人民提供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以及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等。

在传统单位制度下,单位职工能享受的福利(以货币形式兑现的福利),大致有如下几项:探亲路费、卫生费、洗(澡)理(发)费、烧煤补贴、水电费补贴、交通费、生活困难补贴、书报费、独生子女费(计划生育政策后)等。上世纪80年代因价格上涨.还加上了副食补贴和物价补贴”1。其他福利主要为:住房(单住按级别向职工无偿分配住房,只收取象征性房租,此外单位还要承担日常雏修的责任,对于没有分到住房的职工,则发放房租补贴);养老(1978年时,满20年工龄退休时可拿工资的75%);

严重失业问题。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的摩擦和矛盾更是加剧了当时

的失业形势,并产生了两次暂时性的失业高峰。

此外,新政府取代前国民党政府的各个政府机构,不仅让上万的前国民党官员失业,还导致那些突

然一下失去了原来的职位、地位和物质支持的人产

生对新政府的怨恨和反对。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对那些失业的前国民党人员在新社会中提供一切基本生活保障和位置,这种战略初步形成了国家的“包下来”政策。这种“包下来”的政策一开始只是作为临时政策应对当时的失业问题,后来被沿用到中国的单位组织中去,并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

在这一就业制度下,劳动局在各个城市建立起来.招工企业和失业的人员都要服从劳动局的调配,这就加强了劳动力配置的中央控制。为了更进一步地管理和控制城市劳动力,政府又采取了编制制度、户籍制度,编制把单位的预算和中央计划下的人员份额联系起来,使单位很难摆脱国家的中央计划和劳动配给,户籍制度则限制了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这些制度一起把个人和单位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几乎消除了流动的可能性,个人对单位的依赖在这一过程中被加强。

1949年到1957年的8年问,单位在转移动员

经济与社会

医疗(全部公费);女工生育(带薪产假90天,流产

15天假期)等等”…。

这些福利由国家统一制定,但是由职工所属的单位和国家共同筹资支付。对于机关和事业单位,福利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对于企业单位,则根据产值获取相应的福利待遇,由营业外支出来支付。

国家通过单位向职工提供各种福利,最初是因为建国初期物质资源匮乏.各单位一方面要解决城市就业,吸引劳动力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另一方面又

・50・

《城市同题》2007年第11期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劳动力,解决城市劳动就业,以及创造一个庞大的工空间和福利基础设施。单位组织的这些特点促成了人阶级方面都扮演了决定性作用。尽管计划体制下计划经济下的中国城市社区单位化。

的就业制度有很多弊病,但是在解放初落后的经济状况和有限的社会资源背景下,单位大量吸收了城

三传统中国单位制度杜会功能的市劳动力,缓解了早期中国城市的就业压力,到

变迁

1957年已经有超过90%的城市人口被划人到社会主义单位中,至此中国单位制度迅速地在大范围内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也随

完善和发展起来”“。

之成为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单位制4.塑造了城市社区的基本结构特征

度及其社会功能完成其在解放初的历史使命之后开

社区这一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他始走向衰落。医疗、住房、就业以及户籍等制度改革认为社区是由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

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传统单位制的成,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涫有人情味的社

社会功能大大弱化并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在这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作为城市社区体制依托一过程中,除了改革给各方带来的利益之外,新旧体的社区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人口、地域、经济、社区的制的交替和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应该成为单位体制

专业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共同的文化与制度、居民改革的重点。

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1.社会控制的变化:单位控制大大弱化

在“单位制”时期的社会环境中,国家对于社会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单位制的社会控制和社会的整合和控制,不是直接通过一个个单独的社会成整合功能大大弱化,这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的支配和员,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单位。于是单位成为中国社对个人的控制两方面。

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塑造了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特从资源支配来看。改革之后,行政单位主要从事征。在那个时期里,个人对于单位就有极强的依赖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工作,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性和服从性,个人的升迁、调动、子女的入学、医疗和

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其行政职能基本丧失,养老保险,全部要靠单位来解央。在这种体制下,住更多的是履行其经济职能.因而掌握更多的经济资

房作为一种福利,也要由单位来统一调度和分配。

源,而事业单位则根据其性质不同而介于两者之同。

这样,单位的个人会被组织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之中,总体来说,国家不再是配置资源的唯一主体,而把更社区的管理也自然由单位来负责。生活在单位的社多的资源配置交给市场来完成,改革带给单位更多区中,大家都是单位职工,平时一起工作,闲时一起的自主权和自由流动的资源,却削弱了计划体制下娱乐,各自相对熟悉,关系也十分融洽。

国家赋予它们的对资源再分配的功能。单位不再是单位体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是传社会成员获取资源的唯一渠道,其他社会组织,如社

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进行社会资源分配和实现社

区、经济团体等成为城市居民获取资源的新渠道。

会控制的主要工具。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制度下在对社会成员的控制方面,改革之后个人对单的城市社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腾尼斯所提出的位的依附程度不断下降,国家通过单位制对基层社社区功能:第一,单位体制下的社区居民有强烈的社会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这种转变是和资源配置的转区归属感。一方面,单位成员从单位组织获取各种变相联系的。在改革中亏损的国有企业单位,不仅生活资料和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单位组织通过组织难以提供计划体制下的那种丰厚的福利,甚至也无

单位成员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增强个人法支付职工工资。单位难以再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

对单位的依附感,从而使得社区居民对社区产生强的资源,其对成员的控制力自然大大减弱,个人对单烈的归属感。第二,社区居民由同质人口组成,关系位的依附也就下降。

密切。单位社区中的居民在同一单位工作和生活,这种转变带来的是个人选择的更大自由。企业其社会阶层、生活内容的相似让他们关系密切,并且

自主经营的更大活力,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但是也不

形成利益共同体。第三,社区公共生活空间的建立。

得不承认传统单位体制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功能丧失

在单位体制下,单位不仅向单位成员提供各种物质

之后,在转型期国家对体制外社会成员的控制仍然生活资料,还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单位缺乏有效的渠道,这造成了在没有形成新的社区管有自己的医院、幼儿园、学校,还有自己的公共生活

理的地区,出现管理混乱、治安混乱和社会的不稳

‘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定。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些改革和背后牵扯的众多利益关系来看,传统单位

2.单位福利的变化:单位福利到社会福利改革

制衰落以后,其提供社会福利的功能将如何由新的制度来完成。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新的制

的失败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传统单位提供各种福利的功能逐渐弱化。许多国有企业在已经停产破产的情况下,不光是职工的养老金无法靠企业单位解决,住房、公费医疗等等原来由单位筹资解决的福利,都难以为继。单位无力提供计划体制下“包下来”的各种福利,社会保障体系难以支撑原有的保

度没有完全形成,』日的制度又有残留的转型期,这些

问题如果处理不得当,很可能会变成引起社会不稳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阻碍改革进一步进行的瓶

颈。

3.单位就业制度的变化

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始终是与宏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联系的。特别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就业是

障,这一现实拉开了90年代中国各福利制度的改

革。

在住房改革上,1994年财政部、国务院住房制

度改革领导小组、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建立

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理所当然地承担着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当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国有

企业逐步以经济主体的地位面对市场竞争,这必然要求对一系列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

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制度要向市场经济体制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暂行规定》,开始建立住房公积

金制度;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停

止了中国实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变为由职工个人买房。

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上,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

下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要求传统劳动就业制度进

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

决定》,明确统一了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企业缴

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等的基本指标,从此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的企业中开始正式推行。

医疗保险的改革,则以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为标志,开始在全国推行。这套制度简单说,也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医疗账户,个

首先是要求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即实行彻底

的全员劳动合同制,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选择。

其次是工资制度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自由决定工资水平的权利。

再者是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隐形失业势必转化为显性失业.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失业人员获得必要的社会保障和妥善安置,保持社会稳定。

由于中国处于制度转型的过渡期,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失业问题,根据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0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95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657万人;2001年分别为68l万人和515万人;2002年分别为770万人和410万人;2003年分别为800万人和260万人;2004年分别为827万人和153万人”“。虽然近几年来,下岗职工的人数有所下降,但是失业人数却大幅度上升,因此这个阶段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然而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失业保险。无论是内容设计、政策对象定位以及具

人账户解决门诊小病,统筹基金则按比例支付(住

院等)大额费用。

之后,国务院又规定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列为企业和单位必须为职工参保缴费的项目。使得以“三险一金”为内容的新的社会福利体系的推行,有了法律保障””。

尽管福利改革剥离了单位提供福利的社会功能,减轻了单位的负担,但其结果确实让人担忧。住

房改革带来了房价的飞速上涨,普通民众无法承担

过高的房价,引得怨声载道,中央不得不多次采用行政指令遏制房价的飞涨,效果微乎其微;医疗改革带来的是更大范围内的抱怨,看病难,看病贵,被揭开的医院回扣内幕,紧张的医患关系,一次次失败的医疗改革,让它变成政府和民众的心病。2006年,卫生部承认近lO年的医疗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而养老保险的不完善则更让人们担心,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如何去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状况。从这

52・

体执行都有很大缺陷,根据2005年的统计年报,城

镇2.7331亿就业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大约为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加入医疗保险的,有一半;而加入失业保险的,

只有三分之一…3。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之一,但是制度改革是相互联系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以及限制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改革都密切相关,只有相互关联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整个社会

员是否遵守社会规范进行奖励或惩罚,同时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成员的凝聚力,增强社区管理与调控的有效性。

众多学者提出了种种现代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形式和目标,然而单位制度瓦解后社区并没有像设想的那样达到管理城市、实现社会控制的实际效果,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尽管今天所倡导的社区制赋予了社区更大的自主权,使得社区居民更多元,选择更自由,并逐步地在向西方的社区靠拢,但是相比传统单位体制下的社区,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却大大下降了,社区的服务设

才会良性运转。此外,除了建立失业保险机制以外,

加大对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实现再就业目标也是必须采取的解决转型期制度性失业的有效途径。

4从单位社区到现代社区

单位社区特指在国家宏观社会调控体系下形成的、由国家和单位统一开发的、由本单位职工组成

施和服务体系也很不健全,在一些新的城市社区中,

居民关系疏散甚至冷漠。如何让传统单位社区和西

方社区的优点互补应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何亚群在单位体制和社区体制的研究中指出,单位体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单位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空间依然在城市社会整合中发挥主

的、集生存和发展于一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单位社区在空同上表现为以单位为基本建构单元,依托

工作场所、居住和工作职能紧密相连的单位职工生活聚居地。其中,“居住与工作职能紧密相连”指的是一种点到点的非常明确的线性关系,即不管居住

导作用;而社区的快速发展并未使其游离于单位体

制之外。城市社区在城市社会整合中是对单位整合功能的有效补充”“。

今天在城市社区形成的过程中,社区还无法成为居民心中真正可以依靠的社会单元,社区居民遇到问题仍然会希望通过自己所属的单位、企业或组织来解决,这一现实表征了传统权威的单位体制不会被轻易抛弃,同时也说明了社区自治还有很长的

场所和工作场所在空间上是否连接,居住场所与工作场所一一对应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这里,我们

谈论单位社区,实际上就是在单位中国的背景下,被单位分割、组织、管理的城市社会空间。

单位社区是从行政管辖权属的层面上对城市社区进行划分的,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街道社区”。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出现变动,市场经薪体制逐步建立,社会流动也在迅速加剧.传统的单位制度开始瓦解,中国城市社区开始从单位制向腾

路要走。“单位”作为一种传统的组织文化已经渗透到城市社会生活的深层领域,人们受这种组织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

范””。单位制度在形成时所具备的良好的社区整

尼斯提出的那种社区制转变,新的社区制超越单位制主要有以下的特征出现:第一,社区面向全体居

民,强调以人为本;第二,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居民自主性增加;第三,从政府控制演变为政府和社区共同管理”…。

伴随着改革过程中单位办社会功能的弱化,社区承接了部分由单位组织转移出来的服务社会的功能。城市社区不但成为人们生活和休闲的场所,而

合功能应该在体制改革中被引入到新的城市社区中,优化社区发展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

四小结与建议

单位制度被看作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城市社会的独特社会结构,因此今天对单位制度的研究实际上

且逐渐成为通过社区服务解决城市下岗再就业的一

条途径,社区建设受到学者和政府的关注并被寄予很大的期望。社区建设中的政府倡导与居民参与相结合,被认为是塑造了一个处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成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履行社会调控功能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收集并管理分散的私人信息,为社区成员提供温馨和谐的生存空间,规范并监督社区成员的行为,并且根据社区成

经济与社会

已经包含了一种分析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视角”“。尽管在改革的大趋势下,传统单位体制已经

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原单位制度的许多社会功能仍然值得关注。这些社会功能在体制改革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单位体制改革之后将由什么机构或组织来承担这些社会功能,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如何实现从计划向市场的平稳“转型”。本文通过以上对单位制度杜

-53・

‘城市向题’200了年第11期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会功能及其变迁的回顾,提出改革中急需面对的几单位自建经济适用房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当前

个问题及建议。

房价居高不下,普通职工无法负担的社会状况,应该

1.单位制度的福利等社会功能如何由新的社会

在改革中借鉴这样的经验,让单位在社区尚不成熟制度来接替

的转型期继续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功能,毕竟改在社会变迁的转型期,传统单位所承担的社会革的目的是推进社会的进步、减轻社会的负担。

功能不应完全推向社会,体制改革必须考虑传统单2.体制改革引起的贫富分化和失业问题必须引

位体制仍然存在的影响和中国的实际国情,改革要

起重视

充分考虑社会公平和社会群众的承受能力,不可急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单位体于求成,脱离实际。

制外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单位制度的垄断单位制的社会功能中,传统单位福利的变革是地位减弱。但是单位制仍然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组织对单位成员影响最大的变革之一。随着我国体制的

形式之一,而其影响也会在大范围内长期存在,因此

变迁,单位福利制度丧失了原先的组织依托和资源

在城市社会形成了单位体制和体制外组织二元并存

获得的垄断基础,于是这部分功能从单位体制中剥的结构形态。然而改革之后,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离出来推向社区,但是现代城市社区却因为缺乏资

单位组织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对于部分单位金、设施以及有效的管理,无法按照制度设计的要求

组织来说其资源控制的能力在改革之后反而得到了那样承接单位福利,于是传统的单位福利只能弱化

加强。

或消失,而新的社区福利列能叉没有形成,造成了现武中哲分析了单位制变革对城市社会成员贫富代社会福利“断裂”的局面Ⅲ1。

差距的影响,他认为单位制的变革造成了城市社会而在单位福利的分化中,医疗、住房改革的争议

在两个方向的分化:一是在单位组织之间,由于单位最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蓝皮书》的有关

组织自主权的扩大,那么拥有更大行政权利的单位

负责人把“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称作新的民生

就能控制更多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单位组织控

三大问题。这一事实使人们反思:单位制度的改革,

制力的分化进一步造成了单位成员的贫富分化。二

究竟是不是造成了其社会功能的断裂和社会的不是单位体制在城市的覆盖范围逐渐减少,而体制外公。

的社会组织得到充分发育。在这一此消彼长的过程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

中.体制外社会组织极力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单位组身利益,但是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改革后,医疗卫生织的稀缺资源,而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单位成员更关体制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让社会受益,医疗服心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利用各种漏洞和单位赋予的务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基本的权利来获取个人利益。这进一步导致了国家资源在社会福利成为普通群众担心的严重社会问题。住房单位组织和个人之间分配的不均衡以及国有资产的商品化以后,住房改革不仅没有完成造福于民的使

流失‘2“。

命,安居反而成为催生社会不公的不和谐隐患。

对于这种状况.应该在改革中采取两方面的措2005年.广州市钢铁集团自建的经济适用房项施,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成员权利的监督。防止在转

目竣工,成为1998年国家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

型期腐败现象带来的资源流失和社会贫富分化;另

房供给商品化的房改新体制之后的首例单位自建

一方面就是加大单位制的改革范围,尽量减少单位房,尽管反对者认为这是住房改革的一种倒退,但是组织成员和其他社会组织成员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这一现象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住房改革之后,提供为各种社会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

住房福利的社会功能从单位剥离之后,人们对新制

境。

度的不认同,并寻求新的渠道来满足安居的要求。

而单位制变革引起的大规模“下岗”问题,是原支持者认为单位自建房和传统的福利分房不一样,

计划经济国家转型期所特有的一种“制度性失业”,它减轻了职工的负担,解决了职工的居住问题,同时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多种途径:第一是进行宏观也可以抑制广州居高不下的房价。继广钢之后,广经济调整,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第二是积极推动第三州铁路集团等6家大型企业也先后获得批准自建经产业发展,并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实施各种优惠济适用房,而武汉、北京等地也都开始允许单位自建

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是加强再就业培房…。

训;第四则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54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由于计划体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由单区转变,社区被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寄予了很高的位来完成的“单位保障”,所以在单位制改革之后,期望,它应该被建设成介于传统单位和新的社会之如何寻找有效的途径解决从单位体制中走向社会的

间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社区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

这些人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障问题,是改革中最棘休闲和活动的场所,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增进社区成

手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得各种保

员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同时社区向社区居民提供各障无法落实,从而引起社会不公,引起社会不稳定。

种信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并规范居民的行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保障为。另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控制来完成各种福利保

覆盖面不够,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基本保险制度和多障的具体落实。

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缺乏有效当谈论城市社区的时候,我们希望看到的理想的统筹和运营。此外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家和图景是一个温馨、便利、安全、富有亲情、有归属感的

企业筹集基金,个人负担较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生存环境,它将成为我们的私人空间和激烈竞争的一度很缓慢,因此改革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各方

紧张快速的现代城市生活之间的一个缓冲垫。然

在承担社会保障费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把现而,现实中的社区却仍然和这种图景有着很大的差

有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

距。社区邻里关系的冷漠,社会人文关怀的缺乏,使

险,从国有部门覆盖到所有城市经济部门。这样,一我们的社区缺乏温暖和亲情。弱势群体和失去原先方面可以消除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分割的一个制

地位的人面对社会的变化可能会难以调整自己的心

度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有

态,从而滋生厌世或敌对情绪;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改善。

和惟利是图等价值观的存在,将不利于社会主义国

3.寻找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

家主导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不和谐元素;而少数富有在传统单位体制下,国家通过单位组织向单位者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

成员提供各种资源和福利控制着单位成员,从而实系。都将危及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如果这些不良

现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单位制度变革,社会转型现象继续蔓延,将会严重瓦解社会的整体性和主流的今天,单位组织已经无法成为国家进行社会控制价值观。在计划向市场转轨带来的社会转型背景的工具,因此应该寻找有效的替代方法。

下.对社区职能的认识不能够割断历史,不能够脱离对于这个问题,武中哲认为,国家在转型期。对

现宴。因此在今天的城市社会中,城市社区建设同体制外社会成员进行管理和控制时往往面II占信息获

样不应该割断历史,脱离具体的实际情况去追求达得困难、控制管理对象不明确、控制机制滞后等因素到理想的效果。对城市社区职能的重新认识和正确的困扰,因而只能通过法律控制、政策控制和舆论控认识社区建设中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也许正是今制等松散的控制方法进行规范和管理。实际上,转天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者进行下一轮社区建设所型期社会的法律尚未健全,政策漏洞多有存在,舆论

必要的着手点。

控制也作用有限。面对这样的形势,要保证转型期社会的稳定,必须探讨适合转型期社会特点的社会

【Abs订眦t】

D啪i

9ynem,buiI【8ince出e南undi“g

af

调控模式”“”。

PR

c.,^a,血坊ll刊pef拓时钟d胡如ncd—If∞Dl仙坷b蚰

应该看到,转型期单位组织控制力的弱化使之

pl叩8d丑ne8Bentldrdeln山e・∞m‘egIllmi蛐bythe舻vem_

无法完成传统单位体制的控制功能来维护社会秩㈣t

b呲alBo

haⅧBed

eⅡje沁ndy曲ee。ploymentp坤s“I”ln

序,但是目前社会的其他组织和自治力量还不足以

the

be百nningofthe如undl“EofPRc,pr州讨edBoci札玳卜

取代单位来实现社会调控。因此在这一时期应该寻

h陀衄dsecud坤.andmolded山e

baBicufb肌mueh坤uⅡder

找一种介于传统单位体制和新的社会之间的一种社

tlle出nni“g町咖mA8【he—;珊0f咖AeⅡng扰仰ooy

D洲i

goeB

8yetem

h删nde。90n8

Pm如und

会控制机制,对社会进行管理,同时要考虑传统体制

deep,山eⅡadl6咖l

ch帅gcB,∞a陀叫h

对今天的社会成员仍然具备的影响,考虑社会成员ofwMch删y呻ciBl山ndio刚弛gr丑dua埘

嗍ken

ands8PaMted

f阳ⅢD删ei-Thi8

PaperjBdev。kd佃mc

在传统体制下已经形成的习惯,进行合理适度的改-nabBnof山esoclalfuncllonsofD盯1wdto

革。如果改革过急,完全否定传统体制的作用,反而

ys-|of

how山c5e帅c瑚hncd蛐Ⅲundemk帅奸山㈣ByP

5yBkm帅d

the姐d—

会“引发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普遍的失范¨川。

km曲er曲e

insntution毹m南唧d咖g也e帆nBid蚰“肚蒯.

目前城市社会正在由传统的单位社区向现代社

ThePmbkⅢB山mHind帅gthel衄timtIo!dTebrmindicate

经济与社会

55・

(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B0cie睁.It

山砒Danwel町5怔msmlⅡlatChine8e

h聃皿pan衄㈣nt

p洲8

to

周刊.2006(48):2l一25

m如珊8hould

hadiⅡondDanwei8ystem

Br一…8ys

bcdesig“edby

the砷拈㈣e

the中国太百科垒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杜会学卷北京:

sh伽ldbe如und

tⅢl—

ize山eadmlnistranonofurbaⅡ鲫cie“.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邮’同h仳p://…oIlI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牡.1991:3酊研xI,曲州h岫

制到杜区制臂理世界,20∞(6):52~62

sov曲79h/

【K町眦ds】D刚ei自y8te“;socjal如nctio“;Han。i—

dondP。dod;Danwei

wem陀;commun啊

何薄菇我国城市基层社会骨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

参考文献

[1][19]李路路论“单位”研究社舍学研究,2002(5):23—

32

何亚群,王明生单位体和与社区体箭:当前我国城市社会整

合的二元模式探析广东社会科学.2咄(6):148一152

[23】f24]武中哲社会转型时期单位体制的政治功能

与生存空间文史哲.20“(3):150一156

[2]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台组织形式.中国社台科学.1989

(1)

[3]

[9]

【11]扬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北京:中国经

靠德钢.单位福剥的延续、断裂与对策东岳论丛.2∞6(11):2l一2s

馈钟单位自建房:房改倒车还是穷人福音十南方周末,2007

—05一17

济出版社.1999

[4】

尹华丁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单位制走向的掠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音版),2005(6):7—9

[5]

李汉韩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

1993(5)

武中哲“单位制”变革与城市社会成员的贫富分化河南社

会科学.2∞4(9):40一42

[6]王沪宁从单位到社会:社会调控体系的再造公共行政与^力贲掉.1995(01)

[7]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诃控体系中的十人、组织与国亲

天津:天萍人民出版社.2000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7—9

[8]李路路.李汉#中国的单位组织——赍源、权利与交抉浙

【10][13][15]黄芷禾中国式福利的漫长演变中国新闻

(责任编辑:赵志刚)

(上接第39页)

⑦2006年12月南海区政府政第研究室诃研所得@2006年11月南海医拜山科技园区昔委会调研所得。@2006年11月南海区规由l局调研所得。

回2005年盐步联安村将一插花一分散的6十村民小组的土地整合

在一起建立-南国小商品城n.利用区位优势,集约开发,联合招

参考文献

[1】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曲力——珠江三

角洲十寨研究地理学报,1997(3)52:193—206

[2】崔功毫r马润相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屉厦其机制地理

学报,1999(2)542l嘶一115

姗∥开发商得脚默幅增H地集约利㈣口1簇:搿盎翟:等瑚舭椭靴帅氧黼

府增税”的。多赢”局面。2006午11月南悔医太沥镇政府调研所得a

@2006年12月南海区大枥镇颜峰村调研所得。

@南癣区从{甚扛等地购买耕地占用异地朴偿指标57万亩,这一

政策2004年暂停。

@台湾的做法是征收。工翟受益费1,即政府对因修建或改善道

路、桥架、港口、水库、握岸等直接受益的公私土地厦其建筑物所

【7][4]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赋市化动力机错和特点搽讨.地理学报.】998(5)53470—477

【5】魏立华.丛艳国从一零地许一看珠缸三角洲的城市他厦其城

市规划绩敷.规捌师.2005(4):8—13

【6]蒋省三,刘守英土地赍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

南海经井发展调查管理世界.2003(11):87—97

南海区委政策研究宣编南海区情,南悔区委政策研究室,

有者征收受益费。2005:4—6@虚吸取“城中村“改造的教训.“城中村”靠近主干道路的部分匠

[8]非江龙,曲福田,胨雯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爰其耐土

地利用政莆调整的启示管理世界.2004(8):37—42

区位价值较高,通过市场运作得到更新.而距离道路较远的内部地头因区位条件鞍差,世有什幺市场竹值。无法进行开发。o

见(2005年农村经济发展绿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屉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

回农地的“非生产性收益’在某种程度上以农民失去土地的。机会

成本”来衡置,也就是说.农民愿意失去土地来换取一十“城市人”身份.首先应当给予其城市“体制内”从业者所享有的备娄社会保障。・56・

(责任编辑:师支)

经济与社会

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何重达, 吕斌, HE Zhong-da, LV Bin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问题

URBAN PROBLEMS2007(11)3次

参考文献(17条)

1. 李路路 论"单位"研究[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2(05)2. 路风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1989(01)3. 杨晓民;周翼虎 中国单位制度 1999

4. 尹华丁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单位制走向的探讨 2005(06)5. 李汉林 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 1993(05)6. 王沪宁 从单位到社会:社会调控体系的再造 1995(01)7. 刘建军 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 20008. 李路路;李汉林 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利与交换 20009. 黄艾禾 中国式福利的漫长演变 2006(48)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199111. 查看详情

12. 何海兵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3(06)13. 何亚群;王明生 单位体制与社区体制:当前我国城市社会整合的二元模式探析[期刊论文]-广东社会科学2005(06)

14. 武中哲 社会转型时期单位体制的政治功能与生存空间[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4(03)15. 索德钢 单位福利的延续、断裂与对策[期刊论文]-东岳论丛 2006(11)16. 徐钟 单位自建房:房改倒车还是穷人福音? 2007

17. 武中哲 "单位制"变革与城市社会成员的贫富分化[期刊论文]-河南社会科学 2004(09)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柴彦威. 刘志林. 沈洁. CHAI Yan-wei. LIU Zhi-lin. SHEN Jie 中国城市单位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2008,31(2)

2. 柴彦威. 陈零极. 张纯. CHAI Yan-wei. CHEN Ling-ji. ZHANG Chun 单位制度变迁:透视中国城市转型的重要视角[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

3. 李汉林 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期刊论文]-社会2008,28(3)

4. 吕斌. 王玉娥. 张翼. L(U) Bin. WANG Yu'e. ZHANG Yi 济南北跨黄河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初探[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2007,14(3)

5. 王凌曦 中国单位社区的发展历程[期刊论文]-理论导报2009(5)

6. 辛飞. 吕斌. XIN Fei. LU Bin 日本市区中心活性化政策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6(12)

7. 王亚男. 冯长春. WANG Ya-nan. FENG Chang-chun 银川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探讨[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

8. 张忠国. 吕斌. ZHANG Zhongguo. LU Bin 东京空间政策中的成长管理策略研究及其借鉴[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9. 张汉. Zhang Han 中国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单位制社区变迁[期刊论文]-南方建筑2010(1)

引证文献(3条)

1. 王鑫. 周士荣 城市现代化进程下的社区复兴[期刊论文]-理论观察 2011(5)

2. 文萌川 中国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探析[期刊论文]-东方企业文化 2011(4)

3. 刘天宝. 柴彦威 中国城市单位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wt200711009.aspx


相关内容

  • 探索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成功之路
  • 探索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成功之路 ――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目标模式的选择.特色及可行性 陈伟东 内容提要:本文在跟踪调研的基础上,认为江汉区社区建设目标模式的选择具有前瞻性 1[①] 和可行性,是探索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成功之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本文分析了江汉模式的内涵.特色以及可行性 ...

  •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q ...

  •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 v.w.拉坦 我们已给出了一个新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投资模型,并用西方与非西方经济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检验.我们已在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论证了技术变迁的方向与速度是对需求的增长率与相应的资源条件的回应,我们还揭示了技术在地区及国家间的转化实质上是对诱致由新知识演化而来的技术变迁的同一自发进程的 ...

  •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考研笔记
  •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 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三.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 1. 新中间阶级:19世纪后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和社会 中作用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突出特征是管理阶层的出现,他们又被成为"新中间阶级" ...

  •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解析
  • 第5卷 第3期 2006年9月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5,No. 3Sep. , 2006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解析 于秋华 Ξ (东北财经大学富虹经 ...

  • 第二讲社会变迁的一般机制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第一部分 第二讲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探讨 一.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1.社会变迁的定义: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成变化的过程. 社会变迁不等同于社会进步,它不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是一种事实陈述.从宏观上把握社会有两种:一.静态分析,即通过截取社会的横断面来分析社会的结构:社会的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 ...

  • 读书笔记[个体与权威]
  • 读张静<个体与权威:如何建立两者的联系?> ------崔 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来源和基础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般来说,基层民众与权威当局的制度化联系被认为是保持社会平衡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必要条件.这种制度化联系渠道或机制由两个主要的相互作用的环节组成:即自下而上的利益传输和合法性供 ...

  • 关于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的思考
  • 关于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的思考 目录 中文摘要.......................................................................................................................... 2 一. 关 ...

  • 自考[社会学概论]大纲复习资料整理
  •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1.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2. 创立时期代表人物: (1)奥古斯特.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一个提出"社会学&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