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结构

本文作者(周凤兴), 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摘要:地下室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 涉及内容繁多且复杂, 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经济的角度讲都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地下室设计的技术问题, 提高设计水平, 真正做到技术与经济同步、安全与适用协调。本文就针对地下室设计的技术问题为根本阐述了地下室外墙计算模型、抗浮、裂缝控制及不均匀沉降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地下室; 设计

1、地下室外墙计算模型

1.1 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 凡外墙带扶壁柱的, 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 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 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结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配筋, 又未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按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 其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建议: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混凝土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 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 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竖向荷载(轴力) 较小的外墙扶壁桩, 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要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大小, 可适当另配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予以加强, 外墙转角处也同此予以适当加强。

1.2 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 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大小一样, 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 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 这方面问题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 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 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也经常发现类似问题:标高变化处仅设一梁, 梁宽甚至小于底板厚度, 梁内仅靠两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难以满足要求。地面层开洞位置(如楼梯间) 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 计算模型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车道紧靠地下室外墙时, 车道底板位于外墙中部, 应注意外墙承受车道底板传来的水平集中力作用, 该荷载经常遗漏。

2、地下室抗浮设计

当地下室埋藏较深或地下水位较浅时, 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可能会有抗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 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提高基坑坑底的设计标高, 间接降低抗浮设防水位。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多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和梁板式筏板基础。一般而言, 平板式筏板基础的重量与梁板式筏板基础上填覆土的重量基本相当, 但后者的基础高度一般要比前者高, 在保证基顶标高不变的情况下, 后者的基础埋深要大于前者。从而相对提高了抗浮水位, 故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更有利于降低抗浮水位。

2.2 楼盖提倡使用宽扁梁或无梁楼盖。一般宽扁梁的截面高度为跨度的1/22~1/16,宽扁梁的使用将有效地降低地下结构的层高, 从而相对降低了抗浮设防水位。

2.3 增加地下室的层高来增加地下室的重量是解决地下室抗浮问题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还应该结合地基土的承载力而定; 在对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时, 增

加地下室的层高可以提高主体结构的有效埋置深度, 从而提高了主体结构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①增加基础配重。此种方法大致有以下3种情况:增加基础底板的厚度、增加基础顶面覆土厚度、基础顶面采用容重大且价格低廉的填料。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增加基础配重用以解决抗浮问题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基础的埋置深度, 从而相对地提高了地下室抗浮设防水位的高度, 因此它不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方法。②增加地下室顶板的厚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不增加基坑坑底标高的前提下, 增加了地下室的重量, 而且使用厚板后, 地下室顶板的大板块之间可以不再设置次梁。但此种方法的缺点是会略增加地下室顶板框架梁的负荷, 而且由于板厚有限, 这种方法解决抗浮问题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2.4 设置抗浮桩。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解决抗浮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仔细分析,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结构受力方面讲, 由于地下室的抗浮设防水位是根据拟建场地历年最高水位结合近几年的水位变化情况提出来的, 即使是经过重新评估后确定的抗浮设防水位, 也是按一定的统计规律得出的结论。很显然, 这种方法确定的地下水位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很难达到的。加之设计计算的不精确性也使得抗浮桩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因此, “抗浮桩”实际上长期起着“抗压桩”的作用。这种“反作用”将阻碍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室的合理沉降, 而这种变化将会使无沉降缝的大底盘地下室在主体结构和裙房之间产生更大的不均匀沉降差; 同时设置抗浮桩后, 计算基础底板内力及配筋时应考虑地下水压力, 这样也会增加基础底板的荷载。另外一方面, 如果地下水位长期处于一种较高的水平之上, 设置抗浮桩也不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 抗浮桩是一把双刃剑, 使用时需仔细考虑。

3、裂缝及控制方法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易出现收缩, 受到结构本身和基坑边壁等的约束, 产生较大的拉应力, 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地下室外墙裂缝宽度控制在0.2mm 之内, 其配筋量往往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

工程中许多设计将地下室防水结构构件的计算弯距调幅、有的下端按铰接、有的未考虑荷载分项系数、多层时未按多跨连续计算, 地下室外墙在计算中漏掉抗裂性验算(违反GB50108-2001第4.1.6条), 地下室外墙与底板连接构造不合理, 建筑物超长未设缝或留置后浇带(违反GB50010-2002第9.1.1条), 后浇带的位置设置不当, 外墙施工缝或后浇带详图未交代, 室外出入口与主体结构相连处未设沉降缝等, 导致违反设计规范, 产生渗漏现象。某工程地下室设计成一个大底盘, 而该大底盘下的基础形式同时有天然地基、桩基、刚性桩复合地基(违反GB50011-2001第3.3.4条), 此类基础即使设置后浇带也仅适合施工阶段。

本文来源于 www.14edu.com(论文网) 原文链接:

本文作者(周凤兴), 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地下室整体超长, 应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裂缝开展, 采取的主要措施:①补偿收缩混凝土, 即在混凝土中渗入UEA 、HEA 等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减去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即可控制裂缝。②膨胀带, 由于混凝土中膨胀剂的膨胀变形不会与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完全补偿, 为了实现混凝土连续浇注无缝施工而设置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带, 根据一些工程实践, 一般超过60m 设置膨胀加强带。③后浇带, 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 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任用。④提高钢筋混凝

土的抗拉能力, 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 对于侧壁, 增加水平温度筋, 在混凝土面层起强化作用。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 混凝土胀缩不一致, 可在墙体中部设一道水平暗梁抵抗拉力。

4、地下室不均匀沉降

解决不均匀沉降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4.1 裙房和高层建筑之间设沉降缝, 让各部分自由沉降, 互不影响, 避免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内力, 这是所谓“放”的方法。但实际上这样做, 给建筑的立面处理、地下室的防渗漏、基础的埋置深度和整体稳定等带来很多困难。

4.2 裙房和高层建筑之间不设沉降缝, 采用端承桩, 将桩端置于坚硬的基岩或砂卵石层上。这样, 既满足了地基承载力要求, 又避免了明显的沉降差。这是所谓的“抗”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基础材料用量多, 不经济, 一般用于超高层建筑或地基持力层较差的情况。

4.3 在设计中不设沉降缝, 而采取一定的措施, 调整地基反力, 尽量减少不同部分的地基反力差, 从而减少沉降差。这是所谓“调”的方法。如:裙房部分采用天然地基, 主楼部分采用复合地基或桩基。裙房和主楼部分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 主楼采用筏基或箱基, 裙房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

4.4 在主裙楼之间设置沉降后浇带, 钢筋不断, 先施工主楼, 待主楼封顶完成大部分沉降后, 再施工裙房。两部分沉降基本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这样, 用调时间差的办法解决了沉降差, 同时又避免了设置沉降缝带来的麻烦。这也是一种“调”的方法。

5、结语

目前城市建设中建造了大量的地下室及地下车库, 由于涉及到工期和投入的建设费用, 设计中与地下室相关的不少问题也逐渐变得突出起来。因此如何协调好技术与经济在建设工程中的相互关系, 是每个设计人员应该认真考虑的。

本文来源于 www.14edu.com(论文网) 原文链接:http://www.14edu.com/ligong/060U04552010_2.html

本文作者(周凤兴), 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摘要:地下室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 涉及内容繁多且复杂, 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经济的角度讲都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地下室设计的技术问题, 提高设计水平, 真正做到技术与经济同步、安全与适用协调。本文就针对地下室设计的技术问题为根本阐述了地下室外墙计算模型、抗浮、裂缝控制及不均匀沉降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地下室; 设计

1、地下室外墙计算模型

1.1 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 凡外墙带扶壁柱的, 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 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 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结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配筋, 又未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按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 其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建议: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混凝土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 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 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竖向荷载(轴力) 较小的外墙扶壁桩, 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要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大小, 可适当另配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予以加强, 外墙转角处也同此予以适当加强。

1.2 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 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大小一样, 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 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 这方面问题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 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 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也经常发现类似问题:标高变化处仅设一梁, 梁宽甚至小于底板厚度, 梁内仅靠两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难以满足要求。地面层开洞位置(如楼梯间) 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 计算模型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车道紧靠地下室外墙时, 车道底板位于外墙中部, 应注意外墙承受车道底板传来的水平集中力作用, 该荷载经常遗漏。

2、地下室抗浮设计

当地下室埋藏较深或地下水位较浅时, 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可能会有抗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 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提高基坑坑底的设计标高, 间接降低抗浮设防水位。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多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和梁板式筏板基础。一般而言, 平板式筏板基础的重量与梁板式筏板基础上填覆土的重量基本相当, 但后者的基础高度一般要比前者高, 在保证基顶标高不变的情况下, 后者的基础埋深要大于前者。从而相对提高了抗浮水位, 故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更有利于降低抗浮水位。

2.2 楼盖提倡使用宽扁梁或无梁楼盖。一般宽扁梁的截面高度为跨度的1/22~1/16,宽扁梁的使用将有效地降低地下结构的层高, 从而相对降低了抗浮设防水位。

2.3 增加地下室的层高来增加地下室的重量是解决地下室抗浮问题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还应该结合地基土的承载力而定; 在对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时, 增

加地下室的层高可以提高主体结构的有效埋置深度, 从而提高了主体结构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①增加基础配重。此种方法大致有以下3种情况:增加基础底板的厚度、增加基础顶面覆土厚度、基础顶面采用容重大且价格低廉的填料。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增加基础配重用以解决抗浮问题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基础的埋置深度, 从而相对地提高了地下室抗浮设防水位的高度, 因此它不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方法。②增加地下室顶板的厚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不增加基坑坑底标高的前提下, 增加了地下室的重量, 而且使用厚板后, 地下室顶板的大板块之间可以不再设置次梁。但此种方法的缺点是会略增加地下室顶板框架梁的负荷, 而且由于板厚有限, 这种方法解决抗浮问题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2.4 设置抗浮桩。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解决抗浮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仔细分析,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结构受力方面讲, 由于地下室的抗浮设防水位是根据拟建场地历年最高水位结合近几年的水位变化情况提出来的, 即使是经过重新评估后确定的抗浮设防水位, 也是按一定的统计规律得出的结论。很显然, 这种方法确定的地下水位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很难达到的。加之设计计算的不精确性也使得抗浮桩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因此, “抗浮桩”实际上长期起着“抗压桩”的作用。这种“反作用”将阻碍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室的合理沉降, 而这种变化将会使无沉降缝的大底盘地下室在主体结构和裙房之间产生更大的不均匀沉降差; 同时设置抗浮桩后, 计算基础底板内力及配筋时应考虑地下水压力, 这样也会增加基础底板的荷载。另外一方面, 如果地下水位长期处于一种较高的水平之上, 设置抗浮桩也不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 抗浮桩是一把双刃剑, 使用时需仔细考虑。

3、裂缝及控制方法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易出现收缩, 受到结构本身和基坑边壁等的约束, 产生较大的拉应力, 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地下室外墙裂缝宽度控制在0.2mm 之内, 其配筋量往往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

工程中许多设计将地下室防水结构构件的计算弯距调幅、有的下端按铰接、有的未考虑荷载分项系数、多层时未按多跨连续计算, 地下室外墙在计算中漏掉抗裂性验算(违反GB50108-2001第4.1.6条), 地下室外墙与底板连接构造不合理, 建筑物超长未设缝或留置后浇带(违反GB50010-2002第9.1.1条), 后浇带的位置设置不当, 外墙施工缝或后浇带详图未交代, 室外出入口与主体结构相连处未设沉降缝等, 导致违反设计规范, 产生渗漏现象。某工程地下室设计成一个大底盘, 而该大底盘下的基础形式同时有天然地基、桩基、刚性桩复合地基(违反GB50011-2001第3.3.4条), 此类基础即使设置后浇带也仅适合施工阶段。

本文来源于 www.14edu.com(论文网) 原文链接:

本文作者(周凤兴), 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地下室整体超长, 应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裂缝开展, 采取的主要措施:①补偿收缩混凝土, 即在混凝土中渗入UEA 、HEA 等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减去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即可控制裂缝。②膨胀带, 由于混凝土中膨胀剂的膨胀变形不会与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完全补偿, 为了实现混凝土连续浇注无缝施工而设置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带, 根据一些工程实践, 一般超过60m 设置膨胀加强带。③后浇带, 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 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任用。④提高钢筋混凝

土的抗拉能力, 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 对于侧壁, 增加水平温度筋, 在混凝土面层起强化作用。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 混凝土胀缩不一致, 可在墙体中部设一道水平暗梁抵抗拉力。

4、地下室不均匀沉降

解决不均匀沉降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4.1 裙房和高层建筑之间设沉降缝, 让各部分自由沉降, 互不影响, 避免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内力, 这是所谓“放”的方法。但实际上这样做, 给建筑的立面处理、地下室的防渗漏、基础的埋置深度和整体稳定等带来很多困难。

4.2 裙房和高层建筑之间不设沉降缝, 采用端承桩, 将桩端置于坚硬的基岩或砂卵石层上。这样, 既满足了地基承载力要求, 又避免了明显的沉降差。这是所谓的“抗”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基础材料用量多, 不经济, 一般用于超高层建筑或地基持力层较差的情况。

4.3 在设计中不设沉降缝, 而采取一定的措施, 调整地基反力, 尽量减少不同部分的地基反力差, 从而减少沉降差。这是所谓“调”的方法。如:裙房部分采用天然地基, 主楼部分采用复合地基或桩基。裙房和主楼部分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 主楼采用筏基或箱基, 裙房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

4.4 在主裙楼之间设置沉降后浇带, 钢筋不断, 先施工主楼, 待主楼封顶完成大部分沉降后, 再施工裙房。两部分沉降基本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这样, 用调时间差的办法解决了沉降差, 同时又避免了设置沉降缝带来的麻烦。这也是一种“调”的方法。

5、结语

目前城市建设中建造了大量的地下室及地下车库, 由于涉及到工期和投入的建设费用, 设计中与地下室相关的不少问题也逐渐变得突出起来。因此如何协调好技术与经济在建设工程中的相互关系, 是每个设计人员应该认真考虑的。

本文来源于 www.14edu.com(论文网) 原文链接:http://www.14edu.com/ligong/060U04552010_2.html


相关内容

  • 地下结构与设计-2地下建筑结构的荷载
  • 西安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课程-地下结构与设计 /2014 西安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地下结构与设计2014 西安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地下结构与设计2014 2 地下建筑结构的荷载 地下结构与设计 2 地下建筑结构的荷载 主讲人:张志强 2014年9月- 2014年11 ...

  • 地下室顶板上设置施工道路的施工技术
  • 结构施工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Basement Top-Slab Setting-up as Construction Road 朱凯波 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 上海200050 地下室顶板上设置施工道路的施工技术 摘要:当前采用大面积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工程越来越多 ...

  •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
  • 第36卷第6期建 筑 结 构2006年6月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 胡庆昌 钱稼茹 孙金墀 1 2 1 (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100045;2清华大学土木系 北京100084) [提要] 针对高层建筑的嵌固设计问题,重点讨论高层建筑的嵌固条件和嵌固在地下室顶板时结构的抗震设 计.给出了 ...

  • 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 广东建材2009年第11期建筑设计与装饰 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卓毅刚 摘 (广州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要:本文较系统的结合规范介绍了人防地下事结构设计特点和设计原则,对人防地下室结构设 计中的主要构件进行了设计分析,并对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人防地 ...

  • 浅谈普通地下室结构设计要点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普通地下室结构设计要点 作者:成雯桢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7期 摘要:普通地下室结构设计中,对技术.质量的要求比较高,通过设计要点控制,优化地下室结构的实践设计,促使其达到标准.规范的工程要求.本文结合 ...

  • 地下室结构设计要点.漏点
  • 地下室结构设计要点,重点,漏点 地下室如果设计不当,对整体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一般对于半地下室的埋深要求应大于地下室外地面以上的高度,才能不计其层数,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地下室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要协调统一.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 ...

  • _地下室结构设计要点,重点,漏点(1)
  • 地下室结构设计要点,重点,漏点 地下室如果设计不当,对整体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一般对于半地下室的埋深要求应大于地下室外地面以上的高度,才能不计其层数,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地下室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要协调统一.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 ...

  • 地下室结构设计要点,重点,漏点
  • 地下室如果设计不当,对整体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一般对于半地下室的埋深要求应大于地下室外地面以上的高度,才能不计其层数,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地下室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要协调统一.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规范明 ...

  • 板柱结构甲类防空地下室结构设计研究
  • [摘 要]地下室采用板柱结构,除具有施工方便.室内美观的特点,在软土地区还有较好的经济性;板柱结构具有在保证使用净高要求的前提下,能有效减小房屋层高的优点,且减小地下室层高,就可减少基坑开挖深度,自然可降低深基坑围护造价和减少土方开挖量,因而可大大降低综合造价.目前,甲类防空地下室抗力级别多采用五级 ...

  • 新版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解读:地下室.半地下室建筑面积计算
  • 今日的感受是这样的呀! 搅拌机搅走我的青春,挖搅机挖走我的梦想: 压路机压碎我的希望,电焊机也不能缝合我的悲伤: 钉锤一声声敲击我的心脏,钢丝一圈圈束缚我的臂膀: 安全帽曾经让我感到英姿飒爽,能不戴上它如今变成我的渴望. 基本了解: 地下室是建筑物中处于室外地面以下的房间.在房屋底层以下建造地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