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矿产资源管理总论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
资源的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狭义)
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除自然资源外,还包括其他资源,如产品资源、再生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智力资源以及可以成为生产力现实要素和潜在要素的其他资源。
资源总定义:凡是客观存在、经过开发可以被人们利用,能够构成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或者为再生产提供环境条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服务的因素,不论以何种形式表现都 可以看成是资源。
资源的分类
1. 存在形态分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土地、气侯、水、海洋、森林、草场、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地热资源、旅游资源。
(2)社会资源
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
2. 资源能否更新-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
(1)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性资源-矿产资源
(2)可更新资源:
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不受人类行为影响
动植物、森森、环境 资源乖-存在临界点。
3. 资源 是否寓有人类劳动分类
(1)原始资源:未经过人类加工、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资源。
原始土地资源、原始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经过人类加工的资源:在第一性资源为物质条件上经过人们投入不同程度的劳动而形成的资源。
钢村、水泥、木材、化学纤维。
按人类投入其中的劳动量可划分初级、中级和高级。
在第二性资源中:人造资源-人造金刚石、人工合成橡胶、人造纤维。
4. 资源可被利用的情况分类
资源能否进入生产过程和消费,即潜在资源和现实资源。
(1)潜在资源:存在、目前不能被利用、未来可以被利用。
三类:已探明,短其可开采;客观存在;可望能够被利用。
(2)现实资源:已经做好开采准备,即可投入使用。
5. 资源分布与地面的相对位置分类
(1)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地热资源、水资源;
(2)陆地资源和水中资源——海洋资源
(3)空间资源——平面空间,立体空间和宇宙资源。
二 矿产资源的特点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性
1、形成的长期性--经过几百年甚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作用而形成。
2、利用的耗竭性--用一点少一点,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可能再生。这是与其他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最大的不同。
3、存在的隐蔽性--是埋藏于地下的隐性资源,要采用特定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够发现和开发出来。
4、分布的不均匀性--75%的铜矿集中在江西德兴、西藏玉龙、甘肃白银、山西中条山,黑龙江多宝山及长江中下游等六处;
97%的轻稀土金属集中在内蒙的白云鄂博;
95%以上的中重稀土在江西赣州;
64.3%的煤炭储量在山西、陕西、内蒙三省;
80%的磷矿集中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五省;
5、可开发的地域性--同一种矿产赋存在不同的地域,其开发价值将有很大的差异。
6、可利用的时代性--以前由于利用成本高,无利可图的,随着人类社会技术、经济的发展,可以利用了,就由“石头”变成“矿”了。
矿产资源的分类
从形态上划分:固态--如煤、铁矿石、石灰岩等 ;液态--如石油、地下水
等;气态--如天然气、煤成气等
从品种上划分:矿产资源分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大类171种(包括新公布的3种),其中25种按用途又再细分为84种,共计230种
能源矿产--煤 石油 天然气 油页岩 煤成气 地热等等
金属矿产--铁、锰、铬、钒、钛 铜、铅、锌、铝土矿、镍、钴、钨、镁 金 银 非金属矿产--金刚石、石墨、磷、自然硫、硫铁矿、钾盐、水晶、刚玉、滑石、
石棉 云母、石膏、芒硝、石灰岩、白云岩
石英岩、砂岩、高岭土、粘土等等
水产矿产--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等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贫矿多,富矿少
铁矿中,76%的储量品位小于35%,只有0.2%的储量品位大于或等于世界公认富矿品位60% ;锰矿中,95%的储量品位小于20%;
2、小矿区多、大矿区少,但大矿区所占储量比例并不低
煤矿储量规模大于5亿吨的数量占煤矿产地的2.3%,占总储量的49.67%; 铁矿大型储量规模的数量占铁矿产地的4.4%,储量占总储量的71.17%; 铝土矿大型储量规模的占铝土矿产地的10.3%,储量占总储量的41.73%。
3、矿产种类多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矿产种类齐全、总量丰富的资源大国之一。共发现171种,探有储量的157种。探明的资源总量占世界第三位。
4、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质量差,成分复杂
我国2/3以上的磷矿低品位, 难选难富集;
我国钨矿储量中83%为难选冶、低品位的白钨矿混合矿物。目前基本没有开发利用。
我国铁矿90%以上的储量属于“贫、细、杂”,使加工成本高于国外同种产品的18%。在国际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06年河北地区铁矿品位开到7-8%。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小企业多,生产集中度低
2、布局不合理,矿中矿、矿叠矿多,管理难度大
3、效率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
4、主要矿产资源保障力度减弱
5、矿山环境历史欠帐严重
1)煤炭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影响
2)煤炭开采对水资源造成破坏
3)煤炭开采对大气造成的破坏
6、缺乏规划、宏观失控
7、政府和部门不依法行政
资源管理的意义与内容
资源管理的意义
资源理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表现以下几方面:
1. 资源管理是可持发展的客观要求
2. 资源管理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蔚县的必要条件
3. 资源管理是保护资源、维护国家利益所必须的
4. 资源管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所要求的
资源管理的范围:
1. 对主要自然资源的管理
2. 对产品资源的管理
3. 对废弃物与再生资源的管理
资源管理的内涵
1. 对主要自然资源管理的内涵
主要有资源勘探、资源开发、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的管理,如对资源勘探、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探、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对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综合利用、培育种植、经营管理等。
2. 对产品资源管理的内涵
包括资源供求预测,资源综合平衡,资源的分配调拔,建立产品资源储备,组织产品资源供销,降低产品消耗,开源节汉,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等。
3. 对废弃物与再生资源管理的内涵
再生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废旧物资的回收、包装、储运、
整理、加工,废旧资源的再生和利用。通过对再生资源的管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变无用为有用,变一用为多用,使资源能反复循环利用。
资源管理的原则
资源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
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结合形成的,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集合性、层次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资源的开以、利用和保护也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大系统所以资源管理必须应用系统的理论、思想、原则、方法。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点。
1.1统筹考虑达到系统整体最优化
1.2放眼全局进行综合管理
1.3运用动态规律,实施动态管理
2. 战略性原则
1.1正确处理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2 对后代负责,从长远考虑
3. 经济性原则
在资源管理中,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到突出的地位。
资源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一般分为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同时期的不同对象,采取的管理方法侧重不同。
1. 管理的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有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 指挥下属的管理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的管理,强调的是职责、职权、职位的作用。
1.1行政方法的特点
(1)权威性;(2)强制性;(3)垂直性;(4)具体性
(5)稳定性。
1.2行政方法的作用
(1)有利于组织内部 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目标、统一行动,能够贯彻上级方针,有利于对全局活动进行全局控制。(2)行政方法比较直接 。 可通过行政指令的传递,迅速产生效果。
(3)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
在资源 管理中,行政管理占重要地位,国家及各级政府都 有责、有权对国有资源进行保护,其中发生的问题都离不开行政方法。
2. 管理的经济方法
2.1经济方法的特点
(1)利益性。实质就是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2)关联性。经济方法是各种经济手段实施管理,且各种经济手段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3)灵活性。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不同时期不同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
2.2经济方法的运用
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或经济杠杆对管理对象实施管理。
激励机制
3. 管理的法律方法
3.1法的基本概念
(1)法律。(2)行政法规;(3)行政法规;(4)地方法规。
2.2法律方法的特点
法律与行政方法不同。具有:
(1)严肃性;(2)规范性;(3)强制性;(4)平等性。
2.3法律方法的运用
在资源 管理工作中,运用法律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 教育方法
4.1教育方法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广泛性;(2)教育方式 的多样性;(3)教育效果的滞后性。
4.2教育方法的应用
“科教兴国”;管理靠人才,人才靠管理;
在资源管理中,运用教育方法在全民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开发资源 、充分利用资源和积极保护资源的意识,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对于文化水平低、缺乏法制观念的地区,经常发生滥伐树木、滥采矿藏、破坏资源的违法现象,则要通过教育的方法,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法制观念,以约束自己的行为。
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核算
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
2、法制不健全,宏观调控缺乏力度
对国家的资源随意开采,对森林资源滥砍乱伐,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
3、投入多,产出少,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前,走资源消耗型生产路线,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是美国的2.6倍,是日本的5倍。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都比较低。
4、物流设施与管理落后,资源损失严重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生产力不均衡。运距长,地理、气侯条件复杂,物资库存量大,在库时间长,再加上管理不善,物资在储运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损失和损耗比较严重。
5、物资管理滑坡,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6、废旧物资 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和利用,是取得物资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缺乏资源意识,缺乏资源危机感,大量的废旧物资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由于对废旧物资再生的资金投入,技术装备升级等重视不够。
第二章 矿产资源评价基本方法
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方法
1 矿产资源技术评估方法:包括传统技术评估方法、极值理论和潜在资源的预
测方法。
①传统技术评估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外推法和类推法。外推法主要是更具已有数据进行外向推断,其数据如矿石品位和未来矿石价格是模糊的,而类推法则主要是插入法,其数据如矿床数目、埋藏深度等一般都比较确定。 外推法-时序法、地壳丰度法、品位-累积矿量法;
A 、时序法-利用需求、产量、储量等指标 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未来某一时段相应指标的预测。悠久、广泛的统计 方法之一。
B 、地壳丰度法-利用矿床的品位、矿量与地球丰度值进行比较,建立频率分布模型。先求出控制一定深度内某元素的总量与区内形成矿床的总量之比,然后将该比值 应用于待评估区,估算出待评估区可能储藏的潜在资源量。
C 、品位-累积法 研究给定品位与高于该品位的矿床累积矿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认为平均品位与累计矿量间呈指数
类推法-频度法、回归法、趋势法;
A 、频度法-利用构筑已充分勘探区域矿床指标的频率分布模型,预测未发现区域或勘探不充分区域矿床的指标情况。
正态分布、分形分布-常用的两种频率分布模型。
B 、单因素-多因素回归法。通过线性-非线性回归手段分析影响矿床存在的地质因素。对一些具有类似地质技术经济特点的已采或正在开采的矿床,分析它们的各种地质因素、经济技术参数与矿床开发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统计预测模型,关结合勘探数据,确定该 矿床未来 开发利用后可能获得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
2. 矿产资源经济评估方法
经济评估的方法很多,但可归纳为3大类,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①市场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矿产资源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估测被评估矿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称。市场法应用是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时间因素、地域因素、品级因素和可利用度因素。
市场法应用前提:
(1)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
评估资料来源于市场,市场越活跃、发达,各种资料价格价格越容易获得,此类价格愈加合理。
(2)公开市场上要有可比性强的矿床及其交易
市场法评估矿产资源,最重要是找到与被评估对象 度度类似的参照矿床,评价指标、评价参数都是以类似矿产的市场行情为基础。
市场法-参照矿床价值进行被评估对象市场法评估时,考虑以下因素:
(1)时间因素
市场 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材料、设备价格、矿产资源需求状况及售价,劳动力供应状况及工资水平。
(2)地域因素
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地理位置的影响,品种、储量、品位、矿床类型、开采技术条件基本相同的矿床,交通位置决定开发价值 。而所在区域的水、电、气供应、气侯条件、工农关系、地方政策等都 对矿产资源 的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3)品级因素
矿产资源 的质量对价格的影响。
市场法主要优点:
a. 能够客观反应矿产资源目前的市场情况,评估值更能反映市场现实价格; b. 评估结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
市场法缺点在于:
a. 市场法是以完善的市场为前提的,如果矿产资源交易市场可供比较实例较少,则评估时难度较大;
b. 需要充分了解目标矿床与参照矿床的各影响因素,参与比较的数据繁杂,数据收集、筛选及处理工作量大。
2.2.3 收益法是指通过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称。
服从资产评估中将利求本的思路,即采用本金化和折现的途径及方法来判断和估算资产的价值。思路为:任何一个投资某一资产时,所愿意支付或投资的货币数额不会高于所购置或投资的资产在未来能给其带来的回报,即收益额。
收益法利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把评估对象的预期产出和获利能力作为估测评估对象的价值。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之一。
7)折现率和资本化率。
是期望投资的回报率。是将未来有限期的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用于有限期收益还原;资本化率是将未来永续性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二者没有本质区别,折现率越高,意味着单位资产增值率越高,资产价值越低。
如果以合理的投资报酬作为折现率,所计算出的累计净现值大于零,表明业主取得合理的经营投资回报后仍有超额利润。
折现率取矿业平均投资 利润率,对净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其实质就是扣除经营投入资本的折现率水平的平均利润。
(8)收益期限。
收益期限是指资产具有获利能力的持续时间。收益期限由评估人员根据未来资产本身获利情况、损耗情况等确定,也可以根据法律、契约和合同规定确定。对于矿产资源评估,受益期限即为矿床的剩余可采年限。
4)收益法评价。
收益法以矿产资源开发利润作为矿床评估的最终目标,从理论上讲,具有合理性。但矿床开采空间和期限内矿山企业的预期收益及折现率的确定比较困难,因此这些参数的确定是利用一些技术方法进行预测的,其可靠性与实际难于一致;另一方面这些参数对评估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折现率的细微差异将引起评估值的巨大变化,所以,尽客收益法理论上较为完善,但在评估方法在应用中仍有一定的难度,评估结果容易引起争议。
第三章 矿产资源评价总论
(一)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
⑴ 矿产资源概念与基本特征
1.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址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简称矿产。它们绝大多数为固态,少数为液态或气态。
注意区分一下几个概念:
①矿物:指天然的无机物质,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如黄铁矿、方铅矿等。
②矿石、矿体与矿床:凡是地壳中的矿物集合体,在当前技术经济水平下能以工业规模提取所需的金属或矿物产品的,称为矿石;矿石的聚集体称矿体,而矿床是矿体的总称。
③围岩:矿体周围的岩石称为围岩。
3. 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①有效性:矿产资源具有使用价值,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②有限性、非再生性。
③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地质成矿规律造成的。 ④投资高风险性。
⑤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破坏性
⑥资源储量的动态性
⑦多组分共生性
⑧质量差异性
»
⑤氧化性:硫化矿石在水和空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转变为氧化反应转变为氧化矿石的性质。
⑥自燃性:煤(矸石)、硫化矿石等于空气接触而氧化产生热量使本身燃烧的过程称为自燃。
⑦含水性:指矿岩吸收和保持水分的性能称为含水性。
⑧碎胀性:矿岩破碎后,碎块之间的大量孔隙使其体积增大的现象。破碎后体积与原矿体积之比,称为碎胀系数。
5. 埋藏要素:矿床在地壳中的走向长度、埋藏深度、延伸深度、形状、倾角、厚度等几何因素。
埋藏深度和延伸深度:矿体的埋藏深度是从地表至矿体上部边界的垂直距离,而延伸深度是指矿体上下边界之间的垂直距离。
矿体形状:由于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不同,矿体的形状各不相同,主要有层状、脉状、块状等。
矿体倾角:根据倾角大小,矿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a. 水平和微倾斜矿体:倾角小于5;
b. 缓倾斜矿体:倾角为5 ~30 ;
c. 倾斜矿体:倾角为30 ~ 55 ;
d. 急倾斜矿体:倾角大于55 。
⑵ 矿产资源可利用程度的表征指标
1. 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是定量评价矿产资源的基本准则,它既是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资源预测和国家资源统计、交易与管理的统一标准,优势国家制定经济和资源政策及建设计划、设计、生产的依据。
①美国矿产资源分类
根据美国地址调查局关于矿产资源的定义,矿产资源包括已查证资源和推测资源。美国将矿产资源分为3类(以其经济可行性分为经济储量、边界经济储量和次经济资源)5级(以其地址可靠程度分为确定的、推定的和假想的)。 ②中国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分别对应于勘探、详查、普查和预查四个勘探阶段。
a. 探明的:矿床的地址特征、赋存规律(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连续性依照勘探精度要求已经确定,可信度高; b. 控制的:矿床的地址特征、赋存规律(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连续性依照勘探精度要求已经基本确定,可信度较高;
c. 推断的:大致查明了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址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可信度低;
d. 预测的: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可信度最低。
根据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3个阶段。
根据经济意义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经济的(数量和质量是一句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边际经济的(接近盈亏边界)、次边际经济的(当前是不经济的,但随着技术、矿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可变为经济的)、内蕴
经济的(无法区分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仅指预查后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依据上述分类标准,将中国矿产资源分为3大类(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16种类型,见下表。
2. 资源品质:品位是指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一般用质量百分数(%),贵重金属则用g/t或ppm 表示。开采利用矿产资源,其品位必须高于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且有害成分含量必须低于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
3. 勘察程度
勘察程度可靠性是在地质报告基础上进行经济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保证。分为4个阶段:
预查是指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进行物探、化探工作或对有希望的地址远景区进行勘查工作和极少量的工程验证。
普查是在选定的普查区内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较少的探矿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
详查是在普查圈出的详查范围内,通过大比例地址填图以及各种勘察方法和手段,采用比普查阶段密的探矿工程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分布状况、赋存规律、规模等的勘查工作。
勘探是在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矿区总体规划划定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勘探工程,详细查明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
⑶矿床开发技术经济因素
矿床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因素是反映矿山开发、生产的一般社会技术经济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生产方式、方法、生产能力的确定和经济技术指标的选择。
1. 生产方式和方法
采矿方式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和露井联采。
选矿效果的好坏直接反应矿石有用组分的回收利用程度。
2. 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生产能力是指矿山企业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开采或处理矿石的能力,一般用万t/a或t/d表示。
服务年限是矿山维持正常生产状态的时间,在矿山生产能力、矿床储量、采矿损失率和回收等因素确定后,也即相应确定。
3.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
采矿过程中损失的矿石量与计算范围内工业矿石量的百分比称为矿石损失率
(/%);由于采矿、运输过程中,围岩和夹石的混入或富矿的丢失,使才出矿石品位低于计算范围内工业矿石品位的现象称为矿石贫化,工业矿石品位降低的百分数称为矿石贫化率(/%)。
4. 选矿回收率
选矿回收率是精矿中某金属总量与原矿中该金属总量的百分比,反映了选矿过程中金属回收程度、选矿技术水平、选矿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⑷矿产资源评估基本概念
1. 矿产资源评估的意义;
2. 矿产资源评估的内容;
3. 被评估矿产资源的条件;
4. 矿产资源评估原则。
1.矿产资源评估的意义在于:
a. 为国家制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b. 为投资企业指明矿产资源领域投资方向;
c. 帮助生产企业确定生产能力、经营指标和生产勘探方针;
d. 为矿产资源交易双方提供矿产资源价值的基础资料。
2. 矿产资源评估的内容;
包括技术评估和经济评估两方面。
技术评估:
a. 确定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即所在区域富集的矿产种类及富集度、主要矿床类型、主要成矿时代;
b. 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及储量级别、矿石品位;
c. 具体矿床储量、品位等工业指标的分布规律;
d. 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即未来某段时间内,社会对某种矿产资源的需求量;e. 矿产资源的潜在供应能力,即所在区域资源前景及矿床预测;
f.矿产资源的消耗规律;
g. 具体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包括矿区地理位置、资源组合状况、地质构造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h. 矿产区域组合状况,即区位条件与各工业企业之间的组合状况等; i. 勘探投资与探明储量的关系。
经济评估:
a. 边际品位确定;
b. 矿产资源/评估;
c.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
d. 矿山企业经济效益评估;
e. 探矿权评估;
f. 采矿权评估。
3. 被评估矿产资源的条件;被评估的矿产资源必须具备以下6个条件: a. 必须处于静置的存置空间 ;
b. 必须处于使用状态;
c. 必须能用货币计量;
d. 必须能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
e. 可为所有者或控制着带来可预期的收益;
f. 当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以工业规模所取得。
4矿产资源评估原则。a. 以人类的利用为核心;
b. 遵循经济规律;
c. 遵循自然规律;
d. 遵循区域综合性规律;
e. 以实用性为最终目标;
f. 坚持独立性、客观性。矿产资源评估方法包括技术评估和经济评估两个方面。
1. 矿产资源技术评估方法:包括传统技术评估方法、极值理论和潜在资源的预测方法。
①传统技术评估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外推法和类推法。外推法主要是更具已有数据进行外向推断,其数据如矿石品位和未来矿石价格是模糊的,而类推法则主要是插入法,其数据如矿床数目、埋藏深度等一般都比较确定。
外推法中常用时序法、地壳丰度法和品位-累积矿量法;类推法中常用的有频度法、回归法、趋势法、可能性法、分组法、模拟法和贝叶斯法。
③潜在资源的预测方法
潜在资源的预测包括目标区域最大矿床数量和含矿可能性的预测。
2. 矿产资源经济评估方法
经济评估的方法很多,但可归纳为3大类,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①市场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矿产资源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估测被评估矿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称。市场法应用是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时间因素、地域因素、品级因素和可利用度因素。市场法主要优点:
a. 能够客观反应矿产资源目前的市场情况,评估值更能反映市场现实价格; b. 评估结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
市场法缺点在于:
a. 市场法是以完善的市场为前提的,如果矿产资源交易市场可供比较实例较少,则评估时难度较大;
b. 需要充分了解目标矿床与参照矿床的各影响因素,参与比较的数据繁杂,数据收集、筛选及处理工作量大。
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矿产资源的形成有鲜明的时空性,有两个主要的特点:a. 空间上分布不均匀;b. 资源形成年代相对集中。
1.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①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铁矿(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乌克兰、中国、印度)、锰矿(南非、乌克兰、加蓬、澳大利亚、巴西、格鲁吉亚)、铬矿(南非、哈萨克斯坦、津巴布韦)、钛矿(南非、印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
有色金属:铜矿(环太平洋区域、中非地区、智利、美国)、铅锌矿(澳大利亚、中国、秘鲁、加拿大)。
其他金属:铂族金属(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美国)、金矿(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中国)、银矿(墨西哥、秘鲁、澳大利亚、中国)、稀土(中国占有绝对优势,其次为美国、澳大利亚、印度)。
③能源类矿产
石油:世界七大储油区,包括中东波斯湾、拉丁美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俄罗斯、东南亚、中国、美国、加拿大、北海地区的英国和挪威。 天然气:俄罗斯、伊朗、卡塔尔、沙特、阿联酋、美国、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委内瑞拉(9国共占总量75%)。
煤炭:中国、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
2.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①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铁矿(主要集中在辽宁、四川、河北)、锰矿(湖南和广西)、铬矿(主要在西藏,其次在内蒙古、新疆、甘肃)。
有色金属:铜矿(云南、内蒙古、安徽、山西、甘肃、江西)、铅锌矿(云南、内蒙古、甘肃、广东、湖南、广西)。
②非金属矿产:包括菱镁矿、萤石、耐火粘土、硫矿、重晶石、盐矿等。 ③能源类矿产
石油:中国石油虽有一定的储量和资源量,但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陆上石油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格尔、鄂尔多斯等,海上石油以渤海为主。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东海、莺歌海等地。
煤炭: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主要分布在山西、山西、内蒙、新疆、山东、河南等省份。
3. 我国矿产资源特点
与世界金属矿产资源相比,中国金属矿产资源有以下特点:
①大宗矿产数量相对不足,用量小德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②富矿少,贫矿多;
③多金属矿多,单一金属矿少;
④大型、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
⑤储量向大型矿床集中;
⑥生成时代集中;
⑦矿床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第四章 产资源供需预测
4.1、供需预测的相关概念
供需预测没有精确的数学公式。因为其影响因素多,且各因素不确定性强。在进行预测时,有一定主观性。故只能说选相对可靠的预测方法。
为了了解目前一些矿产资源的预测方法,需要明白以下一些指标与概念。 4.1.1重要的指标与概念
①表观消费量
表观消费量=矿产品产量+进口量-库存量-净出口
(注:其中库存包括交易所库存及企业库存)
②实际自给率( )
其中:Pt M 是国内矿山金属产量;
Pt S是非金属回收量;Ct 是当年金属消费量;
③弹性系数
矿产资源预测一般使用GDP 弹性系数 :
其中: Qd-矿产资源需求量;
△Qd-矿产资源需求的变化量;
GDP- 总量或人均量;
△GDP - 总量或人均量的变化量。
当 Ed>1 时,需求为富有弹性;
当 Ed=1 时,需求为单位弹性;
当 Ed
当 Ed =0 时,需求为完全无弹性;
当 Ed=无穷大 时,需求为完全有弹性;
需求弹性反映了创造单位 所需求的矿产资源的多少,工业越发达的国家越缺乏弹性。
④矿产品使用强度演化周期
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变化的,一般会经历增长,平稳和下降三个阶段。如下图:
4.1.2、影响预测可靠度的因素
按照预测时间的长短,预测可分为5年短期预测,10年中期预测和15年长期预测。预测时间越长,预测准确性越差。为提高预测准确性,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如下:
①预测变量的选取:选取合理的预测变量,如人口数量、人均GDP 、矿产品未来价格、时间等。
②历史资料数据:收集详实的历史资料数据,要求量大、准确、及时。
③合适的预测方法:需要深入了解各方法原理、性能、参数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预测方法。
④预测者优异的分析判断能力:预测者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个人多年的从业经验,是预测中最重要的部分。
4.1.3、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模型法、弹性系数
一元线性回归
回归分析法 多元线性回归
非线性回归
①一元线性回归
其模型为:
,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即:
回归分析后的可靠度可以通过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来评价。
②多元线性回归
其模型为: , 其处理可以用矩阵求解,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用Excel 来处理,能比较快的得到答案。
③非线性回归
其主要包含我们常见的一些函数方程,如:
抛物线方程:
对数函数:
S
型函数:
幂函数:
指数函数:
(4)时间序列分解法
是矿产资源预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回归方法。一般以时间为自变量,矿产品需求量为因变量,通过回归确定矿产品需求与时间定量的关系。
例:李业1986年利用如下罗杰斯增长曲线模型预测美国德州天然气产量。
(5)趋势外推法
利用被预测对象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延续性,通过某种函数曲线拟合历史统计数据,建立能描述其发展变化过程的数学模型,依此模型外推进行预测的方法。当预测对象没有明显的季节波动,且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函数曲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时,就可以用趋势外推法。
(6) 回归法评价
回归分析用于评价矿产资源需求预测,不足之处在于:
A 、对历史数据不论时间先后,等同程度对待,而实际上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权重是不同的,等同对待增大误差
B 、回归变量多,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量化处理,比较 困难。
模型法:灰色预测模型、情景分析法、Logistic 模型系统(完全确知),灰色系统(部分确知)
①灰色预测模型:按照人们对信息系统的知晓程度,一般将信息系统分为3类:黑色系统(完全未知),白色
②情景分析法:为了预测,将情景设计与传统的定量预测模型有机结合,对若干具体指标或因素进行量化,借助数学模型工具,得出不同情景下未来发展状况,然后对这些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一般用于预测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情况。
灰色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GM 模型、灰色预测、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统计与聚类、灰色决策、灰色控制。
③Logistic
模型,其表达式如下:
其边界条件为:
式中:
弹性系数法:根据GDP 增长率与某种矿产品消费增长率的历史数据,计算相应的弹性系数,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预测出弹性系数与GDP 增长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再根据政府预测的未来GDP 增长率,反算出未来某一时期弹性系数及相应的矿产品需求量。
以上阐述的回归分析法、模型法、弹性系数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交叉运用的。
4.2 中国矿产资源供需基本趋势
根据图表资料,给我国矿产资源需求有以下特点:①在未来将以较快速增长,直到人均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上水平,才能进入稳定期;
②除部分优势资源,如稀土、煤炭等,可以达到供过于求或基本平衡外,其余很多矿产将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将成为重要矿产资源进口国。
③我国单位GDP 消耗的矿产资源非常多,未来需要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④废旧矿产品回收利用程度较低,与增长的矿石资源需求量不匹配,国家应该制定优惠政策,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
4.3 中国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1)矿产资源完整使用强度规律预测
按照资源的完整使用强度,包括增长、平稳和下降3个阶段,按此规律,可采用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公式:
(2)弹性系数法矿产资源短期需求预测
以我国煤炭资源需求为例:
根据煤炭消费弹性系数Ed 来计算有:
从预测起始年份开始,n 年后煤炭消费需求预测值为
:
例:我国2004年国内煤炭实际消费18.67亿吨,如果直至2010年,GDP 年均增长7.25%,则在2010年需消耗煤炭:
第五章 矿产资源富集区评估
5.1地质板块和成矿区
1、我国的地质板块
由于成矿跟地质构造运动息息相关,先看一下中国陆地从北到南的的6个板块: 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西藏-云南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
2、我国的成矿区域
在我国成矿区域包括:环太平洋成矿区、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区、古亚洲成矿区。
1)西南三江成矿带。本区东接滇西地区,北至藏滇、川滇省界,西、南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毗邻。川西和藏东两部分;青海南部。
发现铜、铅、锌、银等矿床(点)数百处,其中部分探明了储量,奠定了该区作为中国有色金属重要成矿带之一的地位。
西南三江成矿带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铜1000万吨、银5000吨,铅锌1000万吨、富锰矿石1000万吨;新发现矿产地30~40处;可提供详查的大、中型矿产基地
质15处。
2)雅鲁藏布江成矿带
作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的“一江两河”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西起昂仁县、东至工布江达县,北达青海省的雁石坪、南至康马——措美——隆子一线,是西藏自治区重点经济开发区。本区铜金矿、富银铅锌矿、铬铁矿、锑矿、富铁矿等具有突出的优势。总体而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仍较低。
主攻铜、铅锌、富铁矿、铬铁矿。
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铜1000万吨,铅锌500万吨,富铁矿2亿吨,铬50万吨,金150吨;新发现矿产地50处;提交具有大中型远景的普查和详查基地15处。 3)天山成矿带
工作区位于新疆中部,西起中国新疆西部国界,东至新疆~甘肃省界;北起准噶尔盆地南缘,南止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
天山地区共划分出18个成矿远景区,其中东天山5处,西天山10处,西南天山3处。主攻铜、铅、锌、镍、金、铁等矿产。
预期新增储量铜500万吨、铅锌300万吨、镍30万吨、金5吨;新发观矿产地50~60处;提供普查——详查基地10~20处。
4)南岭成矿带
南岭成矿带跨越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省区),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区内交通发达,钨、锡、铋、铅锌、稀土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
本区主攻锡、钨、铅锌。已探明大中矿床260余处,其中大型锡矿床12处,大型铅锌矿床8处,特别是柿竹园、口等特大型矿床享誉海内外。据粗略统计,到2000年止,南岭地区主要矿种锡、铅、锌、银占全国保有储量比例分别为63%、30%、22%、24%。
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锡200万吨、钨150万吨、铅锌500万吨;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5处。
5)大兴安岭成矿带
工作区范围即大兴安岭地区,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共发现矿床(点)70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10余处、中型矿床20余处、小型矿床50余处。
本区主攻铜、铅锌、金、银等。主攻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多金属矿、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
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铜200万吨、铅锌500万吨、银1万吨;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20处;提交大型后备资源基地
5处。
6)阿尔泰成矿带
本区包括阿尔泰山区和准噶尔北缘及西北缘一带,行政区划属新疆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管辖。区内交通比较方便。
主攻铜、铁、镍,兼顾铅锌、金。
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铜200万吨、镍20万吨、铁矿2亿吨(其中富铁矿1亿吨)、铅锌100万吨;新发现矿产地20处;提供大——中型详查基地10处,形成2~3个大型~特大型矿产勘查开发基地。
5.2矿产资源富集区确定
如果某一区域某种矿产资源的数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则可以认为该地区盛
产该矿产。本次以铜矿为例,介绍一种定是珠三角 定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方法。
(1)确定标准
某一区域资源与全因平均水平相比的富集程度,可以用表示探明储量或矿床数量的“相对密度”来评价:
研究矿区域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相对密度”。
能体现矿床规模与数量的关系。
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判定方法
我国用探明储量或矿床数量的“相对密度”来评价:
在上式中,有:
-研究区域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相对密度”; -研究区域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密度”; -全国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密度”。
其中:
—研究区域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
—全国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
—研究区域和全国国土面积。
探明储量或矿床数量的“相对密度”等于1时,表明研究区域探明储量或探明矿床数达到全国水平,其值越大,表明该地区金属矿床越丰富,反之亦然。
成矿区内矿床主要成矿类型
一般通过区域—类型指数
床的可能性大小:
来评价所研究区域内形成某种类型矿
式中:
研究区域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区域(s )—类型(k)指数;
— —研究区域类型k 矿床的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
—全国范围内类型k 矿床的探明储量和矿床储量; 其中
越大,表明在该s 区域内金属资源或金属矿床更多的是k 类型;或者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k 类型矿床更容易在s 区域生成。
5、成矿区内矿床主要成矿时代
用区域—时代指数来评价所研究区域的主要成矿时代:
式中:
—研究区域内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区域(s )—成矿时代(e )
指数;
—研究区域时代e 生成的矿床探明储量和数量;
—全国范围内时代e 生成的矿床的探明储量和数量。
其中
越大,表明在该s 区域内金属资源或金属矿床更多的是在e 生成的,或者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e 时代矿床更容易在s 区域生成。我们在勘探的时候,在e 时代地层中勘探,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第六章 矿产资源质量指标频度分布规律
需要确定某种矿产资源质量指标(品味、金属量、矿石量)时,需要研究其分布。而矿产资源频度分布主要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和分形分布。
1、质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矿石品味、金属量、矿石量之间有一个相关系数,系数最大为1,两者之间相关系数越接近1,相关性越大,反之越小。
2、矿产资源的对数正态分布特性
对数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如下:
在实际运用时,可运用Excel 按如下步骤求解:
(1)将n 个变量按照递减顺序排列,即:
(2)计算各变量的对数值,即:
3)计算各顺序变量的累积频率,即:
(4)计算标准正态分布的反函数值,即
:
(5)在平面坐标上绘制lgx 与v 的关系图,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大,各点呈近似直线排列,则可认为该变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3、矿产资源的分形分布特性
分形分布是由曼德勃罗首次提出的,旨在描述自然界的不规则现象。自从其建立以后,引起了许多学科的关系,矿产资源界也不例外。
分形分布有两种类型:几何分布、概率分形
矿产资源评估中则用到的是概率分形,而且一般用到的分布是“Pareto 分布”。 Pareto
分布的关系式如下:
式中:D —Pareto 常数;
N0—比例常数;
x—连续变量,如品味、金属量、矿石量等。
N(x )—如品味、金属量、矿石量等于或大于给定x 值的矿床累积数量。 Pareto 分布的解析如下: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
由对数后的关系可以看出, 服从Pareto 分布的变量与大于该变量值的矿床数目在双对数坐标中呈线性关系。
特别的,对于矿床储量的分布,也可以根据几何分形分布来推断。其过程如下:
式中:N(r)—几何线形尺寸大于或等于r 的矿床数量;
C—比例常数;
P—矿床密度;
ρ—矿石密度;
g—矿石品味。
由上两式可得出:
此式表明矿床储量与大于或等于该储量的矿床数目之间的分形分布关系。据此可
以计算任意两个储量
范围之间的总储量
和矿床总数目
。
其表达式如下:总储量:
矿床总数目:
第七章 矿产资源量/储量及服务年限评估
7.1矿床工业指标
矿床工业指标是指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矿床应达到以工业规模利用的综合标准。是评价矿床工业价值、圈定矿体、估算矿床资源的依据;矿产工业部门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对矿产资源的方针,以及国家经济政策、技术水平、政治需要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对矿产质量和开采条件所提出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包括矿石质量指标和矿床开采技术指标两个方面
(1)矿石质量指标-边界品位
边界品位是圈定矿体时对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是区分矿体与围岩(或夹石)的品位界限。边界品位不低于选矿后尾矿中的含量,一般应比选矿后尾矿含矿品位高1~2倍。边界品位受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所限制,一般根据矿床的规模、开采与加工技术条件、矿石品位、伴生元素含量等因素确定。在国外,没有工业品位,边界品位是唯一标准。
简称工业品位或边际品位,是指单个工程中单矿层或储量估算的既定块段中,有工业意义的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要求。最低工业品位实际上是最低可采品位或经济平衡品位,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以工业规模开采该类矿产时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品位。从成本-利润角度讲,是矿物原料采收价值恰好补偿
开采成本、采矿利润为零时的品位,只要高于该品位才评估。
最低工业品位参考值-——一般由矿产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矿产资源供需市场变化及国家矿产资源政策、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确定,且不是单一的,因时,因地,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最低工业品位指标只作参考。
A 、选厂原矿经济品位——采用精矿价格法计算
a 、单一矿种:
b 、多有用元素矿床
B 、根据金属价格计算边际品位——收支平衡法
边际品位可以根据金属价格采用传统的收支平衡法进行计算,
矿石质量指标也可用成本限额来衡量
成本限额——矿产资源采选生产过程中最高允许成本。凡是矿产品成本低于成本限额的矿石都具有开采利用价值,反之,没有开采价值。
成本限额——根据采选费用、允许最低品位、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按照成本费用平衡法计算:
(3)矿石质量指标-伴生组分最低含量
如果矿体中另一种组分虽然低于边界品位,但与同类矿床相比或从组分赋存状态、矿石结构等估计具有综合利用价值者,可作伴生组分计算资源量。
伴生矿床分有用组分和有益组分。伴生矿床最低含量是即是对伴生矿床有用组分和有益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
伴生矿床有用组分——在加工利用主要组分时,可以顺便或单独提取的组分,如铁矿石中的钒、磷矿中碘、锌矿石中的镉、镍矿中的稀有元素、铜 矿石中的金银等。
伴生矿床有益组分——有利于主要要组分加工过程、加工后产品质量的伴生组分,如某些铁矿石中含有的达不到回收标准的稀土、硼等元素,在冶练时进入钢铁,可以提高钢铁产品质量
(4)矿石质量指标-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
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单个工程样品中,对产品质量和加工过程起不良影响的组分允许的最大平均含量。对于直接用来冶练或加工利用的富矿及一些非金属矿产,如耐火材料、溶剂等的影响更大。不同的矿种,其有害杂质成分不同。如磁铁矿,其主要有害杂质是硫和磷;铜 精矿中的砷、氟、锌、镁等。砷、锑等是影响提金工艺的有害杂质,铅锌精矿中杂质有汞镉砷等。
矿床开采技术指标---最小可采厚度、最低工业米百分值、夹石剔除厚度等。 最小可采厚度是指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利用矿产资源,根据矿床赋存件和采矿工艺的技术水平而确定的一项工业指标,亦称为可采厚度。
最低工业米百分值:最低工业品位和最低可采厚度乘积,可作为单工程是否具有
工业开采价值的指标。
夹石剔除厚度:最大允许夹石厚度,开采时难以剔除,圈定矿体时允许夹在矿体中间合并开采的非工业矿石的最大真厚度或应予剔除的最小厚度。
最小可采厚度是指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利用矿产资源,根据矿床赋存件和采矿工艺的技术水平而确定的一项工业指标,亦称为可采厚度。
矿产种类 可采厚度/m 夹石剔除厚度 /m
Cu 地采时=1.0~2.0;露2.0~4.0 2~4
W 1.0~2.0 2.0~3.0
Mo 地采时=1.0~2.0;露2.0~4.0 2.0~3.0
Au 0.8~1.2 2.0~4.0
Sb 1.0 2.0
7.2 矿床资源量/储量评估
7.2.1估算边界线圈定
矿床资源量/储量估算是在矿体的一定界线内进行的,故在对某一矿床进行资源量/储量估算之前,应首先在图纸上按工业指标圈定这些资源边界。
(1)零点边界线
是在投影面上,矿体厚度或有用组分含量趋于零的各点连线。是在确定可采边界线而划定的临时辅助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边界。
中(2)可采边界线
可采边界线是根据最小可采厚度和最低工业品位或最低工业米百分值所确定的基点的连线,是工业矿体的边界位置。可采边界线内的矿量为储量或基础储量。
(3)储量类别界线
按不同储量类别条件,如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所确定的相应界线。 点法;自然尖灭法;地质推断法;几何法。
7.2.2 估算参数测定与计算
在圈定矿体范围内估算资源储量,需要首先求出矿体或块段面积,矿体厚度和矿体或块段体重。而估算金属含量,还需要求出矿体或块段平均品位。
(1)矿体或块段面积
通常在剖面图、中段地质图、纵投影图等估算图上对已圈定好的矿体和划分好的块段面积进行测定。-求积仪法
(2)矿体厚度
是在矿体露头、坑道和钻孔中所获资料基础上进行的。计算单个工程厚度,再算术平均厚度。注:真厚度-假厚度。
(3)矿体体重
一般采用小体重计算。当分矿石类型计算储量时,应相应地利用各自的平均体重。
(4) 矿石平均品位
单工程平均品位与块段平均品位,一般用加权法求得。(5)特高品位的处理 单样品位大于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者即为特高品位。
7.2.3储量估算方法
(1)几何法
断面法:计算块段的矿石储量Q 和金属储量M 计算如下:
r 为计算块段矿石的平均体重;C 为矿石的平均品位。
V 为计算块段的体积,根据相邻两断面形状的不同,可以不同的几何方法计算。
A 、相邻两断面形状相似,其相对面积(S1-S2)/S1小于40%时,用梯形体积公式计算:
V=L(S1+S2)/3
其中:L 为相邻两剖面之间的距离,m 。
B 、相邻两断面形状相似,其相对面积(S1-S2)/S1大于40%时,用梯形体积公式计算:
V=L(S1+S2+(S1*S2)1/2)/3
其中:L 为相邻两剖面之间的距离,m 。
C 、相邻两断面形状相似,其相对面积(S1-S2)/S1大于40%时,用梯形体积公式计算:
V=L(S1+S2+2Sm)/3
Sm 似角柱体平均断面面积。
D 、相邻两剖面中只有一个剖面有面积,矿体向另一剖面呈楔形尖来时,用楔形公式:
V=L*S/2
其中:L 为相邻两剖面之间的距离,m 。
E 、相邻两剖面中只有一个剖面有面积,矿体向另一剖面呈锥形尖来时,用楔形公式:
V=L*S/3
7.3 矿山服务年限
矿山建设是一项基建时间长、基建投资高的庞大工程从建设到投产一般需要数年时间。为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基建工程和矿山系统有足够的使用周期,矿山必须维持足够的服务年限
服务年限直接 取决于地质报告里的可采储量矿山年生产能力外,还与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勘探而新增加的储量、开采损失率、矿石贫化率等密切相关。
7.3.1矿山生产能力
矿山生产能力直接关系基建周期、基建投资、主要生产工艺、设备的选择、主要辅助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匹配原则
服务年限、储量规模、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安全保障、市场需求状况、外部建设条件(材料、水、电、交通,环境,技术人员)。
(2)政策原则
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符合国家、地区和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
(3)市场原则
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品要有可靠的市场。
(4)灵活性原则
矿山生产能力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指标,在达产期、稳产期和减产期,其能力是区别的,要根据储量、市场需要情况、安全状况进行微调。
(5)技术先进可行原则
所确定的生产能力必须与现有技术相结合,既要可行,又要先进。
(6)经济合理原则
所确定的生产能力必须经济合理,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 效益。
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 地下开采 露天开采
复杂 1.4 1.2
中等 1.3 1.1
简单 1.2 1.0
7.3.3 矿山服务年限评估
按照上述方式评估矿山服务年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矿山生产一般经过达产、稳产、减产3个阶段,因此,矿山实际经营期一般高于计算值。
(2)矿山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以下原因可采储量可能会出现增减现象,从而使矿山服务年限发生变化:
A 、开采过程实际是个可采储量再确认过程,在开拓、采准、切割工程揭露后,可能发现储量、开采技术条件、矿体形状发生变化。
B 、矿柱损失;
C 、生产勘探增加了可采储量。
按照上述方式评估矿山服务年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采矿权登记时,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与计算服务年限会有差异,因此确定探矿权、采矿权,应遵循如下原则:
A 、计算服务年限短于法定年限的,探矿权评估时,评估价值计算期采用前者;
B 、计算服务年限长于法定年限的,探矿权评估时,评估价值计算期采用后者,但不包括矿山建设必需的补充勘探期和基本建设期;
C 、计算服务年限短于30年的,采矿权评估时,评估价值计算按服务年限计算;
D 、计算服务年限长于30年时,采矿权评估时,评估价值 计算按30年计算; E 、矿山剩余服务年限超过采矿许可证剩余报限时,采矿权转让审批时,按评估年限审批。
(4)不同规模类型矿山合理服务年限应满足下表参考值
矿山规模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金属矿山服务年限 >33 24~32 16~23
煤矿服务年限 >80 50~79 25~49
第一章 矿产资源管理总论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
资源的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狭义)
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除自然资源外,还包括其他资源,如产品资源、再生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智力资源以及可以成为生产力现实要素和潜在要素的其他资源。
资源总定义:凡是客观存在、经过开发可以被人们利用,能够构成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或者为再生产提供环境条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服务的因素,不论以何种形式表现都 可以看成是资源。
资源的分类
1. 存在形态分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土地、气侯、水、海洋、森林、草场、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地热资源、旅游资源。
(2)社会资源
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
2. 资源能否更新-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
(1)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性资源-矿产资源
(2)可更新资源:
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不受人类行为影响
动植物、森森、环境 资源乖-存在临界点。
3. 资源 是否寓有人类劳动分类
(1)原始资源:未经过人类加工、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资源。
原始土地资源、原始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经过人类加工的资源:在第一性资源为物质条件上经过人们投入不同程度的劳动而形成的资源。
钢村、水泥、木材、化学纤维。
按人类投入其中的劳动量可划分初级、中级和高级。
在第二性资源中:人造资源-人造金刚石、人工合成橡胶、人造纤维。
4. 资源可被利用的情况分类
资源能否进入生产过程和消费,即潜在资源和现实资源。
(1)潜在资源:存在、目前不能被利用、未来可以被利用。
三类:已探明,短其可开采;客观存在;可望能够被利用。
(2)现实资源:已经做好开采准备,即可投入使用。
5. 资源分布与地面的相对位置分类
(1)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地热资源、水资源;
(2)陆地资源和水中资源——海洋资源
(3)空间资源——平面空间,立体空间和宇宙资源。
二 矿产资源的特点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性
1、形成的长期性--经过几百年甚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作用而形成。
2、利用的耗竭性--用一点少一点,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可能再生。这是与其他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最大的不同。
3、存在的隐蔽性--是埋藏于地下的隐性资源,要采用特定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够发现和开发出来。
4、分布的不均匀性--75%的铜矿集中在江西德兴、西藏玉龙、甘肃白银、山西中条山,黑龙江多宝山及长江中下游等六处;
97%的轻稀土金属集中在内蒙的白云鄂博;
95%以上的中重稀土在江西赣州;
64.3%的煤炭储量在山西、陕西、内蒙三省;
80%的磷矿集中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五省;
5、可开发的地域性--同一种矿产赋存在不同的地域,其开发价值将有很大的差异。
6、可利用的时代性--以前由于利用成本高,无利可图的,随着人类社会技术、经济的发展,可以利用了,就由“石头”变成“矿”了。
矿产资源的分类
从形态上划分:固态--如煤、铁矿石、石灰岩等 ;液态--如石油、地下水
等;气态--如天然气、煤成气等
从品种上划分:矿产资源分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大类171种(包括新公布的3种),其中25种按用途又再细分为84种,共计230种
能源矿产--煤 石油 天然气 油页岩 煤成气 地热等等
金属矿产--铁、锰、铬、钒、钛 铜、铅、锌、铝土矿、镍、钴、钨、镁 金 银 非金属矿产--金刚石、石墨、磷、自然硫、硫铁矿、钾盐、水晶、刚玉、滑石、
石棉 云母、石膏、芒硝、石灰岩、白云岩
石英岩、砂岩、高岭土、粘土等等
水产矿产--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等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贫矿多,富矿少
铁矿中,76%的储量品位小于35%,只有0.2%的储量品位大于或等于世界公认富矿品位60% ;锰矿中,95%的储量品位小于20%;
2、小矿区多、大矿区少,但大矿区所占储量比例并不低
煤矿储量规模大于5亿吨的数量占煤矿产地的2.3%,占总储量的49.67%; 铁矿大型储量规模的数量占铁矿产地的4.4%,储量占总储量的71.17%; 铝土矿大型储量规模的占铝土矿产地的10.3%,储量占总储量的41.73%。
3、矿产种类多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矿产种类齐全、总量丰富的资源大国之一。共发现171种,探有储量的157种。探明的资源总量占世界第三位。
4、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质量差,成分复杂
我国2/3以上的磷矿低品位, 难选难富集;
我国钨矿储量中83%为难选冶、低品位的白钨矿混合矿物。目前基本没有开发利用。
我国铁矿90%以上的储量属于“贫、细、杂”,使加工成本高于国外同种产品的18%。在国际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06年河北地区铁矿品位开到7-8%。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小企业多,生产集中度低
2、布局不合理,矿中矿、矿叠矿多,管理难度大
3、效率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
4、主要矿产资源保障力度减弱
5、矿山环境历史欠帐严重
1)煤炭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影响
2)煤炭开采对水资源造成破坏
3)煤炭开采对大气造成的破坏
6、缺乏规划、宏观失控
7、政府和部门不依法行政
资源管理的意义与内容
资源管理的意义
资源理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表现以下几方面:
1. 资源管理是可持发展的客观要求
2. 资源管理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蔚县的必要条件
3. 资源管理是保护资源、维护国家利益所必须的
4. 资源管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所要求的
资源管理的范围:
1. 对主要自然资源的管理
2. 对产品资源的管理
3. 对废弃物与再生资源的管理
资源管理的内涵
1. 对主要自然资源管理的内涵
主要有资源勘探、资源开发、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的管理,如对资源勘探、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探、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对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综合利用、培育种植、经营管理等。
2. 对产品资源管理的内涵
包括资源供求预测,资源综合平衡,资源的分配调拔,建立产品资源储备,组织产品资源供销,降低产品消耗,开源节汉,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等。
3. 对废弃物与再生资源管理的内涵
再生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废旧物资的回收、包装、储运、
整理、加工,废旧资源的再生和利用。通过对再生资源的管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变无用为有用,变一用为多用,使资源能反复循环利用。
资源管理的原则
资源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
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结合形成的,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集合性、层次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资源的开以、利用和保护也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大系统所以资源管理必须应用系统的理论、思想、原则、方法。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点。
1.1统筹考虑达到系统整体最优化
1.2放眼全局进行综合管理
1.3运用动态规律,实施动态管理
2. 战略性原则
1.1正确处理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2 对后代负责,从长远考虑
3. 经济性原则
在资源管理中,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到突出的地位。
资源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一般分为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同时期的不同对象,采取的管理方法侧重不同。
1. 管理的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有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 指挥下属的管理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的管理,强调的是职责、职权、职位的作用。
1.1行政方法的特点
(1)权威性;(2)强制性;(3)垂直性;(4)具体性
(5)稳定性。
1.2行政方法的作用
(1)有利于组织内部 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目标、统一行动,能够贯彻上级方针,有利于对全局活动进行全局控制。(2)行政方法比较直接 。 可通过行政指令的传递,迅速产生效果。
(3)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
在资源 管理中,行政管理占重要地位,国家及各级政府都 有责、有权对国有资源进行保护,其中发生的问题都离不开行政方法。
2. 管理的经济方法
2.1经济方法的特点
(1)利益性。实质就是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2)关联性。经济方法是各种经济手段实施管理,且各种经济手段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3)灵活性。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不同时期不同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
2.2经济方法的运用
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或经济杠杆对管理对象实施管理。
激励机制
3. 管理的法律方法
3.1法的基本概念
(1)法律。(2)行政法规;(3)行政法规;(4)地方法规。
2.2法律方法的特点
法律与行政方法不同。具有:
(1)严肃性;(2)规范性;(3)强制性;(4)平等性。
2.3法律方法的运用
在资源 管理工作中,运用法律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 教育方法
4.1教育方法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广泛性;(2)教育方式 的多样性;(3)教育效果的滞后性。
4.2教育方法的应用
“科教兴国”;管理靠人才,人才靠管理;
在资源管理中,运用教育方法在全民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开发资源 、充分利用资源和积极保护资源的意识,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对于文化水平低、缺乏法制观念的地区,经常发生滥伐树木、滥采矿藏、破坏资源的违法现象,则要通过教育的方法,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法制观念,以约束自己的行为。
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核算
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
2、法制不健全,宏观调控缺乏力度
对国家的资源随意开采,对森林资源滥砍乱伐,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
3、投入多,产出少,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前,走资源消耗型生产路线,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是美国的2.6倍,是日本的5倍。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都比较低。
4、物流设施与管理落后,资源损失严重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生产力不均衡。运距长,地理、气侯条件复杂,物资库存量大,在库时间长,再加上管理不善,物资在储运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损失和损耗比较严重。
5、物资管理滑坡,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6、废旧物资 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和利用,是取得物资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缺乏资源意识,缺乏资源危机感,大量的废旧物资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由于对废旧物资再生的资金投入,技术装备升级等重视不够。
第二章 矿产资源评价基本方法
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方法
1 矿产资源技术评估方法:包括传统技术评估方法、极值理论和潜在资源的预
测方法。
①传统技术评估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外推法和类推法。外推法主要是更具已有数据进行外向推断,其数据如矿石品位和未来矿石价格是模糊的,而类推法则主要是插入法,其数据如矿床数目、埋藏深度等一般都比较确定。 外推法-时序法、地壳丰度法、品位-累积矿量法;
A 、时序法-利用需求、产量、储量等指标 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未来某一时段相应指标的预测。悠久、广泛的统计 方法之一。
B 、地壳丰度法-利用矿床的品位、矿量与地球丰度值进行比较,建立频率分布模型。先求出控制一定深度内某元素的总量与区内形成矿床的总量之比,然后将该比值 应用于待评估区,估算出待评估区可能储藏的潜在资源量。
C 、品位-累积法 研究给定品位与高于该品位的矿床累积矿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认为平均品位与累计矿量间呈指数
类推法-频度法、回归法、趋势法;
A 、频度法-利用构筑已充分勘探区域矿床指标的频率分布模型,预测未发现区域或勘探不充分区域矿床的指标情况。
正态分布、分形分布-常用的两种频率分布模型。
B 、单因素-多因素回归法。通过线性-非线性回归手段分析影响矿床存在的地质因素。对一些具有类似地质技术经济特点的已采或正在开采的矿床,分析它们的各种地质因素、经济技术参数与矿床开发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统计预测模型,关结合勘探数据,确定该 矿床未来 开发利用后可能获得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
2. 矿产资源经济评估方法
经济评估的方法很多,但可归纳为3大类,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①市场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矿产资源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估测被评估矿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称。市场法应用是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时间因素、地域因素、品级因素和可利用度因素。
市场法应用前提:
(1)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
评估资料来源于市场,市场越活跃、发达,各种资料价格价格越容易获得,此类价格愈加合理。
(2)公开市场上要有可比性强的矿床及其交易
市场法评估矿产资源,最重要是找到与被评估对象 度度类似的参照矿床,评价指标、评价参数都是以类似矿产的市场行情为基础。
市场法-参照矿床价值进行被评估对象市场法评估时,考虑以下因素:
(1)时间因素
市场 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材料、设备价格、矿产资源需求状况及售价,劳动力供应状况及工资水平。
(2)地域因素
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地理位置的影响,品种、储量、品位、矿床类型、开采技术条件基本相同的矿床,交通位置决定开发价值 。而所在区域的水、电、气供应、气侯条件、工农关系、地方政策等都 对矿产资源 的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3)品级因素
矿产资源 的质量对价格的影响。
市场法主要优点:
a. 能够客观反应矿产资源目前的市场情况,评估值更能反映市场现实价格; b. 评估结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
市场法缺点在于:
a. 市场法是以完善的市场为前提的,如果矿产资源交易市场可供比较实例较少,则评估时难度较大;
b. 需要充分了解目标矿床与参照矿床的各影响因素,参与比较的数据繁杂,数据收集、筛选及处理工作量大。
2.2.3 收益法是指通过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称。
服从资产评估中将利求本的思路,即采用本金化和折现的途径及方法来判断和估算资产的价值。思路为:任何一个投资某一资产时,所愿意支付或投资的货币数额不会高于所购置或投资的资产在未来能给其带来的回报,即收益额。
收益法利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把评估对象的预期产出和获利能力作为估测评估对象的价值。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之一。
7)折现率和资本化率。
是期望投资的回报率。是将未来有限期的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用于有限期收益还原;资本化率是将未来永续性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二者没有本质区别,折现率越高,意味着单位资产增值率越高,资产价值越低。
如果以合理的投资报酬作为折现率,所计算出的累计净现值大于零,表明业主取得合理的经营投资回报后仍有超额利润。
折现率取矿业平均投资 利润率,对净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其实质就是扣除经营投入资本的折现率水平的平均利润。
(8)收益期限。
收益期限是指资产具有获利能力的持续时间。收益期限由评估人员根据未来资产本身获利情况、损耗情况等确定,也可以根据法律、契约和合同规定确定。对于矿产资源评估,受益期限即为矿床的剩余可采年限。
4)收益法评价。
收益法以矿产资源开发利润作为矿床评估的最终目标,从理论上讲,具有合理性。但矿床开采空间和期限内矿山企业的预期收益及折现率的确定比较困难,因此这些参数的确定是利用一些技术方法进行预测的,其可靠性与实际难于一致;另一方面这些参数对评估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折现率的细微差异将引起评估值的巨大变化,所以,尽客收益法理论上较为完善,但在评估方法在应用中仍有一定的难度,评估结果容易引起争议。
第三章 矿产资源评价总论
(一)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
⑴ 矿产资源概念与基本特征
1.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址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简称矿产。它们绝大多数为固态,少数为液态或气态。
注意区分一下几个概念:
①矿物:指天然的无机物质,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如黄铁矿、方铅矿等。
②矿石、矿体与矿床:凡是地壳中的矿物集合体,在当前技术经济水平下能以工业规模提取所需的金属或矿物产品的,称为矿石;矿石的聚集体称矿体,而矿床是矿体的总称。
③围岩:矿体周围的岩石称为围岩。
3. 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①有效性:矿产资源具有使用价值,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②有限性、非再生性。
③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地质成矿规律造成的。 ④投资高风险性。
⑤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破坏性
⑥资源储量的动态性
⑦多组分共生性
⑧质量差异性
»
⑤氧化性:硫化矿石在水和空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转变为氧化反应转变为氧化矿石的性质。
⑥自燃性:煤(矸石)、硫化矿石等于空气接触而氧化产生热量使本身燃烧的过程称为自燃。
⑦含水性:指矿岩吸收和保持水分的性能称为含水性。
⑧碎胀性:矿岩破碎后,碎块之间的大量孔隙使其体积增大的现象。破碎后体积与原矿体积之比,称为碎胀系数。
5. 埋藏要素:矿床在地壳中的走向长度、埋藏深度、延伸深度、形状、倾角、厚度等几何因素。
埋藏深度和延伸深度:矿体的埋藏深度是从地表至矿体上部边界的垂直距离,而延伸深度是指矿体上下边界之间的垂直距离。
矿体形状:由于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不同,矿体的形状各不相同,主要有层状、脉状、块状等。
矿体倾角:根据倾角大小,矿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a. 水平和微倾斜矿体:倾角小于5;
b. 缓倾斜矿体:倾角为5 ~30 ;
c. 倾斜矿体:倾角为30 ~ 55 ;
d. 急倾斜矿体:倾角大于55 。
⑵ 矿产资源可利用程度的表征指标
1. 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是定量评价矿产资源的基本准则,它既是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资源预测和国家资源统计、交易与管理的统一标准,优势国家制定经济和资源政策及建设计划、设计、生产的依据。
①美国矿产资源分类
根据美国地址调查局关于矿产资源的定义,矿产资源包括已查证资源和推测资源。美国将矿产资源分为3类(以其经济可行性分为经济储量、边界经济储量和次经济资源)5级(以其地址可靠程度分为确定的、推定的和假想的)。 ②中国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分别对应于勘探、详查、普查和预查四个勘探阶段。
a. 探明的:矿床的地址特征、赋存规律(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连续性依照勘探精度要求已经确定,可信度高; b. 控制的:矿床的地址特征、赋存规律(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连续性依照勘探精度要求已经基本确定,可信度较高;
c. 推断的:大致查明了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址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可信度低;
d. 预测的: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可信度最低。
根据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3个阶段。
根据经济意义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经济的(数量和质量是一句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边际经济的(接近盈亏边界)、次边际经济的(当前是不经济的,但随着技术、矿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可变为经济的)、内蕴
经济的(无法区分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仅指预查后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依据上述分类标准,将中国矿产资源分为3大类(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16种类型,见下表。
2. 资源品质:品位是指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一般用质量百分数(%),贵重金属则用g/t或ppm 表示。开采利用矿产资源,其品位必须高于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且有害成分含量必须低于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
3. 勘察程度
勘察程度可靠性是在地质报告基础上进行经济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保证。分为4个阶段:
预查是指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进行物探、化探工作或对有希望的地址远景区进行勘查工作和极少量的工程验证。
普查是在选定的普查区内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较少的探矿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
详查是在普查圈出的详查范围内,通过大比例地址填图以及各种勘察方法和手段,采用比普查阶段密的探矿工程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分布状况、赋存规律、规模等的勘查工作。
勘探是在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矿区总体规划划定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勘探工程,详细查明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
⑶矿床开发技术经济因素
矿床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因素是反映矿山开发、生产的一般社会技术经济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生产方式、方法、生产能力的确定和经济技术指标的选择。
1. 生产方式和方法
采矿方式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和露井联采。
选矿效果的好坏直接反应矿石有用组分的回收利用程度。
2. 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生产能力是指矿山企业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开采或处理矿石的能力,一般用万t/a或t/d表示。
服务年限是矿山维持正常生产状态的时间,在矿山生产能力、矿床储量、采矿损失率和回收等因素确定后,也即相应确定。
3.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
采矿过程中损失的矿石量与计算范围内工业矿石量的百分比称为矿石损失率
(/%);由于采矿、运输过程中,围岩和夹石的混入或富矿的丢失,使才出矿石品位低于计算范围内工业矿石品位的现象称为矿石贫化,工业矿石品位降低的百分数称为矿石贫化率(/%)。
4. 选矿回收率
选矿回收率是精矿中某金属总量与原矿中该金属总量的百分比,反映了选矿过程中金属回收程度、选矿技术水平、选矿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⑷矿产资源评估基本概念
1. 矿产资源评估的意义;
2. 矿产资源评估的内容;
3. 被评估矿产资源的条件;
4. 矿产资源评估原则。
1.矿产资源评估的意义在于:
a. 为国家制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b. 为投资企业指明矿产资源领域投资方向;
c. 帮助生产企业确定生产能力、经营指标和生产勘探方针;
d. 为矿产资源交易双方提供矿产资源价值的基础资料。
2. 矿产资源评估的内容;
包括技术评估和经济评估两方面。
技术评估:
a. 确定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即所在区域富集的矿产种类及富集度、主要矿床类型、主要成矿时代;
b. 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及储量级别、矿石品位;
c. 具体矿床储量、品位等工业指标的分布规律;
d. 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即未来某段时间内,社会对某种矿产资源的需求量;e. 矿产资源的潜在供应能力,即所在区域资源前景及矿床预测;
f.矿产资源的消耗规律;
g. 具体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包括矿区地理位置、资源组合状况、地质构造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h. 矿产区域组合状况,即区位条件与各工业企业之间的组合状况等; i. 勘探投资与探明储量的关系。
经济评估:
a. 边际品位确定;
b. 矿产资源/评估;
c.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
d. 矿山企业经济效益评估;
e. 探矿权评估;
f. 采矿权评估。
3. 被评估矿产资源的条件;被评估的矿产资源必须具备以下6个条件: a. 必须处于静置的存置空间 ;
b. 必须处于使用状态;
c. 必须能用货币计量;
d. 必须能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
e. 可为所有者或控制着带来可预期的收益;
f. 当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以工业规模所取得。
4矿产资源评估原则。a. 以人类的利用为核心;
b. 遵循经济规律;
c. 遵循自然规律;
d. 遵循区域综合性规律;
e. 以实用性为最终目标;
f. 坚持独立性、客观性。矿产资源评估方法包括技术评估和经济评估两个方面。
1. 矿产资源技术评估方法:包括传统技术评估方法、极值理论和潜在资源的预测方法。
①传统技术评估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外推法和类推法。外推法主要是更具已有数据进行外向推断,其数据如矿石品位和未来矿石价格是模糊的,而类推法则主要是插入法,其数据如矿床数目、埋藏深度等一般都比较确定。
外推法中常用时序法、地壳丰度法和品位-累积矿量法;类推法中常用的有频度法、回归法、趋势法、可能性法、分组法、模拟法和贝叶斯法。
③潜在资源的预测方法
潜在资源的预测包括目标区域最大矿床数量和含矿可能性的预测。
2. 矿产资源经济评估方法
经济评估的方法很多,但可归纳为3大类,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①市场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矿产资源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估测被评估矿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称。市场法应用是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时间因素、地域因素、品级因素和可利用度因素。市场法主要优点:
a. 能够客观反应矿产资源目前的市场情况,评估值更能反映市场现实价格; b. 评估结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
市场法缺点在于:
a. 市场法是以完善的市场为前提的,如果矿产资源交易市场可供比较实例较少,则评估时难度较大;
b. 需要充分了解目标矿床与参照矿床的各影响因素,参与比较的数据繁杂,数据收集、筛选及处理工作量大。
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矿产资源的形成有鲜明的时空性,有两个主要的特点:a. 空间上分布不均匀;b. 资源形成年代相对集中。
1.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①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铁矿(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乌克兰、中国、印度)、锰矿(南非、乌克兰、加蓬、澳大利亚、巴西、格鲁吉亚)、铬矿(南非、哈萨克斯坦、津巴布韦)、钛矿(南非、印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
有色金属:铜矿(环太平洋区域、中非地区、智利、美国)、铅锌矿(澳大利亚、中国、秘鲁、加拿大)。
其他金属:铂族金属(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美国)、金矿(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中国)、银矿(墨西哥、秘鲁、澳大利亚、中国)、稀土(中国占有绝对优势,其次为美国、澳大利亚、印度)。
③能源类矿产
石油:世界七大储油区,包括中东波斯湾、拉丁美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俄罗斯、东南亚、中国、美国、加拿大、北海地区的英国和挪威。 天然气:俄罗斯、伊朗、卡塔尔、沙特、阿联酋、美国、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委内瑞拉(9国共占总量75%)。
煤炭:中国、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
2.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①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铁矿(主要集中在辽宁、四川、河北)、锰矿(湖南和广西)、铬矿(主要在西藏,其次在内蒙古、新疆、甘肃)。
有色金属:铜矿(云南、内蒙古、安徽、山西、甘肃、江西)、铅锌矿(云南、内蒙古、甘肃、广东、湖南、广西)。
②非金属矿产:包括菱镁矿、萤石、耐火粘土、硫矿、重晶石、盐矿等。 ③能源类矿产
石油:中国石油虽有一定的储量和资源量,但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陆上石油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格尔、鄂尔多斯等,海上石油以渤海为主。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东海、莺歌海等地。
煤炭: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主要分布在山西、山西、内蒙、新疆、山东、河南等省份。
3. 我国矿产资源特点
与世界金属矿产资源相比,中国金属矿产资源有以下特点:
①大宗矿产数量相对不足,用量小德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②富矿少,贫矿多;
③多金属矿多,单一金属矿少;
④大型、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
⑤储量向大型矿床集中;
⑥生成时代集中;
⑦矿床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第四章 产资源供需预测
4.1、供需预测的相关概念
供需预测没有精确的数学公式。因为其影响因素多,且各因素不确定性强。在进行预测时,有一定主观性。故只能说选相对可靠的预测方法。
为了了解目前一些矿产资源的预测方法,需要明白以下一些指标与概念。 4.1.1重要的指标与概念
①表观消费量
表观消费量=矿产品产量+进口量-库存量-净出口
(注:其中库存包括交易所库存及企业库存)
②实际自给率( )
其中:Pt M 是国内矿山金属产量;
Pt S是非金属回收量;Ct 是当年金属消费量;
③弹性系数
矿产资源预测一般使用GDP 弹性系数 :
其中: Qd-矿产资源需求量;
△Qd-矿产资源需求的变化量;
GDP- 总量或人均量;
△GDP - 总量或人均量的变化量。
当 Ed>1 时,需求为富有弹性;
当 Ed=1 时,需求为单位弹性;
当 Ed
当 Ed =0 时,需求为完全无弹性;
当 Ed=无穷大 时,需求为完全有弹性;
需求弹性反映了创造单位 所需求的矿产资源的多少,工业越发达的国家越缺乏弹性。
④矿产品使用强度演化周期
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变化的,一般会经历增长,平稳和下降三个阶段。如下图:
4.1.2、影响预测可靠度的因素
按照预测时间的长短,预测可分为5年短期预测,10年中期预测和15年长期预测。预测时间越长,预测准确性越差。为提高预测准确性,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如下:
①预测变量的选取:选取合理的预测变量,如人口数量、人均GDP 、矿产品未来价格、时间等。
②历史资料数据:收集详实的历史资料数据,要求量大、准确、及时。
③合适的预测方法:需要深入了解各方法原理、性能、参数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预测方法。
④预测者优异的分析判断能力:预测者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个人多年的从业经验,是预测中最重要的部分。
4.1.3、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模型法、弹性系数
一元线性回归
回归分析法 多元线性回归
非线性回归
①一元线性回归
其模型为:
,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即:
回归分析后的可靠度可以通过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来评价。
②多元线性回归
其模型为: , 其处理可以用矩阵求解,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用Excel 来处理,能比较快的得到答案。
③非线性回归
其主要包含我们常见的一些函数方程,如:
抛物线方程:
对数函数:
S
型函数:
幂函数:
指数函数:
(4)时间序列分解法
是矿产资源预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回归方法。一般以时间为自变量,矿产品需求量为因变量,通过回归确定矿产品需求与时间定量的关系。
例:李业1986年利用如下罗杰斯增长曲线模型预测美国德州天然气产量。
(5)趋势外推法
利用被预测对象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延续性,通过某种函数曲线拟合历史统计数据,建立能描述其发展变化过程的数学模型,依此模型外推进行预测的方法。当预测对象没有明显的季节波动,且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函数曲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时,就可以用趋势外推法。
(6) 回归法评价
回归分析用于评价矿产资源需求预测,不足之处在于:
A 、对历史数据不论时间先后,等同程度对待,而实际上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权重是不同的,等同对待增大误差
B 、回归变量多,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量化处理,比较 困难。
模型法:灰色预测模型、情景分析法、Logistic 模型系统(完全确知),灰色系统(部分确知)
①灰色预测模型:按照人们对信息系统的知晓程度,一般将信息系统分为3类:黑色系统(完全未知),白色
②情景分析法:为了预测,将情景设计与传统的定量预测模型有机结合,对若干具体指标或因素进行量化,借助数学模型工具,得出不同情景下未来发展状况,然后对这些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一般用于预测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情况。
灰色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GM 模型、灰色预测、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统计与聚类、灰色决策、灰色控制。
③Logistic
模型,其表达式如下:
其边界条件为:
式中:
弹性系数法:根据GDP 增长率与某种矿产品消费增长率的历史数据,计算相应的弹性系数,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预测出弹性系数与GDP 增长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再根据政府预测的未来GDP 增长率,反算出未来某一时期弹性系数及相应的矿产品需求量。
以上阐述的回归分析法、模型法、弹性系数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交叉运用的。
4.2 中国矿产资源供需基本趋势
根据图表资料,给我国矿产资源需求有以下特点:①在未来将以较快速增长,直到人均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上水平,才能进入稳定期;
②除部分优势资源,如稀土、煤炭等,可以达到供过于求或基本平衡外,其余很多矿产将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将成为重要矿产资源进口国。
③我国单位GDP 消耗的矿产资源非常多,未来需要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④废旧矿产品回收利用程度较低,与增长的矿石资源需求量不匹配,国家应该制定优惠政策,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
4.3 中国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1)矿产资源完整使用强度规律预测
按照资源的完整使用强度,包括增长、平稳和下降3个阶段,按此规律,可采用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公式:
(2)弹性系数法矿产资源短期需求预测
以我国煤炭资源需求为例:
根据煤炭消费弹性系数Ed 来计算有:
从预测起始年份开始,n 年后煤炭消费需求预测值为
:
例:我国2004年国内煤炭实际消费18.67亿吨,如果直至2010年,GDP 年均增长7.25%,则在2010年需消耗煤炭:
第五章 矿产资源富集区评估
5.1地质板块和成矿区
1、我国的地质板块
由于成矿跟地质构造运动息息相关,先看一下中国陆地从北到南的的6个板块: 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西藏-云南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
2、我国的成矿区域
在我国成矿区域包括:环太平洋成矿区、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区、古亚洲成矿区。
1)西南三江成矿带。本区东接滇西地区,北至藏滇、川滇省界,西、南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毗邻。川西和藏东两部分;青海南部。
发现铜、铅、锌、银等矿床(点)数百处,其中部分探明了储量,奠定了该区作为中国有色金属重要成矿带之一的地位。
西南三江成矿带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铜1000万吨、银5000吨,铅锌1000万吨、富锰矿石1000万吨;新发现矿产地30~40处;可提供详查的大、中型矿产基地
质15处。
2)雅鲁藏布江成矿带
作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的“一江两河”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西起昂仁县、东至工布江达县,北达青海省的雁石坪、南至康马——措美——隆子一线,是西藏自治区重点经济开发区。本区铜金矿、富银铅锌矿、铬铁矿、锑矿、富铁矿等具有突出的优势。总体而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仍较低。
主攻铜、铅锌、富铁矿、铬铁矿。
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铜1000万吨,铅锌500万吨,富铁矿2亿吨,铬50万吨,金150吨;新发现矿产地50处;提交具有大中型远景的普查和详查基地15处。 3)天山成矿带
工作区位于新疆中部,西起中国新疆西部国界,东至新疆~甘肃省界;北起准噶尔盆地南缘,南止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
天山地区共划分出18个成矿远景区,其中东天山5处,西天山10处,西南天山3处。主攻铜、铅、锌、镍、金、铁等矿产。
预期新增储量铜500万吨、铅锌300万吨、镍30万吨、金5吨;新发观矿产地50~60处;提供普查——详查基地10~20处。
4)南岭成矿带
南岭成矿带跨越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省区),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区内交通发达,钨、锡、铋、铅锌、稀土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
本区主攻锡、钨、铅锌。已探明大中矿床260余处,其中大型锡矿床12处,大型铅锌矿床8处,特别是柿竹园、口等特大型矿床享誉海内外。据粗略统计,到2000年止,南岭地区主要矿种锡、铅、锌、银占全国保有储量比例分别为63%、30%、22%、24%。
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锡200万吨、钨150万吨、铅锌500万吨;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5处。
5)大兴安岭成矿带
工作区范围即大兴安岭地区,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共发现矿床(点)70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10余处、中型矿床20余处、小型矿床50余处。
本区主攻铜、铅锌、金、银等。主攻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多金属矿、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
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铜200万吨、铅锌500万吨、银1万吨;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20处;提交大型后备资源基地
5处。
6)阿尔泰成矿带
本区包括阿尔泰山区和准噶尔北缘及西北缘一带,行政区划属新疆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管辖。区内交通比较方便。
主攻铜、铁、镍,兼顾铅锌、金。
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铜200万吨、镍20万吨、铁矿2亿吨(其中富铁矿1亿吨)、铅锌100万吨;新发现矿产地20处;提供大——中型详查基地10处,形成2~3个大型~特大型矿产勘查开发基地。
5.2矿产资源富集区确定
如果某一区域某种矿产资源的数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则可以认为该地区盛
产该矿产。本次以铜矿为例,介绍一种定是珠三角 定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方法。
(1)确定标准
某一区域资源与全因平均水平相比的富集程度,可以用表示探明储量或矿床数量的“相对密度”来评价:
研究矿区域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相对密度”。
能体现矿床规模与数量的关系。
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判定方法
我国用探明储量或矿床数量的“相对密度”来评价:
在上式中,有:
-研究区域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相对密度”; -研究区域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密度”; -全国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密度”。
其中:
—研究区域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
—全国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
—研究区域和全国国土面积。
探明储量或矿床数量的“相对密度”等于1时,表明研究区域探明储量或探明矿床数达到全国水平,其值越大,表明该地区金属矿床越丰富,反之亦然。
成矿区内矿床主要成矿类型
一般通过区域—类型指数
床的可能性大小:
来评价所研究区域内形成某种类型矿
式中:
研究区域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区域(s )—类型(k)指数;
— —研究区域类型k 矿床的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
—全国范围内类型k 矿床的探明储量和矿床储量; 其中
越大,表明在该s 区域内金属资源或金属矿床更多的是k 类型;或者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k 类型矿床更容易在s 区域生成。
5、成矿区内矿床主要成矿时代
用区域—时代指数来评价所研究区域的主要成矿时代:
式中:
—研究区域内探明储量和矿床数量的区域(s )—成矿时代(e )
指数;
—研究区域时代e 生成的矿床探明储量和数量;
—全国范围内时代e 生成的矿床的探明储量和数量。
其中
越大,表明在该s 区域内金属资源或金属矿床更多的是在e 生成的,或者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e 时代矿床更容易在s 区域生成。我们在勘探的时候,在e 时代地层中勘探,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第六章 矿产资源质量指标频度分布规律
需要确定某种矿产资源质量指标(品味、金属量、矿石量)时,需要研究其分布。而矿产资源频度分布主要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和分形分布。
1、质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矿石品味、金属量、矿石量之间有一个相关系数,系数最大为1,两者之间相关系数越接近1,相关性越大,反之越小。
2、矿产资源的对数正态分布特性
对数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如下:
在实际运用时,可运用Excel 按如下步骤求解:
(1)将n 个变量按照递减顺序排列,即:
(2)计算各变量的对数值,即:
3)计算各顺序变量的累积频率,即:
(4)计算标准正态分布的反函数值,即
:
(5)在平面坐标上绘制lgx 与v 的关系图,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大,各点呈近似直线排列,则可认为该变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3、矿产资源的分形分布特性
分形分布是由曼德勃罗首次提出的,旨在描述自然界的不规则现象。自从其建立以后,引起了许多学科的关系,矿产资源界也不例外。
分形分布有两种类型:几何分布、概率分形
矿产资源评估中则用到的是概率分形,而且一般用到的分布是“Pareto 分布”。 Pareto
分布的关系式如下:
式中:D —Pareto 常数;
N0—比例常数;
x—连续变量,如品味、金属量、矿石量等。
N(x )—如品味、金属量、矿石量等于或大于给定x 值的矿床累积数量。 Pareto 分布的解析如下: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
由对数后的关系可以看出, 服从Pareto 分布的变量与大于该变量值的矿床数目在双对数坐标中呈线性关系。
特别的,对于矿床储量的分布,也可以根据几何分形分布来推断。其过程如下:
式中:N(r)—几何线形尺寸大于或等于r 的矿床数量;
C—比例常数;
P—矿床密度;
ρ—矿石密度;
g—矿石品味。
由上两式可得出:
此式表明矿床储量与大于或等于该储量的矿床数目之间的分形分布关系。据此可
以计算任意两个储量
范围之间的总储量
和矿床总数目
。
其表达式如下:总储量:
矿床总数目:
第七章 矿产资源量/储量及服务年限评估
7.1矿床工业指标
矿床工业指标是指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矿床应达到以工业规模利用的综合标准。是评价矿床工业价值、圈定矿体、估算矿床资源的依据;矿产工业部门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对矿产资源的方针,以及国家经济政策、技术水平、政治需要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对矿产质量和开采条件所提出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包括矿石质量指标和矿床开采技术指标两个方面
(1)矿石质量指标-边界品位
边界品位是圈定矿体时对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是区分矿体与围岩(或夹石)的品位界限。边界品位不低于选矿后尾矿中的含量,一般应比选矿后尾矿含矿品位高1~2倍。边界品位受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所限制,一般根据矿床的规模、开采与加工技术条件、矿石品位、伴生元素含量等因素确定。在国外,没有工业品位,边界品位是唯一标准。
简称工业品位或边际品位,是指单个工程中单矿层或储量估算的既定块段中,有工业意义的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要求。最低工业品位实际上是最低可采品位或经济平衡品位,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以工业规模开采该类矿产时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品位。从成本-利润角度讲,是矿物原料采收价值恰好补偿
开采成本、采矿利润为零时的品位,只要高于该品位才评估。
最低工业品位参考值-——一般由矿产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矿产资源供需市场变化及国家矿产资源政策、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确定,且不是单一的,因时,因地,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最低工业品位指标只作参考。
A 、选厂原矿经济品位——采用精矿价格法计算
a 、单一矿种:
b 、多有用元素矿床
B 、根据金属价格计算边际品位——收支平衡法
边际品位可以根据金属价格采用传统的收支平衡法进行计算,
矿石质量指标也可用成本限额来衡量
成本限额——矿产资源采选生产过程中最高允许成本。凡是矿产品成本低于成本限额的矿石都具有开采利用价值,反之,没有开采价值。
成本限额——根据采选费用、允许最低品位、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按照成本费用平衡法计算:
(3)矿石质量指标-伴生组分最低含量
如果矿体中另一种组分虽然低于边界品位,但与同类矿床相比或从组分赋存状态、矿石结构等估计具有综合利用价值者,可作伴生组分计算资源量。
伴生矿床分有用组分和有益组分。伴生矿床最低含量是即是对伴生矿床有用组分和有益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
伴生矿床有用组分——在加工利用主要组分时,可以顺便或单独提取的组分,如铁矿石中的钒、磷矿中碘、锌矿石中的镉、镍矿中的稀有元素、铜 矿石中的金银等。
伴生矿床有益组分——有利于主要要组分加工过程、加工后产品质量的伴生组分,如某些铁矿石中含有的达不到回收标准的稀土、硼等元素,在冶练时进入钢铁,可以提高钢铁产品质量
(4)矿石质量指标-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
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单个工程样品中,对产品质量和加工过程起不良影响的组分允许的最大平均含量。对于直接用来冶练或加工利用的富矿及一些非金属矿产,如耐火材料、溶剂等的影响更大。不同的矿种,其有害杂质成分不同。如磁铁矿,其主要有害杂质是硫和磷;铜 精矿中的砷、氟、锌、镁等。砷、锑等是影响提金工艺的有害杂质,铅锌精矿中杂质有汞镉砷等。
矿床开采技术指标---最小可采厚度、最低工业米百分值、夹石剔除厚度等。 最小可采厚度是指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利用矿产资源,根据矿床赋存件和采矿工艺的技术水平而确定的一项工业指标,亦称为可采厚度。
最低工业米百分值:最低工业品位和最低可采厚度乘积,可作为单工程是否具有
工业开采价值的指标。
夹石剔除厚度:最大允许夹石厚度,开采时难以剔除,圈定矿体时允许夹在矿体中间合并开采的非工业矿石的最大真厚度或应予剔除的最小厚度。
最小可采厚度是指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利用矿产资源,根据矿床赋存件和采矿工艺的技术水平而确定的一项工业指标,亦称为可采厚度。
矿产种类 可采厚度/m 夹石剔除厚度 /m
Cu 地采时=1.0~2.0;露2.0~4.0 2~4
W 1.0~2.0 2.0~3.0
Mo 地采时=1.0~2.0;露2.0~4.0 2.0~3.0
Au 0.8~1.2 2.0~4.0
Sb 1.0 2.0
7.2 矿床资源量/储量评估
7.2.1估算边界线圈定
矿床资源量/储量估算是在矿体的一定界线内进行的,故在对某一矿床进行资源量/储量估算之前,应首先在图纸上按工业指标圈定这些资源边界。
(1)零点边界线
是在投影面上,矿体厚度或有用组分含量趋于零的各点连线。是在确定可采边界线而划定的临时辅助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边界。
中(2)可采边界线
可采边界线是根据最小可采厚度和最低工业品位或最低工业米百分值所确定的基点的连线,是工业矿体的边界位置。可采边界线内的矿量为储量或基础储量。
(3)储量类别界线
按不同储量类别条件,如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所确定的相应界线。 点法;自然尖灭法;地质推断法;几何法。
7.2.2 估算参数测定与计算
在圈定矿体范围内估算资源储量,需要首先求出矿体或块段面积,矿体厚度和矿体或块段体重。而估算金属含量,还需要求出矿体或块段平均品位。
(1)矿体或块段面积
通常在剖面图、中段地质图、纵投影图等估算图上对已圈定好的矿体和划分好的块段面积进行测定。-求积仪法
(2)矿体厚度
是在矿体露头、坑道和钻孔中所获资料基础上进行的。计算单个工程厚度,再算术平均厚度。注:真厚度-假厚度。
(3)矿体体重
一般采用小体重计算。当分矿石类型计算储量时,应相应地利用各自的平均体重。
(4) 矿石平均品位
单工程平均品位与块段平均品位,一般用加权法求得。(5)特高品位的处理 单样品位大于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者即为特高品位。
7.2.3储量估算方法
(1)几何法
断面法:计算块段的矿石储量Q 和金属储量M 计算如下:
r 为计算块段矿石的平均体重;C 为矿石的平均品位。
V 为计算块段的体积,根据相邻两断面形状的不同,可以不同的几何方法计算。
A 、相邻两断面形状相似,其相对面积(S1-S2)/S1小于40%时,用梯形体积公式计算:
V=L(S1+S2)/3
其中:L 为相邻两剖面之间的距离,m 。
B 、相邻两断面形状相似,其相对面积(S1-S2)/S1大于40%时,用梯形体积公式计算:
V=L(S1+S2+(S1*S2)1/2)/3
其中:L 为相邻两剖面之间的距离,m 。
C 、相邻两断面形状相似,其相对面积(S1-S2)/S1大于40%时,用梯形体积公式计算:
V=L(S1+S2+2Sm)/3
Sm 似角柱体平均断面面积。
D 、相邻两剖面中只有一个剖面有面积,矿体向另一剖面呈楔形尖来时,用楔形公式:
V=L*S/2
其中:L 为相邻两剖面之间的距离,m 。
E 、相邻两剖面中只有一个剖面有面积,矿体向另一剖面呈锥形尖来时,用楔形公式:
V=L*S/3
7.3 矿山服务年限
矿山建设是一项基建时间长、基建投资高的庞大工程从建设到投产一般需要数年时间。为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基建工程和矿山系统有足够的使用周期,矿山必须维持足够的服务年限
服务年限直接 取决于地质报告里的可采储量矿山年生产能力外,还与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勘探而新增加的储量、开采损失率、矿石贫化率等密切相关。
7.3.1矿山生产能力
矿山生产能力直接关系基建周期、基建投资、主要生产工艺、设备的选择、主要辅助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匹配原则
服务年限、储量规模、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安全保障、市场需求状况、外部建设条件(材料、水、电、交通,环境,技术人员)。
(2)政策原则
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符合国家、地区和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
(3)市场原则
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品要有可靠的市场。
(4)灵活性原则
矿山生产能力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指标,在达产期、稳产期和减产期,其能力是区别的,要根据储量、市场需要情况、安全状况进行微调。
(5)技术先进可行原则
所确定的生产能力必须与现有技术相结合,既要可行,又要先进。
(6)经济合理原则
所确定的生产能力必须经济合理,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 效益。
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 地下开采 露天开采
复杂 1.4 1.2
中等 1.3 1.1
简单 1.2 1.0
7.3.3 矿山服务年限评估
按照上述方式评估矿山服务年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矿山生产一般经过达产、稳产、减产3个阶段,因此,矿山实际经营期一般高于计算值。
(2)矿山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以下原因可采储量可能会出现增减现象,从而使矿山服务年限发生变化:
A 、开采过程实际是个可采储量再确认过程,在开拓、采准、切割工程揭露后,可能发现储量、开采技术条件、矿体形状发生变化。
B 、矿柱损失;
C 、生产勘探增加了可采储量。
按照上述方式评估矿山服务年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采矿权登记时,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与计算服务年限会有差异,因此确定探矿权、采矿权,应遵循如下原则:
A 、计算服务年限短于法定年限的,探矿权评估时,评估价值计算期采用前者;
B 、计算服务年限长于法定年限的,探矿权评估时,评估价值计算期采用后者,但不包括矿山建设必需的补充勘探期和基本建设期;
C 、计算服务年限短于30年的,采矿权评估时,评估价值计算按服务年限计算;
D 、计算服务年限长于30年时,采矿权评估时,评估价值 计算按30年计算; E 、矿山剩余服务年限超过采矿许可证剩余报限时,采矿权转让审批时,按评估年限审批。
(4)不同规模类型矿山合理服务年限应满足下表参考值
矿山规模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金属矿山服务年限 >33 24~32 16~23
煤矿服务年限 >80 50~79 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