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为什么不会生锈?
1,不锈钢不是不会生锈,也同样会在表面生成一种氧化物。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不锈钢的不锈机理都是因为存在Cr 元素。不锈钢耐蚀的根本原因(机理)是钝化膜理论。所谓钝化膜就是在不锈钢的表面有一层以Cr 2O 3为主的薄膜。由于这个薄膜的存在使不锈钢基体在各种介质中的腐蚀受阻,这种现象称为钝化。
这种钝化膜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锈钢本身就有自钝化的能力,这种自钝化能力随铬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因此它才具有了抗锈性;
另一种较广泛的形成条件是不锈钢在各种水溶液(电解质)中,在被腐蚀的过程中形成钝化膜而使腐蚀受阻。当钝化膜被损坏后,立即又可形成新的钝化膜。
不锈钢钝化膜之所以具有抵抗腐蚀的能力,有三个特点:
a. 这个钝化膜厚度极薄,在铬含量>10.5%的条件下,一般只有几个微米; b, 这个钝化膜的比重大于基体的比重;这两个特点说明这个钝化膜既薄又致密,因此,这个钝化膜很难被腐蚀介质击穿去快速腐蚀基体;
c. 这个钝化膜的铬浓度比基体高三倍以上;因此钝化膜有很高的耐腐蚀性。 2,不锈钢一定条件下,也是会被腐蚀的。
不锈钢的应用环境极其复杂,单纯的氧化铬钝化膜还不能适应高耐蚀性的要求。因而根据使用条件的不同还需要在钢中加入钼(Mo )、铜(Cu )、氮(N )等元素,以改善钝化膜的组成,进一步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 添加Mo ,由于腐蚀的产品MoO 2-靠近基体而强烈促进集体的钝化,阻止了对基体的腐蚀;
添加Cu 使不锈钢表面钝化膜中含有了CuCl ,因它与腐蚀介质不发生作用而提高了耐蚀性;
添加N ,由于钝化膜富集了Cr2N ,使钝化膜中Cr 浓度提高,因而提高了不锈钢的耐蚀性。
不锈钢的耐蚀性是有条件的,一个牌号的不锈钢在某一种介质中是耐腐蚀的,但在另一种介质中可能遭到破坏。同时不锈钢的耐蚀性也是相对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不锈钢在所有环境中都是绝对不腐蚀的。
3,敏化现象
不锈钢因含有Cr 在表面形成氧化铬薄膜,失去化学活性,称为钝化状态,但奥氏体系若经过475~850℃温度范围时,C 会与Cr 结合生成碳化铬(Cr 23C 6)析出在晶体边界,因此晶界附近的Cr 含量大减,成为贫Cr 区。此时,其耐腐蚀性会降低,对腐蚀环境特别敏感,故称为敏化现象。
敏化现象在氧化酸的使用环境最容易腐蚀,此外还有焊接热影响区和热间弯曲加工区。其防治方法有:
a. 在475~850℃温度范围升降时,迅速通过,让Cr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C 结合,无法析出碳化铬。
b. 对已经发生敏化现象的不锈钢施以高温固溶化处理,加热至足以使碳化铬分解的温度(1040~1150℃),然后急速冷却,使碳化铬来不及析出。
c. 选用低碳型不锈钢加入304L 、304LN 、316L 、316LN 、316J1L 、317L 、317LN ,使Cr 无法与C 结合。一般C 含量在0.05%以下,焊接便不会产生晶界腐蚀,但须特别注意清洁,避免油污等含C 物质的污染。在浓热硝酸或含氢氧酸的混合酸中使用,C 含量最好在0.03%以下。
d. 选用含钛(Ti )或铌(Nb )的安定型不锈钢,如316Ti 、321、347、348,由于Ti 、Nb 与C 的亲和力都大于Cr ,而且碳化钛与碳化铌的析出温度比碳化铬高,所以可避免碳化铬析出。
4,那么不锈钢什么情况下会腐蚀呢?
其实不锈钢并不是一定不生锈,只是在同一环境下比其它钢材的腐蚀速率低很多,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腐蚀的条件包括:
a. 材料的特性:材料的物理, 化学性质
b. 环境的条件:温度, 湿度, 流体的速度, 含氧量及PH 值
c. 造成腐蚀的媒体:酸,碱,盐,氧化物,有机物及微生物
按照腐蚀形式分为八大类:
a. 全面腐蚀、均匀腐蚀
为最单纯的一种腐蚀,金属表面出现一层均匀的腐蚀产物,一般钢铁在大气中的生锈均属这种类型。此形态的腐蚀使金属表面均匀产生一层腐蚀生成物,腐蚀减薄的厚度是均匀一致,常发生于大气的腐蚀或酸液的腐蚀。
b. 电流腐蚀(伽凡尼腐蚀) 或异金属接触腐蚀
将两种不同金属组合之组织构造置于腐蚀环境(电解液) 中,化学性质较活泼或电位较低的金属侧会加速腐蚀,惰性较大(正极)或电位较高的金属则会减慢腐蚀。举例:钢管和铜管相接,则属低电位之钢管会加速腐蚀,此种电位差称为伽凡尼电池,所形成的腐蚀称为异金属腐蚀或伽凡尼腐蚀。
c. 间隙腐蚀
间隙腐蚀为发生在组织结构缝隙内部的腐蚀,缝隙处因对流不良,易产生附着物或沉积物,所溶存氧气比外部稀薄而造成阳极,外部富氧区为阴极,形成了一种氧浓差电池,于是开始腐蚀。
d. 孔蚀
孔蚀只发生在具有钝化膜之材料,如不锈钢或铝合金。最初于材料表面凹处或表面缺陷处,因液体对流不畅,缺少氧气区为阳极,凹处外围氧气充足为阴极,两者成为浓差电池而开始腐蚀。孔蚀与间隙腐蚀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间隙腐蚀需要先有缝隙之存在,而孔蚀则会自行产生间隙(孔穴) 。
e. 晶界腐蚀
当合金中的组成成份或杂质于晶界发生析杂时,则在材料的晶界间产生电位差,使电位较负的金属,在金属接触处发生腐蚀,此种腐蚀是沿着晶界面进行,造成如裂缝般的腐蚀。如聚硫酸存在于 304 不锈钢表面造成敏化,在应力存在下导致材料破裂。
f. 选择腐蚀或分离腐蚀
合金中的某一种金属元素被选择性的侵蚀析出,合金成份随即改变,失去原有的合金特性,此种破坏称为选择性侵蚀。被析出的金属元素,通常都是其中化学性较活泼的成份或电化学电位较低的金属元素。最常见的例子为黄铜(30%Zn +
70%Cu)中的锌,因腐蚀而失去锌,失锌部位的表面显出铜的原有红色,肉眼可以分辨出来红色和黄色,所以也称为失锌作用。
g. 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破裂乃为金属受到应力和特定腐蚀环境下与拉应力共存而起之破裂现象,其破裂形态首先自表面开始,腐蚀沿着金属的结晶格子延伸而发生龟裂,但有时是穿越晶粒破裂,最后导致严重的损坏。所受到的应力可能是冷作或加工时所留应力。
h. 冲蚀
腐蚀是一种化学作用,但如果金属和腐蚀环境有相对运动时,两者之间必有机械磨擦或撞击,则金属受到腐蚀破坏速率必然加快,此种现象称为冲蚀。此种腐蚀常发生于流体改变方向处,流体若含溶氧或 pH 值较低皆会加速腐蚀,其形状大都是冲蚀腐蚀为沟槽状。
不锈钢为什么不会生锈?
1,不锈钢不是不会生锈,也同样会在表面生成一种氧化物。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不锈钢的不锈机理都是因为存在Cr 元素。不锈钢耐蚀的根本原因(机理)是钝化膜理论。所谓钝化膜就是在不锈钢的表面有一层以Cr 2O 3为主的薄膜。由于这个薄膜的存在使不锈钢基体在各种介质中的腐蚀受阻,这种现象称为钝化。
这种钝化膜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锈钢本身就有自钝化的能力,这种自钝化能力随铬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因此它才具有了抗锈性;
另一种较广泛的形成条件是不锈钢在各种水溶液(电解质)中,在被腐蚀的过程中形成钝化膜而使腐蚀受阻。当钝化膜被损坏后,立即又可形成新的钝化膜。
不锈钢钝化膜之所以具有抵抗腐蚀的能力,有三个特点:
a. 这个钝化膜厚度极薄,在铬含量>10.5%的条件下,一般只有几个微米; b, 这个钝化膜的比重大于基体的比重;这两个特点说明这个钝化膜既薄又致密,因此,这个钝化膜很难被腐蚀介质击穿去快速腐蚀基体;
c. 这个钝化膜的铬浓度比基体高三倍以上;因此钝化膜有很高的耐腐蚀性。 2,不锈钢一定条件下,也是会被腐蚀的。
不锈钢的应用环境极其复杂,单纯的氧化铬钝化膜还不能适应高耐蚀性的要求。因而根据使用条件的不同还需要在钢中加入钼(Mo )、铜(Cu )、氮(N )等元素,以改善钝化膜的组成,进一步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 添加Mo ,由于腐蚀的产品MoO 2-靠近基体而强烈促进集体的钝化,阻止了对基体的腐蚀;
添加Cu 使不锈钢表面钝化膜中含有了CuCl ,因它与腐蚀介质不发生作用而提高了耐蚀性;
添加N ,由于钝化膜富集了Cr2N ,使钝化膜中Cr 浓度提高,因而提高了不锈钢的耐蚀性。
不锈钢的耐蚀性是有条件的,一个牌号的不锈钢在某一种介质中是耐腐蚀的,但在另一种介质中可能遭到破坏。同时不锈钢的耐蚀性也是相对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不锈钢在所有环境中都是绝对不腐蚀的。
3,敏化现象
不锈钢因含有Cr 在表面形成氧化铬薄膜,失去化学活性,称为钝化状态,但奥氏体系若经过475~850℃温度范围时,C 会与Cr 结合生成碳化铬(Cr 23C 6)析出在晶体边界,因此晶界附近的Cr 含量大减,成为贫Cr 区。此时,其耐腐蚀性会降低,对腐蚀环境特别敏感,故称为敏化现象。
敏化现象在氧化酸的使用环境最容易腐蚀,此外还有焊接热影响区和热间弯曲加工区。其防治方法有:
a. 在475~850℃温度范围升降时,迅速通过,让Cr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C 结合,无法析出碳化铬。
b. 对已经发生敏化现象的不锈钢施以高温固溶化处理,加热至足以使碳化铬分解的温度(1040~1150℃),然后急速冷却,使碳化铬来不及析出。
c. 选用低碳型不锈钢加入304L 、304LN 、316L 、316LN 、316J1L 、317L 、317LN ,使Cr 无法与C 结合。一般C 含量在0.05%以下,焊接便不会产生晶界腐蚀,但须特别注意清洁,避免油污等含C 物质的污染。在浓热硝酸或含氢氧酸的混合酸中使用,C 含量最好在0.03%以下。
d. 选用含钛(Ti )或铌(Nb )的安定型不锈钢,如316Ti 、321、347、348,由于Ti 、Nb 与C 的亲和力都大于Cr ,而且碳化钛与碳化铌的析出温度比碳化铬高,所以可避免碳化铬析出。
4,那么不锈钢什么情况下会腐蚀呢?
其实不锈钢并不是一定不生锈,只是在同一环境下比其它钢材的腐蚀速率低很多,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腐蚀的条件包括:
a. 材料的特性:材料的物理, 化学性质
b. 环境的条件:温度, 湿度, 流体的速度, 含氧量及PH 值
c. 造成腐蚀的媒体:酸,碱,盐,氧化物,有机物及微生物
按照腐蚀形式分为八大类:
a. 全面腐蚀、均匀腐蚀
为最单纯的一种腐蚀,金属表面出现一层均匀的腐蚀产物,一般钢铁在大气中的生锈均属这种类型。此形态的腐蚀使金属表面均匀产生一层腐蚀生成物,腐蚀减薄的厚度是均匀一致,常发生于大气的腐蚀或酸液的腐蚀。
b. 电流腐蚀(伽凡尼腐蚀) 或异金属接触腐蚀
将两种不同金属组合之组织构造置于腐蚀环境(电解液) 中,化学性质较活泼或电位较低的金属侧会加速腐蚀,惰性较大(正极)或电位较高的金属则会减慢腐蚀。举例:钢管和铜管相接,则属低电位之钢管会加速腐蚀,此种电位差称为伽凡尼电池,所形成的腐蚀称为异金属腐蚀或伽凡尼腐蚀。
c. 间隙腐蚀
间隙腐蚀为发生在组织结构缝隙内部的腐蚀,缝隙处因对流不良,易产生附着物或沉积物,所溶存氧气比外部稀薄而造成阳极,外部富氧区为阴极,形成了一种氧浓差电池,于是开始腐蚀。
d. 孔蚀
孔蚀只发生在具有钝化膜之材料,如不锈钢或铝合金。最初于材料表面凹处或表面缺陷处,因液体对流不畅,缺少氧气区为阳极,凹处外围氧气充足为阴极,两者成为浓差电池而开始腐蚀。孔蚀与间隙腐蚀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间隙腐蚀需要先有缝隙之存在,而孔蚀则会自行产生间隙(孔穴) 。
e. 晶界腐蚀
当合金中的组成成份或杂质于晶界发生析杂时,则在材料的晶界间产生电位差,使电位较负的金属,在金属接触处发生腐蚀,此种腐蚀是沿着晶界面进行,造成如裂缝般的腐蚀。如聚硫酸存在于 304 不锈钢表面造成敏化,在应力存在下导致材料破裂。
f. 选择腐蚀或分离腐蚀
合金中的某一种金属元素被选择性的侵蚀析出,合金成份随即改变,失去原有的合金特性,此种破坏称为选择性侵蚀。被析出的金属元素,通常都是其中化学性较活泼的成份或电化学电位较低的金属元素。最常见的例子为黄铜(30%Zn +
70%Cu)中的锌,因腐蚀而失去锌,失锌部位的表面显出铜的原有红色,肉眼可以分辨出来红色和黄色,所以也称为失锌作用。
g. 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破裂乃为金属受到应力和特定腐蚀环境下与拉应力共存而起之破裂现象,其破裂形态首先自表面开始,腐蚀沿着金属的结晶格子延伸而发生龟裂,但有时是穿越晶粒破裂,最后导致严重的损坏。所受到的应力可能是冷作或加工时所留应力。
h. 冲蚀
腐蚀是一种化学作用,但如果金属和腐蚀环境有相对运动时,两者之间必有机械磨擦或撞击,则金属受到腐蚀破坏速率必然加快,此种现象称为冲蚀。此种腐蚀常发生于流体改变方向处,流体若含溶氧或 pH 值较低皆会加速腐蚀,其形状大都是冲蚀腐蚀为沟槽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