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为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青藏高原凉温半干旱地区,境内三面环山,祁连山余脉娘娘山雄踞西北,拉脊山脉绵亘西南。境内沟谷错纵、山川相间,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地势南、西、北高而东南略低,海拔2225—4488米,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湟中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年平均降水量509.8毫米,年蒸发量900—1000毫米,平均无霜期170天,日照时数2453小时。
一、湟中县特色产业基本状况
截至2013年,湟中县土地总面积403.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4.88万亩,园地449.3亩,林业用地42.22万亩,牧草地144.8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9.57万亩(农村居民点13.93万亩),交通用地2.12万亩,水域面积4.64万亩,未利用土地74.77万亩。
湟中县充分利用丰富的耕地资源,经过几年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已然成为了西宁市的“菜篮子”。截止到2014年,湟中县新建青绿元生态农庄、源源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园等设施农业观光基地5个,沿黑上、鲁云公路新建深冬温室1000栋,全县深冬温室达1.93万栋;建成百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12个,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3.18万亩,蔬菜产量达到32.04万吨,占西宁市蔬菜产量的40.93%,产值达到
5.8亿元,蔬菜产值超过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种植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脱毒马铃薯、优质蚕豆、杂交油菜、无公害鲜蔬菜等。其
中:温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笋子、辣椒、食用菌、叶菜类等;露地蔬菜主要种植大白菜、蒜苗、胡萝卜、甘兰、豆苗、笋子、菠菜等蔬菜品种。
随着湟中县特色农产品蔬菜种植的不断发展,相关周边产业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积极性。湟中县围绕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建成蔬菜保鲜库5座、容量3.85万吨,年保鲜周转能力15万吨;智能温室4座、5420平方米,年培育优质蔬菜壮苗1200万株,可供5000亩蔬菜种植;建成产地交易市场5个。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已注册“瑞青”、“苏尔吉”、“绿满鲜”等蔬菜产品商标10个。积极推行不同模式的“农+X(农超、农市、农社)”产销模式,在湟中县及西宁地区建立蔬菜直销门市部18个、超市直供点3个,专供单位4个,蔬菜加盟店86个。大力实施标标化生产,全县认定无公害及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3.18万亩,认证产品28个。
二、“苏尔吉”模式的发展之路
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是较早尝试蔬菜种植的试点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苏尔吉村属于浅山地区,平均海拔2620米,总耕地面积2600余亩,现有住户303户,1232人。苏尔吉村海拔相对较高,昼夜温差大,日照比较充足,土地肥沃,无污染,适宜种植蔬菜。自2006年起,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成立蔬菜种植营销协会,并登记注册了苏尔吉蔬菜营销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商品率达95%以上,并形成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现已建成日光节能温室大棚250栋,
109.5亩,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香菜等。露天蔬菜种植面积1639亩,主要种植娃娃菜、白菜和菠菜等。通过合作社组织与管理,蔬菜效益逐年稳步提高,白菜亩收入达3500-4500元,菠菜亩收入达4000-5000元,娃娃菜亩收入达3000-4000元。2013年合作社社员年人均收入8000元,有的高达25000元以上。总体来说,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入比非成员高出30%以上。苏尔吉村蔬菜种植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06年被农业部列为新农村建设联系点,07年被青海省农牧厅评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9年被列为农业部示范专业合作社,10年被青海省农牧厅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等。
三、“苏尔吉”模式的成功因素
苏尔吉村蔬菜种植行业取得如此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先进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合作社成立后,先后制定了《合作社章程》、《社员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有效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日常管理活动中实行理事制度,经常召开社员大会、理事会议,重大事项民主评定。二是科学培训和规范化种植。合作社依托省农科院、县农业局等单位,引进先进技术,努力提高蔬菜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深入田间对社员进行指导示范,实现了蔬菜种植良法的推广应用。三是多渠道资金的支持和基础设施的建立。苏尔吉村几年以来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建立蔬菜冷藏窖2座290平米、苗床3张、育苗盘1600张、500吨冷库一座,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设施保障。四是积极开拓市场和品牌化效应。2008
年合作社注册了“苏尔吉”牌商标,通过设立蔬菜直销点,签订供销合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今苏尔吉模式被湟中县其他乡村争相效仿,使湟中县华丽转身成为蔬菜大县,西宁的菜篮子。
四、对湟中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湟中县特色农作物蔬菜种植业的未来发展,我个人有以下的几点意见和建议:首先,要强化农产品安全检验力度,对重点蔬菜生产基地产品进行不定期农药残留检测,通过实行标准化生产、检测、包装、储藏等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城乡居民的餐桌安全。其次,要继续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湟中设施农产业示范园,同西宁、多巴、甘河等城镇超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扩大市场,组织各蔬菜协会对菜农的电脑基本知识以及网络销售知识的培训,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然后,为了提升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除了要种植常规蔬菜外,还应该引进新品种,多样化种植,丰富城乡居民的餐桌,同时也要强化技术支持,引进新技术,保证蔬菜产品的高产量、高品质。最后,要通过政府进一步的细化农设施发展规划,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导向,提前做好下一年特色农业项目的储备和争取工作,夯实基础,保证蔬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为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青藏高原凉温半干旱地区,境内三面环山,祁连山余脉娘娘山雄踞西北,拉脊山脉绵亘西南。境内沟谷错纵、山川相间,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地势南、西、北高而东南略低,海拔2225—4488米,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湟中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年平均降水量509.8毫米,年蒸发量900—1000毫米,平均无霜期170天,日照时数2453小时。
一、湟中县特色产业基本状况
截至2013年,湟中县土地总面积403.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4.88万亩,园地449.3亩,林业用地42.22万亩,牧草地144.8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9.57万亩(农村居民点13.93万亩),交通用地2.12万亩,水域面积4.64万亩,未利用土地74.77万亩。
湟中县充分利用丰富的耕地资源,经过几年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已然成为了西宁市的“菜篮子”。截止到2014年,湟中县新建青绿元生态农庄、源源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园等设施农业观光基地5个,沿黑上、鲁云公路新建深冬温室1000栋,全县深冬温室达1.93万栋;建成百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12个,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3.18万亩,蔬菜产量达到32.04万吨,占西宁市蔬菜产量的40.93%,产值达到
5.8亿元,蔬菜产值超过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种植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脱毒马铃薯、优质蚕豆、杂交油菜、无公害鲜蔬菜等。其
中:温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笋子、辣椒、食用菌、叶菜类等;露地蔬菜主要种植大白菜、蒜苗、胡萝卜、甘兰、豆苗、笋子、菠菜等蔬菜品种。
随着湟中县特色农产品蔬菜种植的不断发展,相关周边产业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积极性。湟中县围绕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建成蔬菜保鲜库5座、容量3.85万吨,年保鲜周转能力15万吨;智能温室4座、5420平方米,年培育优质蔬菜壮苗1200万株,可供5000亩蔬菜种植;建成产地交易市场5个。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已注册“瑞青”、“苏尔吉”、“绿满鲜”等蔬菜产品商标10个。积极推行不同模式的“农+X(农超、农市、农社)”产销模式,在湟中县及西宁地区建立蔬菜直销门市部18个、超市直供点3个,专供单位4个,蔬菜加盟店86个。大力实施标标化生产,全县认定无公害及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3.18万亩,认证产品28个。
二、“苏尔吉”模式的发展之路
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是较早尝试蔬菜种植的试点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苏尔吉村属于浅山地区,平均海拔2620米,总耕地面积2600余亩,现有住户303户,1232人。苏尔吉村海拔相对较高,昼夜温差大,日照比较充足,土地肥沃,无污染,适宜种植蔬菜。自2006年起,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成立蔬菜种植营销协会,并登记注册了苏尔吉蔬菜营销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商品率达95%以上,并形成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现已建成日光节能温室大棚250栋,
109.5亩,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香菜等。露天蔬菜种植面积1639亩,主要种植娃娃菜、白菜和菠菜等。通过合作社组织与管理,蔬菜效益逐年稳步提高,白菜亩收入达3500-4500元,菠菜亩收入达4000-5000元,娃娃菜亩收入达3000-4000元。2013年合作社社员年人均收入8000元,有的高达25000元以上。总体来说,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入比非成员高出30%以上。苏尔吉村蔬菜种植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06年被农业部列为新农村建设联系点,07年被青海省农牧厅评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9年被列为农业部示范专业合作社,10年被青海省农牧厅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等。
三、“苏尔吉”模式的成功因素
苏尔吉村蔬菜种植行业取得如此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先进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合作社成立后,先后制定了《合作社章程》、《社员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有效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日常管理活动中实行理事制度,经常召开社员大会、理事会议,重大事项民主评定。二是科学培训和规范化种植。合作社依托省农科院、县农业局等单位,引进先进技术,努力提高蔬菜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深入田间对社员进行指导示范,实现了蔬菜种植良法的推广应用。三是多渠道资金的支持和基础设施的建立。苏尔吉村几年以来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建立蔬菜冷藏窖2座290平米、苗床3张、育苗盘1600张、500吨冷库一座,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设施保障。四是积极开拓市场和品牌化效应。2008
年合作社注册了“苏尔吉”牌商标,通过设立蔬菜直销点,签订供销合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今苏尔吉模式被湟中县其他乡村争相效仿,使湟中县华丽转身成为蔬菜大县,西宁的菜篮子。
四、对湟中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湟中县特色农作物蔬菜种植业的未来发展,我个人有以下的几点意见和建议:首先,要强化农产品安全检验力度,对重点蔬菜生产基地产品进行不定期农药残留检测,通过实行标准化生产、检测、包装、储藏等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城乡居民的餐桌安全。其次,要继续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湟中设施农产业示范园,同西宁、多巴、甘河等城镇超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扩大市场,组织各蔬菜协会对菜农的电脑基本知识以及网络销售知识的培训,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然后,为了提升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除了要种植常规蔬菜外,还应该引进新品种,多样化种植,丰富城乡居民的餐桌,同时也要强化技术支持,引进新技术,保证蔬菜产品的高产量、高品质。最后,要通过政府进一步的细化农设施发展规划,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导向,提前做好下一年特色农业项目的储备和争取工作,夯实基础,保证蔬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