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乃教育的根本任务

  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从古圣先贤到当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道德的功能。老子有《德道经》留存于世,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邓小平提出了“四有新人”的人才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这些充分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坚持“成才”与“成人”并重,用素质和心理教育“强心”。中学历史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准确把握全面育人的内涵,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体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要求道德高尚、人格健全、文化素养高、创新意识强。当代中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心理较过去学生复杂多变,学习、生活等压力也较以前增大许多,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教学中重在培育学生的敬畏意识、明理意识。   一、要培养敬畏意识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心存敬畏是为人的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素质,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敬畏激励的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人们对信念的坚守。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使自己不断警醒,激发拼搏,成就事业。   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世就有了标准,就会注意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就会对违规、越轨之事不想干、不敢干,从而创造美好的人生。人生需要敬畏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敬畏权力。一个人如果把权力当作个人、家庭和小集团谋取利益的工具,就必然导致私欲膨胀。尤其是一名领导干部,既要摆正公仆位置,又要摆正权责关系,在职务面前要勤思义务,在权力面前要多想责任,少想利欲。二是要敬畏法律。法律是国家公器、天下利器。作为一种制度文明,法律维系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秩序。任何人都要服从法律。三是要敬畏生命。不仅要敬畏自己的生命,还要敬畏他人的生命、敬畏自然。近来被誉为“最美女孩”的烟台女孩刁娜,在救助伤者时不幸被撞伤,造成右腿严重骨折,她却说:“一条腿换一条命,值!”我们在称赞她富有爱心、道德高尚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她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四是要敬畏历史。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历史是我们的底气,是我们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敬畏历史就是要学习历史、尊重历史、珍惜历史、牢记历史并创造历史。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历史的厚重感和责任感,最终都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要培育明理意识   明事理,就是善于把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世间万事万物,大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小到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明事理,工作起来才会驾轻就熟、事半功倍,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培育人们的明理意识。培育学生的明理意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感恩意识。感恩是一种智慧,是精神上的宝藏,是灵魂上的健康。感恩的心能够创造出和善的心境和美好的生活。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对主动让座的人说一声“谢谢”,会激起更多人的效仿之心;对给自己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道一声“您辛苦了”,会激励人们更加努力行善积德。二是培育包容意识。包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指标。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无不具有宽广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和,在存异中聚力。包容不是纵容,而是与人为善、和谐共事:包容也不是软弱,它是豁达和涵养,是从容和自信,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理解和尊重。大学生要学习包容的智慧,加强包容的修养。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个人长远发展的保证。三是培育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一个人,尽到对父母的责任,是好子女;尽到对国家的责任,是好公民;尽到对下属的责任,是好领导: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是好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道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培育中学生的敬畏意识、明理意识,不仅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而且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从古圣先贤到当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道德的功能。老子有《德道经》留存于世,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邓小平提出了“四有新人”的人才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这些充分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坚持“成才”与“成人”并重,用素质和心理教育“强心”。中学历史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准确把握全面育人的内涵,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体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要求道德高尚、人格健全、文化素养高、创新意识强。当代中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心理较过去学生复杂多变,学习、生活等压力也较以前增大许多,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教学中重在培育学生的敬畏意识、明理意识。   一、要培养敬畏意识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心存敬畏是为人的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素质,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敬畏激励的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人们对信念的坚守。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使自己不断警醒,激发拼搏,成就事业。   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世就有了标准,就会注意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就会对违规、越轨之事不想干、不敢干,从而创造美好的人生。人生需要敬畏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敬畏权力。一个人如果把权力当作个人、家庭和小集团谋取利益的工具,就必然导致私欲膨胀。尤其是一名领导干部,既要摆正公仆位置,又要摆正权责关系,在职务面前要勤思义务,在权力面前要多想责任,少想利欲。二是要敬畏法律。法律是国家公器、天下利器。作为一种制度文明,法律维系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秩序。任何人都要服从法律。三是要敬畏生命。不仅要敬畏自己的生命,还要敬畏他人的生命、敬畏自然。近来被誉为“最美女孩”的烟台女孩刁娜,在救助伤者时不幸被撞伤,造成右腿严重骨折,她却说:“一条腿换一条命,值!”我们在称赞她富有爱心、道德高尚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她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四是要敬畏历史。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历史是我们的底气,是我们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敬畏历史就是要学习历史、尊重历史、珍惜历史、牢记历史并创造历史。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历史的厚重感和责任感,最终都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要培育明理意识   明事理,就是善于把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世间万事万物,大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小到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明事理,工作起来才会驾轻就熟、事半功倍,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培育人们的明理意识。培育学生的明理意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感恩意识。感恩是一种智慧,是精神上的宝藏,是灵魂上的健康。感恩的心能够创造出和善的心境和美好的生活。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对主动让座的人说一声“谢谢”,会激起更多人的效仿之心;对给自己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道一声“您辛苦了”,会激励人们更加努力行善积德。二是培育包容意识。包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指标。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无不具有宽广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和,在存异中聚力。包容不是纵容,而是与人为善、和谐共事:包容也不是软弱,它是豁达和涵养,是从容和自信,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理解和尊重。大学生要学习包容的智慧,加强包容的修养。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个人长远发展的保证。三是培育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一个人,尽到对父母的责任,是好子女;尽到对国家的责任,是好公民;尽到对下属的责任,是好领导: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是好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道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培育中学生的敬畏意识、明理意识,不仅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而且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关内容

  •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讲稿
  •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各位老师:下午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立德树人的提出,有什么背景.内涵和意义呢?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有什么新提法.新要求.新举措呢?我们又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呢?下面我就把我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 ...

  • 高校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_王英
  • TheoryResearch 学★★理★★论 高校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 王 英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要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作为教育的骨干力量,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结合辅导员工作 ...

  •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
  •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 ...

  •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 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 史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育工作做出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我们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切实做好教育改革发展 ...

  • 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分析
  • 青年与社会 2014年7月上 第19期总第565期 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分析 李东生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学工部,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要不断探索"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理论上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继承和和创新,实践 ...

  • [教师如何立德树人]读后感
  • <教师如何立德树人>读后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协同努力. 而<教师如何立德树人>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时期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如何通过课改来达 ...

  • 创新教育理念,贯彻"立德树人"要求
  • 创新教育理念,贯彻"立德树人"要求 [摘要]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重数量,更要看质量,看综合能力,看社会价值.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就 ...

  • 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 摘 要中国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具有张力的结构,能力需要道德品格的价值判断和引领,道德品格也需要能力的支撑.这一结构的实质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指向人的发展,指向 ...

  •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
  •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 王定华(2013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认真领会,坚定执行.在新形势 ...

  •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12.06 作者: 顾明远 百年树人 CFP供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立德树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有高度的道德素养,又有建设社会主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