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的,在各种聊天室、博客、电子公告栏等虚拟空间中交流使用的媒介语言形式。诸如“给力”、“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等一些热门网络词汇不仅在各种网络小说或跟帖中比比皆是,而且也出现在大学生的交往对话甚至论文中。
报告显示,五年间,我国语言环境已经有了较大变化,网络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它一经产生就得到广大网民的偏好,发展迅猛,种类繁多,这与网络普及、网络语言优势及浅阅读的影响等密切相关。
首先是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泛化的基础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其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由软硬件构成的虚拟空间,网民可以此为载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更易于走进网络,成为网民中的一员。
其次是网络语言的自身优势。其一,网络语言形式简洁、形象、直观。用谐音、压缩语、字母、数字及符号等简洁精炼的形式传情达意,或以“灌水”、“织围脖”、“雷人”等具有比喻色彩之词形象交流,或用~~~(>_
最后是浅阅读的影响。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阅读也转向浅阅读,即不做过多思考,以“缩读”“快读”“读图”等简单轻松的方式进行阅读。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不愿意深度思考文学名著而热衷于网络文学。这种长期对纸质文本的疏离而转向对数字文本或图像的狂热会导致对网络语言的偏爱。因此,大学生乐于接受诙谐、新颖、直观、简洁、形象化的网络语言,
进而创造出带有大量图片、表情、数字、字母的词汇。
网络语言由于其自身的某些优点在大学生中流行,而其包含的一些弊病更加不容被忽视。若一些带有病句、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数字等杂糅表达式成为正式语言,并成为习惯用法,而对应的规范用语却成为另类表达式,这将给大学生语言交际和学习带来影响,进而给汉语言的良性发展造成冲击。
第一,不确定的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学习。例如,对于“寒”或“汗”,一般被网民认为是表达敬畏之词,但事实上,人们对这一词义颇有争议,如有人认为其义为“汗颜”,也有人认为“汗”表达“晕”的意思,还有人用以表达的则是“居然这样”的内涵。网络词汇虽然新鲜活泼,但常常意义不确定,网民对网络语言的解释也常会争议不止,影响了大学生理解、学习和运用汉语。
第二,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干扰语言教学。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对于不常上网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久而久之,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例如,“给力”一词源自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动画片《西游记》,片中孙悟空对唐僧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随后“给力”一词蹿红。继“给力”之后,网络词汇出现了中西合璧式的词汇,将中文“给力”的拼音和英语构词法相结合,其衍生网络词汇有geilivable(给力的),hengeilivable(很给力),ungeilivable(不给力的)等添加词汇形式。这些形式多变的衍生词汇让外语专业教师都感到疑惑和费解,遑论他人。
第三,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素养提高。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语言与现实的道德规范教育相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造成影响。例如,一些低俗的黄色网名、嘲讽他人的词语、脏话和粗话等都会影响大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提高。
总之,针对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习作或交往中的频繁使用的现象要辩证地分析,要采取谨慎宽容的态度,不能把网络语言看作洪水猛兽,“一棍子打死”,而且网络语言已经不是网络技术和语言本身,它已经具有了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征。所以有针对性地研究网络语言产生和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提升和合法化规范的网络语言,引导和规制不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网络语言,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和语言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浅析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的,在各种聊天室、博客、电子公告栏等虚拟空间中交流使用的媒介语言形式。诸如“给力”、“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等一些热门网络词汇不仅在各种网络小说或跟帖中比比皆是,而且也出现在大学生的交往对话甚至论文中。
报告显示,五年间,我国语言环境已经有了较大变化,网络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它一经产生就得到广大网民的偏好,发展迅猛,种类繁多,这与网络普及、网络语言优势及浅阅读的影响等密切相关。
首先是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泛化的基础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其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由软硬件构成的虚拟空间,网民可以此为载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更易于走进网络,成为网民中的一员。
其次是网络语言的自身优势。其一,网络语言形式简洁、形象、直观。用谐音、压缩语、字母、数字及符号等简洁精炼的形式传情达意,或以“灌水”、“织围脖”、“雷人”等具有比喻色彩之词形象交流,或用~~~(>_
最后是浅阅读的影响。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阅读也转向浅阅读,即不做过多思考,以“缩读”“快读”“读图”等简单轻松的方式进行阅读。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不愿意深度思考文学名著而热衷于网络文学。这种长期对纸质文本的疏离而转向对数字文本或图像的狂热会导致对网络语言的偏爱。因此,大学生乐于接受诙谐、新颖、直观、简洁、形象化的网络语言,
进而创造出带有大量图片、表情、数字、字母的词汇。
网络语言由于其自身的某些优点在大学生中流行,而其包含的一些弊病更加不容被忽视。若一些带有病句、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数字等杂糅表达式成为正式语言,并成为习惯用法,而对应的规范用语却成为另类表达式,这将给大学生语言交际和学习带来影响,进而给汉语言的良性发展造成冲击。
第一,不确定的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学习。例如,对于“寒”或“汗”,一般被网民认为是表达敬畏之词,但事实上,人们对这一词义颇有争议,如有人认为其义为“汗颜”,也有人认为“汗”表达“晕”的意思,还有人用以表达的则是“居然这样”的内涵。网络词汇虽然新鲜活泼,但常常意义不确定,网民对网络语言的解释也常会争议不止,影响了大学生理解、学习和运用汉语。
第二,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干扰语言教学。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对于不常上网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久而久之,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例如,“给力”一词源自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动画片《西游记》,片中孙悟空对唐僧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随后“给力”一词蹿红。继“给力”之后,网络词汇出现了中西合璧式的词汇,将中文“给力”的拼音和英语构词法相结合,其衍生网络词汇有geilivable(给力的),hengeilivable(很给力),ungeilivable(不给力的)等添加词汇形式。这些形式多变的衍生词汇让外语专业教师都感到疑惑和费解,遑论他人。
第三,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素养提高。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语言与现实的道德规范教育相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造成影响。例如,一些低俗的黄色网名、嘲讽他人的词语、脏话和粗话等都会影响大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提高。
总之,针对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习作或交往中的频繁使用的现象要辩证地分析,要采取谨慎宽容的态度,不能把网络语言看作洪水猛兽,“一棍子打死”,而且网络语言已经不是网络技术和语言本身,它已经具有了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征。所以有针对性地研究网络语言产生和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提升和合法化规范的网络语言,引导和规制不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网络语言,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和语言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