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纵横·2013年第2期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增长绩效分析
王佃凯,何雨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为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增长绩效问题。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对GDP 和就业的贡献越来越高,但是其增长模式依然是高投入、低产出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并不很高,而且增长绩效也不算突出。因此,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提高社会分工程度,放松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限制,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劳动力,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趋势; 增长绩效中图分类号:F06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 02-0076-05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那些为其他产业或服务业提供中间服务投入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展”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势进行研究,的参考价值。
一、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提出要重点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一)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001~2011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3. 4%,统计数据显示,高于第三产业的12. 2%和GDP 的10. 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34. 34%上升到201110年提高了超过20个百分点。同时,年的55. 12%,生产性服务业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以2011年为例,北京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907. 7万人,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从业人口为691. 3万人,占比为76. 15%;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口达到440. 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8. 55%。上述数据说明无论是对GDP 的贡献,还是对就业的贡献,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都是不断提高的。
(二) 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变动较大
从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很高,但生产性服务各行业增长速度差异较大。据统计数据科技服务、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 63%、显示,
“结构变动环境下我国服务贸易补贴政策及其有效性研究”、“正确注:本文是首都经贸大学科研平台课题国家重点课题
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研究”的成果。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收稿日期:2012-10-12
作者简介:王佃凯(1972-) ,山东临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何雨格
(1985-)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1]
—76—
15. 8%、15. 76%和15. 24%,明显高于GDP 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但是运输仓储、邮政业年平均增长率只有6. 09%,明显低于GDP 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由于增长速度不一样,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行业结构也发生变化: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5. 49%下降到2011年的9. 03%;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了4~5个百分点,金融业和批发与零售业的比重比较稳定。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一个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越强,表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越密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由于主要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产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应该是比较高的。为了反映本文采用北京市各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并利用中间需求率、直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效应,
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来衡量产业关联效应大小。
(一) 中间需求率分析
中间需求率是指一个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的中间产品占这个产业总产品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产业的总产品中有多少是作为中间产品被其他产业所需求。一个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说明该部门越具有中间产业的性质。另外,通过中间需求率还可以计算各行业的需求比重,用以反映该行业对其他行业的需求依赖程度。
[2]
2000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只有44. 41%,2010年上升到61. 59%,通过计算可知,
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具有中间产业性质,越来越依靠中间需求来拉动。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到投入到第一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比重较低,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第一产业的需求依各行业的比重看,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投入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赖较少。另外,
的发展并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提供的需求拉动。而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到本行业内部的比重上升最快,从2000年的21. 23%上升到2010年的58. 43%,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由内部需求拉动的(见表1)。如果加上其他服务业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的70%以上的产品都是投入到了服务业之中。很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内部自我增强的特征,即行业内部需求拉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显,
表1
整体的中间
需求比率
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变动
投入到各行业的比重
生产性服务业21.23%39.37%42.11%57.94%58.43%
其他服务业33.69%21.99%27.97%13.57%12.58%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2000年44.41%0.82%44.26%
49.71%1.31%37.33%2002年
2005年52.28%1.35%28.57%2007年58.19%0.92%27.57%2010年61.59%1.96%27.03%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00~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而得。
(二) 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
表2
[3]
各产业对整体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其他服务业
15.78%21.54%25.74%22.13%15.42%
生产性服务业10.55%20.58%13.85%24.50%35.99%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2000年3.60%10.91%2002年8.62%15.37%
10.01%11.90%2005年
2007年14.27%17.16%
17.48%20.80%2010年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00~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而得。
—77—
由表2可以看出,各产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在增加,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在提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本行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增加迅速。从2010年数据来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中有35. 99%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这与前面计算中间投入比重得出的结看,
论是一致的。另外,第一产业的服务投入比例上升较快,由2000年的3. 6%上升到2010年的17. 48%;但是2010年第二产业的投入中只有20. 8%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也说明了第二产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依赖于生产性服务的投入。
(三)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分析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该行业对于其他行业的依赖性越强。表3反映的是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的变化,并按照影响力系数的大小进行排序。通过2002年影响力排名靠前的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2010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事业,对比可以看出,
年这一排名没有发生变化。其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影响力系数比较大,对于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很这与我国物流成本比较高的现实相吻合,而且也与直接消耗系数情况相一致。另外,综合技术服务强,
的感应系数也较高,说明综合技术服务业对于其他产业的需求依赖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大部分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都比较低,一方面反映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其他产业的需求也比较低,呈现行业自我循环的特征。
表3
2002年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邮政业
信息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影响力系数
1.2
1.081.020.970.970.780.74
感应力系数
1.24
0.290.511.050.920.680.59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邮政业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的变化
2010年影响力系数
1.22
1.161.111.10.920.730.720.65
感应力系数
0.35
1.290.540.71.020.871.120.78
0.690.76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02~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而得。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绩效分析(一) 基于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
一个产业的总产出包括增加值和投入两部分。为了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绩效,将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也就越高,意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率定义为投入产出效率。增加值在总产品的比重越高,
味着总产出增加是靠增加值的增长来获得的,该产业的增长方式就是低投入高产出模式,反之就是高投入低产出模式。根据北京市各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分别计算各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如图1)。虽然在多数年份中,与其他产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较高的,但是和其他的产业一样,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大多低于50%,而且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与第一、二产都是采用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呈现出粗放式增长的态势。业的增长一样,
(二)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为了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本文使用了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可以用一定时间内人均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人均生产的产品价值量来表示。由于服务业的产品具有无形性,因此无法像制造业那样计算产品数量,服务业的劳动成果多采用价值量来衡量。本文以当年价格计算—78—
图1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02~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而得。
价值量,并结合当年的从业人口获得人均产值作为劳动生产率的指标(见表4)。从数据可以看出,虽然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劳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其他产业,但是领先的优势在逐步缩小,再加上生产性服务的需动生产率已经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差不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
求价格弹性小,因此生产性服务产品的价格上涨非常明显,这无疑提高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
表4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平均劳动生产率
105743
[***********]154684
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单位:元/人)第一产业[***********]2922622
第二产业[***********][1**********]6
第三产业[***********][1**********]3
生产性服务业[***********][1**********]1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12年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三) 基于利税率的分析
利税率是指一个行业中的营业税与营业盈余之和占增加值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产业在税收和利润方面的贡献,利税率越高则表明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大。另外,利税率的高低也可以反映其对投资的吸引力大小。利税率高的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税收和高额的利润,因此更能获得政府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并不是各产业中最高的,尤其是在2007的支持和投资商的青睐。从利税率来看,
和2010年,第二产业的利税率明显超过生产性服务业,而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利税率是呈现逐年下降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税收的贡献及资本的回报率上并不占优。在趋势(见表5)。这说明与第二产业相比,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商对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热情都会受到影响。
表5
2000年
30.75%33.66%51.77%18.30%
不同产业的利税率比较2002年36.51%43.83%48.99%25.58%
2005年37.37%41.33%44.86%27.97%
2007年21.46%53.42%42.36%27.18%
2010年35.95%45.94%41.04%19.14%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02~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而得。
—79—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尽管生产性服务业对GDP 和就业的贡献在提高,但是它的增长方式依然是高投入、低产出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并不高,而且增长绩效不突出。出现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在GDP 和就业中比重的提高,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推动使得要素向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另一方只有增加劳动投入才能扩大产出。第二,社面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缓慢和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会分工程度比较低造成产业关联度低。由于我国社会分工程度比较低,各产业的联系并不密切,其他产业中存在着大量内部服务部门。因此,尽管其他产业发展需要服务的投入,但是大量的服务投入实际上是通过内部采购而不是通过外购服务来满足的,这样客观上造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障碍。
[4]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模式造成其增长绩效不突出。根据以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也是采取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模式。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由于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相对短缺造成劳动力工资迅速提高,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成本上升,进而加速了利润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其绩效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的提高。尽管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
明,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因此,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 对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有理性认识
“十二五”我国规划提出了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各地政府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给予了很高关注和热情,但是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个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外,多数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不令人满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因此政府在扶持其发展的同时,必须有理性的认识,不应过高估计其作用。
(二) 提高社会分工程度,放松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限制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程度不断细化的结果。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通过税收、信贷政策的调整促进生产性服务由第一、二产业内部向外部转移。应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保险等垄断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程度。应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制度。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支持服务业企业品牌和网络建设。
(三) 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劳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个智力密集型产业,决定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是否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从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投入,改革教育培养模式,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业人员。因此,
才,并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对于金融、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但目前我国最短缺的高端人才,应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国外人才加以弥补。
参考文献:
[1]顾乃华.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其内在机制———基于典型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J ]. 财经论丛,2008(2):15-21. [2]程大中.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 ]. 经济研究,2008(1):76-88. 结构及影响—[3]高传胜,——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 ]. 现代经济探讨,2007李善同. 中国生产者服务:内容、发展与结构—(8):68-72.
[4]吕12.
[5]刘志彪. 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J ]. 中国经济问题,2006(1):3-9.
政,刘
勇,王
——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 ]. 中国工业经济,2006(8):5-钦.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5]
(责任编辑:闫春英)
—80—
经济纵横·2013年第2期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增长绩效分析
王佃凯,何雨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为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增长绩效问题。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对GDP 和就业的贡献越来越高,但是其增长模式依然是高投入、低产出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并不很高,而且增长绩效也不算突出。因此,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提高社会分工程度,放松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限制,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劳动力,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趋势; 增长绩效中图分类号:F06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 02-0076-05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那些为其他产业或服务业提供中间服务投入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展”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势进行研究,的参考价值。
一、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提出要重点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一)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001~2011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3. 4%,统计数据显示,高于第三产业的12. 2%和GDP 的10. 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34. 34%上升到201110年提高了超过20个百分点。同时,年的55. 12%,生产性服务业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以2011年为例,北京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907. 7万人,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从业人口为691. 3万人,占比为76. 15%;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口达到440. 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8. 55%。上述数据说明无论是对GDP 的贡献,还是对就业的贡献,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都是不断提高的。
(二) 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变动较大
从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很高,但生产性服务各行业增长速度差异较大。据统计数据科技服务、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 63%、显示,
“结构变动环境下我国服务贸易补贴政策及其有效性研究”、“正确注:本文是首都经贸大学科研平台课题国家重点课题
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研究”的成果。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收稿日期:2012-10-12
作者简介:王佃凯(1972-) ,山东临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何雨格
(1985-)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1]
—76—
15. 8%、15. 76%和15. 24%,明显高于GDP 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但是运输仓储、邮政业年平均增长率只有6. 09%,明显低于GDP 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由于增长速度不一样,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行业结构也发生变化: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5. 49%下降到2011年的9. 03%;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了4~5个百分点,金融业和批发与零售业的比重比较稳定。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一个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越强,表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越密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由于主要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产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应该是比较高的。为了反映本文采用北京市各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并利用中间需求率、直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效应,
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来衡量产业关联效应大小。
(一) 中间需求率分析
中间需求率是指一个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的中间产品占这个产业总产品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产业的总产品中有多少是作为中间产品被其他产业所需求。一个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说明该部门越具有中间产业的性质。另外,通过中间需求率还可以计算各行业的需求比重,用以反映该行业对其他行业的需求依赖程度。
[2]
2000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只有44. 41%,2010年上升到61. 59%,通过计算可知,
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具有中间产业性质,越来越依靠中间需求来拉动。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到投入到第一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比重较低,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第一产业的需求依各行业的比重看,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投入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赖较少。另外,
的发展并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提供的需求拉动。而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到本行业内部的比重上升最快,从2000年的21. 23%上升到2010年的58. 43%,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由内部需求拉动的(见表1)。如果加上其他服务业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的70%以上的产品都是投入到了服务业之中。很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内部自我增强的特征,即行业内部需求拉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显,
表1
整体的中间
需求比率
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变动
投入到各行业的比重
生产性服务业21.23%39.37%42.11%57.94%58.43%
其他服务业33.69%21.99%27.97%13.57%12.58%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2000年44.41%0.82%44.26%
49.71%1.31%37.33%2002年
2005年52.28%1.35%28.57%2007年58.19%0.92%27.57%2010年61.59%1.96%27.03%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00~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而得。
(二) 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
表2
[3]
各产业对整体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其他服务业
15.78%21.54%25.74%22.13%15.42%
生产性服务业10.55%20.58%13.85%24.50%35.99%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2000年3.60%10.91%2002年8.62%15.37%
10.01%11.90%2005年
2007年14.27%17.16%
17.48%20.80%2010年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00~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而得。
—77—
由表2可以看出,各产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在增加,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在提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本行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增加迅速。从2010年数据来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中有35. 99%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这与前面计算中间投入比重得出的结看,
论是一致的。另外,第一产业的服务投入比例上升较快,由2000年的3. 6%上升到2010年的17. 48%;但是2010年第二产业的投入中只有20. 8%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也说明了第二产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依赖于生产性服务的投入。
(三)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分析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该行业对于其他行业的依赖性越强。表3反映的是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的变化,并按照影响力系数的大小进行排序。通过2002年影响力排名靠前的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2010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事业,对比可以看出,
年这一排名没有发生变化。其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影响力系数比较大,对于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很这与我国物流成本比较高的现实相吻合,而且也与直接消耗系数情况相一致。另外,综合技术服务强,
的感应系数也较高,说明综合技术服务业对于其他产业的需求依赖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大部分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都比较低,一方面反映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其他产业的需求也比较低,呈现行业自我循环的特征。
表3
2002年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邮政业
信息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影响力系数
1.2
1.081.020.970.970.780.74
感应力系数
1.24
0.290.511.050.920.680.59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邮政业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的变化
2010年影响力系数
1.22
1.161.111.10.920.730.720.65
感应力系数
0.35
1.290.540.71.020.871.120.78
0.690.76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02~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而得。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绩效分析(一) 基于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
一个产业的总产出包括增加值和投入两部分。为了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绩效,将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也就越高,意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率定义为投入产出效率。增加值在总产品的比重越高,
味着总产出增加是靠增加值的增长来获得的,该产业的增长方式就是低投入高产出模式,反之就是高投入低产出模式。根据北京市各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分别计算各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如图1)。虽然在多数年份中,与其他产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较高的,但是和其他的产业一样,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大多低于50%,而且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与第一、二产都是采用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呈现出粗放式增长的态势。业的增长一样,
(二)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为了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本文使用了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可以用一定时间内人均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人均生产的产品价值量来表示。由于服务业的产品具有无形性,因此无法像制造业那样计算产品数量,服务业的劳动成果多采用价值量来衡量。本文以当年价格计算—78—
图1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02~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而得。
价值量,并结合当年的从业人口获得人均产值作为劳动生产率的指标(见表4)。从数据可以看出,虽然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劳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其他产业,但是领先的优势在逐步缩小,再加上生产性服务的需动生产率已经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差不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
求价格弹性小,因此生产性服务产品的价格上涨非常明显,这无疑提高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
表4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平均劳动生产率
105743
[***********]154684
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单位:元/人)第一产业[***********]2922622
第二产业[***********][1**********]6
第三产业[***********][1**********]3
生产性服务业[***********][1**********]1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12年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三) 基于利税率的分析
利税率是指一个行业中的营业税与营业盈余之和占增加值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产业在税收和利润方面的贡献,利税率越高则表明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大。另外,利税率的高低也可以反映其对投资的吸引力大小。利税率高的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税收和高额的利润,因此更能获得政府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并不是各产业中最高的,尤其是在2007的支持和投资商的青睐。从利税率来看,
和2010年,第二产业的利税率明显超过生产性服务业,而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利税率是呈现逐年下降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税收的贡献及资本的回报率上并不占优。在趋势(见表5)。这说明与第二产业相比,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商对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热情都会受到影响。
表5
2000年
30.75%33.66%51.77%18.30%
不同产业的利税率比较2002年36.51%43.83%48.99%25.58%
2005年37.37%41.33%44.86%27.97%
2007年21.46%53.42%42.36%27.18%
2010年35.95%45.94%41.04%19.14%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2002~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而得。
—79—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尽管生产性服务业对GDP 和就业的贡献在提高,但是它的增长方式依然是高投入、低产出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并不高,而且增长绩效不突出。出现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在GDP 和就业中比重的提高,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推动使得要素向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另一方只有增加劳动投入才能扩大产出。第二,社面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缓慢和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会分工程度比较低造成产业关联度低。由于我国社会分工程度比较低,各产业的联系并不密切,其他产业中存在着大量内部服务部门。因此,尽管其他产业发展需要服务的投入,但是大量的服务投入实际上是通过内部采购而不是通过外购服务来满足的,这样客观上造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障碍。
[4]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模式造成其增长绩效不突出。根据以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也是采取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模式。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由于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相对短缺造成劳动力工资迅速提高,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成本上升,进而加速了利润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其绩效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的提高。尽管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
明,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因此,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 对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有理性认识
“十二五”我国规划提出了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各地政府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给予了很高关注和热情,但是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个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外,多数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不令人满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因此政府在扶持其发展的同时,必须有理性的认识,不应过高估计其作用。
(二) 提高社会分工程度,放松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限制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程度不断细化的结果。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通过税收、信贷政策的调整促进生产性服务由第一、二产业内部向外部转移。应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保险等垄断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程度。应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制度。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支持服务业企业品牌和网络建设。
(三) 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劳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个智力密集型产业,决定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是否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从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投入,改革教育培养模式,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业人员。因此,
才,并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对于金融、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但目前我国最短缺的高端人才,应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国外人才加以弥补。
参考文献:
[1]顾乃华.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其内在机制———基于典型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J ]. 财经论丛,2008(2):15-21. [2]程大中.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 ]. 经济研究,2008(1):76-88. 结构及影响—[3]高传胜,——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 ]. 现代经济探讨,2007李善同. 中国生产者服务:内容、发展与结构—(8):68-72.
[4]吕12.
[5]刘志彪. 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J ]. 中国经济问题,2006(1):3-9.
政,刘
勇,王
——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 ]. 中国工业经济,2006(8):5-钦.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5]
(责任编辑:闫春英)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