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5期No.5∀2002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
总第122期SumNo.122
!管理科学研究!
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能力的研究
任佩瑜,贾明江,吕∀力
1
1
2
(1.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100006)
[摘∀要]从企业生物性和管理熵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生存的三大能力: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形成企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文化、学习和创新,以及企业的战略管理、经营管理。
[关键词]竞争力;应变力;基本生存能力;创新;企业文化;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2)05-0018-06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据世界权威机构统计,大约80%的企业寿命不到3年,10%的企业寿命只有8年,只有2%的企业寿命能达到40年以上。那么影响企业寿命的原因何在呢?许多年来人们认为企业战略管理避免了企业经济行为的短期化,使企业将眼光放在其长期盈利能力上。但是理论的研究并未能给实践更好的指导。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在 哈佛商业评论 发表的 企业核心能力 一文把企业战略研究的热点从竞争优势转向产生优势的企业内部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果真能使企业长寿吗?∃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1]
力。首先,生物体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如动物有觅食、繁衍后代、躲避天敌的基本生存能力。其次,生物体要有竞争力。我们经常看到同类动物中有的很强壮,有的很弱小。显然,强壮的个体在与它的同类争夺食物中更容易获胜。这往往使它们在食物缺少时不至于饿死,比弱小的个体存活的时间更长。最后,生物体还要有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能力。那些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不论其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将被淘汰。达尔文发现那些繁衍下来的物种往往并不是同类中最好的,而是对环境适应力最强的物种。可见生物体延续生命的能力有三种,即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也具有生物性。企业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具有一般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即有一定的寿命,同时要符合生物进化中∃适者生存%的基本规律。这里的∃适者%就是那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同类企业做得更好的企业。显然,这样的企业必须具有对付环境变化的应变力,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基本生存能力,比竞争者做得更加出色的竞争力。
但是又不能把企业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生物
[2]
。事实上从企业核心能
力的定义上也可以看出,即使是能使企业保持一定时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也是有寿命周期的。又有人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说明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越强。但是企业的盈利情况是企业内外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高盈利企业转瞬间走向破产的事情并不少见。那么决定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能力又是什么呢?
一、企业生存的三大能力
在生物界,生物体延续其物种要具备一些能
[收稿日期]2002-04-15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中国企业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 (批准文号:70171020)与 企业管理绩效综合集成评价系统研究 进入WTO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批准文号:70141034)中的内容。
[作者简介]任佩瑜(1952-),男,重庆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和企业绩效评价;贾明江(1971-),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0级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生,:):
2002年第5期任佩瑜,贾明江,吕∀力: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能力的研究∀
#19#
体。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企业的能力又不完全等同于生物体的三大能力。从企业是一个开放性复杂性系统来看,企业基本生存能力是将一定的输入(如信息、能量、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按照预定的目的进行一定处理后的产出能力。它是企业进入某一行业服务于特定市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不能在这个市场立足。可见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企业进入某一市场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从竞争角度来看,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是本行业企业服务于消费者所应具备的共同或相近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同行企业所处的历史环境条件。它不直接表现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它是竞争优势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故而又可称之为企业的一般能力。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具有时间性、地域性和行业性。即是说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企业在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法约尔把企业的全部活动和职能分为六组: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同每一组活动或职能相对应的是一种专门的能力。人们将其区分为技术能力、商业能力、财务能力、会计能力、安全能力及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构成了企业基本能力的内容。在没有竞争和环境变化不大的市场中,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生存能力,是企业战略实现的基础和保证。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所具有的比竞争者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在产品 服务成本、质量等方面比其他企业做得更好,或者在这些方面能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简单地说,企业竞争力是有价值的能力区别。做企业就应当∃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企业∃有%和∃精%的能力指的就是企业的竞争能力。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也有∃强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现象。正是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机制把社会资源集中到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中去,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中,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很难获得生产需要的资源和足够的市场份额。在对企业竞争力的考察中,战略家们更重视那些具有价值性、持久性、稀缺性、延展性、难以模仿的能力。这就是[3]
竞争力来说,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竞争力,因而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普遍重视。
任何作为一个系统的企业都只能在一个比它更大的系统中生存发展。这个大系统就是企业的环境,既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组成的宏观环境,又包括由供应者、消费者、竞争者、替代品及新进入者所组成的微观环境。企业环境的变化是绝对的,而企业又要保持相对稳定。这一对矛盾必将导致企业的管理熵增加,企业效率下降。企业只有保持本系统与环境的动态匹配,才能减少熵增
[4]
。一般说来宏观环境的变
化造成企业的风险,企业对此往往无能为力,只有被动适应。微观环境变化造成企业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改变主动适应变化,规避、化解、转移这些风险。但是现在企业环境的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过去的想象。经济体制变革的深远影响,社会人口统计情况的变化,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技术寿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都将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大缩短其存续的时间。企业只有不断的改革,才能
[5](8页)
适应外界的变化。以撰写 赢得优势 一书而名噪一时的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也有同样的结论:∃适者生存,凡是生存下来的组织都是适应性的组织。%从上述所知,企业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应具备应变能力。企业应变力既包括企业被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包括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当企业对环境的变化预测准确而有所准备时,企业即有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作为人的集合的企业与其他生物体的不同之处。但是,在信息非对称和干扰变量大量存在的条件下,人们的预测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完全的,这时企业就应有一定∃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否则,任何意外的打击都可能使企业倒闭(大多数生物只有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其承受能力,就会招致灭顶之灾)。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忽视企业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企业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估计不足。
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以及应变能力并不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甚至相互转变的。企业的基本生存能[6]
#20#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2期
力,即在某一时间段内是相对静止不变的。而企业应变能力是一种相对动态能力,是企业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对于不同的行业、时期、市场和地域的企业是不同的。这两种能力有时也相互转化。一项新的专利技术诞生时,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和竞争能力。当竞争企业允许使用该项专利技术时(如专利保护期满),企业的竞争能力消失,转变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当这项专利技术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任何价值时,该项技术既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也不能转变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不断创新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微观环境。这个时候企业的应变能力就转化为竞争能力或者基本生存能力。主动应变能力(如产品创新)使企业赢得占先优势,转变为企业竞争力;被动适应能力使企业及时跟上市场领先者,转变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显然,没有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也不可能有企业的应变能力。企业的应变力需要基本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支撑。企业的三项能力必须同时存在,而且要适度,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任何一种能力的过度弱小都将危及企业的性命。
总的说来,企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值,它是一个企业拥有的全部资源在一定市场条件下的综合体现。企业能力应当是一种现实能力,而不同于其潜在能力。目前企业能力的分类比较多,如企业活力、创新能力、生产能力等等。但是这些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生存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和基本生存能力已经包含了上述能力的绝大部分内容,自成体系,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这三大能力与企业的其他能力有什么区别呢? 辞海
[7]
力对企业的这三大能力可能均有作用,而不能把它单独归入某一能力中去。当创新是企业经常的工作内容时创新力就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时就构成竞争力,改变企业以适应环境变化时就成了企业的应变力。同样,企业的生产能力既可能属于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也可能属于竞争力或者应变力。这一切需要根据具体的竞争环境确定。
二、企业文化、学习、创新与能力的关系企业能力是一个企业人、财、物、信息经过协调整合最终形成产品 服务的技能。托马斯#杜兰德认为形成企业能力(书中译为∃权能%)的因素有两类:(1)企业的资产和资源;(2)个体和组织的技能、过程、惯例和文化。他把前者称为可以购买和交换的∃非社会性资产和资源%,把后者称为不能买卖模仿的∃组织炼金术%。他还认为对企业能力形成起决定作用的组织炼金术有三种形态:知识、态度和诀窍。而企业的战略、激励和组织管理是形成这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见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企业的能力实质上是许多个人行为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整合与表现。企业中人的数量和质量、技能及其发挥情况决定了企业的最终结果。企业所有人为之共同奋斗的价值目标,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和应用,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和适应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能力。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鼓励学习和创新的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能力;学习有利于企业创新和适应文化的形成;创新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和结果,也是将不适应环境的旧文化向适应的新文化的改革。企业文化、学习和创新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生存能力的等边三角形,而企业生存能力则是这个三角形的重心(见下图)。因此,不像实践中经常将企业文化、学习
[8]
对企业活力的定义
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动积极性和生存发展的能力,是由企业内在动力和外部影响共同作用而激发。可以看出企业活力是企业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企业外界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企业内在能力的约束,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更多的是从企业内在素质来考察企业的三大能力。那么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属于企业应变能力、竞争能力还
?,
2002年第5期任佩瑜,贾明江,吕∀力: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能力的研究∀
#21#
和创新相互隔离开来,我们强调企业文化、学习、创新的相互关系,对个人能力、乃至企业能力形成的共同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强烈的文化是引导行为的有力杠杆,是说明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一系列非正式的法规,它使人们对自己的工作较为满意,因而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肯尼迪和迪尔所说的∃强烈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适应企业环境、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文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只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都有利
[10]
于企业的绩效。科特和赫斯克特指出,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适应经营环境变化,并在这一适应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的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与企业经营绩效相互联系。那些沉湎于过去成功历史的企业容易产生不思进取、漠视环境变化的∃病态文化%,这种文化最终使企业丧失领先地位,甚至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消失。可见优秀的文化应当是使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提高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具有的特点是:(1)以人为本。只有尊重员工的文化才有凝聚人、激励人的作用;只有尊重顾客才能使企业赢得市场。以人为本可以提高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竞争力。(2)鼓励学习和创新,包括对文化自我创新与变迁。这样的文化有助于破除企业的∃惰性%,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有人认为组织的学习活动包括以下五种:系统地解决问题,实验采用新方法,自我经验的总结,他人经验的总结,迅速有效地在企业内部传达新知识。这种学习的定义显然超出了人们通常的理解,但还是不够全面的。广义的学习应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习。企业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企业的能力。(1)通过信息反馈控制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企业目标可能偏离。通过信息反馈,企业可以采取纠偏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经验曲线规律表明,随着时间的进行人们在工作中的学习会使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学习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9]
作用,这种壁垒可以避免企业的知识和技能被竞争者模仿而丧失竞争优势。因此有人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学习能力更加重要。比竞争者能够更快地学习的能力,很可能是未来企业能够依赖的唯一竞争优势。(3)学习可以使企业更快发现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企业通过向顾客学习可以知道顾客需求的情况和变化,发现市场机会,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通过向竞争者学习,企业可以知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或者迅速跟进,从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通过对宏观环境的关注,企业可以了解其中的机会和威胁,采取措施,抓住机会,避开风险。彼得#圣吉甚至提出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他在总结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同样认为未来企业唯一持久的优势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快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的企业,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赢得长期的发展。他还深入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的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那些不能长期存在的企业往往是在学习上存在障碍,因此这些企业应进行五项修炼(即共同远景,自我超越,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以及系统思考)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当谈到企业创新的时候,我们往往想到创新能够体现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应变力。创新是指企业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的活动。一般认为企业创新即是产品创新。实际上创新的含义要广得多。企业创新的内容有目标、技术、制度、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以及环境创新。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创新可分为被动适应型创新和主动攻击型创新。前者是企业应变力的主要体现,后者则更多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当企业的创新活动成为进入某一行业的基本要求时,创新就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据统计,计算机芯片的数据处理能力平均每隔两年就上升一个档次。显然,那些不能快速更新设备和技术的芯片生产企业将很快被淘汰出局。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阿尔夫#钱德尔
[12]
[11]
认
为企业未来环境中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面
#22#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2期
就成为组织最具活力的资源。首先,在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人从繁琐、简单重复运算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行知识的创造将成为这个时代人的主要工作和价值体现。其次,企业的创新可以改变竞争规则,获得竞争优势。∃谁制定了游戏规则,谁就掌握了致胜先机%。最后,创新还可以使企业紧跟市场领先者,提高企业应变力,不至于被竞争者远远地抛在后面。
任佩瑜认为企业是一个复杂性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熵会增加,即出现企业组织结构中的管理效率递减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管理耗散结构(管理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企业组织系统)。管理耗散是指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复杂企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同时产生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和学习活动有助于企业获得外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在无序中创造有序。但是它们要受到企业管理的影响。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
[6](196页)[14]
[13]
力学派关注企业的核心能力。我们认为企业的能力中不仅仅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才是唯一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用的。核心能力只是企业中一种具有持久性和难以模仿的竞争力。我们所提出的能力主要是要找出在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内在能力要求。以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和基本生存能力三大能力衡量企业长期生存能力的意义在于:
(1)从理论上指出了竞争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三大能力,可以说这三种能力是绝大多数企业都必须具有的,基本上可以涵盖我们目前所知的种种企业能力的内容,因此完全可以作为企业能力测评的基本指标。许多有关企业能力的概念要么很笼统,要么仅仅考察企业某个方面,容易掩盖问题的症结,很难发现企业衰落、倒闭的真正原因。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更多体现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能力,竞争力则保证这种效率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市场价值,因而更多体现企业的效果能力,应变力确保效率能力和效果能力的稳定性。企业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共同决定某一企业在行业中一定时期内的效益能力。可见以企业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来考察竞争企业的生存能力是比较合理和全面的。
(2)为解决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和进行行业战略性退出、转移提供了一种思路。我国国有企业的亏损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又有企业内部的原因。内部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企业的生存能力上来。一些企业亏损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狠抓管理基本功和夯实技术基础是这些企业长期要做的工作。企业缺乏基本生存能力就会危及企业的竞争能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会很快被强大的竞争对手赶出市场,同样,没有应变力的企业最多在市场上昙花一现。对于国企行业性退出和战略性转移来说这三大能力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这是企业退出的依据和转移到新行业的要求。
(3)在企业能力形成和影响因素中,我们更强调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相对于那些易于获得的资源(如设备、资金等)来说,企业人的才能才是构成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人的才能的形成和发挥影响企业能力的形成和应用,而人的能力形成和发挥依赖于企业文化、学(认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条
件在于管理者应当鼓励创新者,放权,允许失败,培育革新迷和加入网络化组织。同样企业文化的塑造也必须有管理者的参与、支持才能形成。管理者还要把企业建成为学习型组织。Ed winC等人认为学习是一个系统层次的现象,因为即使组织的人员有所变动也不会影响到组织的学习。在这基础之上又提出了组织作为学习型系统的一个模型,从而提出了组织管理学习的要求和由形成学习风格的七种学习定位及对学习的十种促进因素共同决定的学习系统。总的说来,任何企业都有文化、创新和学习活动,这些因素的质量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包括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同时企业的管理活动又要受到企业文化、创新和学习活动的制约和反作用。
三、结∀论
我们提出企业能力的目的和战略资源学派、能力学派的目的是有所区别的。资源学派竭力找出企业的哪些资源创造竞争优势。但是企业的资[15]
2002年第5期任佩瑜,贾明江,吕∀力: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能力的研究∀
#23#
力、创新能力)。这一切最终又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
(4)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能力都不能单独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由于企业环境愈来愈难以准确预测,因而在战略管理中与其寻找一种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不如保证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保持适度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实际上那些能使企业长期生存下来的能力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战略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企业在动荡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三大能力体现了企业的战略能力。
但是由于企业能力的行业性、地域性、相对性、层次性、系统性和时间性,我们很难对它们作具体分析。这三大能力的确定、建立和评估都必须结合具体企业、具体行业和具体的历史时期来进行。此外,如何建立企业文化、学习和创新机制以形成对企业生存发展有利的能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M].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86
[2]王玉.企业进化的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1997.2.
[3]L#克拉克.改革[M].张建译,中信出版社,
1999.6.
[4]任佩瑜,张莉,宋勇.基于复杂科学的管理熵、管
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1,(6).
[5]汤姆#彼得斯,南希#奥斯汀.赢得优势:领导艺术
的较量[M].管维立,等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6.8.
[6]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M].周安华,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7]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918.
[8]&美∋G#Hamel,等.战略柔性[M].朱戎,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37.
[9]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公司文化[M].印国
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34.
[10]科特和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M].曾
中等译,华夏出版社,1993.51.
[1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
三联书店,1996.
[12]阿尔夫#钱德尔.经营未来 改变工商世界的主
导趋势[M].张宁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187.
[13]米歇尔#罗伯特.超越竞争者[M].李准译,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4]任佩瑜,宋勇,张莉.论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与
我国企业文化的重塑[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15]ByEdwinC#,Nevis,etc.UnderstandingOrganization
asLearningSystem[J].SloanManagementReview,Win ter1995.
TheCapacitiesofLong termCorporateExistenceunderCompetition
RENPei yu,JIAMing jiang,L Li
1
1
2
(1.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4;
2.ChinaDisabledPerson sFederation,Beijing100006,China)
Abstract:Intheperspectiveoforganismandmanagerialentropythelong termcorporateexistenceundercom
petitionembracesbasicexistingcapacity,competenceandadaptability.Themainelementsofcorporatecapacitiesincludecorporateculture,organizationlearning,innovation,strategic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
Keywords:competence;adaptability;basicexistingcapacity;innovationcorporateculture;learning;mana gerialentropy;managerialdissipationstructure.
(责任编辑:邱小平)
2002年第5期No.5∀2002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
总第122期SumNo.122
!管理科学研究!
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能力的研究
任佩瑜,贾明江,吕∀力
1
1
2
(1.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100006)
[摘∀要]从企业生物性和管理熵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生存的三大能力: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形成企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文化、学习和创新,以及企业的战略管理、经营管理。
[关键词]竞争力;应变力;基本生存能力;创新;企业文化;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2)05-0018-06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据世界权威机构统计,大约80%的企业寿命不到3年,10%的企业寿命只有8年,只有2%的企业寿命能达到40年以上。那么影响企业寿命的原因何在呢?许多年来人们认为企业战略管理避免了企业经济行为的短期化,使企业将眼光放在其长期盈利能力上。但是理论的研究并未能给实践更好的指导。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在 哈佛商业评论 发表的 企业核心能力 一文把企业战略研究的热点从竞争优势转向产生优势的企业内部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果真能使企业长寿吗?∃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1]
力。首先,生物体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如动物有觅食、繁衍后代、躲避天敌的基本生存能力。其次,生物体要有竞争力。我们经常看到同类动物中有的很强壮,有的很弱小。显然,强壮的个体在与它的同类争夺食物中更容易获胜。这往往使它们在食物缺少时不至于饿死,比弱小的个体存活的时间更长。最后,生物体还要有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能力。那些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不论其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将被淘汰。达尔文发现那些繁衍下来的物种往往并不是同类中最好的,而是对环境适应力最强的物种。可见生物体延续生命的能力有三种,即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也具有生物性。企业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具有一般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即有一定的寿命,同时要符合生物进化中∃适者生存%的基本规律。这里的∃适者%就是那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同类企业做得更好的企业。显然,这样的企业必须具有对付环境变化的应变力,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基本生存能力,比竞争者做得更加出色的竞争力。
但是又不能把企业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生物
[2]
。事实上从企业核心能
力的定义上也可以看出,即使是能使企业保持一定时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也是有寿命周期的。又有人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说明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越强。但是企业的盈利情况是企业内外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高盈利企业转瞬间走向破产的事情并不少见。那么决定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能力又是什么呢?
一、企业生存的三大能力
在生物界,生物体延续其物种要具备一些能
[收稿日期]2002-04-15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中国企业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 (批准文号:70171020)与 企业管理绩效综合集成评价系统研究 进入WTO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批准文号:70141034)中的内容。
[作者简介]任佩瑜(1952-),男,重庆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和企业绩效评价;贾明江(1971-),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0级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生,:):
2002年第5期任佩瑜,贾明江,吕∀力: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能力的研究∀
#19#
体。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企业的能力又不完全等同于生物体的三大能力。从企业是一个开放性复杂性系统来看,企业基本生存能力是将一定的输入(如信息、能量、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按照预定的目的进行一定处理后的产出能力。它是企业进入某一行业服务于特定市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不能在这个市场立足。可见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企业进入某一市场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从竞争角度来看,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是本行业企业服务于消费者所应具备的共同或相近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同行企业所处的历史环境条件。它不直接表现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它是竞争优势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故而又可称之为企业的一般能力。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具有时间性、地域性和行业性。即是说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企业在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法约尔把企业的全部活动和职能分为六组: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同每一组活动或职能相对应的是一种专门的能力。人们将其区分为技术能力、商业能力、财务能力、会计能力、安全能力及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构成了企业基本能力的内容。在没有竞争和环境变化不大的市场中,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生存能力,是企业战略实现的基础和保证。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所具有的比竞争者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在产品 服务成本、质量等方面比其他企业做得更好,或者在这些方面能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简单地说,企业竞争力是有价值的能力区别。做企业就应当∃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企业∃有%和∃精%的能力指的就是企业的竞争能力。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也有∃强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现象。正是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机制把社会资源集中到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中去,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中,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很难获得生产需要的资源和足够的市场份额。在对企业竞争力的考察中,战略家们更重视那些具有价值性、持久性、稀缺性、延展性、难以模仿的能力。这就是[3]
竞争力来说,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竞争力,因而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普遍重视。
任何作为一个系统的企业都只能在一个比它更大的系统中生存发展。这个大系统就是企业的环境,既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组成的宏观环境,又包括由供应者、消费者、竞争者、替代品及新进入者所组成的微观环境。企业环境的变化是绝对的,而企业又要保持相对稳定。这一对矛盾必将导致企业的管理熵增加,企业效率下降。企业只有保持本系统与环境的动态匹配,才能减少熵增
[4]
。一般说来宏观环境的变
化造成企业的风险,企业对此往往无能为力,只有被动适应。微观环境变化造成企业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改变主动适应变化,规避、化解、转移这些风险。但是现在企业环境的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过去的想象。经济体制变革的深远影响,社会人口统计情况的变化,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技术寿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都将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大缩短其存续的时间。企业只有不断的改革,才能
[5](8页)
适应外界的变化。以撰写 赢得优势 一书而名噪一时的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也有同样的结论:∃适者生存,凡是生存下来的组织都是适应性的组织。%从上述所知,企业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应具备应变能力。企业应变力既包括企业被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包括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当企业对环境的变化预测准确而有所准备时,企业即有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作为人的集合的企业与其他生物体的不同之处。但是,在信息非对称和干扰变量大量存在的条件下,人们的预测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完全的,这时企业就应有一定∃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否则,任何意外的打击都可能使企业倒闭(大多数生物只有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其承受能力,就会招致灭顶之灾)。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忽视企业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企业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估计不足。
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以及应变能力并不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甚至相互转变的。企业的基本生存能[6]
#20#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2期
力,即在某一时间段内是相对静止不变的。而企业应变能力是一种相对动态能力,是企业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对于不同的行业、时期、市场和地域的企业是不同的。这两种能力有时也相互转化。一项新的专利技术诞生时,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和竞争能力。当竞争企业允许使用该项专利技术时(如专利保护期满),企业的竞争能力消失,转变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当这项专利技术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任何价值时,该项技术既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也不能转变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不断创新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微观环境。这个时候企业的应变能力就转化为竞争能力或者基本生存能力。主动应变能力(如产品创新)使企业赢得占先优势,转变为企业竞争力;被动适应能力使企业及时跟上市场领先者,转变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显然,没有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也不可能有企业的应变能力。企业的应变力需要基本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支撑。企业的三项能力必须同时存在,而且要适度,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任何一种能力的过度弱小都将危及企业的性命。
总的说来,企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值,它是一个企业拥有的全部资源在一定市场条件下的综合体现。企业能力应当是一种现实能力,而不同于其潜在能力。目前企业能力的分类比较多,如企业活力、创新能力、生产能力等等。但是这些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生存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和基本生存能力已经包含了上述能力的绝大部分内容,自成体系,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这三大能力与企业的其他能力有什么区别呢? 辞海
[7]
力对企业的这三大能力可能均有作用,而不能把它单独归入某一能力中去。当创新是企业经常的工作内容时创新力就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时就构成竞争力,改变企业以适应环境变化时就成了企业的应变力。同样,企业的生产能力既可能属于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也可能属于竞争力或者应变力。这一切需要根据具体的竞争环境确定。
二、企业文化、学习、创新与能力的关系企业能力是一个企业人、财、物、信息经过协调整合最终形成产品 服务的技能。托马斯#杜兰德认为形成企业能力(书中译为∃权能%)的因素有两类:(1)企业的资产和资源;(2)个体和组织的技能、过程、惯例和文化。他把前者称为可以购买和交换的∃非社会性资产和资源%,把后者称为不能买卖模仿的∃组织炼金术%。他还认为对企业能力形成起决定作用的组织炼金术有三种形态:知识、态度和诀窍。而企业的战略、激励和组织管理是形成这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见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企业的能力实质上是许多个人行为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整合与表现。企业中人的数量和质量、技能及其发挥情况决定了企业的最终结果。企业所有人为之共同奋斗的价值目标,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和应用,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和适应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能力。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鼓励学习和创新的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能力;学习有利于企业创新和适应文化的形成;创新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和结果,也是将不适应环境的旧文化向适应的新文化的改革。企业文化、学习和创新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生存能力的等边三角形,而企业生存能力则是这个三角形的重心(见下图)。因此,不像实践中经常将企业文化、学习
[8]
对企业活力的定义
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动积极性和生存发展的能力,是由企业内在动力和外部影响共同作用而激发。可以看出企业活力是企业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企业外界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企业内在能力的约束,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更多的是从企业内在素质来考察企业的三大能力。那么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属于企业应变能力、竞争能力还
?,
2002年第5期任佩瑜,贾明江,吕∀力: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能力的研究∀
#21#
和创新相互隔离开来,我们强调企业文化、学习、创新的相互关系,对个人能力、乃至企业能力形成的共同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强烈的文化是引导行为的有力杠杆,是说明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一系列非正式的法规,它使人们对自己的工作较为满意,因而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肯尼迪和迪尔所说的∃强烈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适应企业环境、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文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只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都有利
[10]
于企业的绩效。科特和赫斯克特指出,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适应经营环境变化,并在这一适应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的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与企业经营绩效相互联系。那些沉湎于过去成功历史的企业容易产生不思进取、漠视环境变化的∃病态文化%,这种文化最终使企业丧失领先地位,甚至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消失。可见优秀的文化应当是使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提高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具有的特点是:(1)以人为本。只有尊重员工的文化才有凝聚人、激励人的作用;只有尊重顾客才能使企业赢得市场。以人为本可以提高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竞争力。(2)鼓励学习和创新,包括对文化自我创新与变迁。这样的文化有助于破除企业的∃惰性%,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有人认为组织的学习活动包括以下五种:系统地解决问题,实验采用新方法,自我经验的总结,他人经验的总结,迅速有效地在企业内部传达新知识。这种学习的定义显然超出了人们通常的理解,但还是不够全面的。广义的学习应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习。企业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企业的能力。(1)通过信息反馈控制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企业目标可能偏离。通过信息反馈,企业可以采取纠偏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经验曲线规律表明,随着时间的进行人们在工作中的学习会使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学习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9]
作用,这种壁垒可以避免企业的知识和技能被竞争者模仿而丧失竞争优势。因此有人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学习能力更加重要。比竞争者能够更快地学习的能力,很可能是未来企业能够依赖的唯一竞争优势。(3)学习可以使企业更快发现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企业通过向顾客学习可以知道顾客需求的情况和变化,发现市场机会,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通过向竞争者学习,企业可以知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或者迅速跟进,从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通过对宏观环境的关注,企业可以了解其中的机会和威胁,采取措施,抓住机会,避开风险。彼得#圣吉甚至提出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他在总结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同样认为未来企业唯一持久的优势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快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的企业,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赢得长期的发展。他还深入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的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那些不能长期存在的企业往往是在学习上存在障碍,因此这些企业应进行五项修炼(即共同远景,自我超越,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以及系统思考)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当谈到企业创新的时候,我们往往想到创新能够体现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应变力。创新是指企业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的活动。一般认为企业创新即是产品创新。实际上创新的含义要广得多。企业创新的内容有目标、技术、制度、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以及环境创新。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创新可分为被动适应型创新和主动攻击型创新。前者是企业应变力的主要体现,后者则更多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当企业的创新活动成为进入某一行业的基本要求时,创新就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据统计,计算机芯片的数据处理能力平均每隔两年就上升一个档次。显然,那些不能快速更新设备和技术的芯片生产企业将很快被淘汰出局。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阿尔夫#钱德尔
[12]
[11]
认
为企业未来环境中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面
#22#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2期
就成为组织最具活力的资源。首先,在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人从繁琐、简单重复运算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行知识的创造将成为这个时代人的主要工作和价值体现。其次,企业的创新可以改变竞争规则,获得竞争优势。∃谁制定了游戏规则,谁就掌握了致胜先机%。最后,创新还可以使企业紧跟市场领先者,提高企业应变力,不至于被竞争者远远地抛在后面。
任佩瑜认为企业是一个复杂性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熵会增加,即出现企业组织结构中的管理效率递减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管理耗散结构(管理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企业组织系统)。管理耗散是指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复杂企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同时产生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和学习活动有助于企业获得外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在无序中创造有序。但是它们要受到企业管理的影响。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
[6](196页)[14]
[13]
力学派关注企业的核心能力。我们认为企业的能力中不仅仅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才是唯一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用的。核心能力只是企业中一种具有持久性和难以模仿的竞争力。我们所提出的能力主要是要找出在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内在能力要求。以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和基本生存能力三大能力衡量企业长期生存能力的意义在于:
(1)从理论上指出了竞争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三大能力,可以说这三种能力是绝大多数企业都必须具有的,基本上可以涵盖我们目前所知的种种企业能力的内容,因此完全可以作为企业能力测评的基本指标。许多有关企业能力的概念要么很笼统,要么仅仅考察企业某个方面,容易掩盖问题的症结,很难发现企业衰落、倒闭的真正原因。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更多体现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能力,竞争力则保证这种效率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市场价值,因而更多体现企业的效果能力,应变力确保效率能力和效果能力的稳定性。企业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共同决定某一企业在行业中一定时期内的效益能力。可见以企业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来考察竞争企业的生存能力是比较合理和全面的。
(2)为解决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和进行行业战略性退出、转移提供了一种思路。我国国有企业的亏损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又有企业内部的原因。内部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企业的生存能力上来。一些企业亏损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狠抓管理基本功和夯实技术基础是这些企业长期要做的工作。企业缺乏基本生存能力就会危及企业的竞争能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会很快被强大的竞争对手赶出市场,同样,没有应变力的企业最多在市场上昙花一现。对于国企行业性退出和战略性转移来说这三大能力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这是企业退出的依据和转移到新行业的要求。
(3)在企业能力形成和影响因素中,我们更强调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相对于那些易于获得的资源(如设备、资金等)来说,企业人的才能才是构成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人的才能的形成和发挥影响企业能力的形成和应用,而人的能力形成和发挥依赖于企业文化、学(认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条
件在于管理者应当鼓励创新者,放权,允许失败,培育革新迷和加入网络化组织。同样企业文化的塑造也必须有管理者的参与、支持才能形成。管理者还要把企业建成为学习型组织。Ed winC等人认为学习是一个系统层次的现象,因为即使组织的人员有所变动也不会影响到组织的学习。在这基础之上又提出了组织作为学习型系统的一个模型,从而提出了组织管理学习的要求和由形成学习风格的七种学习定位及对学习的十种促进因素共同决定的学习系统。总的说来,任何企业都有文化、创新和学习活动,这些因素的质量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包括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同时企业的管理活动又要受到企业文化、创新和学习活动的制约和反作用。
三、结∀论
我们提出企业能力的目的和战略资源学派、能力学派的目的是有所区别的。资源学派竭力找出企业的哪些资源创造竞争优势。但是企业的资[15]
2002年第5期任佩瑜,贾明江,吕∀力: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能力的研究∀
#23#
力、创新能力)。这一切最终又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
(4)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能力都不能单独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由于企业环境愈来愈难以准确预测,因而在战略管理中与其寻找一种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不如保证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保持适度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实际上那些能使企业长期生存下来的能力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战略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企业在动荡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三大能力体现了企业的战略能力。
但是由于企业能力的行业性、地域性、相对性、层次性、系统性和时间性,我们很难对它们作具体分析。这三大能力的确定、建立和评估都必须结合具体企业、具体行业和具体的历史时期来进行。此外,如何建立企业文化、学习和创新机制以形成对企业生存发展有利的能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M].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86
[2]王玉.企业进化的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1997.2.
[3]L#克拉克.改革[M].张建译,中信出版社,
1999.6.
[4]任佩瑜,张莉,宋勇.基于复杂科学的管理熵、管
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1,(6).
[5]汤姆#彼得斯,南希#奥斯汀.赢得优势:领导艺术
的较量[M].管维立,等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6.8.
[6]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M].周安华,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7]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918.
[8]&美∋G#Hamel,等.战略柔性[M].朱戎,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37.
[9]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公司文化[M].印国
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34.
[10]科特和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M].曾
中等译,华夏出版社,1993.51.
[1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
三联书店,1996.
[12]阿尔夫#钱德尔.经营未来 改变工商世界的主
导趋势[M].张宁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187.
[13]米歇尔#罗伯特.超越竞争者[M].李准译,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4]任佩瑜,宋勇,张莉.论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与
我国企业文化的重塑[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15]ByEdwinC#,Nevis,etc.UnderstandingOrganization
asLearningSystem[J].SloanManagementReview,Win ter1995.
TheCapacitiesofLong termCorporateExistenceunderCompetition
RENPei yu,JIAMing jiang,L Li
1
1
2
(1.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4;
2.ChinaDisabledPerson sFederation,Beijing100006,China)
Abstract:Intheperspectiveoforganismandmanagerialentropythelong termcorporateexistenceundercom
petitionembracesbasicexistingcapacity,competenceandadaptability.Themainelementsofcorporatecapacitiesincludecorporateculture,organizationlearning,innovation,strategic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
Keywords:competence;adaptability;basicexistingcapacity;innovationcorporateculture;learning;mana gerialentropy;managerialdissipationstructure.
(责任编辑:邱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