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佛教思想

四 十、佛教思想

[本专栏目录]

所有的佛教,不论大小显密各宗各派,最后的目的都是要引导人进入涅槃的境界。金刚经说:‘所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正是此意。证入涅槃的另一个名词便是‘解脱’,因此也可以说,所有的佛教宗派都是为了使人解脱。不同的是阿含佛法比较强调个人应追求解脱;大乘佛教则进一步强调,除了个人应努力追求解脱之外,也要帮助世间的人获得解脱。

--------------------------------------------------------------------------------

佛法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唯能从佛教学到的东西是什么?佛陀对人类而言,最无可替代的伟大贡献是什么?以上,我认为唯一只在佛陀创觉缘起无我的真理,并为世人晓示亲证缘起无我的具体修道方法。就此而论,佛法的本质应该是深澈却单纯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有情,只要能切实依佛之教而闻、思、修缘起无我的真理,那么佛法将不辜负他,他必可于如来之家得自在。

--------------------------------------------------------------------------------

佛教的根本思想是什么?当然是‘缘起论’。缘起无我、缘起如幻的思想是佛教的中心骨干,一旦偏离了缘起思想的信仰和缘起思想的解行,尽管名称上仍旧是佛教,甚至以佛教的名义举办再多的利生事业,和实质的佛教是没有多大关连的。

--------------------------------------------------------------------------------

佛教净化人类心灵、廓清人类无明最特殊的方法是大乘般若空观,它的精义有两项︰

一、诸法毕竟空——时间、空间、精神、物质、运动以及事物的理则和定律,这一切都因为根、境、识彼此互相依赖而存在,不同的根、境、识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和生命型态。但一切到底无核、无实、无住、无体,并不如人类所习以为常、想像般的那样。

二、无缘大悲心——说无缘其实是‘随缘’——随顺法性任运而生,无功用、无作意、无渴爱、无错觉、无理想、无目的、无企图、无作为而发的慈悲心。这种慈悲心从来不知自己是慈悲,也不知自己已经做了善行好事,他对有情(指凡有生命、情识的生物)的爱护就像阳光之于万物,虽普照大地,却是无心自然之行,甚至不知自己曾经照耀过人间!

般若空观这两项奥义,其实也是整个大乘佛教的最高原理和心法。

佛教的教理体系非常严密,涅槃经验也非常深邃,这是优点,却也是缺点,也就是‘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也就是说,不论是佛教的思想或体验,都很难为广大的佛教徒所正确理解和掌握。

--------------------------------------------------------------------------------

学术界虽有传统佛教和现代佛教的名称,但就佛弟子而言,佛教就是佛教,并没有传统和现代之分。所谓传统佛教,它们在过去每一个时代里都曾经是现代佛教,而现代佛教十年百年之后,被保留下来的部份也将成为传统佛教。佛教的特征是三法印、四圣谛,凡信仰、宣说、实践、亲证三法印、四圣谛者,都是佛教。

--------------------------------------------------------------------------------

一切佛法的根本都在阿含,离开了阿含,没有任何佛法可言;阿含的根本在出离心,任何宗派的修行人,如果没有看透五蕴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事实,对世间心无贪着,那么所谓修行好是骗人的。

--------------------------------------------------------------------------------

佛教的思想是立基于五蕴苦、空、无常、无我的‘缘起论’;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解脱境是以契应缘起的无我智为要因。倘若我们要学的是佛法,则不能不警惕诸行无常、身命危脆,并且在警惕中,时常以缘起为念,意欲信解之、现观之。

--------------------------------------------------------------------------------

佛教的原理是从缘起而来的,解脱也是从缘起而来的,如果不谈缘起,不以缘起为核心的话,那么怎么知道是外道的解脱还是佛教的解脱呢?佛教的解脱跟外道的解脱都有轻安,都很自在的,我们怎么分辨内明之学与外道之学?所以要以你的心是相应于什么样的思想见地来检视。

--------------------------------------------------------------------------------

智慧跟解脱,都是要依缘起而来的,智慧是因为缘起,自在解脱也是因为缘起,这是佛教不共的特色。禅宗虽然口头上不常讲‘缘起’这两个字,但是其内涵必然也是同样指向缘起,否则就不是佛教了。

佛教的修行通常可分为‘解脱道’和‘菩萨道’两种,一般而言,解脱道比较侧重自度,强调自己应该努力舍弃贪嗔无明,以达到无忧无恼的涅槃;菩萨道比起解脱道则稍微宽广一些,不但主张自己应该力求烦恼止息,并且也强调努力帮助和自己同处在娑婆世界的众生获得清凉解脱。

--------------------------------------------------------------------------------

目前有很多人误解,以为解脱道是小乘,菩萨道是大乘,事实不然。初期大乘佛教很重视空的体验;慈悲是从空的体验发出的。如《金刚经》说:‘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们都很重视空,空即无我。后来的人则离空的体验来谈菩萨道、谈慈悲,这样谈慈悲而不掉入爱见悲、法见悲的很少。其实菩萨道与解脱道是可以合起来说的;真正的菩萨道即是解脱道。有些佛教徒会将慈悲离开空来谈,才会将菩萨道、解脱道分成大小乘二类差别。佛教不只强调慈悲、救度众生,更强调这种救度众生的行为是从哪种体验发出的,这应是佛教的重点,离开空、无我,即非佛教。

--------------------------------------------------------------------------------

我觉得‘大乘佛教’的起源,乃是佛弟子在掌握阿含精髓之余,进而为了结合社会主义和人道精神而作的一种突破和创新的尝试与努力。

--------------------------------------------------------------------------------

其实,佛教与他教、他道最大的不同点,应该是在力行慈、悲、喜、舍之余,更留意背后产生这股力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合不合乎事实呢?一旦忽略佛教此种尊重客观、事实、科学、理性之个性,那么佛教与他教有何差异?被称为真理勇士的菩提萨埵与一般同具牺牲精神的宗教家又有何不同呢?

--------------------------------------------------------------------------------

若就淑世救度的功能来说,我认为应该给予人间佛教相当大的肯定和敬佩,这方面的工作是很需要的。可是也不能说只要有淑世功能的人间佛教就够了,而应该同时有兼具修证的成份才是完整的佛教,所以人间佛教的不足就是其他教团的责任,也就是我所说的分工合作的关系。我认为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仍有待后起的学者专家继续加强研究。

--------------------------------------------------------------------------------

追求‘了脱生死’与建立‘人间佛教’之间有些张力,也可以说有一点反向。因为追求解脱

多少会影响到度众;反之,普度众生又多少会影响涅槃体验的深入。可是这两者也并非完全矛盾,其实是可以统合的,只是如何兼顾和折衷而已。

--------------------------------------------------------------------------------

菩萨道与修证道应以那个为先?那个为重?或者二者兼容并行?

我认为应随个人道行的由浅至深而适度调整:刚入门时,修证可能要九分,度众只要一分;逐渐深入,道行越来越好,修证三分,度众则调高至七分;到更高阶时,修证只要一分,度众则可以九分。因此,二者是可以兼容并行的,关键在于如何适时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关系。

--------------------------------------------------------------------------------

如果舍弃了解脱不谈,不但佛教将失去最足以彰显它与外教的不同,甚至可说搁置解脱不谈的佛法,也就不是佛教了。

--------------------------------------------------------------------------------

佛陀也不是一开始就弘法度生,而是先经过漫长时间的摸索,寻师访道,习定修慧,觉悟之后才开始度众生的。以及古今无数为人所知的大菩萨、大善知识,也都是‘先自度,而后度众生’。

--------------------------------------------------------------------------------

佛法除了可以也能够利益众生之外,它更有另一任务,那就是——探讨世间真相——人类为什么有苦?苦如何产生?苦的根源是什么?苦如何止息?止息的境界是怎么样的生活?在这点上,那是超越有利、无利的,乃至超越人道、人本之立场的!

--------------------------------------------------------------------------------

我深信佛陀是置真相于利益之前的人,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倘若不能体认佛教乃是特重‘如实智慧’的宗教,佛法乃是究明‘事实真相’之法的话,那么也就难怪在听闻某修女、某医生、某大师表现出无限爱心、牺牲精神的时候,在还不及审视推动其爱心的理想和观念是否合乎‘真相’之际,便迫不及待地下断语:彼人必定是大菩萨、大觉悟者了。

--------------------------------------------------------------------------------

不苦不乐的中道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所倡导的修行态度。

据传佛陀时代印度的修行风气有许多不是偏于严谨的持戒、过度的苦行,便是流于官能享受、

纵欲放恣。佛陀正觉缘起之后,发现严谨的持戒苦行导致身心处于拘谨的状态,及放纵的官能享受所引起的散漫心志,都将会大大的障碍缘起实相的观照,因此在强调苦行持戒的耆那教派,及放纵情欲的顺世外道之外,别创非苦行、非乐行的中道修行方法,令修行者在不紧不松、安详适意的心志下,好去思维、观察、洞悉缘起实相,正确有效地灭除苦因。

--------------------------------------------------------------------------------

佛教可以是契应人文、人本主义,但绝不为、也绝不是人文、人本主义所可局限的。

--------------------------------------------------------------------------------

我所理解的和我所信仰的佛教,乃是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观!而菩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欲度脱的,并不单以人类为唯一对象。菩萨各有不同的因缘果报和专长领域,每位菩萨只是各尽其能,发挥其悲愿,度脱他因缘可及的有情众生。

--------------------------------------------------------------------------------

有人或许着眼人类的福祉,对佛陀和历代佛门圣者有严峻的要求,但我的看法不一样,我早已确定历史的佛菩萨和阿罗汉,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今天你因寄望于佛教,从而对佛教失望,是你对五浊恶世、娑婆世间问题重重,并非人文宗教之一的佛教所能解决、克尽全功的这一前提事实的失察!进一步,我可以反问:‘爱迪生’、‘爱因斯坦’、‘科学’、‘医学’、‘生物学’„„,他们又何曾为这个世界缔造完成了‘极乐世界’?

--------------------------------------------------------------------------------

佛教充其量而言,也仅是人类精神文明最高的发展而已,并无法超越人类自身能力的极限。超越人类能力的极限,非但不可能,也不是佛教的任务。

--------------------------------------------------------------------------------

佛陀曾经说:‘维护真理的人,只要努力宣扬自己的教义,那他就是在维护真理了,不须复说:“此是真理,余者皆非。”’我想这不但是佛教行者无嗔的表现,也是多苦多难的社会,所需要的宗教吧!

--------------------------------------------------------------------------------

我不认为唯有佛陀的教法才能引导众生到达涅槃——虽然我的经验是,佛陀的教法在引导众生到达涅槃的路上极具善巧方便,但是三藏经论以外的教法我们没有接触过,或是虽有接触

但并未深入研究,所以应该有所保留,而不能武断地说:‘唯有佛法是真理,其他皆非’。

--------------------------------------------------------------------------------

佛教是否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感?我认为有些信仰佛教的人的确有,但佛门历代圣贤以及我所理解的正信佛教徒是不会有的。因为佛陀在《阿含经》里告诫弟子们:

‘护法的智者,不应作如是的结论:“只有这才是真理,余者皆假”。’

‘凡执着某一事物或见解而藐视其他事物见解为卑劣,智者叫这个是桎梏。’

--------------------------------------------------------------------------------

原始佛教经典曾云:‘一个维护真理的人,只要告诉人家“这是我的信仰”,他就是在维护真理。如果说“这是真理,除此之外其他都不是真理。”这是一种束缚,我不作如是言。’这是佛陀对不同宗教的态度,也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因此,保留其他宗教也有到达解脱的可能性,这种态度对佛教徒而言,不仅是谦卑,也是对真理的尊重!

--------------------------------------------------------------------------------

整个世界是同一因缘体系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相互牵连也相互影响。单就宣扬理性民主思想,以及推动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改革„„等,表面上似乎和弘扬佛法无关——但其实还是有关连,它们同样都是利乐有情的工作;而只要是对大众有益的事,根本没有是不是佛教的问题。

--------------------------------------------------------------------------------

我以为佛教所说如果符合客观事实并且真能利益人群的话,则不必在意它是否一定被称为佛教。也就是说当纯正的佛法能被大众接受的时候,不必人们一定得依附在佛教的旗帜之下。就好比一个为善不欲人知的富有长者,他的本怀系在救济天下,只要能救人于饥溺也就心满意足,不一定要具名。准此,我觉得佛法也没有被‘盗用’的问题,它乃人类共有的智慧宝藏,教内和教外的差别只在获取宝藏的多寡以及是否真正去实践的问题而已,同时佛教徒也勿须一味地只关心佛教的兴衰存亡,当经得起检验的真理能为众所深习,并且被保留下来的时侯,佛教之名即使在地球上消失也是无所谓的。

--------------------------------------------------------------------------------

佛说‘人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只要某一个法,可以将它导入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那么广义言之它都是佛法——尽管法有了义不了义、究竟不究竟的深浅之别。

--------------------------------------------------------------------------------

我认为古今佛门善知识均有责任,必须不断的既继承先圣之方便经验,又观察当代众生之因缘,再度创造‘上契佛理,下契众机’的新方便,这方符佛教无我与大悲的精神——不过,我认为,这种使命和神圣的工作,实际上两千五百年来的佛门善知识,他们的努力始终是没有停止过!

--------------------------------------------------------------------------------

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乃至正统佛门显教密教各宗各派的主张,其实都只是为引众生到达毕竟解脱、究竟涅槃的敲门砖而已。换句话说,佛教中不同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都只是帮助人们到达目的地的乘载工具而已。

--------------------------------------------------------------------------------

密勒日巴尊者曾说:‘一心定慧之进益,遂忘宗派门户见。’可是今人,无论学禅、修密或念佛者,往往忽略或无知于这句话的深意。

其实,佛早就说过:‘若有人言,如来曾说法,即是谤佛!’倘真得佛意者,佛法尚不可说,还有什么禅密净土、显密大小可以计较的呢!

--------------------------------------------------------------------------------

有的人因深信因果业报,而乐善好施;但也有人因乐住禅定而行善止恶。有人因深信三世轮回,而努力修行;但也有人因厌离五蕴而生起强烈的道心。法门有八万四千,门门都是解脱门。

--------------------------------------------------------------------------------

生死轮回的根本固然只有一个,但解脱生死轮回的途径却有很多条,武汉归元禅寺藏经阁的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它是这样写着:‘佛本一乘教有万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法本不二人有万机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我觉得这幅对联很能表露佛教无诤的精神。

--------------------------------------------------------------------------------

佛法的精神是万古不变的,但宣扬佛法则应在把握佛法活水源头的前提下,尽力去顺应时代的精神,所谓‘上契佛理,下契众机’一旦丧失其中之一,都是不圆满的。

--------------------------------------------------------------------------------

佛教是慈悲深广的宗教,它的门槛并不高,它希望所有的众生,包括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从佛法中获得法益;因此它教人修行学佛的方法——特别是入手处的地方,不能太高峻,太褊狭,否则将会吓跑很多人。

--------------------------------------------------------------------------------

无论从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立场来看,我们认为现代化的建设,在世界各地都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若想兴盛,必须能够跟整个世界的脉搏一起跳动。

--------------------------------------------------------------------------------

佛教伟大之处,应该是在缘起无我的如实智,和民胞物与的襟怀,此外,不需要再添加神话来庄严、附丽它。

--------------------------------------------------------------------------------

佛教最重的任务,或许应该是在‘自觉觉他’,怎样指导人们到达内心深处不安的止息,身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可以此自期、自许自勉。

--------------------------------------------------------------------------------

三藏经论虽然部帙繁多,但用一句话来说只是‘无我智’或‘无我悲’而已。不过,要确认这项精义,若没有花费长时间的摸索、反覆思惟,是办不到的。

--------------------------------------------------------------------------------

《思益梵天所问经》在这十年来应该是被我提出、鼓励同修诵读的次数最多的一部经,经中特别阐扬无见、无修、无住、无执的思想,例如经上说:‘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如来虽说生死,实无有人往来生死,虽说涅槃,实无有人得灭度者。’‘能破一切所念戏论故,名萨婆若。’‘佛告天子,所谓随法行者,于一切法无忆念、无分别、无所行,是名随法行。’

另外,《维摩诘经》同样也是阐扬诸法毕竟空、无所住、无所得的性空思想,这二部经对我的影响都非常深刻,同时也影响到现代禅整个思想。

--------------------------------------------------------------------------------

为什么现代禅特重缘起空义?首先,因为我得自经论的启发特别是现代学术著作及印顺法师《妙云集》里的部份研究成果,而能确定‘缘起无我论’或‘缘起(毕竟)空义’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任何团体及个人倘若观念偏离缘起空义,将不被承认是佛教的一员。尽管它仍然可能是伟大的宗教、严密的哲学或道德情操令人敬重的个人。其次则因为我历经难以计次的思惟观察,肯定‘诸法因缘生’‘缘生即幻生’‘幻生即无生’这诸法毕竟空义确是千真万确颠扑不破的事实;尤其空义的观察确实有远离忧怖、摧破挂碍的功效——重覆经验到这身心宛如脱落般的心境时,我对佛法生起一种坚定的信心。

--------------------------------------------------------------------------------

佛教的目的在使人发现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并使身、口、意契合之。

--------------------------------------------------------------------------------

佛教是‘非暴力主义’的宗教,即使对待妄念都不采取暴力,一切来随他来,去随他去。

--------------------------------------------------------------------------------

佛法对情欲的论调有二种:依阿含、小乘佛教的说法,必须在三果以上才能化掉情欲,三果以上者对情欲不生乐心,他们不以情欲为乐;若依密乘、大乘的立场则不然,大乘强调当相即道,当体即是,不断情欲证菩提,不离魔界入佛界,只要能普济众生,则一一法是仙丹妙药。

--------------------------------------------------------------------------------

不论居士或是出家人,应该先自净其心,而后度众生。佛法的根本在解脱,所谓大乘乃是推己及人的工作。这种大乘精神甚至在入世方便上,倍加开放,不要求众生迁就我,不要求众生修行一定要苦行,一定要到森林;而是可以服务到家,可以在众生履行责任义务的当下,让众生获得解脱。

--------------------------------------------------------------------------------

佛教是十方三世宇宙观,并不以地球为唯一的世界。从地球看地球,以为地球很硕大,但如果跳到‘火星’(更不要说另一时空),那么地球也不过是一闪一闪的小电灯泡罢了!

--------------------------------------------------------------------------------

现在佛教有两派,传统派好谈鬼神、业障、他力、感应;现代(理性)派强调理性、人本、

人间性。这两者都不错,但我认为佛教不应只讲鬼神感应,在这之外,更应强调人本的、理性的佛教。

--------------------------------------------------------------------------------

尽管以印度当时的区域和人口,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说教,仍只似微弱的呼唤,但他宛若开天辟地般,为世人所揭橥的通往涅槃解脱的方法——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六度波罗蜜,两千五百年来,却成为娑婆世界的明灯,任何向往涅槃解脱的人,只要愿意奉行三法印、四圣谛等教法,便能够和释迦牟尼佛一样,悟得正法,成就菩提;而此乃千真万确的事实,古今无数的圣者正可为此作证!

--------------------------------------------------------------------------------

我认为佛教是很好的,它确确实实可以引导人们到达涅槃的境界,同时在佛教三藏经论里,也确确实实有许许多多的法门,许许多多的方便,可以指引人们到达苦灭之境。

--------------------------------------------------------------------------------

人类痛苦的源由,不外是追求物质满足、心理满足的历程受到挫折。也许在物质方面,佛教实际可以提供给人类助益的,的确十分有限,但是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层面,佛教般若空的思想和涅槃苦灭的经验,对于全体的人类而言,不啻是一帖清凉散!

--------------------------------------------------------------------------------

佛陀曾说,有八正道的地方就有涅槃,世间只要有八正道,世间就有圣者的存在。可是这一句话是不能把它扩充解释成:任何人只要修八正道,就一定能够到达涅槃。不一定,它只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一个修行人能否到达涅槃,还要视许多时节因缘而定。

--------------------------------------------------------------------------------

不管科学如何发达、文明怎么进化,只要人有到达无忧无怖境界的需要,佛教就有存在的价值。并且它一定会存在,因为它真的有办法引导人们到达涅槃的境界。

--------------------------------------------------------------------------------

我得自三宝的恩泽,觉得佛法原本无多事,无非在‘认识真相、服务人群’;而佛陀原本亦十分的平凡,无非是一位‘客观,如实而知;无私,如实而言;清醒,如实而行’的人类之一员而已。

--------------------------------------------------------------------------------

无余涅槃就是无挂无碍、无贪无嗔,喜悦清凉、轻松宽坦的大智慧(或大安心),这是佛陀创教引导众生的最终目的地。

--------------------------------------------------------------------------------

义学与修证并重,方能为中国佛教注

入活水源头,延续汉传佛教之慧命。

[回‘现代禅的教育’目录]

[回首页]

四 十、佛教思想

[本专栏目录]

所有的佛教,不论大小显密各宗各派,最后的目的都是要引导人进入涅槃的境界。金刚经说:‘所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正是此意。证入涅槃的另一个名词便是‘解脱’,因此也可以说,所有的佛教宗派都是为了使人解脱。不同的是阿含佛法比较强调个人应追求解脱;大乘佛教则进一步强调,除了个人应努力追求解脱之外,也要帮助世间的人获得解脱。

--------------------------------------------------------------------------------

佛法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唯能从佛教学到的东西是什么?佛陀对人类而言,最无可替代的伟大贡献是什么?以上,我认为唯一只在佛陀创觉缘起无我的真理,并为世人晓示亲证缘起无我的具体修道方法。就此而论,佛法的本质应该是深澈却单纯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有情,只要能切实依佛之教而闻、思、修缘起无我的真理,那么佛法将不辜负他,他必可于如来之家得自在。

--------------------------------------------------------------------------------

佛教的根本思想是什么?当然是‘缘起论’。缘起无我、缘起如幻的思想是佛教的中心骨干,一旦偏离了缘起思想的信仰和缘起思想的解行,尽管名称上仍旧是佛教,甚至以佛教的名义举办再多的利生事业,和实质的佛教是没有多大关连的。

--------------------------------------------------------------------------------

佛教净化人类心灵、廓清人类无明最特殊的方法是大乘般若空观,它的精义有两项︰

一、诸法毕竟空——时间、空间、精神、物质、运动以及事物的理则和定律,这一切都因为根、境、识彼此互相依赖而存在,不同的根、境、识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和生命型态。但一切到底无核、无实、无住、无体,并不如人类所习以为常、想像般的那样。

二、无缘大悲心——说无缘其实是‘随缘’——随顺法性任运而生,无功用、无作意、无渴爱、无错觉、无理想、无目的、无企图、无作为而发的慈悲心。这种慈悲心从来不知自己是慈悲,也不知自己已经做了善行好事,他对有情(指凡有生命、情识的生物)的爱护就像阳光之于万物,虽普照大地,却是无心自然之行,甚至不知自己曾经照耀过人间!

般若空观这两项奥义,其实也是整个大乘佛教的最高原理和心法。

佛教的教理体系非常严密,涅槃经验也非常深邃,这是优点,却也是缺点,也就是‘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也就是说,不论是佛教的思想或体验,都很难为广大的佛教徒所正确理解和掌握。

--------------------------------------------------------------------------------

学术界虽有传统佛教和现代佛教的名称,但就佛弟子而言,佛教就是佛教,并没有传统和现代之分。所谓传统佛教,它们在过去每一个时代里都曾经是现代佛教,而现代佛教十年百年之后,被保留下来的部份也将成为传统佛教。佛教的特征是三法印、四圣谛,凡信仰、宣说、实践、亲证三法印、四圣谛者,都是佛教。

--------------------------------------------------------------------------------

一切佛法的根本都在阿含,离开了阿含,没有任何佛法可言;阿含的根本在出离心,任何宗派的修行人,如果没有看透五蕴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事实,对世间心无贪着,那么所谓修行好是骗人的。

--------------------------------------------------------------------------------

佛教的思想是立基于五蕴苦、空、无常、无我的‘缘起论’;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解脱境是以契应缘起的无我智为要因。倘若我们要学的是佛法,则不能不警惕诸行无常、身命危脆,并且在警惕中,时常以缘起为念,意欲信解之、现观之。

--------------------------------------------------------------------------------

佛教的原理是从缘起而来的,解脱也是从缘起而来的,如果不谈缘起,不以缘起为核心的话,那么怎么知道是外道的解脱还是佛教的解脱呢?佛教的解脱跟外道的解脱都有轻安,都很自在的,我们怎么分辨内明之学与外道之学?所以要以你的心是相应于什么样的思想见地来检视。

--------------------------------------------------------------------------------

智慧跟解脱,都是要依缘起而来的,智慧是因为缘起,自在解脱也是因为缘起,这是佛教不共的特色。禅宗虽然口头上不常讲‘缘起’这两个字,但是其内涵必然也是同样指向缘起,否则就不是佛教了。

佛教的修行通常可分为‘解脱道’和‘菩萨道’两种,一般而言,解脱道比较侧重自度,强调自己应该努力舍弃贪嗔无明,以达到无忧无恼的涅槃;菩萨道比起解脱道则稍微宽广一些,不但主张自己应该力求烦恼止息,并且也强调努力帮助和自己同处在娑婆世界的众生获得清凉解脱。

--------------------------------------------------------------------------------

目前有很多人误解,以为解脱道是小乘,菩萨道是大乘,事实不然。初期大乘佛教很重视空的体验;慈悲是从空的体验发出的。如《金刚经》说:‘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们都很重视空,空即无我。后来的人则离空的体验来谈菩萨道、谈慈悲,这样谈慈悲而不掉入爱见悲、法见悲的很少。其实菩萨道与解脱道是可以合起来说的;真正的菩萨道即是解脱道。有些佛教徒会将慈悲离开空来谈,才会将菩萨道、解脱道分成大小乘二类差别。佛教不只强调慈悲、救度众生,更强调这种救度众生的行为是从哪种体验发出的,这应是佛教的重点,离开空、无我,即非佛教。

--------------------------------------------------------------------------------

我觉得‘大乘佛教’的起源,乃是佛弟子在掌握阿含精髓之余,进而为了结合社会主义和人道精神而作的一种突破和创新的尝试与努力。

--------------------------------------------------------------------------------

其实,佛教与他教、他道最大的不同点,应该是在力行慈、悲、喜、舍之余,更留意背后产生这股力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合不合乎事实呢?一旦忽略佛教此种尊重客观、事实、科学、理性之个性,那么佛教与他教有何差异?被称为真理勇士的菩提萨埵与一般同具牺牲精神的宗教家又有何不同呢?

--------------------------------------------------------------------------------

若就淑世救度的功能来说,我认为应该给予人间佛教相当大的肯定和敬佩,这方面的工作是很需要的。可是也不能说只要有淑世功能的人间佛教就够了,而应该同时有兼具修证的成份才是完整的佛教,所以人间佛教的不足就是其他教团的责任,也就是我所说的分工合作的关系。我认为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仍有待后起的学者专家继续加强研究。

--------------------------------------------------------------------------------

追求‘了脱生死’与建立‘人间佛教’之间有些张力,也可以说有一点反向。因为追求解脱

多少会影响到度众;反之,普度众生又多少会影响涅槃体验的深入。可是这两者也并非完全矛盾,其实是可以统合的,只是如何兼顾和折衷而已。

--------------------------------------------------------------------------------

菩萨道与修证道应以那个为先?那个为重?或者二者兼容并行?

我认为应随个人道行的由浅至深而适度调整:刚入门时,修证可能要九分,度众只要一分;逐渐深入,道行越来越好,修证三分,度众则调高至七分;到更高阶时,修证只要一分,度众则可以九分。因此,二者是可以兼容并行的,关键在于如何适时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关系。

--------------------------------------------------------------------------------

如果舍弃了解脱不谈,不但佛教将失去最足以彰显它与外教的不同,甚至可说搁置解脱不谈的佛法,也就不是佛教了。

--------------------------------------------------------------------------------

佛陀也不是一开始就弘法度生,而是先经过漫长时间的摸索,寻师访道,习定修慧,觉悟之后才开始度众生的。以及古今无数为人所知的大菩萨、大善知识,也都是‘先自度,而后度众生’。

--------------------------------------------------------------------------------

佛法除了可以也能够利益众生之外,它更有另一任务,那就是——探讨世间真相——人类为什么有苦?苦如何产生?苦的根源是什么?苦如何止息?止息的境界是怎么样的生活?在这点上,那是超越有利、无利的,乃至超越人道、人本之立场的!

--------------------------------------------------------------------------------

我深信佛陀是置真相于利益之前的人,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倘若不能体认佛教乃是特重‘如实智慧’的宗教,佛法乃是究明‘事实真相’之法的话,那么也就难怪在听闻某修女、某医生、某大师表现出无限爱心、牺牲精神的时候,在还不及审视推动其爱心的理想和观念是否合乎‘真相’之际,便迫不及待地下断语:彼人必定是大菩萨、大觉悟者了。

--------------------------------------------------------------------------------

不苦不乐的中道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所倡导的修行态度。

据传佛陀时代印度的修行风气有许多不是偏于严谨的持戒、过度的苦行,便是流于官能享受、

纵欲放恣。佛陀正觉缘起之后,发现严谨的持戒苦行导致身心处于拘谨的状态,及放纵的官能享受所引起的散漫心志,都将会大大的障碍缘起实相的观照,因此在强调苦行持戒的耆那教派,及放纵情欲的顺世外道之外,别创非苦行、非乐行的中道修行方法,令修行者在不紧不松、安详适意的心志下,好去思维、观察、洞悉缘起实相,正确有效地灭除苦因。

--------------------------------------------------------------------------------

佛教可以是契应人文、人本主义,但绝不为、也绝不是人文、人本主义所可局限的。

--------------------------------------------------------------------------------

我所理解的和我所信仰的佛教,乃是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观!而菩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欲度脱的,并不单以人类为唯一对象。菩萨各有不同的因缘果报和专长领域,每位菩萨只是各尽其能,发挥其悲愿,度脱他因缘可及的有情众生。

--------------------------------------------------------------------------------

有人或许着眼人类的福祉,对佛陀和历代佛门圣者有严峻的要求,但我的看法不一样,我早已确定历史的佛菩萨和阿罗汉,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今天你因寄望于佛教,从而对佛教失望,是你对五浊恶世、娑婆世间问题重重,并非人文宗教之一的佛教所能解决、克尽全功的这一前提事实的失察!进一步,我可以反问:‘爱迪生’、‘爱因斯坦’、‘科学’、‘医学’、‘生物学’„„,他们又何曾为这个世界缔造完成了‘极乐世界’?

--------------------------------------------------------------------------------

佛教充其量而言,也仅是人类精神文明最高的发展而已,并无法超越人类自身能力的极限。超越人类能力的极限,非但不可能,也不是佛教的任务。

--------------------------------------------------------------------------------

佛陀曾经说:‘维护真理的人,只要努力宣扬自己的教义,那他就是在维护真理了,不须复说:“此是真理,余者皆非。”’我想这不但是佛教行者无嗔的表现,也是多苦多难的社会,所需要的宗教吧!

--------------------------------------------------------------------------------

我不认为唯有佛陀的教法才能引导众生到达涅槃——虽然我的经验是,佛陀的教法在引导众生到达涅槃的路上极具善巧方便,但是三藏经论以外的教法我们没有接触过,或是虽有接触

但并未深入研究,所以应该有所保留,而不能武断地说:‘唯有佛法是真理,其他皆非’。

--------------------------------------------------------------------------------

佛教是否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感?我认为有些信仰佛教的人的确有,但佛门历代圣贤以及我所理解的正信佛教徒是不会有的。因为佛陀在《阿含经》里告诫弟子们:

‘护法的智者,不应作如是的结论:“只有这才是真理,余者皆假”。’

‘凡执着某一事物或见解而藐视其他事物见解为卑劣,智者叫这个是桎梏。’

--------------------------------------------------------------------------------

原始佛教经典曾云:‘一个维护真理的人,只要告诉人家“这是我的信仰”,他就是在维护真理。如果说“这是真理,除此之外其他都不是真理。”这是一种束缚,我不作如是言。’这是佛陀对不同宗教的态度,也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因此,保留其他宗教也有到达解脱的可能性,这种态度对佛教徒而言,不仅是谦卑,也是对真理的尊重!

--------------------------------------------------------------------------------

整个世界是同一因缘体系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相互牵连也相互影响。单就宣扬理性民主思想,以及推动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改革„„等,表面上似乎和弘扬佛法无关——但其实还是有关连,它们同样都是利乐有情的工作;而只要是对大众有益的事,根本没有是不是佛教的问题。

--------------------------------------------------------------------------------

我以为佛教所说如果符合客观事实并且真能利益人群的话,则不必在意它是否一定被称为佛教。也就是说当纯正的佛法能被大众接受的时候,不必人们一定得依附在佛教的旗帜之下。就好比一个为善不欲人知的富有长者,他的本怀系在救济天下,只要能救人于饥溺也就心满意足,不一定要具名。准此,我觉得佛法也没有被‘盗用’的问题,它乃人类共有的智慧宝藏,教内和教外的差别只在获取宝藏的多寡以及是否真正去实践的问题而已,同时佛教徒也勿须一味地只关心佛教的兴衰存亡,当经得起检验的真理能为众所深习,并且被保留下来的时侯,佛教之名即使在地球上消失也是无所谓的。

--------------------------------------------------------------------------------

佛说‘人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只要某一个法,可以将它导入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那么广义言之它都是佛法——尽管法有了义不了义、究竟不究竟的深浅之别。

--------------------------------------------------------------------------------

我认为古今佛门善知识均有责任,必须不断的既继承先圣之方便经验,又观察当代众生之因缘,再度创造‘上契佛理,下契众机’的新方便,这方符佛教无我与大悲的精神——不过,我认为,这种使命和神圣的工作,实际上两千五百年来的佛门善知识,他们的努力始终是没有停止过!

--------------------------------------------------------------------------------

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乃至正统佛门显教密教各宗各派的主张,其实都只是为引众生到达毕竟解脱、究竟涅槃的敲门砖而已。换句话说,佛教中不同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都只是帮助人们到达目的地的乘载工具而已。

--------------------------------------------------------------------------------

密勒日巴尊者曾说:‘一心定慧之进益,遂忘宗派门户见。’可是今人,无论学禅、修密或念佛者,往往忽略或无知于这句话的深意。

其实,佛早就说过:‘若有人言,如来曾说法,即是谤佛!’倘真得佛意者,佛法尚不可说,还有什么禅密净土、显密大小可以计较的呢!

--------------------------------------------------------------------------------

有的人因深信因果业报,而乐善好施;但也有人因乐住禅定而行善止恶。有人因深信三世轮回,而努力修行;但也有人因厌离五蕴而生起强烈的道心。法门有八万四千,门门都是解脱门。

--------------------------------------------------------------------------------

生死轮回的根本固然只有一个,但解脱生死轮回的途径却有很多条,武汉归元禅寺藏经阁的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它是这样写着:‘佛本一乘教有万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法本不二人有万机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我觉得这幅对联很能表露佛教无诤的精神。

--------------------------------------------------------------------------------

佛法的精神是万古不变的,但宣扬佛法则应在把握佛法活水源头的前提下,尽力去顺应时代的精神,所谓‘上契佛理,下契众机’一旦丧失其中之一,都是不圆满的。

--------------------------------------------------------------------------------

佛教是慈悲深广的宗教,它的门槛并不高,它希望所有的众生,包括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从佛法中获得法益;因此它教人修行学佛的方法——特别是入手处的地方,不能太高峻,太褊狭,否则将会吓跑很多人。

--------------------------------------------------------------------------------

无论从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立场来看,我们认为现代化的建设,在世界各地都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若想兴盛,必须能够跟整个世界的脉搏一起跳动。

--------------------------------------------------------------------------------

佛教伟大之处,应该是在缘起无我的如实智,和民胞物与的襟怀,此外,不需要再添加神话来庄严、附丽它。

--------------------------------------------------------------------------------

佛教最重的任务,或许应该是在‘自觉觉他’,怎样指导人们到达内心深处不安的止息,身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可以此自期、自许自勉。

--------------------------------------------------------------------------------

三藏经论虽然部帙繁多,但用一句话来说只是‘无我智’或‘无我悲’而已。不过,要确认这项精义,若没有花费长时间的摸索、反覆思惟,是办不到的。

--------------------------------------------------------------------------------

《思益梵天所问经》在这十年来应该是被我提出、鼓励同修诵读的次数最多的一部经,经中特别阐扬无见、无修、无住、无执的思想,例如经上说:‘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如来虽说生死,实无有人往来生死,虽说涅槃,实无有人得灭度者。’‘能破一切所念戏论故,名萨婆若。’‘佛告天子,所谓随法行者,于一切法无忆念、无分别、无所行,是名随法行。’

另外,《维摩诘经》同样也是阐扬诸法毕竟空、无所住、无所得的性空思想,这二部经对我的影响都非常深刻,同时也影响到现代禅整个思想。

--------------------------------------------------------------------------------

为什么现代禅特重缘起空义?首先,因为我得自经论的启发特别是现代学术著作及印顺法师《妙云集》里的部份研究成果,而能确定‘缘起无我论’或‘缘起(毕竟)空义’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任何团体及个人倘若观念偏离缘起空义,将不被承认是佛教的一员。尽管它仍然可能是伟大的宗教、严密的哲学或道德情操令人敬重的个人。其次则因为我历经难以计次的思惟观察,肯定‘诸法因缘生’‘缘生即幻生’‘幻生即无生’这诸法毕竟空义确是千真万确颠扑不破的事实;尤其空义的观察确实有远离忧怖、摧破挂碍的功效——重覆经验到这身心宛如脱落般的心境时,我对佛法生起一种坚定的信心。

--------------------------------------------------------------------------------

佛教的目的在使人发现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并使身、口、意契合之。

--------------------------------------------------------------------------------

佛教是‘非暴力主义’的宗教,即使对待妄念都不采取暴力,一切来随他来,去随他去。

--------------------------------------------------------------------------------

佛法对情欲的论调有二种:依阿含、小乘佛教的说法,必须在三果以上才能化掉情欲,三果以上者对情欲不生乐心,他们不以情欲为乐;若依密乘、大乘的立场则不然,大乘强调当相即道,当体即是,不断情欲证菩提,不离魔界入佛界,只要能普济众生,则一一法是仙丹妙药。

--------------------------------------------------------------------------------

不论居士或是出家人,应该先自净其心,而后度众生。佛法的根本在解脱,所谓大乘乃是推己及人的工作。这种大乘精神甚至在入世方便上,倍加开放,不要求众生迁就我,不要求众生修行一定要苦行,一定要到森林;而是可以服务到家,可以在众生履行责任义务的当下,让众生获得解脱。

--------------------------------------------------------------------------------

佛教是十方三世宇宙观,并不以地球为唯一的世界。从地球看地球,以为地球很硕大,但如果跳到‘火星’(更不要说另一时空),那么地球也不过是一闪一闪的小电灯泡罢了!

--------------------------------------------------------------------------------

现在佛教有两派,传统派好谈鬼神、业障、他力、感应;现代(理性)派强调理性、人本、

人间性。这两者都不错,但我认为佛教不应只讲鬼神感应,在这之外,更应强调人本的、理性的佛教。

--------------------------------------------------------------------------------

尽管以印度当时的区域和人口,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说教,仍只似微弱的呼唤,但他宛若开天辟地般,为世人所揭橥的通往涅槃解脱的方法——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六度波罗蜜,两千五百年来,却成为娑婆世界的明灯,任何向往涅槃解脱的人,只要愿意奉行三法印、四圣谛等教法,便能够和释迦牟尼佛一样,悟得正法,成就菩提;而此乃千真万确的事实,古今无数的圣者正可为此作证!

--------------------------------------------------------------------------------

我认为佛教是很好的,它确确实实可以引导人们到达涅槃的境界,同时在佛教三藏经论里,也确确实实有许许多多的法门,许许多多的方便,可以指引人们到达苦灭之境。

--------------------------------------------------------------------------------

人类痛苦的源由,不外是追求物质满足、心理满足的历程受到挫折。也许在物质方面,佛教实际可以提供给人类助益的,的确十分有限,但是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层面,佛教般若空的思想和涅槃苦灭的经验,对于全体的人类而言,不啻是一帖清凉散!

--------------------------------------------------------------------------------

佛陀曾说,有八正道的地方就有涅槃,世间只要有八正道,世间就有圣者的存在。可是这一句话是不能把它扩充解释成:任何人只要修八正道,就一定能够到达涅槃。不一定,它只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一个修行人能否到达涅槃,还要视许多时节因缘而定。

--------------------------------------------------------------------------------

不管科学如何发达、文明怎么进化,只要人有到达无忧无怖境界的需要,佛教就有存在的价值。并且它一定会存在,因为它真的有办法引导人们到达涅槃的境界。

--------------------------------------------------------------------------------

我得自三宝的恩泽,觉得佛法原本无多事,无非在‘认识真相、服务人群’;而佛陀原本亦十分的平凡,无非是一位‘客观,如实而知;无私,如实而言;清醒,如实而行’的人类之一员而已。

--------------------------------------------------------------------------------

无余涅槃就是无挂无碍、无贪无嗔,喜悦清凉、轻松宽坦的大智慧(或大安心),这是佛陀创教引导众生的最终目的地。

--------------------------------------------------------------------------------

义学与修证并重,方能为中国佛教注

入活水源头,延续汉传佛教之慧命。

[回‘现代禅的教育’目录]

[回首页]


相关内容

  •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在印度古代社会的某些发展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古代印度部分宗教信徒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看法.这种伦理思想开始主要是在南亚地区发生着影响.后来,随着佛教传播地域的扩大,它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目前,它在中国等亚洲的大部分 ...

  • 中国佛教史
  •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09070417 09级计算机2班 席永梅 [摘要]: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儒佛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 ...

  • 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
  • 姚卫群 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 ...

  •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

  • 浅析佛教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 浅析佛教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来源:<佛教观察> | 发布日期:2013-06-21 | 浏览( 69)人次 | 投稿 | 收藏 ] 李文静 随着汶川大地震."诈捐门".三鹿毒奶粉.全球经济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一群信仰佛教的企 ...

  • [六祖坛经]选读
  • 六祖坛经(节选)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这则的佛教顿悟传奇的大体内容,体会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与智慧. 2. 引导学生掌握这则传奇故事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方面的特色. 二.教学要点: 1. 了解慧能在<六祖坛经>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 2. 掌握<六祖坛经>大体文意,并 ...

  •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佛教 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意思是"觉者"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据传释迦牟 ...

  • 孙中山先生
  • 孙中山先生: 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 学习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现代人心理问题很多,这些心理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有些人求助于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的治疗只能起到一种疏导和缓解的作用, ...

  • 圣凯:建设中国佛教的使命.宗旨与道路
  • 作者:圣凯 来源: 更新时间:2013年04月10日 作者圣凯法师  清华大学副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佛教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领导下,继承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同时又不断地回应时代主题,走上新的探索道路.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年以来,在圆瑛法师.喜饶嘉措大师.赵朴初居士.一诚老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