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教案3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教案

——信阳师院 数学一班 刘慧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海子生平及作品,掌握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感受诗意,体会诗人蕴藏在诗意中的感情及意境。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并牢固树立生命宝贵、珍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二、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就是这个贫穷的诗人,他认为可把诗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之王(如但丁、歌德等),另一种是“浪漫主义诗歌王子”(如华兹华斯、梭罗、叶芝等)。他——就是

海子,海子以“王子”自许,那么他是否配得上“王子”这个称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二、诵读训练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诗歌描写的形象及诗歌中表现的情感。

2、教师范诵,提示诵读要点(语音停顿,语调语气等)。

3、同学们默读,边品味边思考:透过这首诗歌你觉得生活中的海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

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及作品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

大。1979年(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四、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

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4)诗中两次提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感情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

第一章是情调的顺向发展。

第二、三章是情调的逆向发展。

即本来顺着“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

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五、品读理解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

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在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

未来,属于幻想。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

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 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 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

六、齐诵全诗,深入体悟

七、拓展:海子诗选读

《询问》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的头顶寂寞燃烧

解读:农业文明哺育出来的诗人,对村野、雪水、阳光,总是怀着无比

的激情。然而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的冲击,诗人无力挽回这一切,只有感到深深的痛苦、寂寞与怅惘。

意象:麦子 雪 太阳

介绍麦子诗人海子:海子曾被称为“麦子诗人”,他早期的诗歌以麦子、

麦地为主要意象,充满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和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十分透明。但随着理想的破灭,诗人开始忧愤绝望,他的诗中也处处充满了诸如死亡,黑色、黑夜、悲伤,无限漫长的黄昏等意象。他曾一度要用黑暗破解生命,却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解读:这首诗写于1986年。草原乃是诗人的一种心像,众神死亡的草原,

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诗人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以此表达出诗人(也是

一代人)失去信仰后的绝望与孤独。

意象:死亡 草原 野花 木头 马尾 明月

八、小结

海子,一个充满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和对于世俗和崇高的激动

和关怀,十分透明。但随着理想的破灭,诗人开始忧愤绝望,他的诗中也处处充满了诸如死亡、黑夜、悲伤、黄昏等意象。他曾一度要用黑暗破解生命,却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1989年春天的在爆炸。海子,查海生,海的儿子,在离海很近的山海关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

【板书设计】

喂马 劈柴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意象:一所房子

和每个亲人通信 幸福

给山河取名字 愿你 单调孤独 我只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教案

——信阳师院 数学一班 刘慧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海子生平及作品,掌握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感受诗意,体会诗人蕴藏在诗意中的感情及意境。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并牢固树立生命宝贵、珍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二、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就是这个贫穷的诗人,他认为可把诗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之王(如但丁、歌德等),另一种是“浪漫主义诗歌王子”(如华兹华斯、梭罗、叶芝等)。他——就是

海子,海子以“王子”自许,那么他是否配得上“王子”这个称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二、诵读训练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诗歌描写的形象及诗歌中表现的情感。

2、教师范诵,提示诵读要点(语音停顿,语调语气等)。

3、同学们默读,边品味边思考:透过这首诗歌你觉得生活中的海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

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及作品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

大。1979年(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四、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

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4)诗中两次提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感情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

第一章是情调的顺向发展。

第二、三章是情调的逆向发展。

即本来顺着“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

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五、品读理解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

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在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

未来,属于幻想。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

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 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 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

六、齐诵全诗,深入体悟

七、拓展:海子诗选读

《询问》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的头顶寂寞燃烧

解读:农业文明哺育出来的诗人,对村野、雪水、阳光,总是怀着无比

的激情。然而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的冲击,诗人无力挽回这一切,只有感到深深的痛苦、寂寞与怅惘。

意象:麦子 雪 太阳

介绍麦子诗人海子:海子曾被称为“麦子诗人”,他早期的诗歌以麦子、

麦地为主要意象,充满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和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十分透明。但随着理想的破灭,诗人开始忧愤绝望,他的诗中也处处充满了诸如死亡,黑色、黑夜、悲伤,无限漫长的黄昏等意象。他曾一度要用黑暗破解生命,却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解读:这首诗写于1986年。草原乃是诗人的一种心像,众神死亡的草原,

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诗人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以此表达出诗人(也是

一代人)失去信仰后的绝望与孤独。

意象:死亡 草原 野花 木头 马尾 明月

八、小结

海子,一个充满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和对于世俗和崇高的激动

和关怀,十分透明。但随着理想的破灭,诗人开始忧愤绝望,他的诗中也处处充满了诸如死亡、黑夜、悲伤、黄昏等意象。他曾一度要用黑暗破解生命,却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1989年春天的在爆炸。海子,查海生,海的儿子,在离海很近的山海关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

【板书设计】

喂马 劈柴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意象:一所房子

和每个亲人通信 幸福

给山河取名字 愿你 单调孤独 我只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相关内容

  • 大海啊故乡教案
  • <大海啊故乡>音乐教案 2010年06月22日 星期二 14:39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大海啊故乡>,表现对大海.母亲.故乡的真挚情感. 2.欣赏关于大海的多种艺术作品,了解优秀的作曲家.诗人,感受他们作品中对大海的艺术形象,体验作品蕴含的真实情愫,并能用优美的 ...

  • 人教版音乐九上[大海啊,故乡]word教案
  •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演唱<大海啊,故乡> 2.在学唱.欣赏中感受大海的美丽多姿和人们热爱大海的情感,体验歌曲表现大海的不同角度和音乐要素的作用. 3.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达对大海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演唱歌曲,感受不同"大海"音乐的不同风格.表 ...

  • [大海睡了]教案
  • <大海睡了>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观察.练读.讨论.评价.欣赏.背诵表演等方 ...

  •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教案
  • 课题:<大海啊,故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大胆.自信地歌唱.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三拍子 ...

  • [大海的歌]教案
  •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大海的歌>是第一单元的一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大海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手法来描写大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 ...

  • [大海是什么颜色]教案
  • <大海是什么颜色>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身的方法认识9个生字,并能工整.正确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练习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结合图文理解本课的新词,学着积累和运用新词. 3.能激发小朋友们探索大自然奇特现象的兴趣,发生亲近.热爱大 ...

  •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为什么要走进大自然呢? 自学提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学习 (1)怎样走进大自然? (2)在自然可以做什么? (3)假如把你自己变成树.云或者其它什么,你 会做些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 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1)第一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怎样走进大自然. 学习提示:我们走进密 ...

  • 大海啊故乡教案设计
  • <大海啊故乡>教案 作者: 陈贵利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年级] 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一. 能用亲切.柔和.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大海啊故乡>,体验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深情. 二. 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三. 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

  • [我家住在大海边]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会大海的美丽.富饶和渔民生活的愉悦,培养热爱大海的感情. 2.复习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及其它方法识字,学习动+不+(补)短语,积累语言材料.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二.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