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苏联的演变

专题五 苏联的演变

重建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主要内容:

一、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

二、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外交

三、普京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变革与大国目标

四、俄罗斯“强国梦”所面临的问题

名词解释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罗马化:Rossiyskaya Federatsiya 英语:Russian Federation )。简称俄罗斯(Russia )。公元9世纪,在建立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俄罗斯人的祖先古罗斯部族人(东斯拉夫人),并成为此后国家名称。 名词解释

1917年11月,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联盟,简称“苏联”。

一、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

苏联简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由于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身主体民族的语言,苏联国徽上的绶带文字是15个加盟共和国文字写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家格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苏联国土面积:(1989年的苏联地图)

(一)二战后苏联政治经济和对外战略的发展与演变

背景:

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

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逝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大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建设1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建成4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基础,在亚洲兴建大批新型工厂,实行备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经过浴血奋战,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

☐ 积极作用:统筹全局,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保证了苏联国家政局的

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改革

时间:1953-1964年

内容:

政治体制——批评斯大林个人崇拜、专权入手,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苏联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在任期间,苏联的政治气候空前宽松 内容:

经济体制——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同时,赫鲁晓夫对工业也施行“手术”。

☐ 影响:

冲击了苏联以往一些僵化观念和传统体制,是一种“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虽然作用有限,但是为以后改革开拓了道路。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改革

时间:1964-1982年

勃列日涅夫其人:

因为平庸躲过无数政治斗争,因为无能成为最高领袖

内容:较为稳妥、现实却又保守

政治体制——加强集体领导,规定党政最高领导职务永远不得兼任;适当扩大地方权力,改进政府工作

经济体制——60年代中期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引进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加强物质刺激,完善计划管理方法

☐ 影响:

有一定成效,企业权力有所扩大,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改革是坚持中央统一的计划体制前提下进行的,到1975年就停止了。到执政后期,领导层暮气沉沉,固布自封,思想僵化,个人高度集权,使苏联潜伏严重危机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改革

时间:1985-1991年

内容:全方位的改革,实施“新思维”

推行三大改革运动:

(1)“加速发展机械行业、赶超美国”

(2)“学校电脑化”,推翻前苏联以“重新塑造人的灵魂”为重点的传统教育,造就类似西方社会中的“白领阶层”。由于当时的前苏联还缺乏大规模生产电脑的条件,使这一运动一开始就没有物质基础而化为泡影。

(3)反酗酒运动,由于运动本身本末倒置,加之社会、官员腐败,使酗酒越反越烈。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第一、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被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它进行根本改造。

第二、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

主张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取消苏共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主张经济多元化,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取消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主张思想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竞争,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了实现社会民主化,排除任何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的专政。

第三、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 影响:

(1)经济上:社会生产严重衰退,国民收入出现负增长,由1990的-4%下降到1991年-12%。

(2)政治上:内部分化严重,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潮和政治实力泛滥,到1990年各种政治组织达到8万多个,它们提出的各种各种样的资本主义纲领主张

逐步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终于导致了苏联的“易帜”和解体。

2、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平外交到霸权外交到妥协外交的发展变化过程。

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和平对外战略

(1)加强与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2)奉行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发展互利合作关系,进行平等、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

(3)对西方的冷战和遏止战略,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

☐ 评价:

但是还是出现了严重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例如1948年的苏南冲突 苏南冲突:

战后初期两国摩擦加深。苏共以领导党自居,干涉南内政,要求南照搬苏联模式,批评南在外交不与苏磋商。两国经济关系不够平等互助。南共对此有所抵制。1948年3月中旬,苏联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3—5月,两党交换信件,阐述各自观点。苏共指责南共反苏,背离马列主义,放弃党的领导作用,低估苏联经验,奉行机会主义理论,声称间谍内奸充斥于南党政机构内。南共进行反驳,坚持独立自主,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的立场。经苏联提议,6月20—28日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于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议,在南共拒绝出席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严厉抨击南内外政策,宣布将其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11月,情报局再次作出决议,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

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

(1)提出“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路线,谋求实现美苏合作主宰世界,改变了苏联对西方的僵化态度,但由于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随意性,这个时期与西方也发生了“古巴导弹”和“柏林墙”等危机。

(2)在亚非拉地区,加强扩展渗透

(3)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继续坚持大党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例:苏阿关系和苏中关系破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开始全球扩展

(1)这一时期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以及霸权主义恶性膨胀。表现在:镇压“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增兵中苏、中蒙边境挑起武装冲突;

(2)抛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论”、“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为主要内容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并通过经互会与华沙组织,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东欧加强控制。 视频资料:布拉格之春

视频资料:苏联入侵阿富汗

西方著名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帝国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败亡。

入侵阿富汗,使苏联在国内外陷入空前的孤立。在整个80年代,阿富汗问题是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为抗议苏军入侵阿富汗,中国、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联合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在苏联国内,不断听到反对入侵的声音。在阿富汗,侵阿苏军士气涣散,士兵中甚至出现了吸毒现象。而阿富汗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更使侵阿苏军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新思维”

(1)公开检讨苏联对外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和大国主义,提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非意识形态化和人道主义化;

(2)以苏美关系为核心,缓和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3)放弃对东欧各国各党的控制;

(4)对第三世界实行收缩和放弃政策。

(二)苏联的解体

视频资料: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后的独联体

1991年12月8日,前苏联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会晤,签署了一项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将停止其存在”;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独联体现有10个成员,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

2005年8月, 土库曼斯坦宣布退出独联体. 格鲁吉亚曾在1993年12月加入独联体,但在2008年8月宣布退出。独联体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工作语言为俄语。 “独联体不是一个国家,不具有超乎民族之上的权力”——《独联体章程》

苏联解体的原因

外因决定论 ——西方和平演变

意识形态决定论 ——放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个人决定论 ——戈尔巴乔夫成为修正主义者和叛徒

经济决定论——改革失败,积重难返

政党决定论 ——苏共丧失民心

体制决定论 ——苏联模式的弊端

综合因素决定论

普京:“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 但是我们将近70 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苏联解体的教训: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

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在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必须重视经济建设

第三、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四、坚持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渗透活动保持高度警惕

莫斯科红场

二、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新发展

俄罗斯领土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

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707.52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

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

海岸线长37653公里。

俄罗斯国旗

俄罗斯国徽

俄罗斯国徽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

俄罗斯的国徽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

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

二十世纪末,俄罗斯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政治体制

1994年经全民公决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确认俄罗斯联邦实行的是联邦民主制。以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行使职能。总统是国家元首,任期4年,08年修宪改为6年,由人民直选产生。

总统拥有相当大的行政权力,有权任命包括了总理在内的高级官员,但必须经议会批准。总统同时也是武装部队的首领以及国家安全会议的主席。并可以不经议会通过直接颁布法令。 总统不可以连任超过2届。

俄罗斯实行多党制,主要有以下政党:统一俄罗斯党、俄罗斯共产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公正俄罗斯党、亚博卢”联盟、右翼力量联盟

俄罗斯议会(俄罗斯联邦会议)

根据俄宪法,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采用两院制,下议院称国家杜马(State Duma,代表联邦各主体) ,上议院称联邦委员会(Federal Council,代表联邦) 。

联邦委员会(上议院)由俄罗斯联邦诸联邦主体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一名来自国家代表权力机关,一名来自国家执行权力机关,主要的职能是批准联邦法律、联邦主体边界变更、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境外驻军、总统选举及弹劾,中央同地方的关系问题等。

国家杜马(下议院)的职权是同意总统对总理的任命;决定对总统的信任问题;任免审计院

主席及半数检查员;实行大赦;提出罢免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指控;通过联邦法律。 行政区划

俄罗斯联邦现由83个联邦主体组成:

(1)21个共和国

(2)9个边疆区

(3)46个州

(4)2个联邦直辖市:莫斯科、圣彼得堡

(5)1个自治州:犹太自治州;

(6)4个自治区:涅涅茨自治区、汉特—曼西自治区、楚科奇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

行政区划

2000年5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令,将把俄联邦83个实体(共和国、边疆区和州)按地域原则联合成8个联邦区,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强化总统对地方的管理体制。这8个联邦区分别为:

中央联邦区(莫斯科)

西北联邦区(圣彼得堡)

南方联邦区(顿河畔罗斯托夫)

伏尔加沿岸联邦区(下诺夫哥罗德)

乌拉尔联邦区(叶卡捷琳堡)

西伯利亚联邦区(新西伯利亚)

远东联邦区( 哈巴罗夫斯克)

北高加索联邦区(五山城) (注:括号内为各联邦区中心)

(一)叶利钦时期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政策的调整

1、激进经济转轨改革阶段——休克疗法

实行自由价格与自由工资,卢布可以自由兑换,迅速开始国家企业和财产的私有化过程

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萨克斯创立的一种激进的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种方法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紧缩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实行经济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加速由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变。

休克疗法的典型操作序列

政治化经济危机》要求外援》IMF 与WB 此同时提出外援的苛刻条件》按西方要求做自由化改革

制止通胀的猛药: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和福利预算

通胀继续恶化,资本外逃》强行汇率自由化,提高利率

失业大幅增加》外贸与资本自由化,吸引外资来取代民族资本

社会不稳加剧》迅速私有化,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与土地》资产大量出走,寡头与黑手党经济崛起

社会不平等急剧增加》强化保护私有产权,全面进口西方现有法律

经济大幅下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加大西方援助》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外移,福利社会危机加剧》反对全球化的保护主义抬头

主要措施:

1992年7月后,俄罗斯加快国有企业私有化速度,向每个公民发放了面值为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使每个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企业股票,参与私有化进程。 1994年7月开始,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资产

在农业私有化方面,解散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土地按份额分给农民,建立西方式的私人农场经济

影响:

积极影响:迅速地、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俄罗斯仅用了3-5年时间就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框架。

消极影响:

1、急剧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造成宏观失控,经济秩序混乱

在改革进程中始终处于“既无计划也无市场”、“看得见的手(国家)”和“看不见的手(市场)”两手皆软。直到今天,连西方都拒绝承认俄是市场经济国家。

2、实行“雪崩式”的私有化,导致国有财产的大量流失和使用效率下降。

据俄国家杜马材料,私有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一万亿美元。已私有化的12.5万家企业的平均售价仅1300美元。其中价值2000亿美元的500家大企业竟以72美元的“跳楼价”售出。

另外,私有化犯罪现象严重。仅内务部侦破的大案就近五万起。55%的资本和80%有表决权的股份落入少数“俄罗斯人”和犯罪团伙手中。私有化过程形成的六大金融工业集团现已控制全国50%的经济。非法转移国外的资金超过3000亿美元,使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3、一次性全面放开物价,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改革开始短短的数月内,俄便放开了95%的消费品和80%的生产资料的价格。1992年和1993年的年通胀率分别高达2500%和840%;而生产则急剧滑坡,工业生产两年累计下降31.3%,农业生产下降11.7%,基建投资减少49%。

4、长期实行过渡严厉的财政货币紧缩政策,大大恶化了企业再生产条件。

为遏止通货膨胀,政府采取抽紧银根,严格控制和大力减少货币发行量,并辅之以高贴现率、高利率、高税率。各种税收则占企业利率的70%-90%。货币不足和“金融缺血”引发了严重的支付危机;基建投资急剧萎缩,生产持续下滑。在紧缩政策无法平衡预算收支的情况下,政府大举国债,仅外债总额现已超过1500亿美元,国家陷入“债务经济”。

5、结构改革政策失当,后果严重。

军转民步骤过快过猛。原苏联经济高度军事化,80%的工业与军火生产相关。“休克疗法”规定在两年类使70%的军工企业实现转产。国家军事订货逐年大减,减幅已近80%。 此外,对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消极适应”政策,为充盈国库和偿还外债,政府对这些部门实行扶持和倾斜政策。1990-1997年,能源和原材料在出口总额中比例升至80%,机械业比重则从30%降至17%,轻工业比重从27%降至13%,农业在GDP 中的比重从16.5%减至6%左右。

6、过早、过渡实行外贸自由化和开放金融市场,沉重打击了民族经济,并引发多次金融危机。

早在1991年底,俄通过了外经活动自由化的法律,废除了外贸国家垄断制,取消了绝大多数商品进口的许可证制和配额制,大幅度减少关税,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目前,进口消费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在一些大城市则高达70-80%,给俄工农业生产造成致命打击。

同时,在国家外汇存底有限、干预能力不强、法制能力不健全的条件下,冒然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到1997年10月,外资已掌握了俄60-70%的股市交易额和40%的国债交易额。

短期外资带来了风险,1997年秋以来,俄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

俄罗斯失去的十年

经济危机与财政危机、金融危机、社会政治危机交织并发,长期经济衰退和高通货膨胀并存。20世纪90年代并认为是俄罗斯失去的十年

1、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从1992年到1996年,俄罗斯GDP 五年累计下降了46%;工业总产值下降了54%;农业总产值下降了40%。总经济水平倒退了将近20年。

2、通货膨胀恶性发展。1995年与1990年相比,消费品价格上涨了1700多倍。 俄罗斯失去的十年

3、对外贸易萎缩,债务负担沉重。1991年至1993年对外贸易分别下降了37.1%、23%、12%。卢布大幅度贬值。苏联时期官方规定的汇率卢布与美元的比价是1:3,而到1992年则为200:1,1995年跌至5800:1

4、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以1991年为基准,1997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30%-40%,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倒退到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思考:如何评价休克疗法?

(二)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外交

1、独立之初,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

(2)在军控问题上以退让为主。与美国达成《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放弃追求战略平衡,同意全部销毁俄罗斯战略武器中的“王牌”力量——陆基多弹头洲际导弹。

(3)在制度转轨和经济发展上,向西方学习,并一再呼吁西方对俄罗斯实行“新马歇尔计划”,扩大对俄罗斯的投资

(4)与亚太及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不断减少。

效果:

(1)损害了国家利益,也遭到国内民族主义势力的强烈反对

(2)西方仍然视俄罗斯为异己,继续对俄罗斯进行防范、削弱和限制,利用俄罗斯在经济政治上有求于西方的局面,干涉俄罗斯内政并向其传统利益范围渗透。西方开始酝酿北约东扩政策和加紧向独联体渗透,对俄罗斯构成了更大、更直接的威胁。

2、叶利钦时期的“双头鹰”政策

表现:

(1)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为战略依托,加快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确立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主导地位,抵御西方大国的渗透和北约东扩的影响

(2)把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同美国的关系放在优先地位。叶利钦“进入北半球文明大家庭”视为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和外交目标。但同时在北约东扩、伊拉克问题、车臣战争等问题上,采取抵制措施,与西方国家既合作又抗争。

(3)积极发展同亚太国家及其他地区国家的关系,参与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组织以及地区一体化进程,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例如与中国建立定期互访和对话机制;通过俄日两国首脑互访和签订政治、经济合作文件;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

三、普京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变革与大国目标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将总统的权柄交给了时任总理的普京。2000年3月,普京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正式当选俄联邦总统。

普京入住克里姆林宫标志着俄罗斯“民主改革尝试阶段”的结束和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2012年3月5日,普京以64%左右的得票率当选为新一任俄罗斯总统 。

2012年5月7日,普京宣誓就职俄罗斯总统。

普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年龄:1952年出生

学历:大学法律专业毕业 ·

特点:坚韧,有极强的耐力,很少表露感情。

从政历程: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联邦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安全局长、总理、总统。

(一)政治改革: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整体架构与“可控民主”

前总统叶利钦曾承认:“在俄罗斯有庞大的国家机构、有强大的军队和警察,却存在着如此的无政府状态……这意味着整个国家机器失灵了。”

到2008年普京卸任之时,俄罗斯形成了在多元民主框架下,把议会、政府、司法、主要政党和媒体掌握在手中,政权基本控制各个局面、精英团队相对团结的总统集权体制,或称“可控民主”体制。

具体做法:

第一,建立联邦区,构建垂直权力体系。

2000年,俄罗斯 89个联邦被划分为七个联邦区,联邦区的总统全权代表由总统任命,直接对总统负责,扩展总统在地方的权威。

2004年,修改地方领导选举产生办法,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确立中央裁决地方领导违法行为的权力,形成了中央约束地方的法律干预机制

从2005年起开始合并联邦主体,到2008年1月,原来的89个联邦主体已被压缩为84个。 第二,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

2001年~2002年, 俄罗斯颁布了《政党法》,在克里姆林宫的全力推动下,三大亲政府的党派联合成“统一俄罗斯”党,成为杜马中第一大党。

2007年产生的第五届杜马,不仅是“政权党”的又一次完胜,更体现出普京心目中政党政治的雏形——以“统一俄罗斯”和“公正俄罗斯”两个亲政权党为核心的,政权依靠政党、政党配合政权的局面。

第三,惩治严重违法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2003年10月,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寡头被捕,石油产量几乎占俄罗斯1/3的尤科斯石油公司被重新国有化。 俄罗斯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及尤科斯公司

第四,维护俄联邦领土的完整统一,重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2000年普京签署总统令,宣布对车臣进行直接总统治理,建立车臣执行机关。

车臣问题及车臣战争

1994年12月31日,俄军地面部队向城内进攻 ,1996年8月31日,在国内压力和大选逼近下,鲍里斯·叶利钦和车臣签署停火协定,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根据官方数字,俄军死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此外,是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死亡 。

1999年8月,俄罗斯抓住车臣叛军入侵临近的达吉斯坦这根导火索,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2000年2月初,俄军最终以阵亡官兵1173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恢复了对车臣地区的控制,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困扰俄罗斯的车臣阴云

2010年4月,俄罗斯地铁爆炸案

第五,加速推进国防现代化。

俄罗斯的军费规模从2000年的63亿迅速提升至2007年的310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16%-30%。总体来看,俄罗斯军事实力已接近苏联解体时的70%。

2007

和它的利益,不管是在自己的领土上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

视频资料:俄罗斯的军事情况

2、以实现增长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创新和改革

普京任期内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成就:

(二)普京确立大国地位的强势外交

2000年1月和6月,普京先后签署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和《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确立了全面均衡的大国外交方针。

在这些纲领性文件中,强调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是确保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最佳外部环境;确保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优势;反对美国单边主义,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扩大国际联系,积极参与地区事务等。提出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强调振兴国家经济、为经济发展服务是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

1、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

背景:

(1)911事件后,美国挺进高加索地区。西方国家不断向独联体国家推行民主和价值观,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资助和扶持下,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和吉尔吉斯坦的“郁金香革命”。

(2)北约和欧盟的“双东扩”使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不断压缩。

(3)独联体的离心倾向。2005年,土库曼斯坦退出独联体,2005年12月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倡导的、成员国包括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等共九国的“民主选择共同体”宣布成立,与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分庭抗礼”。

1、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

措施:

(1)通过俄白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加强独联体的内聚力,扶植“亲俄势力”,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2)动用经济手段特别是“能源牌”,打击“反俄”势力。

2、加强与欧洲的战略伙伴关系,构筑全新的俄欧关系

措施:

(1)经济上加强合作。欧盟所需石油和天然气的30%都来自俄罗斯,对欧贸易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50%以上。

(2)政治、安全等问题上加强对话,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处理地区危机等问题上加强合作。2004年11月,俄欧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5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欧峰会通过了关于俄欧经济空间、自由安全和司法空间和科教文化空间四个统一空间“路线图”的一揽子文件,为俄欧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争取与美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背景:

(1)美国通过实施北约东扩计划,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例如美国公布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2)美国干涉俄罗斯的内部事务,在对待车臣恐怖主义等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 措施:

提倡多极化,提出以国际法和联合国等多边机构为支柱,在解决全球问题时采取国际合作

4、扩展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稳步发展与中日印等国的关系

俄罗斯视亚太地区为“重要利益地区”

措施:

(1)俄中关系:2003年签署《中俄联合声明》,标志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

阶段。近年来,俄中高层互访频繁,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经贸、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扩大。

(2)俄印关系:深化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在俄中印三边框架中发展对话和扩大合作。

4、扩展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稳步发展与中日印等国的关系

(3)俄日关系:主张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与日本发展全方位伙伴关系

(4)俄罗斯关注与其战略利益攸关的中东和北非地区,积极着手重返中东,力图为实现中东和平发挥作用,以提高其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注重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以保持并扩大自己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和影响。

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走向示意图

《国际先驱论坛报》2005年4月22日

四、俄罗斯“强国梦”所面临的问题

国内:

(1)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其实力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5年GDP 仍约为美国的1/20

(2)科技创新与企业竞争意识不强。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很强,但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军事工业和一些重化工业领域,鲜有世界著名的产品品牌和技术水平很高的民用企业参与世界竞争

(3)对外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投资环境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影响外资的投入。俄罗斯至今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面临人口危机的制约。近十年来,俄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1120万人。人口危机必然导致劳动力匮乏、兵员不足,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

国际:

(1)现行国际秩序不利于俄罗斯的崛起。现行的国际秩序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他们特别不愿意后起大国特别是作为苏联继承者俄罗斯的挑战。

(2)美国对俄既定战略的制约。美国“遏俄”、“弱俄”,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战略方针不可能改变。

(3)传统势力范围失却的制约。北约,欧盟的双东扩,独联体内部被俄靠西离心倾向加剧。 “普京1.0时代”

美国《时代》杂志在解释把普京评为2007年度人物时对他的评价:

普京在八年执政期间,以“非常的手段”带领俄罗斯重新崛起、“回归世界强国之列”。 “普京2.0时代”:强人回归

专题五 苏联的演变

重建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主要内容:

一、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

二、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外交

三、普京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变革与大国目标

四、俄罗斯“强国梦”所面临的问题

名词解释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罗马化:Rossiyskaya Federatsiya 英语:Russian Federation )。简称俄罗斯(Russia )。公元9世纪,在建立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俄罗斯人的祖先古罗斯部族人(东斯拉夫人),并成为此后国家名称。 名词解释

1917年11月,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联盟,简称“苏联”。

一、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

苏联简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由于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身主体民族的语言,苏联国徽上的绶带文字是15个加盟共和国文字写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家格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苏联国土面积:(1989年的苏联地图)

(一)二战后苏联政治经济和对外战略的发展与演变

背景:

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

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逝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大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建设1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建成4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基础,在亚洲兴建大批新型工厂,实行备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经过浴血奋战,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

☐ 积极作用:统筹全局,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保证了苏联国家政局的

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改革

时间:1953-1964年

内容:

政治体制——批评斯大林个人崇拜、专权入手,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苏联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在任期间,苏联的政治气候空前宽松 内容:

经济体制——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同时,赫鲁晓夫对工业也施行“手术”。

☐ 影响:

冲击了苏联以往一些僵化观念和传统体制,是一种“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虽然作用有限,但是为以后改革开拓了道路。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改革

时间:1964-1982年

勃列日涅夫其人:

因为平庸躲过无数政治斗争,因为无能成为最高领袖

内容:较为稳妥、现实却又保守

政治体制——加强集体领导,规定党政最高领导职务永远不得兼任;适当扩大地方权力,改进政府工作

经济体制——60年代中期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引进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加强物质刺激,完善计划管理方法

☐ 影响:

有一定成效,企业权力有所扩大,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改革是坚持中央统一的计划体制前提下进行的,到1975年就停止了。到执政后期,领导层暮气沉沉,固布自封,思想僵化,个人高度集权,使苏联潜伏严重危机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改革

时间:1985-1991年

内容:全方位的改革,实施“新思维”

推行三大改革运动:

(1)“加速发展机械行业、赶超美国”

(2)“学校电脑化”,推翻前苏联以“重新塑造人的灵魂”为重点的传统教育,造就类似西方社会中的“白领阶层”。由于当时的前苏联还缺乏大规模生产电脑的条件,使这一运动一开始就没有物质基础而化为泡影。

(3)反酗酒运动,由于运动本身本末倒置,加之社会、官员腐败,使酗酒越反越烈。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第一、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被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它进行根本改造。

第二、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

主张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取消苏共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主张经济多元化,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取消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主张思想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竞争,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了实现社会民主化,排除任何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的专政。

第三、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 影响:

(1)经济上:社会生产严重衰退,国民收入出现负增长,由1990的-4%下降到1991年-12%。

(2)政治上:内部分化严重,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潮和政治实力泛滥,到1990年各种政治组织达到8万多个,它们提出的各种各种样的资本主义纲领主张

逐步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终于导致了苏联的“易帜”和解体。

2、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平外交到霸权外交到妥协外交的发展变化过程。

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和平对外战略

(1)加强与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2)奉行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发展互利合作关系,进行平等、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

(3)对西方的冷战和遏止战略,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

☐ 评价:

但是还是出现了严重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例如1948年的苏南冲突 苏南冲突:

战后初期两国摩擦加深。苏共以领导党自居,干涉南内政,要求南照搬苏联模式,批评南在外交不与苏磋商。两国经济关系不够平等互助。南共对此有所抵制。1948年3月中旬,苏联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3—5月,两党交换信件,阐述各自观点。苏共指责南共反苏,背离马列主义,放弃党的领导作用,低估苏联经验,奉行机会主义理论,声称间谍内奸充斥于南党政机构内。南共进行反驳,坚持独立自主,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的立场。经苏联提议,6月20—28日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于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议,在南共拒绝出席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严厉抨击南内外政策,宣布将其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11月,情报局再次作出决议,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

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

(1)提出“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路线,谋求实现美苏合作主宰世界,改变了苏联对西方的僵化态度,但由于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随意性,这个时期与西方也发生了“古巴导弹”和“柏林墙”等危机。

(2)在亚非拉地区,加强扩展渗透

(3)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继续坚持大党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例:苏阿关系和苏中关系破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开始全球扩展

(1)这一时期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以及霸权主义恶性膨胀。表现在:镇压“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增兵中苏、中蒙边境挑起武装冲突;

(2)抛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论”、“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为主要内容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并通过经互会与华沙组织,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东欧加强控制。 视频资料:布拉格之春

视频资料:苏联入侵阿富汗

西方著名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帝国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败亡。

入侵阿富汗,使苏联在国内外陷入空前的孤立。在整个80年代,阿富汗问题是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为抗议苏军入侵阿富汗,中国、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联合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在苏联国内,不断听到反对入侵的声音。在阿富汗,侵阿苏军士气涣散,士兵中甚至出现了吸毒现象。而阿富汗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更使侵阿苏军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新思维”

(1)公开检讨苏联对外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和大国主义,提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非意识形态化和人道主义化;

(2)以苏美关系为核心,缓和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3)放弃对东欧各国各党的控制;

(4)对第三世界实行收缩和放弃政策。

(二)苏联的解体

视频资料: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后的独联体

1991年12月8日,前苏联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会晤,签署了一项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将停止其存在”;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独联体现有10个成员,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

2005年8月, 土库曼斯坦宣布退出独联体. 格鲁吉亚曾在1993年12月加入独联体,但在2008年8月宣布退出。独联体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工作语言为俄语。 “独联体不是一个国家,不具有超乎民族之上的权力”——《独联体章程》

苏联解体的原因

外因决定论 ——西方和平演变

意识形态决定论 ——放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个人决定论 ——戈尔巴乔夫成为修正主义者和叛徒

经济决定论——改革失败,积重难返

政党决定论 ——苏共丧失民心

体制决定论 ——苏联模式的弊端

综合因素决定论

普京:“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 但是我们将近70 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苏联解体的教训: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

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在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必须重视经济建设

第三、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四、坚持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渗透活动保持高度警惕

莫斯科红场

二、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新发展

俄罗斯领土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

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707.52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

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

海岸线长37653公里。

俄罗斯国旗

俄罗斯国徽

俄罗斯国徽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

俄罗斯的国徽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

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

二十世纪末,俄罗斯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政治体制

1994年经全民公决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确认俄罗斯联邦实行的是联邦民主制。以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行使职能。总统是国家元首,任期4年,08年修宪改为6年,由人民直选产生。

总统拥有相当大的行政权力,有权任命包括了总理在内的高级官员,但必须经议会批准。总统同时也是武装部队的首领以及国家安全会议的主席。并可以不经议会通过直接颁布法令。 总统不可以连任超过2届。

俄罗斯实行多党制,主要有以下政党:统一俄罗斯党、俄罗斯共产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公正俄罗斯党、亚博卢”联盟、右翼力量联盟

俄罗斯议会(俄罗斯联邦会议)

根据俄宪法,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采用两院制,下议院称国家杜马(State Duma,代表联邦各主体) ,上议院称联邦委员会(Federal Council,代表联邦) 。

联邦委员会(上议院)由俄罗斯联邦诸联邦主体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一名来自国家代表权力机关,一名来自国家执行权力机关,主要的职能是批准联邦法律、联邦主体边界变更、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境外驻军、总统选举及弹劾,中央同地方的关系问题等。

国家杜马(下议院)的职权是同意总统对总理的任命;决定对总统的信任问题;任免审计院

主席及半数检查员;实行大赦;提出罢免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指控;通过联邦法律。 行政区划

俄罗斯联邦现由83个联邦主体组成:

(1)21个共和国

(2)9个边疆区

(3)46个州

(4)2个联邦直辖市:莫斯科、圣彼得堡

(5)1个自治州:犹太自治州;

(6)4个自治区:涅涅茨自治区、汉特—曼西自治区、楚科奇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

行政区划

2000年5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令,将把俄联邦83个实体(共和国、边疆区和州)按地域原则联合成8个联邦区,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强化总统对地方的管理体制。这8个联邦区分别为:

中央联邦区(莫斯科)

西北联邦区(圣彼得堡)

南方联邦区(顿河畔罗斯托夫)

伏尔加沿岸联邦区(下诺夫哥罗德)

乌拉尔联邦区(叶卡捷琳堡)

西伯利亚联邦区(新西伯利亚)

远东联邦区( 哈巴罗夫斯克)

北高加索联邦区(五山城) (注:括号内为各联邦区中心)

(一)叶利钦时期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政策的调整

1、激进经济转轨改革阶段——休克疗法

实行自由价格与自由工资,卢布可以自由兑换,迅速开始国家企业和财产的私有化过程

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萨克斯创立的一种激进的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种方法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紧缩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实行经济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加速由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变。

休克疗法的典型操作序列

政治化经济危机》要求外援》IMF 与WB 此同时提出外援的苛刻条件》按西方要求做自由化改革

制止通胀的猛药: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和福利预算

通胀继续恶化,资本外逃》强行汇率自由化,提高利率

失业大幅增加》外贸与资本自由化,吸引外资来取代民族资本

社会不稳加剧》迅速私有化,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与土地》资产大量出走,寡头与黑手党经济崛起

社会不平等急剧增加》强化保护私有产权,全面进口西方现有法律

经济大幅下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加大西方援助》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外移,福利社会危机加剧》反对全球化的保护主义抬头

主要措施:

1992年7月后,俄罗斯加快国有企业私有化速度,向每个公民发放了面值为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使每个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企业股票,参与私有化进程。 1994年7月开始,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资产

在农业私有化方面,解散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土地按份额分给农民,建立西方式的私人农场经济

影响:

积极影响:迅速地、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俄罗斯仅用了3-5年时间就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框架。

消极影响:

1、急剧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造成宏观失控,经济秩序混乱

在改革进程中始终处于“既无计划也无市场”、“看得见的手(国家)”和“看不见的手(市场)”两手皆软。直到今天,连西方都拒绝承认俄是市场经济国家。

2、实行“雪崩式”的私有化,导致国有财产的大量流失和使用效率下降。

据俄国家杜马材料,私有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一万亿美元。已私有化的12.5万家企业的平均售价仅1300美元。其中价值2000亿美元的500家大企业竟以72美元的“跳楼价”售出。

另外,私有化犯罪现象严重。仅内务部侦破的大案就近五万起。55%的资本和80%有表决权的股份落入少数“俄罗斯人”和犯罪团伙手中。私有化过程形成的六大金融工业集团现已控制全国50%的经济。非法转移国外的资金超过3000亿美元,使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3、一次性全面放开物价,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改革开始短短的数月内,俄便放开了95%的消费品和80%的生产资料的价格。1992年和1993年的年通胀率分别高达2500%和840%;而生产则急剧滑坡,工业生产两年累计下降31.3%,农业生产下降11.7%,基建投资减少49%。

4、长期实行过渡严厉的财政货币紧缩政策,大大恶化了企业再生产条件。

为遏止通货膨胀,政府采取抽紧银根,严格控制和大力减少货币发行量,并辅之以高贴现率、高利率、高税率。各种税收则占企业利率的70%-90%。货币不足和“金融缺血”引发了严重的支付危机;基建投资急剧萎缩,生产持续下滑。在紧缩政策无法平衡预算收支的情况下,政府大举国债,仅外债总额现已超过1500亿美元,国家陷入“债务经济”。

5、结构改革政策失当,后果严重。

军转民步骤过快过猛。原苏联经济高度军事化,80%的工业与军火生产相关。“休克疗法”规定在两年类使70%的军工企业实现转产。国家军事订货逐年大减,减幅已近80%。 此外,对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消极适应”政策,为充盈国库和偿还外债,政府对这些部门实行扶持和倾斜政策。1990-1997年,能源和原材料在出口总额中比例升至80%,机械业比重则从30%降至17%,轻工业比重从27%降至13%,农业在GDP 中的比重从16.5%减至6%左右。

6、过早、过渡实行外贸自由化和开放金融市场,沉重打击了民族经济,并引发多次金融危机。

早在1991年底,俄通过了外经活动自由化的法律,废除了外贸国家垄断制,取消了绝大多数商品进口的许可证制和配额制,大幅度减少关税,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目前,进口消费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在一些大城市则高达70-80%,给俄工农业生产造成致命打击。

同时,在国家外汇存底有限、干预能力不强、法制能力不健全的条件下,冒然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到1997年10月,外资已掌握了俄60-70%的股市交易额和40%的国债交易额。

短期外资带来了风险,1997年秋以来,俄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

俄罗斯失去的十年

经济危机与财政危机、金融危机、社会政治危机交织并发,长期经济衰退和高通货膨胀并存。20世纪90年代并认为是俄罗斯失去的十年

1、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从1992年到1996年,俄罗斯GDP 五年累计下降了46%;工业总产值下降了54%;农业总产值下降了40%。总经济水平倒退了将近20年。

2、通货膨胀恶性发展。1995年与1990年相比,消费品价格上涨了1700多倍。 俄罗斯失去的十年

3、对外贸易萎缩,债务负担沉重。1991年至1993年对外贸易分别下降了37.1%、23%、12%。卢布大幅度贬值。苏联时期官方规定的汇率卢布与美元的比价是1:3,而到1992年则为200:1,1995年跌至5800:1

4、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以1991年为基准,1997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30%-40%,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倒退到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思考:如何评价休克疗法?

(二)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外交

1、独立之初,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

(2)在军控问题上以退让为主。与美国达成《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放弃追求战略平衡,同意全部销毁俄罗斯战略武器中的“王牌”力量——陆基多弹头洲际导弹。

(3)在制度转轨和经济发展上,向西方学习,并一再呼吁西方对俄罗斯实行“新马歇尔计划”,扩大对俄罗斯的投资

(4)与亚太及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不断减少。

效果:

(1)损害了国家利益,也遭到国内民族主义势力的强烈反对

(2)西方仍然视俄罗斯为异己,继续对俄罗斯进行防范、削弱和限制,利用俄罗斯在经济政治上有求于西方的局面,干涉俄罗斯内政并向其传统利益范围渗透。西方开始酝酿北约东扩政策和加紧向独联体渗透,对俄罗斯构成了更大、更直接的威胁。

2、叶利钦时期的“双头鹰”政策

表现:

(1)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为战略依托,加快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确立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主导地位,抵御西方大国的渗透和北约东扩的影响

(2)把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同美国的关系放在优先地位。叶利钦“进入北半球文明大家庭”视为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和外交目标。但同时在北约东扩、伊拉克问题、车臣战争等问题上,采取抵制措施,与西方国家既合作又抗争。

(3)积极发展同亚太国家及其他地区国家的关系,参与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组织以及地区一体化进程,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例如与中国建立定期互访和对话机制;通过俄日两国首脑互访和签订政治、经济合作文件;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

三、普京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变革与大国目标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将总统的权柄交给了时任总理的普京。2000年3月,普京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正式当选俄联邦总统。

普京入住克里姆林宫标志着俄罗斯“民主改革尝试阶段”的结束和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2012年3月5日,普京以64%左右的得票率当选为新一任俄罗斯总统 。

2012年5月7日,普京宣誓就职俄罗斯总统。

普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年龄:1952年出生

学历:大学法律专业毕业 ·

特点:坚韧,有极强的耐力,很少表露感情。

从政历程: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联邦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安全局长、总理、总统。

(一)政治改革: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整体架构与“可控民主”

前总统叶利钦曾承认:“在俄罗斯有庞大的国家机构、有强大的军队和警察,却存在着如此的无政府状态……这意味着整个国家机器失灵了。”

到2008年普京卸任之时,俄罗斯形成了在多元民主框架下,把议会、政府、司法、主要政党和媒体掌握在手中,政权基本控制各个局面、精英团队相对团结的总统集权体制,或称“可控民主”体制。

具体做法:

第一,建立联邦区,构建垂直权力体系。

2000年,俄罗斯 89个联邦被划分为七个联邦区,联邦区的总统全权代表由总统任命,直接对总统负责,扩展总统在地方的权威。

2004年,修改地方领导选举产生办法,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确立中央裁决地方领导违法行为的权力,形成了中央约束地方的法律干预机制

从2005年起开始合并联邦主体,到2008年1月,原来的89个联邦主体已被压缩为84个。 第二,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

2001年~2002年, 俄罗斯颁布了《政党法》,在克里姆林宫的全力推动下,三大亲政府的党派联合成“统一俄罗斯”党,成为杜马中第一大党。

2007年产生的第五届杜马,不仅是“政权党”的又一次完胜,更体现出普京心目中政党政治的雏形——以“统一俄罗斯”和“公正俄罗斯”两个亲政权党为核心的,政权依靠政党、政党配合政权的局面。

第三,惩治严重违法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2003年10月,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寡头被捕,石油产量几乎占俄罗斯1/3的尤科斯石油公司被重新国有化。 俄罗斯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及尤科斯公司

第四,维护俄联邦领土的完整统一,重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2000年普京签署总统令,宣布对车臣进行直接总统治理,建立车臣执行机关。

车臣问题及车臣战争

1994年12月31日,俄军地面部队向城内进攻 ,1996年8月31日,在国内压力和大选逼近下,鲍里斯·叶利钦和车臣签署停火协定,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根据官方数字,俄军死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此外,是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死亡 。

1999年8月,俄罗斯抓住车臣叛军入侵临近的达吉斯坦这根导火索,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2000年2月初,俄军最终以阵亡官兵1173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恢复了对车臣地区的控制,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困扰俄罗斯的车臣阴云

2010年4月,俄罗斯地铁爆炸案

第五,加速推进国防现代化。

俄罗斯的军费规模从2000年的63亿迅速提升至2007年的310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16%-30%。总体来看,俄罗斯军事实力已接近苏联解体时的70%。

2007

和它的利益,不管是在自己的领土上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

视频资料:俄罗斯的军事情况

2、以实现增长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创新和改革

普京任期内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成就:

(二)普京确立大国地位的强势外交

2000年1月和6月,普京先后签署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和《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确立了全面均衡的大国外交方针。

在这些纲领性文件中,强调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是确保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最佳外部环境;确保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优势;反对美国单边主义,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扩大国际联系,积极参与地区事务等。提出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强调振兴国家经济、为经济发展服务是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

1、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

背景:

(1)911事件后,美国挺进高加索地区。西方国家不断向独联体国家推行民主和价值观,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资助和扶持下,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和吉尔吉斯坦的“郁金香革命”。

(2)北约和欧盟的“双东扩”使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不断压缩。

(3)独联体的离心倾向。2005年,土库曼斯坦退出独联体,2005年12月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倡导的、成员国包括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等共九国的“民主选择共同体”宣布成立,与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分庭抗礼”。

1、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

措施:

(1)通过俄白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加强独联体的内聚力,扶植“亲俄势力”,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2)动用经济手段特别是“能源牌”,打击“反俄”势力。

2、加强与欧洲的战略伙伴关系,构筑全新的俄欧关系

措施:

(1)经济上加强合作。欧盟所需石油和天然气的30%都来自俄罗斯,对欧贸易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50%以上。

(2)政治、安全等问题上加强对话,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处理地区危机等问题上加强合作。2004年11月,俄欧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5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欧峰会通过了关于俄欧经济空间、自由安全和司法空间和科教文化空间四个统一空间“路线图”的一揽子文件,为俄欧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争取与美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背景:

(1)美国通过实施北约东扩计划,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例如美国公布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2)美国干涉俄罗斯的内部事务,在对待车臣恐怖主义等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 措施:

提倡多极化,提出以国际法和联合国等多边机构为支柱,在解决全球问题时采取国际合作

4、扩展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稳步发展与中日印等国的关系

俄罗斯视亚太地区为“重要利益地区”

措施:

(1)俄中关系:2003年签署《中俄联合声明》,标志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

阶段。近年来,俄中高层互访频繁,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经贸、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扩大。

(2)俄印关系:深化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在俄中印三边框架中发展对话和扩大合作。

4、扩展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稳步发展与中日印等国的关系

(3)俄日关系:主张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与日本发展全方位伙伴关系

(4)俄罗斯关注与其战略利益攸关的中东和北非地区,积极着手重返中东,力图为实现中东和平发挥作用,以提高其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注重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以保持并扩大自己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和影响。

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走向示意图

《国际先驱论坛报》2005年4月22日

四、俄罗斯“强国梦”所面临的问题

国内:

(1)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其实力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5年GDP 仍约为美国的1/20

(2)科技创新与企业竞争意识不强。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很强,但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军事工业和一些重化工业领域,鲜有世界著名的产品品牌和技术水平很高的民用企业参与世界竞争

(3)对外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投资环境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影响外资的投入。俄罗斯至今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面临人口危机的制约。近十年来,俄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1120万人。人口危机必然导致劳动力匮乏、兵员不足,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

国际:

(1)现行国际秩序不利于俄罗斯的崛起。现行的国际秩序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他们特别不愿意后起大国特别是作为苏联继承者俄罗斯的挑战。

(2)美国对俄既定战略的制约。美国“遏俄”、“弱俄”,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战略方针不可能改变。

(3)传统势力范围失却的制约。北约,欧盟的双东扩,独联体内部被俄靠西离心倾向加剧。 “普京1.0时代”

美国《时代》杂志在解释把普京评为2007年度人物时对他的评价:

普京在八年执政期间,以“非常的手段”带领俄罗斯重新崛起、“回归世界强国之列”。 “普京2.0时代”:强人回归


相关内容

  • 中考专题: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文末附检测题)
  • 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一.专题概述: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纵观历史,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主要包括欧洲的发展历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近现代欧洲经历了称霸主宰世界.分裂与斗争.走向联合发展的历 ...

  • 9-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概念阐述]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势力叛乱;苏俄粮食等经济问题严重.目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大中小企业均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商业流通领域取 ...

  •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
  •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 ...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 ...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打印)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 ...

  • 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
  • 中学政史地2007.02 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 ●黄勇近现代的中美关系,走过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双方力量的消长,中美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对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进行阐述,以便于同学们理解和加深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一.近代美国侵华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⒈19世 ...

  •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一.选择题 1.(2011·海南中考) "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 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 ...

  • 历史在这里沉思_苏联解体近20年的思考
  • 历史在这里沉思 苏联解体近20年的思考 周新城 内容提要: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 并最终解体, 是20世纪末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苏联解体究竟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派别对此有完全不同的判断和诠释.在苏联解体近二十年之际, 要正确研究苏联解体, 应该把握好几点:首先, ...

  • 中国的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
  • 中国的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 徐蓝 牛大勇 载<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 论著选载157 一 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1980-1991)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美正式建交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学者能够从海外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