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1
2
3
师:这个作品同样是骑马的人,但是这里把人和马整个的面刻得全都低于周围。
这两个形象都是雕刻得低于周围平面的,这种雕刻的方法叫阴刻。
【图8】
师:现在请看这个作品,跟刚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对,这个作品的形象是突出来的,比周围泥板高。那么,你觉得它是怎么做出来的?用的什么方法?【图9】
生:„„
师:可以用贴的方法,就是
把树冠、树干、人、果子、盆等分别用泥皮切割好形象,然后贴到泥板上去。还可用刻的方法,但是这里的刻和前面那种阴刻是不一样的,这里是阳刻,就是把没有形象的地方刻去一层,使形象高于其它平面。简单来说,形象凹进去的是阴刻;形象突出来的是阳刻【图10、11、13】
师:这是民间面具和古代瓦当,我们先仔细看看它们的形象,然后想想,如果你来做这个造型的话,你打算怎样做?【图14】
4
生:„„
师:可以用刻、贴的方法,还可以用堆的方法。堆就是用小块的泥巴堆在底板上,一边按牢固衔接好,一边整理成需要的形状。比如这个脸是圆鼓鼓的,耳朵是椭圆的,就可以取一块小泥块按在脸颊的位置,中间高,往周围越来越低直到与底板衔接,就形成这样的鼓鼓的脸颊的效果。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比较自由、自然,但是容易使边线和造型不清楚,画面容易有混乱之感。(示范) 【图15】
师:当然,在做一个作品时更多的是综合使用这些技法,而不太可能单一使用一种,就看你怎样灵活巧妙地用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作品,学习一下这些小朋友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图16、17】
5
师:你们看,这些小朋友都做出了自己的想法,各人的造型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
很有趣。看了别人的作品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来试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欣赏各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浮雕作品,让学生在探索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感受了经典艺术的魅力。
4. 尝试
师:下面,我们小朋友就来试试,看看你能做出什么有趣的雕泥板作品。
大家做以前我要提点要求:好的作品要具备几个条件——形象清楚、构图饱满、内容有趣、与众不同。谁先来对照刚刚我们欣赏的作品,来说说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跟大家简单说说你打算做什么,怎么做?【图18、19】
生:„„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和分析,学生会打开思路、跃跃欲试,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做作品,通过观察—分析—设想—计划—实施,草图-调整—技法—制作—调整,培养学生做好一件事的完整程序。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最重要的事,那就是要大胆地做。你有再多的想法,再好的设计,还是要做出来,做得不好不要紧,还可以逐步调整完善;可是你不做出来,说的、想的再好也没有用。
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一个简单的泥板浮雕。
师:请小朋友介绍一下自己怎么做的。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做的也很认真。谁来说说这几个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6
生:„„
师:说得真好!这个作品的优点是„„不足是„„只要稍微加工一下,像这样(教师示范),就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好了!现在给你们5分钟时间,每个同学仔细看看、想想,把自己的作品再调整、完善一下。
生:第二次作业,调整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次做雕泥板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画面太乱,看不出主题内容、更突出不了重点;衔接处没有黏牢,随时会掉下;造型过小,这样既不可能做得出细节,和底板相比构图也不合理;造型太薄,凹凸感不明显甚至模糊不清;技法过于单一、造型过于简单、没有细节、造型僵硬呆板等等。在第一次做完以后,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让学生明白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要修改,不满意的地方怎么修改。然后通过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效果对比,让学生强烈感觉到差距,有目的、有方向地修改自己的作品,达到更好的效果。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改进自己,不要单纯地说好、不好,切忌一味表扬和否定。
4. 拓展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把造型做得立体感很强,凹凸的对比很强烈,就像这个,又厚又深,这种是深浮雕。有的同学做的又浅又薄,就像这个,是浅浮雕。【图21】
刚才我们都是每个人分开做的小的雕泥板作品,大家看,在公园里、酒店的大堂里经常会出现很大的浮雕,你们想想看,巨大的浮雕是怎么做的?
生:„„
师:对,可以把整个浮雕的内容分割成小块,编上号码分别做,这样就很容易操作,然后再把组装在一起固定,巨大的浮雕作品就做成了,我们经常看到大型浮雕有很多接缝,就是这个原因。【图22、23】
7
8
9
10
11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1
2
3
师:这个作品同样是骑马的人,但是这里把人和马整个的面刻得全都低于周围。
这两个形象都是雕刻得低于周围平面的,这种雕刻的方法叫阴刻。
【图8】
师:现在请看这个作品,跟刚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对,这个作品的形象是突出来的,比周围泥板高。那么,你觉得它是怎么做出来的?用的什么方法?【图9】
生:„„
师:可以用贴的方法,就是
把树冠、树干、人、果子、盆等分别用泥皮切割好形象,然后贴到泥板上去。还可用刻的方法,但是这里的刻和前面那种阴刻是不一样的,这里是阳刻,就是把没有形象的地方刻去一层,使形象高于其它平面。简单来说,形象凹进去的是阴刻;形象突出来的是阳刻【图10、11、13】
师:这是民间面具和古代瓦当,我们先仔细看看它们的形象,然后想想,如果你来做这个造型的话,你打算怎样做?【图14】
4
生:„„
师:可以用刻、贴的方法,还可以用堆的方法。堆就是用小块的泥巴堆在底板上,一边按牢固衔接好,一边整理成需要的形状。比如这个脸是圆鼓鼓的,耳朵是椭圆的,就可以取一块小泥块按在脸颊的位置,中间高,往周围越来越低直到与底板衔接,就形成这样的鼓鼓的脸颊的效果。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比较自由、自然,但是容易使边线和造型不清楚,画面容易有混乱之感。(示范) 【图15】
师:当然,在做一个作品时更多的是综合使用这些技法,而不太可能单一使用一种,就看你怎样灵活巧妙地用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作品,学习一下这些小朋友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图16、17】
5
师:你们看,这些小朋友都做出了自己的想法,各人的造型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
很有趣。看了别人的作品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来试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欣赏各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浮雕作品,让学生在探索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感受了经典艺术的魅力。
4. 尝试
师:下面,我们小朋友就来试试,看看你能做出什么有趣的雕泥板作品。
大家做以前我要提点要求:好的作品要具备几个条件——形象清楚、构图饱满、内容有趣、与众不同。谁先来对照刚刚我们欣赏的作品,来说说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跟大家简单说说你打算做什么,怎么做?【图18、19】
生:„„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和分析,学生会打开思路、跃跃欲试,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做作品,通过观察—分析—设想—计划—实施,草图-调整—技法—制作—调整,培养学生做好一件事的完整程序。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最重要的事,那就是要大胆地做。你有再多的想法,再好的设计,还是要做出来,做得不好不要紧,还可以逐步调整完善;可是你不做出来,说的、想的再好也没有用。
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一个简单的泥板浮雕。
师:请小朋友介绍一下自己怎么做的。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做的也很认真。谁来说说这几个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6
生:„„
师:说得真好!这个作品的优点是„„不足是„„只要稍微加工一下,像这样(教师示范),就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好了!现在给你们5分钟时间,每个同学仔细看看、想想,把自己的作品再调整、完善一下。
生:第二次作业,调整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次做雕泥板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画面太乱,看不出主题内容、更突出不了重点;衔接处没有黏牢,随时会掉下;造型过小,这样既不可能做得出细节,和底板相比构图也不合理;造型太薄,凹凸感不明显甚至模糊不清;技法过于单一、造型过于简单、没有细节、造型僵硬呆板等等。在第一次做完以后,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让学生明白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要修改,不满意的地方怎么修改。然后通过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效果对比,让学生强烈感觉到差距,有目的、有方向地修改自己的作品,达到更好的效果。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改进自己,不要单纯地说好、不好,切忌一味表扬和否定。
4. 拓展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把造型做得立体感很强,凹凸的对比很强烈,就像这个,又厚又深,这种是深浮雕。有的同学做的又浅又薄,就像这个,是浅浮雕。【图21】
刚才我们都是每个人分开做的小的雕泥板作品,大家看,在公园里、酒店的大堂里经常会出现很大的浮雕,你们想想看,巨大的浮雕是怎么做的?
生:„„
师:对,可以把整个浮雕的内容分割成小块,编上号码分别做,这样就很容易操作,然后再把组装在一起固定,巨大的浮雕作品就做成了,我们经常看到大型浮雕有很多接缝,就是这个原因。【图22、23】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