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浅议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摘要:学生只有形成有关的心智技能,才能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关键词:心智技能 物质活动 物质化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使他们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同时要教授心智技能,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策略,形成有关的心智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形成和发展能力,才能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心智技能的含义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一)心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

(二)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心智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

(1)对象具有观念性。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知识,是信息。

(2)执行具有内潜性。心智活动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

(3)结构具有简缩性。心智活动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字词一一说出,而是不完全的、片断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

(三)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所谓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

指心智活动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要求应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而不是任意的,而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

心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的操作活动向内部的心智活动转化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的五个阶段(根据加里培林心智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1)活动的定向阶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对象、内容,使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任务,并形成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

(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指学生通过实物的运用进行心智活动而言。物质化活动是指学生运用实物的模型、图片等进行心智活动而言。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是以实物、实物模型、图片等为支柱进行的心智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指不依赖实物而借助出声言语进行活动的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的心智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即心智活动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心智活动的阶段。

心智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思维活动表现

出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深刻性、广阔性等特点,外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表现为心智活动的熟练化。如某个问题,对于心智技能不熟练的人来说,可能是很困难、很伤脑筋的事,而对于心智活动熟练的人来说,解决此问题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意味着心智技能已经形成。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心智技能在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重视心智技能的培养,心智技能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的技能是心智技能的核心,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技能形成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能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和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促进他们心智技能的形成和提高。相反,如果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影响心智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二)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由于心智技能主要表现为在头脑内部以一定程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的方式,因此,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解答各类课题,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是促进心智技能形成的重要方面。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解答各种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审题;第二步分析题目,找出与解题相关的各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步确定解题的步骤和方式;第四步解答;第五步检验。经过反复

练习,学生就会形成按一定步骤分析事物的技能和习惯,产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三)使学生有应用技能的广泛机会,培养他们技能迁移的能力。教师在课程的组织和安排上,要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机会。只有在不同情境运用原理,才能真正把原理搞懂。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情境,以便使技能有更广泛的迁移机会。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仅要有一般的不带具体情节的课题,也要有内容比较具体和接近实际的课题;不仅要有文字作业,还要有操作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联系实际,形成并发展心智技能。

浅议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摘要:学生只有形成有关的心智技能,才能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关键词:心智技能 物质活动 物质化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使他们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同时要教授心智技能,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策略,形成有关的心智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形成和发展能力,才能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心智技能的含义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一)心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

(二)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心智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

(1)对象具有观念性。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知识,是信息。

(2)执行具有内潜性。心智活动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

(3)结构具有简缩性。心智活动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字词一一说出,而是不完全的、片断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

(三)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所谓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

指心智活动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要求应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而不是任意的,而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

心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的操作活动向内部的心智活动转化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的五个阶段(根据加里培林心智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1)活动的定向阶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对象、内容,使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任务,并形成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

(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指学生通过实物的运用进行心智活动而言。物质化活动是指学生运用实物的模型、图片等进行心智活动而言。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是以实物、实物模型、图片等为支柱进行的心智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指不依赖实物而借助出声言语进行活动的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的心智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即心智活动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心智活动的阶段。

心智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思维活动表现

出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深刻性、广阔性等特点,外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表现为心智活动的熟练化。如某个问题,对于心智技能不熟练的人来说,可能是很困难、很伤脑筋的事,而对于心智活动熟练的人来说,解决此问题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意味着心智技能已经形成。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心智技能在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重视心智技能的培养,心智技能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的技能是心智技能的核心,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技能形成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能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和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促进他们心智技能的形成和提高。相反,如果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影响心智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二)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由于心智技能主要表现为在头脑内部以一定程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的方式,因此,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解答各类课题,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是促进心智技能形成的重要方面。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解答各种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审题;第二步分析题目,找出与解题相关的各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步确定解题的步骤和方式;第四步解答;第五步检验。经过反复

练习,学生就会形成按一定步骤分析事物的技能和习惯,产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三)使学生有应用技能的广泛机会,培养他们技能迁移的能力。教师在课程的组织和安排上,要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机会。只有在不同情境运用原理,才能真正把原理搞懂。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情境,以便使技能有更广泛的迁移机会。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仅要有一般的不带具体情节的课题,也要有内容比较具体和接近实际的课题;不仅要有文字作业,还要有操作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联系实际,形成并发展心智技能。


相关内容

  • 第八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高等教师岗前培训材料)
  • 第八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 [评价目标] 1. 识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元认知.元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等术语. 2. 理解学习策略的内涵,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3. 了解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之间的关系,理解心智技能的实质. 4. 运用心智技能形 ...

  • 2010第07章 技能的形成
  •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练习时间分配不同,练习方式分为( ). A.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B.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 C.模拟练习与实际练习 D.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 2.从所涉及骨髂.肌肉大小,弹钢 ...

  • 教育心理学讲义
  •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大方面.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主体因素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 思维水平 2.教师 关键作用 目标.组织教学 3.教学内容: ...

  • 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
  • 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 ...

  • 教育心理学 各章节重点学习笔记
  •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考纲链接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教育心理学的 ...

  • [电工]家庭线路设计与安装
  • 一.课题说明 将"家庭线路设计与安装"作为课题,是基于如下考虑: 1.室内线路设计与安装是典型的电工工作项目,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将工作项目作为课题进行训练,将促进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培养工作能力. 2.本课题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任务和供检测的成果,易于操作. 3.在完成任务时学生有 ...

  • 中学教师资格证必须的心理学教材
  •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 ...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材
  •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习与教学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阶段: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岁-11.1 ...

  •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 <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不意味着它是一般教育原理在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