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造的火花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付学艳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
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要努力大胆的付诸行动。中
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不但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
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初中生物学摒弃了以往知
识的灌输形式,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实验过程胜于重视
实验结果。因此,生物课,尤其是生物实验课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
地。生物老师不仅是生物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的开拓者,更应为
生物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
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呼吸作用”一节中“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
放CO2”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
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就提
示能否用学生已知道的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
动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
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CO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
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跳出书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不同于教材的完整实验,对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这是由于他
们的思维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只要教师积极加以启发和引导也并非不可。因
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常常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以
此作为打开学生新思路的钥匙,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
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
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这个实验时,让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探究活动,根据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自己提
出问题假设,各实验小组自己选择所需的实验用具,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得
出结论。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
刻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
三 打破常规,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实现由
传统观念到现代思想观念,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时间 和空间去
创造,去实践。
在八年级生物下册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实验教学时,
探究活动过程中一学生把花生果实打开,他发现花生果实里种子粒数不一样。他的这一做法
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活动中应属操作错误。老师没有责备和批评他,而是利用他的发
现,引导学生在探究了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后再进行花生种子粒数的变异的探究。老师把学
生的错误变成一个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的契机,这样的变通能力令人叹服,这种具有创意
的教学更显睿智。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探究花生的变异现象,为验证生物的变异普遍
存在提供有力的例证,收获知识;还激励学生勇于打破先例,跳出书本的束缚,冲破思维定
势,变通地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开辟独创新颖的途经解决问题,收获科学的学习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四 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
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
“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
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
造。
当然,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需要足够的耐心,坚强的毅力和积
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生物实验学习过程中,我觉得除了以上这
些,,我们还要着意引导学生分析小组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做好课外小实验,留心日常生活
中的生物现象。
生物实验教学,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
实验教育;还要激发学生生物实验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
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课堂演示实实验、分组
探究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
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创造的火花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付学艳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
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要努力大胆的付诸行动。中
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不但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
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初中生物学摒弃了以往知
识的灌输形式,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实验过程胜于重视
实验结果。因此,生物课,尤其是生物实验课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
地。生物老师不仅是生物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的开拓者,更应为
生物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
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呼吸作用”一节中“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
放CO2”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
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就提
示能否用学生已知道的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
动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
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CO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
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跳出书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不同于教材的完整实验,对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这是由于他
们的思维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只要教师积极加以启发和引导也并非不可。因
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常常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以
此作为打开学生新思路的钥匙,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
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
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这个实验时,让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探究活动,根据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自己提
出问题假设,各实验小组自己选择所需的实验用具,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得
出结论。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
刻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
三 打破常规,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实现由
传统观念到现代思想观念,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时间 和空间去
创造,去实践。
在八年级生物下册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实验教学时,
探究活动过程中一学生把花生果实打开,他发现花生果实里种子粒数不一样。他的这一做法
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活动中应属操作错误。老师没有责备和批评他,而是利用他的发
现,引导学生在探究了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后再进行花生种子粒数的变异的探究。老师把学
生的错误变成一个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的契机,这样的变通能力令人叹服,这种具有创意
的教学更显睿智。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探究花生的变异现象,为验证生物的变异普遍
存在提供有力的例证,收获知识;还激励学生勇于打破先例,跳出书本的束缚,冲破思维定
势,变通地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开辟独创新颖的途经解决问题,收获科学的学习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四 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
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
“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
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
造。
当然,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需要足够的耐心,坚强的毅力和积
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生物实验学习过程中,我觉得除了以上这
些,,我们还要着意引导学生分析小组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做好课外小实验,留心日常生活
中的生物现象。
生物实验教学,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
实验教育;还要激发学生生物实验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
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课堂演示实实验、分组
探究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
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