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谈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周村区实验学校

潘淑频

谈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目前社会生活中,中学生心理现象的表现呈现多样化:有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对社会的不良诱惑缺乏辨别和抵抗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心胸非常狭窄,动辄为一点小摩擦或小矛盾而打架斗殴;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不堪忍受学习或就业的压力或失恋的痛苦,而放弃生命跳楼自杀;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与别人沟通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没有朋友,性格孤僻„„凡此种种,暴露出的学生缺乏理想、勤俭节约、宽容、珍爱生命、坚强意志、抗挫折能力差、团队合作意识差、闭锁等心理弊病,已经为社会所重视。这种种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的原因。本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迷失。

传统文化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对于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面对中国独生子女多的国情和中学生德育素质教育严峻的现状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教育引导价值,积极探索加强中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期初,我专门针对责任、挫折、理想等道德指标跟学生进行了交流沟通,发现学生们大多家庭、班级、社会责任意识较低,自尊心超强;我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家长忙于挣钱,家境都比较殷实,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普遍较少,为了弥补,对孩子消费上尽量满足,结果造成孩子盲目攀比的恶果,志存高远对部分孩子来说,只是一个成语。结合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我觉得传统文化教育在许多方面对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文化素养,富有理想追求

中学生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有的发生扭曲现象。而作为肩负着历史使命的中学生不但在文化上要有所追求,在精神上也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这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名人故事、传记、史料的介绍和学习中如赵普、屈原、苏武、史可法、谭嗣同等,此外结合我国历年来的“双百人物评选”中的“双百人物”的典型事例等吸取我国历代历史名人的人格理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其对信念、理想坚定不移地追求、坚守,为了维护自己的理想人格,为了坚持理想,弘扬信念,宁愿付出一切代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志存高远。坚定的信仰是人生路上的指南,不至于使人迷失了方向,走上歧途,培育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战胜挫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注重诚实守信,提倡勤俭节约

许多中学生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到当前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的是追逐金钱、私利,互相攀比,缺少公德心,缺少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等典故和名言都值得我们在加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勤俭节约方面加以学习与借鉴。用我们传统中现成的东西来教育学生讲求诚信,注重信誉,构建资源节约型节约型社会。

三、培养乐观性格,珍爱自我生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的“杀身”是为了“成仁”,为了理想、国家。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重生”的思想,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在对现世人生的关注、执着,在为现世人生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一点上,无论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是如此。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何其乐观豁达,贤人孝子“身体发肤”源于父母,怎可以擅自轻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当前中学生存在自杀现象,这种轻生的观念显然与传统文化精髓相悖。乐观豁达,肯定、尊重、悦纳、珍爱生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才是人生真谛。

四、文明交往礼为先,弘扬传统美德

中国自古就有“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忠诚仁德都是传统留给我们的美德,但中国现在对这些传统的继承还不如韩国和日本,这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出来的“小皇帝”、“小公主”其本能地在潜意识里认为世界都应该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目无尊长,这的确令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汗颜。因此,应该大力加强对学生“仁”“义”“礼”“智”“信”“忠”“孝”“ 廉”“悌”“忍”等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操守的宣传和理解,以灵活新颖的方式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众多古文无疑在孩子们的诵念当中把传统道德理念深入学生心中,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

五、倡导以和为贵 ,实现自然和谐

“和合”这个文化概念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已形成。“和”的含义是性质相异的元素和谐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合”的含义是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异质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沟通和融合。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把各种不同的因素和力量合理搭配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万事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形成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儒家经典《礼记》中关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描绘,就表达了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对和谐、和平的太平世界的向往和渴求。在我国民间,人际关系讲“以和为贵”,夫妻关系讲“琴瑟之和”,家庭关系讲“家和万事兴”等等,都说明注重“和合”的价值取向已获得人们普遍认可。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珍视。“不同”而能够“和”,才能形成多姿多彩的和谐统一。我们的国家是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色彩多样、内涵丰富的大社会,证明了“和而不同”思想的正确和可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为了学习上的分歧而争论。正是这种“君子和而不同”的体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更好的适应社会。

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初步懂得人类优秀文化的共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当前我们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传统文化的诸多因子都将有助于我们中学生良好人格形成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离不开我们身心的和谐,愿我们从内心深处共同努力,为他人、为自然,多做事,做好事、善事。并努力的工作与学习着,那么处在和谐世界的你一定会感到更幸福、快乐和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 姚伟钧著 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9

《中国哲学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家国结构与中国人》,岳庆平著,中华书局(香港)1989年版。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卷),王玉德、张全明等著,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智圆行方的世界》,龚红月等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简明中国文化史》 吴荣政、王锦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新论》 龚红月等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2 版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 龚红月等 香港中华百科出版社 2005 年版

《文化社会学》 司马云杰 山东人民出版社

谈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周村区实验学校

潘淑频

谈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目前社会生活中,中学生心理现象的表现呈现多样化:有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对社会的不良诱惑缺乏辨别和抵抗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心胸非常狭窄,动辄为一点小摩擦或小矛盾而打架斗殴;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不堪忍受学习或就业的压力或失恋的痛苦,而放弃生命跳楼自杀;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与别人沟通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没有朋友,性格孤僻„„凡此种种,暴露出的学生缺乏理想、勤俭节约、宽容、珍爱生命、坚强意志、抗挫折能力差、团队合作意识差、闭锁等心理弊病,已经为社会所重视。这种种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的原因。本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迷失。

传统文化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对于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面对中国独生子女多的国情和中学生德育素质教育严峻的现状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教育引导价值,积极探索加强中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期初,我专门针对责任、挫折、理想等道德指标跟学生进行了交流沟通,发现学生们大多家庭、班级、社会责任意识较低,自尊心超强;我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家长忙于挣钱,家境都比较殷实,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普遍较少,为了弥补,对孩子消费上尽量满足,结果造成孩子盲目攀比的恶果,志存高远对部分孩子来说,只是一个成语。结合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我觉得传统文化教育在许多方面对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文化素养,富有理想追求

中学生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有的发生扭曲现象。而作为肩负着历史使命的中学生不但在文化上要有所追求,在精神上也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这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名人故事、传记、史料的介绍和学习中如赵普、屈原、苏武、史可法、谭嗣同等,此外结合我国历年来的“双百人物评选”中的“双百人物”的典型事例等吸取我国历代历史名人的人格理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其对信念、理想坚定不移地追求、坚守,为了维护自己的理想人格,为了坚持理想,弘扬信念,宁愿付出一切代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志存高远。坚定的信仰是人生路上的指南,不至于使人迷失了方向,走上歧途,培育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战胜挫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注重诚实守信,提倡勤俭节约

许多中学生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到当前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的是追逐金钱、私利,互相攀比,缺少公德心,缺少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等典故和名言都值得我们在加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勤俭节约方面加以学习与借鉴。用我们传统中现成的东西来教育学生讲求诚信,注重信誉,构建资源节约型节约型社会。

三、培养乐观性格,珍爱自我生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的“杀身”是为了“成仁”,为了理想、国家。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重生”的思想,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在对现世人生的关注、执着,在为现世人生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一点上,无论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是如此。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何其乐观豁达,贤人孝子“身体发肤”源于父母,怎可以擅自轻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当前中学生存在自杀现象,这种轻生的观念显然与传统文化精髓相悖。乐观豁达,肯定、尊重、悦纳、珍爱生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才是人生真谛。

四、文明交往礼为先,弘扬传统美德

中国自古就有“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忠诚仁德都是传统留给我们的美德,但中国现在对这些传统的继承还不如韩国和日本,这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出来的“小皇帝”、“小公主”其本能地在潜意识里认为世界都应该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目无尊长,这的确令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汗颜。因此,应该大力加强对学生“仁”“义”“礼”“智”“信”“忠”“孝”“ 廉”“悌”“忍”等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操守的宣传和理解,以灵活新颖的方式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众多古文无疑在孩子们的诵念当中把传统道德理念深入学生心中,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

五、倡导以和为贵 ,实现自然和谐

“和合”这个文化概念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已形成。“和”的含义是性质相异的元素和谐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合”的含义是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异质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沟通和融合。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把各种不同的因素和力量合理搭配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万事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形成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儒家经典《礼记》中关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描绘,就表达了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对和谐、和平的太平世界的向往和渴求。在我国民间,人际关系讲“以和为贵”,夫妻关系讲“琴瑟之和”,家庭关系讲“家和万事兴”等等,都说明注重“和合”的价值取向已获得人们普遍认可。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珍视。“不同”而能够“和”,才能形成多姿多彩的和谐统一。我们的国家是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色彩多样、内涵丰富的大社会,证明了“和而不同”思想的正确和可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为了学习上的分歧而争论。正是这种“君子和而不同”的体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更好的适应社会。

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初步懂得人类优秀文化的共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当前我们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传统文化的诸多因子都将有助于我们中学生良好人格形成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离不开我们身心的和谐,愿我们从内心深处共同努力,为他人、为自然,多做事,做好事、善事。并努力的工作与学习着,那么处在和谐世界的你一定会感到更幸福、快乐和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 姚伟钧著 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9

《中国哲学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家国结构与中国人》,岳庆平著,中华书局(香港)1989年版。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卷),王玉德、张全明等著,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智圆行方的世界》,龚红月等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简明中国文化史》 吴荣政、王锦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新论》 龚红月等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2 版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 龚红月等 香港中华百科出版社 2005 年版

《文化社会学》 司马云杰 山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内容

  • 家长学校资 料 汇 编
  • XX 小学家长学校 资 料 汇 编 XX 小学家长学校 2012.6 前 言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民族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家长学校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主渠道,是密切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办好家长学校对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改进家庭教 ...

  • 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 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刘信蓉 我们常听人说:"这种有损党和国家的事,不是我干的,我可以用人格担保."人格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本性.特殊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各种教育 ...

  • 语文教师演讲--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 我们常常能听到有人说:"这种有损党和国家的事,不是我干的,我可以用人格担保."那么人格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本性.特殊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各种教育的逐渐形成的一种品质.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 ...

  • 大学塑造人格与增加知识哪个重要
  • 大学塑造人格与增加知识哪个重要 我方观点认 塑造指定形的过程.人格指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 以下陈述我方观点之所以正确的理由 1. 在大学阶级,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期,这期间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 ...

  •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戴志权)
  • :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法学) 课程名称:17 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学生姓名 戴 志 权 专 业 法 学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12 学 号 w[1**********]8 学习中心 衢州市电大 2012年2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 录 1健康人格 ...

  • 人格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 人格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 人格教育的意义 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 和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技能和智力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人格教育就是采用观察和评定方法了解学生的人 ...

  • 人格心理学论文
  • 当代教育中对学生人格心理培养的思考 姓名:张小虎 二零一二年三月 前言:"人格"是一个普遍使用的概念,但是,人们关于人格的认识既存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存在不同学科的差异.尤其是当代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形成和学生人格心理存在着血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考虑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 ...

  • 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陈锡敏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陈锡敏 摘要: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根本,法制教育是保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法制教育:健全人格塑造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 ...

  • 教师的心理素质
  •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素质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