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是心理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条件、目标和障碍。当学生面临一种情境,即学生可以利用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行动目标之间出现空缺时,根据给定的条件采取一定的转换方法克服障碍达到目标,这就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旨在以问题为中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品质都得到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它与问题不同,问题指的是个人不能理解的事物与确定的客观世界的矛盾。问题与情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

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三要素:第一,新的、未知的事物(目的),这是产生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对象——内容方面。第二,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探索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第三,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察觉到问题),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觉察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使思维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觉察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事物与学生认知差距就越少,他们可能完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步子就会迈得越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是心理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条件、目标和障碍。当学生面临一种情境,即学生可以利用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行动目标之间出现空缺时,根据给定的条件采取一定的转换方法克服障碍达到目标,这就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旨在以问题为中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品质都得到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它与问题不同,问题指的是个人不能理解的事物与确定的客观世界的矛盾。问题与情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

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三要素:第一,新的、未知的事物(目的),这是产生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对象——内容方面。第二,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探索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第三,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察觉到问题),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觉察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使思维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觉察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事物与学生认知差距就越少,他们可能完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步子就会迈得越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


相关内容

  • 15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会论文
  • 信息技术课中把脉"低效教学",促进"有效教学"的探索 [摘要]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低效教学"的表现:情境创设缺少愉悦性和有效性,探究过程偏向形式化,课堂练习简单随意等等.通过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即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剖析& ...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小结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学生变得爱问.爱交流,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闪现.鉴于此,我提出了本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稳定扎实,成效初见. 现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教学 ...

  • 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作者:张丽丽 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8期 摘 要: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入情境,使学生觉得课堂教学不再远离他们,具有亲切感和认同感,进行语言技能方面的训练,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交流的基 ...

  •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 [摘 要]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模式之一,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高 ...

  • 反比例函数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学习迁移
  • 作者:程阳清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年07期 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是看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否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或者从学校课堂迁移到社会生活中.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学习迁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直接影响人的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1].学习迁移通常理解为,把在一个情境中 ...

  • 数学教育概论资料
  • 数学教育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学活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活动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 2.数学活动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猜想.思维的能力 3.数学活动应该关注真实的活动: ●数学现实: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构成学生 ...

  • 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中国期刊网
  • 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9-25来源:<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8月第4期供稿文/冯文忠(江苏省溧阳市旧县小学213373) [导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 ...

  • 学习心得落实三维目标
  • 写一篇学习体会,谈一谈你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 教学情景可以分为几类?怎样的情景引入才是有效的? 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几点做法 物理教学要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初步 ...

  • 情境创设的方法及有效性
  • 情境创设的方法及有效性 ------谈小学生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 柳林一小:包颜发 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直至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就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基础的基础.而在小学阶段,中低年级计算教学又是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掌握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的重要阶段. 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