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完成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目标和任务。
具体目标:
1.课程内容取自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二、建设内容
在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相应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打破以知识逻辑为主线,通过项目整合知识与实践,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降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难度、深度,按文化过关的基本要求对文化课程内容简化,确保学生达到既满足职业生涯需要,又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本文化知识素养。以关键能力为目标,按理论够用的基本要求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去除课程中设计类和原理类等知识,增加实用类和操作类知识,构建宽基础专业课程模块。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所占的比例,按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以直接就业(上岗)为主要目标,构建专业技能模块。
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按任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目标,逐步形成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相仿的教学环境;加大对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机会。
研究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
我、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评价考核办法。
三、建设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1)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成立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实训中心副主任、科研处副主任等相关领导组成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指导、协调管理工作。
(2)专业课程开发项目小组 成立由专家、专业教师、实训和实习指导教师等组成的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课改调研、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并进行教学实施、课程评价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3)合作开发企业
由我校科研处牵头,组织课程开发人员与电子专业合作的相关企业人员进行调研,根据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人才需求以及在岗的职校毕业生的爱岗敬业、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专业发展趋势等,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制订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完善课程体系的开发。
(4)指导专家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不断聘请行业、企业、学校的专家进行指导,让现代企业的生产、用人等理念不断融入课程体系中,使新开发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超前性。
2.研究制订课程标准 根据调研,课程改革开发小组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项目课程模块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并对新课程体系研究制订课程标准。
新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
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 面向电子企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牢固掌握本专业必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电子技术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家用电器及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组装、调试、检验、维修、技术管理、采购、推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能适应我国电子工业第一线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中级技能型人才。
根据以上目标,在原教学计划基础上,修订完善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调整专业的课程体系,适度向专业技能倾斜,体现文体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专业技能课为学生技能训练服务,最终实现多能的建设目标。
4.确定与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研,确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主干课程,形成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电子绘图与制板》、《单片机技术》、《PLC控制技术》、《手机原理与维修》等课程为核心的教材体系。
5. 教材的选订、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 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机整合,删繁就简,避免学科型课程因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造成的单科教学周期长和课程间的交叉与重复。 专业职业技能模块(实验实训和实习实践等应用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贴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岗位的针对性,操作的指导性和学习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6.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各专业课程开发项目小组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聘请专家来校培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说课、教案学案设计、微课视频拍摄,动画制作等方法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7.确定与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达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教师、学习者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行多样化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观测、仪器设备操作、电路制作、成果演示、学习方法记录、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
8.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教学水平 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做到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参加国家、省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理论讲授,技术演练;培训内容多样化,如理论专题培训、新技术应用培训、实验技能培训、校本教材开发培训、教学方法培训、产教结合等。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
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
9.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
各专业课程改革开发小组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确定试点组成人员和试点班级,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完整、分工明确、时间安排合理。成立由课程改革开发小组组长挂帅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的课改试点工作小组,加强试点工作的统一计划与管理,注重过程性研究。
10.总结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成果 在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的同时,及时总结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将课程改革的相关材料收集整理,完成课程改革试验的研究报告,将研究过程资料汇编成册。汇编资料包括:(1)调研报告;(2)专家讨论记录;(3)制定的课程标准(4)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5)专业课程评价的相关资料;(6)课程实验中教师取得的有关研究成果;
(7)课程实验中反映学生技能发展提高的有关成果。
11.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
(1)大力加强实训室、一体化教室建设,突出实训的功能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装备、工具尽可能贴近职业真实。
(2)设计一些便予装拆、故障设置、又能及时恢复的项目。
(3)加大模拟仿真软件的投入,提高实训项目的适用性、直观性和经济性。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设立一定数量的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各岗位、工种间轮换,达到完成多方面的训练的教学要求。
(5)按照新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要求,编写与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指导书。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完成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目标和任务。
具体目标:
1.课程内容取自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二、建设内容
在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相应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打破以知识逻辑为主线,通过项目整合知识与实践,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降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难度、深度,按文化过关的基本要求对文化课程内容简化,确保学生达到既满足职业生涯需要,又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本文化知识素养。以关键能力为目标,按理论够用的基本要求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去除课程中设计类和原理类等知识,增加实用类和操作类知识,构建宽基础专业课程模块。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所占的比例,按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以直接就业(上岗)为主要目标,构建专业技能模块。
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按任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目标,逐步形成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相仿的教学环境;加大对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机会。
研究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
我、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评价考核办法。
三、建设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1)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成立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实训中心副主任、科研处副主任等相关领导组成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指导、协调管理工作。
(2)专业课程开发项目小组 成立由专家、专业教师、实训和实习指导教师等组成的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课改调研、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并进行教学实施、课程评价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3)合作开发企业
由我校科研处牵头,组织课程开发人员与电子专业合作的相关企业人员进行调研,根据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人才需求以及在岗的职校毕业生的爱岗敬业、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专业发展趋势等,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制订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完善课程体系的开发。
(4)指导专家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不断聘请行业、企业、学校的专家进行指导,让现代企业的生产、用人等理念不断融入课程体系中,使新开发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超前性。
2.研究制订课程标准 根据调研,课程改革开发小组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项目课程模块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并对新课程体系研究制订课程标准。
新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
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 面向电子企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牢固掌握本专业必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电子技术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家用电器及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组装、调试、检验、维修、技术管理、采购、推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能适应我国电子工业第一线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中级技能型人才。
根据以上目标,在原教学计划基础上,修订完善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调整专业的课程体系,适度向专业技能倾斜,体现文体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专业技能课为学生技能训练服务,最终实现多能的建设目标。
4.确定与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研,确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主干课程,形成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电子绘图与制板》、《单片机技术》、《PLC控制技术》、《手机原理与维修》等课程为核心的教材体系。
5. 教材的选订、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 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机整合,删繁就简,避免学科型课程因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造成的单科教学周期长和课程间的交叉与重复。 专业职业技能模块(实验实训和实习实践等应用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贴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岗位的针对性,操作的指导性和学习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6.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各专业课程开发项目小组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聘请专家来校培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说课、教案学案设计、微课视频拍摄,动画制作等方法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7.确定与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达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教师、学习者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行多样化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观测、仪器设备操作、电路制作、成果演示、学习方法记录、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
8.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教学水平 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做到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参加国家、省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理论讲授,技术演练;培训内容多样化,如理论专题培训、新技术应用培训、实验技能培训、校本教材开发培训、教学方法培训、产教结合等。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
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
9.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
各专业课程改革开发小组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确定试点组成人员和试点班级,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完整、分工明确、时间安排合理。成立由课程改革开发小组组长挂帅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的课改试点工作小组,加强试点工作的统一计划与管理,注重过程性研究。
10.总结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成果 在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的同时,及时总结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将课程改革的相关材料收集整理,完成课程改革试验的研究报告,将研究过程资料汇编成册。汇编资料包括:(1)调研报告;(2)专家讨论记录;(3)制定的课程标准(4)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5)专业课程评价的相关资料;(6)课程实验中教师取得的有关研究成果;
(7)课程实验中反映学生技能发展提高的有关成果。
11.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
(1)大力加强实训室、一体化教室建设,突出实训的功能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装备、工具尽可能贴近职业真实。
(2)设计一些便予装拆、故障设置、又能及时恢复的项目。
(3)加大模拟仿真软件的投入,提高实训项目的适用性、直观性和经济性。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设立一定数量的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各岗位、工种间轮换,达到完成多方面的训练的教学要求。
(5)按照新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要求,编写与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