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也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它主要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

第一手稿 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之后,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的。主要从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个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理论、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

在第一手稿工资部分里,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这实际上从表面上从表面上揭露了工人与资本的外在的那种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 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从而可以看出劳动者与产品之间的这种对立关系。

在“工资”部分里,他说“,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

于其它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这句话道出工人对资本家存在一种依赖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这句话在揭示来了社会现实,也凸显了“异化劳动”这一经济学现象。 在第一手稿的第XXII页,马克思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虽然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却不考察工人同生产的直接关系,掩盖了异化劳动。他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异化劳动。

综上,第一首稿马克思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而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低为最贱的商品的: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竞争的必然結果是资本在少数人少中积累起來,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他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間,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別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沒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第二手稿主要从另一角度论述了第一部分所提及的内容,即将视角放在了资本家与劳动的关系上——私有财产关系。在这部分里,资本家在逐步把工人的普遍劳动视为财富的普遍本质。

他指出“ 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 二者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对立以及各自同自身对立。这就像马克思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倒数第三段写道:“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现实的、实践的关系,以及它同产品的关系(作为一种情意状态),在与他相对立的非劳动者那里表现为理论的关系。”

第三手稿马克思要论述的自然是自我异化的扬弃之路。“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即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这里他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他指出“私有财产的主题本质,作为自为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介绍了私有财产与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明确提“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在私有制范围内,这一切却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这句话指出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对象”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同时引起的不同结果。

在这章节中,马克思还对“共产主义”做了明确的阐释,“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这篇著作,可以帮我们了解经济学中的一些现象,从现代化的思想角度来看,《手稿》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它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分析了人的在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至少在理论上有效的解决途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也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它主要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

第一手稿 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之后,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的。主要从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个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理论、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

在第一手稿工资部分里,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这实际上从表面上从表面上揭露了工人与资本的外在的那种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 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从而可以看出劳动者与产品之间的这种对立关系。

在“工资”部分里,他说“,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

于其它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这句话道出工人对资本家存在一种依赖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这句话在揭示来了社会现实,也凸显了“异化劳动”这一经济学现象。 在第一手稿的第XXII页,马克思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虽然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却不考察工人同生产的直接关系,掩盖了异化劳动。他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异化劳动。

综上,第一首稿马克思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而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低为最贱的商品的: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竞争的必然結果是资本在少数人少中积累起來,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他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間,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別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沒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第二手稿主要从另一角度论述了第一部分所提及的内容,即将视角放在了资本家与劳动的关系上——私有财产关系。在这部分里,资本家在逐步把工人的普遍劳动视为财富的普遍本质。

他指出“ 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 二者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对立以及各自同自身对立。这就像马克思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倒数第三段写道:“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现实的、实践的关系,以及它同产品的关系(作为一种情意状态),在与他相对立的非劳动者那里表现为理论的关系。”

第三手稿马克思要论述的自然是自我异化的扬弃之路。“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即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这里他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他指出“私有财产的主题本质,作为自为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介绍了私有财产与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明确提“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在私有制范围内,这一切却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这句话指出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对象”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同时引起的不同结果。

在这章节中,马克思还对“共产主义”做了明确的阐释,“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这篇著作,可以帮我们了解经济学中的一些现象,从现代化的思想角度来看,《手稿》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它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分析了人的在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至少在理论上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关内容

  • 异化的扬弃与共产主义_读马克思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异化的扬弃与共产主义 -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1周可.}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哲学批判,提出 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把人的自由的有愈识的活动视为人的类本质,认为共产主义 是通过异化的扬弃所实现的人 ...

  • 马克思晚年哲学创新的思想升华
  • [关键词] 晚年笔记:唯物史观:世界史观:<资本论> [摘 要] 马克思留下的晚年笔记群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群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放弃.中断<资本论>的写作,更没 ...

  • 马克思[手稿].ppt.Convertor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析 1.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异化劳动理论 3.劳动创造美(美的根源) 4."美的规律" 一.写作背景 1.外因:巴黎是革命中心. 2.内因:马克思从理论到实践,实现彻 底的唯物主义. "普照光" 从后思索法 人体 ...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笔记-第50页
  • 章节名: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页码:第50页 2012-08-12 20:11:18 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节中,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而私有财产累积到一定的量时才会反过来加剧劳动乃至人之异化.这个结论是从对所谓"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开始展开 ...

  • 马克思著作经典读后感
  • 马克思著作经典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 ...

  • 异化问题的哲学观
  •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演变状况 基本原理 杨嘉龙 2010822031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异化思想,也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异化概念对马克思来说是个历史的概念,它的内容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对待它的态度也随着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改变. ...

  •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1857-1858年手稿〉导言>解读 张一兵 [专题名称]哲学原理 [专 题 号]B1 [复印期号]1999年06期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研究>(京)1999年02期第82-89页 [作者简介]张一兵 南京大学 马克思的<〈 ...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 " 李海春" ∙ ∙ ∙ 李海春 zakuro@sina.com [1**********] 3 课程内容 ∙ ∙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 o o o o 环境 政治 文化 社会 4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的源与流 ...

  •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 作者:杨学功楼俊超 教学与研究 2012年11期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8-0049-08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于1939年和1941年分两册在莫斯科第一次以德文公开发表以后,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