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

摘要:该研究在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从学校主观幸福感的概

念入手,探讨了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测评与相关因素,并针对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

引言

近年来,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益成为主观幸福感的一个热点

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对青少年学生的学校生活幸福感的研究。学

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

响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和幸福体验。

1、学校主观幸福感的提出和概念

回顾已有的研究中,虽然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学校幸福感

(well-being in school或school well-being)这一概念,但是

都主要是针对测量上和操作上提出的界定,并没有准确定义其概念

的内涵;并且其中很多操作性定义中大多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忽视

了情感上的体验。

另外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例如陈姝娟(2003)提出

的学习主观幸福感、张懿(2007)提出的幸福教育目的观、徐廷福

(2008)的“快乐学校”、学校生活质量和学校生活满意度等等。

综上,本研究认同外国学者balatsky(1993)和huebner

(1994,1996)、我国学者田丽丽关于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结构,

认为学校主观幸福感是指学生群体依据自身的评价标准对学校生

活质量的主观评价,由学校生活满意度和在校情感体验两部分构

成。

2、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研究

近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和对其影响

因素的考察上,出于对主观幸福感测评和统计上的需要,把这些影

响因素进行重新归纳整理:

3.1 个体的客观因素

通常情况下,个体的客观因素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主要涉及到性别、年龄、年级、学业成绩和旷课情况等因素,其中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女的不同,年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群体结

构上有很大区别,年级、学业成绩和旷课情况上的差异主要是个体

在学校生活的表现。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个体客观因素对主观

幸福感的影响,尤其是在学校生活主观幸福感层面更加注重对性

别、年级和学业成绩三个因素的考察。

学者们对性别影响因素上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huebner等一部分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学生和青少年群体的一般生活满意度不存在

性别上的差异,但性别对学生群体的特别领域生活满意度存在差

别,也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男女差异,杨海荣

(2005)、谭千保(2007)、等发现中学生女生群体体验到的生活满

意度要明显高于男性;

研究还表明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主观幸福感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王

德强(2008)研究发现高职生的低年级在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

和环境满意度均高于高年级学生;甘雄(2010)利用自编初中生学

习生活主观幸福感量表在对初中生进行研究中发现性别差异只在

现有成就感受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并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林春湖

(2010)对中学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存在

显著的性别差异。

国内很多的研究都发现学业成绩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学

校因素之一,田丽丽(2007)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的

中学生在学校幸福感各个维度都高于学习成绩下等水平的学生;胡

芳(2011)等人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发

现学习成绩或者学习层次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3.2 家庭因素

目前,对家庭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上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

青少年群体和儿童群体,并且家庭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家

庭因素的研究有很多方面,如家庭状况(单亲、双亲、隔代)、父

母教养方式、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

研究还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都存在很大影响,

表现为温和型教养、溺爱型教养和严厉型教养三种方式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郑立新对小学高年级研究中表明否定性教养方式与幸福感

负相关,温和型教养方式与其正相关,溺爱型教养方式体验到的幸

福感最高。王金霞(2005)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否定性

教养方式负相关,与温和型和溺爱型呈正相关;林春湖(2010)对

中学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的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温和型、溺爱型教

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父亲严厉型对其有消极作

用。

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胡芳、

马迎华(2011)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表明来自大家庭和核心家庭

(双亲家庭)在主观幸福感总体以及各个维度上都比单亲、重组和

隔代家庭的得分显著要高。

此外,对于父母职业和文化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却有很大的

歧义,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人口学变量对中学生的学校幸福感不存在

显著差异,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存在显著差异。

3.3 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胡塞尔

的生活世界理论告诉人们学校是学生的两大生活世界之一,学生在

其中参与学校教育并获得发展,因此,学校生活幸福感是衡量青少

年学生的重要标准。

城乡差别是造成学生学校幸福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谭千保

(2007)等人的研究都表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某些维度存在城乡

差别,乡镇中学的学生生活满意度总体要比城市学生要高。

有研究还发现学校类型也是影响学校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主

要考察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对其影响,马颖、刘电芝(2005)针对初一

到高三的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表明非重点中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

显著低于重点中学。

另外,班级规模和师资规模也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学校因素,

国内外研究者开始日益关注对小规模班级结构对青少年学校幸福

感的影响。

4、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对中学生的学校幸福感展开了研究,但是正

如diener(2000)所说的那样:“人们虽然对主观幸福感的产生发展

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幸福感本身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有许多值

得研究的地方等学者们

去发现”,特别是在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

注,有待进一步本土化的研究发现。

4.1中学生学校生活的现状问题

当前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满意度的层面

上,而对中学生的积极体验、消极体验和总体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

不足。在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制下,不同国家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

是否存在差异?即在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各个层面上具有怎

样的特点,现状又如何?是否受个体状况、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

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是否与成人群体的研究成果一致或者存

在巨大差异?因此深入细致的考察中学生的学校生活现状和影响

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有必要。

4.2中学生的干预措施问题

不少研究发现,中学生群体幸福感的水平比其他群体的幸福感要

低很多,对学校生活的不满可能会导致很多的严重后果,旷课、逃

学、退学,甚至自杀等。而当前许多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注重

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也在逐步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变化,培养和塑

造积极、快乐的心态,提高中学生学校生活的满意度,从而促进身

心的正常发展。但是当前对于如何提高中学生幸福感干预措施只有

少量的几篇研究,而且都是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

方面进行努力,毫无疑问这方面的研究将会对中学生的生活起到重

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主观幸福感领域中一个急需要开发的研究方

向。

参考文献:

[1]谭千保,曾苗.(2007).548名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和生活满意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8), 544-547.

[2]王孝娃,杨林胜,陈纭,陶芳标.(2005).初中学生家庭关系影响

因素调查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4(010),941-942.

[3]张爱莲,黄希庭.(2010).从国内有关研究看经济状况对个体幸

福感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18(7),1068-1072.

[4]胡发稳.(2009).哈尼族中学生文化认同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

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002),86-90.

[5]胡发稳,李丽菊.(2010).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及与学校生活

满意度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02),144-148.

[6]朱翠英,银小兰.(2011).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的影响探析.湖

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0(001),143-144.

[7]张兴贵,何立国,郑雪.(2004).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

和量表编制.心理科学,27(5),1257-1260.

[8]田丽丽.(2007).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发展特点及其对学校归属

感的预测.心理学探新, 27(004), 48-53.

[9]陶芳标,孙莹,凤尔翠, 苏普玉,朱鹏.(2005).青少年学校生活

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中国学校卫

生,26(12),987-989.

[10]董妍,俞国良.(2007).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木.

心理学报, 39(5),852-860.

[11]丁新华,王极盛.(2004).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心理科

学进展,12(1), 59-66.

[12]刘旺.(2006).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城乡差异.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20(010), 647-649.

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

摘要:该研究在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从学校主观幸福感的概

念入手,探讨了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测评与相关因素,并针对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

引言

近年来,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益成为主观幸福感的一个热点

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对青少年学生的学校生活幸福感的研究。学

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

响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和幸福体验。

1、学校主观幸福感的提出和概念

回顾已有的研究中,虽然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学校幸福感

(well-being in school或school well-being)这一概念,但是

都主要是针对测量上和操作上提出的界定,并没有准确定义其概念

的内涵;并且其中很多操作性定义中大多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忽视

了情感上的体验。

另外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例如陈姝娟(2003)提出

的学习主观幸福感、张懿(2007)提出的幸福教育目的观、徐廷福

(2008)的“快乐学校”、学校生活质量和学校生活满意度等等。

综上,本研究认同外国学者balatsky(1993)和huebner

(1994,1996)、我国学者田丽丽关于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结构,

认为学校主观幸福感是指学生群体依据自身的评价标准对学校生

活质量的主观评价,由学校生活满意度和在校情感体验两部分构

成。

2、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研究

近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和对其影响

因素的考察上,出于对主观幸福感测评和统计上的需要,把这些影

响因素进行重新归纳整理:

3.1 个体的客观因素

通常情况下,个体的客观因素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主要涉及到性别、年龄、年级、学业成绩和旷课情况等因素,其中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女的不同,年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群体结

构上有很大区别,年级、学业成绩和旷课情况上的差异主要是个体

在学校生活的表现。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个体客观因素对主观

幸福感的影响,尤其是在学校生活主观幸福感层面更加注重对性

别、年级和学业成绩三个因素的考察。

学者们对性别影响因素上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huebner等一部分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学生和青少年群体的一般生活满意度不存在

性别上的差异,但性别对学生群体的特别领域生活满意度存在差

别,也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男女差异,杨海荣

(2005)、谭千保(2007)、等发现中学生女生群体体验到的生活满

意度要明显高于男性;

研究还表明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主观幸福感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王

德强(2008)研究发现高职生的低年级在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

和环境满意度均高于高年级学生;甘雄(2010)利用自编初中生学

习生活主观幸福感量表在对初中生进行研究中发现性别差异只在

现有成就感受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并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林春湖

(2010)对中学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存在

显著的性别差异。

国内很多的研究都发现学业成绩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学

校因素之一,田丽丽(2007)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的

中学生在学校幸福感各个维度都高于学习成绩下等水平的学生;胡

芳(2011)等人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发

现学习成绩或者学习层次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3.2 家庭因素

目前,对家庭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上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

青少年群体和儿童群体,并且家庭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家

庭因素的研究有很多方面,如家庭状况(单亲、双亲、隔代)、父

母教养方式、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

研究还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都存在很大影响,

表现为温和型教养、溺爱型教养和严厉型教养三种方式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郑立新对小学高年级研究中表明否定性教养方式与幸福感

负相关,温和型教养方式与其正相关,溺爱型教养方式体验到的幸

福感最高。王金霞(2005)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否定性

教养方式负相关,与温和型和溺爱型呈正相关;林春湖(2010)对

中学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的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温和型、溺爱型教

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父亲严厉型对其有消极作

用。

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胡芳、

马迎华(2011)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表明来自大家庭和核心家庭

(双亲家庭)在主观幸福感总体以及各个维度上都比单亲、重组和

隔代家庭的得分显著要高。

此外,对于父母职业和文化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却有很大的

歧义,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人口学变量对中学生的学校幸福感不存在

显著差异,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存在显著差异。

3.3 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胡塞尔

的生活世界理论告诉人们学校是学生的两大生活世界之一,学生在

其中参与学校教育并获得发展,因此,学校生活幸福感是衡量青少

年学生的重要标准。

城乡差别是造成学生学校幸福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谭千保

(2007)等人的研究都表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某些维度存在城乡

差别,乡镇中学的学生生活满意度总体要比城市学生要高。

有研究还发现学校类型也是影响学校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主

要考察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对其影响,马颖、刘电芝(2005)针对初一

到高三的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表明非重点中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

显著低于重点中学。

另外,班级规模和师资规模也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学校因素,

国内外研究者开始日益关注对小规模班级结构对青少年学校幸福

感的影响。

4、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对中学生的学校幸福感展开了研究,但是正

如diener(2000)所说的那样:“人们虽然对主观幸福感的产生发展

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幸福感本身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有许多值

得研究的地方等学者们

去发现”,特别是在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

注,有待进一步本土化的研究发现。

4.1中学生学校生活的现状问题

当前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满意度的层面

上,而对中学生的积极体验、消极体验和总体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

不足。在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制下,不同国家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

是否存在差异?即在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各个层面上具有怎

样的特点,现状又如何?是否受个体状况、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

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是否与成人群体的研究成果一致或者存

在巨大差异?因此深入细致的考察中学生的学校生活现状和影响

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有必要。

4.2中学生的干预措施问题

不少研究发现,中学生群体幸福感的水平比其他群体的幸福感要

低很多,对学校生活的不满可能会导致很多的严重后果,旷课、逃

学、退学,甚至自杀等。而当前许多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注重

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也在逐步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变化,培养和塑

造积极、快乐的心态,提高中学生学校生活的满意度,从而促进身

心的正常发展。但是当前对于如何提高中学生幸福感干预措施只有

少量的几篇研究,而且都是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

方面进行努力,毫无疑问这方面的研究将会对中学生的生活起到重

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主观幸福感领域中一个急需要开发的研究方

向。

参考文献:

[1]谭千保,曾苗.(2007).548名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和生活满意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8), 544-547.

[2]王孝娃,杨林胜,陈纭,陶芳标.(2005).初中学生家庭关系影响

因素调查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4(010),941-942.

[3]张爱莲,黄希庭.(2010).从国内有关研究看经济状况对个体幸

福感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18(7),1068-1072.

[4]胡发稳.(2009).哈尼族中学生文化认同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

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002),86-90.

[5]胡发稳,李丽菊.(2010).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及与学校生活

满意度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02),144-148.

[6]朱翠英,银小兰.(2011).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的影响探析.湖

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0(001),143-144.

[7]张兴贵,何立国,郑雪.(2004).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

和量表编制.心理科学,27(5),1257-1260.

[8]田丽丽.(2007).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发展特点及其对学校归属

感的预测.心理学探新, 27(004), 48-53.

[9]陶芳标,孙莹,凤尔翠, 苏普玉,朱鹏.(2005).青少年学校生活

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中国学校卫

生,26(12),987-989.

[10]董妍,俞国良.(2007).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木.

心理学报, 39(5),852-860.

[11]丁新华,王极盛.(2004).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心理科

学进展,12(1), 59-66.

[12]刘旺.(2006).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城乡差异.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20(010), 647-649.


相关内容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15:59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 ...

  • 主观幸福感
  •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是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本研究从本土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理论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发展特点,与大 ...

  • 本科生论文范本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高三与大一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王桂平 所在学院 学院 专 业 心理学 班级(届) 2007 级 完成日期 2011 年 5 月 10 日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前言„„„„„„„„„„„„„„„„„„„„() ...

  • [引用]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与分析
  • 本文引用自思想家<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99名教师问卷调查发现,(1)不同教师群体在知足充裕体验指数上有显著性差异:(2)性别在家庭氛围体验指数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高于男性:(3)年龄对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生活满 ...

  • 多题测量工具
  • 多题测量工具 针对单题量表的缺陷,研究者们发展了多题量表.早期的多题测量工具主要针对主 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Bradburn在 1969年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 (Affect Balance Scales,ABS),它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情感平衡三个分量表; 西北 ...

  •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索90后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 摘要:积极心理教育是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趋势,其研究的三个主题为: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环境.本文重点探讨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和体验,使他们能以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90后大学生: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 ...

  • 心理学研究报告
  • 人的情绪.压力与健康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人的情绪与压力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构成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探讨情绪和压力对人的影响作用.研究利用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化工及部门各班.各部门人员进行交谈.研究发现,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互动.沟通过 ...

  • 关于提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思考
  • 摘 要:教师幸福是教育幸福的前提.教师只有感受到职业幸福,爱岗乐业,才会产生从业的满腔激情和不竭动力.分析影响高职教师幸福的因素,提出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同时惠及高职学生,促进他们的幸福成长. 关键词:高职教师 幸福感 ...

  • 电大教育学答案
  •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一.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