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以来,法国“单挑”已经不是德国的对手,必须拉上帮手例如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避免法国的崩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国背后袭击德国,使得使得德国不得不修改“施里芬计划”,从西线抽调兵力增援东普鲁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名义上是1939年9月德国偷袭波兰,其实应该是1940年5月德国偷袭法国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实施的“曼施坦因计划”其实是当年“施里芬计划”的升级版,即绕道法国北部奔袭巴黎,击败法国后再击败俄国(苏联)。为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从背后“捅刀子”,1939年8月先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这直接导致德国一旦向法国大规模进攻,法国的崩溃将不可避免。英国海军固然强大,但英国陆军却很脆弱,英法联军在陆地上不足以单独抗拒德国倾国之兵的进攻。
法国似乎在拿破仑以后再也没有优秀军事家,无论是普法战争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都是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向德国(普鲁士)边境发起进攻,而德国(普鲁士)都是将主力集中到一点突然切入法国境内。普法战争时,普鲁士军队从距离比利时仅14公里的色当选择突破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选择比利时作为突破口。吃过两次亏,法国竟然依旧把防御重点放在德法边界甚至修筑马其诺防线,这就导致法国第三次遭遇德国(普鲁士)军队从法国北部切入。既然没有俄国(苏联)在后面大规模进攻德国北方迫使德国回援,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出现普法战争式的溃败也就不可避免。
法国不愿意与苏联结盟共同反对德国,也就使得苏联抛开法国转而与德国结盟。法国误以为德国进攻波兰后会继续进攻“东进”进攻苏联,也就使得德国可以轻松与苏联(俄国)第四次共同瓜分波兰,解除东面威胁。苏联误以为德国进攻法国后会继续进攻英国,或者英德战争结束前不会进攻苏联,不料德国击败法国后腾出手来就准备“东线作战”。正是因为法国与苏联的相互猜忌,才使得德国创造了灭亡法国的军事奇迹。
其实斯大林坐观德国入侵法国也是战略错误,要知道“施里芬计划”本就是解决法国后在回头解决苏联(俄国)。一旦法国崩溃,苏联就要单独面对更加强大的德国军队。如果1940年5月德国军队攻入法国时,苏联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突然出兵德国东部,那么上百个师的苏联强大军团也会迫使德国再次从西线抽调重兵驰援东线,苏联也就可以避免1941年6月遭受偷袭后长期的孤立无援。要知道第二战场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苏联在3年内几乎是单独抗击德国的装甲兵团。苏联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代价过于高昂。(待续)
普法战争以来,法国“单挑”已经不是德国的对手,必须拉上帮手例如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避免法国的崩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国背后袭击德国,使得使得德国不得不修改“施里芬计划”,从西线抽调兵力增援东普鲁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名义上是1939年9月德国偷袭波兰,其实应该是1940年5月德国偷袭法国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实施的“曼施坦因计划”其实是当年“施里芬计划”的升级版,即绕道法国北部奔袭巴黎,击败法国后再击败俄国(苏联)。为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从背后“捅刀子”,1939年8月先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这直接导致德国一旦向法国大规模进攻,法国的崩溃将不可避免。英国海军固然强大,但英国陆军却很脆弱,英法联军在陆地上不足以单独抗拒德国倾国之兵的进攻。
法国似乎在拿破仑以后再也没有优秀军事家,无论是普法战争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都是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向德国(普鲁士)边境发起进攻,而德国(普鲁士)都是将主力集中到一点突然切入法国境内。普法战争时,普鲁士军队从距离比利时仅14公里的色当选择突破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选择比利时作为突破口。吃过两次亏,法国竟然依旧把防御重点放在德法边界甚至修筑马其诺防线,这就导致法国第三次遭遇德国(普鲁士)军队从法国北部切入。既然没有俄国(苏联)在后面大规模进攻德国北方迫使德国回援,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出现普法战争式的溃败也就不可避免。
法国不愿意与苏联结盟共同反对德国,也就使得苏联抛开法国转而与德国结盟。法国误以为德国进攻波兰后会继续进攻“东进”进攻苏联,也就使得德国可以轻松与苏联(俄国)第四次共同瓜分波兰,解除东面威胁。苏联误以为德国进攻法国后会继续进攻英国,或者英德战争结束前不会进攻苏联,不料德国击败法国后腾出手来就准备“东线作战”。正是因为法国与苏联的相互猜忌,才使得德国创造了灭亡法国的军事奇迹。
其实斯大林坐观德国入侵法国也是战略错误,要知道“施里芬计划”本就是解决法国后在回头解决苏联(俄国)。一旦法国崩溃,苏联就要单独面对更加强大的德国军队。如果1940年5月德国军队攻入法国时,苏联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突然出兵德国东部,那么上百个师的苏联强大军团也会迫使德国再次从西线抽调重兵驰援东线,苏联也就可以避免1941年6月遭受偷袭后长期的孤立无援。要知道第二战场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苏联在3年内几乎是单独抗击德国的装甲兵团。苏联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代价过于高昂。(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