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
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辽阔的国土: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缅、老、越。)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2度,距离相距52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③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宽度为12海里,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④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有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⑤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3、行政区域的划分:
①、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包括自治县、自治州、市)乡(民族乡、镇)
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③、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2、省级行政区域:
①、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②、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③、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④、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⑤、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云南省(云或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广东省(粤)、台湾省(台)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13.41亿,占世界人口1/5以,人口增长较快。
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破坏严重;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失业人口增多等。
计划生育①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特点)是:A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B 老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②基本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人口分布不均衡①人口东多西少:原因:东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湿润多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而西部高原、山地多,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生产力低。 ②东西人口地理分界线: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人口总数前四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河南(豫)、山东(鲁)、广东(粤)、四川(川或蜀) 面积前三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的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500
万
以上的民族有5个。(壮回维蒙藏),壮族人最多,
2、 民族分布:①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②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③少数民族中回族分布最广泛,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分布最多的省区 3、 民族政策: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藏族的集体舞、傣族的泼水节、朝鲜族的长鼓舞、蒙古族的摔跤和乐器马头琴)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一、地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分布。
1、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包括: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地、高原、盆地为主。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平原、丘陵为主。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A 、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B 、河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C 、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D 、水电: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蕴藏者丰富的水能。 二、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在各类地形中山地所占比重最大,约33%,平原面积仅占12%。
3、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三、地形复杂多样
1、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 “骨架”。
A 、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B 、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C 、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等。D 、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E 、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2, 、主要地形区
A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崎岖不平)B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聚宝盆)、四川盆地(紫色盆地)C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面积最大、黑土地)、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D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显著。 2、季风气候显著:在我国有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风的特点是温暖湿润,受它影响的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冬季风的特点是寒冷干燥,受它影响的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②、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以东以南是季风区,以西以北是非季风区,由此看出,我国的季风气候面积广大。
③、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长短和雨带推移。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
④、受海陆位置、季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容易引发旱涝灾害。降水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年降水量呈现出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
二、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气温的特点:①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自南向北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②在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我国夏季平均气温在16℃以上) 2、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根据活动积温②类型五个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另外还有一个青藏高原区。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地区。
5、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东部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五、补充:秦岭——淮河一线是:
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②、年降水量800mm 等降水量线; 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④、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⑤、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⑥、耕地中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⑦、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⑧、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一、河流湖泊众多
1、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为外流区。大多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地区的河流一般汛期较短、有结冰期,除东北地区部分河流外,它们大多流量小、含沙量大;南方地区的河流大多流量大、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内流河水量小,夏季接纳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后形成汛期,此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3、我国湖泊众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我国最大咸水湖)、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等,其中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二、长江
1、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度最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中游蜿蜒曲折,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下游:湖口至入海口)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2、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流经沪(上海)11个省区,注入东海。
3、干流流经主要地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与长江交汇处的城市:
雅砻江:攀枝花 岷江:宜宾 嘉陵江:重庆;
乌江:涪陵 汉江:武汉 湘江:岳阳 赣江:九江
5、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支流南北延伸,水运网庞大,无封冻期,宜宾以下四季通航,航运价值大。
6、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 7、主要水利设施: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 8、开发利用:航运,发电,灌溉,淡水养殖,旅游
9、长江洪涝发生原因: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③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10、长江治理措施:(荆江河段“九曲回肠”之称)
① 加固江防大堤;② 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③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④ 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⑤ 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⑥ 禁止人产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来,减少抗洪压力;⑦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三、黄河
1、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几”字型,向东流经九省区,注入渤海; 2、上中下游分界点: A 、上游(源头至河口):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发电;并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B 、中游(河口至桃花峪):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流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C 、下游 (桃花峪津至入海口):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3、干流流经主要地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5、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受纬度位置影响,在初春时节,形成凌汛。 6、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流经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黄土质地疏松,易被侵蚀;加上人为滥垦乱伐,破坏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7、治理与开发
①、治理上中游: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植树造林)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②开发水能:龙羊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灌溉:河西走廊成 “塞上江南”生活生产用水:“引黄济青”、“引黄济津”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特点
1、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2、特点:A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其中草地和难利用土地比重较大,耕地、林地
比重较小; B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以旱地为主,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的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区; C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各类土地人均占有量小,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很少。D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较差,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且开发难度较大。
3、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乱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4、对策:法律:《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全国土地日:6月25日
第二节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再加上分布不均,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的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从时间分配看,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
①兴修水利工程,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②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最引人注目的是南水北调工程; 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的分类及分布
1、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③著名畜种分别是: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宁夏
滩羊,西藏牦牛、藏绵羊,青海牦牛、新疆细毛羊。 4、林业的分布:三大林区:东北林区(最大)、东南林区、西南林区。
5、渔业的分布: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我国渔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海域。四大海洋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我国最大渔场是位于东海的舟山渔场。 二、农业基地建设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首先要考虑自然条件的特点。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在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适宜发展淡水渔业;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等。 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要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因素。
2、走现代农业之路: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一、工业与我们
1、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3、重工业是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轻工业是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
二、工业的分布
1、东部地区工业分布密集,西部地区工业分布稀疏,呈现出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2、两大工业地带: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 3、四大工业基地:
①辽中南工业基地 重工业为主
②京津唐工业基地 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③沪宁杭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轻工业为主 三、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高新技术产业特点:①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所占的比重大;②成本中用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所占份额大;③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④此外能源、原材料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
3、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依附于大城市与高校和科研单位集聚地,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4、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第三节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一、我国的铁路干线和枢纽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只能运输气体和液体)。
2、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较小。
3、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①、我国铁路网的骨架,
呈东西方向延伸的有:滨绥—滨洲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昆线、南昆线等;
呈南北方向延伸的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等。
4、交通运输枢纽: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沈阳、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
①、选择客运或货运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与运输价格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运输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
②、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不大的用航空运输(飞机);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用公路运输(汽车)、远程用铁路运输(火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用铁路运输(火车)或水运(船舶)。 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1、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服饰与地理环境:例:藏袍(气温日较差很大);蒙古族毛皮服饰(牧区)。 (2)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北方吃面食(种小麦);南方吃米饭(种水稻);新疆等地以肉奶为主(牧区);北方饮暖性的红茶和花茶(低温);南方饮绿茶(炎热)。
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中国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长城、北京故宫、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承德避暑山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皖南古村落、黄山、泰山等。
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要坚持科学利用、合理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旅游:黎族—竹竿舞;傣族—泼水节;汉族—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赛龙舟。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
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辽阔的国土: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缅、老、越。)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2度,距离相距52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③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宽度为12海里,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④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有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⑤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3、行政区域的划分:
①、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包括自治县、自治州、市)乡(民族乡、镇)
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③、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2、省级行政区域:
①、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②、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③、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④、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⑤、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云南省(云或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广东省(粤)、台湾省(台)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13.41亿,占世界人口1/5以,人口增长较快。
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破坏严重;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失业人口增多等。
计划生育①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特点)是:A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B 老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②基本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人口分布不均衡①人口东多西少:原因:东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湿润多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而西部高原、山地多,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生产力低。 ②东西人口地理分界线: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人口总数前四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河南(豫)、山东(鲁)、广东(粤)、四川(川或蜀) 面积前三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的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500
万
以上的民族有5个。(壮回维蒙藏),壮族人最多,
2、 民族分布:①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②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③少数民族中回族分布最广泛,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分布最多的省区 3、 民族政策: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藏族的集体舞、傣族的泼水节、朝鲜族的长鼓舞、蒙古族的摔跤和乐器马头琴)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一、地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分布。
1、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包括: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地、高原、盆地为主。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平原、丘陵为主。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A 、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B 、河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C 、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D 、水电: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蕴藏者丰富的水能。 二、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在各类地形中山地所占比重最大,约33%,平原面积仅占12%。
3、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三、地形复杂多样
1、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 “骨架”。
A 、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B 、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C 、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等。D 、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E 、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2, 、主要地形区
A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崎岖不平)B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聚宝盆)、四川盆地(紫色盆地)C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面积最大、黑土地)、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D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显著。 2、季风气候显著:在我国有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风的特点是温暖湿润,受它影响的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冬季风的特点是寒冷干燥,受它影响的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②、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以东以南是季风区,以西以北是非季风区,由此看出,我国的季风气候面积广大。
③、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长短和雨带推移。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
④、受海陆位置、季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容易引发旱涝灾害。降水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年降水量呈现出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
二、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气温的特点:①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自南向北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②在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我国夏季平均气温在16℃以上) 2、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根据活动积温②类型五个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另外还有一个青藏高原区。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地区。
5、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东部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五、补充:秦岭——淮河一线是:
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②、年降水量800mm 等降水量线; 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④、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⑤、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⑥、耕地中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⑦、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⑧、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一、河流湖泊众多
1、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为外流区。大多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地区的河流一般汛期较短、有结冰期,除东北地区部分河流外,它们大多流量小、含沙量大;南方地区的河流大多流量大、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内流河水量小,夏季接纳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后形成汛期,此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3、我国湖泊众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我国最大咸水湖)、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等,其中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二、长江
1、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度最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中游蜿蜒曲折,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下游:湖口至入海口)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2、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流经沪(上海)11个省区,注入东海。
3、干流流经主要地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与长江交汇处的城市:
雅砻江:攀枝花 岷江:宜宾 嘉陵江:重庆;
乌江:涪陵 汉江:武汉 湘江:岳阳 赣江:九江
5、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支流南北延伸,水运网庞大,无封冻期,宜宾以下四季通航,航运价值大。
6、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 7、主要水利设施: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 8、开发利用:航运,发电,灌溉,淡水养殖,旅游
9、长江洪涝发生原因: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③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10、长江治理措施:(荆江河段“九曲回肠”之称)
① 加固江防大堤;② 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③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④ 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⑤ 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⑥ 禁止人产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来,减少抗洪压力;⑦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三、黄河
1、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几”字型,向东流经九省区,注入渤海; 2、上中下游分界点: A 、上游(源头至河口):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发电;并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B 、中游(河口至桃花峪):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流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C 、下游 (桃花峪津至入海口):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3、干流流经主要地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5、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受纬度位置影响,在初春时节,形成凌汛。 6、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流经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黄土质地疏松,易被侵蚀;加上人为滥垦乱伐,破坏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7、治理与开发
①、治理上中游: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植树造林)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②开发水能:龙羊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灌溉:河西走廊成 “塞上江南”生活生产用水:“引黄济青”、“引黄济津”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特点
1、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2、特点:A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其中草地和难利用土地比重较大,耕地、林地
比重较小; B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以旱地为主,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的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区; C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各类土地人均占有量小,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很少。D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较差,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且开发难度较大。
3、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乱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4、对策:法律:《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全国土地日:6月25日
第二节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再加上分布不均,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的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从时间分配看,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
①兴修水利工程,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②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最引人注目的是南水北调工程; 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的分类及分布
1、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③著名畜种分别是: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宁夏
滩羊,西藏牦牛、藏绵羊,青海牦牛、新疆细毛羊。 4、林业的分布:三大林区:东北林区(最大)、东南林区、西南林区。
5、渔业的分布: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我国渔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海域。四大海洋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我国最大渔场是位于东海的舟山渔场。 二、农业基地建设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首先要考虑自然条件的特点。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在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适宜发展淡水渔业;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等。 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要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因素。
2、走现代农业之路: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一、工业与我们
1、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3、重工业是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轻工业是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
二、工业的分布
1、东部地区工业分布密集,西部地区工业分布稀疏,呈现出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2、两大工业地带: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 3、四大工业基地:
①辽中南工业基地 重工业为主
②京津唐工业基地 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③沪宁杭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轻工业为主 三、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高新技术产业特点:①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所占的比重大;②成本中用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所占份额大;③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④此外能源、原材料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
3、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依附于大城市与高校和科研单位集聚地,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4、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第三节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一、我国的铁路干线和枢纽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只能运输气体和液体)。
2、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较小。
3、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①、我国铁路网的骨架,
呈东西方向延伸的有:滨绥—滨洲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昆线、南昆线等;
呈南北方向延伸的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等。
4、交通运输枢纽: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沈阳、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
①、选择客运或货运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与运输价格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运输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
②、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不大的用航空运输(飞机);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用公路运输(汽车)、远程用铁路运输(火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用铁路运输(火车)或水运(船舶)。 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1、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服饰与地理环境:例:藏袍(气温日较差很大);蒙古族毛皮服饰(牧区)。 (2)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北方吃面食(种小麦);南方吃米饭(种水稻);新疆等地以肉奶为主(牧区);北方饮暖性的红茶和花茶(低温);南方饮绿茶(炎热)。
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中国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长城、北京故宫、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承德避暑山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皖南古村落、黄山、泰山等。
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要坚持科学利用、合理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旅游:黎族—竹竿舞;傣族—泼水节;汉族—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