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保护和重视传统节日已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民间及官方对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也提上了日程。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这让各界人士大为担忧。北京大学的一位教师说,一些人向外国学习,过圣诞节、情人节,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传统的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渐渐淡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结果吗?据此,我们调研小组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分别对本校的文科生和理科生进行了调查。

经过调查,我们得到一下结论:

一、 大部分大学生仍喜欢过传统节日

1. 普遍认为过传统节日意思深远。

经过调查,65%的大学生认为过传统节日意义深远,应慎重对待;小部分大学生却认为意义不大如前,不必太认真或者随家里长辈的意愿而过;有些大学生却觉得传统节日只是旧传统,不过也罢。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过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好机会,所以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喜欢过传统节日。经数据分析,有73%的大学生认为传统节日对于当前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且,83%的大学生都愿意在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春节花费更多。

2. 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了解。

据统计,80%的大学生知道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在中西方的节日中辨别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小部分学生却认为冬至节不属于传统节日。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居然存在20%的人不知道四大传统节日,确实令人担忧。传统节日之所以在中国流传,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蕴涵的辞旧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

“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

二、 西风东渐的原因

“圣诞在中国越来越火,甚至超过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这是不是正常的现象?”一位网友在互联网上留言说,在我们的国土上,自己的重要传统节日冷落在一边,而把“洋节”弄得红红火火,即便不是出于狭隘民族主义心态,终究也觉得事情比较尴尬。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在于商业炒作,使得西方节日更有气氛,以及西方节日形式轻松、时尚。眼下大学生热衷庆祝的西方节日不仅有圣诞节,还包括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

三、 重视传统节日的措施

社会学家邸先生认为,要让传统节日与时俱进、传承光大,就要还每个节日的本来面目,让每个节日过得更独特些、传统元素更丰富些,需要向传统文化回归,需要更多的庆祝方式。古时候,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不少。现代中秋节城市里应该多些灯会和游园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当务之急是重新认识这些传统节日,并通过多种形式还原它们的文化内涵。节日民俗应该是盛典,而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

政府支持是保障。数据表明,76%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政府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年轻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体会传统文化的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

此外,不少人呼吁传统节日应该放假。经调查,90%的大学生支持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日。曾在2007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议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副主任朱维芳重申,中国的法定假日遗漏了许多传统节日,这压抑了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比如端午节,具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但因为没有成为法定假日,使得青年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去体会。(选自《星岛环球网》)新增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期,引起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由上面对中西方节日的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节日对我

国传统节日的正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收到这样的冲击,由此可知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面临着冲击。就当前而言,中国依然延续着漠视传统文化,迷信西方文化的教育思维。在当今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中国人这样用第二语言(在中国主要是英语)衡量学术水平、用第二语言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用第二语言考试作为各种考核的标准。这样语言教育模式必然继续导致中国年轻一代轻视传统文化,甚至是轻视传统的语言和文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其一是因为西方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致使中国人认为掌握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可以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其二是中国政府、文化部门、学者没有从传统文化中整理可以与时代精神结合并积极推行的精华。在比较中西方文化冲撞的问题上,把重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中国发展需要结合上。首先是要树立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信心,其次是要积极整合、宏扬自己的优秀传统。再次,中国的政府部门不能再以官方的身份强化外语类教育的社会权重,否则中国 文化将面临更大的打击。

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只是文化,它更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分的现代化进行建设。精神文明的其中的一部份。精神文明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当然,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进行现代化建设。

谈建设,不是一般说建就建的,要从总体上出发。诚如我们从传统节日

这一其中小部分的调查分析,传统节日正在受着与西方节日的冲击,对中西方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中看到,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的。所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要从中西方的对比中入手。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到了现在,我们还是坚持以名为本

的,和谐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是进步的 ,延伸到现在,我们还是在使用。但是,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都在皇权高压下葡葡。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所以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中国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文学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中国从古至今浑然与现实、理想、自然天成的的文学,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我们经常说在嘴边的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这种事实是令我们骄傲的,但是,也因为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方则崇高法治,在全社会崇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从总体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落后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经历过一个较充分的现代化阶段。而我们民族,则尚未经历过这个现代化阶段。至少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

(三)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

路。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继承是必要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还要虚心学习。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向我学一点东西,我也向你学一点东西。适合本国的国情的尽量吸收,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关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文化也是如此,仅仅只有继承,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八个字,经常可以在耳边听到,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呢?(1)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2)要明确方向。这个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3)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

(4)要有勇气和意志,就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和宝贵的财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代力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那么作为大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在现今校园文化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又要注重借鉴和吸收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中的先进的东西;同时还要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必要的阵地和其他物质条件,但是更主要的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增加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忽视硬件建设,会使校园文化活动无从开展,忽视软件建设则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

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

3.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9月

14日

4. 胡锦涛:《再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保护和重视传统节日已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民间及官方对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也提上了日程。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这让各界人士大为担忧。北京大学的一位教师说,一些人向外国学习,过圣诞节、情人节,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传统的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渐渐淡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结果吗?据此,我们调研小组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分别对本校的文科生和理科生进行了调查。

经过调查,我们得到一下结论:

一、 大部分大学生仍喜欢过传统节日

1. 普遍认为过传统节日意思深远。

经过调查,65%的大学生认为过传统节日意义深远,应慎重对待;小部分大学生却认为意义不大如前,不必太认真或者随家里长辈的意愿而过;有些大学生却觉得传统节日只是旧传统,不过也罢。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过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好机会,所以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喜欢过传统节日。经数据分析,有73%的大学生认为传统节日对于当前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且,83%的大学生都愿意在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春节花费更多。

2. 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了解。

据统计,80%的大学生知道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在中西方的节日中辨别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小部分学生却认为冬至节不属于传统节日。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居然存在20%的人不知道四大传统节日,确实令人担忧。传统节日之所以在中国流传,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蕴涵的辞旧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

“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

二、 西风东渐的原因

“圣诞在中国越来越火,甚至超过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这是不是正常的现象?”一位网友在互联网上留言说,在我们的国土上,自己的重要传统节日冷落在一边,而把“洋节”弄得红红火火,即便不是出于狭隘民族主义心态,终究也觉得事情比较尴尬。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在于商业炒作,使得西方节日更有气氛,以及西方节日形式轻松、时尚。眼下大学生热衷庆祝的西方节日不仅有圣诞节,还包括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

三、 重视传统节日的措施

社会学家邸先生认为,要让传统节日与时俱进、传承光大,就要还每个节日的本来面目,让每个节日过得更独特些、传统元素更丰富些,需要向传统文化回归,需要更多的庆祝方式。古时候,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不少。现代中秋节城市里应该多些灯会和游园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当务之急是重新认识这些传统节日,并通过多种形式还原它们的文化内涵。节日民俗应该是盛典,而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

政府支持是保障。数据表明,76%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政府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年轻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体会传统文化的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

此外,不少人呼吁传统节日应该放假。经调查,90%的大学生支持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日。曾在2007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议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副主任朱维芳重申,中国的法定假日遗漏了许多传统节日,这压抑了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比如端午节,具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但因为没有成为法定假日,使得青年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去体会。(选自《星岛环球网》)新增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期,引起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由上面对中西方节日的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节日对我

国传统节日的正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收到这样的冲击,由此可知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面临着冲击。就当前而言,中国依然延续着漠视传统文化,迷信西方文化的教育思维。在当今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中国人这样用第二语言(在中国主要是英语)衡量学术水平、用第二语言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用第二语言考试作为各种考核的标准。这样语言教育模式必然继续导致中国年轻一代轻视传统文化,甚至是轻视传统的语言和文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其一是因为西方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致使中国人认为掌握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可以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其二是中国政府、文化部门、学者没有从传统文化中整理可以与时代精神结合并积极推行的精华。在比较中西方文化冲撞的问题上,把重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中国发展需要结合上。首先是要树立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信心,其次是要积极整合、宏扬自己的优秀传统。再次,中国的政府部门不能再以官方的身份强化外语类教育的社会权重,否则中国 文化将面临更大的打击。

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只是文化,它更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分的现代化进行建设。精神文明的其中的一部份。精神文明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当然,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进行现代化建设。

谈建设,不是一般说建就建的,要从总体上出发。诚如我们从传统节日

这一其中小部分的调查分析,传统节日正在受着与西方节日的冲击,对中西方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中看到,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的。所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要从中西方的对比中入手。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到了现在,我们还是坚持以名为本

的,和谐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是进步的 ,延伸到现在,我们还是在使用。但是,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都在皇权高压下葡葡。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所以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中国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文学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中国从古至今浑然与现实、理想、自然天成的的文学,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我们经常说在嘴边的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这种事实是令我们骄傲的,但是,也因为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方则崇高法治,在全社会崇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从总体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落后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经历过一个较充分的现代化阶段。而我们民族,则尚未经历过这个现代化阶段。至少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

(三)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

路。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继承是必要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还要虚心学习。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向我学一点东西,我也向你学一点东西。适合本国的国情的尽量吸收,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关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文化也是如此,仅仅只有继承,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八个字,经常可以在耳边听到,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呢?(1)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2)要明确方向。这个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3)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

(4)要有勇气和意志,就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和宝贵的财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代力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那么作为大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在现今校园文化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又要注重借鉴和吸收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中的先进的东西;同时还要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必要的阵地和其他物质条件,但是更主要的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增加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忽视硬件建设,会使校园文化活动无从开展,忽视软件建设则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

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

3.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9月

14日

4. 胡锦涛:《再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相关内容

  • 2017年高考作文热点之五: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 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

  • 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 高等学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摘要]高等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任务和目标之一.但是,当前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文化的传承脱离实际.文化创新不足 ...

  • 朝鲜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 大众文艺・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朝鲜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车虎顺 (朝鲜族群众艺术馆 132001) 摘要:以朝鲜半岛的传统舞蹈文化作为基础的中国的朝鲜族舞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朝鲜族舞蹈的传统性和鲜明性的特点.本文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朝鲜族舞蹈的特点,并对朝鲜族舞蹈文化遗 ...

  •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 致化纵论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进功 摘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切实提升育人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传承 ...

  • 文化传承比创新更重要
  • 观点陈述 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而传承,分为"传"与"承"两个方面,"承并不只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所扬弃.我们今天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个大环境来探讨,我们的对象也应该是中华文化,文化是流变的,在文化的发展中,传承与创新可谓都是举足轻重.而 ...

  • 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传承保护
  • 一.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戏曲在形成唱.做.念.打为一体的成熟的戏曲形式后,又因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语言.风俗.民间艺术的影响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剧种,如京剧.秦腔.梨园戏.藏戏.蒙古戏等等.不仅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本地 ...

  •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实现"中国梦"(蔡 武)
  •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实现"中国梦"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意义 蔡 武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5日   16 版)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这是对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思 ...

  • 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
  • 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一:文化·传承(940字) 屋檐上的水滴随着时光的推流而一滴滴地掉落在那堆积了一厘米深的小水晕中,泛起了小小的涟漪,望着眼前这一雨纷纷的美景,忽然一阵粽叶香,耐人寻味. "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带我去睇龙船--"这是小时候奶奶抱着我,在端午节时嘴中念着的歌 ...

  • 文件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 2017-03-24 中国政府网 中国政府网 微信号 zhengfu 功能介绍 中国政府网由国务院办公厅主办,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政策文件.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会议活动等政务信息. <计划>指出,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 ...

  • 浅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
  • 学术研究 浅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 周玉君 宁夏大学思政部 摘 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展开.由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造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文章将浅谈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现状,分析其问题及成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问题 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