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续。它起到了课内外衔接的作用,起到了平时训练与高考规范答题的过渡的作用,所以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
2.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在必修课的所学实际进行分析整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制定单元课堂结构的前提。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系列: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每一课时:学生前半部分把握探究方法,后半部分,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
3.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
特有的意境美。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如:
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
把握意象,探究方法,品味意境
【学时安排】
10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介绍
学习《春江花月夜》
【活动过程】
一、单元介绍
学生了解“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第二学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
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 (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
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 和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赏析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第三、四课时
做练习讲练习
第五课时
古典诗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2、欣赏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意象深入诗歌意境,领会诗人的抒发的情感,感受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较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暂时的安定,期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交流讨论
诵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望岳》,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要点提示:
1、《绝句》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三、交流欣赏方法
面对写景诗我们如何去欣赏它呢?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1、把握形象
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方能体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练习:改写《旅夜抒怀》前四句。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正误例文,以便交流比较。
学生宣读例文:
(1)岸上细草微风,江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眨着眼,探下身来,仿佛来到人间;原野的广阔无边,给人以开阔之感,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静谧非凡,好一幅雄阔宁静的江边夜景图。
(2)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摇,江面上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一,竖着高高桅杆,静静地停泊在朦胧的夜色中,周围一片冷寂。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凄清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天地空旷无际,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单、渺小,在凄清的江面上任由湍急的江流摆布,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深夜无眠的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孤独寂寞之感不由涌上心头。
面对同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哪种理解更准确合理呢?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境。
2、体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要准确把握意境,必须从诗歌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表现形象特点的词语。
提示: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
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整个画面清冷沉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领会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尤其是先写景后抒情的诗作,只要注意诗中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就能把握作者情感。
学生分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所含情感,也可从材料中找其他例句分析。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并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简介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学生分析后四句所抒之“怀”。
提示:“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
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我们已把握了本诗的形象、意境和情感,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
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学生齐读,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一般较难理解。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要对诗歌做出正确的解读,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写景的方法有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用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诗作是乐景写乐、哀景写哀。若是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必有直抒胸臆之句。 学生分析《绝句(迟日江山丽)》并与《旅夜抒怀》写景部分比较。
分类作业 A类: 背诵本诗,有兴趣的可从材料中自由选背。
B类:JC,温习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预习布置预习《新城道中(其一)》
板书设计 把握形象 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
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
体味意境 冷寂空旷
领会情感 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分析技巧 乐景写乐、哀景写哀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旅夜书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含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平野、月、 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里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做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背诵《旅夜书怀》
第六课时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 师生互动 自主鉴赏 合作交流 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扬州慢》 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 空 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景
下阕: 惊 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情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 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板书:厌恶战争 感慨今昔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 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 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扬州慢 姜夔
上阕 下阕 景 情 空 惊
今日萧条 厌恶战争 昔日繁华 感慨今昔
第七学时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 背诵
2.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欣赏古典诗歌,品味优美意境,就要缘景明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登岳阳楼》来学习一种缘景明情的方法。
二、 诵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朗读全诗和注释,理解诗句,学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全诗和注释,读懂诗句,有疑问请提出。 学生读后 生:“凭轩”的含义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靠着窗子。或靠着栏杆。 师:根据词义读出诗句的停顿。
两名学生读。其他评价,有缺点再读 2、齐读
三、分析缘景明情的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师:颔联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或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 象?)
生: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划分开来,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描绘了一幅浩瀚壮阔的自然景象。 师:“坼”和“浮”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生: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有力度。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比天地还广阔。 师鼓励学生读出颔联的气势(声高、速慢)。
师:诗人也是这是幅图的景,只占一隅,却是点睛之笔,关键之处,不容忽视,那么,这幅图里的诗人的外貌神情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根据最后两联想象诗人形象。 指名一学生朗读颈联、尾联。 生:孤、老病、涕泗
师:诗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戎马关山北”,忧国忧民。(对当时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师:同学们根据板书提供的关键词,添加适当的词句,系统地组织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生:诗人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两地,天地日月都漂浮在湖水之上的浩瀚壮阔的图景,自己孤单无依、年老多病,却仍担忧战乱,抒发了忧国伤时的伟大胸襟。 师:置身诗境,大声诵读,试着背诵。
背诵。
学生总结缘景明情的方法:先找景物抓特征具体描绘自然图景,然后联想想象景中诗人形象,最后追根溯源就可以理解诗人感情。
三、 运用这种缘景明情的方法阅读《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旅夜书怀》然后从颔联入手缘景明情。 学生朗读后
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课本或笔记上。 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似沙鸥
名岂 官应
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 漂泊无依的凄苦
学生组织表述诗的意境: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中,诗人呆在江边孤舟上像一只天地间无所依存的沙鸥,渺小孤寂,抒发了漂泊无依的痛苦和罢官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 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 齐读
五、延伸读本,自我实践
师:杜甫的这些诗能用这种方法感悟意境,其他人的诗能否也可以?(探究) 阅读《赋得暮雨送李曹》,锁定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 学生朗读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学生分析:
能用。细雨分飞,打湿船帆、鸟翅,营造阴沉压抑的氛围,雨中岸边,诗人清泪沾襟,对朋友离别依依不舍,表达离别愁绪。 师:这种方法适合写景抒情的诗。 六、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朗读《倦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板书:
缘景明情的方法
描绘自然图景 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想象诗人形象 似沙鸥 追溯诗人感情 名 官 岂 应
第八学时
《长相思》教案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二、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2、熟读
3、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4、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四、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五、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六、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七、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八、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纳 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碎 爱故园 爱祖国——重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
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帐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九、十学时
做练习讲练习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续。它起到了课内外衔接的作用,起到了平时训练与高考规范答题的过渡的作用,所以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
2.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在必修课的所学实际进行分析整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制定单元课堂结构的前提。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系列: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每一课时:学生前半部分把握探究方法,后半部分,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
3.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
特有的意境美。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如:
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
把握意象,探究方法,品味意境
【学时安排】
10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介绍
学习《春江花月夜》
【活动过程】
一、单元介绍
学生了解“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第二学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
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 (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
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 和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赏析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第三、四课时
做练习讲练习
第五课时
古典诗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2、欣赏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意象深入诗歌意境,领会诗人的抒发的情感,感受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较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暂时的安定,期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交流讨论
诵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望岳》,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要点提示:
1、《绝句》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三、交流欣赏方法
面对写景诗我们如何去欣赏它呢?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1、把握形象
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方能体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练习:改写《旅夜抒怀》前四句。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正误例文,以便交流比较。
学生宣读例文:
(1)岸上细草微风,江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眨着眼,探下身来,仿佛来到人间;原野的广阔无边,给人以开阔之感,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静谧非凡,好一幅雄阔宁静的江边夜景图。
(2)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摇,江面上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一,竖着高高桅杆,静静地停泊在朦胧的夜色中,周围一片冷寂。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凄清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天地空旷无际,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单、渺小,在凄清的江面上任由湍急的江流摆布,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深夜无眠的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孤独寂寞之感不由涌上心头。
面对同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哪种理解更准确合理呢?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境。
2、体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要准确把握意境,必须从诗歌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表现形象特点的词语。
提示: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
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整个画面清冷沉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领会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尤其是先写景后抒情的诗作,只要注意诗中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就能把握作者情感。
学生分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所含情感,也可从材料中找其他例句分析。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并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简介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学生分析后四句所抒之“怀”。
提示:“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
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我们已把握了本诗的形象、意境和情感,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
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学生齐读,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一般较难理解。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要对诗歌做出正确的解读,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写景的方法有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用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诗作是乐景写乐、哀景写哀。若是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必有直抒胸臆之句。 学生分析《绝句(迟日江山丽)》并与《旅夜抒怀》写景部分比较。
分类作业 A类: 背诵本诗,有兴趣的可从材料中自由选背。
B类:JC,温习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预习布置预习《新城道中(其一)》
板书设计 把握形象 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
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
体味意境 冷寂空旷
领会情感 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分析技巧 乐景写乐、哀景写哀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旅夜书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含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平野、月、 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里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做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背诵《旅夜书怀》
第六课时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 师生互动 自主鉴赏 合作交流 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扬州慢》 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 空 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景
下阕: 惊 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情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 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板书:厌恶战争 感慨今昔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 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 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扬州慢 姜夔
上阕 下阕 景 情 空 惊
今日萧条 厌恶战争 昔日繁华 感慨今昔
第七学时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 背诵
2.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欣赏古典诗歌,品味优美意境,就要缘景明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登岳阳楼》来学习一种缘景明情的方法。
二、 诵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朗读全诗和注释,理解诗句,学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全诗和注释,读懂诗句,有疑问请提出。 学生读后 生:“凭轩”的含义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靠着窗子。或靠着栏杆。 师:根据词义读出诗句的停顿。
两名学生读。其他评价,有缺点再读 2、齐读
三、分析缘景明情的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师:颔联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或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 象?)
生: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划分开来,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描绘了一幅浩瀚壮阔的自然景象。 师:“坼”和“浮”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生: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有力度。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比天地还广阔。 师鼓励学生读出颔联的气势(声高、速慢)。
师:诗人也是这是幅图的景,只占一隅,却是点睛之笔,关键之处,不容忽视,那么,这幅图里的诗人的外貌神情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根据最后两联想象诗人形象。 指名一学生朗读颈联、尾联。 生:孤、老病、涕泗
师:诗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戎马关山北”,忧国忧民。(对当时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师:同学们根据板书提供的关键词,添加适当的词句,系统地组织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生:诗人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两地,天地日月都漂浮在湖水之上的浩瀚壮阔的图景,自己孤单无依、年老多病,却仍担忧战乱,抒发了忧国伤时的伟大胸襟。 师:置身诗境,大声诵读,试着背诵。
背诵。
学生总结缘景明情的方法:先找景物抓特征具体描绘自然图景,然后联想想象景中诗人形象,最后追根溯源就可以理解诗人感情。
三、 运用这种缘景明情的方法阅读《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旅夜书怀》然后从颔联入手缘景明情。 学生朗读后
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课本或笔记上。 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似沙鸥
名岂 官应
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 漂泊无依的凄苦
学生组织表述诗的意境: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中,诗人呆在江边孤舟上像一只天地间无所依存的沙鸥,渺小孤寂,抒发了漂泊无依的痛苦和罢官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 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 齐读
五、延伸读本,自我实践
师:杜甫的这些诗能用这种方法感悟意境,其他人的诗能否也可以?(探究) 阅读《赋得暮雨送李曹》,锁定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 学生朗读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学生分析:
能用。细雨分飞,打湿船帆、鸟翅,营造阴沉压抑的氛围,雨中岸边,诗人清泪沾襟,对朋友离别依依不舍,表达离别愁绪。 师:这种方法适合写景抒情的诗。 六、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朗读《倦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板书:
缘景明情的方法
描绘自然图景 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想象诗人形象 似沙鸥 追溯诗人感情 名 官 岂 应
第八学时
《长相思》教案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二、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2、熟读
3、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4、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四、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五、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六、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七、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八、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纳 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碎 爱故园 爱祖国——重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
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帐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九、十学时
做练习讲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