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选择题
北京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共修建了六条环线。每修一条新环线,都会引发住宅区、大型商场、文化场所沿道路兴建,致使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其中,二环路是在原城墙的位置上修建的城市快速环路。据此回答1~2题。
1.北京市的二环路基本上呈正方形,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历史 B.地价
C.资源 D.气候
2.资料中北京市的变化说明了( )
A.能否成为特大城市,关键是交通的发展
B.交通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
C.商业中心的兴衰只与交通通达性有关
D.交通通达性的变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4.图中聚落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
A.分布较分散,无规律可循 B.沿湖分布
C.沿交通线分布 D.沿等高线分布
2012年2月4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聚首武汉,共同签订推进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合作意向书。下图为“交通运输示范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两点之间移动难易程度的指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顶点路径越短,通达度越高。图中甲、乙、丙、丁四城市通达度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的建成将会提升城市竞争力,原因是( )
A.交通通达度提高
B.技术含量提高
C.投资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D.占用地面空间减少,土地利用率提高
7.下图为“某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交通 D.市场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8~9题。
8.两图所显示的含义是( )
A.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B.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C.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D.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9.据图可知,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
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人口密度、交通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有关甲地商业网点特征的叙述与甲地自然条件不符的是( )
A.密度小、规模小
B.组织形式为固定与流动相结合
C.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D.商业街、商业小区较多
11.甲地农产品的品质优于乙地,但销售量不如乙地,其主要原因是甲地( )
A.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B.农药使用量大
C.交通运输不便 D.商品品牌意识差
12.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城市的可闻噪音分贝强度(单位:PNdB)等值线分布图”,图中黑色圆点代表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图中M点最有可能是( )
A.汽车站 B.码头
C.火车站 D.飞机场
二、综合题
13.读“某地区聚落及商业网点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聚落空间形态各有何特点?
(2)图中C、D两区域商业网点的密度有何差异?试分析其成因。
(3)图中E处河港曾经是该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枢纽,盛极一时。后因泥沙淤积和公路发展,该河港最终废弃。试述该种变化对E地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14.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读图回答问题。
(1)请描述图示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2)图中A、C、D三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请分析其成为商业中心的共同的区位因素。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线路的选择。分别写出目前经过A、B、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名称。
【答案及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1.A 2.D 第1题,二环路是在原城墙的位置上修建的,说明了历史因素对二环路形态的影响。第2题,北京每修一条新环线都会引发住宅区、商业区等沿道路修建,说明交通通达度的变化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3.B 4.C 由图中信息可知,b聚落相对于其他三个聚落交通更加便利,因此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图中的聚落以靠近铁路、公路分布为主。
5.A 6.A 第5题,甲、乙、丙、丁四城市依次是武汉、合肥、长沙、南昌。其中武汉位于区域的中心,到其他城市的路径最短,交通通达度最高。第6题,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的建成将提高沿线城市的交通通达度,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7.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规模逐渐沿海岸线和交通线扩展,故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交通。
8.D 9.A 第8题,由图可知,左图表示的含义是行人流量对零售商业面积的影响,从左图中可以看出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既存在正相关关系又存在负相关关系;从右图中可看出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第9题,对于商业来说,购买人数和购买力是关键,所以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交通和市场。
10.选D 甲地为山区,交通不便,商业网点密度较小。
11.选C 甲地受地形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乙地交通便捷,利于商品流通。
12.选D 等值线的轴线呈西北——东南向,码头供船舶进出,船舶产生的噪声等值线应以港口为中心,轴线走向与河流延伸方向一致。M点通向城区北部的公路延伸方向和噪声等值线的轴线延伸方向一致,但是图中信息显示M点没有通向东南方向的公路,因此不会产生图示效果的等值线轴线延伸方向,即M地不可能为汽车站。M地无铁路通过,不可能是火车站,只能是飞机场。
13.解析:第(1)题,A处聚落沿公路线扩展,B处沿河流伸展。第(2)题,受交通运输影响,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密度存在较大差异。第(3)题,河港的废弃将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密度。
答案:(1)A处聚落空间形态沿公路线扩展,B处聚落空间形态沿河流伸展。
(2)C处商业网点的密度大于D处。C位于平原,D位于山区。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
(3)E地聚落空间形态将保留沿河流伸展的特点。其商业网点密度将会减小。
14.解析:第(1)题,在以水运为主的时代, 靠近河流地区和沿海地区往往商贸发达。第(2)题,图中A、C、D三城市分别为武汉、南京和上海,由于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品生产能力强成为我国的商业中心。第(3)题,经过武汉的是京广线,经过九江的是京九线,经过南京的是京沪线。
答案:(1)特点: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原因:这些通商口岸交通便利,尤其是在水运发达的年代。
(2)交通便利;商品生产能力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品市场广阔。
(3)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我的更多文章: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2014-04-03 11:54:51)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工业区
(2014-01-03 07:36:18)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工业的区位选择
(2013-12-01 07:54:42)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农业地域类型
(2013-11-27 08:09:12)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农业的区位选择
(2013-11-04 08:08:11)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城市化
(2013-10-26 08:53:12)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013-09-16 07:17:37)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十六)人口空间变化
(2013-08-28 07:10:05)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2013-08-20 07:47:03)
2014三维设计跟踪检测(十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3-08-11 07:36:50)
分享: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选择题
北京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共修建了六条环线。每修一条新环线,都会引发住宅区、大型商场、文化场所沿道路兴建,致使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其中,二环路是在原城墙的位置上修建的城市快速环路。据此回答1~2题。
1.北京市的二环路基本上呈正方形,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历史 B.地价
C.资源 D.气候
2.资料中北京市的变化说明了( )
A.能否成为特大城市,关键是交通的发展
B.交通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
C.商业中心的兴衰只与交通通达性有关
D.交通通达性的变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4.图中聚落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
A.分布较分散,无规律可循 B.沿湖分布
C.沿交通线分布 D.沿等高线分布
2012年2月4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聚首武汉,共同签订推进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合作意向书。下图为“交通运输示范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两点之间移动难易程度的指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顶点路径越短,通达度越高。图中甲、乙、丙、丁四城市通达度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的建成将会提升城市竞争力,原因是( )
A.交通通达度提高
B.技术含量提高
C.投资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D.占用地面空间减少,土地利用率提高
7.下图为“某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交通 D.市场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8~9题。
8.两图所显示的含义是( )
A.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B.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C.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D.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9.据图可知,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
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人口密度、交通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有关甲地商业网点特征的叙述与甲地自然条件不符的是( )
A.密度小、规模小
B.组织形式为固定与流动相结合
C.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D.商业街、商业小区较多
11.甲地农产品的品质优于乙地,但销售量不如乙地,其主要原因是甲地( )
A.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B.农药使用量大
C.交通运输不便 D.商品品牌意识差
12.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城市的可闻噪音分贝强度(单位:PNdB)等值线分布图”,图中黑色圆点代表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图中M点最有可能是( )
A.汽车站 B.码头
C.火车站 D.飞机场
二、综合题
13.读“某地区聚落及商业网点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聚落空间形态各有何特点?
(2)图中C、D两区域商业网点的密度有何差异?试分析其成因。
(3)图中E处河港曾经是该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枢纽,盛极一时。后因泥沙淤积和公路发展,该河港最终废弃。试述该种变化对E地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14.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读图回答问题。
(1)请描述图示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2)图中A、C、D三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请分析其成为商业中心的共同的区位因素。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线路的选择。分别写出目前经过A、B、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名称。
【答案及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1.A 2.D 第1题,二环路是在原城墙的位置上修建的,说明了历史因素对二环路形态的影响。第2题,北京每修一条新环线都会引发住宅区、商业区等沿道路修建,说明交通通达度的变化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3.B 4.C 由图中信息可知,b聚落相对于其他三个聚落交通更加便利,因此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图中的聚落以靠近铁路、公路分布为主。
5.A 6.A 第5题,甲、乙、丙、丁四城市依次是武汉、合肥、长沙、南昌。其中武汉位于区域的中心,到其他城市的路径最短,交通通达度最高。第6题,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的建成将提高沿线城市的交通通达度,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7.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规模逐渐沿海岸线和交通线扩展,故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交通。
8.D 9.A 第8题,由图可知,左图表示的含义是行人流量对零售商业面积的影响,从左图中可以看出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既存在正相关关系又存在负相关关系;从右图中可看出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第9题,对于商业来说,购买人数和购买力是关键,所以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交通和市场。
10.选D 甲地为山区,交通不便,商业网点密度较小。
11.选C 甲地受地形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乙地交通便捷,利于商品流通。
12.选D 等值线的轴线呈西北——东南向,码头供船舶进出,船舶产生的噪声等值线应以港口为中心,轴线走向与河流延伸方向一致。M点通向城区北部的公路延伸方向和噪声等值线的轴线延伸方向一致,但是图中信息显示M点没有通向东南方向的公路,因此不会产生图示效果的等值线轴线延伸方向,即M地不可能为汽车站。M地无铁路通过,不可能是火车站,只能是飞机场。
13.解析:第(1)题,A处聚落沿公路线扩展,B处沿河流伸展。第(2)题,受交通运输影响,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密度存在较大差异。第(3)题,河港的废弃将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密度。
答案:(1)A处聚落空间形态沿公路线扩展,B处聚落空间形态沿河流伸展。
(2)C处商业网点的密度大于D处。C位于平原,D位于山区。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
(3)E地聚落空间形态将保留沿河流伸展的特点。其商业网点密度将会减小。
14.解析:第(1)题,在以水运为主的时代, 靠近河流地区和沿海地区往往商贸发达。第(2)题,图中A、C、D三城市分别为武汉、南京和上海,由于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品生产能力强成为我国的商业中心。第(3)题,经过武汉的是京广线,经过九江的是京九线,经过南京的是京沪线。
答案:(1)特点: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原因:这些通商口岸交通便利,尤其是在水运发达的年代。
(2)交通便利;商品生产能力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品市场广阔。
(3)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我的更多文章: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2014-04-03 11:54:51)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工业区
(2014-01-03 07:36:18)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工业的区位选择
(2013-12-01 07:54:42)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农业地域类型
(2013-11-27 08:09:12)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农业的区位选择
(2013-11-04 08:08:11)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城市化
(2013-10-26 08:53:12)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013-09-16 07:17:37)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十六)人口空间变化
(2013-08-28 07:10:05)
2014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2013-08-20 07:47:03)
2014三维设计跟踪检测(十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3-08-11 07:36:5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