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调查方法题目与答案

1、 名词解释

1) 调查设计:就是根据调查目标,对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等进

行规划,包括制定探讨和回答调查问题的策略,确定调查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以及制定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施方案等。

2) 抽样框:抽样框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

单。

3) 简单随即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

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

4) 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

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够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5) 效度:测量的效度也称作测量的有效性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

能够准确测出所有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6) 网络调查法:也称作基于互联网的调查,指的是研究者利用互联网向特定对象

发送调查问卷,同时也通过互联网将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问卷收回的调查方法。

7) 电话访问:是指调查员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被调查者联系,并在电话中对被

调查者进行调查访问的方法。

8) 频数分布:就是指一组数据中取不同值的个案的次数分布情况。

2、 简答题

1) 选题的标准:选题有几条标准,是重要性,创造新,可行性和合适性。重要性

即是指调查课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创造性,也可以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调查课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主观限制是指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客观限制是指进行一项调查课题时受到的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合适性指的是所选择的调查课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可行性所解决的是有关课题的“可能性”问题,而合适性所涉及的则是有关课题的“最佳性”的问题;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

2) 简答查阅文献的方法:一是相关的著作,而是相关的论文,三是相关统计资料

和档案资料。

3) 简答问卷设计的原则:要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

素,主观上的障碍,当问卷内容太多,问卷表太厚,客观上的障碍等;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样本的性质,问卷的使用方式。

4) 常见的网络调查方式有哪三种:第一种方式是将调查问卷直接链接在网站的网

页中;第二种方式也是将问卷链接在特定的网页上,它是一种针对研究者所选定的特定对象进行的调查;第三种方式是研究者在确定好调查总体(也是有电子邮箱的对象)、抽取完调查样本、收集好被调查者的电子邮箱地址后,直接将调查问卷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被调查对象。

5) 简述挑选调查员的一般条件:一是诚实与认真,而是兴趣与能力,三是勤奋负

责,四是谦虚耐心。

6) 简述调查数据清理的主要方法:有效范围清理;逻辑一致性清理;数据质量抽

查;

7) 简述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第一,变量X与变量Y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相关

关系;第二,变量X与变量Y在发生的顺序上有先后之别;第三,变量X与变量Y的关系不是同源于第三个变量的影响。

3、 论述题

1) 普遍调查的特点:1、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2、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

度统一的安排;3、调查项目不能多,只能了解某一方面必不可少的基本情况,由于普查具有范围广、对象多的特点,因此,普查的内容一般只限于了解最基本的情况,不可能作十分深入、十分全面的了解。

2) 简述社会现象的测量特点:首先,人一方面作为测量的客体或对象,而另一方面,

人又作为测量过程的主体,因而给社会现象的测量带来了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矛盾,这些都使得社会现象的测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其次,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测量的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给实际的测量工作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后,在自然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稳定,因而测量的可重复性强,量化程度比较高,由于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量化程度比较低,可重复性也比较差。

3) 论述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概念抽象;问题含糊,所谓问题含糊,指的是问题的

含义不清楚,不明确,或者问题有歧义;问题带倾向性,这就要求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中性的,即不带有某种倾向性;问题提法不妥;问题有多重含义;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4) 试述应用性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各种调查报告在结构上都可分为标题,导言,主

体和结尾几个部分;对于调查报告来说,标题是引起读者注意的关键因素之一,标题的写法虽然灵活多样,但有一点要十分注意,这就是“文要对题”,即调查报告的标题要与调查报告的内容相符,不能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使用超出调查报告内容的标题;导言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简要地介绍整个调查的有关背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正是容纳大量材料和结果的部分,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组织和安排;结尾部分的中心内容是小结调查的过程和主要结果,陈述调查研究的结论,并在阐明所调查现象产生或形成的原因,所具有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若干解决的办法或政策建议。

说明:前面几章的内容是从其他同学书上抄的,偶也没有上课去,请去上课的同学补充说明!

1、 名词解释

1) 调查设计:就是根据调查目标,对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等进

行规划,包括制定探讨和回答调查问题的策略,确定调查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以及制定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施方案等。

2) 抽样框:抽样框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

单。

3) 简单随即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

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

4) 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

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够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5) 效度:测量的效度也称作测量的有效性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

能够准确测出所有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6) 网络调查法:也称作基于互联网的调查,指的是研究者利用互联网向特定对象

发送调查问卷,同时也通过互联网将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问卷收回的调查方法。

7) 电话访问:是指调查员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被调查者联系,并在电话中对被

调查者进行调查访问的方法。

8) 频数分布:就是指一组数据中取不同值的个案的次数分布情况。

2、 简答题

1) 选题的标准:选题有几条标准,是重要性,创造新,可行性和合适性。重要性

即是指调查课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创造性,也可以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调查课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主观限制是指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客观限制是指进行一项调查课题时受到的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合适性指的是所选择的调查课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可行性所解决的是有关课题的“可能性”问题,而合适性所涉及的则是有关课题的“最佳性”的问题;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

2) 简答查阅文献的方法:一是相关的著作,而是相关的论文,三是相关统计资料

和档案资料。

3) 简答问卷设计的原则:要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

素,主观上的障碍,当问卷内容太多,问卷表太厚,客观上的障碍等;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样本的性质,问卷的使用方式。

4) 常见的网络调查方式有哪三种:第一种方式是将调查问卷直接链接在网站的网

页中;第二种方式也是将问卷链接在特定的网页上,它是一种针对研究者所选定的特定对象进行的调查;第三种方式是研究者在确定好调查总体(也是有电子邮箱的对象)、抽取完调查样本、收集好被调查者的电子邮箱地址后,直接将调查问卷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被调查对象。

5) 简述挑选调查员的一般条件:一是诚实与认真,而是兴趣与能力,三是勤奋负

责,四是谦虚耐心。

6) 简述调查数据清理的主要方法:有效范围清理;逻辑一致性清理;数据质量抽

查;

7) 简述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第一,变量X与变量Y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相关

关系;第二,变量X与变量Y在发生的顺序上有先后之别;第三,变量X与变量Y的关系不是同源于第三个变量的影响。

3、 论述题

1) 普遍调查的特点:1、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2、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

度统一的安排;3、调查项目不能多,只能了解某一方面必不可少的基本情况,由于普查具有范围广、对象多的特点,因此,普查的内容一般只限于了解最基本的情况,不可能作十分深入、十分全面的了解。

2) 简述社会现象的测量特点:首先,人一方面作为测量的客体或对象,而另一方面,

人又作为测量过程的主体,因而给社会现象的测量带来了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矛盾,这些都使得社会现象的测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其次,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测量的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给实际的测量工作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后,在自然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稳定,因而测量的可重复性强,量化程度比较高,由于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量化程度比较低,可重复性也比较差。

3) 论述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概念抽象;问题含糊,所谓问题含糊,指的是问题的

含义不清楚,不明确,或者问题有歧义;问题带倾向性,这就要求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中性的,即不带有某种倾向性;问题提法不妥;问题有多重含义;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4) 试述应用性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各种调查报告在结构上都可分为标题,导言,主

体和结尾几个部分;对于调查报告来说,标题是引起读者注意的关键因素之一,标题的写法虽然灵活多样,但有一点要十分注意,这就是“文要对题”,即调查报告的标题要与调查报告的内容相符,不能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使用超出调查报告内容的标题;导言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简要地介绍整个调查的有关背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正是容纳大量材料和结果的部分,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组织和安排;结尾部分的中心内容是小结调查的过程和主要结果,陈述调查研究的结论,并在阐明所调查现象产生或形成的原因,所具有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若干解决的办法或政策建议。

说明:前面几章的内容是从其他同学书上抄的,偶也没有上课去,请去上课的同学补充说明!


相关内容

  • 现代教育技术题库
  • 第1章 教育技术概述 1.在现代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中,除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以外,还包括(). a. 教学方法 b. 教学软件 c. 教学媒体 d. 教育技术 正确答案是:教育技术 2.我国教育技术起步于( ).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70年代 d. 20世 ...

  •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大全 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考纲中的练习:<齐桓公登门访士>.<韩琦大度容人>.<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

  • 中国石油2014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及考试答案
  • 第一次作业 第1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参见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第2题 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地论述管理问题的著作是春秋末期的名书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 ...

  • 2015年春教育学在线作业
  • 2015年春教育学在线作业 1.第1题 下面哪位教育学家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A. 洛克 B. 卢梭 C. 蒙台梭利 D. 裴斯泰洛奇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A. 培养健全世界观. ...

  • 2013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满分
  • 2013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满分 作 业 1.第1题 17世纪,<大教学论>,这本被认为是历史上专门而系统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 的专门著作问世,一般人将这本专著的发表看作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这本 著作的作者是 A. 昆体良 B. 夸美纽斯 C. 裴斯泰洛齐 D. 赫尔巴 ...

  •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考任务答案
  •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 ). 选择一项: A. 确定自己指导理论的认识路线 B. 确定自己行动方向的认识路线 C. 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正确答案是: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题目2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 中国石油大学领导科学与艺术第一次在线作业
  • 中国石油大学领导科学与艺术第一次在线作业 第1题 领导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从--才开始的.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参见人类的领导活动 第2题 ( )是社会组织实现其目的的要求.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参见领导的必要性 第3 ...

  •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评价报告(16份试卷)
  •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评价报告(16份试卷) 2005年高考全国共有16套语文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为全国若干省区命制了三套试卷,13个自主命题的省市各命制一套试卷.由于2005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取消了对试卷结构.各类题型赋分比例的统一规定,所以各命题组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大胆尝试 ...

  • 职称考试经济师考试题型分布
  • 2.考试时间:2009年11月8日 :上午 9∶00--11∶30 专业知识与实务(初.中级): 下午 2:00--4:30 经济基础知识(初.中级)(都为150分钟). 二.经济基础知识(中级)主要内容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共有六部分的内容,即经济学.财政学.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和经济法. 经济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