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新说

第4卷第4期厦门教育学院学报V01.4No.41竺!!!望竺竺竺竺!!竺竺竺型!!!!兰!篓竺!竺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新说

欧阳健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工2月

[摘要]怀疑《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非罗贯中所作的理由不能成立,应该尊重版本的题

识,承认罗贯中的著作权。孙甫(998—1059)是宋代著名史家.所著《唐史记》七十五卷,论

议宏赡,此书称孙甫为“待诏”,开首即引其《史记》世系以演说之,则其时不应太晚。小说所

叙李存孝打虎、李存孝之叛等,亦为成书较早的内证。《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的创作起点与《三

国志演义》不同,走的是抛开较有史传意味的《五代史平话》,有意识强化“瞽传诙谐之气”的

路子,从而创造了另一种历史演义的文体模式,包孕着可贵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罗贯中;瞽传褒谐之气;文体模式

与宋元市井讲说《五代史平话》的盛况相应,罗贯中也作了一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只是与《三国志演义》研究的热情不同,研究者对此书却相当冷淡;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怀疑它非罗贯中所作者,更非止一人。他们的理由是:此书情节、词句与《三国志演义》多有雷同,分明是对罗贯中的“抄袭”;此书思想艺术水平甚低,“不该”出于杰出小说家罗贯中的手笔,等等。这些推断,多半是对历史小说的成书特点缺乏了解所致。因为即便是史书的编纂,抄录旧史也是最基本的工夫;历史小说这一特殊文体,更是默认作家从史书、乃至前代小说选取材料的权利的。至于情节、词句的雷同,则多半属说书中的“留文”,即彼此习用的“套话”、“水辞”,这种情况在《水浒传》与《金瓶梅》之问、《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之问也大量存在,不足为怪。

而说到罗贯中“水平”的高下,亦不宜以《三国志演义》一部书为尺度。罗贯中的性格本有“诙诡多智”(天都外臣:《(水浒传)序》)的一面,只是在写《三国志演义》时,由于题材的先天制约,为了迁就演义文体的规范,使他受到相当程度的束缚,正如张无咎《(北宋三遂平妖传)叙》所评:“《三国志》人矣,描写亦工,所不足者幻耳;然势不得幻,非才不能幻。”罗贯中的善“奇幻”之才,在《平妖传》中就有充分的展现,连那被郭勋削去的“以为之艳”的《水浒传》“致语”——“妖异”的《灯花婆婆》,也保留在《平妖传》中了。《平妖传》的韵昧与《三国志》相去甚远,但从无人怀疑过罗贯中的著作权。既然多种明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卷端均题“贯中罗本编辑”,还是尊重版本的题识为好。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一回“孙待诏《史记》世系”,开卷即云:“按宋待诏孙甫《史记》:子丑乾坤判,惟寅人所生。圣君开至治,贤相在新民。三王惟尚德,五帝尽施仁。唐虞民物阜,汤武放诛民。春秋因鲁史,孔子道难行。德衰征伐尚,风漓治乱循。图王人罕见,尚霸众争横。秦强吞六国,汉杰羡三人。东西二百四,吴魏蜀三分。五季相循并.君臣迭乱争。一朝征战起,藩镇坐皇庭。世祖承平治,太宗起义兵。辽夷皆拱服,怙冒尽称臣。胡虏人中国,宫中开祸门。禄山方被扫,巢贼又侵凌。天意除奸暴,否泰本相循。赓歌记遗迹,传记最分明。”按孙甫(998—1059),字之翰,许州阳翟人,《宋史》卷二百九十五有传,《欧阳修集》卷三十三有《孙甫墓志铭》。孙甫少好学,日诵数千言,初举进士,为蔡州汝阳县主簿。天圣八年

[收稿日期】2002年9月21日[作者简介】欧阳健(1941一),江西玉山人,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所研究员。

2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链(1030),再举进士及第,为华州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知绛州翼城县。以杜衍荐,迁太常博士,授秘阁校理。天子增置谏员,以右正言居谏院,所言补益尤多。罢辣职,以右司谏知邓州,徙知安州,历江南、两浙转运使,再迁兵部员外郎,改直史馆、知陕府,又徙晋州、河东转运使。嘉祜元年(1034),迁刑部郎中、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不行。疾少间,乃留侍读。《宋史》本传有“论”日:“孙甫驰骋言路,成以文学、方正知名。”他是一位著名的史家,《宋史》卷二百三著录孙甫所著《唐史记》七十五卷、《唐史论断》二卷。《续资治通鉴》卷四十六载:“丙戌(1046),命王洙、余靖、孙甫、欧阳修同编修《祖宗故实》。”欧阳修称其“博学强记,尤喜言唐事,能详其君臣行事本末,以推见当时治乱,每为人说,如其身履其间,而听者晓然如目见。故学者以谓终岁读史,不如一日闻公论也。所著《唐史记》七十五卷,论议宏赡。’’己亥(1059)卒,诏取其书,藏于秘府。孙甫实为一代名人,然所著《唐史记》为人罕见,至后世遂渐次淡忘.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称其为“待诏”,开首即引其《史记》世系以演说之,则其时不应太晚,出于罗贯中手笔,完全可能。

赵景深先生说:“我疑心这部《五代残唐》是元人的著作,因为:一、每回的回目只有一句,不是对偶的,颇象《三国志平话》。二、第十三回《李晋王河中会兵》云:‘醒而复醉,醉而复醒’,这样的话正是元人散曲所常用的。兰、戏剧多根据小说改作,但根据戏剧而改编小说的却极少。戏剧所写每每只是小说中的一段,很是注重结构,而中国小说却是一向不大注重结构的。元人所作杂剧,都可以从《五代残唐》里找到它的来源,我想,大约是元人杂剧根据《五代残唐》改作的,从这推测,《五代残唐》也有为元人作品之可能。””“~’从小说所叙之事,亦可找出许多成书较早的内证:

1.李存孝打虎事,《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本传均不载,惟《残唐》及之;而《水浒传》第四十三回叙李逵沂水杀虎,众猎户齐叫道:“不信你一个人,如何杀得四个虎!便是李存孝和子路,也只打得一个。”

2李存孝之叛,《旧五代史》卷五十三本传云:大顺二年(891),因李存信构陷,致书通王镕,归款于汴,后为李克用击败。乾宁元年(894)三月,登城首罪,日:“儿立微劳,本无显过,但被人中伤,申明元路,迷昧至此。”克用叱之日:“尔与王锫书状,罪我万端,亦存信教耶!”絷归太原,车裂于市。《五代史平话》所叙,比正史更为简略:“克用偏爱存信,那存孝欲立大功,取重于克用,存信又谗谮于其问。存孝惧祸及,密地与王镕、朱全忠交结,朱全忠上表.称李存孝以邢州、沼州、磁州三州自归,乞赐旌节。及会诸道军马进讨李克用。朝廷诏授李存孝为三州节度使,不许会兵攻伐。李克用围邢州,凿城以守之。邢州城中食尽,李存孝出见李克用,泥首谢罪。克用将槛车囚系以归,用车裂于牙门。”惟《残唐》显言其为蒙冤而死,而《三遂平妖传》第十六回径直日:“一干兴妖作孽之人,死得不如《五代史》李存孝、《汉书》中彭越。”将李存孝与被冤杀的彭越相提并论,证明《残唐》所叙之事早已深探扎在罗贯中脑海中.所以不需详尽说明.只是轻轻一笔带过。

3钱希言《桐薪》卷三谓:“《金统残唐记》载黄巢事甚详,而中间极夸李存孝之勇,复称其冤。为此书者,全为存孝而作也。后来词话,悉俑于此。武宗南幸,夜忽传旨取《金统残唐记》善本,中官重价购之,肆中一部售五十金。今人耽嗜《水浒》、《三国》而不传《金统》,是未尝见其书耳。”武宗正德间的《金统残唐记》已佚,但应在罗贯中作《残唐》之后,则应不成问题。

应该看到,《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的起点,与《三国志演义》大有不同。宋元时代存留的《三国志平话》问题实在太多、太突出了,它的种种弊端和不足,极大地激发了罗贯中的热忱,便倾其全力撰写《三国志演义》,一举奠定了演义文体“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的标准样式。然而,当他回头再来处理五代史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性质完全不同的题目:《五代史平话》篇幅比《三国志平话》多了一倍,思想艺术旨趣也大有不同,尤其是对正史的乖离并不严重,以之作为再创作的基础,提出“去瞽传诙谐之气”的目标,已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加之时间精力的限制,罗贯中已不可能为之下太大的功夫。于是他索性走另一条路子,抛开较有史传意味的《五代史平话》,有意识地强化“瞽传诙谐之气”,以此来突现他所要张扬的“义”。另起炉灶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总体上虽不能称为杰作,却包孕着罗贯中可贵的探索精神,其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4期欧阳健:《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新说。第一、以“残唐”——“保唐”的斗争为主线,成为串连全书的有机的情节链。

五代史的格局与三国史不同:汉末的魏、蜀、g-N,是时闾同一而空间不同的鼎足三分,唐末的梁、唐、晋、汉、周五代,却是时间不同而空间同一的先后承袭,加之《五代史平话》所因袭的正史格局,将一部完整作品分割为五个独立的部分,使同一事件在不同卷帙中叙了又叙(如《粱史平话》已经叙及黄巢的失败,《唐史平话》又将黄巢的事情重说一遍),给人以不贯通的感觉。罗贯中不愿对五代平均使用力量,更不愿将小说写成一连串人与事的偶然堆积,遴有意打破《五代史》各自孤立的状态,而以“残唐”——“保唐”的斗争为主线,将全书结构成有机的艺术整体。他将黄巢、朱温当作“残唐”的邪恶势力,而把李克用看作“保唐”的正面力量。第五回叙郑畋对唐僖宗引街市童谣云:“庚子年来日月枯,唐朝天下有如无。山中果木重重结,巢就鸦飞犯帝都。世上逆流三尺血,蜀中两见驻銮舆。若要太平无士马,除是阴山碧眼鹕。”并解释说:…庚子年来日月枯’,陛下立乾符元年,至乾符二年是庚子,我主又改为广明元年,‘明’乃‘日月’也,今岁失天下,岂不是‘枯’矣?‘唐朝天下有如无’,即今黄巢在位,未知中兴如何,岂不是‘有如凭’也。‘山中果木重重结’,果字头有‘三丝’乃为‘巢’字,岂不是‘重重结’也。‘巢就鸦飞犯帝都’,今黄巢入长安夺帝位,岂不是‘犯帝都’也。‘世上逆流三尺血’,自黄巢作乱,顺者存。逆者亡,纵兵屠杀,流血戒川,岂不是‘三尺血’也。‘蜀中两见驻銮舆’,昔安椽山作叛,明皇蜀中避难,夸日巢兵逼陛下,亦在蜀中避难,岂不是‘蜀中两见驻蜜舆’也。末此二句,‘若要太平无士马,除是阴山碧眼鹕’,‘碧眼鹕’即李鸦儿也。…‘李鸦儿”,就是李克甩,因其黄睛绿珠,自号碧眼鹕,每出阵,有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个铁甲军皆穿皂衣,号为鸦兵,“群鸦人巢,巢必破矣”。《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虽有六十回,但因罗贯中的兴趣不在对正史的演绎,而是以“残唐”——“保唐”的主线展开情节,所以第三十五回方写到开平元年(907)朱温逼昭宗樽位建后粱,篇幅已经过半;第四十三回写到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建唐,第五十回写到天槽元年(936)石敬瑭灭庸建晋,由于在作者的意念中,李克用后人所建立的后唐,被视作丈唐政权的延续,所以后唐的灭亡,无异于宣告大唐王朝的灭亡。在这条主线中,后汉、后周都成了“馀事”,故乾桔元年(947)刘知远建汉,已是第五十八回;广顺元年(951)郭威建周,已是第五十九回;建隆元年(960)趔匡胤建宋,已是在第六十圊,都是匆匆交代过去了的。赵景深先生说:“大约写书的人写到唐,便没有耐心再创造出英雄来;连刘知远出世的故事(《五代史评话》、《刘知远诸宫调)、《白兔记》均有详叙)都来不及加进去了。¨1J‘P出’真正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此。

第二、设立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以构成鲜明的善恶形象的对比。

宋代的《五代史平话》以讲史为体,而正史中帝王都尊之以“纪”,不但占用主要篇幅,而且是理所当然的“圣明天子”。罗贯中既以“残唐”——“保唐”斗争为主线,将黄巢、朱温处理成反面人物,将李克用刻画为正面人物,从而形成人物形象的对峙,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而在反面形象中,对黄巢、朱温的态度又有不同的分寸。在“世之盛衰,国之兴废,皆有定数”观点支配下,黄巢披写成有“帝王之分”的人物。小说强调黄巢之坏乱天下,根源乃在朝廷昏乱,佞臣当道。博览经史、精熟武艺的黄巢考中武举状元,僖宗嫌其貌丑,故不肯用。黄巢默然叹日:“早知昏君以面貌取人,我也不来。”见街头一只锦毛雄鸡,望黄巢叫了一声,巢日:“昏君不识贤,鸡到识贤。”酒后在将墙上写下反词:“暗思昔日楚汉争锋,一个力拔太山,一个量宽沧海。他两个战乌江,英雄抵敌,诣成阳,火德肇兴;某也志高汉斗,气吐虹霓,意欲匹马单刀,横行天下,管教那刀兵动处,把唐朝一旦平吞。”驱使黄巢造反的动力,就是名扬千古的项羽和刘邦。第四回“黄巢藏梅寺起手”,更写藏梅寺长老奉上方救夸,送一口宝剑与黄巢,明言“此剑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黄巢道:“我若果有此事,你这寺中憎人不杀一个。”但五月十五日试剑起手,还是无意中将躲进心空大树中的长老杀了。黄巢说:“我本心不要杀你,只因你躲此,大数不过。”及黄巢将败,黄衣道人收走混庸宝剑,可见兴也好,灭也好,一切都是天意,黄巢本人实可不住其咎。

相比起来,身为“粱太祖”的朱温,秉性则要恶劣得多。第十四回“鸦馆楼朱温赌带”,对朱温的无赖嘴脸就有极犀利的勾画。他后来杀进皇宫,逼取御妹玉銮英为妻,又听信套英“黄巢只一匹夫,起于强寇”的话,便投机降唐,实乃反复之小人。及僖宗赐名全忠,朱温心中暗喜,因其字意乃“人王中心”四字.便一心想天子将大位让与他。“古之帝王,无德让有德”.“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安有不败之家?”都成了朱温篡权的借口。他买通佞臣田令孜,得封为大梁王,带兵劫驾至宝鸡山,使僖宗饿围而死。后又赂宰相李英,移皇城于汴粱,卒弑昭宗,即了帝位。其后,为强娶沧州节度使王铎之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矩

女为子媳.兵犯沧州,叉与其子朱友硅之妻乱伦作乐,终为朱友琏所弑。作者对于他的鄙视,远在黄巢之上。

对正面人物李克用.罗贯中也没有简单地写成“圣踢”的偶像。第八回叙其已答应发兵勤王,却借口“天寒地冻,草木已枯,人马难行”,要待来春天气融和,草青沙暖才出兵。正官刘妃责他“枉为丈夫”,又以“大唐关外各镇诸侯,皆是好汉.倘有一路灭了黄巢,那时大王有何面目再见朝廷乎”说之,方调遣人马,准备起程。他识拔李存孝于草莽之中,对邓万户诈言日:“此乃吾世子,只因年荒国乱,抛在山中。累寻不见。今日跟究到此,父子相见,痛情难舍,吾欲领上中原讨巢贼,留下金帛以为恩养谢仪。”但终因贪酒误事,听信谗言,枉杀了李存孝,铸成千古大错。

第三.以浓墨重彩刻画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置于小说的中心地位。

周之标《点校(残唐五代史传)叙》说:“残唐勋业,惟克用最著,下此,其嗣源乎?而乃艳称存孝.此不可解也。”周之标所“不解”的,只是将李存孝过分突出造成的功勋大小的颠倒,他没有想到罗贯中这样做,竟是对正史的彻底反拨。《旧唐书》卷二十称:“太原军攻邢州,陷之,执其逆将李存孝,槛送太原,裂之。”《新唐书》卷十称:“河东将李存孝以邢州叛附于全忠。”《旧五代史》卷二十六称:“邢州李存孝叛,纳款于聚.李存信构之也。”《新五代史》卷四称:“李存孝以邢州叛。”皆彰彰可据,罗贯中却全然不顾讲史的体例,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不仅为李存孝翻了案.而且着力将在史上未起重大作用的李存孝,写成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不惜将主要篇幅都让给了他。

李存孝是在第十回“安敬思牧羊打虎”中登场的。小说先写晋王夜来飞虎人梦,次日游猎至飞虎山灵求峪,忽起一阵狂风,山坡中跃出一只斑斓猛虎,晋王搭箭当弦,正中夹膀。其虎负痛跳过涧边,咬只羊食之。牧羊人正在石上打睡,晋王令军土一齐叫喊,其人全然不动。忽有一羊窜过,惊醒其人,跳将起来.用手扭住虎项,那消数拳,其虎已死。晋王爱之,令众军土隔涧佯言:“吾大王家养的虎随来游猎,汝何打死?”其人随即提起虎来,望对涧只一撩,撩过涧来。晋王令人唤至问询,其人日:“俺一生有母无父,固无姓氏。”遂自述出身故事道:

吾母崔氏之女,年方二八,并束许配他人。时值艳阳天气,同班姊妹请母出游灵求峪,一来采

野菜,二朱游毒玩景。行至童陵,两傍列着八个石人,焱姊妹相戏日:“我等皆已适人。汝已蕊笄,尚未储俩,夸吾众人为汝保一丈夫,可乎?”母日:“可。但不知保着何人?”众日:“将此石人与你为夫,任你卣择。”母曰:“烈女不择夫,择夫不烈士。”便将手持幕篮丢去,随石白接,鲒为夫妇。不想左边第二石人脖子上挂住篮儿,吾母向前抱之,呼日:“石人石人,排行第二。汝为丈夫,吾心无异。”言罢备散,同众而归。当夜二更左侧,分明是石人,客貌燎然,来与吾母成其夫妇.母进怀孕。员外觉之,究问吾母与何人交媾,母以实告之。员外不信,随逐吾母出外,后在破窑过活生吾。七岁沿门乞食,行至那坟边,见石人皆被推倒,共也打落了。是母教去捧头来安上,复旧如初,不差毫忽。母言安头为姓,遂取名安敬思。言罢大哭一场,回李白缢身死。我就将母尸与石人葬埋一处。我孤身元倚,令投邓万户摩牧羊十年.人只叫吾为牧羊子也。

据新旧《五代史》本传,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罗贯中遂据此为由头,编造出“石人为父,安头取娃,窑内为家,武艺异传”的故事,顿然添加了神异色彩。随后,在第十一回“晋王阅兵试箭”中,叙晋王将西凉州进贡好马赐予,井改名为李存孝,升做十三太保;又以第f二回“存孝打破石岭关”、第十四回“鸦观楼朱温赌带”、第十五回“存孝生擒孟绝海”、第十七回“李存孝力杀四将”、第十八回“存孝火烧永丰仓”的篇幅,叙李存孝一日中杀耿彪、崔受、张龙、李虎四将,生擒孟绝海,大破葛存周一字长蛇阵,杀将五十馀员、精兵四十馀万,又单骑直迫人长安,真可谓“目无劲敌”。特别是写他带领一十八骑将校,追赶七日七夜,径赶进长安城,尤为精彩。他望见长安城池,亦不晓是长安,回顾四将曰:“这座城子却好,但不知是何府郡?”下令放火焚烧永丰仓后,忽然座下战马鼻流鲜血.正忙迫间,见灯光闪烁,人马无数簇拥着大将一员,李存孝见了那马,连夸数声好马:“送马的来了!”夺了大齐皇帝御弟黄畦的骏马。黑夜寻不见长安门,便信马游缰,随马到得正阳门,黑暗之中不觉是皇城,只疑是长安城门开了,恰见黄巢在高处观望救火,便一箭射中黄巢平天冠,黄巢竟一时惊倒在地。这种由一连串误会构成的故事,充满了乎话的趣

第4期欧阳健:《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新说

味。然李存孝十八骑误人长安之事,亦非罗贯中之杜撰。《元史》卷一百六十一《刘整传》云:刘整沉毅有智谋,善骑射。金乱,人宋.隶荆湖制置使孟珙麾下。珙攻金信阳,整为前锋,夜纵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日“赛存孝”。可见早在金代灭亡(1234)之前,“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不是长安)的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罗贯中为李存孝形象所定的基调,一是勇猛,二是忠义,二者紧密结台,互为表里。《旧五代史》卷五十三称其“骁勇冠绝”、“未尝挫败”、“元不克捷”,小说写李存孝之英勇善战,确有相当历史根据。与此同时,罗贯中叉竭力表现他的义和忠。力服王彦章之后,念他是个好汉,放他逃生,王彦章大哭道:“若存孝在世十年,我十年不出;存孝除非死了,我王彦章才敢出名。”他又爱惜高思继是个英雄,禀告晋王将其放回,高继思感动道:“你是有仁有义的好汉,吾到山东,誓不与人相持矣。”而李存孝的忠,从读者的眼光看原是清清楚楚的,却与蒙受的奇冤屡屡纠合在一起。先是邓天王定下反问计,假装存孝之兵去劫李嗣源营,晋王怒问李存孝“知罪”否,他误以为是责问自己之未曾救护,遂答应“知罪”。幸亏周德威及时劝谏,又在阵前套问出了邓天王的计谋,方使他躲过一劫。李存孝被封为沁州镇守后,康君立、李存信假传晋王“出姓”之命.要他竖起“安敬思”的旗号,以“别骨肉亲疏”。有勇无谋的李存孝果中其计,而此事又击中了李克用的心病,竞以五牛分尸的酷刑挣死了李存孝。小说写存孝太叫:“我得何罪,将五牛挣我?”育束绝,只见半空中现一金甲神人,道:“吾奉千佛牒文、玉皇敕旨,你原是上界铁石之精降临凡世,今Et功行完满,取汝归天。若是迟缓,神人夺了你的座位。”存孝听后忖思:“既上天叫我,安敢不从?”遂叫军人:“这等如何挣得我死?除非是将剑割断我手足之筋,吾即死受。”当下五下里挣响一声,存孝躯分为五块,遂成了慑人心魄的千古悲剧。

李存孝死后,小说又写了两段馀渡以足之:一是第三十四回“梁兵劫夺勇南柩”,叙朱温遣尚让等领兵去灵求峪夺存孝灵枢,为王彦章所阻,日:“汝等错矣!君子不念旧恶,人死不计旧怨。存孝亦是好汉,只因晋王恃酒误死,抢他尸首何益?不如引去见粱王,陈说和解之事。”一是第三十七回“宝鸡山存孝显圣”,叙晋王年老力衰,被王彦龙杀得大败而走。叫:“吾儿存孝,昔日汴粱赴会,汝曾救我,今吾死在须臾,汝何无灵?”言未绝,只见东南上一阵风,卷出两面飞虎旗,只见存孝一马当先,救了晋王。犹在云雾之中叫声老父:“儿与你相会一面,以完父子之情。粱兵自此势败,儿今辞别朝天去了。”晋王回头看时,只见风清月朝,不见了存孝,独有王彦龙死在地上,馀众各散逃生。晋王放声大哭,叫数声吾儿,“死后还来救我一命!”李存孝的颂歌,真是馀音绕粱,挥之不去。

孟繁仁先生认为,《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一书,之所以。对晋王李克用及李存孝以山西为舞台的活动的描写,在全书六十回中占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是因为李存孝是山西雁北人,在太原西南的风峪沟,至今有李存孝墓存留;从宋代开始,李存孝这位风云一时的传奇人物的故事就在山西广泛流传,“罗贯中原籍太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接受了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感染、熏陶,所以有《残唐》之作””】(肼”.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但他以为此书在语言、情节和结构等方面显得粗疏简陋,推断可能是罗贯中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则尚可斟酌。但不论如何,《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创造了有别于《三国志演义》的另一种历史演义的文体模式,对于后世历史小说的刨作,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应当肯定的。

【参考文献]

[1]赵景深.中国小说丞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3[2]孟繁仁.罗贯中试论[A].孟繁仁.《三国演艾》论文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第4卷第4期厦门教育学院学报V01.4No.41竺!!!望竺竺竺竺!!竺竺竺型!!!!兰!篓竺!竺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新说

欧阳健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工2月

[摘要]怀疑《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非罗贯中所作的理由不能成立,应该尊重版本的题

识,承认罗贯中的著作权。孙甫(998—1059)是宋代著名史家.所著《唐史记》七十五卷,论

议宏赡,此书称孙甫为“待诏”,开首即引其《史记》世系以演说之,则其时不应太晚。小说所

叙李存孝打虎、李存孝之叛等,亦为成书较早的内证。《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的创作起点与《三

国志演义》不同,走的是抛开较有史传意味的《五代史平话》,有意识强化“瞽传诙谐之气”的

路子,从而创造了另一种历史演义的文体模式,包孕着可贵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罗贯中;瞽传褒谐之气;文体模式

与宋元市井讲说《五代史平话》的盛况相应,罗贯中也作了一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只是与《三国志演义》研究的热情不同,研究者对此书却相当冷淡;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怀疑它非罗贯中所作者,更非止一人。他们的理由是:此书情节、词句与《三国志演义》多有雷同,分明是对罗贯中的“抄袭”;此书思想艺术水平甚低,“不该”出于杰出小说家罗贯中的手笔,等等。这些推断,多半是对历史小说的成书特点缺乏了解所致。因为即便是史书的编纂,抄录旧史也是最基本的工夫;历史小说这一特殊文体,更是默认作家从史书、乃至前代小说选取材料的权利的。至于情节、词句的雷同,则多半属说书中的“留文”,即彼此习用的“套话”、“水辞”,这种情况在《水浒传》与《金瓶梅》之问、《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之问也大量存在,不足为怪。

而说到罗贯中“水平”的高下,亦不宜以《三国志演义》一部书为尺度。罗贯中的性格本有“诙诡多智”(天都外臣:《(水浒传)序》)的一面,只是在写《三国志演义》时,由于题材的先天制约,为了迁就演义文体的规范,使他受到相当程度的束缚,正如张无咎《(北宋三遂平妖传)叙》所评:“《三国志》人矣,描写亦工,所不足者幻耳;然势不得幻,非才不能幻。”罗贯中的善“奇幻”之才,在《平妖传》中就有充分的展现,连那被郭勋削去的“以为之艳”的《水浒传》“致语”——“妖异”的《灯花婆婆》,也保留在《平妖传》中了。《平妖传》的韵昧与《三国志》相去甚远,但从无人怀疑过罗贯中的著作权。既然多种明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卷端均题“贯中罗本编辑”,还是尊重版本的题识为好。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一回“孙待诏《史记》世系”,开卷即云:“按宋待诏孙甫《史记》:子丑乾坤判,惟寅人所生。圣君开至治,贤相在新民。三王惟尚德,五帝尽施仁。唐虞民物阜,汤武放诛民。春秋因鲁史,孔子道难行。德衰征伐尚,风漓治乱循。图王人罕见,尚霸众争横。秦强吞六国,汉杰羡三人。东西二百四,吴魏蜀三分。五季相循并.君臣迭乱争。一朝征战起,藩镇坐皇庭。世祖承平治,太宗起义兵。辽夷皆拱服,怙冒尽称臣。胡虏人中国,宫中开祸门。禄山方被扫,巢贼又侵凌。天意除奸暴,否泰本相循。赓歌记遗迹,传记最分明。”按孙甫(998—1059),字之翰,许州阳翟人,《宋史》卷二百九十五有传,《欧阳修集》卷三十三有《孙甫墓志铭》。孙甫少好学,日诵数千言,初举进士,为蔡州汝阳县主簿。天圣八年

[收稿日期】2002年9月21日[作者简介】欧阳健(1941一),江西玉山人,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所研究员。

2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链(1030),再举进士及第,为华州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知绛州翼城县。以杜衍荐,迁太常博士,授秘阁校理。天子增置谏员,以右正言居谏院,所言补益尤多。罢辣职,以右司谏知邓州,徙知安州,历江南、两浙转运使,再迁兵部员外郎,改直史馆、知陕府,又徙晋州、河东转运使。嘉祜元年(1034),迁刑部郎中、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不行。疾少间,乃留侍读。《宋史》本传有“论”日:“孙甫驰骋言路,成以文学、方正知名。”他是一位著名的史家,《宋史》卷二百三著录孙甫所著《唐史记》七十五卷、《唐史论断》二卷。《续资治通鉴》卷四十六载:“丙戌(1046),命王洙、余靖、孙甫、欧阳修同编修《祖宗故实》。”欧阳修称其“博学强记,尤喜言唐事,能详其君臣行事本末,以推见当时治乱,每为人说,如其身履其间,而听者晓然如目见。故学者以谓终岁读史,不如一日闻公论也。所著《唐史记》七十五卷,论议宏赡。’’己亥(1059)卒,诏取其书,藏于秘府。孙甫实为一代名人,然所著《唐史记》为人罕见,至后世遂渐次淡忘.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称其为“待诏”,开首即引其《史记》世系以演说之,则其时不应太晚,出于罗贯中手笔,完全可能。

赵景深先生说:“我疑心这部《五代残唐》是元人的著作,因为:一、每回的回目只有一句,不是对偶的,颇象《三国志平话》。二、第十三回《李晋王河中会兵》云:‘醒而复醉,醉而复醒’,这样的话正是元人散曲所常用的。兰、戏剧多根据小说改作,但根据戏剧而改编小说的却极少。戏剧所写每每只是小说中的一段,很是注重结构,而中国小说却是一向不大注重结构的。元人所作杂剧,都可以从《五代残唐》里找到它的来源,我想,大约是元人杂剧根据《五代残唐》改作的,从这推测,《五代残唐》也有为元人作品之可能。””“~’从小说所叙之事,亦可找出许多成书较早的内证:

1.李存孝打虎事,《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本传均不载,惟《残唐》及之;而《水浒传》第四十三回叙李逵沂水杀虎,众猎户齐叫道:“不信你一个人,如何杀得四个虎!便是李存孝和子路,也只打得一个。”

2李存孝之叛,《旧五代史》卷五十三本传云:大顺二年(891),因李存信构陷,致书通王镕,归款于汴,后为李克用击败。乾宁元年(894)三月,登城首罪,日:“儿立微劳,本无显过,但被人中伤,申明元路,迷昧至此。”克用叱之日:“尔与王锫书状,罪我万端,亦存信教耶!”絷归太原,车裂于市。《五代史平话》所叙,比正史更为简略:“克用偏爱存信,那存孝欲立大功,取重于克用,存信又谗谮于其问。存孝惧祸及,密地与王镕、朱全忠交结,朱全忠上表.称李存孝以邢州、沼州、磁州三州自归,乞赐旌节。及会诸道军马进讨李克用。朝廷诏授李存孝为三州节度使,不许会兵攻伐。李克用围邢州,凿城以守之。邢州城中食尽,李存孝出见李克用,泥首谢罪。克用将槛车囚系以归,用车裂于牙门。”惟《残唐》显言其为蒙冤而死,而《三遂平妖传》第十六回径直日:“一干兴妖作孽之人,死得不如《五代史》李存孝、《汉书》中彭越。”将李存孝与被冤杀的彭越相提并论,证明《残唐》所叙之事早已深探扎在罗贯中脑海中.所以不需详尽说明.只是轻轻一笔带过。

3钱希言《桐薪》卷三谓:“《金统残唐记》载黄巢事甚详,而中间极夸李存孝之勇,复称其冤。为此书者,全为存孝而作也。后来词话,悉俑于此。武宗南幸,夜忽传旨取《金统残唐记》善本,中官重价购之,肆中一部售五十金。今人耽嗜《水浒》、《三国》而不传《金统》,是未尝见其书耳。”武宗正德间的《金统残唐记》已佚,但应在罗贯中作《残唐》之后,则应不成问题。

应该看到,《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的起点,与《三国志演义》大有不同。宋元时代存留的《三国志平话》问题实在太多、太突出了,它的种种弊端和不足,极大地激发了罗贯中的热忱,便倾其全力撰写《三国志演义》,一举奠定了演义文体“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的标准样式。然而,当他回头再来处理五代史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性质完全不同的题目:《五代史平话》篇幅比《三国志平话》多了一倍,思想艺术旨趣也大有不同,尤其是对正史的乖离并不严重,以之作为再创作的基础,提出“去瞽传诙谐之气”的目标,已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加之时间精力的限制,罗贯中已不可能为之下太大的功夫。于是他索性走另一条路子,抛开较有史传意味的《五代史平话》,有意识地强化“瞽传诙谐之气”,以此来突现他所要张扬的“义”。另起炉灶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总体上虽不能称为杰作,却包孕着罗贯中可贵的探索精神,其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4期欧阳健:《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新说。第一、以“残唐”——“保唐”的斗争为主线,成为串连全书的有机的情节链。

五代史的格局与三国史不同:汉末的魏、蜀、g-N,是时闾同一而空间不同的鼎足三分,唐末的梁、唐、晋、汉、周五代,却是时间不同而空间同一的先后承袭,加之《五代史平话》所因袭的正史格局,将一部完整作品分割为五个独立的部分,使同一事件在不同卷帙中叙了又叙(如《粱史平话》已经叙及黄巢的失败,《唐史平话》又将黄巢的事情重说一遍),给人以不贯通的感觉。罗贯中不愿对五代平均使用力量,更不愿将小说写成一连串人与事的偶然堆积,遴有意打破《五代史》各自孤立的状态,而以“残唐”——“保唐”的斗争为主线,将全书结构成有机的艺术整体。他将黄巢、朱温当作“残唐”的邪恶势力,而把李克用看作“保唐”的正面力量。第五回叙郑畋对唐僖宗引街市童谣云:“庚子年来日月枯,唐朝天下有如无。山中果木重重结,巢就鸦飞犯帝都。世上逆流三尺血,蜀中两见驻銮舆。若要太平无士马,除是阴山碧眼鹕。”并解释说:…庚子年来日月枯’,陛下立乾符元年,至乾符二年是庚子,我主又改为广明元年,‘明’乃‘日月’也,今岁失天下,岂不是‘枯’矣?‘唐朝天下有如无’,即今黄巢在位,未知中兴如何,岂不是‘有如凭’也。‘山中果木重重结’,果字头有‘三丝’乃为‘巢’字,岂不是‘重重结’也。‘巢就鸦飞犯帝都’,今黄巢入长安夺帝位,岂不是‘犯帝都’也。‘世上逆流三尺血’,自黄巢作乱,顺者存。逆者亡,纵兵屠杀,流血戒川,岂不是‘三尺血’也。‘蜀中两见驻銮舆’,昔安椽山作叛,明皇蜀中避难,夸日巢兵逼陛下,亦在蜀中避难,岂不是‘蜀中两见驻蜜舆’也。末此二句,‘若要太平无士马,除是阴山碧眼鹕’,‘碧眼鹕’即李鸦儿也。…‘李鸦儿”,就是李克甩,因其黄睛绿珠,自号碧眼鹕,每出阵,有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个铁甲军皆穿皂衣,号为鸦兵,“群鸦人巢,巢必破矣”。《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虽有六十回,但因罗贯中的兴趣不在对正史的演绎,而是以“残唐”——“保唐”的主线展开情节,所以第三十五回方写到开平元年(907)朱温逼昭宗樽位建后粱,篇幅已经过半;第四十三回写到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建唐,第五十回写到天槽元年(936)石敬瑭灭庸建晋,由于在作者的意念中,李克用后人所建立的后唐,被视作丈唐政权的延续,所以后唐的灭亡,无异于宣告大唐王朝的灭亡。在这条主线中,后汉、后周都成了“馀事”,故乾桔元年(947)刘知远建汉,已是第五十八回;广顺元年(951)郭威建周,已是第五十九回;建隆元年(960)趔匡胤建宋,已是在第六十圊,都是匆匆交代过去了的。赵景深先生说:“大约写书的人写到唐,便没有耐心再创造出英雄来;连刘知远出世的故事(《五代史评话》、《刘知远诸宫调)、《白兔记》均有详叙)都来不及加进去了。¨1J‘P出’真正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此。

第二、设立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以构成鲜明的善恶形象的对比。

宋代的《五代史平话》以讲史为体,而正史中帝王都尊之以“纪”,不但占用主要篇幅,而且是理所当然的“圣明天子”。罗贯中既以“残唐”——“保唐”斗争为主线,将黄巢、朱温处理成反面人物,将李克用刻画为正面人物,从而形成人物形象的对峙,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而在反面形象中,对黄巢、朱温的态度又有不同的分寸。在“世之盛衰,国之兴废,皆有定数”观点支配下,黄巢披写成有“帝王之分”的人物。小说强调黄巢之坏乱天下,根源乃在朝廷昏乱,佞臣当道。博览经史、精熟武艺的黄巢考中武举状元,僖宗嫌其貌丑,故不肯用。黄巢默然叹日:“早知昏君以面貌取人,我也不来。”见街头一只锦毛雄鸡,望黄巢叫了一声,巢日:“昏君不识贤,鸡到识贤。”酒后在将墙上写下反词:“暗思昔日楚汉争锋,一个力拔太山,一个量宽沧海。他两个战乌江,英雄抵敌,诣成阳,火德肇兴;某也志高汉斗,气吐虹霓,意欲匹马单刀,横行天下,管教那刀兵动处,把唐朝一旦平吞。”驱使黄巢造反的动力,就是名扬千古的项羽和刘邦。第四回“黄巢藏梅寺起手”,更写藏梅寺长老奉上方救夸,送一口宝剑与黄巢,明言“此剑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黄巢道:“我若果有此事,你这寺中憎人不杀一个。”但五月十五日试剑起手,还是无意中将躲进心空大树中的长老杀了。黄巢说:“我本心不要杀你,只因你躲此,大数不过。”及黄巢将败,黄衣道人收走混庸宝剑,可见兴也好,灭也好,一切都是天意,黄巢本人实可不住其咎。

相比起来,身为“粱太祖”的朱温,秉性则要恶劣得多。第十四回“鸦馆楼朱温赌带”,对朱温的无赖嘴脸就有极犀利的勾画。他后来杀进皇宫,逼取御妹玉銮英为妻,又听信套英“黄巢只一匹夫,起于强寇”的话,便投机降唐,实乃反复之小人。及僖宗赐名全忠,朱温心中暗喜,因其字意乃“人王中心”四字.便一心想天子将大位让与他。“古之帝王,无德让有德”.“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安有不败之家?”都成了朱温篡权的借口。他买通佞臣田令孜,得封为大梁王,带兵劫驾至宝鸡山,使僖宗饿围而死。后又赂宰相李英,移皇城于汴粱,卒弑昭宗,即了帝位。其后,为强娶沧州节度使王铎之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矩

女为子媳.兵犯沧州,叉与其子朱友硅之妻乱伦作乐,终为朱友琏所弑。作者对于他的鄙视,远在黄巢之上。

对正面人物李克用.罗贯中也没有简单地写成“圣踢”的偶像。第八回叙其已答应发兵勤王,却借口“天寒地冻,草木已枯,人马难行”,要待来春天气融和,草青沙暖才出兵。正官刘妃责他“枉为丈夫”,又以“大唐关外各镇诸侯,皆是好汉.倘有一路灭了黄巢,那时大王有何面目再见朝廷乎”说之,方调遣人马,准备起程。他识拔李存孝于草莽之中,对邓万户诈言日:“此乃吾世子,只因年荒国乱,抛在山中。累寻不见。今日跟究到此,父子相见,痛情难舍,吾欲领上中原讨巢贼,留下金帛以为恩养谢仪。”但终因贪酒误事,听信谗言,枉杀了李存孝,铸成千古大错。

第三.以浓墨重彩刻画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置于小说的中心地位。

周之标《点校(残唐五代史传)叙》说:“残唐勋业,惟克用最著,下此,其嗣源乎?而乃艳称存孝.此不可解也。”周之标所“不解”的,只是将李存孝过分突出造成的功勋大小的颠倒,他没有想到罗贯中这样做,竟是对正史的彻底反拨。《旧唐书》卷二十称:“太原军攻邢州,陷之,执其逆将李存孝,槛送太原,裂之。”《新唐书》卷十称:“河东将李存孝以邢州叛附于全忠。”《旧五代史》卷二十六称:“邢州李存孝叛,纳款于聚.李存信构之也。”《新五代史》卷四称:“李存孝以邢州叛。”皆彰彰可据,罗贯中却全然不顾讲史的体例,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不仅为李存孝翻了案.而且着力将在史上未起重大作用的李存孝,写成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不惜将主要篇幅都让给了他。

李存孝是在第十回“安敬思牧羊打虎”中登场的。小说先写晋王夜来飞虎人梦,次日游猎至飞虎山灵求峪,忽起一阵狂风,山坡中跃出一只斑斓猛虎,晋王搭箭当弦,正中夹膀。其虎负痛跳过涧边,咬只羊食之。牧羊人正在石上打睡,晋王令军土一齐叫喊,其人全然不动。忽有一羊窜过,惊醒其人,跳将起来.用手扭住虎项,那消数拳,其虎已死。晋王爱之,令众军土隔涧佯言:“吾大王家养的虎随来游猎,汝何打死?”其人随即提起虎来,望对涧只一撩,撩过涧来。晋王令人唤至问询,其人日:“俺一生有母无父,固无姓氏。”遂自述出身故事道:

吾母崔氏之女,年方二八,并束许配他人。时值艳阳天气,同班姊妹请母出游灵求峪,一来采

野菜,二朱游毒玩景。行至童陵,两傍列着八个石人,焱姊妹相戏日:“我等皆已适人。汝已蕊笄,尚未储俩,夸吾众人为汝保一丈夫,可乎?”母日:“可。但不知保着何人?”众日:“将此石人与你为夫,任你卣择。”母曰:“烈女不择夫,择夫不烈士。”便将手持幕篮丢去,随石白接,鲒为夫妇。不想左边第二石人脖子上挂住篮儿,吾母向前抱之,呼日:“石人石人,排行第二。汝为丈夫,吾心无异。”言罢备散,同众而归。当夜二更左侧,分明是石人,客貌燎然,来与吾母成其夫妇.母进怀孕。员外觉之,究问吾母与何人交媾,母以实告之。员外不信,随逐吾母出外,后在破窑过活生吾。七岁沿门乞食,行至那坟边,见石人皆被推倒,共也打落了。是母教去捧头来安上,复旧如初,不差毫忽。母言安头为姓,遂取名安敬思。言罢大哭一场,回李白缢身死。我就将母尸与石人葬埋一处。我孤身元倚,令投邓万户摩牧羊十年.人只叫吾为牧羊子也。

据新旧《五代史》本传,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罗贯中遂据此为由头,编造出“石人为父,安头取娃,窑内为家,武艺异传”的故事,顿然添加了神异色彩。随后,在第十一回“晋王阅兵试箭”中,叙晋王将西凉州进贡好马赐予,井改名为李存孝,升做十三太保;又以第f二回“存孝打破石岭关”、第十四回“鸦观楼朱温赌带”、第十五回“存孝生擒孟绝海”、第十七回“李存孝力杀四将”、第十八回“存孝火烧永丰仓”的篇幅,叙李存孝一日中杀耿彪、崔受、张龙、李虎四将,生擒孟绝海,大破葛存周一字长蛇阵,杀将五十馀员、精兵四十馀万,又单骑直迫人长安,真可谓“目无劲敌”。特别是写他带领一十八骑将校,追赶七日七夜,径赶进长安城,尤为精彩。他望见长安城池,亦不晓是长安,回顾四将曰:“这座城子却好,但不知是何府郡?”下令放火焚烧永丰仓后,忽然座下战马鼻流鲜血.正忙迫间,见灯光闪烁,人马无数簇拥着大将一员,李存孝见了那马,连夸数声好马:“送马的来了!”夺了大齐皇帝御弟黄畦的骏马。黑夜寻不见长安门,便信马游缰,随马到得正阳门,黑暗之中不觉是皇城,只疑是长安城门开了,恰见黄巢在高处观望救火,便一箭射中黄巢平天冠,黄巢竟一时惊倒在地。这种由一连串误会构成的故事,充满了乎话的趣

第4期欧阳健:《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新说

味。然李存孝十八骑误人长安之事,亦非罗贯中之杜撰。《元史》卷一百六十一《刘整传》云:刘整沉毅有智谋,善骑射。金乱,人宋.隶荆湖制置使孟珙麾下。珙攻金信阳,整为前锋,夜纵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日“赛存孝”。可见早在金代灭亡(1234)之前,“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不是长安)的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罗贯中为李存孝形象所定的基调,一是勇猛,二是忠义,二者紧密结台,互为表里。《旧五代史》卷五十三称其“骁勇冠绝”、“未尝挫败”、“元不克捷”,小说写李存孝之英勇善战,确有相当历史根据。与此同时,罗贯中叉竭力表现他的义和忠。力服王彦章之后,念他是个好汉,放他逃生,王彦章大哭道:“若存孝在世十年,我十年不出;存孝除非死了,我王彦章才敢出名。”他又爱惜高思继是个英雄,禀告晋王将其放回,高继思感动道:“你是有仁有义的好汉,吾到山东,誓不与人相持矣。”而李存孝的忠,从读者的眼光看原是清清楚楚的,却与蒙受的奇冤屡屡纠合在一起。先是邓天王定下反问计,假装存孝之兵去劫李嗣源营,晋王怒问李存孝“知罪”否,他误以为是责问自己之未曾救护,遂答应“知罪”。幸亏周德威及时劝谏,又在阵前套问出了邓天王的计谋,方使他躲过一劫。李存孝被封为沁州镇守后,康君立、李存信假传晋王“出姓”之命.要他竖起“安敬思”的旗号,以“别骨肉亲疏”。有勇无谋的李存孝果中其计,而此事又击中了李克用的心病,竞以五牛分尸的酷刑挣死了李存孝。小说写存孝太叫:“我得何罪,将五牛挣我?”育束绝,只见半空中现一金甲神人,道:“吾奉千佛牒文、玉皇敕旨,你原是上界铁石之精降临凡世,今Et功行完满,取汝归天。若是迟缓,神人夺了你的座位。”存孝听后忖思:“既上天叫我,安敢不从?”遂叫军人:“这等如何挣得我死?除非是将剑割断我手足之筋,吾即死受。”当下五下里挣响一声,存孝躯分为五块,遂成了慑人心魄的千古悲剧。

李存孝死后,小说又写了两段馀渡以足之:一是第三十四回“梁兵劫夺勇南柩”,叙朱温遣尚让等领兵去灵求峪夺存孝灵枢,为王彦章所阻,日:“汝等错矣!君子不念旧恶,人死不计旧怨。存孝亦是好汉,只因晋王恃酒误死,抢他尸首何益?不如引去见粱王,陈说和解之事。”一是第三十七回“宝鸡山存孝显圣”,叙晋王年老力衰,被王彦龙杀得大败而走。叫:“吾儿存孝,昔日汴粱赴会,汝曾救我,今吾死在须臾,汝何无灵?”言未绝,只见东南上一阵风,卷出两面飞虎旗,只见存孝一马当先,救了晋王。犹在云雾之中叫声老父:“儿与你相会一面,以完父子之情。粱兵自此势败,儿今辞别朝天去了。”晋王回头看时,只见风清月朝,不见了存孝,独有王彦龙死在地上,馀众各散逃生。晋王放声大哭,叫数声吾儿,“死后还来救我一命!”李存孝的颂歌,真是馀音绕粱,挥之不去。

孟繁仁先生认为,《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一书,之所以。对晋王李克用及李存孝以山西为舞台的活动的描写,在全书六十回中占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是因为李存孝是山西雁北人,在太原西南的风峪沟,至今有李存孝墓存留;从宋代开始,李存孝这位风云一时的传奇人物的故事就在山西广泛流传,“罗贯中原籍太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接受了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感染、熏陶,所以有《残唐》之作””】(肼”.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但他以为此书在语言、情节和结构等方面显得粗疏简陋,推断可能是罗贯中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则尚可斟酌。但不论如何,《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创造了有别于《三国志演义》的另一种历史演义的文体模式,对于后世历史小说的刨作,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应当肯定的。

【参考文献]

[1]赵景深.中国小说丞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3[2]孟繁仁.罗贯中试论[A].孟繁仁.《三国演艾》论文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相关内容

  • [明代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全集--资料库
  • [明代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全集 发布时间: 2009-04-02 14:00 残唐五代史演义(又名<五代残唐>)明李卓吾批点本,八卷六十回.题"罗贯中编辑",但似为明代后期无名氏作品.以编年体例,描述自黄巢起义至陈桥兵变止,这段时期的动荡兴衰历史. & ...

  • 绍兴方言相声
  • 绍兴方言相声--绍话新说Ⅱ 在线观看- 酷6视频 绍兴方言相声--绍话新说Ⅱ 发布时间:2年前 上传者:damianmarley标签: 内容介绍: 绍兴方言相声--绍话新说Ⅱ 主题精选 Channel Me 精选 猜你喜欢 上升最快 版权所有 CopyRi... v.ku6.com/sh...w.. ...

  • [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
  • <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 陈 宏 内容提要:尽管很多接受者阅读者视<西游记>为"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的"游戏之笔",但明清两代更具普遍性的则是将<西游记>视为一部蕴涵深刻的哲理小说.明清两代的接受者对<西游记&g ...

  • "马踏飞燕"有新说
  • 东 方 文 化 ' ' 马 踏 燕 ' ' 有 瓤 说 ■ 任 玉 贵 万 物多彩 , 变 化无 穷 , 以有 限之词 难摩 万物 之质 , 在东汉张衡 的< 东京赋> 中, 尽管有" 铜雀蟠蜿 , 天 马半汉" 之句 , 但天马在< 山海经 ・ 北次i经> ...

  •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 2005-7-30 字数:17437收藏此页到都市网摘    新时期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其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取得了若干新的突破.其中争论较多,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

  • [百家讲坛]千古中医故事 华佗2 华佗之死
  • 演讲人:孙立群 讲师简介: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曾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十 ...

  • 散文名句赏析
  • 先秦部分 i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远 <左传·醒公十年>. 一鼓作气,再而衰,碱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 ...

  • [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
  • <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 许勇强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本文旨在对<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背景.传播机制及特点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文章认为,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全真教的复兴和社会思潮的变迁,清代<西游记>诸评点本凭借各 ...

  • 诸葛亮舌战群儒习题
  • 诸葛亮舌战群儒习题 一.填空题 1.<诸葛亮舌战群儒>选自 ,作者 . 答案:<三国演义>,罗贯中 难度:1 知识点:大学语文 /文体知识 2.<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作者通过舌战,塑造了一位智慧之星 . 答案:诸葛亮 难度:1 知识点: 大学语文 /课文理解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