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专题(一)——山水田园诗
一.概述: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将山水田园诗派发扬光大,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二.思想内容:
——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绘劳动生活,歌颂民风勤劳、淳朴,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困苦,表达同情、愧疚之情,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社会黑暗腐败;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佛道思想的流露。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三.语言特点:
质朴、自然、清新
四.常见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解释:“白雪却嫌春色”其实是诗人的感受,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白雪,不直接写自己嫌春晚,让白雪有急切的心情,并且让白雪化作飞花,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的盼春之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白雪来写,将诗人自己的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解释: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又”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虚实结合,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作者希望“花飞莫遣
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色彩鲜明、明暗对比、层次分明、点面结合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释:雨后的素月,清朗明亮;山间的松林,稀疏高洁;石上的清泉,凉爽清畅。“照”“流”二字赋于静景以动态,构成宁静清幽、明朗流畅的境界,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竹林传来笑语,浣女披月而归,莲叶竦竦而动,渔舟破叶飘下,由景及人,构成活泼轻快、生机盎然的境界。此二联以动衬静,以声衬幽,声光色态,相宜相衬。全诗清新幽美的秋日山景和悠闲静穆的隐居意兴和谐契合,意境浑成优美。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而且是一幅有声的图画。动与静、情与景的对立统—,使画面、音响、动作乃至花草的芳香,巧妙地在诗中融合起来。)
——观赏景物角度:静止 / 运动(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俯视、仰视)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首联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显然是远景,人静止看景;颔联写近景,运动中看景, “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也是回文。其意为“回头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虚实结合(想象、联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解释:动静结合;视觉、嗅觉角度)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释: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对偶)、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渲染、以乐景衬哀情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释:白描)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解释:以乐景衬哀情)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突出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释: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释:“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传来鱼跃出水面的声音,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同:对比、衬托都有两种事物
• 异:两种事物地位不同
对比是通过双方强烈的反差,共同突出主题或思想,双方都要出现,两者性质相同,不分主次。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两者可不同性质(如以景衬情),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表达方式上,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也叫侧面烘托。
渲染: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释: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琵琶行(白居易)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解释: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琵琶行(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解释: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极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琵琶女技艺的高妙。)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释: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小试牛刀: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五.鉴赏思路:
景物——意象——意境——情感
诗歌鉴赏
专题(一)——山水田园诗
一.概述: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将山水田园诗派发扬光大,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二.思想内容:
——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绘劳动生活,歌颂民风勤劳、淳朴,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困苦,表达同情、愧疚之情,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社会黑暗腐败;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佛道思想的流露。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三.语言特点:
质朴、自然、清新
四.常见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解释:“白雪却嫌春色”其实是诗人的感受,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白雪,不直接写自己嫌春晚,让白雪有急切的心情,并且让白雪化作飞花,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的盼春之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白雪来写,将诗人自己的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解释: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又”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虚实结合,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作者希望“花飞莫遣
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色彩鲜明、明暗对比、层次分明、点面结合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释:雨后的素月,清朗明亮;山间的松林,稀疏高洁;石上的清泉,凉爽清畅。“照”“流”二字赋于静景以动态,构成宁静清幽、明朗流畅的境界,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竹林传来笑语,浣女披月而归,莲叶竦竦而动,渔舟破叶飘下,由景及人,构成活泼轻快、生机盎然的境界。此二联以动衬静,以声衬幽,声光色态,相宜相衬。全诗清新幽美的秋日山景和悠闲静穆的隐居意兴和谐契合,意境浑成优美。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而且是一幅有声的图画。动与静、情与景的对立统—,使画面、音响、动作乃至花草的芳香,巧妙地在诗中融合起来。)
——观赏景物角度:静止 / 运动(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俯视、仰视)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首联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显然是远景,人静止看景;颔联写近景,运动中看景, “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也是回文。其意为“回头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虚实结合(想象、联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解释:动静结合;视觉、嗅觉角度)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释: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对偶)、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渲染、以乐景衬哀情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释:白描)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解释:以乐景衬哀情)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突出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释: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释:“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传来鱼跃出水面的声音,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同:对比、衬托都有两种事物
• 异:两种事物地位不同
对比是通过双方强烈的反差,共同突出主题或思想,双方都要出现,两者性质相同,不分主次。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两者可不同性质(如以景衬情),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表达方式上,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也叫侧面烘托。
渲染: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释: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琵琶行(白居易)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解释: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琵琶行(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解释: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极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琵琶女技艺的高妙。)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释: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小试牛刀: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五.鉴赏思路:
景物——意象——意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