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

专题(一)——山水田园诗

一.概述: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将山水田园诗派发扬光大,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二.思想内容:

——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绘劳动生活,歌颂民风勤劳、淳朴,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困苦,表达同情、愧疚之情,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社会黑暗腐败;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佛道思想的流露。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三.语言特点:

质朴、自然、清新

四.常见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解释:“白雪却嫌春色”其实是诗人的感受,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白雪,不直接写自己嫌春晚,让白雪有急切的心情,并且让白雪化作飞花,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的盼春之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白雪来写,将诗人自己的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解释: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又”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虚实结合,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作者希望“花飞莫遣

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色彩鲜明、明暗对比、层次分明、点面结合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释:雨后的素月,清朗明亮;山间的松林,稀疏高洁;石上的清泉,凉爽清畅。“照”“流”二字赋于静景以动态,构成宁静清幽、明朗流畅的境界,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竹林传来笑语,浣女披月而归,莲叶竦竦而动,渔舟破叶飘下,由景及人,构成活泼轻快、生机盎然的境界。此二联以动衬静,以声衬幽,声光色态,相宜相衬。全诗清新幽美的秋日山景和悠闲静穆的隐居意兴和谐契合,意境浑成优美。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而且是一幅有声的图画。动与静、情与景的对立统—,使画面、音响、动作乃至花草的芳香,巧妙地在诗中融合起来。)

——观赏景物角度:静止 / 运动(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俯视、仰视)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首联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显然是远景,人静止看景;颔联写近景,运动中看景, “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也是回文。其意为“回头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虚实结合(想象、联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解释:动静结合;视觉、嗅觉角度)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释: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对偶)、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渲染、以乐景衬哀情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释:白描)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解释:以乐景衬哀情)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突出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释: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释:“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传来鱼跃出水面的声音,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同:对比、衬托都有两种事物

• 异:两种事物地位不同

对比是通过双方强烈的反差,共同突出主题或思想,双方都要出现,两者性质相同,不分主次。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两者可不同性质(如以景衬情),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表达方式上,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也叫侧面烘托。

渲染: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释: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琵琶行(白居易)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解释: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琵琶行(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解释: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极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琵琶女技艺的高妙。)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释: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小试牛刀: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五.鉴赏思路:

景物——意象——意境——情感

诗歌鉴赏

专题(一)——山水田园诗

一.概述: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将山水田园诗派发扬光大,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二.思想内容:

——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绘劳动生活,歌颂民风勤劳、淳朴,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困苦,表达同情、愧疚之情,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社会黑暗腐败;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佛道思想的流露。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三.语言特点:

质朴、自然、清新

四.常见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解释:“白雪却嫌春色”其实是诗人的感受,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白雪,不直接写自己嫌春晚,让白雪有急切的心情,并且让白雪化作飞花,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的盼春之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白雪来写,将诗人自己的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解释: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又”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虚实结合,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作者希望“花飞莫遣

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色彩鲜明、明暗对比、层次分明、点面结合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释:雨后的素月,清朗明亮;山间的松林,稀疏高洁;石上的清泉,凉爽清畅。“照”“流”二字赋于静景以动态,构成宁静清幽、明朗流畅的境界,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竹林传来笑语,浣女披月而归,莲叶竦竦而动,渔舟破叶飘下,由景及人,构成活泼轻快、生机盎然的境界。此二联以动衬静,以声衬幽,声光色态,相宜相衬。全诗清新幽美的秋日山景和悠闲静穆的隐居意兴和谐契合,意境浑成优美。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而且是一幅有声的图画。动与静、情与景的对立统—,使画面、音响、动作乃至花草的芳香,巧妙地在诗中融合起来。)

——观赏景物角度:静止 / 运动(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俯视、仰视)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首联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显然是远景,人静止看景;颔联写近景,运动中看景, “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也是回文。其意为“回头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虚实结合(想象、联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解释:动静结合;视觉、嗅觉角度)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释: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对偶)、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渲染、以乐景衬哀情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释:白描)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解释:以乐景衬哀情)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突出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释: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释:“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传来鱼跃出水面的声音,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同:对比、衬托都有两种事物

• 异:两种事物地位不同

对比是通过双方强烈的反差,共同突出主题或思想,双方都要出现,两者性质相同,不分主次。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两者可不同性质(如以景衬情),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表达方式上,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也叫侧面烘托。

渲染: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释: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琵琶行(白居易)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解释: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琵琶行(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解释: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极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琵琶女技艺的高妙。)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释: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小试牛刀: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五.鉴赏思路:

景物——意象——意境——情感


相关内容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走过的路,思索今天正在走着的路.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刘兴文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 ...

  • 我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例谈
  • 我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例谈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 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 ...

  • 汉江临眺[1]
  • 古诗赏析:<汉江临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3.体悟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 ...

  •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 主备人: 主备人:新沂市瓦窑中学 夏玲玲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课件 课时 安排 用案时间: 用案时间: 2012 年 月 日 <与诸子登岘山> 星期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

  • 古诗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
  • 古诗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高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归纳山水田园诗词的相关常识 (2)学会鉴赏山水田园诗词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词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山水田园诗相关知识介绍: (1)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以唐代王维 ...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 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20xx ...

  • 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 高考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专题复习 一.课前布置作业: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本诗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意象:积雨,空林,烟火, ...

  •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
  •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历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生失分严重,得分率低,而各地中考的古诗词鉴赏(3~5分),也是学生的难点,表现在对诗歌的题材.主题.写法没有明确的思路,答题时没有鉴赏的步骤,语言组织混乱.根据全国各地中考诗词鉴赏的要求,归纳鉴赏四步法. 一 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 ...

  •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粹及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
  •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粹及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 ...

  • [诗词]诗词经典04:古代诗歌鉴赏知识大全
  • ◆⊙◆唐诗宋词 经典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大全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