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课件文字稿
我来挑战
1、项王军壁垓下 动词,驻扎
2、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招致,来到
3、时不利兮骓不逝 动词,奔驰
4、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动词,遭受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动词,悬赏
6、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给...... 看,副词,才
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必定;痛快
8、举九江兵 动词,发动
9、诣项王 动词,到...... 去
10、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名词用作动词,往东走
11、田父绐曰 动词,欺骗
12、期山东为三处 动词,约定
13、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动词,回头
14、马童面之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15、令诸君知天之亡我 使动,使...... 灭亡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使动,使...... 为王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2、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3、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整体感知
在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场景中,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反复诵读品味,然后任选一处分析项羽的性格。
霸王别姬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重情重义、铁汉柔情?
东城快战
英勇无敌、战神本色,自负成性、匹夫之勇?
易中天说项羽:
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不是决战而是快战,决战有求胜的想法,而快战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本应选决战,即使最后一刻,也不能轻易放弃胜利的希望,象项羽那样觉得胜利无望便自暴自弃,只求一个痛快一个漂亮的亮相和谢幕,太幼稚了。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慨然赴死,末路穷途、认命归天?
我心中的项羽给我的启示
江山美人,已成云烟;
是非功过,早已谢幕。
做最好的自己:有情,有义,有担当!
谱最美的华章:在天,在人?在自己!共勉!
1、用个性化的形式表达一下你对项羽的看法(我眼中的项羽)。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如诗词、对联、山东快书...... 可绘画,也可填词演唱。
2. 送项羽一幅对联,以体现你对他的评价。
霸王别姬,英雄儿女情长
乌江刎颈,壮士慷慨悲歌
课标分析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关于选修课,新课标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课程模块进行教学。选修课占的比重大(必修课程只占1.25学年,而选修课程占1.75学年;必修课共10学
分,选修课可获14学分),模块多(人教版、苏教版新课标选修教材均设有16个模块),且大多数是以前中学未曾尝试过的课程,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中双翼中的一翼,共同构建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因此,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败。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不能好高骛远,照搬大学课程的方法,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我们现在选修的是《史记》,选用的是鲁教版选修教材,该教材分八个专题,节选了20篇,由于这一选修模块的教学只有10周时间,因此我们又精选了其中《廉颇与蔺相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垓下之战》等进行课堂选讲。教科书中其余篇目让学生课余自读。教学时绝大部分学生阅读《史记》兴趣浓厚,还购买了全套《史记》以及有关评论《史记》的书籍来研读。
通过名篇《垓下之战》的解读,我们深入解读了人物形象,“窥一斑而知全豹”,从项羽的故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道理,同学们以古人为鉴,来指导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考虑到语文学习和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教学中还要充分让学生朗读,以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验、感受,重视主动积极的参与,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火花的迸发。
《垓下之战》教材分析
《项羽之死》选自鲁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五单元,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悲歌”。单元序言建议:学习本单元,应当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着重体会人物的英雄品质,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从而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作出历史的评价;在艺术上,具体认识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应注意继续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词和常见的虚词。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垓下之战》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集中记叙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作者以一种对悲剧性人物个性化的体验和感觉,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极具生动形象、贴近人性的艺术感染力。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我们已经学过了诸如廉颇、蔺相如、韩信、孙膑等人物,但这些人物都不如项羽有争议,找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做重点案例来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加深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了解,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二两个理科班,经过对高一五册文言文篇目以及前一段时间《史记(选读)》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一篇文言文,对文本能形成基本的文言文语言感受能力,了解了《史记》及史传文学的特点,并对《史记》以及《史记》中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本文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较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项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分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并能对悲剧人物做出历史性的评价。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2. 反复诵读品味精彩句段,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3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导入:
项羽不是帝王,但是司马迁却把他编在了“本纪”之中,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他的推崇和敬慕,但项羽在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走进文本, 多角度来评价这位历史人物。
二、检查预习
(一)检查重点的实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3、时不利兮骓不逝
4、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6、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8、举九江兵
9、诣项王
10、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11、田父绐曰
12、期山东为三处
13、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14、马童面之
15、令诸君知天之亡我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三、品评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其悲剧性格。
1、在战中这三个场景中勾画出你认为精彩之处,反复诵读品味,然后任选一处赏析项羽的性格特征,(形式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展示,不足之处由教师点拨。)
(1)四面楚歌(悲壮)霸王别姬 慷慨悲歌 (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2)东城突围(勇武) 自述败因 (自负、勇武) 斩将溃围 (无畏善战)
一写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入大泽中,表现其有勇无谋
二写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展现其恃勇自负。骁勇善战。
三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令部下叹服,最后展现其勇猛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有万夫不当之勇。
(3)乌江自刎船待渡-拒渡(宁死不辱、知耻)项羽为什么不肯过乌江,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他高傲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地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骏马赐亭长、头颅赐旧友(仁爱重义、视死如归、侠骨柔肠)
四、总结项羽形象:
由以上我们可以窥出千古英雄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一个既叱咤风云又儿女情长;既恃勇自负,又痛苦绝望的悲剧英雄形象。
五、心中的项羽给我的启示 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用个性化的形式表达一下你对项羽的看法(我眼中的项羽)。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如诗词、对联、山东快书、绘画、填词演唱...... 提示: 霸王别姬,英雄儿女情长乌江刎颈,壮士慷慨悲歌
七、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垓下之战》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中通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楚兵罢食尽 罢通“疲” B. 辟易数里 辟通“避”
C. 自陈以东傅海 傅通“附” D. 汉有天下太半 太通“大”
答案:D 、
2.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①乃引兵解而东归乃:副词,于是、就 ②乃有二十八骑乃:副词,只、仅仅
B. 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及:连词,和 ②及其死,鲁最后下及:介词,等到...... 的时候
C. ①楚击汉军,大破之之:代词,它(指汉军) ②非战之罪也之:助词,的
D. ①今日固决死固:连词,本来 ②其不至固宜固:副词,固然
答案:D 今日固决死固:副词,必定
3. 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乃引兵解而东归解:放松 B. 汉王复入壁壁:营垒
C. 田父绐曰:“左”绐:欺骗 D. 诣项王诣:拜访
答案:D. 诣:到...... 去,这里指逼近
4. 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B. 举九江兵举:用
C.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顾:回头看 D. 愿为君快战快:痛快
答案:B. 举:发动
5. 句中的活用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乃引兵解而东归东: 名词作状语,向东方 B.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C.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动用法,让我称王 D. 深堑而自守深: 名词作状语,深深
答案:D. 深: 名词作动词,深挖
6. 下列句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此天亡楚之时也判断句 B. 君王能与共天下被动句
C. 然今卒困于此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D.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
答案:B. 省略句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上天让我灭亡,我渡江干什么呢! (注:何...... 为:固定结构,表疑问。例:何辞为:还辞别干什么呢?何以伐为:凭什么攻打他们呢?)
2.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我为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敌人旗帜,让各位知道是上天使我灭亡,并不是我作战的过错。(非...... 也:一种否定判断)
3.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译文:项王怒目呵叱他们,赤泉侯的人马都很惊恐,因畏惧而后退数里。(瞋:ch ēn 睁大眼睛瞪人)
4.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文:况且我和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然江东父兄怜悯我,让我称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
不于心有愧吗?(籍:项羽名籍,这是自称)
5.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译文:汉王就带领天下士卒打算屠毁鲁城,因为他们坚守礼义,为主人以死守节,就拿项王的头给鲁城人看,鲁城父兄才投降。
效果分析
本文节选于《项羽本纪》,描写了楚汉战争的最后一仗,通篇气势磅礴,情节起伏,脉落清晰,展现了西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让后人具体感受到战争的宏伟气势和激烈程度。预习时我们通过翻译重点语句检查了课文翻译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理清了文章思路,对文章有了大体的把握。
这节课我们对第二部分做了重点赏析,深入解读了人物形象,“窥一斑而知全豹”从项羽的故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道理。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诸如廉颇、蔺相如、韩信、孙膑等人物,但这些人物都不如项羽有争议,找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做重点案例来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加深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了解,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而且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对项羽这个有争议的人物很感兴趣,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点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观评记录
主要优缺点分析:
本节课目标达成度较高,引入课程非常有特色,教学设计巧妙。学生参与程度高,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注意每个环节的过渡与总结,及时进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流畅。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美中不足个别地方时间安排欠合理。
2015年4月9日
教学反思
1.精选问题,以点代面,文本解读到位。此篇文章作为一个经典篇目,可以讨论的话题确实很多,本次授课精选的三个讨论题目,都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来有关项羽的争论也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对项羽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因而在文本的解读上我认为比较到位,体现了文本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关注学生兴趣,课堂有活力,学习才有动力。活动主题选取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参与积极性才能提高。以前对文言文处理重讲字词,轻讲内容,学生往往无精打采,这节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踊跃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进行质疑,教师主要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和引导学生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将文言知识与文本探讨有机结合,穿插进行,一直到下课学生都神采奕奕,欲罢不能,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优点:
1、张红老师这堂课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体现了三维目标整体要求;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
2、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
3、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人物品评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不足:
1、虽然课堂活动丰富多样,但取得的实效性还难以评价,究竟有多少同学真正掌握了这一课的精髓,有多少同学扎实有效地掌握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都需要课堂评测来检验。
垓下之战课件文字稿
我来挑战
1、项王军壁垓下 动词,驻扎
2、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招致,来到
3、时不利兮骓不逝 动词,奔驰
4、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动词,遭受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动词,悬赏
6、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给...... 看,副词,才
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必定;痛快
8、举九江兵 动词,发动
9、诣项王 动词,到...... 去
10、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名词用作动词,往东走
11、田父绐曰 动词,欺骗
12、期山东为三处 动词,约定
13、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动词,回头
14、马童面之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15、令诸君知天之亡我 使动,使...... 灭亡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使动,使...... 为王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2、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3、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整体感知
在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场景中,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反复诵读品味,然后任选一处分析项羽的性格。
霸王别姬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重情重义、铁汉柔情?
东城快战
英勇无敌、战神本色,自负成性、匹夫之勇?
易中天说项羽:
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不是决战而是快战,决战有求胜的想法,而快战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本应选决战,即使最后一刻,也不能轻易放弃胜利的希望,象项羽那样觉得胜利无望便自暴自弃,只求一个痛快一个漂亮的亮相和谢幕,太幼稚了。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慨然赴死,末路穷途、认命归天?
我心中的项羽给我的启示
江山美人,已成云烟;
是非功过,早已谢幕。
做最好的自己:有情,有义,有担当!
谱最美的华章:在天,在人?在自己!共勉!
1、用个性化的形式表达一下你对项羽的看法(我眼中的项羽)。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如诗词、对联、山东快书...... 可绘画,也可填词演唱。
2. 送项羽一幅对联,以体现你对他的评价。
霸王别姬,英雄儿女情长
乌江刎颈,壮士慷慨悲歌
课标分析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关于选修课,新课标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课程模块进行教学。选修课占的比重大(必修课程只占1.25学年,而选修课程占1.75学年;必修课共10学
分,选修课可获14学分),模块多(人教版、苏教版新课标选修教材均设有16个模块),且大多数是以前中学未曾尝试过的课程,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中双翼中的一翼,共同构建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因此,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败。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不能好高骛远,照搬大学课程的方法,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我们现在选修的是《史记》,选用的是鲁教版选修教材,该教材分八个专题,节选了20篇,由于这一选修模块的教学只有10周时间,因此我们又精选了其中《廉颇与蔺相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垓下之战》等进行课堂选讲。教科书中其余篇目让学生课余自读。教学时绝大部分学生阅读《史记》兴趣浓厚,还购买了全套《史记》以及有关评论《史记》的书籍来研读。
通过名篇《垓下之战》的解读,我们深入解读了人物形象,“窥一斑而知全豹”,从项羽的故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道理,同学们以古人为鉴,来指导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考虑到语文学习和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教学中还要充分让学生朗读,以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验、感受,重视主动积极的参与,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火花的迸发。
《垓下之战》教材分析
《项羽之死》选自鲁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五单元,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悲歌”。单元序言建议:学习本单元,应当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着重体会人物的英雄品质,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从而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作出历史的评价;在艺术上,具体认识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应注意继续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词和常见的虚词。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垓下之战》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集中记叙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作者以一种对悲剧性人物个性化的体验和感觉,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极具生动形象、贴近人性的艺术感染力。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我们已经学过了诸如廉颇、蔺相如、韩信、孙膑等人物,但这些人物都不如项羽有争议,找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做重点案例来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加深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了解,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二两个理科班,经过对高一五册文言文篇目以及前一段时间《史记(选读)》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一篇文言文,对文本能形成基本的文言文语言感受能力,了解了《史记》及史传文学的特点,并对《史记》以及《史记》中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本文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较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项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分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并能对悲剧人物做出历史性的评价。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2. 反复诵读品味精彩句段,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3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导入:
项羽不是帝王,但是司马迁却把他编在了“本纪”之中,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他的推崇和敬慕,但项羽在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走进文本, 多角度来评价这位历史人物。
二、检查预习
(一)检查重点的实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3、时不利兮骓不逝
4、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6、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8、举九江兵
9、诣项王
10、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11、田父绐曰
12、期山东为三处
13、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14、马童面之
15、令诸君知天之亡我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三、品评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其悲剧性格。
1、在战中这三个场景中勾画出你认为精彩之处,反复诵读品味,然后任选一处赏析项羽的性格特征,(形式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展示,不足之处由教师点拨。)
(1)四面楚歌(悲壮)霸王别姬 慷慨悲歌 (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2)东城突围(勇武) 自述败因 (自负、勇武) 斩将溃围 (无畏善战)
一写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入大泽中,表现其有勇无谋
二写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展现其恃勇自负。骁勇善战。
三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令部下叹服,最后展现其勇猛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有万夫不当之勇。
(3)乌江自刎船待渡-拒渡(宁死不辱、知耻)项羽为什么不肯过乌江,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他高傲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地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骏马赐亭长、头颅赐旧友(仁爱重义、视死如归、侠骨柔肠)
四、总结项羽形象:
由以上我们可以窥出千古英雄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一个既叱咤风云又儿女情长;既恃勇自负,又痛苦绝望的悲剧英雄形象。
五、心中的项羽给我的启示 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用个性化的形式表达一下你对项羽的看法(我眼中的项羽)。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如诗词、对联、山东快书、绘画、填词演唱...... 提示: 霸王别姬,英雄儿女情长乌江刎颈,壮士慷慨悲歌
七、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垓下之战》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中通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楚兵罢食尽 罢通“疲” B. 辟易数里 辟通“避”
C. 自陈以东傅海 傅通“附” D. 汉有天下太半 太通“大”
答案:D 、
2.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①乃引兵解而东归乃:副词,于是、就 ②乃有二十八骑乃:副词,只、仅仅
B. 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及:连词,和 ②及其死,鲁最后下及:介词,等到...... 的时候
C. ①楚击汉军,大破之之:代词,它(指汉军) ②非战之罪也之:助词,的
D. ①今日固决死固:连词,本来 ②其不至固宜固:副词,固然
答案:D 今日固决死固:副词,必定
3. 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乃引兵解而东归解:放松 B. 汉王复入壁壁:营垒
C. 田父绐曰:“左”绐:欺骗 D. 诣项王诣:拜访
答案:D. 诣:到...... 去,这里指逼近
4. 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B. 举九江兵举:用
C.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顾:回头看 D. 愿为君快战快:痛快
答案:B. 举:发动
5. 句中的活用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乃引兵解而东归东: 名词作状语,向东方 B.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C.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动用法,让我称王 D. 深堑而自守深: 名词作状语,深深
答案:D. 深: 名词作动词,深挖
6. 下列句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此天亡楚之时也判断句 B. 君王能与共天下被动句
C. 然今卒困于此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D.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
答案:B. 省略句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上天让我灭亡,我渡江干什么呢! (注:何...... 为:固定结构,表疑问。例:何辞为:还辞别干什么呢?何以伐为:凭什么攻打他们呢?)
2.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我为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敌人旗帜,让各位知道是上天使我灭亡,并不是我作战的过错。(非...... 也:一种否定判断)
3.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译文:项王怒目呵叱他们,赤泉侯的人马都很惊恐,因畏惧而后退数里。(瞋:ch ēn 睁大眼睛瞪人)
4.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文:况且我和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然江东父兄怜悯我,让我称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
不于心有愧吗?(籍:项羽名籍,这是自称)
5.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译文:汉王就带领天下士卒打算屠毁鲁城,因为他们坚守礼义,为主人以死守节,就拿项王的头给鲁城人看,鲁城父兄才投降。
效果分析
本文节选于《项羽本纪》,描写了楚汉战争的最后一仗,通篇气势磅礴,情节起伏,脉落清晰,展现了西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让后人具体感受到战争的宏伟气势和激烈程度。预习时我们通过翻译重点语句检查了课文翻译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理清了文章思路,对文章有了大体的把握。
这节课我们对第二部分做了重点赏析,深入解读了人物形象,“窥一斑而知全豹”从项羽的故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道理。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诸如廉颇、蔺相如、韩信、孙膑等人物,但这些人物都不如项羽有争议,找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做重点案例来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加深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了解,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而且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对项羽这个有争议的人物很感兴趣,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点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观评记录
主要优缺点分析:
本节课目标达成度较高,引入课程非常有特色,教学设计巧妙。学生参与程度高,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注意每个环节的过渡与总结,及时进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流畅。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美中不足个别地方时间安排欠合理。
2015年4月9日
教学反思
1.精选问题,以点代面,文本解读到位。此篇文章作为一个经典篇目,可以讨论的话题确实很多,本次授课精选的三个讨论题目,都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来有关项羽的争论也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对项羽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因而在文本的解读上我认为比较到位,体现了文本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关注学生兴趣,课堂有活力,学习才有动力。活动主题选取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参与积极性才能提高。以前对文言文处理重讲字词,轻讲内容,学生往往无精打采,这节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踊跃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进行质疑,教师主要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和引导学生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将文言知识与文本探讨有机结合,穿插进行,一直到下课学生都神采奕奕,欲罢不能,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优点:
1、张红老师这堂课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体现了三维目标整体要求;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
2、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
3、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人物品评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不足:
1、虽然课堂活动丰富多样,但取得的实效性还难以评价,究竟有多少同学真正掌握了这一课的精髓,有多少同学扎实有效地掌握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都需要课堂评测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