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五版下册)期末复习重点

13. 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包括:, 及记录系统。

14. 指出下列电磁辐射所在的光谱区

(1)波长588.9nm (2)波数400cm -1 (3)频率2.5×1013Hz (4)波长300nm 15. 常见光谱分析中,、线光谱。

16. 红外光谱是基于分子的

17.L=2的镁原子的光谱项数目为,其中多重态为3的光谱项数目为。

18. 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物质的基态和激发态的 能量差相等 时,才发生物质对某光波的吸收,也就是说物质对光的吸收是 有选择性 。

19. 在光谱法中,通常需要测定试样的光谱,根据其特征光谱的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 强度 与物质含量有关,所以测量其 强度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0. 根据光谱产生的机理,光学光谱通常可分为: 原子光谱 , 分子光谱 。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 , 做光源。

22. 红外光谱仪用 做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法复习题

1. 名词解释:

光谱干扰:由于待测元素发射或吸收的辐射光谱与干扰物或受其影响的其他辐射光谱不能完全分离所引起的干扰。

物理干扰:是指试样杂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试样任何物理特性的变化而引起额吸光度下降的效应。它主要是指溶液的粘度、蒸气压和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质对溶液的抽吸、雾化、蒸发过程的影响。

化学干扰:在凝聚相或气相中,由于被测元素与共存元素之间发生任何导致待测元素自由原子数目改变的反应都称为化学干扰。

电离干扰:待测元素自由原子的电离平衡改变所引起的干扰。

基体效应:试样中与待测元素共存的一种或多种组分所引起的种种干扰。

积分吸收: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将原子蒸气所吸收的全部辐射能量称为积分吸收。 峰值吸收:是采用测定吸收线中心的极大吸收系数(K 0)代替积分吸收的方法。

原子荧光光谱:当用适当频率的光辐射将处于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的原子激发至较高能级后,被激发的原子将所吸收的光能又以辐射形式释放的现象谓之原子荧光。辐射的波长是产生吸收的原子所特有的,而其强度与原子浓度及辐射源的强度成正比。按波长或频率次序排列的原子荧光称为原子荧光光谱。

40. 一般富燃性火焰比贫燃性火焰温度利于熔点较高的 氧化物 的分解。

41.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什提出用吸收,从而解决了原子吸收测量吸收的困难。

42.Mn 的共振线是403.3073nm ,若在Mn 试样中含有Ga ,那么用原子吸收法测Mn 时,Ga 的共振线403.2982nm 将会有干扰,这种干扰属于 谱线 干扰,可采用 减小狭缝宽度或另选分析线 的方法加以消除。

43. 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当吸收为1%时,其吸光度为

40.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方法有、入法 。

44. 原子吸收法测定NaCl 中微量K 时,用纯KCl 配制标准系列制作工作曲线,经多次测量结果 偏高 。其原因是 电离干扰 ,改正办法是 排除电离干扰、加入NaCl 使标样与试样组成一致 。

4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原子化器的功能是常用的原子化器有 火焰原子化器 、 非火焰原子化器 。

4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符合、寿命长等基本条件。

47. 背景吸收是由 分子吸收 和 光散射 引起的,可用 改变火焰温度 、 加入基体改进剂 、 校正背景 等方法消除。

48. 石墨炉原子化器的原子化过程可分、、、。

49. 原子吸收是指呈气态的辐射出的谱线具有的吸收现象。

50. 进行原子吸收测定时,只要光电倍增管在300~600V范围内,空心阴极灯应选用 的电流。

51. 原子吸收光谱仪中的火焰原子化器是由及三部分组成。

52. 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广泛使用换成 电 信号,并有不同程度的 放大 。

53. 原子吸收光谱的定量分析是根据处于的待测元素的对光源发射的 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的吸收程度来进行的。

54. 在一定温度下,处于不同能态的原子数目的比值遵循定律。即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激发态原子的数目取决于 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差(ΔE)和 火焰温度(T )。

55. 当测定温度恒定时,极大吸收系数K 0仅与 单位体积原子蒸气 中吸收特征(中心)辐射的 基态原子数 成正比。

56. 为实现峰值吸收,必须使锐线光源发射线的还要求锐线光源发射线的宽度必须比 吸收线的 宽度还要 窄 。

57. 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中,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空气-乙炔火焰,可获得三种不同类型的火焰。即 中性焰 , 富燃性火焰 ,为 黄 色, 贫燃性火焰 ,为 蓝色 。

58. 无火焰原子化装置又称原子化装置,使用较广泛的是原子化器。使用时 石墨炉中要不断通入 惰性 气体,以保护原子化的 基态原子 不再被氧化,并可用以 清洗 和 保护 石墨管。

59. 原子吸收光谱法最佳操作条件的选择主要有 光谱通带 的选择、 灯电流 的选择、 火焰位置及火焰条件 的选择以及 分析线 的选择四个方面。

60. 原子线变宽的主要原因有。

61.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 :相同之处是(1)他们均是依据样品对入射光的吸收来进行测量的。即经处理后的样品,吸收来自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谱线,经过分离之后,将剩余的特征谱线进行光电转换,经过记录器记录吸收强度的大小来测定物质含量的。(2)两种方法都遵守朗伯-比尔定律。(3)就其设备而言,均由四大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或原子化器)、检测器。 不同之处在于:(1)单色器与吸收池的位置不同。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原子化器的作用相当于吸收池,它的位置在单色器之前,而分光光度计中吸收池在单色器之后,这是由于它们的吸收机理不同而决定的。(2)从吸收机理上看,分光光度法是利用化合物分子对光的吸收来测定的,属于宽带分子吸收光谱,它可以使用连续光源(钨灯、氢灯等),13.

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包括: 光源 , 吸收池 , 单色器 、 检测器

及记录系统。

14. 指出下列电磁辐射所在的光谱区

(1)波长588.9nm (2)波数400cm -1 (3)频率2.5×1013Hz (4)波长300nm 15. 常见光谱分析中,、线光谱。

16. 红外光谱是基于分子的

17.L=2的镁原子的光谱项数目为,其中多重态为3的光谱项数目为。

18. 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物质的基态和激发态的 能量差相等 时,才发生物质对某光波的吸收,也就是说物质对光的吸收是 有选择性 。

19. 在光谱法中,通常需要测定试样的光谱,根据其特征光谱的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 强度 与物质含量有关,所以测量其 强度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0. 根据光谱产生的机理,光学光谱通常可分为: 原子光谱 , 分子光谱 。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 , 做光源。

22. 红外光谱仪用 做光源。

62.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什么?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元素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即由一种特制的光源(锐线光源)发射出该元素的特征谱线,谱线通过该元素的原子蒸气时被吸收产生吸收信号,所吸收的吸光度的大小与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成正比。即A=Kc。

63.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哪些特点?

答:(1)灵敏度高: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对多数元素的测量灵敏度在百万分之一以上。少数元素采取特殊手段可达10-9级。无火焰原子吸收比火焰原子吸收还要灵敏几十倍到几百倍。

(2)选择性好:共存元素对待测元素干扰少,一般不要分离共存元素。

(3)测定元素范围广:可以测定元素周期表上70多种元素。

(4)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分析方法容易建立,重现性好。

(5)准确度高:可进行高精密度的微量分析,准确度可达0.1%~1.0%。

64. 为什么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采用峰值吸收来测量吸光度?

答:从理论上讲,由于积分吸收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特征辐射的基态原子数成正比,因此若能测得由连续波长光源获得的积分吸收值就可以计算出待测原子的密度而使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成为一种无需与标准试样进行比较的绝对测量方法,但由于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非常窄,目前还难以制造出具有如此之高的分辨率的单色器,所以直接测定积分吸收尚不能实现。目前是采用锐线光源代替连续光源,以测定吸收线中心的极大吸收系数K 0来代替测量积分吸收额方法,以此来测定元素含量的。由于在温度恒定时,极大吸收系数K 0仅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特征(中心)辐射的基态原子数成正比,故可以此进行定量分析。这样,即使不使用高分辨率的单色器也可实现原子吸收测定。

6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化学干扰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消除?

答:产生化学干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被测元素不能全部从它的化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使参与锐线吸收的基态原子数目减少,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消除方法:(1)改变火焰温度。对于生成难熔、难解离化合物的干扰,可以通过提高火焰温度来消除。

(2)加入释放剂。将待测元素从其与干扰元素生成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3)加入保护剂。与待测元素生成稳定的配合物,使其不再与干扰元素生成难解离的化合物。

(4)加入缓冲剂。在试样中加入过量干扰成分,使干扰趋于稳定状态。

如能将消除化学干扰的几种试剂联合使用,消除干扰的效果会更明显。

6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存在哪些干扰,如何消除?

答:(1)物理干扰 消除方法是配制与被测试样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或采用标准加入法;

(2)化学干扰 消除方法是使用高温火焰;加入释放剂;加入保护剂;在石墨炉原子化中加入基体改进剂提高被测物质的灰化温度或降低其原子化温度以消除干扰;化学分离干扰物质;

(3)电离干扰 消除方法是在试液中加入过量的比待测元素电位低的其他元素(通常为碱金属)

(4)光谱干扰 分为谱线干扰和背景干扰,通过扣除背景消除干扰。

67. 试简述发射线和吸收线的轮廓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影响。

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建立在发射线和吸收线互相重叠时谱线轮廓发生变化现象的基础上。因此,谱线轮廓的变化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灵敏度和工作曲线的直线性(线性关系)都有明显影响。

(1)当发射线宽度

(2)当发射线宽度>吸收线宽度时,吸收不完全,灵敏度低,工作曲线直线性差,准确度差。

(3)发射线与吸收线的轮廓有显著位移时,吸收最不完全,灵敏度最低,工作曲线直线性最差,准确度最差。

实验可以说明,以上三种情况下的吸光度A (1)> A(2)>A(3)。

68.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哪些条件?为什么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半宽度很窄的谱线。

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谱线宽度“窄”(锐性),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工作曲线的直线性。

(2)谱线强度大、背景小,有利于提高信噪比,改善检出限。

(3)稳定,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密度。

(4)灯的寿命长。

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半宽度很窄的谱线,这与灯本身的构造和灯的工作参数有关系。从构造上说,它是低压的,故压力变宽小。从工作条件方面,它的灯电流较低,故阴极强度和原子溅射也低,故热变宽和自吸变宽较小。正是由于灯的压力变宽、热变宽和自吸变宽较小,致使灯发射的谱线半宽度很窄。

69. 画出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结构示意图(方框图表示),并简要说明各部分作用。 答: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系统等部分组成。其结构方框示意图如下:

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

光源的作用:发射待测元素特征谱线。

原子化器的作用:产生气态的基态原子,以便吸收待测谱线。

单色器的作用:将欲测的谱线发出并投射到检测器中。

检测器的作用:使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输入到读数装置中。

70.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一般应根据什么原子来选择吸收线。

答:选择吸收线时一般应考虑以下方面:

(1)试样的组成和待测元素的含量。

(2)干扰—邻近谱线干扰和背景吸收、火焰气体吸收干扰等。

(3)使用的仪器条件—根据灵敏度选择灵敏度、稳定性好的谱线。

71. 简述背景吸收的产生及消除背景吸收的方法。

答:背景吸收是由分子吸收和光散射引起的。分子吸收指在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等分子对辐射线的吸收。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常碰到的分析吸收有:碱金属卤化物在紫外区的强分子吸收;无机酸分子吸收;火焰气体或石墨炉保护气体(N 2)的分子吸收。分子吸收与共存元素的浓度、火焰温度和分析线波长(短波与长波)有关。光散射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固体微粒或液滴对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起散射作用,使吸光度增加。 消除背景吸收的方法有:改用火焰(高温火焰);采用长波分析线;分离或转化共存物;扣除方法(用测量背景吸收的非吸收线扣除背景,用其它元素的吸收线扣除背景,用氘灯背景校正法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等。

72.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为什么火焰法(火焰原子化器)的绝对灵敏度比非火焰法(石墨炉原子化器)低?

答:火焰法是采用雾化器进样。因此:

(1)试液的利用率低,大部分试液流失,只有小部分(约X%)喷雾液进入火焰参与原子化。

(2)稀释倍数高,进入火焰的喷雾液被大量气体稀释,降低原子化浓度。

(3)被测原子在原子化器中(火焰)停留时间短,不利于吸收。

73. 什么叫冷原子吸收法?

答:某些金属元素(如汞),在常温下很容易气化,并有较高的蒸气压和不易被氧化的特点,而无需用火焰进行热解离。在载气的带动下,元素蒸气被导入石英吸收管中,于吸收线下吸收元素灯的共振发射,故将这种方法叫“无焰法”,由于它不采用热解离手段,为了同热解离非火焰技术相区别,又称冷原子吸收法。

74. 原子吸收等量分析常采用标准曲线法,其标准曲线能否像分光光度法的标准曲线一样,可较长时间使用?为什么?

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标准曲线不能长时间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时,在仪器、药品、操作手续不变的情况下,标准曲线一般改变不大,而原子吸收操作时,每次开机与前一次开机的原子化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需每次开机作标准曲线或带测标准溶液。

75. 比较火焰原子化法和石墨炉原子化法的优缺点,为什么后者有更高的灵敏度? 答:火焰原子化法的优点:

(1)准确度高:其准确度接近化学分析法,相对误差在1%~2%之间。

(2)灵敏度高:多数元素的测定灵敏度在μg/mL级,少数元素可达μg/L级。

(3)选择性好:共存元素对被测元素的干扰少,一般不需分离共存元素即可进行测定。

(4)分析速度快:仪器操作简便,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样品的测定,重现性好。

(5)应用范围广:目前已成为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的主要方法。

火焰原子化法的缺点:

(1)雾化效率低:仅有10%左右的试样溶液能进入火焰参与原子化。

(2)基态原子在火焰测定区停留时间太短,仅10-3s ,难于进一步提高灵敏度。

(3)不能对固体试样直接进行测定。

石墨炉原子化法的优点:

(1)原子化效率高:在高温下试样的利用率可达100%。

(2)灵敏度比火焰原子化法高,故试样用量很少,液样约1~100μL,固样约20~40μ所以样品不需浓缩、富集即可测定。这是由于在石墨炉原子化设备中设计了“停气”和“小气流”装置,以保证在原子化阶段生成的基态原子在静态或低速气流下于检测光束中停留更长时间,从而

提高了灵敏度。

(3)样品只要是均匀的,不管是悬浊液还是乳浊液都没有火焰法中堵塞毛细管的弊病。固体样品也可直接测定,无需前处理。

石墨炉原子化的不足之处:

(1)试样组成的不均匀性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故精密度较低。

(2)共存元素的干扰比火焰原子化法大。

(3)背景吸收大,需进行背景校正。

(4)装置较复杂,操作条件难控制。

76. 何谓锐线光源,原子吸收为什么采用锐线光源?

答:锐线光源是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光源

为实现峰值吸收,要求①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小于吸收线半宽度

②通过原子蒸气的发射线中心频率恰好与吸收线中心频率相重合

因为吸收线很窄,为0.00Xnm ,所以要求发射线更窄。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才能实现。

77. 原子吸收分析中,火焰原子化方法是否火焰温度愈高,测定灵敏度愈高?为什么? 答:错误。由于原子吸收和基态原子数成正比,当温度是一定值时,原子全部气化为基态原子,根据波尔兹曼公式,温度过高,激发态原子会增加,反而影响测定的灵敏度,甚至准确度,另外温度过高还会产生电离,影响测定灵敏度。

78. 简述原子吸收分析中光源调制的目的及其方法。

答:为了区分光源发射的共振线与火焰发射的直流信号的干扰。

方法:电调制法和机械调制法。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复习题

复习内容还应包括《化学分析》中的吸光光度法的内容。

1. 名词解释:

吸收光谱:待测物浓度和吸收池厚度不变时,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生色团:能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产生吸收作用的基团,主要是指那些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

助色团: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 的光,但能使生色团的λmax 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增大的基团,通常是指含有孤对电子的基团。

红移、蓝(紫)移及增色、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中取代基的变更,或溶剂的改变等,使其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紫移,期间伴随着的吸收强度的增大或减小,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R 吸收带:由化合物中的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强度小,κ

于较长波长处,一般大于270nm 。

K 吸收带:由共轭体系中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强度大,κ>104L·mol -1·cm -1;λmax 比R ﹡

带短,一般在200nm 左右。

B 吸收带:由苯环自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π→π跃迁产生。一般在255nm 左右呈现一个κ约为200 L·mol -1·cm -1的较弱宽吸收带,且有精细结构。

E 吸收带:为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是苯环内三个乙烯基共轭的π→π跃迁产生的,分为E 1、E 2两个吸收带。E 1大约出现在180nm 处,κ>104L·mol -1·cm -1;E 2大约出现在200nm ﹡﹡

处,κ约为103~104 L·mol -1·cm -1。当苯环上有共轭取代时,E 2带常与K 带合并,吸收峰移向长波方向。

A.A 是B 的11 B.A 等于B C.B 是A 的2倍 D.B 是A 的 22

21. 用邻菲啰啉法比色测定微量铁时,加入抗坏血酸的目的是( C )

A. 调节酸度 B. 作氧化剂 C. 作还原剂 D. 作显色剂

22. 如果两个生色团相邻,将产生,原来各自的吸收带将消失,产生出新的吸收带,新吸收带的位置将 向长波方向 移动,强度也显著 增强 。

23. 一般说来,反式异构体的λmax 比顺式异构体的λmax 要 大 ,是因为反式异构体的 共轭程度 大,而顺式异构体由于邻近原子的 空间位阻 作用,导致 共轭程度 减小。

24.C 6H 6与C 6H 5—OH 的B

25.C 6H 6与C 6H 5—CH=CH2的B

26. 乙酰乙酸乙酯有酮式与烯醇式的互变异构现象,如在紫外光谱上只出现一个弱的R 带则为 酮 式结构,如同时出现K 带和R 带的,则为 烯醇 结构。

﹡27. π→π跃迁表示分子中含有 双键 、 叁键 的化合物及 芳环 和 共轭烯烃 时可发生此类跃迁。

﹡﹡28. n→π及n →σ跃迁是表示分子中的 未成键的孤对电子 激发到 反键轨道 的跃迁。

﹡﹡﹡﹡29. 下列几种跃迁:σ→σ、n→π、n →σ及π→π所需能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为

﹡﹡﹡﹡。

30. 导数分光光度法是利用光吸收 对波长的导数曲线 来确定和分析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的。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的是分子的和迁,故其吸收光谱为 带 状。

32. 一化合物溶解在己烷中,其λmax =305nm ,溶解在乙醇中时,λmax =307nm ,该吸收可能是由于π→π跃迁引起的。对该跃迁类型,激发态比基态极性 大 ,因此,用乙醇溶剂溶解时,激发态比基态的稳定性 下降程度大 ,从而引起该跃迁红移。

33. 多组分分光光度法可用解联立方程的方法求得各组分的含量,这是基于 各组分在同一波长下吸光度有加合性 。

34. 在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法分析时,应如何正确地选用溶剂?

答:选择溶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溶剂应能很好地溶解被测试样,溶剂对溶质应该是惰性的。即所成溶液应具有良好的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

(2)在溶解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选择极性较小的溶剂。

(3)溶剂在试样的吸收光谱区应无明显吸收。

35. 溶剂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何影响?

答:(1)影响λmax 受极性溶剂的影响,一般n 电子的能量降低最大,其次是反键轨道、成键轨道,从而使n→π*跃迁产生蓝移,π→π*跃迁产生红移。

(2)影响吸收强度和精细结构 溶剂的极性使分子的振动、转动受到限制,从而使其精细结构消失,对应吸收强度减小。

36. 作为苯环的取代基,—NH 3+不具有助色作用,—NH 2却具有助色作用,试说明原因。 答:—NH 2中的N 原子上具有不参与成键的孤对电子,可以与苯环发生共轭,从而使π轨*﹡己烷乙醇

道能量降低,使由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红移;—NH 3+中的N 上的孤对电子占据了H +的空轨道,形成了配位键,成了成键电子而不是非键电子,故助色作用消失。

37. 将乙酰丙酮(CH 3CO )2CH 3分别溶于极性和非极性的溶剂中,测定紫外光谱。试预测从极性转到非极性溶剂时,其λmax 是否会有移动?κmax 值是否会有变化?为什么?

答:乙酰丙酮存在有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在极性溶剂中,酮式易形成分子间氢键,故在极性溶剂中,以酮式结构为主。其紫外吸收光谱是由酮羰基的n→π*跃迁产生,λmax 出现在280nm 左右,κmax

38. 简述单波长分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

答:就仪器的组件而言,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单色器的个数不同,单波长分光光度计只有一个单色器,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则有两个单色器。另外,它们的出口信号不同:单波长分光光度计测的是样品池和参比池吸光度之差,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测的是样品在两波长处吸光度之差。因此前者用两个比色皿进行测量,后者用一个比色皿进行测量。

39.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时,如何选择入射光的波长?

答:为使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灵敏度,应选择波长等于被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光作为入射光,称为“最大吸收原则”。这样不仅测量灵敏度高,而且测定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可能性和程度减小,准确度也好。但当有干扰物质存在时,有时不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这时应根据“吸收最大,干扰最小”的原则来选择入射光的波长。

选择方法:除可制作吸收曲线选择最大吸收波长外,成熟的分析方法可以查阅文献、资料、标准、规程来选择。

40. 分光光度法中,选择显色反应时,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1)显色反应的选择性要好;(2)显色反应的灵敏度要高;(3)显色剂与有色化合物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4)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组成要恒定;(5)有色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要稳定。

41. 光度分析中,测定物质含量时,当显色反应确定之后,应从哪几方面选择试验条件? 答:当显色反应确定之后,应进行下列各种条件试验:

(1)显色剂用量试验;(2)选择适宜的溶液酸度;(3)选择合适的显色反应稳定;(4)确定合适的显色时间;(5)通过绘制吸收曲线,选择最佳吸收波长;(6)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溶剂;(7)采取消除干扰的措施。

42. 示差分光光度法为什么可用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

答:一般的分光光度法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当用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时,即使没有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也会引起很大误差。一般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组分时的相对偏差为2%~5%,不能满足测定高含量组分的要求(一般高含量组分测定的相对偏差要求为0.2%~0.5%),采用视察分光光度法可克服这一缺点。

采用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高含量组分时,一般采用一个比被测试液浓度稍低(或一个稍低,一个稍高)的标准溶液作为参比溶液以代替一般分光光度法的参比溶液。设参比溶液的浓度为c 0,被测试液的浓度为c i ,且> c0,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得:

A i =κc i b, A 0=κc 0b

两式相减得:A i - A0=κb (c i - c0)

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作参比调零(透光度100%)测得的吸光度是被测试液与参比溶液吸光度之差(相对吸光度)。从上式可以看出,两吸光度的差值与两溶液的浓度差成正比,*

这就是示差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用示差法测量溶液的吸光度其准确度之所以比一般分光光度法高的原因:假设按一般分光光度法测得的透光率为T x 1=7%,采用示差法时,如用按一般分光光度法测得的透光率

为T s 1=10%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就是其透光率由标尺上的T s 1=10%处调至

T s 2=100%处,亦即相当于把检流计上的标尺扩展了十倍(T s 2/T s 1=100=10)。这时,10

被测试液的透光率将在标尺上的T x 2=70%处,因而提高了高浓度溶液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准

确度。

43. 某化合物在正己烷和乙醇中分别测得最大吸收波长λmax =305nm和λmax =307nm,试指出该吸收是由哪种跃迁类型所引起的?为什么?

答:π→π*,溶剂极性增加,波长红移。

44. 某化合物在乙醇和二氧六环中分别测得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87nm和λmax =295nm,试指出该化合物中有哪一种跃迁类型存在?为什么?

答:n→π*,溶剂极性增加,波长紫移。

45. 现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相互干扰的A ,B 两组分,它们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λA 和λB ,若用双波长法测定A 组分的含量,如何选择λ1和λ2?

答:选λ1等于λA ,选λ2使B 组分在λ2的吸光度和它在λ1处的吸光度相等。

46. 试指出单波长分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输出信号有何不同?

答: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输出信号是测量与空白吸光度的差;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则是两波长处吸光度之差。

47. 如何区别紫外吸收光谱曲线中的n→π*和π→π*跃迁?

答:它们的摩尔吸收系数差异很大,故可用摩尔吸收系数不同加以区别;也可在不同极性溶剂中测定最大吸收波长,观察红移和紫移,以区别这两种跃迁类型。

48. 已知某化合物分子内有四个碳原子,一个溴原子及一个双键。在210nm 以上无特征吸收。试推测此化合物的结构。

答:C ═C ─C ─C ─Br 。

49. (CH 3)3N 能发生n →σ*跃迁,其λmax 为227nm (κ=900L·mol -1·cm -1),试问若在酸中测定时,该峰会怎样变化?为什么?

答:消失。在酸溶液中分子失去氮原子上未成键的n 电子,因此不能产生n →σ*。

‘50. 联苯的紫外吸收波长λmax =245nm,而2,2-二甲基联苯的λmax =222nm,试指出后者的

最大吸收波长比前者出现在较高能量光区的原因。

答:后者的空间位阻大。

43. 气相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浓度型检测器有 ,

44. 色谱分析法按流动相的物态可分为__和____。

45. 气相色谱法按固定相的物态可分为______。

46. 两个组分保留值之差与相应两个色谱峰宽总和一半的比值,称为。

47. 在色谱图上色谱峰形的宽窄常用来表示,他是指色谱峰三个特征高度的峰宽,即 标准偏差σ 。

48. 色谱分析选择固定液时根据“相似相溶原则”,若被分离的组分为非极性物质,则应选用

49. 在色谱法中,将填入玻璃柱内静止不动的一相称为 流动相 ,装有 固定相 柱子称为 色谱柱 。

50. 固定液和组分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

51. 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包括和。在气固色谱法中,各组分的分离是基于各组分在色谱柱上 吸附系数 的不同;在气液色谱法中,各组分的分离是基于各组分在色谱柱上 分配系数 的不同。

52. 气相色谱仪主要包括,, 温度控制系统 和记录系统。

53. 在色谱法中,当分离度等于分离程度达99.7%,通常将其作为__离的_标志。

54. 液相色谱法按固定相的物态可分为___。

55. 相对保留值:相对保留值是两组分调整保留值之比 a =

56. 色谱图上的色谱峰流出曲线可说明什么问题?

答:(1)根据色谱峰的数目,可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2)根据峰的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

(3)根据峰的面积或高度进行定量分析。

(4)根据峰的保留值和区域宽度,判断色谱柱的分离效能。

(5)根据两峰间的距离,可评价固定相及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

57. 色谱定量分析中,为什么要用定量校正因子?

答:由于同一检测器对不同物质响应的灵敏度不同,所以,两个相等量的物质出峰面积往往不相等,这样就不能用峰面积来直接计算物质的含量,因此,引入校正因子对响应值进行校正。

58. 什么叫死时间?用什么样的样品测定?

答: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时间,通常对于热导池检测器用空气作为测试样品,对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常用甲烷作为测试样品。

59. 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度?为什么?

答:分配系数。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热力学性质决定的,反映二物质流出峰之间的距离的大小是与它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关,而扩散速度是研究物质在色谱柱内的运动情况,反映在色谱曲线上即为色谱峰宽,这是色谱动力学内容。

60. 试说明塔板理论基本原理,它在色谱实践中有哪些应用?

答:塔板理论把色谱柱看做一个分馏塔,沿用分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来描述组分咋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塔板理论是基于一定假设上面而成立的,它导出了流出曲线方程、影响溶质洗出最大浓度的因素和理论塔板数计算公式等,部分反映了色谱过程分子迁移规律,是计算理论塔板数和计算机模拟色谱流出曲线的理论基础。

61. 什么是速率理论?它与塔板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对于色谱条件优化有何实际应用? 答:速率理论解释了影响塔板高度或使色谱峰展宽的各种因素,包括涡流扩散、纵向扩散、传质阻抗和流动相线速度。速率理论的简化方程为:H=A+B/u+Cu。H :塔板高度(cm ),A ,B 及C 为三个常数,分别代表涡流扩散系数、纵向扩散系数和传质阻抗系数,其单位分别t 'R 2。 t 'R 1

为cm 、cm 2/s及s ,u 为流动相的线速度(cm/s)。

区别和联系:速率理论充分考虑组分在两相间的扩散和传质过程,从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使色谱峰展宽而影响塔板高度的因素。

塔板理论只能解释流出曲线的形状、组分的分离及评价柱效等方面,但无法解释柱效与流动相流速的关系,不能说明影响柱效的有哪些主要因素。

对于色谱条件优化的实际应用有:选择流动相流速,填料颗粒,色谱柱温等,以达到最高柱效。

62. 试列出影响色谱峰区域扩张的各种因素。

答:影响气相色谱色谱峰的柱内因素有:柱调料粒径大小不同及填充不均匀、浓差扩散、色谱分离过程中质量传递非平衡状态。

影响液相色谱色谱峰的柱内因素有:由于液体和气体的区别,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液相色谱峰,传质过程影响最大,其它的都相对小一些,主要有流动相的流速,填料粒径,色谱柱温。

影响色谱峰的柱外因素有:进样操作,进样系统死体积,进样系统与色谱柱及色谱柱与检测器之间连接管,色谱柱头,检测器形状与体积及其他因素等引起谱带展宽。

63. 指出下列各种色谱法,最适宜分离什么物质?

(1)气液色谱 (2)正相色谱 (3)反相色谱 (4)离子交换色谱 (5)凝胶色谱 (6)气固色谱 (7)液固色谱

答:(1)气液色谱—分离易挥发、受热稳定的物质;

(2)正相色谱—分离极性亲水性化合物;

(3)反相色谱—分离疏水性化合物;

(4)离子交换色谱—离子型化合物;

(5)凝胶色谱—分离相对分子量高的化合物,常用于鉴定聚合物;

(6)气固色谱—分离气体烃类,永久性气体;

(7)液固色谱—极性不同的化合物,异构体。

13. 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包括:, 及记录系统。

14. 指出下列电磁辐射所在的光谱区

(1)波长588.9nm (2)波数400cm -1 (3)频率2.5×1013Hz (4)波长300nm 15. 常见光谱分析中,、线光谱。

16. 红外光谱是基于分子的

17.L=2的镁原子的光谱项数目为,其中多重态为3的光谱项数目为。

18. 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物质的基态和激发态的 能量差相等 时,才发生物质对某光波的吸收,也就是说物质对光的吸收是 有选择性 。

19. 在光谱法中,通常需要测定试样的光谱,根据其特征光谱的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 强度 与物质含量有关,所以测量其 强度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0. 根据光谱产生的机理,光学光谱通常可分为: 原子光谱 , 分子光谱 。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 , 做光源。

22. 红外光谱仪用 做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法复习题

1. 名词解释:

光谱干扰:由于待测元素发射或吸收的辐射光谱与干扰物或受其影响的其他辐射光谱不能完全分离所引起的干扰。

物理干扰:是指试样杂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试样任何物理特性的变化而引起额吸光度下降的效应。它主要是指溶液的粘度、蒸气压和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质对溶液的抽吸、雾化、蒸发过程的影响。

化学干扰:在凝聚相或气相中,由于被测元素与共存元素之间发生任何导致待测元素自由原子数目改变的反应都称为化学干扰。

电离干扰:待测元素自由原子的电离平衡改变所引起的干扰。

基体效应:试样中与待测元素共存的一种或多种组分所引起的种种干扰。

积分吸收: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将原子蒸气所吸收的全部辐射能量称为积分吸收。 峰值吸收:是采用测定吸收线中心的极大吸收系数(K 0)代替积分吸收的方法。

原子荧光光谱:当用适当频率的光辐射将处于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的原子激发至较高能级后,被激发的原子将所吸收的光能又以辐射形式释放的现象谓之原子荧光。辐射的波长是产生吸收的原子所特有的,而其强度与原子浓度及辐射源的强度成正比。按波长或频率次序排列的原子荧光称为原子荧光光谱。

40. 一般富燃性火焰比贫燃性火焰温度利于熔点较高的 氧化物 的分解。

41.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什提出用吸收,从而解决了原子吸收测量吸收的困难。

42.Mn 的共振线是403.3073nm ,若在Mn 试样中含有Ga ,那么用原子吸收法测Mn 时,Ga 的共振线403.2982nm 将会有干扰,这种干扰属于 谱线 干扰,可采用 减小狭缝宽度或另选分析线 的方法加以消除。

43. 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当吸收为1%时,其吸光度为

40.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方法有、入法 。

44. 原子吸收法测定NaCl 中微量K 时,用纯KCl 配制标准系列制作工作曲线,经多次测量结果 偏高 。其原因是 电离干扰 ,改正办法是 排除电离干扰、加入NaCl 使标样与试样组成一致 。

4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原子化器的功能是常用的原子化器有 火焰原子化器 、 非火焰原子化器 。

4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符合、寿命长等基本条件。

47. 背景吸收是由 分子吸收 和 光散射 引起的,可用 改变火焰温度 、 加入基体改进剂 、 校正背景 等方法消除。

48. 石墨炉原子化器的原子化过程可分、、、。

49. 原子吸收是指呈气态的辐射出的谱线具有的吸收现象。

50. 进行原子吸收测定时,只要光电倍增管在300~600V范围内,空心阴极灯应选用 的电流。

51. 原子吸收光谱仪中的火焰原子化器是由及三部分组成。

52. 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广泛使用换成 电 信号,并有不同程度的 放大 。

53. 原子吸收光谱的定量分析是根据处于的待测元素的对光源发射的 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的吸收程度来进行的。

54. 在一定温度下,处于不同能态的原子数目的比值遵循定律。即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激发态原子的数目取决于 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差(ΔE)和 火焰温度(T )。

55. 当测定温度恒定时,极大吸收系数K 0仅与 单位体积原子蒸气 中吸收特征(中心)辐射的 基态原子数 成正比。

56. 为实现峰值吸收,必须使锐线光源发射线的还要求锐线光源发射线的宽度必须比 吸收线的 宽度还要 窄 。

57. 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中,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空气-乙炔火焰,可获得三种不同类型的火焰。即 中性焰 , 富燃性火焰 ,为 黄 色, 贫燃性火焰 ,为 蓝色 。

58. 无火焰原子化装置又称原子化装置,使用较广泛的是原子化器。使用时 石墨炉中要不断通入 惰性 气体,以保护原子化的 基态原子 不再被氧化,并可用以 清洗 和 保护 石墨管。

59. 原子吸收光谱法最佳操作条件的选择主要有 光谱通带 的选择、 灯电流 的选择、 火焰位置及火焰条件 的选择以及 分析线 的选择四个方面。

60. 原子线变宽的主要原因有。

61.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 :相同之处是(1)他们均是依据样品对入射光的吸收来进行测量的。即经处理后的样品,吸收来自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谱线,经过分离之后,将剩余的特征谱线进行光电转换,经过记录器记录吸收强度的大小来测定物质含量的。(2)两种方法都遵守朗伯-比尔定律。(3)就其设备而言,均由四大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或原子化器)、检测器。 不同之处在于:(1)单色器与吸收池的位置不同。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原子化器的作用相当于吸收池,它的位置在单色器之前,而分光光度计中吸收池在单色器之后,这是由于它们的吸收机理不同而决定的。(2)从吸收机理上看,分光光度法是利用化合物分子对光的吸收来测定的,属于宽带分子吸收光谱,它可以使用连续光源(钨灯、氢灯等),13.

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包括: 光源 , 吸收池 , 单色器 、 检测器

及记录系统。

14. 指出下列电磁辐射所在的光谱区

(1)波长588.9nm (2)波数400cm -1 (3)频率2.5×1013Hz (4)波长300nm 15. 常见光谱分析中,、线光谱。

16. 红外光谱是基于分子的

17.L=2的镁原子的光谱项数目为,其中多重态为3的光谱项数目为。

18. 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物质的基态和激发态的 能量差相等 时,才发生物质对某光波的吸收,也就是说物质对光的吸收是 有选择性 。

19. 在光谱法中,通常需要测定试样的光谱,根据其特征光谱的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 强度 与物质含量有关,所以测量其 强度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0. 根据光谱产生的机理,光学光谱通常可分为: 原子光谱 , 分子光谱 。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 , 做光源。

22. 红外光谱仪用 做光源。

62.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什么?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元素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即由一种特制的光源(锐线光源)发射出该元素的特征谱线,谱线通过该元素的原子蒸气时被吸收产生吸收信号,所吸收的吸光度的大小与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成正比。即A=Kc。

63.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哪些特点?

答:(1)灵敏度高: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对多数元素的测量灵敏度在百万分之一以上。少数元素采取特殊手段可达10-9级。无火焰原子吸收比火焰原子吸收还要灵敏几十倍到几百倍。

(2)选择性好:共存元素对待测元素干扰少,一般不要分离共存元素。

(3)测定元素范围广:可以测定元素周期表上70多种元素。

(4)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分析方法容易建立,重现性好。

(5)准确度高:可进行高精密度的微量分析,准确度可达0.1%~1.0%。

64. 为什么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采用峰值吸收来测量吸光度?

答:从理论上讲,由于积分吸收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特征辐射的基态原子数成正比,因此若能测得由连续波长光源获得的积分吸收值就可以计算出待测原子的密度而使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成为一种无需与标准试样进行比较的绝对测量方法,但由于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非常窄,目前还难以制造出具有如此之高的分辨率的单色器,所以直接测定积分吸收尚不能实现。目前是采用锐线光源代替连续光源,以测定吸收线中心的极大吸收系数K 0来代替测量积分吸收额方法,以此来测定元素含量的。由于在温度恒定时,极大吸收系数K 0仅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特征(中心)辐射的基态原子数成正比,故可以此进行定量分析。这样,即使不使用高分辨率的单色器也可实现原子吸收测定。

6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化学干扰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消除?

答:产生化学干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被测元素不能全部从它的化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使参与锐线吸收的基态原子数目减少,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消除方法:(1)改变火焰温度。对于生成难熔、难解离化合物的干扰,可以通过提高火焰温度来消除。

(2)加入释放剂。将待测元素从其与干扰元素生成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3)加入保护剂。与待测元素生成稳定的配合物,使其不再与干扰元素生成难解离的化合物。

(4)加入缓冲剂。在试样中加入过量干扰成分,使干扰趋于稳定状态。

如能将消除化学干扰的几种试剂联合使用,消除干扰的效果会更明显。

6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存在哪些干扰,如何消除?

答:(1)物理干扰 消除方法是配制与被测试样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或采用标准加入法;

(2)化学干扰 消除方法是使用高温火焰;加入释放剂;加入保护剂;在石墨炉原子化中加入基体改进剂提高被测物质的灰化温度或降低其原子化温度以消除干扰;化学分离干扰物质;

(3)电离干扰 消除方法是在试液中加入过量的比待测元素电位低的其他元素(通常为碱金属)

(4)光谱干扰 分为谱线干扰和背景干扰,通过扣除背景消除干扰。

67. 试简述发射线和吸收线的轮廓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影响。

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建立在发射线和吸收线互相重叠时谱线轮廓发生变化现象的基础上。因此,谱线轮廓的变化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灵敏度和工作曲线的直线性(线性关系)都有明显影响。

(1)当发射线宽度

(2)当发射线宽度>吸收线宽度时,吸收不完全,灵敏度低,工作曲线直线性差,准确度差。

(3)发射线与吸收线的轮廓有显著位移时,吸收最不完全,灵敏度最低,工作曲线直线性最差,准确度最差。

实验可以说明,以上三种情况下的吸光度A (1)> A(2)>A(3)。

68.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哪些条件?为什么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半宽度很窄的谱线。

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谱线宽度“窄”(锐性),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工作曲线的直线性。

(2)谱线强度大、背景小,有利于提高信噪比,改善检出限。

(3)稳定,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密度。

(4)灯的寿命长。

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半宽度很窄的谱线,这与灯本身的构造和灯的工作参数有关系。从构造上说,它是低压的,故压力变宽小。从工作条件方面,它的灯电流较低,故阴极强度和原子溅射也低,故热变宽和自吸变宽较小。正是由于灯的压力变宽、热变宽和自吸变宽较小,致使灯发射的谱线半宽度很窄。

69. 画出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结构示意图(方框图表示),并简要说明各部分作用。 答: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系统等部分组成。其结构方框示意图如下:

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

光源的作用:发射待测元素特征谱线。

原子化器的作用:产生气态的基态原子,以便吸收待测谱线。

单色器的作用:将欲测的谱线发出并投射到检测器中。

检测器的作用:使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输入到读数装置中。

70.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一般应根据什么原子来选择吸收线。

答:选择吸收线时一般应考虑以下方面:

(1)试样的组成和待测元素的含量。

(2)干扰—邻近谱线干扰和背景吸收、火焰气体吸收干扰等。

(3)使用的仪器条件—根据灵敏度选择灵敏度、稳定性好的谱线。

71. 简述背景吸收的产生及消除背景吸收的方法。

答:背景吸收是由分子吸收和光散射引起的。分子吸收指在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等分子对辐射线的吸收。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常碰到的分析吸收有:碱金属卤化物在紫外区的强分子吸收;无机酸分子吸收;火焰气体或石墨炉保护气体(N 2)的分子吸收。分子吸收与共存元素的浓度、火焰温度和分析线波长(短波与长波)有关。光散射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固体微粒或液滴对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起散射作用,使吸光度增加。 消除背景吸收的方法有:改用火焰(高温火焰);采用长波分析线;分离或转化共存物;扣除方法(用测量背景吸收的非吸收线扣除背景,用其它元素的吸收线扣除背景,用氘灯背景校正法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等。

72.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为什么火焰法(火焰原子化器)的绝对灵敏度比非火焰法(石墨炉原子化器)低?

答:火焰法是采用雾化器进样。因此:

(1)试液的利用率低,大部分试液流失,只有小部分(约X%)喷雾液进入火焰参与原子化。

(2)稀释倍数高,进入火焰的喷雾液被大量气体稀释,降低原子化浓度。

(3)被测原子在原子化器中(火焰)停留时间短,不利于吸收。

73. 什么叫冷原子吸收法?

答:某些金属元素(如汞),在常温下很容易气化,并有较高的蒸气压和不易被氧化的特点,而无需用火焰进行热解离。在载气的带动下,元素蒸气被导入石英吸收管中,于吸收线下吸收元素灯的共振发射,故将这种方法叫“无焰法”,由于它不采用热解离手段,为了同热解离非火焰技术相区别,又称冷原子吸收法。

74. 原子吸收等量分析常采用标准曲线法,其标准曲线能否像分光光度法的标准曲线一样,可较长时间使用?为什么?

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标准曲线不能长时间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时,在仪器、药品、操作手续不变的情况下,标准曲线一般改变不大,而原子吸收操作时,每次开机与前一次开机的原子化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需每次开机作标准曲线或带测标准溶液。

75. 比较火焰原子化法和石墨炉原子化法的优缺点,为什么后者有更高的灵敏度? 答:火焰原子化法的优点:

(1)准确度高:其准确度接近化学分析法,相对误差在1%~2%之间。

(2)灵敏度高:多数元素的测定灵敏度在μg/mL级,少数元素可达μg/L级。

(3)选择性好:共存元素对被测元素的干扰少,一般不需分离共存元素即可进行测定。

(4)分析速度快:仪器操作简便,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样品的测定,重现性好。

(5)应用范围广:目前已成为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的主要方法。

火焰原子化法的缺点:

(1)雾化效率低:仅有10%左右的试样溶液能进入火焰参与原子化。

(2)基态原子在火焰测定区停留时间太短,仅10-3s ,难于进一步提高灵敏度。

(3)不能对固体试样直接进行测定。

石墨炉原子化法的优点:

(1)原子化效率高:在高温下试样的利用率可达100%。

(2)灵敏度比火焰原子化法高,故试样用量很少,液样约1~100μL,固样约20~40μ所以样品不需浓缩、富集即可测定。这是由于在石墨炉原子化设备中设计了“停气”和“小气流”装置,以保证在原子化阶段生成的基态原子在静态或低速气流下于检测光束中停留更长时间,从而

提高了灵敏度。

(3)样品只要是均匀的,不管是悬浊液还是乳浊液都没有火焰法中堵塞毛细管的弊病。固体样品也可直接测定,无需前处理。

石墨炉原子化的不足之处:

(1)试样组成的不均匀性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故精密度较低。

(2)共存元素的干扰比火焰原子化法大。

(3)背景吸收大,需进行背景校正。

(4)装置较复杂,操作条件难控制。

76. 何谓锐线光源,原子吸收为什么采用锐线光源?

答:锐线光源是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光源

为实现峰值吸收,要求①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小于吸收线半宽度

②通过原子蒸气的发射线中心频率恰好与吸收线中心频率相重合

因为吸收线很窄,为0.00Xnm ,所以要求发射线更窄。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才能实现。

77. 原子吸收分析中,火焰原子化方法是否火焰温度愈高,测定灵敏度愈高?为什么? 答:错误。由于原子吸收和基态原子数成正比,当温度是一定值时,原子全部气化为基态原子,根据波尔兹曼公式,温度过高,激发态原子会增加,反而影响测定的灵敏度,甚至准确度,另外温度过高还会产生电离,影响测定灵敏度。

78. 简述原子吸收分析中光源调制的目的及其方法。

答:为了区分光源发射的共振线与火焰发射的直流信号的干扰。

方法:电调制法和机械调制法。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复习题

复习内容还应包括《化学分析》中的吸光光度法的内容。

1. 名词解释:

吸收光谱:待测物浓度和吸收池厚度不变时,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生色团:能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产生吸收作用的基团,主要是指那些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

助色团: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 的光,但能使生色团的λmax 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增大的基团,通常是指含有孤对电子的基团。

红移、蓝(紫)移及增色、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中取代基的变更,或溶剂的改变等,使其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紫移,期间伴随着的吸收强度的增大或减小,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R 吸收带:由化合物中的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强度小,κ

于较长波长处,一般大于270nm 。

K 吸收带:由共轭体系中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强度大,κ>104L·mol -1·cm -1;λmax 比R ﹡

带短,一般在200nm 左右。

B 吸收带:由苯环自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π→π跃迁产生。一般在255nm 左右呈现一个κ约为200 L·mol -1·cm -1的较弱宽吸收带,且有精细结构。

E 吸收带:为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是苯环内三个乙烯基共轭的π→π跃迁产生的,分为E 1、E 2两个吸收带。E 1大约出现在180nm 处,κ>104L·mol -1·cm -1;E 2大约出现在200nm ﹡﹡

处,κ约为103~104 L·mol -1·cm -1。当苯环上有共轭取代时,E 2带常与K 带合并,吸收峰移向长波方向。

A.A 是B 的11 B.A 等于B C.B 是A 的2倍 D.B 是A 的 22

21. 用邻菲啰啉法比色测定微量铁时,加入抗坏血酸的目的是( C )

A. 调节酸度 B. 作氧化剂 C. 作还原剂 D. 作显色剂

22. 如果两个生色团相邻,将产生,原来各自的吸收带将消失,产生出新的吸收带,新吸收带的位置将 向长波方向 移动,强度也显著 增强 。

23. 一般说来,反式异构体的λmax 比顺式异构体的λmax 要 大 ,是因为反式异构体的 共轭程度 大,而顺式异构体由于邻近原子的 空间位阻 作用,导致 共轭程度 减小。

24.C 6H 6与C 6H 5—OH 的B

25.C 6H 6与C 6H 5—CH=CH2的B

26. 乙酰乙酸乙酯有酮式与烯醇式的互变异构现象,如在紫外光谱上只出现一个弱的R 带则为 酮 式结构,如同时出现K 带和R 带的,则为 烯醇 结构。

﹡27. π→π跃迁表示分子中含有 双键 、 叁键 的化合物及 芳环 和 共轭烯烃 时可发生此类跃迁。

﹡﹡28. n→π及n →σ跃迁是表示分子中的 未成键的孤对电子 激发到 反键轨道 的跃迁。

﹡﹡﹡﹡29. 下列几种跃迁:σ→σ、n→π、n →σ及π→π所需能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为

﹡﹡﹡﹡。

30. 导数分光光度法是利用光吸收 对波长的导数曲线 来确定和分析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的。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的是分子的和迁,故其吸收光谱为 带 状。

32. 一化合物溶解在己烷中,其λmax =305nm ,溶解在乙醇中时,λmax =307nm ,该吸收可能是由于π→π跃迁引起的。对该跃迁类型,激发态比基态极性 大 ,因此,用乙醇溶剂溶解时,激发态比基态的稳定性 下降程度大 ,从而引起该跃迁红移。

33. 多组分分光光度法可用解联立方程的方法求得各组分的含量,这是基于 各组分在同一波长下吸光度有加合性 。

34. 在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法分析时,应如何正确地选用溶剂?

答:选择溶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溶剂应能很好地溶解被测试样,溶剂对溶质应该是惰性的。即所成溶液应具有良好的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

(2)在溶解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选择极性较小的溶剂。

(3)溶剂在试样的吸收光谱区应无明显吸收。

35. 溶剂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何影响?

答:(1)影响λmax 受极性溶剂的影响,一般n 电子的能量降低最大,其次是反键轨道、成键轨道,从而使n→π*跃迁产生蓝移,π→π*跃迁产生红移。

(2)影响吸收强度和精细结构 溶剂的极性使分子的振动、转动受到限制,从而使其精细结构消失,对应吸收强度减小。

36. 作为苯环的取代基,—NH 3+不具有助色作用,—NH 2却具有助色作用,试说明原因。 答:—NH 2中的N 原子上具有不参与成键的孤对电子,可以与苯环发生共轭,从而使π轨*﹡己烷乙醇

道能量降低,使由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红移;—NH 3+中的N 上的孤对电子占据了H +的空轨道,形成了配位键,成了成键电子而不是非键电子,故助色作用消失。

37. 将乙酰丙酮(CH 3CO )2CH 3分别溶于极性和非极性的溶剂中,测定紫外光谱。试预测从极性转到非极性溶剂时,其λmax 是否会有移动?κmax 值是否会有变化?为什么?

答:乙酰丙酮存在有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在极性溶剂中,酮式易形成分子间氢键,故在极性溶剂中,以酮式结构为主。其紫外吸收光谱是由酮羰基的n→π*跃迁产生,λmax 出现在280nm 左右,κmax

38. 简述单波长分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

答:就仪器的组件而言,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单色器的个数不同,单波长分光光度计只有一个单色器,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则有两个单色器。另外,它们的出口信号不同:单波长分光光度计测的是样品池和参比池吸光度之差,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测的是样品在两波长处吸光度之差。因此前者用两个比色皿进行测量,后者用一个比色皿进行测量。

39.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时,如何选择入射光的波长?

答:为使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灵敏度,应选择波长等于被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光作为入射光,称为“最大吸收原则”。这样不仅测量灵敏度高,而且测定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可能性和程度减小,准确度也好。但当有干扰物质存在时,有时不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这时应根据“吸收最大,干扰最小”的原则来选择入射光的波长。

选择方法:除可制作吸收曲线选择最大吸收波长外,成熟的分析方法可以查阅文献、资料、标准、规程来选择。

40. 分光光度法中,选择显色反应时,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1)显色反应的选择性要好;(2)显色反应的灵敏度要高;(3)显色剂与有色化合物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4)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组成要恒定;(5)有色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要稳定。

41. 光度分析中,测定物质含量时,当显色反应确定之后,应从哪几方面选择试验条件? 答:当显色反应确定之后,应进行下列各种条件试验:

(1)显色剂用量试验;(2)选择适宜的溶液酸度;(3)选择合适的显色反应稳定;(4)确定合适的显色时间;(5)通过绘制吸收曲线,选择最佳吸收波长;(6)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溶剂;(7)采取消除干扰的措施。

42. 示差分光光度法为什么可用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

答:一般的分光光度法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当用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时,即使没有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也会引起很大误差。一般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组分时的相对偏差为2%~5%,不能满足测定高含量组分的要求(一般高含量组分测定的相对偏差要求为0.2%~0.5%),采用视察分光光度法可克服这一缺点。

采用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高含量组分时,一般采用一个比被测试液浓度稍低(或一个稍低,一个稍高)的标准溶液作为参比溶液以代替一般分光光度法的参比溶液。设参比溶液的浓度为c 0,被测试液的浓度为c i ,且> c0,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得:

A i =κc i b, A 0=κc 0b

两式相减得:A i - A0=κb (c i - c0)

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作参比调零(透光度100%)测得的吸光度是被测试液与参比溶液吸光度之差(相对吸光度)。从上式可以看出,两吸光度的差值与两溶液的浓度差成正比,*

这就是示差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用示差法测量溶液的吸光度其准确度之所以比一般分光光度法高的原因:假设按一般分光光度法测得的透光率为T x 1=7%,采用示差法时,如用按一般分光光度法测得的透光率

为T s 1=10%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就是其透光率由标尺上的T s 1=10%处调至

T s 2=100%处,亦即相当于把检流计上的标尺扩展了十倍(T s 2/T s 1=100=10)。这时,10

被测试液的透光率将在标尺上的T x 2=70%处,因而提高了高浓度溶液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准

确度。

43. 某化合物在正己烷和乙醇中分别测得最大吸收波长λmax =305nm和λmax =307nm,试指出该吸收是由哪种跃迁类型所引起的?为什么?

答:π→π*,溶剂极性增加,波长红移。

44. 某化合物在乙醇和二氧六环中分别测得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87nm和λmax =295nm,试指出该化合物中有哪一种跃迁类型存在?为什么?

答:n→π*,溶剂极性增加,波长紫移。

45. 现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相互干扰的A ,B 两组分,它们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λA 和λB ,若用双波长法测定A 组分的含量,如何选择λ1和λ2?

答:选λ1等于λA ,选λ2使B 组分在λ2的吸光度和它在λ1处的吸光度相等。

46. 试指出单波长分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输出信号有何不同?

答: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输出信号是测量与空白吸光度的差;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则是两波长处吸光度之差。

47. 如何区别紫外吸收光谱曲线中的n→π*和π→π*跃迁?

答:它们的摩尔吸收系数差异很大,故可用摩尔吸收系数不同加以区别;也可在不同极性溶剂中测定最大吸收波长,观察红移和紫移,以区别这两种跃迁类型。

48. 已知某化合物分子内有四个碳原子,一个溴原子及一个双键。在210nm 以上无特征吸收。试推测此化合物的结构。

答:C ═C ─C ─C ─Br 。

49. (CH 3)3N 能发生n →σ*跃迁,其λmax 为227nm (κ=900L·mol -1·cm -1),试问若在酸中测定时,该峰会怎样变化?为什么?

答:消失。在酸溶液中分子失去氮原子上未成键的n 电子,因此不能产生n →σ*。

‘50. 联苯的紫外吸收波长λmax =245nm,而2,2-二甲基联苯的λmax =222nm,试指出后者的

最大吸收波长比前者出现在较高能量光区的原因。

答:后者的空间位阻大。

43. 气相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浓度型检测器有 ,

44. 色谱分析法按流动相的物态可分为__和____。

45. 气相色谱法按固定相的物态可分为______。

46. 两个组分保留值之差与相应两个色谱峰宽总和一半的比值,称为。

47. 在色谱图上色谱峰形的宽窄常用来表示,他是指色谱峰三个特征高度的峰宽,即 标准偏差σ 。

48. 色谱分析选择固定液时根据“相似相溶原则”,若被分离的组分为非极性物质,则应选用

49. 在色谱法中,将填入玻璃柱内静止不动的一相称为 流动相 ,装有 固定相 柱子称为 色谱柱 。

50. 固定液和组分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

51. 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包括和。在气固色谱法中,各组分的分离是基于各组分在色谱柱上 吸附系数 的不同;在气液色谱法中,各组分的分离是基于各组分在色谱柱上 分配系数 的不同。

52. 气相色谱仪主要包括,, 温度控制系统 和记录系统。

53. 在色谱法中,当分离度等于分离程度达99.7%,通常将其作为__离的_标志。

54. 液相色谱法按固定相的物态可分为___。

55. 相对保留值:相对保留值是两组分调整保留值之比 a =

56. 色谱图上的色谱峰流出曲线可说明什么问题?

答:(1)根据色谱峰的数目,可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2)根据峰的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

(3)根据峰的面积或高度进行定量分析。

(4)根据峰的保留值和区域宽度,判断色谱柱的分离效能。

(5)根据两峰间的距离,可评价固定相及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

57. 色谱定量分析中,为什么要用定量校正因子?

答:由于同一检测器对不同物质响应的灵敏度不同,所以,两个相等量的物质出峰面积往往不相等,这样就不能用峰面积来直接计算物质的含量,因此,引入校正因子对响应值进行校正。

58. 什么叫死时间?用什么样的样品测定?

答: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时间,通常对于热导池检测器用空气作为测试样品,对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常用甲烷作为测试样品。

59. 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度?为什么?

答:分配系数。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热力学性质决定的,反映二物质流出峰之间的距离的大小是与它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关,而扩散速度是研究物质在色谱柱内的运动情况,反映在色谱曲线上即为色谱峰宽,这是色谱动力学内容。

60. 试说明塔板理论基本原理,它在色谱实践中有哪些应用?

答:塔板理论把色谱柱看做一个分馏塔,沿用分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来描述组分咋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塔板理论是基于一定假设上面而成立的,它导出了流出曲线方程、影响溶质洗出最大浓度的因素和理论塔板数计算公式等,部分反映了色谱过程分子迁移规律,是计算理论塔板数和计算机模拟色谱流出曲线的理论基础。

61. 什么是速率理论?它与塔板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对于色谱条件优化有何实际应用? 答:速率理论解释了影响塔板高度或使色谱峰展宽的各种因素,包括涡流扩散、纵向扩散、传质阻抗和流动相线速度。速率理论的简化方程为:H=A+B/u+Cu。H :塔板高度(cm ),A ,B 及C 为三个常数,分别代表涡流扩散系数、纵向扩散系数和传质阻抗系数,其单位分别t 'R 2。 t 'R 1

为cm 、cm 2/s及s ,u 为流动相的线速度(cm/s)。

区别和联系:速率理论充分考虑组分在两相间的扩散和传质过程,从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使色谱峰展宽而影响塔板高度的因素。

塔板理论只能解释流出曲线的形状、组分的分离及评价柱效等方面,但无法解释柱效与流动相流速的关系,不能说明影响柱效的有哪些主要因素。

对于色谱条件优化的实际应用有:选择流动相流速,填料颗粒,色谱柱温等,以达到最高柱效。

62. 试列出影响色谱峰区域扩张的各种因素。

答:影响气相色谱色谱峰的柱内因素有:柱调料粒径大小不同及填充不均匀、浓差扩散、色谱分离过程中质量传递非平衡状态。

影响液相色谱色谱峰的柱内因素有:由于液体和气体的区别,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液相色谱峰,传质过程影响最大,其它的都相对小一些,主要有流动相的流速,填料粒径,色谱柱温。

影响色谱峰的柱外因素有:进样操作,进样系统死体积,进样系统与色谱柱及色谱柱与检测器之间连接管,色谱柱头,检测器形状与体积及其他因素等引起谱带展宽。

63. 指出下列各种色谱法,最适宜分离什么物质?

(1)气液色谱 (2)正相色谱 (3)反相色谱 (4)离子交换色谱 (5)凝胶色谱 (6)气固色谱 (7)液固色谱

答:(1)气液色谱—分离易挥发、受热稳定的物质;

(2)正相色谱—分离极性亲水性化合物;

(3)反相色谱—分离疏水性化合物;

(4)离子交换色谱—离子型化合物;

(5)凝胶色谱—分离相对分子量高的化合物,常用于鉴定聚合物;

(6)气固色谱—分离气体烃类,永久性气体;

(7)液固色谱—极性不同的化合物,异构体。


相关内容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 ...

  • 201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秉烈中学:钱永梅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期末考试已结束了,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共6页.选择题25小题共计50分,非选择题四大题14小题共计50分. 一.考试 ...

  •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徐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肖翠华 八年级语文考试是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全卷分四部分: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该试卷基础性强,也是按中考的要求,根据课本及<新课标>的要求来出题的,题量适度,内容丰富,题型多样,主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上出 ...

  •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 一、指导思想 1、明确复习课的目的。复习课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知识,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视,薄弱的环节得以巩固,涵盖着全部教学内容。 2、复习课过程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进步与成功,会让他们更有复习的动力。卡耐基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 3、复习课要内容新颖 ...

  • 历届初中生物重点资料汇总
  • 历届 学期 下学期 月考/期中/期末 开学/2月月考 期末 第四次月考 推荐专题 2016年中考生物小题精做系列 2016年中考生物大题狂做系列(更新中) 2016年中考生物考点总动员系列(更新中) 2015-2016学年八年级生物同步精品课堂 2015-2016学年七年级生物同步精品课堂(更新中) ...

  •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质量分析
  •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质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总人数80人,参考人数80人,参考率100%,总分6271分,平均78.386分:其中优秀 42人,比值1.05 :良好22人,比值0.413 :及格 9人,比值0.113 :不及格7人,比值0.018:积分1.594.属 优秀 等级. 二.卷面答 ...

  •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 西大沟镇中心学校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总体来看符合八年级学生实际,总体覆盖了所学内容,难度适中,题型灵活, 能够准确的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现就试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试题评价. 1.试卷功能显著,知识覆盖面较广. 2.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 ...

  •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5-2006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 全新的阐述,教师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2.针对现在的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还是使 ...

  • 甘肃农业大学
  • 甘肃农业大学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 1-1本套资料没有真题注:若考前收集到最新考研真题,我们将免费邮件发送给购买资料的考生,若考生自己购买到的话,本店以市场价格报销购买真题的费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2014年考研复习规划指导:包含专业课复习计划和 ...

  • 2013教学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我县"高效课堂"和我校"先学后教"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务处工作计划为依据,加强课堂教学,有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与所在科组的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