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雪]

《阳关雪》教学设计

小越中学 尹荣明

一、 说选材:

高二学生对一般散文的阅读鉴赏已有一定的基础。本着与高考接轨,丰富阅读面的原则,选择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阳关雪》。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余秋雨,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入到了散文创作中,写出来的文章在文体形式、语言模式,甚至在视角、语气上都与一般散文有区别。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二、 说目标:

我依据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的要求,在备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鉴赏文化散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领悟其文化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 刻的哲理。

文化散文的作者往往以一个学者的姿态,描写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和在文化的熏染下的人性,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化散文,能品味积淀在文章中的历史文化。

- 1 -

三、 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发现”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现”为主体,在文化散文的学习鉴赏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意味,“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教师重在点拨、启发,让学生能尝试主动去“发现”蕴含在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作者态度、表达技巧等等,并能在自己的“发现”中享受这种快乐。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从而解决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 、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独立见解,不盲从,并且能用学到的方法独立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解决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四、 说过程:

1、由作者简介和文化散文导入,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体味积淀在《阳关雪》中的历史文化。

2、结合王维的《渭城曲》思考余秋雨踏坊阳关的原因?

3、重点分析余秋雨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阳关?

对第7—8两节中坟堆特点的把握,对第13节烽火台特点的“发现”。从而“发现”阳关的特点:荒芜萧瑟。

4、对“唐人风范”的认识?

配《胡笳十八拍》加深对“唐人风范”的感知,结合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 -

5、结尾的讨论,“发现”这篇文化散文的内在深意:对“自信、豪迈”的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企盼。

6、小结:阅读鉴赏文化散文重在,“发现”作者在具体的描写议论中情感思想的留白,注重品味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阳关雪》这篇散文,余秋雨通过对故址阳关的寻访,表达对“自信、豪迈”的民族精神的追寻,对唐人风范的失落的惋惜,对这种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企盼。

7、布置作业:仿写句子“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烈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寒山寺。”

- 3 -

《阳关雪》教学设计

小越中学 尹荣明

一、 说选材:

高二学生对一般散文的阅读鉴赏已有一定的基础。本着与高考接轨,丰富阅读面的原则,选择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阳关雪》。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余秋雨,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入到了散文创作中,写出来的文章在文体形式、语言模式,甚至在视角、语气上都与一般散文有区别。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二、 说目标:

我依据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的要求,在备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鉴赏文化散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领悟其文化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 刻的哲理。

文化散文的作者往往以一个学者的姿态,描写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和在文化的熏染下的人性,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化散文,能品味积淀在文章中的历史文化。

- 1 -

三、 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发现”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现”为主体,在文化散文的学习鉴赏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意味,“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教师重在点拨、启发,让学生能尝试主动去“发现”蕴含在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作者态度、表达技巧等等,并能在自己的“发现”中享受这种快乐。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从而解决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 、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独立见解,不盲从,并且能用学到的方法独立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解决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四、 说过程:

1、由作者简介和文化散文导入,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体味积淀在《阳关雪》中的历史文化。

2、结合王维的《渭城曲》思考余秋雨踏坊阳关的原因?

3、重点分析余秋雨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阳关?

对第7—8两节中坟堆特点的把握,对第13节烽火台特点的“发现”。从而“发现”阳关的特点:荒芜萧瑟。

4、对“唐人风范”的认识?

配《胡笳十八拍》加深对“唐人风范”的感知,结合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 -

5、结尾的讨论,“发现”这篇文化散文的内在深意:对“自信、豪迈”的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企盼。

6、小结:阅读鉴赏文化散文重在,“发现”作者在具体的描写议论中情感思想的留白,注重品味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阳关雪》这篇散文,余秋雨通过对故址阳关的寻访,表达对“自信、豪迈”的民族精神的追寻,对唐人风范的失落的惋惜,对这种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企盼。

7、布置作业:仿写句子“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烈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寒山寺。”

- 3 -


相关内容

  • 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
  • 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 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

  • 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
  •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从盛唐时期开始广为流传。 元二:是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是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

  • [阳关雪]精品教案
  • <阳关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 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 归纳法 讨 ...

  • 阳关三叠赏析
  • 一.<渭城曲>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 ...

  • 四月份月考
  • 2013-2014下高二语文月考题 出题人:毕成林.许景华刘达 时间:2014..23 一.选择题(2分×10=20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攫住jué 洋溢yì 回溯sù 毋庸赘言zhuì B.廿十èr 给予gěi 静谧mì 迥然不同jiǒng C.贪婪lán 涅槃pán 泠 ...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
  • 渭城曲 王维. 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 渭城:地名。汉改秦咸阳县为新城县,后又改为渭城县,至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2.渑:湿润。3 客舍:旅馆。4 阳天: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 ...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孔家崖第一小学 陆瑞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 ...

  • 阳关曲·中秋月
  • 氍芋枣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注释: 1.此四句其实是一首词,词牌为"阳关曲",词名"中秋月",是 暮云收尽溢2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5.此生此夜不长好4,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三首选一."阳关曲"词牌出于王维<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