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四两拨千斤

" 四两拨千斤" 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 四两拨千斤" 这是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打手歌》:"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 四两拨千斤" 之法。此语经广泛传播,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胜拙的各种击法。

在物理上“四两拨千斤”有三种含义:

1)是杠杆原理,也是用得最多的原理。

在长臂端施加一个较小的力,在支点另一端的短臂上,就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力。 这个定义,不是“四两拨千斤”的本义,还不如说是:四两产生千斤。

2)是外力原理,也是“四两拨千斤”的本义。

对方一拳打来,如果能够在对方打拳的过程中,有一个横向的外力将拳头轻轻一推,拳头就会改变方向。这才是:四两拨千斤。

另一个例子是:子弹可以击穿钢板,算是有“千斤力”吧?但是,横向的三级风力足以改变弹道(子弹的路线)使子弹不能命中目标。三级风力作用在子弹上,能有多大的力?犹如春风佛面,肯定还不到四两。

3)四两形成千斤力。但不是杠杆原理。

一个实际的例子是:当汽车塌入一个坑内时,将汽车与附近的大树用麻绳连起来,尽量拉直。然后,你在麻绳的中部横向一拉,可以将汽车拉出坑来。这实际上是:较小的合力产生很大的分力的原理。

一个力,若分力夹角接近180度,那么分力的大小就很大啦~ 比如一根绷紧的绳子,两端有千斤,用四两的力顶起绳子中点,沿绳子方向的分力就能趋于无穷大。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从上面可以看出,“四两拨千斤”是靠各种方式,改变对方力道方向的技巧。那么这种技巧如果真的走上类似散打、K1等比赛的擂台,面对对方来势凶险的拳脚,真的有效吗?下面来

做一道物理题吧。

题目:假设如下情况,甲拳手一个直拳攻击乙拳手的头部,乙拳手不是直接挡,而是从甲的手臂侧向拨开甲的拳头(即以垂直于来拳方向施力,要让对方拳的方向偏移,这是最有效率的施力方向),使得甲的拳头没有打中自己的头,那么,甲、乙需要用多大的力?

解:

(1)

假设甲的身高为1.8米,则其手臂长约0.75米,前臂长约0.45米。

把前臂近似为勇敢长0.45米,直径0.12米的圆柱体,人体密度约1200千克/立方米,

则前臂重量为m=3.14*(0.12/2)*(0.12/2)*0.45*1200=6千克

报道说武林高手拳速可达40英尺/秒,即约12米/秒,考虑到不是每个拳手都那么快,这里只取v=7米/秒。

假设乙恰好在甲可以打到的距离,考虑甲的臂长,取两人距离0.73米,甲出拳前手臂弯曲,距离乙0.3米,则拳头移动距离l=0.73-0.3=0.43米。

假设甲手臂伸直时拳头恰好加速到v=7米/秒,则整个加速过程平均速度为v/2=3.5米/秒,

则甲的攻击时间t=l/(v/2)=0.43/3.5=0.12秒

拳头加速度a=v/t=7/0.12=58.3米/(秒*秒)

甲用力f=ma=6*58.3=350牛

(2)

设乙头部宽度为0.15米,上面设乙的拳头直径为0.12米,甲拳头瞄准乙头部正中,那么要恰好拨开甲拳,至少需要让甲拳侧向偏移

l'=(0.15/2)+(0.12/2)=0.135米

由于乙需要反应时间,而且乙的手开始并不和甲的手接触,要接触到甲的手臂还需要一段时间,设这段时间为0.05秒,则乙的真正施力时间为t'=t-0.05=0.12-0.05=0.07秒

由于开始甲拳的侧向速度为0(直拳),侧向位移完全是乙施力造成,则由运动学公式得 0.

5*a'*t'*t'=l'

则甲拳的侧向加速度a'=l'/(0.5*t'*t')=0.135/(0.5*0.07*0.07)=55米/(秒*秒)

乙用力f'=ma'=6*55=330牛

可以看出,乙需要和甲差不多的力,才可以侧向拨开甲的拳,“四两拨千斤”并不可能。

但是,实际上还不仅如此。乙要给甲拳施力,自己的手臂也要加速,这也需要力,所以实际上侧向拨开甲的拳头,乙使用的力可能是甲的2倍左右。

由此可以知道,所谓靠小力化解大力,实战中并不可能。在对方快速攻击时,想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稍微改变对方的力道方向避免被攻击,本身你就需要使用更大的力。究其原因,是因为你的施力时间比他出拳时间短,而且你本身的手臂加速也需要力,最后造成这个结果。

四两拨不了千斤,相反,可能要两千斤的力量才能拨动千斤。

现实也正是如此!

拳击、散打,中泰对抗等比赛的实际情况说明了这一点,在防守对方直拳时,拳手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格”(即侧向拨开对方攻击),而是“挡”(以自己手臂或拳头为盾,直接承受对方的攻击)。原因就是“格”需要消耗更大体力,而且如果自己没有比对方大得多的力气提供那么快的加速度,很可能无法拨开对方攻击,造成严重后果。

同样,在武林风等节目中,无论选手是练什么拳的,什么形意也好太极也罢,绝大多数时候也是采用“挡”来防守,因为“拨”实际上是需要更大体力的。

有人说“四两拨千斤,千斤力在后”,虽然后半句话找不到出处,但是这才是真相。

而武打片里面的“四两拨千斤”,主角把对方牵引得东倒西歪,这个位移岂止上面计算的0. 135米啊,力气要远远大于对方才可能。有人说真正的太极拳根本不是以柔克刚,而是以刚克刚,这估计才是事实。以柔克刚,只不过是因为违背了常理才被人津津乐道,其实是不存在的事情。

" 四两拨千斤" 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 四两拨千斤" 这是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打手歌》:"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 四两拨千斤" 之法。此语经广泛传播,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胜拙的各种击法。

在物理上“四两拨千斤”有三种含义:

1)是杠杆原理,也是用得最多的原理。

在长臂端施加一个较小的力,在支点另一端的短臂上,就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力。 这个定义,不是“四两拨千斤”的本义,还不如说是:四两产生千斤。

2)是外力原理,也是“四两拨千斤”的本义。

对方一拳打来,如果能够在对方打拳的过程中,有一个横向的外力将拳头轻轻一推,拳头就会改变方向。这才是:四两拨千斤。

另一个例子是:子弹可以击穿钢板,算是有“千斤力”吧?但是,横向的三级风力足以改变弹道(子弹的路线)使子弹不能命中目标。三级风力作用在子弹上,能有多大的力?犹如春风佛面,肯定还不到四两。

3)四两形成千斤力。但不是杠杆原理。

一个实际的例子是:当汽车塌入一个坑内时,将汽车与附近的大树用麻绳连起来,尽量拉直。然后,你在麻绳的中部横向一拉,可以将汽车拉出坑来。这实际上是:较小的合力产生很大的分力的原理。

一个力,若分力夹角接近180度,那么分力的大小就很大啦~ 比如一根绷紧的绳子,两端有千斤,用四两的力顶起绳子中点,沿绳子方向的分力就能趋于无穷大。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从上面可以看出,“四两拨千斤”是靠各种方式,改变对方力道方向的技巧。那么这种技巧如果真的走上类似散打、K1等比赛的擂台,面对对方来势凶险的拳脚,真的有效吗?下面来

做一道物理题吧。

题目:假设如下情况,甲拳手一个直拳攻击乙拳手的头部,乙拳手不是直接挡,而是从甲的手臂侧向拨开甲的拳头(即以垂直于来拳方向施力,要让对方拳的方向偏移,这是最有效率的施力方向),使得甲的拳头没有打中自己的头,那么,甲、乙需要用多大的力?

解:

(1)

假设甲的身高为1.8米,则其手臂长约0.75米,前臂长约0.45米。

把前臂近似为勇敢长0.45米,直径0.12米的圆柱体,人体密度约1200千克/立方米,

则前臂重量为m=3.14*(0.12/2)*(0.12/2)*0.45*1200=6千克

报道说武林高手拳速可达40英尺/秒,即约12米/秒,考虑到不是每个拳手都那么快,这里只取v=7米/秒。

假设乙恰好在甲可以打到的距离,考虑甲的臂长,取两人距离0.73米,甲出拳前手臂弯曲,距离乙0.3米,则拳头移动距离l=0.73-0.3=0.43米。

假设甲手臂伸直时拳头恰好加速到v=7米/秒,则整个加速过程平均速度为v/2=3.5米/秒,

则甲的攻击时间t=l/(v/2)=0.43/3.5=0.12秒

拳头加速度a=v/t=7/0.12=58.3米/(秒*秒)

甲用力f=ma=6*58.3=350牛

(2)

设乙头部宽度为0.15米,上面设乙的拳头直径为0.12米,甲拳头瞄准乙头部正中,那么要恰好拨开甲拳,至少需要让甲拳侧向偏移

l'=(0.15/2)+(0.12/2)=0.135米

由于乙需要反应时间,而且乙的手开始并不和甲的手接触,要接触到甲的手臂还需要一段时间,设这段时间为0.05秒,则乙的真正施力时间为t'=t-0.05=0.12-0.05=0.07秒

由于开始甲拳的侧向速度为0(直拳),侧向位移完全是乙施力造成,则由运动学公式得 0.

5*a'*t'*t'=l'

则甲拳的侧向加速度a'=l'/(0.5*t'*t')=0.135/(0.5*0.07*0.07)=55米/(秒*秒)

乙用力f'=ma'=6*55=330牛

可以看出,乙需要和甲差不多的力,才可以侧向拨开甲的拳,“四两拨千斤”并不可能。

但是,实际上还不仅如此。乙要给甲拳施力,自己的手臂也要加速,这也需要力,所以实际上侧向拨开甲的拳头,乙使用的力可能是甲的2倍左右。

由此可以知道,所谓靠小力化解大力,实战中并不可能。在对方快速攻击时,想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稍微改变对方的力道方向避免被攻击,本身你就需要使用更大的力。究其原因,是因为你的施力时间比他出拳时间短,而且你本身的手臂加速也需要力,最后造成这个结果。

四两拨不了千斤,相反,可能要两千斤的力量才能拨动千斤。

现实也正是如此!

拳击、散打,中泰对抗等比赛的实际情况说明了这一点,在防守对方直拳时,拳手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格”(即侧向拨开对方攻击),而是“挡”(以自己手臂或拳头为盾,直接承受对方的攻击)。原因就是“格”需要消耗更大体力,而且如果自己没有比对方大得多的力气提供那么快的加速度,很可能无法拨开对方攻击,造成严重后果。

同样,在武林风等节目中,无论选手是练什么拳的,什么形意也好太极也罢,绝大多数时候也是采用“挡”来防守,因为“拨”实际上是需要更大体力的。

有人说“四两拨千斤,千斤力在后”,虽然后半句话找不到出处,但是这才是真相。

而武打片里面的“四两拨千斤”,主角把对方牵引得东倒西歪,这个位移岂止上面计算的0. 135米啊,力气要远远大于对方才可能。有人说真正的太极拳根本不是以柔克刚,而是以刚克刚,这估计才是事实。以柔克刚,只不过是因为违背了常理才被人津津乐道,其实是不存在的事情。


相关内容

  • 液体对压强的传递教案
  • 资源信息表 1 ﹡6.5 液体对压强的传递 执教:上海普陀区教师进修学院 傅继芳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液体对压强的传递.其中帕斯卡定律是流体力学中重要规律之一,主要阐述了液体对压强传递的规律,而液压传动是液体传递压强规律的重要应用,液压传动原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 学习本节内 ...

  •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焦作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其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思想,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

  • 高中基本能力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素材 人民版
  •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 ...

  •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
  •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的常见情况 3.把力按实际效果分解的一般思路 4.实际问题的分解--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常见效果如下: 5.分力与夹角的关系 合力.分力的最值问题 7.(2011·黄石模拟) 如下图所示,重力为G 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将重力G 分解为垂直斜面向 ...

  •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成语
  •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成语 .震耳欲聋. 2.掩耳盗铃. 3.闻鸡起舞. 4.窃窃私语. 5.一唱一和. 6.夫唱妇随. 7.充耳不闻. 8.电闪雷鸣. 9.曲高和寡. 10.五光十色. 11.立竿见影. 12.坐井观天. 13.镜花水月. 14.海市蜃楼. 15.杯弓蛇影. 16.形影不离. 17.隔岸 ...

  • 2011一级建造师铁路工程实务讲义7
  • 2011一级建造师铁路工程实务讲义7 1C415000 铁路隧道工程 1c415000 铁路隧道工程 考试技巧一则: 案例占120/160,与案例有关的内容占教材篇幅不超过100页. (2)8月以前解决案例问题,选择题放在8月份以后. (3)案例先看真题 (4)案例务必要做一遍,让自己的答题有章法. ...

  • 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市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在人类认识运动的过程中,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应用了抽象思维.数学推理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誉为人类 ...

  • 砌体梁结构实验
  • 矿业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报告 (2015版本) 实验名称:砌体梁结构实验 姓 名:王法鑫 班 级:采矿12-7班 学 号:01120197 指导教师:张源 实验时间:2015.6.20 矿业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制表 学生实验守则 1.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遵守课堂纪律,保持实 ...

  • [2.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 <2.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淮口中学 陈敏) (过渡语: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匀速圆周 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