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第一)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备忘录

之三殊胜实修引导

纽西龙多尊者 讲授

阿格旺波尊者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我们要发心摄持一切众生入到三殊胜的妙道里,发无上菩提心。

也就是自己想:遍虚空界有无数众生,每个众生都在颠倒道里,我一定要把握住三殊胜,自己行好了以后,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三殊胜的妙道里。

对于这里的每一分都看成无价之宝,把每一分都无比殷重地刻在心里,而且从今天开始就按照三殊胜来修行。

这样的话,从前行的第一步到最后一步,乃至趣入正行一直到成佛为止,每一个修法、每一种行善全部以三殊胜摄持,

我们要视它为显密一切佛道的根本。

为此,首先通过听闻接受引导,然后在自心上一步一步地实行。

有了这样的发心,下面开始学习三殊胜。

一、对于暇满难得,引导听闻轨理等中,

此引导听闻轨理,是闻时听闻轨理、

行时行持轨理、

修时修习轨理故,

于彼 广大意乐菩提心之等起、

广大方便等的等起及行为,【一切等觀清淨】

【意樂自在則身語自如】

前面讲完了礼敬等,这里正式进入龙钦宁体前行的实修引导,这又要从听闻轨理等进入。

也就是对于所传授的引导法,听闻应当按照正确的轨理,才能进入实修的缘起。

这个轨理在一开始的听闻轨理中已全面地指示了。也就是,

而且在闻时引导师已经给你宣说了如何修习的轨理。 以这个缘故,在传授听闻轨理时,首先对于往后一切修持必须发起的两大等起和行为,做一个总的引导。

所谓“广大”,就是发起一个超胜世间庸凡的意乐、无记的意乐,以及入道以后下士、中士的意乐,要的是广大菩提心的意乐。

果”的心,这才叫“广大意乐”。

在境在求果

这些都要达到最广大。

只有在世俗中发起广大意乐的菩提心,所修的善根才成为成佛的资粮。

由于本法是要在一生中速疾成就,所以必须采取最上乘的做法,而且一开始入道就要以它来贯彻、摄持,不能偏到别的道里。 像这样一切普观清净,由此来契合实相。

住在应遮的行为,

以及具足六度等应行的行为里。

【器三过】 法器三过,即闻法弟子的三种缺点。耳不闻,如器口下覆,不能注入;心不记,器底穿漏,终归流失;具烦恼,如容器不洁,终变污秽,不堪使用。

【五不取】又叫五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

其中前者以意乐为主。

意思是等起包括身口意的

这就是“为主”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要抓重点,

在修等起时以意乐为重点,

在修行为时,在前者意乐的驱使下要注重身语的作业和各种行为方式。

一定要合到法道的缘起,秉持清净的行为,才能得到法的利益。

同时,清净方面必须具足六度,信心恭敬等。

这样发起尊重法和法师的行为,这相当重要。

如果我们的心

所以在这一点上首先做具体的提醒。

一、所谓“等起”,即是在众多的分别中,引起特别的分别。

于彼分三:不善之等起、无记之等起、善之等起。

我们学三殊胜,关键要把握心上的法相,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每一个殊胜都要在自己心上认识。

法相掌握得精确,就容易起定解,一旦有了定解,就很容易操作。

为什么修三殊胜不得力

很多人说:学了三殊胜,但还是不好操作,心里是模糊的。

法相就是指内心法道的相。【心中的法道】

它是怎样的机制?怎么发起才叫做殊胜?这在内心等起的相上有各种差别。

一开始起动的状态如何影响后续的缘起进程?

不同的等起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自心上为什么要以等起为主?

它起动后会带到第二刹那,之后同等而流,后面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也就是它决定了缘起的方向,无论修什么法,都是由等起来决定它趣向何方。

在利益里面

这才知道,首先发动状态是最主要的。

等起是什么

等起的意思是,在很多分别里引一个特别的分别,或者说以分别作为发起行为的前因。

它起来后,随着就转到了第二刹那,后面全都同等而流。

现在我们要看到两点:

譬如我让某人赶紧过来。他听后就起了一个特别的分别:我一定要赶紧往那边走。由于他的第一状态很着急,所以在赶路这段时间里一直处在紧张、着急的状态。或者一个小偷,他第一念引了一个特别的分别:我一定要偷到保险箱里的金条。

这个等起随着就出现了偷盗的行为以及它的结果。

像这样,我们如果发了善心去做,所起的善心分别会带到第二刹那,后续的状态全部会被善心摄持,所做的一切就都成为善。

如果起动的时候没有善也没有恶,仅仅是一种习惯,它就叫做“无记”。

这样几乎得不到法上的利益

譬如去闻法,已经养成了习惯,心里起动的状态没有善也没有恶,跟每天上班一样,到点了就拿好法本往经堂里奔。这时心里并没有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成佛而去闻法。这样最多种一点微乎其微的种子,因为心的起动态里既没有善也没有恶,只是习惯性地去做。我们很多行为都是这种状态,这叫做无记。

认识了等起后,你就会非常用心在自心里引一个趣向佛果的分别: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成佛,为了成佛我现在修这个善心。

了成佛的因。像这样,我们要知道等起的涵义。

总说三种等起

接着我们要在心上判别不善、无记和善三种等起。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不善、善和无记。

这里是就真实行者而言,

非行者的等起叫做不善的等起;

是行者的等起叫做善的等起;

不能记别或判别为不善和善的习惯性等起叫做无记的等起

首先要认得无记。

譬如磕头没有任何希求,只是动动手脚,做个运动,这就是无记。

或者听法没有任何希求,跟到点上班一样,这是无记。

或者供香已经成了习惯,反正就是划火柴点香,点完了插香炉里,心里没有任何善心和恶心的状态,这也是无记。

又好比一头猪绕着塔转了几圈,这也是无记,它心里没希求。

接着我们就要判别不善和善。

不善和善这一对有很多层面的涵义,用这两个词就是要使人的内心有所超越。

譬如,以这一对词,就把人心引到趣入对于今生来世有益的法道里。

或者,只求一己之利是恶,为众生谋利或者说著相是恶,离相如是等等安立善恶的各种差别。总而言之,是要把人心引入到更殊胜的道里。

而言。

行者是献身法道的人。

现在要追问:

如果我们的心被搅在现世法里,那就是不善。

譬如一个商人,他的心一直粘在商业上,不可能抽出心来缘着佛法修持,他一起心就是:我要谋求现世利益,远离现世灾祸,这样的心全部属于不善。

只有摆脱了对现世的耽著,能够基本把全副心力投入到法道以后,才称为行者。也就是他是以法为业的人,一心想要行法,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行者。

现在的很多冒牌修行人,口里吹嘘我学无上大法,做什么样殊胜的功德,实际是沽名钓誉,赢求现世的恭敬名利。他把佛法当成迅速实现现世名利财富的途径,或者避开现世的灾祸、魔扰、疾病等的保护伞,一心想以佛法作为这一世成功、不招失败的工具。他内心的主旨是要获取现世法,有的是不往法道上走的等起。换句话说,他求这个法、修那个法,心里念念叨叨都在想:我这样做了能发财吗?我这样做是不是能避开海关的追捕?或者想:我现在要好好念经,让生意马上好起来。由于他一心要实现现世法,认为佛法能帮他达到这个目的,这样的话,心态上一点法的气味也没有,完全是非法道的一种心行状态,所以全都是不善。

只有远离不善和无记两种起动状态,心识起的时候并不是想谋求现世利益,远离现世的衰损失败,也不是没有希求的一种习惯性行为,而是真心地起码是为了求后世利益来行法,这才叫做“善”。

进而言之,有一心求解脱的心态,就是更好的善。

再往上,不是为一己求解脱,而是要把所有法界有情安置在无上的佛果,为此而行这个善法,来求得成佛的因,这是最好的善的等起,它叫做“广大意乐的菩提心”。

由于我们行的是大乘道,要修的是大圆满道,要即身成就,所以一开始必须要以广大意乐摄持。

否则说的是大圆满,但心却极其下劣,直接往现世法里面流,这样的话,即使修大圆满法,最多成了实现现世法的因,如果以修大圆满来获取名利,那全都成了恶趣的因。

等起十分重要。

我们必须注意到,唯一是以等起来决定得什么果。

因此,自己一心要在心里起一个广大善的菩提心,这种分别一引起就会等流到第二刹那,以它来推动再投入到善法里面,一切就都成了成佛的因。

当然很多人对此不解,说:我们就是为了现世得健康、财富、名誉、快乐,为了远离疾病、苦恼、魔障等,就是为了现世活得好才来学佛,这难道都是恶吗?

我们现在一定要深明大义,必须了解到,对于真正行法而言,一切求现世利的等起全部是往法道以外的方向走,得到的最多是现世利益,后世以上的利益丝毫不能成办。

西藏佛法安立的三士道的“士”尤其契合汉地文化。

士”是有志于道、以道为生命的人,最起码是奉行人天道的行者,才称为“士”。 譬如《论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是士的精神。

或者“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这以上还要发展出为了寻求解脱而献身法道,再之上要发展为,为了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到无上菩提的利益而献身法道。有这样的内涵才是“士”。【唯此為善的等起】

此外,如果把佛法作为赢取现世名利的工具,罪过是极大的。

这样的话,既然是讲实修法,那就没什么人情可言,所以,在座的各位不要感觉这些话扫你的面子,如果你的内心世界就是这样的,那的确应该幡然醒悟。

以上直接指示了什么是“士”,什么是“行者”,或者献身法道的人。

只有起了这样的心,一心为来世以上的利益而兢兢业业地修法,一起来的时候就怀着一种很大的志愿, 常常以这个志愿摄持来行法的人,才叫做有志于道的人,才是真正的“士”。

有这以上的内涵才叫做善的等起。

一、于彼不善之等起又有救怖畏之等起、求名利之等起。

其一救怖畏之等起者,

即只是为了救护今生疾病的怖畏、魔障的怖畏、国王惩罚的怖畏、饥荒的怖畏等而修法的话, 从下面的声闻乘到上面的光明大圆满之间,无论修持任何法,然而,除了救这些怖畏之外,于彼无有任何具利益果故,需要断除。

这是什么原因呢?

修的法那么高,怎么才得这么一点好处呢?

这观待你的心当时起的分别念,

比如希求现世脱开怖畏来修这个法,由于你的心只有这么一点,结果就只实现这么一点。你的心想求一点名利,最多也只能成就一点名利。

就像无论开大车、小车,或者高速车、低速车, 往哪边开最后一定到那里, 同样,心一直往现世的利益奔,修再高的法,也只会往那边奔,不会奔到别的地方。

要知道,心的路线全部由等起决定。心起了这样的分别,就决定往那个方向走,它的果会一直往那边实现,

修九乘法,从下到上有各种功效的差别。

如果心里只是希求现世,那乘着九乘的车子全部是往实现现世法上走。

如果想利用法实现非法的利益,那乘着九乘的车子就直接往恶趣里奔。

修法的性质不是由所修的法决定,而是由自心的等起决定,所以等起极其重要。

用法来谋利,它就只成为实现现世利益的因。

如果你不是真心修法的行者,光是想求得现世离开怖畏和求得现世的名利,起了这样的心或分别,那你的心就直接往这条路上走。无论修什么法,除了能实现你心中想的那个以外,再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个原理。

现在我们要检查自己的心。

无论修声闻乘到光明大圆满之间哪一个法,要看自己心里是不是起了这样的分别:

我这么修能够脱掉疾病的怖畏,或者离开非人的困扰、魔障的怖畏。

在受到国王的惩罚,被关进监狱,或者遭遇饥荒,生活困苦等时想: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佛法里好像特别灵,我修这个法能解决问题。之后一心修法,拼命地想解脱疾病、生活困难等。如果只有这点心,那么修法除了救这些怖畏以外,不会得到任何有利益的果。这时候你的心是正的、符合因的话,就会起到疾病减轻或者脱离等的作用。但是,用极殊胜的圣法换一点离怖的果就很不值得,好像用无价宝珠换一颗糖吃一样。

我们现在要修持极殊胜的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成佛,因此从一开始,你的心就要往成佛上走。

如果只是求现世,那就等于开着极殊胜的高速车去求一颗糖吃,那就没有大的利益,它不叫做殊胜。

其二求名利之等起者,即从最初就计划贩卖正法而想:听闻某一个法,得一些灌顶、传承后,闭关作一些近修的话,我能得到一些财利及赞誉、名称,以财利赞誉名称三者在现世当中得可意事——衣食等之快乐共为四,及彼之违品——衰、毁、讥、苦四种不悦意,如此八者是世间八法故,以圣法成办现世后,赚的好的话,得到牛、马,赚的不好的话,下至得破旧的毛、粗毛,以珍贵的圣教法换世间的衣食等物后以法成办世间,和一个俗人家拿着一支又细又长的枪来成办财物,这两者比较起来,以正法成办世间的话,比这个更为恶劣的世间中没有了。如无等塔波云:“若法如法而不行,以法作往后走恶趣之因。”

第二是求现世名利的等起,心想:我想早一点实现名利,怎么得到呢?听说得一些灌顶和传承,之后闭

关做一点静修,别人会非常崇拜我。人们会认为:那是闭了三年、九年关的人,头发长长的,得了多少灌顶、多少传承。这样大家就蜂拥而上地献供养,不明就里,不知道他的内在如何。于是想:这个发财快,而且会得很大的名声,有很多恭敬。有了财力、赞誉、名声,我在这一世就会得到可意的衣食等的快乐。很多人到汉地跑了一圈后意识到:这么搞的话,很快就能有房子、小车、电脑,一屋子的贵重物品,居士们常常作供养。于是想:他那么好,我也要这么做。这样的人就是求现世名利。

这种等起比前面离怖畏的等起还恶劣,这是一种经商谋利的心态。商人做生意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这种人做的是正法的生意,他想:我现在得一些灌顶、传承,闭关修一点,将来传给别人,就能换很多利益。据说传一次就有几十万块,要是碰到了幼稚的老板、居士,马上就能供养我一辆车,供养我一套房子。或者到了哪个地方可以大范围地摄受徒众等等。像这样的心都是把高贵的正法变成了换取现世名利的工具。

过去藏地由于经济不发达,一般人只是想,把圣法传给信众,或者念经做一些法事,好的话可以得一些牛羊,最差至少可以得一些破旧的羊毛、牛毛。像这样就是拿珍贵的圣教法换世间衣食等的财利。跟俗人拿着一支又细又长的枪来成办财物相比,以正法来换取世间利的做法,这个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恶劣的了。

就像无等塔波仁波切所说:对于法如果没有如法而行,这个法就做了往后走恶趣的因。我们要很如法地按照法的轨道去做。圣法都是教人修好自心,断掉一切苦因苦果,进而能够实现乐因乐果,而且利益到一切众生,这是正法的目的。然而你不按照法道走,利用法来换取名利的话,这个法就成了你往后走恶趣的因。

因此,我们在一切闻法、修法、受法等的时候,一定要检查自己的等起。如果起的分别是:我现在听一些法,将来能当法师、当方丈、当居士领导、当佛教领袖等等。等我学得多了就可以给别人传,就会有很高的地位,能得到名声,很多人会供养我,生活会很好等等。这一类全是求现世的心,都很危险。如果我们心里起念头说:我现在学这个法、传这个法,将来会有很多居士护持我。“护持”就是自己什么也不用干,他们会很恭敬地服侍我,好吃、好穿、好用的全部给我,还有很多恭敬,这样子活得很舒服。这样想就是求现世名利的心。

若没有消化存亡二财,需要感受法衣燃烧、钵盂燃烧、铁锤燃烧、铁液燃烧

等故,需要断除彼等起。萨迦的《离四著》云:“若著现世非行者。”如是说故,于如此的人取什么名呢?就是出卖佛法灵魂者、三宝的败类,僧众的败家子故,如毒品般彼需要断。

有人说:这样有什么果报?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丛林的斋堂里都有这个对联。一粒米都难消化,何况那么多财物!如果没有好好修法,不在法道上行持,滥用信施,认为无所谓,受用多少都不害怕,这样就消不了存亡两财,必定会欠很大的债。这样的话,法根本修不起来,而且由于业债特别大,临终时会把你直接拽到恶趣里。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在地狱里感受法衣燃烧、钵盂燃烧、铁锤燃烧、铁液燃烧等等。我们要这样思维,知道求现世利益非常可怕,它是堕落的因。尤其以非法的等起,用正法求取现世利益的话,堕落就更快了。

所以,我们学任何法、做任何事,一开始就要检查自己起的是什么样的心,这叫做检查等起。凡夫的心最危险,它就是喜欢名利、恭敬、地位,很容易迷在这里。而且会越来越贪婪,一点不够还要更多,一般的不行还要很高级的,这样会导致非常大的堕落。有的人毫不在意,认为享用信施理所应当,任何人都必须供养我。供养差了心里还起分别,起各种贪嗔,这些都是下堕的因。久而久之,这个人一点修行也没有,整天贪著世间名利。

还有很多所谓的居士头,做任何事都是以名利心推动,根本不是求解脱的心。他为什么积极肯干,肯做这些法上的事呢?他其实是想:我是居士头,我要有脸面,事情必须由我来做等等。他的动力就是名利。以这类发心组织佛教活动,搞放生,在道场聚会等等。他心里并不是想我要为佛法、为众生做事,这些根本不必谈,连求后世、求解脱的心都没有。为什么他喜欢这么干呢?就是出于名利心的动力。比如建一个精舍招很多人来,这样就能显示出他非常了不起,这是他在求名。他喜欢组织、喜欢宣传、喜欢搞那些,无非是衬托出他的伟大。而且他也能得到很多恭敬、很多利益。

像这一类全是求现世的心。这样来做任何佛事活动,或者学法、修法等,全部落在不善的等起里。它比前面离怖畏等起的过患还要大,因为这是以法来谋求现世的恶劣行为。 还要糟糕。 如果心著在现世法上,就不算是法道的行者。

因为心里最看重的是名利,一颗心都在想:我怎么脸面好?得到佛教的名声?得到高贵的地位?得到物质享受?这些全盘是求现世心。

很多人觉得,当了法师、居士领导等很舒服、惬意,能得很多供养,可以坐着飞机到处旅游,一次花上一千、五千都很随便。还可以得到小车、房子、电脑、手机等等。但你要想想:这些不都是钱吗?一粒米都大如须弥山,那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不是大如几十万个须弥山?一幢楼大如几十亿个须弥山?这样修法怎么能修得好呢?这样怎么叫做行者呢?他感觉自己在佛教里混得蛮好:过得很舒服啊,不用工作,别人都侍候我。平时也不修什么法,心里空空的。

这样的话,他有什么功德消受信施那么沉重的负担呢?

享受多了、贪著多了,心里沉甸甸的,一直往下坠,修法怎么也起不来,不知不觉就堕落了。

到了临终时感觉悔之晚矣,自己想这一生没有注意因果,一直都在散乱、放逸、享受当中混过。

施主的财物有这么容易享受吗?

佛在经教里说:没有如法地受用,跟吃一个热铁丸一样,顿时会把口腔烧得糜烂,吃到肚子里全身都会烧烂。

为什么地狱里会有这些设施呢?

这就是因为贪著现世法,不认真修法,以法作为谋利的工具而导致堕落。

这里龙多上师说:萨迦的《离四著》说,

贪著现世不是行者,那这种人叫什么名字呢?

就叫做出卖佛法灵魂者、三宝的败类和僧众的败家子。

以法在自己心中不断地舔食现世的名利就像吃毒一样,这叫“饮苦食毒”,完全腐化自己。

这时候你才谨慎:哦,这个很可怕!在面对任何事时你会想:我首先要截断求现世法的心。

毒品是什么?

吃起来感觉很美、很香,有各种幻觉,但吃完了以后,人的精气就没有了,变得像鬼一样,然后就堕落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以法求现世名利,正受用的时候感觉非常舒服,迷迷醉醉,似乎已经处在极乐世界,任何人都拥着你,俨然成了信众当中的皇帝,整天云里雾里的,很享受。但是,一享受完就发现,自己的功德没有了,心正往下堕。毒品是吃起来很舒服,但吃了以后人就完了。所以,你要像畏惧毒品一样,畏惧求现世名利的心。

奔公甲格西。

有一天很多施主要来,他就去整理佛堂,清理干净。当时一念发现:哦,这是求名利的心,之后马上抓一把灰洒在供台。所以后来的大德赞叹:这是西藏最好的供养。

那是什么原因?

他检查到了:由于贵人要来,心想:我要做得体面一点,其实这是求名的心。

他能马上检查到自己的等起,看到了自己的发心。

这种东西很隐微,不仔细的话根本检查不出来。

所以,

这就知道,不好的等起

大家要晓得,跟所修的法相比,修的意乐更主要。 等起是最初的分别、取向,

法是用来承载的车子,

有人说:我修了很好的法,为什么还这么倒霉,越修越差?身心也不好,好的结果也没出现,临终的时候还出现了恶趣,这是什么原因?

就是因为你的心不好。

佛法没有不好的,但因为修的人心的取向不好,结果就很糟糕。

所以修心非常重要,一开始没修好心的话,再修多少年法,都发现没效果,甚至出现负效果,这是很可怜的事。

当然,这里说的广大意乐菩提心,是在等起里面得到一个最殊胜的等起,这就叫做发心殊胜。

有了这个很好的等起,修任何法都能直接往佛果上奔,因为你的取向已经定了。之后它就带到了第二刹那,整个善行过程全部成了实现佛果的因。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

如果一开始不把握好等起,光是使劲修,那不出问题就算是好了。

很多人长期以来修不出什么效果,就是因为心不好,修什么都难出功效。

华智仁波切云:“以如是求现利之等起引生,而似乎修持从下面的声闻乘至上面的光明大圆满之间法,即使在九年之间用泥粘封门来做闭关,装做于近修很精勤,然而,于自己成就一些利养、赞誉、名称的话,

可说是修持彼法之果,除此之外,甚至后世解脱的种子也播不了。”

彼者,好比一个谄诳人在驴肉上撒了野兽毛来卖出去一样故,在如驴子般恶劣的自相续上如野兽般的正法毛皮来覆盖后贩卖正法,就如同对于以贩卖牟利为生的人,世间人叫他“贩子、贩子”一样,对于出卖正法者,对此叫他“法贩子、法贩子”。

这个心起来的时候没有把它拿掉,结果它就带到了第二刹那,一直支配着你的修法行为,就等于你的车子一直奔驰在实现现世名利的路上。

修什么法是你所乘的车,

不断地拼命修是你使劲地踩油门开车,在时间上是持续地往求现世名利的路上走,一直奋斗不息。 像这样,终究只能得到一点现世的利养、赞誉、名称,这算是好的了。

除此以外连后世解脱的种子也播不了。

这是什么原因?

刚才一再说了,跟所修的法相比,修的意乐更重要。

修的意乐就是你的取向。

你想干什么?你真实的心是什么?

你的内心世界非常恶劣,想着:我现在念经、修法、传法等等,人们就会给我很多钱、很多高级物品,很多名誉、赞誉,这样的话,我将来在佛教里就成了有好大福报的人,生活好享受,什么都很自在,到哪里去都是别人来侍奉、供养、簇拥等等。想想看,这是不是驴子的相续?然后表面装成一个大德、大法师、大居士,佛教大的推行者、组织者,或者佛教文化的创立者、传播者等等。这就好像外面粘了很多狮子毛。

由于驴肉、狮子肉不容易分辨,粘了一些狮子毛,别人就真的以为是个大德,伟大的佛教贡献者。结果里面是驴子肉,也就是非常恶劣的相续,跟世间经商求利的心是一样的,跟世俗人拼命拉拢想得名声的心是一样的。这样驴子般的相续,覆盖上像狮子毛一样的正法毛皮,拿法来贩卖,想想看,这多么恶劣! 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往恶趣走吗?难道能播下后世解脱的种子吗?

他一点没有求解脱的心都,

也没有求来世的心都,

更不用说誓愿把一切众生安置在佛果位,根本没有这样的心。

现在大家明白真相了吧。如果我们的心是很坏的,取向只是想得名利,那修再多的法,再怎么做,也都是由自己的等起决定,全部推向于求名利的路。而求名利是恶趣的因,既然有因,怎么会不堕落呢?

所以一再说了,等起错了,开着无上大法的高速飞车,是直接往恶趣的方向狂奔,比一般人还惨。

后面说到,就像世间以贩卖谋利为生的人,世人都说他是“贩子、贩子”。这是一个不好的称呼,因为他贱买贵卖。那些二道贩子买进来的时候很便宜,卖出去的时候就赚很多,世人认为他们就是这种求利益者,但是现在到了商业时代,人们的观念有些颠倒。

与此类似,他在那边买一个正法,比如花多少钱求一个法,求一个灌顶、传承等等,然后在这边卖一下,在稠人广众当中传一次。那好了,钞票像天上的雪花一样飘下来,这就叫做“法贩子、法贩子”。

以上都是不善的等起,是最危险的,我们一直都要观察。

第3講

二、无记之等起者

即没有任何其他所希求之义,

仅仅是习惯性闻法之外,没有别的任何所希求之义,

【無記等起的特性:1沒有希求心 2習慣性】

就好比人熊模仿人、狗追着人行走过的足迹或者无靶子射箭一样的是无可记别善、恶二者故,华智仁波切又云:“此无记等起也甚至解脱的种子播不了。”上师云:“于此虽无善妙之等起,然也无有恶之等起故,可播下解脱的种子。”

无记的等起就是没有什么希求,只是习惯性地闻法,其他什么希求也没有。这种惯性式的等起无法记别它是善是恶,它不属于善的体性和恶的体性,所以叫做“无记”。

无记是不可记别善恶的意思,不是说脑子里空空的,像傻子一样。

譬如说要去吃饭,一到中午就起一个习惯性的心,动了一个特别的分别,以这个心驱使着身体完成吃饭这件事。当时动的分别是“我要吃饭”,这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同样,心想“我要到那边去闻法”,动了这样的特别分别后,就驱使着身体往那边走。这样的分别不是善也不是恶,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希求,这就叫无记。

我们现在很多修行都是这样,养成惯性由于长期养成了习惯,比如现在快七点半了,该听法了,动了这个分别以后,他就收拾书包,装好法本,马上走出门外,直接往经堂去。

这种都叫无记,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心,不存任何希求的意。

又好比已经定了任务,每天磕五十个头,现在时间到了,要马上磕头。

他起的心没有想:我要成佛利益众生来修持大礼拜,

也没有想:我要修大礼拜超过别人,成为磕头冠军,这两种心都没有。

只是一种习惯性,我现在要磕头了,没有一个法上的希求,这就叫做无记。

我们要常常检查,

譬如听一次法,供一枝香,布施一碗饭,

做任何法事,如果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认为现在我要做这件事了,之后心里没有任何希求地做,就叫做无记的等起。

也就是不能判别属于善恶体性的一种起动的分别。

以这个特别的分别成为主导性的因素

由于心上没有取向的缘故,甚至连解脱的种子也播不了。

龙多上师说:如果闻法没有善的等起,也没有恶的等起,那还是可以播下解脱的种子。因为这种法行很殊胜, 就像猪绕着塔走了三圈,也可以种解脱种子,这是由于特殊缘起的力量。

同样,心里没有善的等起,也没有恶的等起,反正习惯性的行为,像上班一样,到了点就去经堂听法,心里什么希求也没有,就觉得这个活动蛮好。

由于是缘法的缘故,还是可以播下解脱的种子

什么意思呢?

就是里面没有希求的心,外在也做出相当的模样。

譬如说人做礼拜的时候,他是非常恭敬地礼敬尊贵的境,想以此消业障、增福德、成佛道。人有这个心,或者他以信心、恭敬来礼拜。

人熊看着人这么做它也这么做,但它没有想礼拜的心,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行为,心里没有希求。 如果我们也是看别人这么做,我也来模仿,心里什么希求也没有,那就只是一个身口的运动。

人走的时候有趣向目标的心,一步步地走下去。而狗追着人的足迹走,它不会想去成办什么,只不过是简单地跟随。人在前面走出一个脚印,它在后面也跟一个脚印,这叫简单模仿。

同样,我们学法的时候,如果没有首先修好心,光是表面上做一些模仿就会落到无记的等起,时间长了也会养成习惯。就像晨跑,一到五点就起床,他没什么希求,只是养成习惯了。或者最开始有点希求,希求得健康,但时间一长,很多行为都变成了习惯性,只是简单的条件反射,一到这个点我该做这个了,至于求什么心里根本不想,成了内心没有希求的状态。

这个时代生活节奏非常快,人就像机器一样。但我们要修行,心还是要安下来,不要那么急,

前面的发心或者后面的回向都要好好做。

而且做任何事的时候,首先要把握住等起,也就是第一起动状态。

第一起动状态是说,我们要记住自己是一个修法的行者,不是世间人,

因此第一念的分别一定要有。

也就是,我怎么做这件事?最差的修法心态也是想:

我要来世得利益,所以现在要好好修心。以这个心驱使再做,就算是有最下等善的等起。

一定要出现这个等起,不然根本没有修心的内涵,修任何法都白搭,

只成为简单的惯性行为,这样修多少年也得不到利益。

这能怪法吗?

只能怪你自己的心空空洞洞,什么想也没有,什么希求也没有,这就不行。

人最重要的是内在要有一种火热的心、一种希求,如果连这个都没有,那不成了行尸走肉或者机器了吗? 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意自己的存心、起心,这就是注意等起。

万事都注重开端,前面都落空了,后面就不必说了。

我们只有用分别来决定自己的取向,不会再有另外一种决定取向的东西,

所以我们只有凭着自己起一个法上的分别,来推动心入到自己以为的最具大义的道上去。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修炼最初的发心殊胜,也就是一再调炼心,使它发起广大意乐的菩提心,这以后你再趣入法行。一开始我们会不习惯,但不能匆匆忙忙就进去。

很多人心里什么希求、什么想法也没有,一起身就做,那跟一个简单的机器有什么差别?

我们要问自己:

我是没有心的人吗?

我没有目标就随便放箭吗?

如果心里什么希求也没有,那就落在无记等起所推动的缘起轨道里了。

华智仁波切说:这样无记的等起,甚至连解脱的种子也播不了。

明白了求现世法落在非法道路,并非行者所为以后,自己开始转变方向,开始为未来长远的前途考虑,这样才能进入修道士的行列。

凡是寻求现世名利或者消除灾祸等,都是很短浅的心,

基本上大多数心力都投注在求现世法里面,

不可能分出多少心力用于法道。

只有舍弃了现世,

才能把大多数时间投入到行持具实义的道路上,成为一个为法之士、为道之士,

这才有“士”的名称,才称得上是法道上的行者,跟世间庸庸碌碌之人的想法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心里跟世俗人没有两样

他们求名利,我们也求名利,他们想远离疾病、灾祸、现世生活的困境等,我们也只有这样的想法, 那我们跟世俗人有什么差别?

无非是他没遇到佛法,用世间法来营求,我们遇到了佛法,用佛法来营求。

甚至更下劣的,佛法成了我们变相谋利的工具,这就比世俗人还要下劣。

所谓善的等起,

是自己已经立志于道,完全有一种跟世俗人不同的想法。

这样立了愿以后,做任何事的时候,他就有一个善的等起来发动。

等起就是在很多分别里的一种特殊的分别。

立志于行法以后,就有了一种不同于世人的分别,这个分别把持着他的心投入于法道。

由于行者立愿有大有小,

所以这上面也有下中上的差别,

但全都跟世俗人的心不一样。

譬如下士有一个善的分别,行法时想:为了寻求来世更长远的利益,我现在要好好行善。

这在世俗人的心里就没有,世俗人想:只有这一世,如果不能得到我的所爱、所求,那就白活一世了。 为了得到它,我不惜一切代价,

为了得到享乐,我应当尽数投入。

他的心一直寻求现世乐。或者现世出现不好的事,马上要避免它。心一直著在现世极短浅的功利上面。

只要以现世为主,心里几乎都是很炽盛的烦恼和恶业。

现世是个竞争场,大家都著在这上面,拼命地想夺取,这样你的心自然流于非法道里,念念不在法上,都是在世间名利上走,这样走就非常危险,几乎都是往恶趣里奔。况且

现世这么短暂,如一场梦般,很快就到了临终,

来世堕向恶趣,这就十分可怕。

真正有深远眼光的人会开始

把目标投注在来世,

把现世的法全部歇下。

由于名利心薄了淡了,不再追求现世法,心就空下来、安下来了。

这时候他想:我这一世要好好地利用,一心一意走有实义的路,而只有法道才能给我利益。

所以他会一心一意地行法。

就连下士也是一心想:我来世要好,现在一定要做好的行为。他会一心一意尽量地断恶修善。

这就是人天乘的行者,他立志于修善业道。

这个心一旦有了,常常都想:我要多积一点福、多做一点善,不要为了现世享乐去害人,今生多做一点来世就好,所以趁着有限的人生我要多修一点、多做一点好事、多积一点福。

样样他都愿意做,每一次做的时候,他的心里都会起这样的分别,来引动他的心投入到寻求来世利益的路上。 最初起的分别叫做等起,它一起的时候就摄着心入了轨道,而且这个等起的心引到了第二刹那以后,会一直驱使自己的心往来世得善趣义利的路上走。

等起是具有主导性的一种分别心。

我们在世俗谛里只有起一个分别,才能引着你的心往相应的路走,才入到相应的缘起里,

不起分别就不可能那样进取。

任何世俗的走向全是由分别定的,

如果不由分别定,怎么来决定他是入恶趣、入善趣,往上、往下、往大乘、往小乘、往哪里走呢?那是不可能的。

譬如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心想将来当大学问家,这个分别就叫做读书的等起,它时时摄着心往求证的目标上走。

或者有人想:我最好能读到哈佛大学商科学院,以后成为一个大财团的巨子。这个分别就是他的等起,这个等起一直让他往成为大富豪的路上走。

也就是,这种等起、分别时时起来,摄着他的心往那条缘起的路线上走。只有世俗里的分别在分判道路。

我们要走成佛的路,就要时时注意引起“为利众生求佛果”的分别。

有了这个以后,就会想:我一切时要为了利益众生求佛果,为此我要闻法、要好好地积这个善。 这样的话,由于你起了这个分别,缘起上就定了往成佛的路上走,这就叫发心的殊胜,

它超过了求现世、求来世、求一己解脱等的分别。

也就是起动点是殊胜的,方向、目标是殊胜的,唯一往无上菩提的方向走。

这种等起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地方。

2015年10月16日法师在研讨中提到的几个要点

079師兄整理

1. 先看讲记中是如何描述的,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

2. 认识法相,结合自己的心体会。

3. 生命就是这样的相续之流,心就是一串一串的分别念。

4. 先还原讲记的原义,不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套,应如理如实地理解,这样才能随顺解脱。

5. 发心做事的时候,应时时观心,不要被事务卷走了,如果发现被卷走了,首先要调整自心,而不是急着做事。

如何调整?

1) 首先把不善的念头断掉,不要随顺烦恼。

2) 先冷静下来,这样才能客观思维,才能入理如法地处理事务。

3) 在这个过程中和别人沟通,心烦气躁是无效率的,心平气和才能更好地沟通。

如果自己心不寂靜時,不應該做事,而應該暫停做事,而是調心。

静下来,把不善的等起斷掉,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备忘录

之三殊胜实修引导

纽西龙多尊者 讲授

阿格旺波尊者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我们要发心摄持一切众生入到三殊胜的妙道里,发无上菩提心。

也就是自己想:遍虚空界有无数众生,每个众生都在颠倒道里,我一定要把握住三殊胜,自己行好了以后,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三殊胜的妙道里。

对于这里的每一分都看成无价之宝,把每一分都无比殷重地刻在心里,而且从今天开始就按照三殊胜来修行。

这样的话,从前行的第一步到最后一步,乃至趣入正行一直到成佛为止,每一个修法、每一种行善全部以三殊胜摄持,

我们要视它为显密一切佛道的根本。

为此,首先通过听闻接受引导,然后在自心上一步一步地实行。

有了这样的发心,下面开始学习三殊胜。

一、对于暇满难得,引导听闻轨理等中,

此引导听闻轨理,是闻时听闻轨理、

行时行持轨理、

修时修习轨理故,

于彼 广大意乐菩提心之等起、

广大方便等的等起及行为,【一切等觀清淨】

【意樂自在則身語自如】

前面讲完了礼敬等,这里正式进入龙钦宁体前行的实修引导,这又要从听闻轨理等进入。

也就是对于所传授的引导法,听闻应当按照正确的轨理,才能进入实修的缘起。

这个轨理在一开始的听闻轨理中已全面地指示了。也就是,

而且在闻时引导师已经给你宣说了如何修习的轨理。 以这个缘故,在传授听闻轨理时,首先对于往后一切修持必须发起的两大等起和行为,做一个总的引导。

所谓“广大”,就是发起一个超胜世间庸凡的意乐、无记的意乐,以及入道以后下士、中士的意乐,要的是广大菩提心的意乐。

果”的心,这才叫“广大意乐”。

在境在求果

这些都要达到最广大。

只有在世俗中发起广大意乐的菩提心,所修的善根才成为成佛的资粮。

由于本法是要在一生中速疾成就,所以必须采取最上乘的做法,而且一开始入道就要以它来贯彻、摄持,不能偏到别的道里。 像这样一切普观清净,由此来契合实相。

住在应遮的行为,

以及具足六度等应行的行为里。

【器三过】 法器三过,即闻法弟子的三种缺点。耳不闻,如器口下覆,不能注入;心不记,器底穿漏,终归流失;具烦恼,如容器不洁,终变污秽,不堪使用。

【五不取】又叫五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

其中前者以意乐为主。

意思是等起包括身口意的

这就是“为主”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要抓重点,

在修等起时以意乐为重点,

在修行为时,在前者意乐的驱使下要注重身语的作业和各种行为方式。

一定要合到法道的缘起,秉持清净的行为,才能得到法的利益。

同时,清净方面必须具足六度,信心恭敬等。

这样发起尊重法和法师的行为,这相当重要。

如果我们的心

所以在这一点上首先做具体的提醒。

一、所谓“等起”,即是在众多的分别中,引起特别的分别。

于彼分三:不善之等起、无记之等起、善之等起。

我们学三殊胜,关键要把握心上的法相,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每一个殊胜都要在自己心上认识。

法相掌握得精确,就容易起定解,一旦有了定解,就很容易操作。

为什么修三殊胜不得力

很多人说:学了三殊胜,但还是不好操作,心里是模糊的。

法相就是指内心法道的相。【心中的法道】

它是怎样的机制?怎么发起才叫做殊胜?这在内心等起的相上有各种差别。

一开始起动的状态如何影响后续的缘起进程?

不同的等起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自心上为什么要以等起为主?

它起动后会带到第二刹那,之后同等而流,后面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也就是它决定了缘起的方向,无论修什么法,都是由等起来决定它趣向何方。

在利益里面

这才知道,首先发动状态是最主要的。

等起是什么

等起的意思是,在很多分别里引一个特别的分别,或者说以分别作为发起行为的前因。

它起来后,随着就转到了第二刹那,后面全都同等而流。

现在我们要看到两点:

譬如我让某人赶紧过来。他听后就起了一个特别的分别:我一定要赶紧往那边走。由于他的第一状态很着急,所以在赶路这段时间里一直处在紧张、着急的状态。或者一个小偷,他第一念引了一个特别的分别:我一定要偷到保险箱里的金条。

这个等起随着就出现了偷盗的行为以及它的结果。

像这样,我们如果发了善心去做,所起的善心分别会带到第二刹那,后续的状态全部会被善心摄持,所做的一切就都成为善。

如果起动的时候没有善也没有恶,仅仅是一种习惯,它就叫做“无记”。

这样几乎得不到法上的利益

譬如去闻法,已经养成了习惯,心里起动的状态没有善也没有恶,跟每天上班一样,到点了就拿好法本往经堂里奔。这时心里并没有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成佛而去闻法。这样最多种一点微乎其微的种子,因为心的起动态里既没有善也没有恶,只是习惯性地去做。我们很多行为都是这种状态,这叫做无记。

认识了等起后,你就会非常用心在自心里引一个趣向佛果的分别: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成佛,为了成佛我现在修这个善心。

了成佛的因。像这样,我们要知道等起的涵义。

总说三种等起

接着我们要在心上判别不善、无记和善三种等起。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不善、善和无记。

这里是就真实行者而言,

非行者的等起叫做不善的等起;

是行者的等起叫做善的等起;

不能记别或判别为不善和善的习惯性等起叫做无记的等起

首先要认得无记。

譬如磕头没有任何希求,只是动动手脚,做个运动,这就是无记。

或者听法没有任何希求,跟到点上班一样,这是无记。

或者供香已经成了习惯,反正就是划火柴点香,点完了插香炉里,心里没有任何善心和恶心的状态,这也是无记。

又好比一头猪绕着塔转了几圈,这也是无记,它心里没希求。

接着我们就要判别不善和善。

不善和善这一对有很多层面的涵义,用这两个词就是要使人的内心有所超越。

譬如,以这一对词,就把人心引到趣入对于今生来世有益的法道里。

或者,只求一己之利是恶,为众生谋利或者说著相是恶,离相如是等等安立善恶的各种差别。总而言之,是要把人心引入到更殊胜的道里。

而言。

行者是献身法道的人。

现在要追问:

如果我们的心被搅在现世法里,那就是不善。

譬如一个商人,他的心一直粘在商业上,不可能抽出心来缘着佛法修持,他一起心就是:我要谋求现世利益,远离现世灾祸,这样的心全部属于不善。

只有摆脱了对现世的耽著,能够基本把全副心力投入到法道以后,才称为行者。也就是他是以法为业的人,一心想要行法,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行者。

现在的很多冒牌修行人,口里吹嘘我学无上大法,做什么样殊胜的功德,实际是沽名钓誉,赢求现世的恭敬名利。他把佛法当成迅速实现现世名利财富的途径,或者避开现世的灾祸、魔扰、疾病等的保护伞,一心想以佛法作为这一世成功、不招失败的工具。他内心的主旨是要获取现世法,有的是不往法道上走的等起。换句话说,他求这个法、修那个法,心里念念叨叨都在想:我这样做了能发财吗?我这样做是不是能避开海关的追捕?或者想:我现在要好好念经,让生意马上好起来。由于他一心要实现现世法,认为佛法能帮他达到这个目的,这样的话,心态上一点法的气味也没有,完全是非法道的一种心行状态,所以全都是不善。

只有远离不善和无记两种起动状态,心识起的时候并不是想谋求现世利益,远离现世的衰损失败,也不是没有希求的一种习惯性行为,而是真心地起码是为了求后世利益来行法,这才叫做“善”。

进而言之,有一心求解脱的心态,就是更好的善。

再往上,不是为一己求解脱,而是要把所有法界有情安置在无上的佛果,为此而行这个善法,来求得成佛的因,这是最好的善的等起,它叫做“广大意乐的菩提心”。

由于我们行的是大乘道,要修的是大圆满道,要即身成就,所以一开始必须要以广大意乐摄持。

否则说的是大圆满,但心却极其下劣,直接往现世法里面流,这样的话,即使修大圆满法,最多成了实现现世法的因,如果以修大圆满来获取名利,那全都成了恶趣的因。

等起十分重要。

我们必须注意到,唯一是以等起来决定得什么果。

因此,自己一心要在心里起一个广大善的菩提心,这种分别一引起就会等流到第二刹那,以它来推动再投入到善法里面,一切就都成了成佛的因。

当然很多人对此不解,说:我们就是为了现世得健康、财富、名誉、快乐,为了远离疾病、苦恼、魔障等,就是为了现世活得好才来学佛,这难道都是恶吗?

我们现在一定要深明大义,必须了解到,对于真正行法而言,一切求现世利的等起全部是往法道以外的方向走,得到的最多是现世利益,后世以上的利益丝毫不能成办。

西藏佛法安立的三士道的“士”尤其契合汉地文化。

士”是有志于道、以道为生命的人,最起码是奉行人天道的行者,才称为“士”。 譬如《论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是士的精神。

或者“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这以上还要发展出为了寻求解脱而献身法道,再之上要发展为,为了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到无上菩提的利益而献身法道。有这样的内涵才是“士”。【唯此為善的等起】

此外,如果把佛法作为赢取现世名利的工具,罪过是极大的。

这样的话,既然是讲实修法,那就没什么人情可言,所以,在座的各位不要感觉这些话扫你的面子,如果你的内心世界就是这样的,那的确应该幡然醒悟。

以上直接指示了什么是“士”,什么是“行者”,或者献身法道的人。

只有起了这样的心,一心为来世以上的利益而兢兢业业地修法,一起来的时候就怀着一种很大的志愿, 常常以这个志愿摄持来行法的人,才叫做有志于道的人,才是真正的“士”。

有这以上的内涵才叫做善的等起。

一、于彼不善之等起又有救怖畏之等起、求名利之等起。

其一救怖畏之等起者,

即只是为了救护今生疾病的怖畏、魔障的怖畏、国王惩罚的怖畏、饥荒的怖畏等而修法的话, 从下面的声闻乘到上面的光明大圆满之间,无论修持任何法,然而,除了救这些怖畏之外,于彼无有任何具利益果故,需要断除。

这是什么原因呢?

修的法那么高,怎么才得这么一点好处呢?

这观待你的心当时起的分别念,

比如希求现世脱开怖畏来修这个法,由于你的心只有这么一点,结果就只实现这么一点。你的心想求一点名利,最多也只能成就一点名利。

就像无论开大车、小车,或者高速车、低速车, 往哪边开最后一定到那里, 同样,心一直往现世的利益奔,修再高的法,也只会往那边奔,不会奔到别的地方。

要知道,心的路线全部由等起决定。心起了这样的分别,就决定往那个方向走,它的果会一直往那边实现,

修九乘法,从下到上有各种功效的差别。

如果心里只是希求现世,那乘着九乘的车子全部是往实现现世法上走。

如果想利用法实现非法的利益,那乘着九乘的车子就直接往恶趣里奔。

修法的性质不是由所修的法决定,而是由自心的等起决定,所以等起极其重要。

用法来谋利,它就只成为实现现世利益的因。

如果你不是真心修法的行者,光是想求得现世离开怖畏和求得现世的名利,起了这样的心或分别,那你的心就直接往这条路上走。无论修什么法,除了能实现你心中想的那个以外,再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个原理。

现在我们要检查自己的心。

无论修声闻乘到光明大圆满之间哪一个法,要看自己心里是不是起了这样的分别:

我这么修能够脱掉疾病的怖畏,或者离开非人的困扰、魔障的怖畏。

在受到国王的惩罚,被关进监狱,或者遭遇饥荒,生活困苦等时想: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佛法里好像特别灵,我修这个法能解决问题。之后一心修法,拼命地想解脱疾病、生活困难等。如果只有这点心,那么修法除了救这些怖畏以外,不会得到任何有利益的果。这时候你的心是正的、符合因的话,就会起到疾病减轻或者脱离等的作用。但是,用极殊胜的圣法换一点离怖的果就很不值得,好像用无价宝珠换一颗糖吃一样。

我们现在要修持极殊胜的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成佛,因此从一开始,你的心就要往成佛上走。

如果只是求现世,那就等于开着极殊胜的高速车去求一颗糖吃,那就没有大的利益,它不叫做殊胜。

其二求名利之等起者,即从最初就计划贩卖正法而想:听闻某一个法,得一些灌顶、传承后,闭关作一些近修的话,我能得到一些财利及赞誉、名称,以财利赞誉名称三者在现世当中得可意事——衣食等之快乐共为四,及彼之违品——衰、毁、讥、苦四种不悦意,如此八者是世间八法故,以圣法成办现世后,赚的好的话,得到牛、马,赚的不好的话,下至得破旧的毛、粗毛,以珍贵的圣教法换世间的衣食等物后以法成办世间,和一个俗人家拿着一支又细又长的枪来成办财物,这两者比较起来,以正法成办世间的话,比这个更为恶劣的世间中没有了。如无等塔波云:“若法如法而不行,以法作往后走恶趣之因。”

第二是求现世名利的等起,心想:我想早一点实现名利,怎么得到呢?听说得一些灌顶和传承,之后闭

关做一点静修,别人会非常崇拜我。人们会认为:那是闭了三年、九年关的人,头发长长的,得了多少灌顶、多少传承。这样大家就蜂拥而上地献供养,不明就里,不知道他的内在如何。于是想:这个发财快,而且会得很大的名声,有很多恭敬。有了财力、赞誉、名声,我在这一世就会得到可意的衣食等的快乐。很多人到汉地跑了一圈后意识到:这么搞的话,很快就能有房子、小车、电脑,一屋子的贵重物品,居士们常常作供养。于是想:他那么好,我也要这么做。这样的人就是求现世名利。

这种等起比前面离怖畏的等起还恶劣,这是一种经商谋利的心态。商人做生意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这种人做的是正法的生意,他想:我现在得一些灌顶、传承,闭关修一点,将来传给别人,就能换很多利益。据说传一次就有几十万块,要是碰到了幼稚的老板、居士,马上就能供养我一辆车,供养我一套房子。或者到了哪个地方可以大范围地摄受徒众等等。像这样的心都是把高贵的正法变成了换取现世名利的工具。

过去藏地由于经济不发达,一般人只是想,把圣法传给信众,或者念经做一些法事,好的话可以得一些牛羊,最差至少可以得一些破旧的羊毛、牛毛。像这样就是拿珍贵的圣教法换世间衣食等的财利。跟俗人拿着一支又细又长的枪来成办财物相比,以正法来换取世间利的做法,这个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恶劣的了。

就像无等塔波仁波切所说:对于法如果没有如法而行,这个法就做了往后走恶趣的因。我们要很如法地按照法的轨道去做。圣法都是教人修好自心,断掉一切苦因苦果,进而能够实现乐因乐果,而且利益到一切众生,这是正法的目的。然而你不按照法道走,利用法来换取名利的话,这个法就成了你往后走恶趣的因。

因此,我们在一切闻法、修法、受法等的时候,一定要检查自己的等起。如果起的分别是:我现在听一些法,将来能当法师、当方丈、当居士领导、当佛教领袖等等。等我学得多了就可以给别人传,就会有很高的地位,能得到名声,很多人会供养我,生活会很好等等。这一类全是求现世的心,都很危险。如果我们心里起念头说:我现在学这个法、传这个法,将来会有很多居士护持我。“护持”就是自己什么也不用干,他们会很恭敬地服侍我,好吃、好穿、好用的全部给我,还有很多恭敬,这样子活得很舒服。这样想就是求现世名利的心。

若没有消化存亡二财,需要感受法衣燃烧、钵盂燃烧、铁锤燃烧、铁液燃烧

等故,需要断除彼等起。萨迦的《离四著》云:“若著现世非行者。”如是说故,于如此的人取什么名呢?就是出卖佛法灵魂者、三宝的败类,僧众的败家子故,如毒品般彼需要断。

有人说:这样有什么果报?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丛林的斋堂里都有这个对联。一粒米都难消化,何况那么多财物!如果没有好好修法,不在法道上行持,滥用信施,认为无所谓,受用多少都不害怕,这样就消不了存亡两财,必定会欠很大的债。这样的话,法根本修不起来,而且由于业债特别大,临终时会把你直接拽到恶趣里。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在地狱里感受法衣燃烧、钵盂燃烧、铁锤燃烧、铁液燃烧等等。我们要这样思维,知道求现世利益非常可怕,它是堕落的因。尤其以非法的等起,用正法求取现世利益的话,堕落就更快了。

所以,我们学任何法、做任何事,一开始就要检查自己起的是什么样的心,这叫做检查等起。凡夫的心最危险,它就是喜欢名利、恭敬、地位,很容易迷在这里。而且会越来越贪婪,一点不够还要更多,一般的不行还要很高级的,这样会导致非常大的堕落。有的人毫不在意,认为享用信施理所应当,任何人都必须供养我。供养差了心里还起分别,起各种贪嗔,这些都是下堕的因。久而久之,这个人一点修行也没有,整天贪著世间名利。

还有很多所谓的居士头,做任何事都是以名利心推动,根本不是求解脱的心。他为什么积极肯干,肯做这些法上的事呢?他其实是想:我是居士头,我要有脸面,事情必须由我来做等等。他的动力就是名利。以这类发心组织佛教活动,搞放生,在道场聚会等等。他心里并不是想我要为佛法、为众生做事,这些根本不必谈,连求后世、求解脱的心都没有。为什么他喜欢这么干呢?就是出于名利心的动力。比如建一个精舍招很多人来,这样就能显示出他非常了不起,这是他在求名。他喜欢组织、喜欢宣传、喜欢搞那些,无非是衬托出他的伟大。而且他也能得到很多恭敬、很多利益。

像这一类全是求现世的心。这样来做任何佛事活动,或者学法、修法等,全部落在不善的等起里。它比前面离怖畏等起的过患还要大,因为这是以法来谋求现世的恶劣行为。 还要糟糕。 如果心著在现世法上,就不算是法道的行者。

因为心里最看重的是名利,一颗心都在想:我怎么脸面好?得到佛教的名声?得到高贵的地位?得到物质享受?这些全盘是求现世心。

很多人觉得,当了法师、居士领导等很舒服、惬意,能得很多供养,可以坐着飞机到处旅游,一次花上一千、五千都很随便。还可以得到小车、房子、电脑、手机等等。但你要想想:这些不都是钱吗?一粒米都大如须弥山,那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不是大如几十万个须弥山?一幢楼大如几十亿个须弥山?这样修法怎么能修得好呢?这样怎么叫做行者呢?他感觉自己在佛教里混得蛮好:过得很舒服啊,不用工作,别人都侍候我。平时也不修什么法,心里空空的。

这样的话,他有什么功德消受信施那么沉重的负担呢?

享受多了、贪著多了,心里沉甸甸的,一直往下坠,修法怎么也起不来,不知不觉就堕落了。

到了临终时感觉悔之晚矣,自己想这一生没有注意因果,一直都在散乱、放逸、享受当中混过。

施主的财物有这么容易享受吗?

佛在经教里说:没有如法地受用,跟吃一个热铁丸一样,顿时会把口腔烧得糜烂,吃到肚子里全身都会烧烂。

为什么地狱里会有这些设施呢?

这就是因为贪著现世法,不认真修法,以法作为谋利的工具而导致堕落。

这里龙多上师说:萨迦的《离四著》说,

贪著现世不是行者,那这种人叫什么名字呢?

就叫做出卖佛法灵魂者、三宝的败类和僧众的败家子。

以法在自己心中不断地舔食现世的名利就像吃毒一样,这叫“饮苦食毒”,完全腐化自己。

这时候你才谨慎:哦,这个很可怕!在面对任何事时你会想:我首先要截断求现世法的心。

毒品是什么?

吃起来感觉很美、很香,有各种幻觉,但吃完了以后,人的精气就没有了,变得像鬼一样,然后就堕落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以法求现世名利,正受用的时候感觉非常舒服,迷迷醉醉,似乎已经处在极乐世界,任何人都拥着你,俨然成了信众当中的皇帝,整天云里雾里的,很享受。但是,一享受完就发现,自己的功德没有了,心正往下堕。毒品是吃起来很舒服,但吃了以后人就完了。所以,你要像畏惧毒品一样,畏惧求现世名利的心。

奔公甲格西。

有一天很多施主要来,他就去整理佛堂,清理干净。当时一念发现:哦,这是求名利的心,之后马上抓一把灰洒在供台。所以后来的大德赞叹:这是西藏最好的供养。

那是什么原因?

他检查到了:由于贵人要来,心想:我要做得体面一点,其实这是求名的心。

他能马上检查到自己的等起,看到了自己的发心。

这种东西很隐微,不仔细的话根本检查不出来。

所以,

这就知道,不好的等起

大家要晓得,跟所修的法相比,修的意乐更主要。 等起是最初的分别、取向,

法是用来承载的车子,

有人说:我修了很好的法,为什么还这么倒霉,越修越差?身心也不好,好的结果也没出现,临终的时候还出现了恶趣,这是什么原因?

就是因为你的心不好。

佛法没有不好的,但因为修的人心的取向不好,结果就很糟糕。

所以修心非常重要,一开始没修好心的话,再修多少年法,都发现没效果,甚至出现负效果,这是很可怜的事。

当然,这里说的广大意乐菩提心,是在等起里面得到一个最殊胜的等起,这就叫做发心殊胜。

有了这个很好的等起,修任何法都能直接往佛果上奔,因为你的取向已经定了。之后它就带到了第二刹那,整个善行过程全部成了实现佛果的因。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

如果一开始不把握好等起,光是使劲修,那不出问题就算是好了。

很多人长期以来修不出什么效果,就是因为心不好,修什么都难出功效。

华智仁波切云:“以如是求现利之等起引生,而似乎修持从下面的声闻乘至上面的光明大圆满之间法,即使在九年之间用泥粘封门来做闭关,装做于近修很精勤,然而,于自己成就一些利养、赞誉、名称的话,

可说是修持彼法之果,除此之外,甚至后世解脱的种子也播不了。”

彼者,好比一个谄诳人在驴肉上撒了野兽毛来卖出去一样故,在如驴子般恶劣的自相续上如野兽般的正法毛皮来覆盖后贩卖正法,就如同对于以贩卖牟利为生的人,世间人叫他“贩子、贩子”一样,对于出卖正法者,对此叫他“法贩子、法贩子”。

这个心起来的时候没有把它拿掉,结果它就带到了第二刹那,一直支配着你的修法行为,就等于你的车子一直奔驰在实现现世名利的路上。

修什么法是你所乘的车,

不断地拼命修是你使劲地踩油门开车,在时间上是持续地往求现世名利的路上走,一直奋斗不息。 像这样,终究只能得到一点现世的利养、赞誉、名称,这算是好的了。

除此以外连后世解脱的种子也播不了。

这是什么原因?

刚才一再说了,跟所修的法相比,修的意乐更重要。

修的意乐就是你的取向。

你想干什么?你真实的心是什么?

你的内心世界非常恶劣,想着:我现在念经、修法、传法等等,人们就会给我很多钱、很多高级物品,很多名誉、赞誉,这样的话,我将来在佛教里就成了有好大福报的人,生活好享受,什么都很自在,到哪里去都是别人来侍奉、供养、簇拥等等。想想看,这是不是驴子的相续?然后表面装成一个大德、大法师、大居士,佛教大的推行者、组织者,或者佛教文化的创立者、传播者等等。这就好像外面粘了很多狮子毛。

由于驴肉、狮子肉不容易分辨,粘了一些狮子毛,别人就真的以为是个大德,伟大的佛教贡献者。结果里面是驴子肉,也就是非常恶劣的相续,跟世间经商求利的心是一样的,跟世俗人拼命拉拢想得名声的心是一样的。这样驴子般的相续,覆盖上像狮子毛一样的正法毛皮,拿法来贩卖,想想看,这多么恶劣! 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往恶趣走吗?难道能播下后世解脱的种子吗?

他一点没有求解脱的心都,

也没有求来世的心都,

更不用说誓愿把一切众生安置在佛果位,根本没有这样的心。

现在大家明白真相了吧。如果我们的心是很坏的,取向只是想得名利,那修再多的法,再怎么做,也都是由自己的等起决定,全部推向于求名利的路。而求名利是恶趣的因,既然有因,怎么会不堕落呢?

所以一再说了,等起错了,开着无上大法的高速飞车,是直接往恶趣的方向狂奔,比一般人还惨。

后面说到,就像世间以贩卖谋利为生的人,世人都说他是“贩子、贩子”。这是一个不好的称呼,因为他贱买贵卖。那些二道贩子买进来的时候很便宜,卖出去的时候就赚很多,世人认为他们就是这种求利益者,但是现在到了商业时代,人们的观念有些颠倒。

与此类似,他在那边买一个正法,比如花多少钱求一个法,求一个灌顶、传承等等,然后在这边卖一下,在稠人广众当中传一次。那好了,钞票像天上的雪花一样飘下来,这就叫做“法贩子、法贩子”。

以上都是不善的等起,是最危险的,我们一直都要观察。

第3講

二、无记之等起者

即没有任何其他所希求之义,

仅仅是习惯性闻法之外,没有别的任何所希求之义,

【無記等起的特性:1沒有希求心 2習慣性】

就好比人熊模仿人、狗追着人行走过的足迹或者无靶子射箭一样的是无可记别善、恶二者故,华智仁波切又云:“此无记等起也甚至解脱的种子播不了。”上师云:“于此虽无善妙之等起,然也无有恶之等起故,可播下解脱的种子。”

无记的等起就是没有什么希求,只是习惯性地闻法,其他什么希求也没有。这种惯性式的等起无法记别它是善是恶,它不属于善的体性和恶的体性,所以叫做“无记”。

无记是不可记别善恶的意思,不是说脑子里空空的,像傻子一样。

譬如说要去吃饭,一到中午就起一个习惯性的心,动了一个特别的分别,以这个心驱使着身体完成吃饭这件事。当时动的分别是“我要吃饭”,这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同样,心想“我要到那边去闻法”,动了这样的特别分别后,就驱使着身体往那边走。这样的分别不是善也不是恶,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希求,这就叫无记。

我们现在很多修行都是这样,养成惯性由于长期养成了习惯,比如现在快七点半了,该听法了,动了这个分别以后,他就收拾书包,装好法本,马上走出门外,直接往经堂去。

这种都叫无记,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心,不存任何希求的意。

又好比已经定了任务,每天磕五十个头,现在时间到了,要马上磕头。

他起的心没有想:我要成佛利益众生来修持大礼拜,

也没有想:我要修大礼拜超过别人,成为磕头冠军,这两种心都没有。

只是一种习惯性,我现在要磕头了,没有一个法上的希求,这就叫做无记。

我们要常常检查,

譬如听一次法,供一枝香,布施一碗饭,

做任何法事,如果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认为现在我要做这件事了,之后心里没有任何希求地做,就叫做无记的等起。

也就是不能判别属于善恶体性的一种起动的分别。

以这个特别的分别成为主导性的因素

由于心上没有取向的缘故,甚至连解脱的种子也播不了。

龙多上师说:如果闻法没有善的等起,也没有恶的等起,那还是可以播下解脱的种子。因为这种法行很殊胜, 就像猪绕着塔走了三圈,也可以种解脱种子,这是由于特殊缘起的力量。

同样,心里没有善的等起,也没有恶的等起,反正习惯性的行为,像上班一样,到了点就去经堂听法,心里什么希求也没有,就觉得这个活动蛮好。

由于是缘法的缘故,还是可以播下解脱的种子

什么意思呢?

就是里面没有希求的心,外在也做出相当的模样。

譬如说人做礼拜的时候,他是非常恭敬地礼敬尊贵的境,想以此消业障、增福德、成佛道。人有这个心,或者他以信心、恭敬来礼拜。

人熊看着人这么做它也这么做,但它没有想礼拜的心,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行为,心里没有希求。 如果我们也是看别人这么做,我也来模仿,心里什么希求也没有,那就只是一个身口的运动。

人走的时候有趣向目标的心,一步步地走下去。而狗追着人的足迹走,它不会想去成办什么,只不过是简单地跟随。人在前面走出一个脚印,它在后面也跟一个脚印,这叫简单模仿。

同样,我们学法的时候,如果没有首先修好心,光是表面上做一些模仿就会落到无记的等起,时间长了也会养成习惯。就像晨跑,一到五点就起床,他没什么希求,只是养成习惯了。或者最开始有点希求,希求得健康,但时间一长,很多行为都变成了习惯性,只是简单的条件反射,一到这个点我该做这个了,至于求什么心里根本不想,成了内心没有希求的状态。

这个时代生活节奏非常快,人就像机器一样。但我们要修行,心还是要安下来,不要那么急,

前面的发心或者后面的回向都要好好做。

而且做任何事的时候,首先要把握住等起,也就是第一起动状态。

第一起动状态是说,我们要记住自己是一个修法的行者,不是世间人,

因此第一念的分别一定要有。

也就是,我怎么做这件事?最差的修法心态也是想:

我要来世得利益,所以现在要好好修心。以这个心驱使再做,就算是有最下等善的等起。

一定要出现这个等起,不然根本没有修心的内涵,修任何法都白搭,

只成为简单的惯性行为,这样修多少年也得不到利益。

这能怪法吗?

只能怪你自己的心空空洞洞,什么想也没有,什么希求也没有,这就不行。

人最重要的是内在要有一种火热的心、一种希求,如果连这个都没有,那不成了行尸走肉或者机器了吗? 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意自己的存心、起心,这就是注意等起。

万事都注重开端,前面都落空了,后面就不必说了。

我们只有用分别来决定自己的取向,不会再有另外一种决定取向的东西,

所以我们只有凭着自己起一个法上的分别,来推动心入到自己以为的最具大义的道上去。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修炼最初的发心殊胜,也就是一再调炼心,使它发起广大意乐的菩提心,这以后你再趣入法行。一开始我们会不习惯,但不能匆匆忙忙就进去。

很多人心里什么希求、什么想法也没有,一起身就做,那跟一个简单的机器有什么差别?

我们要问自己:

我是没有心的人吗?

我没有目标就随便放箭吗?

如果心里什么希求也没有,那就落在无记等起所推动的缘起轨道里了。

华智仁波切说:这样无记的等起,甚至连解脱的种子也播不了。

明白了求现世法落在非法道路,并非行者所为以后,自己开始转变方向,开始为未来长远的前途考虑,这样才能进入修道士的行列。

凡是寻求现世名利或者消除灾祸等,都是很短浅的心,

基本上大多数心力都投注在求现世法里面,

不可能分出多少心力用于法道。

只有舍弃了现世,

才能把大多数时间投入到行持具实义的道路上,成为一个为法之士、为道之士,

这才有“士”的名称,才称得上是法道上的行者,跟世间庸庸碌碌之人的想法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心里跟世俗人没有两样

他们求名利,我们也求名利,他们想远离疾病、灾祸、现世生活的困境等,我们也只有这样的想法, 那我们跟世俗人有什么差别?

无非是他没遇到佛法,用世间法来营求,我们遇到了佛法,用佛法来营求。

甚至更下劣的,佛法成了我们变相谋利的工具,这就比世俗人还要下劣。

所谓善的等起,

是自己已经立志于道,完全有一种跟世俗人不同的想法。

这样立了愿以后,做任何事的时候,他就有一个善的等起来发动。

等起就是在很多分别里的一种特殊的分别。

立志于行法以后,就有了一种不同于世人的分别,这个分别把持着他的心投入于法道。

由于行者立愿有大有小,

所以这上面也有下中上的差别,

但全都跟世俗人的心不一样。

譬如下士有一个善的分别,行法时想:为了寻求来世更长远的利益,我现在要好好行善。

这在世俗人的心里就没有,世俗人想:只有这一世,如果不能得到我的所爱、所求,那就白活一世了。 为了得到它,我不惜一切代价,

为了得到享乐,我应当尽数投入。

他的心一直寻求现世乐。或者现世出现不好的事,马上要避免它。心一直著在现世极短浅的功利上面。

只要以现世为主,心里几乎都是很炽盛的烦恼和恶业。

现世是个竞争场,大家都著在这上面,拼命地想夺取,这样你的心自然流于非法道里,念念不在法上,都是在世间名利上走,这样走就非常危险,几乎都是往恶趣里奔。况且

现世这么短暂,如一场梦般,很快就到了临终,

来世堕向恶趣,这就十分可怕。

真正有深远眼光的人会开始

把目标投注在来世,

把现世的法全部歇下。

由于名利心薄了淡了,不再追求现世法,心就空下来、安下来了。

这时候他想:我这一世要好好地利用,一心一意走有实义的路,而只有法道才能给我利益。

所以他会一心一意地行法。

就连下士也是一心想:我来世要好,现在一定要做好的行为。他会一心一意尽量地断恶修善。

这就是人天乘的行者,他立志于修善业道。

这个心一旦有了,常常都想:我要多积一点福、多做一点善,不要为了现世享乐去害人,今生多做一点来世就好,所以趁着有限的人生我要多修一点、多做一点好事、多积一点福。

样样他都愿意做,每一次做的时候,他的心里都会起这样的分别,来引动他的心投入到寻求来世利益的路上。 最初起的分别叫做等起,它一起的时候就摄着心入了轨道,而且这个等起的心引到了第二刹那以后,会一直驱使自己的心往来世得善趣义利的路上走。

等起是具有主导性的一种分别心。

我们在世俗谛里只有起一个分别,才能引着你的心往相应的路走,才入到相应的缘起里,

不起分别就不可能那样进取。

任何世俗的走向全是由分别定的,

如果不由分别定,怎么来决定他是入恶趣、入善趣,往上、往下、往大乘、往小乘、往哪里走呢?那是不可能的。

譬如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心想将来当大学问家,这个分别就叫做读书的等起,它时时摄着心往求证的目标上走。

或者有人想:我最好能读到哈佛大学商科学院,以后成为一个大财团的巨子。这个分别就是他的等起,这个等起一直让他往成为大富豪的路上走。

也就是,这种等起、分别时时起来,摄着他的心往那条缘起的路线上走。只有世俗里的分别在分判道路。

我们要走成佛的路,就要时时注意引起“为利众生求佛果”的分别。

有了这个以后,就会想:我一切时要为了利益众生求佛果,为此我要闻法、要好好地积这个善。 这样的话,由于你起了这个分别,缘起上就定了往成佛的路上走,这就叫发心的殊胜,

它超过了求现世、求来世、求一己解脱等的分别。

也就是起动点是殊胜的,方向、目标是殊胜的,唯一往无上菩提的方向走。

这种等起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地方。

2015年10月16日法师在研讨中提到的几个要点

079師兄整理

1. 先看讲记中是如何描述的,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

2. 认识法相,结合自己的心体会。

3. 生命就是这样的相续之流,心就是一串一串的分别念。

4. 先还原讲记的原义,不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套,应如理如实地理解,这样才能随顺解脱。

5. 发心做事的时候,应时时观心,不要被事务卷走了,如果发现被卷走了,首先要调整自心,而不是急着做事。

如何调整?

1) 首先把不善的念头断掉,不要随顺烦恼。

2) 先冷静下来,这样才能客观思维,才能入理如法地处理事务。

3) 在这个过程中和别人沟通,心烦气躁是无效率的,心平气和才能更好地沟通。

如果自己心不寂靜時,不應該做事,而應該暫停做事,而是調心。

静下来,把不善的等起斷掉,


相关内容

  •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一十九讲 普贤上师言教
  •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合讲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 传授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传讲 第一百一十九讲 2013年6月11日 [原文] 庚七.求不得苦: 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可是几乎谁也不能如愿以偿.有的人为了舒 ...

  • 新教师教师节演讲稿
  • 新教师教师节演讲稿 新教师教师节演讲稿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能站在这里有很多感慨,但我迫不及待最先要表达的是我内心的激动与欣喜!因为站在昆明市师大五华实验中学的国旗下而欣喜,因为是以老师的身份站在这里而欣喜!能有这样的欣喜和幸福,我由衷的感谢我们的学校,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 ...

  • 实修群学习[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参考答案
  • 实修群学习<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参考答案 1. 什么是悲无量心?悲心和大悲心的差别是什么?为什么对修行大乘佛法的 人来讲大悲心至关重要? 答:希望一切痛苦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的心,就是悲无量心. 悲心和大悲心是有差别的.悲心很多人都有,声闻.独觉也有悲心,可是都没有大悲心.大悲心通 ...

  • 国庆备忘录读后感
  • 观看了<国情备忘录>后,我感触良多.在我的记忆里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么震撼人心的纪录片了,开篇以2008年我国遭受的那些灾难为铺垫引出我们坚强不屈的中华儿女.多难兴邦,我们一路走来伴随着伤痛与辛酸,但是我们不曾放弃,我们勇往直前,我们百折不挠,我们走在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上,我们在中国共产 ...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白话文,金刚经译文
  • 首页|小说|散文|诗歌|作家列表 位置:主页 >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在线阅读 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大乘正宗分第三>妙行无住分第四>如理实见分第五>正信希有分第六>无得无说分第七>依法 ...

  • 驾校教学大纲完整
  • 教学实施细则及方法 一.新学员上车 第一步: 静机驾驶:新学员在取得技能证后,上车初步熟练机动车,自我介绍本人姓名.电话然后让学员在自己的备忘录上签上名字及电话以便互相联系,并做好上车登记,以防退费!环车一周检视及轮胎拆装.室内检视,逐步熟悉车内各机件的操作方法及作用,各仪表工作度数的识别,在本站教 ...

  • 对上师瑜伽行者的谆谆教诲(六)成办解脱须遵循历代传祖师的教言
  • 通常我们把上师观想在对面的时候,仅仅是当成一个导师来作祈祷,此时应该细致观待自己的内心,是否感性偏重一些?若是感性偏重一些的话,世间的成分掺杂太多了!所以你真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所以我们还需要多去学习--上师为何是佛?在<前行备忘录>中,从身.语.意.功德.事业五方面讲解导师是真正的佛, ...

  • 霍华德2016投资备忘录
  • 霍华德·马克斯2016投资备忘录 2016/1/20来源: 雪球 [摘要]:投资者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掌握金融学.会计学和经济学,还要了解心理学.要弄清市场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为什么.该怎么做,这都必须洞悉投资者的心理. 12 月 12 日,星期六,我很早就醒了,前一天股市.债市和原油都出现了大跌,我 ...

  • [名师备课经验]心得体会
  • 读<名师备课经验>心得体会 青峰小学:张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