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计算方法

浅谈浮力的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浮力部分内容中,浮力计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历年升学考试中分值占一定比例。很多考生由于解题思路不清,对这部分题型感到束手无策,在考试中更容易失分。如能正确解答浮力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1. 正确理解浮力中的有关概念

关于浮力内容中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理解,是解浮力计算题的关键。如浮力的定义、浮力的方向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在液体中上浮、下沉、悬浮或在液面上漂浮等。

2. 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当F 浮>G 物(ρ物<ρ液)时,物体上浮,静止时物体漂浮在液面上,这时F 浮=G 物。

当F 浮=G 物(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

当F 浮<G 物(ρ物>ρ液)时,物体下沉,静止时物体沉底,这时F 浮=G 物-N (支持力)。

物体在液体中悬浮或漂浮在液面上时,二力平衡。

3. 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计算浮力的关键。

在公式“F 浮=G 排=m 排g =ρ液gV 排”中,G 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m 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V 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时,V 排=V 物;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 排<V 物。 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所有液体和气体中。

4. 浮力计算的常用方法

(1)弹簧秤法(F 浮=G 物-F 读)

此方法仅适用于用弹簧秤在液体中称物体重力时受到的浮力。

例1 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读数为27 N ,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测力计读数为17 N ,此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g =10 N/kg)

分析 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称时示数变小,这是因为金属块受到了水的向上浮力作用,所以F 浮=G -F =27 N -17 N =10 N

(2)平衡法(F 浮=G 物)

此方法仅适用于物体一部分浸没在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或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时,可根据“F 浮=G 物”求浮力。

例2 将质量为800 g 的铜块(体积为2 dm3)放入水中静止时其所受浮力是多少?

分析 此题没有明确铜块是实心还是空心,所以铜块放入水中的状态不能确定。但我们可以求铜块密度:

ρ铜=m/V=0.8 kg/2×10-3 m3 = 0.4×103 kg/m3

因为ρ铜<ρ水,所以铜块放入水中处于漂浮状态,即F 浮=G 铜

(3)阿基米德原理法(F 浮=G 排=m 排g =ρ液gV 排)

此方法适用于所有液体或气体中。

例3 一块质量为2.7 kg 的实心铝块(ρ铝=2.7×103 kg/m3)放在足够多的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分析 因为ρ铝>ρ水,所以铝块放在足够多的水中必然下沉,即

V 排=V 物=2.7 kg/2.7×103 kg/m3 =10-3 m3

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即可求浮力。

浅谈浮力的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浮力部分内容中,浮力计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历年升学考试中分值占一定比例。很多考生由于解题思路不清,对这部分题型感到束手无策,在考试中更容易失分。如能正确解答浮力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1. 正确理解浮力中的有关概念

关于浮力内容中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理解,是解浮力计算题的关键。如浮力的定义、浮力的方向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在液体中上浮、下沉、悬浮或在液面上漂浮等。

2. 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当F 浮>G 物(ρ物<ρ液)时,物体上浮,静止时物体漂浮在液面上,这时F 浮=G 物。

当F 浮=G 物(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

当F 浮<G 物(ρ物>ρ液)时,物体下沉,静止时物体沉底,这时F 浮=G 物-N (支持力)。

物体在液体中悬浮或漂浮在液面上时,二力平衡。

3. 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计算浮力的关键。

在公式“F 浮=G 排=m 排g =ρ液gV 排”中,G 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m 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V 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时,V 排=V 物;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 排<V 物。 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所有液体和气体中。

4. 浮力计算的常用方法

(1)弹簧秤法(F 浮=G 物-F 读)

此方法仅适用于用弹簧秤在液体中称物体重力时受到的浮力。

例1 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读数为27 N ,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测力计读数为17 N ,此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g =10 N/kg)

分析 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称时示数变小,这是因为金属块受到了水的向上浮力作用,所以F 浮=G -F =27 N -17 N =10 N

(2)平衡法(F 浮=G 物)

此方法仅适用于物体一部分浸没在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或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时,可根据“F 浮=G 物”求浮力。

例2 将质量为800 g 的铜块(体积为2 dm3)放入水中静止时其所受浮力是多少?

分析 此题没有明确铜块是实心还是空心,所以铜块放入水中的状态不能确定。但我们可以求铜块密度:

ρ铜=m/V=0.8 kg/2×10-3 m3 = 0.4×103 kg/m3

因为ρ铜<ρ水,所以铜块放入水中处于漂浮状态,即F 浮=G 铜

(3)阿基米德原理法(F 浮=G 排=m 排g =ρ液gV 排)

此方法适用于所有液体或气体中。

例3 一块质量为2.7 kg 的实心铝块(ρ铝=2.7×103 kg/m3)放在足够多的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分析 因为ρ铝>ρ水,所以铝块放在足够多的水中必然下沉,即

V 排=V 物=2.7 kg/2.7×103 kg/m3 =10-3 m3

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即可求浮力。


相关内容

  • 九年级物理浮力的计算方法
  • 浮力的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浮力"一节内容不多,但该节知识容易拓展延伸,有关浮力的问题变化多端,如果学生仅停留在课本中有限的知识中,不善于拓展整理,无法适应题目的变化,结果将会迷失在题海中.本文试图剖析浮力的本质,归纳出有关浮力的计算方法,供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参考. ...

  • 总复习-计算专题-浮力
  • 编码:800八年级物理浮力计算专题日期2016年6月25日星期六 浮力计算专题 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这四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计算浮力的大小,具体用哪一个要看所给的条件而定. [方法一]压力差法:F 浮=F向上-F 向下 (F 向上=P向上S=ρ液gh 1· S , F 向下=P向下S=ρ液gh 2·S ...

  • 压强和浮力(附答案)
  • 压强和浮力是中考的热点知识,主要考查压强和浮力的相关计算及其应用,大气压强的作用及其现象解释,流体压强的特点.本章在中考中各种题型都有可能出现,是力学中计算量较多的内容,试题一般为中等难度,也总综合浮力.压强.二力平衡.密度.简单机械等知识进行难度较大的考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实 ...

  •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实验步骤 小石块. ...

  • [浮力]知识梳理
  • 一.浮力的概念 1.浮力的产生原因: 由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上下底面的深度不同,所受液体的压强不同,下底面向上的压强大于上底面向下的压强,从而使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显然,当物体浸在液体中,且底面与容器底部密接的时候,物体底部不再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强时,它就不受浮力. ...

  •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小明在"造船比赛"中用三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往小船内放入不同质量的物体,它们均能漂浮在水面上,如图1所示.针对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只小船受到的浮力相等 B .三 ...

  • 浮力_复习教案
  • 浮力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3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4.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二 知识要点 1.浮力的产生: ...

  •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_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
  •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 ...

  • 浮力讨论课辅助学习卷
  • <浮力>讨论学习卷 1.讨论并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实例. 2.讨论:产生浮力的条件. 3.讨论: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浮力的实质) [提示]联系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的知识和公式F=PS(△F=△PS) 4.浮力计算. 方法一:二力平衡. [例1]如图,重为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