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语]由一块玉引发的三则故事,令人深思--

故事一:“和氏璧”的由来

首先给大家讲一则因玉而起的流传千古的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一块美玉也要遇到识玉的人,也要精心雕琢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故事二:“完璧归赵”的经过

“和氏璧”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王知道后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栈,就叫手下人化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赵国。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故事三:“将相和”的结局

故事到此还在继续中: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一定让他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实在看不过去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和氏璧”的故事到此圆满结束了,这块价值连城的玉器最终流向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因美玉所引发的故事却流传千古。做为中国人一定都不陌生,在这里重新复述似乎显得有些多余,但是自从爱上玩玉以后,我对曾经在中学课本上读过的故事有了新的理解。

“和氏璧”的形成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刻大师的手,无论多么完美,也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是人的智慧赋予了玉石第二次生命,给了它辉煌的展现,玉石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得到绽放,真是人的精神和力量的体现。

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找到美玉的人万般珍惜和不能被众人认可的苦恼、痛心、绝望。

“完璧归赵”的故事告诉我们:玉德之义、智、勇

面对国难来临,义不容辞、挺身而出,表现出忠义之士的拳拳爱国之心。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将宝玉悄然送回国,表现出智慧之士的超前预判和巧妙周旋的能力。

面对强敌的质问,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斗志昂扬,表现出英勇之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将相和”的故事告诉我们:玉德之仁、洁

面对排挤,选择以大局为重;面对别人的骄横跋扈,蛮横无理选择忍让,仁义对待,这正是“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高风亮节。

为此换来了“负荆请罪”、结为至交,从此互相交出一颗如玉般透明的心,相互之间不再有任何猜忌,这正是“冰清玉洁”的风范。

今天我们一起重温“和氏璧”,从古老的故事中一点点找回正在不知不觉中丢失的自己……

故事一:“和氏璧”的由来

首先给大家讲一则因玉而起的流传千古的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一块美玉也要遇到识玉的人,也要精心雕琢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故事二:“完璧归赵”的经过

“和氏璧”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王知道后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栈,就叫手下人化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赵国。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故事三:“将相和”的结局

故事到此还在继续中: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一定让他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实在看不过去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和氏璧”的故事到此圆满结束了,这块价值连城的玉器最终流向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因美玉所引发的故事却流传千古。做为中国人一定都不陌生,在这里重新复述似乎显得有些多余,但是自从爱上玩玉以后,我对曾经在中学课本上读过的故事有了新的理解。

“和氏璧”的形成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刻大师的手,无论多么完美,也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是人的智慧赋予了玉石第二次生命,给了它辉煌的展现,玉石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得到绽放,真是人的精神和力量的体现。

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找到美玉的人万般珍惜和不能被众人认可的苦恼、痛心、绝望。

“完璧归赵”的故事告诉我们:玉德之义、智、勇

面对国难来临,义不容辞、挺身而出,表现出忠义之士的拳拳爱国之心。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将宝玉悄然送回国,表现出智慧之士的超前预判和巧妙周旋的能力。

面对强敌的质问,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斗志昂扬,表现出英勇之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将相和”的故事告诉我们:玉德之仁、洁

面对排挤,选择以大局为重;面对别人的骄横跋扈,蛮横无理选择忍让,仁义对待,这正是“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高风亮节。

为此换来了“负荆请罪”、结为至交,从此互相交出一颗如玉般透明的心,相互之间不再有任何猜忌,这正是“冰清玉洁”的风范。

今天我们一起重温“和氏璧”,从古老的故事中一点点找回正在不知不觉中丢失的自己……


相关内容

  • 谢志强[陆地上的船长]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陆地上的船长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看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坳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成武,很气派. ...

  • 作文创造性思维的
  • 作文创造性思维的 必由之路㈠ 一."细察深思",丰富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说,中学生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应是实现创意构想的合理化.那么,靠什么才能实现创意构想的合理化呢?我们认为,形成有价值的,逐渐清晰.豁朗,最终实现构想合理化的作文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细察深思&qu ...

  • 环保与新生活系列之七--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政哲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 "难得之货",即金银珠玉之类的稀有财物."妨"者,伤害之意."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其义是说,世间一切珍宝奇物,金银钱财,珠光宝气,人若贪之不义,得之不善,则祸辱必生,遭人忌妒,招贼之 ...

  • 2014语文综合模拟试题(1)
  • 广东省"十二校"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商贾/余勇可贾 菱角/棱角 皴裂/逡巡 B .肄业/驷马难追 流淌/徜徉 攒聚/积攒 C .揣度/度德 ...

  •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汇总(希望对即将高考的人有所帮助)
  •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汇总(希望对即将高考的人有所帮助).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 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 别人我不放心 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历年高考作文题目汇总(希望对即将高考的人有所帮助)- ...

  • 九年级语文上册[麦琪的礼物]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 课 题: 课 型: 上课时间: 姓 名: 单 位: (2课时)主读课 年10月19-20日 徐燕 枣庄市彭楼中学 <麦琪的礼物> 2012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麦琪的礼物>(2课时) 课前预习: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帮助 ...

  • 令人深思的故事分享
  • 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同学往往连带个像样的便当到学校上课的能力都没有,我邻座的同学就是如此.他的饭菜永远是黑黑的豆豉,我的便当却经常装着火腿和荷包蛋,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这个同学,每次都会先从便当里捡出头发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吃他的便当.这个令人浑身不舒服的发现一直持续着. & ...

  • [精品]关于诚信的演讲稿
  • 篇一:关于诚信的演讲稿范文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想要讲的题目是:诚信.  什么是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诚信,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 美德,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自觉信奉和推崇.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为 何又重提诚信?是的,这是因为有许多的事令人骇然:假烟.假酒.假种子 .假化肥.假文凭.假职称 .假 ...

  • 关于演讲稿开场白常用的写法
  • 作应用写 SE 稿开场白常用□王宝岩 演讲的开场白(开头)至关重要,古人云:"善于始者,成功已半."常言说:"万事开头,演讲的第一句也是最难的,开头说得不好,难" 就可能给听众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使他们失去听下去的兴趣.可见,只有写好演讲的开头才能吸引住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