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莞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
06春行政管理 张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转移的力度加大,但相对于农村的需求来讲,目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为了解我市部分镇区村改居后,富余人员的就业状况,市企业调查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专项调查。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是根据我市部分镇区村改居后,对农村经济和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专项调查。发出调查表432份,回收426份,回收率为98.6%。调查方法:采用重点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形式,为使调查资料真实可靠,填表人采用无记名形式。
调查内容:(1)了解农村经济现状;(2)掌握富余人员劳动就业及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3)掌握农村富余人员在劳动就业方面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建议。
调查对象:第一轮重点抽出万江等10个镇区,第二轮在被抽出的10个镇区中,按每个镇区现有的村(居)委会(以下简称村)50%
的比例随机抽出108个村,第三轮在被抽出的108个村中,每个村抽出3个家庭,共抽出324户村民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一)村经济收入及劳动力基本情况
1.被调查的106个村,2004年拥有土地面积422942亩,实有耕地面积28921亩,2003年拥有土地面积420234亩,实有耕地面积32349亩,人均实有耕地面积0.08亩。
2.至2004年止,106个村有村办企业4570家,其中农业企业960家,工业企业1537家,运输企业514家,商业企业956家,餐饮企业256家,旅业98家,其它企业249家,平均每个村拥有43.11家企业.
3.2004年106个村集体总收入187527万元,总支出100361万元。2003年总收入183138万元,总支出97850万元,2004年比上年收入增加4389万元,增长2.4%。
4.106个村有总户数74929户,其中参加劳动、有收入的67962户,占90.7%;适龄劳动者无参加劳动1215户,占1.6%;无劳动能力、靠救济过日子1077户,占1.4%;其他4675户,占6.3%。
5.106个村有户籍总人口26.11万人,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男18-60岁,女18-55岁,下同)为17.18万人,占总人口的65.8%,在适龄劳动人口中有2.22万人不参加劳动,占劳动者的12.9%。
6.劳动者技能,在17.18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专业技术职称1280人,占0.7%,
7.文化结构,大学以上学历5309人,占3.1%;大专学历16335人,占9.5%;高中54119人,占31.5%;初中以下96086人,占55.9%。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劳动者技能和文化知识层次较低。
8.劳动者行业分布。工业58239人,农业24761人,商业19948人,居民服务业16029人,运输业10343,文、教、卫产业6616人,饮食业3637人,建筑业3413,金融业2881人,旅馆业2658人。
9、劳动者年龄结构。男性年龄18-26岁19738人,27-47岁37069人,48-60岁21935人,女性18-26岁17800人,27-47岁34534人,48至55岁18537人。在男性劳动者中,18-26岁占25.1%,27-47岁占47.1%,48-60岁占27.8%。在女性劳动者中,18-26岁占25.1%,27-47岁占48.7%,48-55岁占26.2%。
(二)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
1.320个家庭共有人口1408人。其中适龄劳动人数1013人,占被调查家庭人口71.9%;在校学生323人,占22.9%;其他72人,占
5.1%。
2.在1013个适龄劳动人数中,参加劳动812人,占80.2%,不参加劳动201人,占19.8%。
3.文化学历结构,大学以上学历39人,占3.8%;大专184人,占18.2%;高中350人,占34.5%;初中以下440人,占43.4%。
4.在适龄劳动者中,有职称的37人,占适龄劳动人数的4.5%;无职称的775人,占95.4%。
5.适龄劳动者年龄结构见下表:
6.劳动者就业分行业见下表:
按行业划分,从事农业67人,占8.2%;工业158人,占19.5%;建筑业6人,占0.7%;商业59人,占7.3%;居民服务业130人占16.0%;饮食业14人,占1.72%;旅馆业1人,占0.1%;文、教、卫18人,占2.2%;运输业35人,占4.3%;其它324人,占39.9%。
7.适龄劳动者不参加劳动201人。其中,男性60人,占29.8%,女性141人,占70.1%。男性学历,大专以上14人,占7.0%;高中23人,,占11.4%;初中以下23人,占11.4%。女性学历,大专以上5人,占2.5%;高中35人占17.4%;初中以下101人,占50.24%。
适龄劳动者不参加劳动的年龄见下表:
8.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家庭占43.2%,以经营性收入为主的家庭占18.7%,以租赁性收入为主的家庭占14.5%,以分红收入为主的家庭占15.7%,其它收入占7.9%。
9.居住情况。村民以自建房居住为主,在被调查的320户中,居住自建房304户,占95%;居住商品房13户,占4.1%;居住租赁3户,占0.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结构仍然偏低。在16.58万适龄劳动者中,大学以上学历占3.2%,初中以下占54.3%。劳动技能也不高,有专业技术职称占0.7%,无专业技术职称占99.3%。
2、适龄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劳动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在适龄劳动者中,不参加劳动2.22万人,占适龄劳动者的12.92%。年龄分布,男性,18至26岁有3198人,27至47岁有1739人,48至60岁有4329人。女性,18至26岁有2247人,27至47岁有4252人,48至55岁有6471人。
3.农村人口就业年龄依然处在偏高的位置。适龄劳动者男性年龄48至60岁和女性年龄48至55岁占27.1%,比男性年龄18至26岁和女性年龄18至26岁,高出2个百分点。
4.行业分布。从就业者的行业分布看,工业占38.9%,农业占16.5%,商业占13.3%,居民服务业占10.7%,运输业占6.9%,文、教、卫产业占4.4%,饮食业占3.2%,建筑业占2.3%,金融业占1.9%,旅馆业占1.8%。
5.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着农民充分就业。小农经济思想的生产方式,养成了农民自由的习惯,宁愿过穷日子也不愿到工厂做工。另外,我市企业大部分属外资企业,本地人不愿意与外来劳工一起共事,仅靠租赁、分红来维持,在320户家庭调查中,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租赁、分红和其它等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家庭高达38.1%。
三、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劳动就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好农村富余人员劳动就业,我们认为应着力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把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要使东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相配套。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时,必须包括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战略规划,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另外,从实现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未来的几年内,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促使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人才数量、结构等人才培养战略目标。
二是要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在非农领域中充分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高低。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这种现状已迫在眉睫。首先,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劳动、教育部门应针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比较薄弱,不失时机地实施功能转换,增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力量。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师资、技术和设施,形成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职业
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其次,目标明确,注重实效。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培养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等各类人才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还要使现有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使高、中、低各类人才培养相结合。 三是要发展新兴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要与解决农村劳动就业相结合,农村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资源,而最稀缺的资源是资本资源。根据这一基本实情,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丰富资源,充分节约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在产业发展取向上,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针对目前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第三产业中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严重不足,发展潜力很大的特点,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加大发展观光农业的力度,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促进城郊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
四是扶持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型企业主要承担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体系的建设、高新和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国际竞争力等任务,而中小型企业尽管从资源配置和
技术构成方面不如大企业进步和有效率,但对广大农村来说,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方面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五是要保护劳动者弱势群体。加大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力度,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优化,把工作重点从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转移到扩大就业上来,创造更多的市场就业机会,给他们以生存的本领。对于一些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偏低的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在应聘中有一技之长。
关于东莞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
06春行政管理 张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转移的力度加大,但相对于农村的需求来讲,目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为了解我市部分镇区村改居后,富余人员的就业状况,市企业调查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专项调查。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是根据我市部分镇区村改居后,对农村经济和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专项调查。发出调查表432份,回收426份,回收率为98.6%。调查方法:采用重点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形式,为使调查资料真实可靠,填表人采用无记名形式。
调查内容:(1)了解农村经济现状;(2)掌握富余人员劳动就业及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3)掌握农村富余人员在劳动就业方面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建议。
调查对象:第一轮重点抽出万江等10个镇区,第二轮在被抽出的10个镇区中,按每个镇区现有的村(居)委会(以下简称村)50%
的比例随机抽出108个村,第三轮在被抽出的108个村中,每个村抽出3个家庭,共抽出324户村民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一)村经济收入及劳动力基本情况
1.被调查的106个村,2004年拥有土地面积422942亩,实有耕地面积28921亩,2003年拥有土地面积420234亩,实有耕地面积32349亩,人均实有耕地面积0.08亩。
2.至2004年止,106个村有村办企业4570家,其中农业企业960家,工业企业1537家,运输企业514家,商业企业956家,餐饮企业256家,旅业98家,其它企业249家,平均每个村拥有43.11家企业.
3.2004年106个村集体总收入187527万元,总支出100361万元。2003年总收入183138万元,总支出97850万元,2004年比上年收入增加4389万元,增长2.4%。
4.106个村有总户数74929户,其中参加劳动、有收入的67962户,占90.7%;适龄劳动者无参加劳动1215户,占1.6%;无劳动能力、靠救济过日子1077户,占1.4%;其他4675户,占6.3%。
5.106个村有户籍总人口26.11万人,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男18-60岁,女18-55岁,下同)为17.18万人,占总人口的65.8%,在适龄劳动人口中有2.22万人不参加劳动,占劳动者的12.9%。
6.劳动者技能,在17.18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专业技术职称1280人,占0.7%,
7.文化结构,大学以上学历5309人,占3.1%;大专学历16335人,占9.5%;高中54119人,占31.5%;初中以下96086人,占55.9%。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劳动者技能和文化知识层次较低。
8.劳动者行业分布。工业58239人,农业24761人,商业19948人,居民服务业16029人,运输业10343,文、教、卫产业6616人,饮食业3637人,建筑业3413,金融业2881人,旅馆业2658人。
9、劳动者年龄结构。男性年龄18-26岁19738人,27-47岁37069人,48-60岁21935人,女性18-26岁17800人,27-47岁34534人,48至55岁18537人。在男性劳动者中,18-26岁占25.1%,27-47岁占47.1%,48-60岁占27.8%。在女性劳动者中,18-26岁占25.1%,27-47岁占48.7%,48-55岁占26.2%。
(二)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
1.320个家庭共有人口1408人。其中适龄劳动人数1013人,占被调查家庭人口71.9%;在校学生323人,占22.9%;其他72人,占
5.1%。
2.在1013个适龄劳动人数中,参加劳动812人,占80.2%,不参加劳动201人,占19.8%。
3.文化学历结构,大学以上学历39人,占3.8%;大专184人,占18.2%;高中350人,占34.5%;初中以下440人,占43.4%。
4.在适龄劳动者中,有职称的37人,占适龄劳动人数的4.5%;无职称的775人,占95.4%。
5.适龄劳动者年龄结构见下表:
6.劳动者就业分行业见下表:
按行业划分,从事农业67人,占8.2%;工业158人,占19.5%;建筑业6人,占0.7%;商业59人,占7.3%;居民服务业130人占16.0%;饮食业14人,占1.72%;旅馆业1人,占0.1%;文、教、卫18人,占2.2%;运输业35人,占4.3%;其它324人,占39.9%。
7.适龄劳动者不参加劳动201人。其中,男性60人,占29.8%,女性141人,占70.1%。男性学历,大专以上14人,占7.0%;高中23人,,占11.4%;初中以下23人,占11.4%。女性学历,大专以上5人,占2.5%;高中35人占17.4%;初中以下101人,占50.24%。
适龄劳动者不参加劳动的年龄见下表:
8.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家庭占43.2%,以经营性收入为主的家庭占18.7%,以租赁性收入为主的家庭占14.5%,以分红收入为主的家庭占15.7%,其它收入占7.9%。
9.居住情况。村民以自建房居住为主,在被调查的320户中,居住自建房304户,占95%;居住商品房13户,占4.1%;居住租赁3户,占0.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结构仍然偏低。在16.58万适龄劳动者中,大学以上学历占3.2%,初中以下占54.3%。劳动技能也不高,有专业技术职称占0.7%,无专业技术职称占99.3%。
2、适龄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劳动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在适龄劳动者中,不参加劳动2.22万人,占适龄劳动者的12.92%。年龄分布,男性,18至26岁有3198人,27至47岁有1739人,48至60岁有4329人。女性,18至26岁有2247人,27至47岁有4252人,48至55岁有6471人。
3.农村人口就业年龄依然处在偏高的位置。适龄劳动者男性年龄48至60岁和女性年龄48至55岁占27.1%,比男性年龄18至26岁和女性年龄18至26岁,高出2个百分点。
4.行业分布。从就业者的行业分布看,工业占38.9%,农业占16.5%,商业占13.3%,居民服务业占10.7%,运输业占6.9%,文、教、卫产业占4.4%,饮食业占3.2%,建筑业占2.3%,金融业占1.9%,旅馆业占1.8%。
5.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着农民充分就业。小农经济思想的生产方式,养成了农民自由的习惯,宁愿过穷日子也不愿到工厂做工。另外,我市企业大部分属外资企业,本地人不愿意与外来劳工一起共事,仅靠租赁、分红来维持,在320户家庭调查中,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租赁、分红和其它等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家庭高达38.1%。
三、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劳动就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好农村富余人员劳动就业,我们认为应着力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把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要使东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相配套。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时,必须包括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战略规划,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另外,从实现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未来的几年内,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促使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人才数量、结构等人才培养战略目标。
二是要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在非农领域中充分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高低。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这种现状已迫在眉睫。首先,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劳动、教育部门应针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比较薄弱,不失时机地实施功能转换,增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力量。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师资、技术和设施,形成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职业
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其次,目标明确,注重实效。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培养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等各类人才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还要使现有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使高、中、低各类人才培养相结合。 三是要发展新兴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要与解决农村劳动就业相结合,农村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资源,而最稀缺的资源是资本资源。根据这一基本实情,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丰富资源,充分节约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在产业发展取向上,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针对目前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第三产业中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严重不足,发展潜力很大的特点,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加大发展观光农业的力度,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促进城郊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
四是扶持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型企业主要承担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体系的建设、高新和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国际竞争力等任务,而中小型企业尽管从资源配置和
技术构成方面不如大企业进步和有效率,但对广大农村来说,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方面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五是要保护劳动者弱势群体。加大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力度,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优化,把工作重点从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转移到扩大就业上来,创造更多的市场就业机会,给他们以生存的本领。对于一些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偏低的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在应聘中有一技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