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 要:陈旭麓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研究方式、阐述方法上独树一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一、运用大量的历史史料;二、感性分析与理性分析相结合,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看问题,提出了大量新颖独特的历史观;三、文字表达上,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用词精确、犀利。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文章很饱满;四、对历史人物的透彻分析,通过分析人物来研究历史。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历史史料; 辩证思维; 人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37-001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陈旭麓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该书共分20个章节。陈旭麓先生从很特别的角度出发研究,提出很多新奇的观点。以往的学者写作方法惯例都是按照历史时间先后顺序很古板地讲述历史,而不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书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对历史人物通过心态、心理的描写进行分析,进而把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些历史观点,这和以往是完全不同的。  一、运用大量的史料  书中各个章节都引用了丰富的原始史料及一些学者研究的观点。以第三章讲述盛世已经过去为例,作者认为从宋代以后,中国就少盛世。但17、18世纪,当封建社会快要败落的时候,却出现了康乾盛世。因此正如作者所说的:如果说汉唐盛世是阳春天气的话,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有依据,作者引用了各方面的史料,比如:《明清史讲义》《清代通史》《崇祯五十相》《清史稿》《仁宗本纪》《国史旧闻》等。为了说明康乾时期已经出现衰退迹象,作者先后分析了漕运和科举制度方面在盛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衰相。漕运是清代三大要政之一,乾隆中叶以来,其间百计肥私的种种弊相已为人所共知。并引用了这方面的史料来证明。在讲科举制方面时,摘录了乾隆时期的兵部侍郎舒赫德的奏疏及在野知识分子徐大椿的《时文叹》,同时提到《儒林外传》的问世,很有力地说明了自己观点。  二、感性分析与理性分析相结合,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看问题,提出了大量新颖独特的历史观  作者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很好地把握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度。比如,第八章城乡社会在演变中作者就写道:“确实,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还引用了马克思作为例子。“马克思曾经深恶痛绝地揭露过原始积累的种种罪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又称赞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起了‘非常革命’的历史作用,这也是人所共知的。”这种研究历史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一定要摒弃我们的感情色彩,坚持公平、真实、科学的态度去钻研历史。  整个文章,作者都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看问题,如第十四章,作者在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关系时,提出一个观点“不同一性中的同一性”认为两派虽然有很多区别,但也存在共同之处:都把中国的去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反封建主义同是二者的奋斗目标等等。从中我们学到了,研究历史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三、文字表达上,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用词精确、犀利。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文章很饱满  作者用词很特别,题目《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新陈代谢”一词用得很好,生动形象地把历史的动态感呈现给了大家。文章中的标题起得也特别好,运用对偶句、暗喻等修辞手法,很好地把握了主旨,如“天国的悲喜剧”“决理易、靖器难”“欧风美雨驰而东”“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山重水复”等。通过这些词的运用,文章显得充实、丰富。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虽然作者的语言有点语文化,但不失历史的真实性。这些词能够把历史更加生动地记录下来。  作者用词新颖,也很准确。文章中提到很多新鲜的词,而且作者对这些词也做了深入而透彻的解释,读者能很容易理解。像“中等社会”一词,它是中西社会冲撞、交错与融合的产物,是20世纪初的革命党人所着力论说的一个概念。在这一个概念背后,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一种力量。又如“民变”一词,是下层群众用直接诉诸行动的方式以表达自己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是中国社会内在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革命相比,民变具有自发性、分散性和落后性。  四、对历史人物的透彻分析。通过分析人物,来研究历史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心态、心理的描写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人物的描写把历史串连起来。文章分析的历史人物有很多。比如:第六章中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作者对叶名琛的准确描述。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当时中国主管对外事务的最高官员叶名琛是一个久被非议的人物。但他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的悲剧。作者在此对他对西方的心态进行了分析,为了更好地衬托出他的心理,作者还把他与林则徐做了对比:“林则徐曾以“师夷之长技”的气魄为中国社会打开一个看世界的窗口;而叶名琛是怀着对夷人的极度蔑视把这个窗口关上了。在激烈的中西民族冲突面前,其“雪大耻,尊国体”之心是与林则徐相近的。但林则徐因开眼看世界而历史地成为从中世纪向近代跨出一步的人,而叶名琛则身与心贴连着中世纪,在抵夷的同时守卫了落后。这一差别导致了40年代和50年代两个不同人物的种种差别。”  作者通过描写叶名琛这个人物的心理变化展开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研究分析,把这次的事件贯穿于人物的叙述上。读者在兴趣中了解了历史。整个文章都是采用的这种手法,不像以往的历史书籍,把历史很僵硬地叙述出来。  当然,该书也有不足之处。本书是作者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来完成的整理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作者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会有一些研究不到位的方面。不过瑕不掩瑜,本书仍不失是一部有很高学术水准的著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次出版

  摘 要:陈旭麓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研究方式、阐述方法上独树一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一、运用大量的历史史料;二、感性分析与理性分析相结合,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看问题,提出了大量新颖独特的历史观;三、文字表达上,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用词精确、犀利。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文章很饱满;四、对历史人物的透彻分析,通过分析人物来研究历史。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历史史料; 辩证思维; 人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37-001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陈旭麓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该书共分20个章节。陈旭麓先生从很特别的角度出发研究,提出很多新奇的观点。以往的学者写作方法惯例都是按照历史时间先后顺序很古板地讲述历史,而不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书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对历史人物通过心态、心理的描写进行分析,进而把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些历史观点,这和以往是完全不同的。  一、运用大量的史料  书中各个章节都引用了丰富的原始史料及一些学者研究的观点。以第三章讲述盛世已经过去为例,作者认为从宋代以后,中国就少盛世。但17、18世纪,当封建社会快要败落的时候,却出现了康乾盛世。因此正如作者所说的:如果说汉唐盛世是阳春天气的话,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有依据,作者引用了各方面的史料,比如:《明清史讲义》《清代通史》《崇祯五十相》《清史稿》《仁宗本纪》《国史旧闻》等。为了说明康乾时期已经出现衰退迹象,作者先后分析了漕运和科举制度方面在盛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衰相。漕运是清代三大要政之一,乾隆中叶以来,其间百计肥私的种种弊相已为人所共知。并引用了这方面的史料来证明。在讲科举制方面时,摘录了乾隆时期的兵部侍郎舒赫德的奏疏及在野知识分子徐大椿的《时文叹》,同时提到《儒林外传》的问世,很有力地说明了自己观点。  二、感性分析与理性分析相结合,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看问题,提出了大量新颖独特的历史观  作者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很好地把握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度。比如,第八章城乡社会在演变中作者就写道:“确实,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还引用了马克思作为例子。“马克思曾经深恶痛绝地揭露过原始积累的种种罪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又称赞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起了‘非常革命’的历史作用,这也是人所共知的。”这种研究历史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一定要摒弃我们的感情色彩,坚持公平、真实、科学的态度去钻研历史。  整个文章,作者都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看问题,如第十四章,作者在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关系时,提出一个观点“不同一性中的同一性”认为两派虽然有很多区别,但也存在共同之处:都把中国的去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反封建主义同是二者的奋斗目标等等。从中我们学到了,研究历史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三、文字表达上,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用词精确、犀利。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文章很饱满  作者用词很特别,题目《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新陈代谢”一词用得很好,生动形象地把历史的动态感呈现给了大家。文章中的标题起得也特别好,运用对偶句、暗喻等修辞手法,很好地把握了主旨,如“天国的悲喜剧”“决理易、靖器难”“欧风美雨驰而东”“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山重水复”等。通过这些词的运用,文章显得充实、丰富。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虽然作者的语言有点语文化,但不失历史的真实性。这些词能够把历史更加生动地记录下来。  作者用词新颖,也很准确。文章中提到很多新鲜的词,而且作者对这些词也做了深入而透彻的解释,读者能很容易理解。像“中等社会”一词,它是中西社会冲撞、交错与融合的产物,是20世纪初的革命党人所着力论说的一个概念。在这一个概念背后,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一种力量。又如“民变”一词,是下层群众用直接诉诸行动的方式以表达自己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是中国社会内在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革命相比,民变具有自发性、分散性和落后性。  四、对历史人物的透彻分析。通过分析人物,来研究历史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心态、心理的描写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人物的描写把历史串连起来。文章分析的历史人物有很多。比如:第六章中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作者对叶名琛的准确描述。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当时中国主管对外事务的最高官员叶名琛是一个久被非议的人物。但他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的悲剧。作者在此对他对西方的心态进行了分析,为了更好地衬托出他的心理,作者还把他与林则徐做了对比:“林则徐曾以“师夷之长技”的气魄为中国社会打开一个看世界的窗口;而叶名琛是怀着对夷人的极度蔑视把这个窗口关上了。在激烈的中西民族冲突面前,其“雪大耻,尊国体”之心是与林则徐相近的。但林则徐因开眼看世界而历史地成为从中世纪向近代跨出一步的人,而叶名琛则身与心贴连着中世纪,在抵夷的同时守卫了落后。这一差别导致了40年代和50年代两个不同人物的种种差别。”  作者通过描写叶名琛这个人物的心理变化展开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研究分析,把这次的事件贯穿于人物的叙述上。读者在兴趣中了解了历史。整个文章都是采用的这种手法,不像以往的历史书籍,把历史很僵硬地叙述出来。  当然,该书也有不足之处。本书是作者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来完成的整理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作者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会有一些研究不到位的方面。不过瑕不掩瑜,本书仍不失是一部有很高学术水准的著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次出版


相关内容

  • 历史评述题答法与训练
  • 答题要求: (1)"紧扣评论对象"(2)"观点明确" (3)"合理引用史实" (4)"多角度评论" (5)"论证充分.逻辑紧密,表述清楚" 评述题答题方法: (1)精审题,不出现方向性错误 (2)先表 ...

  • 高中历史小论文试题及答案
  • 2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共和政体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运转:法律是最优良的 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公民人人参政,轮番而治:城邦的疆域和人口必须适中,不可 过量:重视公民教育,启导理性,培养公而忘私的美德.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 (1)材料一 ...

  • 新闻传播学书单
  • 本科生阅读书目(200种) A.专业类(100种) 一.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 2.<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 3.<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 ...

  • 广东近代历史人物
  • 孙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洪秀全 广州-花都 太平天国天父. 康有为 南海 维新变法领袖. 梁启超 新会 维新变法领袖. 梁思成 新会 著名建筑学家 袁崇焕 东莞 明朝抗清爱国名将 . 詹天佑 南海 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国近代音乐之父. 冯 如 江门-恩平 中国航天之父 ...

  • 严复在社会学上的主要思想论述与评析
  • 严复在社会学上的主要思想论述与评析 摘要:19世纪末在国内外各种发动势力共同压迫和剥削下,中华名族处于生死攸关之际,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要想富国富强就必须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而严复作为社会学传入的中国第一人,他所坚持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对中华 ...

  • 2013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学习总结
  • 2013年度全员培训学习总结 本人今年继续参加了河北省中小不教师全员培训的学习,这次本人共学习了十个课程,包括<解读> .<初中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开端"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初中中国古代史"君主专制的建立与 ...

  •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
  •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近代史的时限问题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上限):有三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视16世纪中叶或稍后的明清之际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人物是尚钺. 第二种:视183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人物为来新夏. 第三种:视1840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大 ...

  • 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概况与评析
  • 作者:张注洪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06期 [中图分类号] K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952(2007)01-0113-09 当代中国史的学科定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 ...

  • 河南省洛阳市2015届高三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 河南省洛阳市2015届高三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主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卷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