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ResourcesScience

第33卷第4期2011年4月

2011,33(4):597-604

Vol.33,No.4Apr.,

2011

文章编号:1007-7588(2011)04-0597-08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蒋金荷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要: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

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影响因素包括4种,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分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结果也提醒国家需要对这一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能源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

关键词:碳排放量;分解分析;Divisia指数法;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中国

1概述

研究中国碳排放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分解分析既是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降低碳排放的战略需要,也是解决国内能源资源结构性短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迫切需要。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这就需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而,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不可避免地继续增长。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政府在2009年主动做出国际承诺,即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因此,研究影响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很有必要。

根据最新的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显示1),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21.77亿t油当量,比2008年增加了8.7%,占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9.5%,几乎与美国的消费量持平;另一方面,按照BP公司估算的碳排放水平,中国2009年碳排放75.18亿tCO2,比2008年增加9.1%,占全球碳排放24.2%,虽

收稿日期:2011-01-20;修订日期:2011-02-15

然碳排放的数据统计存在不确定性,但中国是世界

碳排放大国不容置疑。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做过一些研究,但大部分研究缺乏对方法的系统分析,属于“拿来主义”,因为每种分解分析方法都有适用范围;其次,缺少对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引起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变化的系统分析。本文就是基于这两个目的,在系统分析各种分解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可利用的统计数据,应用碳排放指数分解的完全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LMDI),得到截至2007年引起中国碳排放改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并对这种碳排放变化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基于分解结果,提出了中国走低碳发展战略的几点对策建议。

2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

在提出碳排放因素分解方法前,首先根据著名的Kaya恒等式建立碳排放量关系式,设C为全国总碳排放量,Ci为部门i的碳排放量,则有:

VEC

C=∑Ci=∑G×i×i×i

ii

ii

=∑G×Si×Ii×Fi

i

(1)

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080915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与模拟实验室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蒋金荷,女,浙江台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影响模型研制。E-mail:[email protected]

1)数据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10,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http://www.resci.cn

资源科学

或者对公式(1)两边同时除以人口总量,即可得到人均碳排放量U分解公式:U==∑×Si×Ii×Fi

∑=i

Y×Si×Ii×Fi

(2)

i

式中G为经济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Ei为第i部门的能源消费量;Vi第i部门的产出,用部门i的增加值表示;Si第i部门的产出份额(=Vi/G);Ii第i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Ei/V)i,即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费量;COFi为第i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即单位产出的2见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排放量;P为全国人口总量,经济结构、Y为人均能源使用效率、

GDP。可能源结构等因素有关。

碳排放因素分解方法就是利用指数分解方法研究引起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如经济结构的改变、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改变对于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即贡献率的大小。在方法论上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法与能源消费(或者能源强度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是一致的,对于能源消费(或能源强度)的指数分解方法,在文献[1]中已有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于碳排放量,采用基于加法分解原理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即LMDI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Model)分解法,加法分解是对报告期与基期碳排放的差进行分解,是分解碳排放量在一个时期内的绝对数变化,这是一种完全分解方法。根据碳排放量的Kaya分解公式1)、公式(2),将碳排放水平的改变分解为4种效应,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碳强度效应:

(1)如果经济规模或者经济产出效应是影响碳排放水平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引起碳排放量增大的主因是由于经济的增长,那么碳排放将随GDP增加而线性增长。

(2)结构效应表示了碳排放的增长取决于经济结构的改变,如果经济结构中有更多的行业属于低碳排放的“清洁部门”,那么碳排放量将会降低。

(3)能源强度效应表示碳排放的变化取决于能源强度的改变,通过引进节能技术等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就相应地减少,从而减少了碳排放。

(4)碳强度效应显示碳排放的改变取决于碳强度的改变,碳强度是指单位能源在使用过程中所产http://www.resci.net

第33卷第4期

生的碳排放量,碳强度取决于能源结构,在能源消费中采用更加清洁的燃料可以降低碳强度。显然,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属于技术效应,表示技术变化对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

根据前面的定义,以及Divisia指数分解法的原

理[2,3]

,可以得到碳排放变化量ΔC加法形式的LMDI

分解公式:

ΔC=CT-C0=ΔCout+ΔCstr+ΔCEint+ΔCCint(3)

其中:ΔCout=∑L(CiT,Ci0)ln(G

i

T0

ΔCstr=∑L(CiT,Ci0)ln(

Si

iT

)i0ΔCEint=∑L(CiT,Ci0)ln(

Ii

iT

)i0ΔCCint=∑L(CiT,Ci0)ln(

Fi

iT

)i0

对于a>0,b>0,对数平均数L(a,b)定义为:L(a,b)=ìïía≠bï

îa

a=b式中CT、CΔCΔC0分别表示第T期和基期的碳排放量;

out、str、ΔCEint、ΔCCint分别表示经济规模效应、经济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碳强度)效应。对于人均碳排放量U的指数分解公式,只需将

以上各式中的碳排放量替换为人均排放量即可。本文仅给出碳排放量的LMDI分解结果,同时也间接验证了LMDI指数分分解方法是一种完全分解分析方法,即分解的残差项值为零。

3碳排放量测算及结果

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碳排放量的测算比较复杂。由于没有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一般只能基于已有的其他统计量,初略估算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全球因化石能源燃烧所导致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tCO从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64亿t碳(即235亿2642),增加到2000至2005年间的年均72化石燃料产生的亿tCO2)。因此,CO2发展低碳经济、限制能源系统亿t碳(或放的首要目标。由于组成一次能源的各种化石燃

排放成为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料的碳排放系数不同,即单位燃料所产生的CO2放量不同。故有:排能耗碳排放因子CO2排放量)

=Σ(每种能源消费量x分品种单位

(4)

((

蒋金荷: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1年4月

在排放量估算中,有两个指标可以度量:CO2放量与碳排放量,排放量的转换系数为两者的结果相差很大。碳排放量排

到CO2放相当于44/12(约等于3.6744/12)的CO,即单位质量碳排2种能源的单位能耗碳排放因子,不同使用者采用的排放。对于每

估计值是有差别的(表1)。通过查阅有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的相关文献,本报告取平均值确定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见表1)。3.1全国碳排放量估算

根据公式(4)基于1990年-200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就可估算出该时段全国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一般来说,类似方法估算的碳排放量都低于国际上一些机构公布的数据,这是由于计算使用了不同碳排放系数,另外本研究没有考虑水泥使用过程中产生的CO3.2地区碳排放量估算

2排放量。在具体估算每个省市的碳排放总量时,由于每个省市对能源消费统计指标的差异,尤其多个省市缺乏2000年以后能源消费分品种的结构数据。本报告利用各年份分地区煤炭、4种油品(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的消费量进行估算,但这些能源指标都是实物量,需要这些能源换算标准煤的折算系数(表2),再根据以下公式估算:

T6

j=∑Eji×fi×ci(i=1,2,…,6)

(5)

i=1式中Tj为第j省市的碳排放总量;i表示化石燃料种类,分别为煤炭、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天然气;Eji表示第j省市在某个时期对第i种能源的消费数量;fi为第i种能源标准煤折算系数;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3.3行业碳排放量估算

在估算分行业碳排放量时,行业的能源消费数据只有分品种的消费量,考虑到行业间生产的差异性,如果利用煤炭、原油、天然气作为三类分品种能源消费品,导致估算出来的碳排放量结果的不合理性。最明显的是交通运输业,该行业的主要消费品是汽油、柴油等油品,而原油消耗量是很少的,所以得到的碳排放量也很低,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另一个特殊行业是石油加工业,直接将原油作为其原材料投入的一部分,因而在估算碳排放量时,会明显偏高。所以我们在估算行业排放量时,也利用估算公式(5)。

表1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Table1Carbonemissioncoefficientofenergy(tC/tce)

数据来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国家发改委能源所0.75600.5860Zhang,0.74760.58250.44900平均值

Zhongx0.65100.54300.443500.40400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5]。

表2各种能源标准煤折算系数

Table2Convertedcoefficientofenergybystandardcoal

平均低位发热量

折标准煤系数(kJ/kg)

(kg标准煤/kg)

煤炭汽油煤油4430701.4714柴油1.4714燃料油430701.4571天然气

4265218161.4286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标准(GB2589-81)规定。

3.4中国碳排放特征分析

根据各年的能源消费量以及分品种消费量,本文对全国、各地区以及主要行业的碳排放量利用公式(4)、公式(5)和表1,表2进行了估算,分析这些排放量不难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1990年-2008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呈增长趋势,万元产值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4.7%,经济发展属于“高碳排放”期。1990年-2008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碳排量估算结果如表3。2008年一次能源中因化石能源使用所产生的CO2亿t,为1990年的2.73倍,年均增长排放量达到5.7%,占世界总63.6排放量的比重近620%左右,尤其费、年间,碳排放水平的关系见图年均增长率达到10.9%2002年-2008年的1。经济发展与能源消,可见,1990年-2008年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水平相应地随着增加,能源的消费弹性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55、0.52,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1%,需要消费能源0.57%,CO2后随着经济以年均12.7%排放增长的速度增长,0.52%。但能源消费、2002年以碳排放增长也更加快速,2008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比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制约的瓶颈效应更加明显。2002年增加了90%。这种发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也随着

http://www.resci.cn

资源科学

表31990年-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关系

第33卷第4期

率达4.72%。因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与落实以及技术的发展,未来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减少趋势是可以期待的,但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低碳排放”。

(2)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5%,处于主导地位,工业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呈递减趋势,而交通运输业则略缓慢上升。2007年中国因化石能源使用引起的碳排放达到60.23亿tCO2,其中排放最大的行业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分别占总排占1.7%(表4)。1995年-2007放量的85%和6.1%,农业排放

碳排放强度

3.992.872.722.562.492.642.782.792.742.522.27

Table3Economicgrowth,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forChinain1990-2008年份[***********][***********]20072008

年均变化率(%)

能源消费(亿tce)13.1213.3813.8614.3215.1817.5020.3222.4724.6326.5628.50碳排放(亿tCO30.6030.7231.5432.1434.1039.8346.1151.1055.9960.2763.60人均碳排放(tCO2.532.442.492.522.653.083.553.914.264.564.79能源强度1.711.251.191.141.111.161.221.231.201.111.02

(tce/万元)(tCO(亿元)[***********][***********][***********][1**********]

注:GDP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推算。

年工业碳排放量由25.1亿tCO2增加到51.2亿tCO2,增加了1.0倍,占全国碳排放比例逐渐升高,从81%增加到85%。从碳排放强度分析,工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远远高于农业和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工业都属于“高碳排放”行业。1995年-2007年除了交通运输业外,其余五大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最大的是工业和商业服务

数据来源:同表3

图11990年-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关系

Fig.1Economicgrowth,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

emissionforchinain

1990-2008

业,分别降低了43.2%、45.8%,交通运输业则增加了9%;农业的碳排放强度处于平稳态势。

从工业行业内部看(图2),2007年六大主要碳

排放工业,包括电力工业、石油加工、冶金工业、建材工业、化学工业和煤炭采掘业的碳排放总量

增大,从1990年的2.04tCO2/人增加到2008年的

4.79tCO2/人,年均增长率达到4.86%。2008年世界

平均碳排放水平为4.73tCO2/人,即中国目前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在碳排放的倒U现出“高碳排放”特征。

2006年排放强度为22.55t/万美元,比世界平均水平而产生的CO2排放量来估计“碳排放强度”,按2005年不变价格,“碳排放强度”由1990年的5.42tCO2/万元GDP下降到2008年的2.27tCO2/万元GDP,即18http://www.resci.net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碳排放强度明显偏高,型曲线中处于“上升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呈

高出2.93倍。若仅以能源消费中化石燃料的使用

数据来源:同表3

图21990年-2007年主要工业部门碳排放比例变化

Fig.2TheproportionchangeofCO2formain

industriesin

1990-2007

年期间万元GDP碳排放强度降低了58%,年均下降

2011年4月

蒋金荷: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表41995年-2007年六大产业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比例、碳排放强度

Table4CO2,Proportion,andcarbonintensityforsixsectorsin1995-2007年份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碳排放量(亿tCO2第二产业

0.69

0.74

0.78

0.80

0.99

1.03

1.07

1.05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4碳排放分解结果及分析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公式(3),考虑到数据的可利用性,基于五大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本文得到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量变化的

25.2225.072.141.080.292.2481.881.36.923.500.930.457.228.310.732.4726.1825.842.781.800.322.3382.881.88.815.701.000.404.585.170.602.5727.4827.263.021.980.332.3682.782.09.095.941.000.394.164.680.532.4233.9033.433.302.250.371.9984.583.48.225.600.920.404.424.980.542.6139.0638.533.862.650.422.1684.883.68.385.750.900.384.575.120.572.7043.2942.744.172.960.452.0285.284.28.205.830.880.454.565.120.562.7247.8847.304.563.310.481.9185.784.78.175.940.850.444.475.020.542.7351.8351.194.933.690.521.7486.085.08.196.120.860.444.214.720.512.69LMDI分解结果(表5,表6,图3)。1995年-2007年中国因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增加了29.75亿活动或者经济规模扩大解释,占tCO2,其中45.14亿tCO2可以由经济61%;其次是能源强度的下降有利于贡献了30%。而因经济结构改变引起碳排放量增加了6.12亿tCO2,贡献率为8%,能源结构(或者碳强度)的改变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仅仅碳排放量的减少,达到21.82亿tCO2,

占全国碳排放量比例(%)

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tCO2/万元)

第二产业

0.42亿t,占0.6%。可见,能源效率提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能源结构的

高引起的碳排放量减少却由于经济改变抵消了,导致总的碳排放量增加,并且主要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

数据来源:同表3。

35.65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9.2%,占工业部门的78.3%(图2),是碳排放最多的六大行业,根据进阶段,可以预见这种趋势还需维持一段时期。目前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内的这六大部门,经济发展仍然属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当前还处于工业化加速推

但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0年的“九五”时期,能源强度

表61995年-2007年同比上一年碳排放

变化量的LMDI分解结果

Table6LMDIDecompositionofCO2change

inChinain1995-2007

年份

经济规模

[***********][***********]20062.422.011.952.272.342.633.323.924.425.65产业结构0.490.260.240.360.120.200.660.560.550.41能源强度-2.80-3.41-2.24-1.75-1.55-1.051.232.11

碳强度-0.41-0.070.591.980.781.30

实际变化-0.30-1.210.542.862.556.515.924.575.03(亿tCO2分解结果-0.30-1.210.542.862.556.515.924.575.03表51995年-2007年中国CO2排放变化LMDI分解结果

Table5LMDIDecompositionofCO2change

inChinain1995-2007

(亿tCO2,%)

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碳强度实际变化分解值

-21.8229.750.426.12

8.300.60

2.040.611.67-46.902.30-7.50

2.810.1526.320.78

10.700.603.00

-1.69-0.79-0.79

-29.70-12.76

---0.18-1.28-0.67-0.220.25

数据来源:模型计算结果。数据来源:同表5

http://www.resci.cn

资源科学

的下降引起碳排放量降低超过了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碳排放量的增加,而经济结构的改变与能源结构的改变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影响很小,故2000年中国碳排放量与1995年的水平基本持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6.32大引起的,亿最近几年tCO2002年-2007年碳排放量增加了211%,几乎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的,85.8%都是由于经济发展规模扩能源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导致了对碳排放量的改变几乎没有影响,这是需要政策制定者引起特别关注的地方。这也从图3和表6给出的结论可以得出,也就是说最近几年能源强度的下降或者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非常有限。

下面从4种影响因素在同一时期的变化特点,分析造成碳排放这种变化特征的原因。

9.6%(1)1995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图1),人均年-2007GDP达到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也是8.83%1978,属于世界上几个年以来我国经济处于最快发展的时期之一。尤其2002年-2007年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11%年均增速高达12.6%,这就导致了同期CO2排放的年均增速也高达发现,碳排放量的增加大部分是可以由经济发展因。从每年碳排放变化的分解结果(表6)也可素解释的。

(2)从产业结构分析,1995年-2007年产业结构变化最明显的是农业,从18.8%下降到9.8%,下降了79个百分点(图4)。工业所占的结构比例增加了是很明显,个百分点,略微增加。可见经济处于工业化快速发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的比例变化不展时期,并且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这种发展态势还要持续一段时期。但从表4不难发现,2007年农业、1995商业服务业的碳排放占整个碳排放的比例均比了。因而可以这样认为,年减少了,而工业、按照现有的工业、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增加交通运输业发展模式,如果两者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增加只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加。

(3)从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析,假定2000年万元增加值能源消耗量为1(图5),1995年-2007年四大部门的能源强度指数变化最明显的是2004工业年-2007年部、门,1995年-2002年几乎直线下降,但年能源强度的变化出现波动,2005年出现波动,随后下降而其他几个,即2002部门的能源强度相对较低,1995年-2002年能源强度的改变对碳排放改变的贡一直处于波动状态。故http://www.resci.net

第33卷第4期

献率较高,而2003年以来影响减弱。

从不同时期各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变化分析(表7),总体上,能源强度的下降,即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除了建筑业,其他部门的单位增加值能耗都是降低的,但2002年-2007年工业、交通运输业略微增加。从单位增加值能耗的下降幅度而言,其对碳排放量的减少不足以因产

数据来源:同表5

图31995年-2007年各时期碳排放变化量

的4种效应的贡献率

Fig.3FoureffectscontributortoCO2changein

1995-2007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整理;增加值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

图41995年-2007年四大部门产业结构变化

Fig.4Industrystructurechangeoffoursectorsin1995-2007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整理;增加值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

图51995年-2007年四大部门万元增加值能耗

指数变化(2000年指数为1)

Fig.5value-addedEnergyconsumptionin1995-2007index(Index=1changeinper2000

unit)

蒋金荷: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1年4月

表71995年-2007年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单位

增加值能耗变化的百分比

Table7EnergyConsumptionPercentChangeper

UnitValue-Addedin1995-2007

(%)时期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商业服

总体

输业

务业1995-2000-7.3-38.920.0

-6.0-10.7-29.4业发展引起的碳排放量增加,因为2007年所有部门的碳排放量比2002年都是增加的。

(4)分析一次能源消费的碳强度即消耗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变化(图6),总体上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因子最高,即消耗单位能源所排放的碳最高,亦即能源消费构成中化石能源比例过高,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因子最小,并从1995年-2007年期间工业、运输业的碳排放因子变化不大,即能源消费结构基本不变,这从表8列出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也可得到验证,可再生能源比例增加不到3个百分点。所以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的改变影响较少。

另一方面,不同部门的碳排放因子差别还是比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图61995年-2007年各部门碳排放因子的变化

Fig.6Carbonemissionfactorchangein1995-2007

表81995年-2007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Table8Energyconsumptionstructure

changein1995-2007

(%)

年份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

2000200267.823.266.323.42.46.72.67.7数据来源:

历年统计年鉴。

较大的,工业、交通运输业都属于“碳排放密集型”

产业,要降低碳排放量,不外乎两种方法,改变这些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产业的“清洁度”,其次是改善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部门的碳排放因子是增大的,估计是由于最近几年来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消耗的能源也更多。

5结论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碳排放统计量,我们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的测算方法,并估计了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序列数据。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

碳排放的指数分解结果表明,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其次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或者是碳强度的改变,而能源强度下降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减少,但最近几年的碳排放量的增加明显是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而且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的改变、能源强度的增加都对碳排放量起到了正向作用,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结构中行业比例越来越大,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比例过低,这需要引起国家对这几年的产业政策、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等方面引起反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蒋金荷分析[A].,徐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与模拟重点研究室.能源强度分解方法综合评价和中国能源的实证

.经济

政策与模拟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B.W.Ang,andZhang,F.[3]1998,environmentalQ.,B.W.23Ang.(6):The489-495.

indicatorsChoi,K.throughH..Factorizingdecomposition[J].changesinEnergyenergy

,practicalguide[J].EnergyLMDIPolicyapproach,2005,todecomposition33(7):867-871.

analysis:a[4]徐国泉析:1995-2004[J].,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

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5]Zhang158-161.

ImplicationsZhongxiang.TheEconomicsofEnergyPolicyinChina:

EdwardElgarforPublishingGlobalLimited,Climatel998.

Change[M].Cheltenham,UK:http://www.resci.cn

“高碳排放”

资源科学

第33卷第4期

AnEvaluationandDecompositionAnalysis

ofCarbonEmissionsinChina

(InstituteofQuantitativeandTechnicalEconomics,CASS,Beijing100732,China)

JIANGJinhe

Abstract:Evaluationofcarbonemissionsisessentialtostudyingcarbonrelatedissues.ThispaperprovidesanevaluationmethodofCO2emissionsatdifferentlevelsintermsofdifferentpropertiesofenergyconsumptionandavailablestatisticaldataatnational,regional,andindustriallevels.ACO2emissionseriesatthethreelevelswasobtained.Itisconcludedthat:1)thecurrenteconomicdevelopmentpertainstohigh-carboneconomyduetotheeconomicstructureandeconomicdevelopmentpattern;2)theproportionofCO2ofthewholeindustryaccountedfor85%ofthetotalCO2emissioninChina.Ingeneral,thecarbonintensityinindustriesdecreased,butslowlyincreasedinthetransportationsector.The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Model(LMDI),whichisthecompletedecompositionofcarbonemissionswiththedecompositionresidualitemofzero,wasusedtoperformquantitativeanalysisofchangesinCO2emissionsandpercentagesofcontributorsforChinaduringtheperiod1995-2007.FoureffectsresultedinchangesinCO2emissions,includingeconomicscale,industrialstructure,energyintensityorenergyefficiency,andcarbonintensity.TheresultsofcarbondecompositionshowthatcontributorsofthefoureffectstochangesinCO2emissionsweredifferent.Forexample,themostsignificantfactorcontributingtoincreasesinCO2emissionsduringthestudyperiodwasduetoeconomicdevelopment,followedbythechangein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energystructureorcarbonintensity.Thedecreaseinenergyintensitywouldleadtocarbonemissionreductions,buttheincreaseinCO2emissionsduringthedecadewasdefinitelycausedbyeconomicgrowth,andthechangeineconomicstructureandenergystructure.Improvementinenergyintensityhasapositiveeffectoncarbonemissions.Resultsalsoshowthatthefoureffectswerenotthesamefordifferentperiodsoftime.TheenergyintensitydecreaseandeconomicdevelopmentwerethemajorreasonsforincreasesinCO2emissionsduringtheperiod1995-2000.However,theeconomicdevelopmentcouldtakeupaslargeas85.8%ofallincreasesinCO2emissionsduringtheperiod2002-2007.Asfortheexplanationofthefoureffects,theproportionofthehigh-carbonemissionindustrybecameincreasinglysignificantduringrecentyears,e.g.,theproportionofindustryandtransportationsectorsincreasedandCO2emissionsofthetwosectorsalsoincreasedintermsofthecurrentdevelopmentpattern.Theratioofcleanenergytoenergyconsumptionwasrathersmall,e.g.,theproportionofrenewableenergytoprimaryenergyconsumptionwaslessthan9%in2007.Theseconclusionswouldbehelpfulforformulatingeconomicpoliciestoaddressenergydevelopmentmeasurementinthefuture.

Keywords:Carbonemissions;Decompositionanalysis;LMDI;Energyefficiency;economicgrowth;Carbonintensity;China

http://www.resci.net

ResourcesScience

第33卷第4期2011年4月

2011,33(4):597-604

Vol.33,No.4Apr.,

2011

文章编号:1007-7588(2011)04-0597-08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蒋金荷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要: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

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影响因素包括4种,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分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结果也提醒国家需要对这一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能源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

关键词:碳排放量;分解分析;Divisia指数法;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中国

1概述

研究中国碳排放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分解分析既是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降低碳排放的战略需要,也是解决国内能源资源结构性短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迫切需要。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这就需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而,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不可避免地继续增长。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政府在2009年主动做出国际承诺,即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因此,研究影响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很有必要。

根据最新的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显示1),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21.77亿t油当量,比2008年增加了8.7%,占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9.5%,几乎与美国的消费量持平;另一方面,按照BP公司估算的碳排放水平,中国2009年碳排放75.18亿tCO2,比2008年增加9.1%,占全球碳排放24.2%,虽

收稿日期:2011-01-20;修订日期:2011-02-15

然碳排放的数据统计存在不确定性,但中国是世界

碳排放大国不容置疑。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做过一些研究,但大部分研究缺乏对方法的系统分析,属于“拿来主义”,因为每种分解分析方法都有适用范围;其次,缺少对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引起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变化的系统分析。本文就是基于这两个目的,在系统分析各种分解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可利用的统计数据,应用碳排放指数分解的完全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LMDI),得到截至2007年引起中国碳排放改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并对这种碳排放变化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基于分解结果,提出了中国走低碳发展战略的几点对策建议。

2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

在提出碳排放因素分解方法前,首先根据著名的Kaya恒等式建立碳排放量关系式,设C为全国总碳排放量,Ci为部门i的碳排放量,则有:

VEC

C=∑Ci=∑G×i×i×i

ii

ii

=∑G×Si×Ii×Fi

i

(1)

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080915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与模拟实验室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蒋金荷,女,浙江台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影响模型研制。E-mail:[email protected]

1)数据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10,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http://www.resci.cn

资源科学

或者对公式(1)两边同时除以人口总量,即可得到人均碳排放量U分解公式:U==∑×Si×Ii×Fi

∑=i

Y×Si×Ii×Fi

(2)

i

式中G为经济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Ei为第i部门的能源消费量;Vi第i部门的产出,用部门i的增加值表示;Si第i部门的产出份额(=Vi/G);Ii第i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Ei/V)i,即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费量;COFi为第i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即单位产出的2见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排放量;P为全国人口总量,经济结构、Y为人均能源使用效率、

GDP。可能源结构等因素有关。

碳排放因素分解方法就是利用指数分解方法研究引起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如经济结构的改变、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改变对于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即贡献率的大小。在方法论上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法与能源消费(或者能源强度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是一致的,对于能源消费(或能源强度)的指数分解方法,在文献[1]中已有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于碳排放量,采用基于加法分解原理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即LMDI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Model)分解法,加法分解是对报告期与基期碳排放的差进行分解,是分解碳排放量在一个时期内的绝对数变化,这是一种完全分解方法。根据碳排放量的Kaya分解公式1)、公式(2),将碳排放水平的改变分解为4种效应,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碳强度效应:

(1)如果经济规模或者经济产出效应是影响碳排放水平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引起碳排放量增大的主因是由于经济的增长,那么碳排放将随GDP增加而线性增长。

(2)结构效应表示了碳排放的增长取决于经济结构的改变,如果经济结构中有更多的行业属于低碳排放的“清洁部门”,那么碳排放量将会降低。

(3)能源强度效应表示碳排放的变化取决于能源强度的改变,通过引进节能技术等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就相应地减少,从而减少了碳排放。

(4)碳强度效应显示碳排放的改变取决于碳强度的改变,碳强度是指单位能源在使用过程中所产http://www.resci.net

第33卷第4期

生的碳排放量,碳强度取决于能源结构,在能源消费中采用更加清洁的燃料可以降低碳强度。显然,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属于技术效应,表示技术变化对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

根据前面的定义,以及Divisia指数分解法的原

理[2,3]

,可以得到碳排放变化量ΔC加法形式的LMDI

分解公式:

ΔC=CT-C0=ΔCout+ΔCstr+ΔCEint+ΔCCint(3)

其中:ΔCout=∑L(CiT,Ci0)ln(G

i

T0

ΔCstr=∑L(CiT,Ci0)ln(

Si

iT

)i0ΔCEint=∑L(CiT,Ci0)ln(

Ii

iT

)i0ΔCCint=∑L(CiT,Ci0)ln(

Fi

iT

)i0

对于a>0,b>0,对数平均数L(a,b)定义为:L(a,b)=ìïía≠bï

îa

a=b式中CT、CΔCΔC0分别表示第T期和基期的碳排放量;

out、str、ΔCEint、ΔCCint分别表示经济规模效应、经济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碳强度)效应。对于人均碳排放量U的指数分解公式,只需将

以上各式中的碳排放量替换为人均排放量即可。本文仅给出碳排放量的LMDI分解结果,同时也间接验证了LMDI指数分分解方法是一种完全分解分析方法,即分解的残差项值为零。

3碳排放量测算及结果

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碳排放量的测算比较复杂。由于没有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一般只能基于已有的其他统计量,初略估算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全球因化石能源燃烧所导致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tCO从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64亿t碳(即235亿2642),增加到2000至2005年间的年均72化石燃料产生的亿tCO2)。因此,CO2发展低碳经济、限制能源系统亿t碳(或放的首要目标。由于组成一次能源的各种化石燃

排放成为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料的碳排放系数不同,即单位燃料所产生的CO2放量不同。故有:排能耗碳排放因子CO2排放量)

=Σ(每种能源消费量x分品种单位

(4)

((

蒋金荷: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1年4月

在排放量估算中,有两个指标可以度量:CO2放量与碳排放量,排放量的转换系数为两者的结果相差很大。碳排放量排

到CO2放相当于44/12(约等于3.6744/12)的CO,即单位质量碳排2种能源的单位能耗碳排放因子,不同使用者采用的排放。对于每

估计值是有差别的(表1)。通过查阅有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的相关文献,本报告取平均值确定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见表1)。3.1全国碳排放量估算

根据公式(4)基于1990年-200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就可估算出该时段全国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一般来说,类似方法估算的碳排放量都低于国际上一些机构公布的数据,这是由于计算使用了不同碳排放系数,另外本研究没有考虑水泥使用过程中产生的CO3.2地区碳排放量估算

2排放量。在具体估算每个省市的碳排放总量时,由于每个省市对能源消费统计指标的差异,尤其多个省市缺乏2000年以后能源消费分品种的结构数据。本报告利用各年份分地区煤炭、4种油品(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的消费量进行估算,但这些能源指标都是实物量,需要这些能源换算标准煤的折算系数(表2),再根据以下公式估算:

T6

j=∑Eji×fi×ci(i=1,2,…,6)

(5)

i=1式中Tj为第j省市的碳排放总量;i表示化石燃料种类,分别为煤炭、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天然气;Eji表示第j省市在某个时期对第i种能源的消费数量;fi为第i种能源标准煤折算系数;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3.3行业碳排放量估算

在估算分行业碳排放量时,行业的能源消费数据只有分品种的消费量,考虑到行业间生产的差异性,如果利用煤炭、原油、天然气作为三类分品种能源消费品,导致估算出来的碳排放量结果的不合理性。最明显的是交通运输业,该行业的主要消费品是汽油、柴油等油品,而原油消耗量是很少的,所以得到的碳排放量也很低,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另一个特殊行业是石油加工业,直接将原油作为其原材料投入的一部分,因而在估算碳排放量时,会明显偏高。所以我们在估算行业排放量时,也利用估算公式(5)。

表1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Table1Carbonemissioncoefficientofenergy(tC/tce)

数据来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国家发改委能源所0.75600.5860Zhang,0.74760.58250.44900平均值

Zhongx0.65100.54300.443500.40400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5]。

表2各种能源标准煤折算系数

Table2Convertedcoefficientofenergybystandardcoal

平均低位发热量

折标准煤系数(kJ/kg)

(kg标准煤/kg)

煤炭汽油煤油4430701.4714柴油1.4714燃料油430701.4571天然气

4265218161.4286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标准(GB2589-81)规定。

3.4中国碳排放特征分析

根据各年的能源消费量以及分品种消费量,本文对全国、各地区以及主要行业的碳排放量利用公式(4)、公式(5)和表1,表2进行了估算,分析这些排放量不难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1990年-2008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呈增长趋势,万元产值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4.7%,经济发展属于“高碳排放”期。1990年-2008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碳排量估算结果如表3。2008年一次能源中因化石能源使用所产生的CO2亿t,为1990年的2.73倍,年均增长排放量达到5.7%,占世界总63.6排放量的比重近620%左右,尤其费、年间,碳排放水平的关系见图年均增长率达到10.9%2002年-2008年的1。经济发展与能源消,可见,1990年-2008年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水平相应地随着增加,能源的消费弹性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55、0.52,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1%,需要消费能源0.57%,CO2后随着经济以年均12.7%排放增长的速度增长,0.52%。但能源消费、2002年以碳排放增长也更加快速,2008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比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制约的瓶颈效应更加明显。2002年增加了90%。这种发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也随着

http://www.resci.cn

资源科学

表31990年-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关系

第33卷第4期

率达4.72%。因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与落实以及技术的发展,未来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减少趋势是可以期待的,但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低碳排放”。

(2)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5%,处于主导地位,工业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呈递减趋势,而交通运输业则略缓慢上升。2007年中国因化石能源使用引起的碳排放达到60.23亿tCO2,其中排放最大的行业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分别占总排占1.7%(表4)。1995年-2007放量的85%和6.1%,农业排放

碳排放强度

3.992.872.722.562.492.642.782.792.742.522.27

Table3Economicgrowth,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forChinain1990-2008年份[***********][***********]20072008

年均变化率(%)

能源消费(亿tce)13.1213.3813.8614.3215.1817.5020.3222.4724.6326.5628.50碳排放(亿tCO30.6030.7231.5432.1434.1039.8346.1151.1055.9960.2763.60人均碳排放(tCO2.532.442.492.522.653.083.553.914.264.564.79能源强度1.711.251.191.141.111.161.221.231.201.111.02

(tce/万元)(tCO(亿元)[***********][***********][***********][1**********]

注:GDP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推算。

年工业碳排放量由25.1亿tCO2增加到51.2亿tCO2,增加了1.0倍,占全国碳排放比例逐渐升高,从81%增加到85%。从碳排放强度分析,工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远远高于农业和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工业都属于“高碳排放”行业。1995年-2007年除了交通运输业外,其余五大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最大的是工业和商业服务

数据来源:同表3

图11990年-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关系

Fig.1Economicgrowth,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

emissionforchinain

1990-2008

业,分别降低了43.2%、45.8%,交通运输业则增加了9%;农业的碳排放强度处于平稳态势。

从工业行业内部看(图2),2007年六大主要碳

排放工业,包括电力工业、石油加工、冶金工业、建材工业、化学工业和煤炭采掘业的碳排放总量

增大,从1990年的2.04tCO2/人增加到2008年的

4.79tCO2/人,年均增长率达到4.86%。2008年世界

平均碳排放水平为4.73tCO2/人,即中国目前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在碳排放的倒U现出“高碳排放”特征。

2006年排放强度为22.55t/万美元,比世界平均水平而产生的CO2排放量来估计“碳排放强度”,按2005年不变价格,“碳排放强度”由1990年的5.42tCO2/万元GDP下降到2008年的2.27tCO2/万元GDP,即18http://www.resci.net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碳排放强度明显偏高,型曲线中处于“上升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呈

高出2.93倍。若仅以能源消费中化石燃料的使用

数据来源:同表3

图21990年-2007年主要工业部门碳排放比例变化

Fig.2TheproportionchangeofCO2formain

industriesin

1990-2007

年期间万元GDP碳排放强度降低了58%,年均下降

2011年4月

蒋金荷: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表41995年-2007年六大产业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比例、碳排放强度

Table4CO2,Proportion,andcarbonintensityforsixsectorsin1995-2007年份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碳排放量(亿tCO2第二产业

0.69

0.74

0.78

0.80

0.99

1.03

1.07

1.05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4碳排放分解结果及分析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公式(3),考虑到数据的可利用性,基于五大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本文得到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量变化的

25.2225.072.141.080.292.2481.881.36.923.500.930.457.228.310.732.4726.1825.842.781.800.322.3382.881.88.815.701.000.404.585.170.602.5727.4827.263.021.980.332.3682.782.09.095.941.000.394.164.680.532.4233.9033.433.302.250.371.9984.583.48.225.600.920.404.424.980.542.6139.0638.533.862.650.422.1684.883.68.385.750.900.384.575.120.572.7043.2942.744.172.960.452.0285.284.28.205.830.880.454.565.120.562.7247.8847.304.563.310.481.9185.784.78.175.940.850.444.475.020.542.7351.8351.194.933.690.521.7486.085.08.196.120.860.444.214.720.512.69LMDI分解结果(表5,表6,图3)。1995年-2007年中国因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增加了29.75亿活动或者经济规模扩大解释,占tCO2,其中45.14亿tCO2可以由经济61%;其次是能源强度的下降有利于贡献了30%。而因经济结构改变引起碳排放量增加了6.12亿tCO2,贡献率为8%,能源结构(或者碳强度)的改变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仅仅碳排放量的减少,达到21.82亿tCO2,

占全国碳排放量比例(%)

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tCO2/万元)

第二产业

0.42亿t,占0.6%。可见,能源效率提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能源结构的

高引起的碳排放量减少却由于经济改变抵消了,导致总的碳排放量增加,并且主要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

数据来源:同表3。

35.65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9.2%,占工业部门的78.3%(图2),是碳排放最多的六大行业,根据进阶段,可以预见这种趋势还需维持一段时期。目前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内的这六大部门,经济发展仍然属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当前还处于工业化加速推

但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0年的“九五”时期,能源强度

表61995年-2007年同比上一年碳排放

变化量的LMDI分解结果

Table6LMDIDecompositionofCO2change

inChinain1995-2007

年份

经济规模

[***********][***********]20062.422.011.952.272.342.633.323.924.425.65产业结构0.490.260.240.360.120.200.660.560.550.41能源强度-2.80-3.41-2.24-1.75-1.55-1.051.232.11

碳强度-0.41-0.070.591.980.781.30

实际变化-0.30-1.210.542.862.556.515.924.575.03(亿tCO2分解结果-0.30-1.210.542.862.556.515.924.575.03表51995年-2007年中国CO2排放变化LMDI分解结果

Table5LMDIDecompositionofCO2change

inChinain1995-2007

(亿tCO2,%)

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碳强度实际变化分解值

-21.8229.750.426.12

8.300.60

2.040.611.67-46.902.30-7.50

2.810.1526.320.78

10.700.603.00

-1.69-0.79-0.79

-29.70-12.76

---0.18-1.28-0.67-0.220.25

数据来源:模型计算结果。数据来源:同表5

http://www.resci.cn

资源科学

的下降引起碳排放量降低超过了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碳排放量的增加,而经济结构的改变与能源结构的改变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影响很小,故2000年中国碳排放量与1995年的水平基本持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6.32大引起的,亿最近几年tCO2002年-2007年碳排放量增加了211%,几乎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的,85.8%都是由于经济发展规模扩能源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导致了对碳排放量的改变几乎没有影响,这是需要政策制定者引起特别关注的地方。这也从图3和表6给出的结论可以得出,也就是说最近几年能源强度的下降或者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非常有限。

下面从4种影响因素在同一时期的变化特点,分析造成碳排放这种变化特征的原因。

9.6%(1)1995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图1),人均年-2007GDP达到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也是8.83%1978,属于世界上几个年以来我国经济处于最快发展的时期之一。尤其2002年-2007年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11%年均增速高达12.6%,这就导致了同期CO2排放的年均增速也高达发现,碳排放量的增加大部分是可以由经济发展因。从每年碳排放变化的分解结果(表6)也可素解释的。

(2)从产业结构分析,1995年-2007年产业结构变化最明显的是农业,从18.8%下降到9.8%,下降了79个百分点(图4)。工业所占的结构比例增加了是很明显,个百分点,略微增加。可见经济处于工业化快速发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的比例变化不展时期,并且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这种发展态势还要持续一段时期。但从表4不难发现,2007年农业、1995商业服务业的碳排放占整个碳排放的比例均比了。因而可以这样认为,年减少了,而工业、按照现有的工业、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增加交通运输业发展模式,如果两者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增加只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加。

(3)从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析,假定2000年万元增加值能源消耗量为1(图5),1995年-2007年四大部门的能源强度指数变化最明显的是2004工业年-2007年部、门,1995年-2002年几乎直线下降,但年能源强度的变化出现波动,2005年出现波动,随后下降而其他几个,即2002部门的能源强度相对较低,1995年-2002年能源强度的改变对碳排放改变的贡一直处于波动状态。故http://www.resci.net

第33卷第4期

献率较高,而2003年以来影响减弱。

从不同时期各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变化分析(表7),总体上,能源强度的下降,即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除了建筑业,其他部门的单位增加值能耗都是降低的,但2002年-2007年工业、交通运输业略微增加。从单位增加值能耗的下降幅度而言,其对碳排放量的减少不足以因产

数据来源:同表5

图31995年-2007年各时期碳排放变化量

的4种效应的贡献率

Fig.3FoureffectscontributortoCO2changein

1995-2007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整理;增加值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

图41995年-2007年四大部门产业结构变化

Fig.4Industrystructurechangeoffoursectorsin1995-2007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整理;增加值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

图51995年-2007年四大部门万元增加值能耗

指数变化(2000年指数为1)

Fig.5value-addedEnergyconsumptionin1995-2007index(Index=1changeinper2000

unit)

蒋金荷: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1年4月

表71995年-2007年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单位

增加值能耗变化的百分比

Table7EnergyConsumptionPercentChangeper

UnitValue-Addedin1995-2007

(%)时期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商业服

总体

输业

务业1995-2000-7.3-38.920.0

-6.0-10.7-29.4业发展引起的碳排放量增加,因为2007年所有部门的碳排放量比2002年都是增加的。

(4)分析一次能源消费的碳强度即消耗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变化(图6),总体上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因子最高,即消耗单位能源所排放的碳最高,亦即能源消费构成中化石能源比例过高,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因子最小,并从1995年-2007年期间工业、运输业的碳排放因子变化不大,即能源消费结构基本不变,这从表8列出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也可得到验证,可再生能源比例增加不到3个百分点。所以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的改变影响较少。

另一方面,不同部门的碳排放因子差别还是比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图61995年-2007年各部门碳排放因子的变化

Fig.6Carbonemissionfactorchangein1995-2007

表81995年-2007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Table8Energyconsumptionstructure

changein1995-2007

(%)

年份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

2000200267.823.266.323.42.46.72.67.7数据来源:

历年统计年鉴。

较大的,工业、交通运输业都属于“碳排放密集型”

产业,要降低碳排放量,不外乎两种方法,改变这些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产业的“清洁度”,其次是改善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部门的碳排放因子是增大的,估计是由于最近几年来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消耗的能源也更多。

5结论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碳排放统计量,我们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的测算方法,并估计了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序列数据。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

碳排放的指数分解结果表明,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其次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或者是碳强度的改变,而能源强度下降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减少,但最近几年的碳排放量的增加明显是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而且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的改变、能源强度的增加都对碳排放量起到了正向作用,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结构中行业比例越来越大,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比例过低,这需要引起国家对这几年的产业政策、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等方面引起反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蒋金荷分析[A].,徐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与模拟重点研究室.能源强度分解方法综合评价和中国能源的实证

.经济

政策与模拟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B.W.Ang,andZhang,F.[3]1998,environmentalQ.,B.W.23Ang.(6):The489-495.

indicatorsChoi,K.throughH..Factorizingdecomposition[J].changesinEnergyenergy

,practicalguide[J].EnergyLMDIPolicyapproach,2005,todecomposition33(7):867-871.

analysis:a[4]徐国泉析:1995-2004[J].,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

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5]Zhang158-161.

ImplicationsZhongxiang.TheEconomicsofEnergyPolicyinChina:

EdwardElgarforPublishingGlobalLimited,Climatel998.

Change[M].Cheltenham,UK:http://www.resci.cn

“高碳排放”

资源科学

第33卷第4期

AnEvaluationandDecompositionAnalysis

ofCarbonEmissionsinChina

(InstituteofQuantitativeandTechnicalEconomics,CASS,Beijing100732,China)

JIANGJinhe

Abstract:Evaluationofcarbonemissionsisessentialtostudyingcarbonrelatedissues.ThispaperprovidesanevaluationmethodofCO2emissionsatdifferentlevelsintermsofdifferentpropertiesofenergyconsumptionandavailablestatisticaldataatnational,regional,andindustriallevels.ACO2emissionseriesatthethreelevelswasobtained.Itisconcludedthat:1)thecurrenteconomicdevelopmentpertainstohigh-carboneconomyduetotheeconomicstructureandeconomicdevelopmentpattern;2)theproportionofCO2ofthewholeindustryaccountedfor85%ofthetotalCO2emissioninChina.Ingeneral,thecarbonintensityinindustriesdecreased,butslowlyincreasedinthetransportationsector.The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Model(LMDI),whichisthecompletedecompositionofcarbonemissionswiththedecompositionresidualitemofzero,wasusedtoperformquantitativeanalysisofchangesinCO2emissionsandpercentagesofcontributorsforChinaduringtheperiod1995-2007.FoureffectsresultedinchangesinCO2emissions,includingeconomicscale,industrialstructure,energyintensityorenergyefficiency,andcarbonintensity.TheresultsofcarbondecompositionshowthatcontributorsofthefoureffectstochangesinCO2emissionsweredifferent.Forexample,themostsignificantfactorcontributingtoincreasesinCO2emissionsduringthestudyperiodwasduetoeconomicdevelopment,followedbythechangein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energystructureorcarbonintensity.Thedecreaseinenergyintensitywouldleadtocarbonemissionreductions,buttheincreaseinCO2emissionsduringthedecadewasdefinitelycausedbyeconomicgrowth,andthechangeineconomicstructureandenergystructure.Improvementinenergyintensityhasapositiveeffectoncarbonemissions.Resultsalsoshowthatthefoureffectswerenotthesamefordifferentperiodsoftime.TheenergyintensitydecreaseandeconomicdevelopmentwerethemajorreasonsforincreasesinCO2emissionsduringtheperiod1995-2000.However,theeconomicdevelopmentcouldtakeupaslargeas85.8%ofallincreasesinCO2emissionsduringtheperiod2002-2007.Asfortheexplanationofthefoureffects,theproportionofthehigh-carbonemissionindustrybecameincreasinglysignificantduringrecentyears,e.g.,theproportionofindustryandtransportationsectorsincreasedandCO2emissionsofthetwosectorsalsoincreasedintermsofthecurrentdevelopmentpattern.Theratioofcleanenergytoenergyconsumptionwasrathersmall,e.g.,theproportionofrenewableenergytoprimaryenergyconsumptionwaslessthan9%in2007.Theseconclusionswouldbehelpfulforformulatingeconomicpoliciestoaddressenergydevelopmentmeasurementinthefuture.

Keywords:Carbonemissions;Decompositionanalysis;LMDI;Energyefficiency;economicgrowth;Carbonintensity;China

http://www.resci.net


相关内容

  •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摘要: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估算了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2001-2009年制造业31个两位数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并比较了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情形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运用Tobit模型研究了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考虑环境因素 ...

  • 2016年污水源热泵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污水源热泵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发展 趋势预测报告(2016年) 报告编号:181521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 ...

  • 技术创新与工业节能减排效率
  • 技术创新与工业节能减排效率 ---基于SDF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的区域差异研究BM-D [提 要] 本文以非径向.非导向基于松弛变量的SDF模型构建工业节能减排指数BM-D评估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的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并重点分析了内生创新努力.本土创新 溢出.国外技术引进三种类型技术创新对 ...

  • 生产率增长.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分行业的经验研究
  • 2011年8月 第8期(总281期) China Industrial Econom ics Aug. ,2011 No.8 [产业经济] 生产率增长.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分行业的经验研究赵春雨, 朱承亮, 安树伟 710127)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摘要]本文使用跨产 ...

  • 2016年风力发电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 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89035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 ...

  • 中国出口贸易增加值的微观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_郑丹青
  • <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8期经贸论坛 中国出口贸易增加值 的微观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郑丹青于津平 摘要:依据投入产出表是目前研究贸易增加值的主要方法,本文则从企业生产增加值出发,寻求企业生产增加值和出口贸易增加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利用1999-2007年企业层面数据对中国出口贸易增加 ...

  • 2012煤炭的真实成本
  • 煤炭的真实成本 (草稿-非正式版) 撰稿人:清华大学 滕飞 能源是经济的血液,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量也快速增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由2001年的15亿吨标煤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36.2亿吨标煤,年均增速高达8%.虽然能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由 ...

  • 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 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10]1 ...

  • 湛江市水环境容量测算
  • 第22卷第3期2006年5月水资源保护 WATERRESOURCESPROTECTIONVol.22No.3May2006 湛江市水环境容量测算 关 卉1,2 (1.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2.湛江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22) 摘要:根据雨量资料确定水文设计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