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核心:健康信息的传播和行为干预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包括:个人行为改变、政府行为改变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意义:
1.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领域所有工作的基石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策略):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加强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1.倡导与游说;2.社会动员(核心);3.协调。
健康教育的组织原则:同步性、社会性、科学性、权变性、产业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
健康促进对策: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2.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路
3.建立突发事件预案和应急救治措施4.健全疾病预防控制5.依靠群众开展群防群控6.充分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7.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社会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社会发展目标转化成社会行动的过程。
行为(behavior):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的能动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外显的,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也可能是内隐的,不能直接观察。
行为诊断:确定行为与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关系,并描述行为流行特征。
行为分析:分析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因素与影响因素,即健康相关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
行为干预:行为诊断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行为改变的理论和方法,对行为实施综合干预,其最终目的是使人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可塑性;3.差异性。
行为发展:个体在其生命周期中行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即在个体出生以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成熟以及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个体行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0~3岁);2、主动发展阶段(3~12岁);3、自主发展阶段(12岁至成年);
4、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特点:连续性、阶段性、不均衡性。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或疾病有关联的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健康行为和危险行为两大类。
健康行为(health-promotde behavior): 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上有利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的一组行为。
健康行为可分为5大类:基本健康行为;避开环境危害行为;戒除不良嗜好;预警行为;保健行为。特点: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
危险行为:指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危险行为可分为4大类: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行为模式、C型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特点:危害性;明显性和稳定性;习得性
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的理论:1、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2、健康信念模式(HBM)3、行为变化阶段模式
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健康信念模式(HBM):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因素:1.对疾病威胁的认知:对疾病严重性、易感性的认知。2.对采取健康行为得益的认知和克服改变行为中困难的决心。3.提示因素4.其他相关因素
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运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及生物反馈的原理和方法,矫正个体偏离正常的不健康行为。构成要素:对象、环境、过程。
人群健康(population health):指的是受社会、经济、环境、个体行为和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可以量化的整个人群的健康。促进要素:1、关注全体人群的健康;2、分析健康的各种决定因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加强循证策略;4、增加对上游领域的投入;5、采用多元健康促进策略;6、加强部门和组织间的合作;7、调动公众的广泛参与;8、建立人群健康改善的责任制。
健康决定因素(determinants of health):指决定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因素,是作用于人群健康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影响因素之外,由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社会分层的基本结构和社会条件不同所产生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分为:日常生活环境、社会结构性因素。特点:广泛性、恒常性、累积性、联合性。 基本内容:1、收入和社会地位;2、社会网络支持;3、教育;4、就业和工作环境;5、社会环境;6、自然环境;7、个人卫生行为和应激技能;8、儿童的健康发展;9、卫生服务;
10、性别;11、文化;12、生物和遗传作用。
传播的作用:1、可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2、健康促进工作的最基本的手段;3、为健康促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4、适当运用传播技巧可减少健康促进成本投资;5、恰当运用传播学知识是文明程度和科技发达的标志之一。
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2、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传播者 → 信息 → 媒介 → 受传者 → 效果
Who S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谁 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的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根据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与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干扰、把关人、反馈。
健康传播的概念、特点: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1.对传播者有特出的素质要求;2.传递的是健康信息;3.具有明确的目的性;4.过程具有复合性。
传播的基本特性:社会性、普遍性、工具性、共享性、互动性
传播的分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健康促进测量指标的分类:1.按照健康测量的对象: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2.按照健康测量的内容: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指标;3.按健康指标测量方式:客观指标、主观指标;4.按健康测量指标本身的性质:指标、指数;5.其他分类:结构与功能、个体与群体等。 健康状况测量指标的体系分类:1.健康状态的个体和群体指标体系;2.健康状态的生物(理)、心理和社会学指标体系;3.健康状况的直接、间接指标体系 ;4.健康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体系。
健康促进测量常用指标:
1、人口学测量指标:期望寿命基础上发展的指标:
1)失能(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Iity adjusted Iife years,DALYs):是死亡导致的生命时间损失和失能状态下的生存时间损失相结合的综合指标,以死亡和失能为观察终点。
2)无残疾期望寿命(disabiIity—free life expectancy,DFLE):指从寿命表中的平均寿命中减去因失能而耗损的寿命后所得的平均寿命。DFLE是以无失能作为观察的终点。
3)质量调整生存年(quality adjustedⅢe years,QALY):通过生命质量把疾病状态下或健康低下的生存年数换算成健康人的生存年数。以生命质量下降为观察终点。
4)活动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能够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比DFLE前进一步。
2、卫生政策指标3环境卫生测量指标4社会经济测量指标5卫生服务测量指标6健康知识、态度、信念、实践测量指标7健康状况测量指标8生殖健康测量指标9心理健康测量指标 10伤害与安全测量指标11社会健康测量指标12生活质量评价指标
健康促进规划包括:设计、实施、评价三大部分。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形成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规划设计的原则:目标、整体性、前瞻性、灵活性、可行性、参与性、成功的原则
规划设计的模式: 规划设计的模式指规划设计的框架结构,包括以下7个阶段:评估靶人群的需求;确定优先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提出干预措施;执行干预;评价规划效果;做出评估报告。
1、评价-分析-行动模式:3A模式、指通过评估、分析和行动,确定监测与评估的指标,定期进行评审。
2、归元-赋权-控制模式:归元:将健康促进的各项工作归元分解到相关单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赋权:指在规划目标的指导下,各有关部门自主实施。控制:指对健康促进实施单极化管理。
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模式、特点是从结果入手的程序,用演绎的方法进行。即从最终的结果追溯到最初的起因。考虑了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以帮助规划者吧这些因素作为重点干预的目标。包括两个阶段和九个步骤。两个阶段:1、诊断阶段: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发现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倾向因素:包括个人或群体的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促成因素:包括技能、资源、障碍等。强化因素:奖励和反馈信息等。2、执行阶段:指执行教育、环境干预中应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手段。九个步骤:1、社会学诊断 2、流行病学诊断 3、行为与环境诊断 4、教育和组织诊断 (包括3方面:倾向、促成、强化因素) 5、管理和政策诊断 6~9为评价阶段(包括过程、效果和结局评价)。
社区诊断:即社区评估。是一个通过客观的科学方法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社区内的组织、政策、资源现状进行确定的过程。参与的原则。广角的方法。
影响健康行为的三类因素1、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是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地影响行为的发生、发展,包括相关的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倾向因素。2、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指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如不考虑促成因素,行为目标就可能达不到。3、强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指存在于干预行为后加强(或减弱)某种行为的因素。
社区开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提高群众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发展社区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项目目标,动员社区资源,规划社区行动,进一步发展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1.建立领导机构;2.积极动员靶人
群参与;3.加强网络建设和部门间的协调;4.制定政策,支持项目的开展。
健康的获得可以从个体、社区、政府3个方面理解:1、个体具备健康生活的能力。2、社区创建健康的生活环境。3、政府的承诺和促进健康公共政策的支持。
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促进干预注意事项: 1、在开展社区干预前,必须有详细的规划设计。2、社区干预场所有:学校、各类工作场所、医院和社区居民、3、强调重点干预和一般干预相结合。4、干预策略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异。5、多方努力促成和强化健康行为的形成。6、干预应分阶段实施。7、特别重视培养干预管理人员、协调员及当地的关键人物。监测:对疫情或危险因素等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观察,以了解其发展趋势。质量控制:利用一系列方法来保证规划执行过程的质量。收集信息的要求: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
规划评价的类型:
1、形成评价:
1、过程评价:
2、效果评价:
3、总结评价;
规划评价设计类型:实验、准实验、非实验
妨碍评价正确性的影响因素(几种效应):月晕效应、霍桑效应、暗示效应
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核心:健康信息的传播和行为干预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包括:个人行为改变、政府行为改变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意义:
1.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领域所有工作的基石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策略):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加强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1.倡导与游说;2.社会动员(核心);3.协调。
健康教育的组织原则:同步性、社会性、科学性、权变性、产业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
健康促进对策: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2.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路
3.建立突发事件预案和应急救治措施4.健全疾病预防控制5.依靠群众开展群防群控6.充分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7.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社会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社会发展目标转化成社会行动的过程。
行为(behavior):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的能动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外显的,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也可能是内隐的,不能直接观察。
行为诊断:确定行为与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关系,并描述行为流行特征。
行为分析:分析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因素与影响因素,即健康相关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
行为干预:行为诊断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行为改变的理论和方法,对行为实施综合干预,其最终目的是使人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可塑性;3.差异性。
行为发展:个体在其生命周期中行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即在个体出生以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成熟以及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个体行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0~3岁);2、主动发展阶段(3~12岁);3、自主发展阶段(12岁至成年);
4、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特点:连续性、阶段性、不均衡性。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或疾病有关联的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健康行为和危险行为两大类。
健康行为(health-promotde behavior): 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上有利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的一组行为。
健康行为可分为5大类:基本健康行为;避开环境危害行为;戒除不良嗜好;预警行为;保健行为。特点: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
危险行为:指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危险行为可分为4大类: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行为模式、C型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特点:危害性;明显性和稳定性;习得性
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的理论:1、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2、健康信念模式(HBM)3、行为变化阶段模式
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健康信念模式(HBM):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因素:1.对疾病威胁的认知:对疾病严重性、易感性的认知。2.对采取健康行为得益的认知和克服改变行为中困难的决心。3.提示因素4.其他相关因素
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运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及生物反馈的原理和方法,矫正个体偏离正常的不健康行为。构成要素:对象、环境、过程。
人群健康(population health):指的是受社会、经济、环境、个体行为和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可以量化的整个人群的健康。促进要素:1、关注全体人群的健康;2、分析健康的各种决定因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加强循证策略;4、增加对上游领域的投入;5、采用多元健康促进策略;6、加强部门和组织间的合作;7、调动公众的广泛参与;8、建立人群健康改善的责任制。
健康决定因素(determinants of health):指决定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因素,是作用于人群健康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影响因素之外,由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社会分层的基本结构和社会条件不同所产生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分为:日常生活环境、社会结构性因素。特点:广泛性、恒常性、累积性、联合性。 基本内容:1、收入和社会地位;2、社会网络支持;3、教育;4、就业和工作环境;5、社会环境;6、自然环境;7、个人卫生行为和应激技能;8、儿童的健康发展;9、卫生服务;
10、性别;11、文化;12、生物和遗传作用。
传播的作用:1、可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2、健康促进工作的最基本的手段;3、为健康促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4、适当运用传播技巧可减少健康促进成本投资;5、恰当运用传播学知识是文明程度和科技发达的标志之一。
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2、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传播者 → 信息 → 媒介 → 受传者 → 效果
Who S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谁 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的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根据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与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干扰、把关人、反馈。
健康传播的概念、特点: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1.对传播者有特出的素质要求;2.传递的是健康信息;3.具有明确的目的性;4.过程具有复合性。
传播的基本特性:社会性、普遍性、工具性、共享性、互动性
传播的分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健康促进测量指标的分类:1.按照健康测量的对象: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2.按照健康测量的内容: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指标;3.按健康指标测量方式:客观指标、主观指标;4.按健康测量指标本身的性质:指标、指数;5.其他分类:结构与功能、个体与群体等。 健康状况测量指标的体系分类:1.健康状态的个体和群体指标体系;2.健康状态的生物(理)、心理和社会学指标体系;3.健康状况的直接、间接指标体系 ;4.健康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体系。
健康促进测量常用指标:
1、人口学测量指标:期望寿命基础上发展的指标:
1)失能(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Iity adjusted Iife years,DALYs):是死亡导致的生命时间损失和失能状态下的生存时间损失相结合的综合指标,以死亡和失能为观察终点。
2)无残疾期望寿命(disabiIity—free life expectancy,DFLE):指从寿命表中的平均寿命中减去因失能而耗损的寿命后所得的平均寿命。DFLE是以无失能作为观察的终点。
3)质量调整生存年(quality adjustedⅢe years,QALY):通过生命质量把疾病状态下或健康低下的生存年数换算成健康人的生存年数。以生命质量下降为观察终点。
4)活动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能够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比DFLE前进一步。
2、卫生政策指标3环境卫生测量指标4社会经济测量指标5卫生服务测量指标6健康知识、态度、信念、实践测量指标7健康状况测量指标8生殖健康测量指标9心理健康测量指标 10伤害与安全测量指标11社会健康测量指标12生活质量评价指标
健康促进规划包括:设计、实施、评价三大部分。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形成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规划设计的原则:目标、整体性、前瞻性、灵活性、可行性、参与性、成功的原则
规划设计的模式: 规划设计的模式指规划设计的框架结构,包括以下7个阶段:评估靶人群的需求;确定优先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提出干预措施;执行干预;评价规划效果;做出评估报告。
1、评价-分析-行动模式:3A模式、指通过评估、分析和行动,确定监测与评估的指标,定期进行评审。
2、归元-赋权-控制模式:归元:将健康促进的各项工作归元分解到相关单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赋权:指在规划目标的指导下,各有关部门自主实施。控制:指对健康促进实施单极化管理。
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模式、特点是从结果入手的程序,用演绎的方法进行。即从最终的结果追溯到最初的起因。考虑了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以帮助规划者吧这些因素作为重点干预的目标。包括两个阶段和九个步骤。两个阶段:1、诊断阶段: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发现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倾向因素:包括个人或群体的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促成因素:包括技能、资源、障碍等。强化因素:奖励和反馈信息等。2、执行阶段:指执行教育、环境干预中应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手段。九个步骤:1、社会学诊断 2、流行病学诊断 3、行为与环境诊断 4、教育和组织诊断 (包括3方面:倾向、促成、强化因素) 5、管理和政策诊断 6~9为评价阶段(包括过程、效果和结局评价)。
社区诊断:即社区评估。是一个通过客观的科学方法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社区内的组织、政策、资源现状进行确定的过程。参与的原则。广角的方法。
影响健康行为的三类因素1、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是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地影响行为的发生、发展,包括相关的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倾向因素。2、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指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如不考虑促成因素,行为目标就可能达不到。3、强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指存在于干预行为后加强(或减弱)某种行为的因素。
社区开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提高群众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发展社区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项目目标,动员社区资源,规划社区行动,进一步发展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1.建立领导机构;2.积极动员靶人
群参与;3.加强网络建设和部门间的协调;4.制定政策,支持项目的开展。
健康的获得可以从个体、社区、政府3个方面理解:1、个体具备健康生活的能力。2、社区创建健康的生活环境。3、政府的承诺和促进健康公共政策的支持。
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促进干预注意事项: 1、在开展社区干预前,必须有详细的规划设计。2、社区干预场所有:学校、各类工作场所、医院和社区居民、3、强调重点干预和一般干预相结合。4、干预策略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异。5、多方努力促成和强化健康行为的形成。6、干预应分阶段实施。7、特别重视培养干预管理人员、协调员及当地的关键人物。监测:对疫情或危险因素等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观察,以了解其发展趋势。质量控制:利用一系列方法来保证规划执行过程的质量。收集信息的要求: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
规划评价的类型:
1、形成评价:
1、过程评价:
2、效果评价:
3、总结评价;
规划评价设计类型:实验、准实验、非实验
妨碍评价正确性的影响因素(几种效应):月晕效应、霍桑效应、暗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