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文化阐释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文化阐释——兼论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文化渊源2015年10月16日 08:35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03期 作者:段培君

纠错 分享

作者简介:段培君 淮海大学社科部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每一哲学命题都是一定时代文化精神的凝结,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这样的一个命题。以往的哲学史往往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这固然不错。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一命题和这一命题蕴含的整整一个时代的内容以及由此开启的文化传统。

(一)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源头上的显著区别在于,西方建立的是个体本位的文化,中国建立的是家族本位的文化。古希腊在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中,用地域性的国家代替了血缘性的氏族,用公民关系代替了族人关系,用个体本位的城邦代替了家族本位的氏族,从而确立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从文化本体的角度说是个体本位文化的哲学表现,它本身就是个体本位文化确立过程中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反映。

个体本位的文化首先是在经济层面确立的。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进行了经济改革。此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负令,即废除所有六一农对贵族后裔的欠债,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禁止把欠债的农民及亲属变为奴隶。二是用法律规定市民的地位按财富多少列等。这一改革的意义在于,它把农民从氏族贵族的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财富的原则取代了血缘的原则。这样,一直缠绕于个体身上的血缘家族纽带被斩断了,个体从这种纽带中挣脱出来,奠定了个体本位文化的经济基础。

个体本位的文化在政治层面上也随之确立。梭伦进行的政治改革,使普遍存在的个体开始具有他们以往所没有的政治权利。首先,议政权不再是氏族贵族元老的专利,而是除了奴隶以外的个体权利。全体平民都可参加人民大会,决定国家大事。除贫民以外,平民们能参加四百人议会,讨论国事。其次,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被赋予个体,国家公职不再由氏族体制决定,而由选举产生。第三,法律的仲裁权不再专属氏族元老。每个个体(满30岁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方式成为陪审法庭成员。在执行法律方面“无贵无贱,一视同仁”(梭伦诗,出处同上,第284页)。梭伦的改革已开始设国家行政区以代替氏族单位。到克里斯梯尼改革时,这一过程继续深化。克里斯梯尼把原有的四个部落改为十个部落,把不同部落的人混杂起来,从此,同一等级的成员分属不同的部落,本来不是氏族成员的异邦自由民与解放了的奴隶成为公民。他还按城市、沿海、内地的范围划分三十个区,规定同一村社的人都是村民,而不是氏族成员(同上书,第288页至289页)。这些改革措施使个体的人在政治上也摆脱了血缘政治的纽带。

当个体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从氏族统治体系中走出来时,个体本位的精神文化也逐渐生长起来。个体不仅通过市民经济和民主政治确立了自己的自由度,而且在精神方面也走向自由。个人开始摆脱团体的权威,想其所想,自求解脱。独立的自由研究精神在思想文化领域蔓延,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各种哲学流派。统一的思想体系不再是一种时尚。不过,这种文化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还是普罗泰戈拉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该命题是个体本位文化走向成熟的理论表现,标志着个体本位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确立。至此,从大文化的概念看,西方个体本位的文化在经济、政治、精神文化子系统中相继确立,个人主义的文化结构与文化传统已经形成。

为什么“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个体本位的文化走向成熟的哲学表现呢?

首先从这一命题的含义来看。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里有三层含义:(1)人是本体的尺度。事物是否存在,以人为尺度;(2)人是认识的尺度。存在着的事物特性如何,状态如何,所进行的定性定量研究也以人为尺度;(3)人是价值的尺度。存在的事物,例如道德、法律等社会事物是否有价值,以人为尺度。这样,人在各方面都成为文化的焦点。这里所说的人是个体的人。柏拉图曾从认识论方面解释该命题:“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柏拉图《泰阿泰德篇》151D-152D,《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5页至56页)这就是说,是以每一个个别的人而不是以一般的人为转移的。人是个体的人还突出表现在普罗泰戈拉对感觉的强调上。感觉是个体的、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演绎为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一阵风吹来,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不冷,这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感觉判断的。如亚里士多德所释:“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尺度。”(《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5页)所以,从命题含义看,该命题渗透着个体的精神。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文化阐释——兼论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文化渊源2015年10月16日 08:35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03期 作者:段培君

纠错 分享

作者简介:段培君 淮海大学社科部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每一哲学命题都是一定时代文化精神的凝结,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这样的一个命题。以往的哲学史往往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这固然不错。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一命题和这一命题蕴含的整整一个时代的内容以及由此开启的文化传统。

(一)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源头上的显著区别在于,西方建立的是个体本位的文化,中国建立的是家族本位的文化。古希腊在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中,用地域性的国家代替了血缘性的氏族,用公民关系代替了族人关系,用个体本位的城邦代替了家族本位的氏族,从而确立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从文化本体的角度说是个体本位文化的哲学表现,它本身就是个体本位文化确立过程中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反映。

个体本位的文化首先是在经济层面确立的。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进行了经济改革。此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负令,即废除所有六一农对贵族后裔的欠债,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禁止把欠债的农民及亲属变为奴隶。二是用法律规定市民的地位按财富多少列等。这一改革的意义在于,它把农民从氏族贵族的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财富的原则取代了血缘的原则。这样,一直缠绕于个体身上的血缘家族纽带被斩断了,个体从这种纽带中挣脱出来,奠定了个体本位文化的经济基础。

个体本位的文化在政治层面上也随之确立。梭伦进行的政治改革,使普遍存在的个体开始具有他们以往所没有的政治权利。首先,议政权不再是氏族贵族元老的专利,而是除了奴隶以外的个体权利。全体平民都可参加人民大会,决定国家大事。除贫民以外,平民们能参加四百人议会,讨论国事。其次,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被赋予个体,国家公职不再由氏族体制决定,而由选举产生。第三,法律的仲裁权不再专属氏族元老。每个个体(满30岁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方式成为陪审法庭成员。在执行法律方面“无贵无贱,一视同仁”(梭伦诗,出处同上,第284页)。梭伦的改革已开始设国家行政区以代替氏族单位。到克里斯梯尼改革时,这一过程继续深化。克里斯梯尼把原有的四个部落改为十个部落,把不同部落的人混杂起来,从此,同一等级的成员分属不同的部落,本来不是氏族成员的异邦自由民与解放了的奴隶成为公民。他还按城市、沿海、内地的范围划分三十个区,规定同一村社的人都是村民,而不是氏族成员(同上书,第288页至289页)。这些改革措施使个体的人在政治上也摆脱了血缘政治的纽带。

当个体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从氏族统治体系中走出来时,个体本位的精神文化也逐渐生长起来。个体不仅通过市民经济和民主政治确立了自己的自由度,而且在精神方面也走向自由。个人开始摆脱团体的权威,想其所想,自求解脱。独立的自由研究精神在思想文化领域蔓延,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各种哲学流派。统一的思想体系不再是一种时尚。不过,这种文化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还是普罗泰戈拉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该命题是个体本位文化走向成熟的理论表现,标志着个体本位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确立。至此,从大文化的概念看,西方个体本位的文化在经济、政治、精神文化子系统中相继确立,个人主义的文化结构与文化传统已经形成。

为什么“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个体本位的文化走向成熟的哲学表现呢?

首先从这一命题的含义来看。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里有三层含义:(1)人是本体的尺度。事物是否存在,以人为尺度;(2)人是认识的尺度。存在着的事物特性如何,状态如何,所进行的定性定量研究也以人为尺度;(3)人是价值的尺度。存在的事物,例如道德、法律等社会事物是否有价值,以人为尺度。这样,人在各方面都成为文化的焦点。这里所说的人是个体的人。柏拉图曾从认识论方面解释该命题:“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柏拉图《泰阿泰德篇》151D-152D,《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5页至56页)这就是说,是以每一个个别的人而不是以一般的人为转移的。人是个体的人还突出表现在普罗泰戈拉对感觉的强调上。感觉是个体的、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演绎为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一阵风吹来,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不冷,这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感觉判断的。如亚里士多德所释:“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尺度。”(《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5页)所以,从命题含义看,该命题渗透着个体的精神。


相关内容

  • 朱子"知者乐水"人格审美境界之阐释
  • 作者:潘立勇 中国美学 2004年06期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悠久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而作为审美主体,中国传统文人对水的审视绝不仅仅是纯客观的.外在的,而融合在其自身对人格境界的理解之中.大体上,中国传统文人的"观水"是一种物我交融的移情观照,其"乐水"更 ...

  • 周周清试卷4
  • 汝阳一高2011-12学年高二历史周周清试卷4 (必修三第二单元) 命题:历史组 审卷:靳志凯 班级 姓名 第Ⅰ卷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

  • 老子哲学的_无_的意义
  • #58# #中国哲学# 老子哲学的/无0的意义 强 昱 为了摆脱盲目被动地适应世界的状况, 主体自我需要在认识上把形形色色的个体事物纳入到普遍化的观念系统中, 考察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精神活动转向对整个世界的存在依据以及人生命运的探寻时, 哲学思考承担了反省一切经验现象并对价值判断的标准不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自我检测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 ...

  •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_根基与脉络_肖丹
  • 策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根基与脉络 肖 丹,赵万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自然主义教育作为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西方教育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其深远影响直至今天.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之所以能主导人们的基本教育价值观,除却其强烈的现实关怀之外,还源于其深透的历史性哲学思考.追问和 ...

  • 大数据的奔袭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 大数据的奔袭与思考 网络时代的物理特性为开放性发散性无边界性交互性等,这必然塑造新的人类生活工作模式甚至思维模式. 在这样极其深刻的网络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就像一股洪流奔袭,携卷者整个人类向前发展. 记录信息是原始社会与先进社会的重要分极线之一,而今大数据的爆发实质就是信息的喷发.它极有可能对整 ...

  • 解构主义与东西方文化
  • 解构主义与东西方文化 [作 者]罗汉军 [提 要]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现代解构思想的奠基者,解构建筑理论家埃森曼却认为:解构是个很东方的想法.理解现代解构的成就,走出解构的误区,迫切需要解构中的对话.现代语言理论.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建筑的崛起,正在突破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开拓现代哲学.现代建筑与东 ...

  • [古希腊文明兴衰史]结课论文
  • 古 希 腊 文 明 兴 衰 史 姓名: 学号: 班级: 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古希腊文明 ---"天人之问" 摘要:古希腊文学是古希腊文明中璀璨的明珠,要探究古希腊文明,必然离不开对于文学的理解与阅读.本文力图从以古希腊神话.悲剧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学的阅读与理解中整理出古希腊 ...

  • 西方哲学智慧答案
  • 西方哲学智慧作业 1.1智慧的痛苦(一)已完成 1 在西方,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以下哪个属性? A.普遍性 B.必然性 C.独立性 D.科学性 我的答案:C 2 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哲学即古希腊哲学. 我的答案:√ 3 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哲学不包括以下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A.柏拉图 B.卢梭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