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论文

摘 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

一,在选官制度的视野里,我们应全面、客观的审视这项制度,综合其利弊得失,为今所用。 关键词: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利弊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63-02

科举制度在中国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这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不仅对中国

试制度亦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自身的局限以及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

1 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代,但追根溯源其初始形态是汉代的察举制。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察访人才、举荐朝廷的制度,察举制后来也逐渐采用考试,但总体还是以推荐为主。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下诏求取“贤者智能”之士,令相国

、诸侯王、郡守等各级向朝廷举荐本地

晁错就在举中。这种皇上提出策问,举子对策回答然后评定等第的书面考试方式,不仅是制科考试的开始,也是殿试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开始出现岁举科目,即定期举行、有名额和具体规定的科目,它的出现标志着察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后察举制朝着更加注重才学的方向发展。

到了隋代,出现进士科,由于进士科在后来成为考试举人中的主要科目

,因此人们一般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较之从前,科举考试对知识技能的考察有了比较客观和稳定的标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科举源远流长,它渊源于汉,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明代科举借鉴前代科举的经验,将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统一合流,并在考试内容中演化出八股文这种考试文体,在取士布局中定下分地配额的格局,这使得科举制度更加成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科举的地位,科举制到此达到鼎盛。到了清代,科举集数代之大成,

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但是施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也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它的弊端,此后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和革新,例如增加复试、设立算学科

2

科举制度的特点和积极作用及影响 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其显著特点便是显示出了极大的公平性和公开性。首先很大程度上的扩科举制度是打破了阶级桎梏的,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有通过这一竞争选拔途径取得个人社会地位的机会。其次,在考试制度上采取多种措施体现选拔的公平。例如,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使其与外界隔绝,以避免发生行贿受贿、请托舞弊的事件;别头试,即为了防止各

级考官徇私,规定有与有关官员有亲属关系的应试举子必须回避,另设考场;糊名,即密封试卷的卷头,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糊住,从而便于高官以统一的标准公平地判卷;誊录,即将考生的试卷统一重新誊写一遍,防止阅卷人凭笔迹舞弊。这些方法有不少沿用至今。此外,还有一系列严厉的惩罚制度,如“废举者”法令用以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

,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选拔和任用权的前提下,同时使封建政权取得更多阶层的支持,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

相对成为封建统治者强化其思想统治、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 2.2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造就重学之风

“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

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 2.3

影响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择优录取,

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为系统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效法的榜样。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才发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学过去的。1983年,

当时的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应邀来北京讲学时曾说:“当我被邀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3 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

成的。

3.1 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

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技艺,因此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仕途,为了出人头地,把学习的精力都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毫不关心。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目光短浅。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3.2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必然将被取代。不论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都不能幸免。

3.3 仍然存在选拔不公

虽然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和公开,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在少数几类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就有女性。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女平等”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条件读书,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其远赴京城参加考试。“学而优则仕”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

很大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摘 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

一,在选官制度的视野里,我们应全面、客观的审视这项制度,综合其利弊得失,为今所用。 关键词: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利弊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63-02

科举制度在中国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这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不仅对中国

试制度亦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自身的局限以及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

1 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代,但追根溯源其初始形态是汉代的察举制。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察访人才、举荐朝廷的制度,察举制后来也逐渐采用考试,但总体还是以推荐为主。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下诏求取“贤者智能”之士,令相国

、诸侯王、郡守等各级向朝廷举荐本地

晁错就在举中。这种皇上提出策问,举子对策回答然后评定等第的书面考试方式,不仅是制科考试的开始,也是殿试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开始出现岁举科目,即定期举行、有名额和具体规定的科目,它的出现标志着察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后察举制朝着更加注重才学的方向发展。

到了隋代,出现进士科,由于进士科在后来成为考试举人中的主要科目

,因此人们一般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较之从前,科举考试对知识技能的考察有了比较客观和稳定的标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科举源远流长,它渊源于汉,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明代科举借鉴前代科举的经验,将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统一合流,并在考试内容中演化出八股文这种考试文体,在取士布局中定下分地配额的格局,这使得科举制度更加成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科举的地位,科举制到此达到鼎盛。到了清代,科举集数代之大成,

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但是施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也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它的弊端,此后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和革新,例如增加复试、设立算学科

2

科举制度的特点和积极作用及影响 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其显著特点便是显示出了极大的公平性和公开性。首先很大程度上的扩科举制度是打破了阶级桎梏的,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有通过这一竞争选拔途径取得个人社会地位的机会。其次,在考试制度上采取多种措施体现选拔的公平。例如,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使其与外界隔绝,以避免发生行贿受贿、请托舞弊的事件;别头试,即为了防止各

级考官徇私,规定有与有关官员有亲属关系的应试举子必须回避,另设考场;糊名,即密封试卷的卷头,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糊住,从而便于高官以统一的标准公平地判卷;誊录,即将考生的试卷统一重新誊写一遍,防止阅卷人凭笔迹舞弊。这些方法有不少沿用至今。此外,还有一系列严厉的惩罚制度,如“废举者”法令用以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

,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选拔和任用权的前提下,同时使封建政权取得更多阶层的支持,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

相对成为封建统治者强化其思想统治、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 2.2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造就重学之风

“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

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 2.3

影响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择优录取,

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为系统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效法的榜样。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才发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学过去的。1983年,

当时的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应邀来北京讲学时曾说:“当我被邀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3 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

成的。

3.1 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

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技艺,因此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仕途,为了出人头地,把学习的精力都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毫不关心。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目光短浅。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3.2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必然将被取代。不论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都不能幸免。

3.3 仍然存在选拔不公

虽然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和公开,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在少数几类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就有女性。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女平等”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条件读书,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其远赴京城参加考试。“学而优则仕”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

很大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相关内容

  • 科举制度的潜在价值
  • 东京文学 科举制度的潜在价值 壬汉鹂,何熙文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610046) [摘要]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绵数千年并受到各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站定有其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科举制度的施行使大量人才纷至沓来,为统治者提供参政执政精荚,论其根本,科举制度的潜在价值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

  • 科举制度论文:试析明代的科举制度
  • 2010年11月刊 商品与质量 理论研究 试析明代的科举制度 □田小红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创于唐代,它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均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制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明代的科举考试在继承前代的 ...

  • 儒林外史论文 杨亚婷
  • 从<儒林外史>看今天的高考制度 072021047 杨亚婷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大肆的抨击明清的科举制度(即八股取士制度),深刻揭露这种制度对文人学子心灵的扭曲和毒害.吴敬梓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 ...

  • 教育界名人
  • 教育界名人 腾大春 1933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35年春,适逢 ...

  • 明清小说论文
  • <儒林外史>读后感 在读完<儒林外史>后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 ...

  • 北京大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目的 <中国古代文化>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理解与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精神: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并有助于同学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培养文化研究的初步方法和一定的发现问题.认 ...

  • 社会学导论论文
  • 社 会 学 导 论 论 文 <专业选择困难应该怎么办> 课程: 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目录 一. 选拔人才机制的进化............................................................................... ...

  • 论析中国历代考试制度功能与特点
  • 论文 关键词: 中国 教育 史: 考试 制度: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历代考试制度的介绍着手,说明考试制度的产生. 发展 历程及其不断完善的努力,力图以史为鉴,说明考试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考试这两个字在我国古代并非是连在一起的,据<说文解字>对&qu ...

  •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历史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准备<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小说片段,预习课文 课前预习了解 科举制的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