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

一、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其中蕴涵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法国学者热奈特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真、善、美 文学创造的过程:发生阶段、构思阶段、物化阶段 灵感的特点:偶然性、亢奋性 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 时距分类:匀速、变快、变慢。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情节与性格的关系:性格决定情节,情节展现性格。 情节与作家的创作意图的关系:作家的创作意图规范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环境能够有效地烘托、暗示人物的性格。 环境与情绪基调:环境可以有效地渲染出特定的气氛,传达出特定的情绪内涵。 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阐明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观察文学创作,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

二、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含蓄是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思维状态,是一种饱和着情感和想象、聪明和智慧、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水乳交融的突然产生,又转瞬即逝的思维状态。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

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余味:就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文本时间(也称叙事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叙事学: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叙事学”。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 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和历史性;既包括对文学事实的陈述,也包括对文学活动的价值陈述。文学理论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语话建构。 好的作品:那些不能够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不能够给人留下咀嚼不尽的意味,不能够激发人不断地去阐释的冲动的作品不能够算好作品。好的作品总是充满多义性、歧义性的,总是充满悖论和张力的,好的作品总是给人留下一段空白让人去想象,好的作品总是具有丰富意义的生成可能性。 灵感的获得:

1、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2、外物的刺激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与真实生活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意境的分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其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其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之,叙事的内容与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 叙事的构成:

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了

第三方面是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人物形象与作者的关系:人物形象是作家的精神产儿,是作家心灵感受人生的艺术结晶。人物形象是作家经过心灵的熔铸创造出来的,因此在人物身上流淌着作家的血液,贯注着作家的生命,充盈着作家的精神,弥漫着作家的气息。人物是作家整个生命心灵、精神、个性的对象化、形象化,作家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射到人物身上,从人物形象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看到作者的人格理想、思想认识、精神追求,看到作者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看到作者的感情和理智,看到作者的个性和气质。总之,从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作者整个精神世界。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1、无功利与功利

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总之,文学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3、情感与认识

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文学通过审美形象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态度,同时也表达其客观理智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以上三方面表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席勒的从“一般”到“个别”与歌德的从“个别”到“一般”有何不同?

从“一般”到“个别”是从一般概念出发,诗人主观上先有一个待表现的普遍性的概念,然后再选择个别事物作为例证,这例证无疑只能起到形象地表现一个普遍性概念的作用而一览无余;从“个别”到“一般”“才特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因为特殊的事物是富有特征的事物,而特征是本质的最显著的体现,诗人抓住了特征,就会由于对其深刻意义的发觉并予以真实的表现,从而取得“在特殊中显出一般”的效果,产生由有限见无限,言尽而意无穷之境界。 (答案有待商榷)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

人文关怀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它是“善”的集中体现,并与历史理性共同筑起文学真、善、美的价值体系。两者之间“历史理性要有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要有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汇。 (答案有待商榷)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一方面,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的形式化,融入文学形式之中。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形式化,形式内容化。 “复调”式叙述:

“复调”式叙述是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时提出的。巴赫金是在身后“被发现”的大思想家,处于社会主义苏联,一生颠沛流离。他的两大思想“狂欢化”和“复调”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反对极权主义,主张平等对话,这与其说是一种诗学,不如说是一种坚定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主张。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借用音乐术语称之为“复调”式叙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是“复调”式叙述作品的代表作。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我们给文学典型以这样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通常有如下美学特征:

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性是典型的一个重要美学特点。“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文学典型作为这种“特征化”最佳结果,必然最富于特征性,或者说是最鲜明地显示自己的特征性,所以“特征性原则”就成了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①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富于艺术魅力,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的总体审美效果。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它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

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答案有待商榷)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我们从总体上可将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1、文学言语层面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层面基本特征:①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③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④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面分出的三个不同层面:①历史内容层 ②哲学意味层 ③审美意蕴层

此外,还有人物性格与主体的关系、填空、对话、兴味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

一、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其中蕴涵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法国学者热奈特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真、善、美 文学创造的过程:发生阶段、构思阶段、物化阶段 灵感的特点:偶然性、亢奋性 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 时距分类:匀速、变快、变慢。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情节与性格的关系:性格决定情节,情节展现性格。 情节与作家的创作意图的关系:作家的创作意图规范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环境能够有效地烘托、暗示人物的性格。 环境与情绪基调:环境可以有效地渲染出特定的气氛,传达出特定的情绪内涵。 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阐明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观察文学创作,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

二、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含蓄是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思维状态,是一种饱和着情感和想象、聪明和智慧、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水乳交融的突然产生,又转瞬即逝的思维状态。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

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余味:就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文本时间(也称叙事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叙事学: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叙事学”。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 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和历史性;既包括对文学事实的陈述,也包括对文学活动的价值陈述。文学理论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语话建构。 好的作品:那些不能够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不能够给人留下咀嚼不尽的意味,不能够激发人不断地去阐释的冲动的作品不能够算好作品。好的作品总是充满多义性、歧义性的,总是充满悖论和张力的,好的作品总是给人留下一段空白让人去想象,好的作品总是具有丰富意义的生成可能性。 灵感的获得:

1、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2、外物的刺激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与真实生活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意境的分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其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其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之,叙事的内容与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 叙事的构成:

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了

第三方面是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人物形象与作者的关系:人物形象是作家的精神产儿,是作家心灵感受人生的艺术结晶。人物形象是作家经过心灵的熔铸创造出来的,因此在人物身上流淌着作家的血液,贯注着作家的生命,充盈着作家的精神,弥漫着作家的气息。人物是作家整个生命心灵、精神、个性的对象化、形象化,作家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射到人物身上,从人物形象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看到作者的人格理想、思想认识、精神追求,看到作者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看到作者的感情和理智,看到作者的个性和气质。总之,从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作者整个精神世界。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1、无功利与功利

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总之,文学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3、情感与认识

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文学通过审美形象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态度,同时也表达其客观理智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以上三方面表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席勒的从“一般”到“个别”与歌德的从“个别”到“一般”有何不同?

从“一般”到“个别”是从一般概念出发,诗人主观上先有一个待表现的普遍性的概念,然后再选择个别事物作为例证,这例证无疑只能起到形象地表现一个普遍性概念的作用而一览无余;从“个别”到“一般”“才特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因为特殊的事物是富有特征的事物,而特征是本质的最显著的体现,诗人抓住了特征,就会由于对其深刻意义的发觉并予以真实的表现,从而取得“在特殊中显出一般”的效果,产生由有限见无限,言尽而意无穷之境界。 (答案有待商榷)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

人文关怀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它是“善”的集中体现,并与历史理性共同筑起文学真、善、美的价值体系。两者之间“历史理性要有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要有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汇。 (答案有待商榷)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一方面,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的形式化,融入文学形式之中。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形式化,形式内容化。 “复调”式叙述:

“复调”式叙述是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时提出的。巴赫金是在身后“被发现”的大思想家,处于社会主义苏联,一生颠沛流离。他的两大思想“狂欢化”和“复调”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反对极权主义,主张平等对话,这与其说是一种诗学,不如说是一种坚定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主张。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借用音乐术语称之为“复调”式叙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是“复调”式叙述作品的代表作。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我们给文学典型以这样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通常有如下美学特征:

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性是典型的一个重要美学特点。“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文学典型作为这种“特征化”最佳结果,必然最富于特征性,或者说是最鲜明地显示自己的特征性,所以“特征性原则”就成了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①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富于艺术魅力,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的总体审美效果。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它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

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答案有待商榷)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我们从总体上可将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1、文学言语层面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层面基本特征:①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③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④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面分出的三个不同层面:①历史内容层 ②哲学意味层 ③审美意蕴层

此外,还有人物性格与主体的关系、填空、对话、兴味


相关内容

  •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指南[基础篇]
  •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指南--基础篇 一.参考书目 (一)050301新闻学 1.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36新闻传播史论 ④916新闻传播业务 2.初试书目: 636新闻传播史论: (1)<理论新闻学新视野>,张小元,四川科学技 ...

  •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招生人数,保送人数
  • 翻译得分点 1-1-3风格 1 英汉语序差异 2 英汉表达差异 3 用词倾向差异 4 翻译技巧运用 ①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10,000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以英语为例)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②能熟练掌握正确的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③ ...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的几点体会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的几点体会 摘摘 要要::本文针对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的特点.考试 之前的准备工作.考试过程中 摘摘 要要:: 的应对办法和考试结束后的总结工作,介绍了作者的体会.看法,以 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注册结构工程师 基础考试 关键词关键词:: 笔者于 2005 年 ...

  • 北京大学社会工作考研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总结
  • 社会学教程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1.什么是社会? (1)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2)泛指由共同物质条件联系起来的人群(专指人) 社会是抽象的社会生活 社会现象是社会的具体表现 2.生产关系: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它是人们活动的基础,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 ...

  • 人大新闻考研参考书目
  • 人大新闻考研参考书目 史论部分(共19本) 一.中外新闻史 1. 中国新闻史(第二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中国新闻传播史,赵云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我没有看过,但是赵云泽是人大新闻 史方面的大牛,鉴于方汉奇已退休,可以买来这本作为上本的参考) 3. 中国新闻事业史,吴廷俊,武汉大学 ...

  • 武汉大学社会学考研经验
  • 社会学考研经验 最近也喜欢上了浏览考研论坛的社会学版块,了解了许多有关社会学考研的信息和诸位仁人对社会学考研以及国内外社会学发展的认识,受益颇多.目前在整个学界,流传了一种说法,即社会学是一门"潜学".顾名思义,社会学被很多学者以及政府官员看作一门有潜力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 ...

  • 注册电气工程师经验
  • [通关]注电考试经验 专家和通过考试人员总结出来的 注电基础考试经验(与大家分享) 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考试,其主要特点是: 1.包括的范围广,跨越了多个专业的领域,就是工作经历最丰富的技术人员,一般都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没有涉及的,有的甚至是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是工作中没有涉及的,所以, ...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方向有哪些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 方向有哪些 随着考研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信息了解不是很全面,小编给大家找出一些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相关内容的介绍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精心整理出来的,对大家的学习也是种帮助.具体情况大家可以看看官网并和学生交流一下.希望 ...

  • 中传新闻学考研心得体会
  • 中传新闻学考研心得体会 复习历程: 2011年12月--2012年4月 在媒体实习 2012年5月--2012年6月 把所有的资料都买来,把两门专业教材基本看完并开始做笔记(709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 813文史要览部分) 2012年7月--9月 到北京上新详旭专业辅导和一对一,根据老师们给 ...

  • 2017年人大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及解析
  • 2017年人大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及解析 --注意事项.独家资料 本文目录 一.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二.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三.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四.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真题 五.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指导 六.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