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传染病管理

托幼机构常见的传染性疾病防治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葛 品

一、流行性感冒

☐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约1周,从急性期病人的潜伏期开始,

起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喷嚏、咳嗽、说话);飞沫污染的食具、玩

具、衣服、手。

☐ 易感人群:5—20岁。病后或接种后可获免疫力,但维持时间8—12个月,

不超过2年。

☐ 流行季节:冬春初。

临床表现:

☐ 潜伏期:数小时至1—2天。

☐ 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咽痛、流涕、流泪、咳嗽。

☐ 婴幼儿症状不典型,突发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伴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自然

病程3—4天后热退。

并发症:

直接与病毒有关的: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肾炎等。

继发细菌感染有关的:中耳炎、肺炎、鼻窦炎等。

治疗:

对症治疗:休息、多喝水、通风透气、清淡易消化食物、退热、止咳等

病原治疗:抗病毒药,如金刚烷胺、病毒唑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至热退后2天,平均约1周。

☐ 切断传播途径:流感流行期间暂停集会,不探亲访友,不到人群密集的地

方,出门戴口罩,公共场所加强通风。

☐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2周左右才会产生保护作用,有效

1年),中药预防,如板蓝根、柴胡等,喝姜汤,吃大蒜。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隔离患儿,至热退后2天才能再入园。园中可口服板蓝根、柴胡、大青叶合剂等,

选用非处方药退热、止咳。

☐ 对与患儿接触的其他健康儿童应检疫3天。

☐ 对患儿所在的班级加强通风,当天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桌面玩具增加消毒1次。 ☐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二、水痘

☐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多见。皮肤、黏膜先后出现

斑疹、疱疹、丘疹、结枷。

☐ 传染源:水痘患儿。传染期从水痘出疹1—2天至皮疹干燥结枷。

☐ 传播途径:飞沫、直接接触。传染性强。

☐ 易感人群: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获终身免疫。

☐ 流行季节:冬末早春。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0—21天。

☐ 前驱期:出疹前24小时可有发热头痛、纳差及上感的症状。

☐ 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首先出现于头皮、面部、躯干、后

延至全身。皮疹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内形成疱疹,液体透明,24小时

内变为混浊,疮疹出现脐凹现象。破后干燥结枷。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同

一部位可见不同期皮疹存在,伴搔痒,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

痕。除非继发皮肤损害。

并发症:

继发皮肤感染、水痘脑炎,后者发病率不高。

治疗:

对症处理: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防止疱疹破溃感染。继发感染者应及早先用敏感的

抗生素。皮肤瘙痒者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胺药。无特效药,可试用抗病毒

疗法:干扰素,连用3—5天;阿昔洛韦等。清热解毒中草药。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至全部疱疹结枷为止或出疹后7天。

☐ 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到人口密集的地方,避免与患者接触。对

被患儿污染的物品、用具用煮沸或暴晒法消毒。

☐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对有接触史的高度易感者(如用

免疫抑制剂者)可在3天内注射丙球并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隔离患儿,禁止入园,隔离至全部皮疹结枷或出疹后7天。

☐ 对与患儿接触的其他儿童应检疫21天。

☐ 对患儿所在的班级加强通风,当天进行1次紫外线消毒,桌面玩具增加消毒1次,

患儿的床单和棉被洗1次,晒6小时。

☐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三、流行性腮腺炎

☐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腮腺非化脓性肿痛。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腮腺肿胀前7天至腮腺肿胀后9天均有传

染性。

☐ 传播途径:飞沫、唾液吸入。

☐ 易感人群:年长儿。病后获终身免疫。

☐ 流行季节:冬春。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3周,平均18天。

☐ 起病急,无前驱症状,发热、咽痛、食欲不佳、恶心等,数小时腮腺肿痛,以耳垂

为中心,向周围扩大,边缘不清,表面皮肤不红,有触痛,张口、咀嚼、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颌下腺或舌下腺可同时肿痛。腮腺肿胀大多3—5天达高峰,继而渐缩小,一周左右消退,病程约10—14天。 并发症:

☐ 脑膜炎:可发生在腮腺炎的任何时期,表现为淡漠、嗜睡、头痛、呕吐、

颈项强直。预后良好。

☐ 睾丸炎:除以上表现外,可出现患侧睾丸疼痛、肿胀、触痛,邻近皮肤

水肿。

☐ 胰腺炎:表现为上腹疼痛、压痛、反复呕吐。

治疗:

☐ 自限性疾病。对症。注意口腔清洁,流质或软食饮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

体摄入。可用板蓝根、鱼腥草等抗病毒中药,青黛调陈醋或仙人掌去刺捣烂局部外敷。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才可再入园,有接触史的易

感儿应检疫21天

☐ 切断传染源:流行期间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与腮腺患儿接触。

☐ 保护易感人群:生后14个月之后接种减毒腮腺炎活疫苗或麻疹、风疹、

腮腺炎三联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隔离患儿,禁止入园,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 对与患儿接触的其他儿童应检疫21天。

☐ 患儿所在的班级加强晨、午、晚检,早期发现患儿,及时隔离;加强通风,当天进

行1次紫外线消毒1次,桌面玩具增加消毒1次,患儿的床单和棉被洗晒1次。 ☐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四、手足口病

☐ 由人肠道病毒EV71、柯萨奇16型等引起,发热、手足口皮疹、溃疡。重症病例由

EV71感染引起,病情重,病死率高。

☐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潜伏期至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

☐ 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

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

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

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 易感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

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 流行特征: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

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

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治疗:

☐ 抗病毒治疗:病毒唑,清热解毒中药。

☐ 口腔溃疡处理:保持口腔清洁,淡盐水漱口,口腔喷雾剂,辅予维生素B

和维生素C。

☐ 饮食:清淡、易消化、易咀嚼,流质半流质。

☐ 皮肤护理:注意手、足病损处皮肤清洁,不要用手乱抓东西,减少细菌

感染机会。

预防:

☐ 在流行季节,教育儿童不要用手乱摸东西,勤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勤换洗鞋袜。 ☐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 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 少去公共场所,减少传染机会。

☐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患儿的被褥清洗曝晒,所用的桌椅床等用消毒液擦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

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

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

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 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

手;

☐ 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五、禽流感

☐ 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等引起,病情重,病死率高。

☐ 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

☐ 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

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

毒;

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

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

物、血液等;

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

☐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

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

☐ 潜伏期:7天以内,一般1—3天。

☐ 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

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预防:

☐ 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

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 保持室内清洁,使用可清洗的地垫,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

水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 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 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公众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 ☐ 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

紫外线照射、汞、氯等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

☐ 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游

或与禽类接触史。

☐ 一旦患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多休息、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

六、麻疹

☐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发热,咳嗽、流涕、结膜

炎、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

染性。

☐ 传播途径:呼吸道分泌物飞沫、直接接触。

☐ 易感人群:3岁以下多见。托幼机构中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几乎100%发病。

病后获终身免疫

☐ 流行季节:冬末春初。

临床表现:

☐ 潜伏期:9—14天。

☐ 前驱期:2—4天,发热,结膜炎、怕光、流泪、流涕、咳嗽等。皮疹出

现之前在口腔颊黏膜上出现直径为0.5—1mm的白色斑点,即麻疹黏膜斑。

皮疹出现后该斑很快消退,颊黏膜发红、粗糙。

☐ 出疹期:3—5天,起病第4天开始出玫瑰色斑丘疹,顺序为耳后、发际、

颈侧部,24小时内向颜面、颈部、上肢、上胸蔓延,然后向下躯干、下

肢、手心足底,疹出发热加剧,中毒症状加重。

☐ 恢复期:皮疹出现后3—5天,发热渐退,病情缓解,皮疹依出疹先后顺

序隐退,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经1—2周消失。病程约10天。

并发症:

☐ 喉炎:咳嗽频繁,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 肺炎:最多见。持续高热,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全身症状重,病情进

展快。

☐ 脑炎:多出现在出疹后的第2—6天或恢复期,预后差,后遗症较多。

治疗:

☐ 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 休息,补充水分,清淡、易消化食物。

☐ 对症

☐ 中药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出疹后5天,如有并发症则应隔离至出疹后10

天。

☐ 切断传播途径:麻疹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出门戴口

罩。病人到过的房间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或通风半小时以上。

☐ 保护易感从群:8个月时接种麻疹疫苗,免疫期4—6年,对高危儿童,

接触麻疹病人后1—2天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天后

再接种则不可能预防发病,但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

☐ 主动免疫:接种麻疹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发现麻疹患儿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如有并发肺炎应隔离至出疹后10

天。

☐ 对与患儿接触的其他健康儿童应检疫21天,如接触后肌注丙种球蛋白者应检疫28

天。

☐ 对患儿所在的班级加强通风,当天进行紫外线消毒一次,桌面玩具增加消毒一次,

患儿的床单和棉被洗晒一次。

☐ 接触过传染期患儿的人应更换外衣、洗手、洗脸或到室外逗留20分钟以除去表面污

染的麻疹病毒。

☐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 新生入园时应检查其预防接种卡是否已接种麻疹疫苗,如未接种应立即进行补种。

七、风疹

☐ 由风疹病毒引起。发热、斑丘疹、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预后良好。

☐ 传染源:患者、无症状携带者。

☐ 传播途径:直接由口、鼻及眼部分泌物传播;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

☐ 易感人群:学龄前及学龄儿。

☐ 流行季节:冬春。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3周。

☐ 前驱期:1—2天,头痛、咳嗽、咽痛、发热等。

☐ 发疹期:于发病1—2天出现,迅速由面部、颈部、躯干波及四肢,但手

掌、足跖大都无疹。皮疹呈浅红色,稍隆起,大小约2mm左右,颁分布

均匀,疹间皮肤正常,躯干皮疹稀疏,面部及四肢往往融合。皮疹于1—4

天隐退,无脱屑,出疹期间可伴轻至中度发热及上感症状,随疹退而消退,

耳后、枕后及颈后淋巴结肿大,有轻度压痛。皮疹出现后,淋巴结肿多数

在1周内消退。

并发症:很少。

治疗:无特效治疗。对症,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清热解毒中药。

预防:

☐ 隔离患者至皮疹出现后5天。

☐ 主动免疫:接种风疹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隔离患者至皮疹出现后5天。

流行期间加强晨、午、晚检;托幼机构不得接收或转出儿童。

八、流行性乙型脑炎

☐ 乙脑病毒通过蚊虫为媒介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 传染源:人、动物。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 传染途径:蚊虫叮咬。

☐ 易感人群:3—7岁最高。病后获终身免疫。

☐ 发病季节:7、8、9月份高发。

临床表现:

☐ 潜伏期:7—10天,最长21天。

☐ 前驱期;1—3天,发热、头痛、嗜睡、呕吐

☐ 极期:5—7天,持续高热40℃以上,意识模糊,抽搐昏迷,肌张力增强,

腱反射亢进,呼吸循环衰竭。

☐ 恢复期:2周内热退,神志转清,但表情淡漠,睡眠不安,失语、失明等。 ☐ 后遗症期:6个月后未恢复者。神经精神症状,智力减退,肢体强直。

治疗:

☐ 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方法。

☐ 全面支持、对症治疗,把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关。

☐ 适当应用中草药。

☐ 给予患者足够的液体。

☐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预防:

☐ 灭蚊防蚊: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填平洼地、喷药、烟熏等方法消灭

幼蚊或成蚊。选用蚊帐、驱蚊剂,以防被蚊虫叮咬。

☐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病儿,管理好牲畜,圈养猪、牛、鸡等。

☐ 保护易感儿:按规定接种乙脑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隔离患儿至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为止。

☐ 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 根据流行季节对易感儿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九、脊髓灰质炎

☐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发热、肢体弛缓性瘫痪。 ☐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毒者。

☐ 传播途径:粪—口,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早期咽部分泌物、飞沫传播。

☐ 易感者:4个月—5岁最多。病后对同型病毒有终生免疫力。

☐ 流行季节:夏秋。

临床表现:

☐ 潜伏期:9—12天,短至5天,最长35天。

☐ 前驱期:发热,咽痛、咳嗽等上感的症状,或恶 心、呕吐、腹泻等消化

道症状。发热时间持续数小时至4天,热退。

☐ 瘫痪前期:经过2—6天的静止期,体温再度上升,全身肌肉疼痛,感觉

过敏,四肢细微震颤。

☐ 瘫痪期:第二次发热1—2天后进入瘫痪期,经过5—10天,热退后弛缓

性瘫痪不再进展。

☐ 恢复期:瘫痪后1—2周,病肌逐渐恢复功能。

☐ 后遗症期:病后1年以上。神经组织损害严重,瘫痪不易恢复。

治疗:

☐ 急性期宜卧床休息,应用神经营养药,瘫痪期应将瘫痪的肢体置于功能位。

☐ 后遗症期加强瘫痪肌群的功能锻炼,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康复,遗有畸形时

手术。

预防:

☐ 隔离患者,对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及时隔离40天,对密切接触病人的儿童应检疫21

天。

☐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水源和环境卫生,病人的排泄物和呕吐物应先

洒漂白粉消毒2小时后再倒入下水道,病人用过的食具、玩具、

床单等应煮沸30分钟,不能煮沸的应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

☐ 保持易感者:按计划进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接种。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在新生入园时必须检查其预防接种卡,如发现未全程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应立即给予补种。

☐ 最后一次服疫苗超过30天的密切接触者应紧急服疫苗一次。

十、细菌性痢疾

☐ 由痢疾杆菌通过粪—口传播的肠道传染病。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

水源;生活接触;苍蝇、蟑螂间接传播。

☐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可重复多次感染。

☐ 流行季节:夏秋。

临床表现:

☐ 潜伏期数小时至8天,多数1—3天。

☐ 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大便每天数次到十余次不等,大便带黏液脓血,

有里急后重感,乏力,阵发性中下腹痛。

☐ 中毒型:多见于2—5岁儿童,起病急,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全身中

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见于发病后6—12小时才出现。病重,死亡率高。

☐ 慢性疾病: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儿童。

或急性痢疾未经正规治疗,而迁延不愈。

治疗:

☐ 隔离、卧床休息、流质半流质饮食,忌油腻,有脱水时予以补液。

☐ 根据大便培养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或经验性选药。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至病程结束,停药5天,大便培养2次阴性方可

再入园。

☐ 切断传染途径: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变质、不洁食物,

饭前便后选手,生吃 蔬果要洗净,保持生活学习环境的干净整洁,

做好防蝇、灭蝇工作,管理好粪便和水源。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发现患者立即隔离,至病程结束,停药5天,大便培养2次阴性方可再入园。

☐ 对患儿的呕吐和腹泻物用漂白粉干粉按2:1的比例直接倒入,消毒时间为2小时,

坐便器可用3%的漂白粉液浸泡1小时,对被患儿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衣物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4—6小时。

☐ 如患儿吐泻严重,应及时补充淡盐水或ORS液,以防脱水。

☐ 患儿所在班级桌面玩具增加消毒1次,图书加晒1次。

☐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 向家长宣传饮食卫生知识。

☐ 对保教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粪便,发现带菌者或慢性菌痢者应调离工作,

经治疗至停药后连续三次大便培养阴性(每次间隔1周)方可再上岗。

十一、猩红热

☐ 由A组β链球菌感染引起。

☐ 传染源:急性期病儿、健康带菌者。

☐ 传播途径:鼻咽部分泌物飞沫;直接密切接触;通过病菌污染的玩具、

用具、手及食物等间接经口。

易感人群:2—8岁多见。可再次感染。

流行季节:冬末春初。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7天,平均3天。

☐ 起病急,中到高热,头痛,咽部疼痛。颈前淋巴结肿大。

☐ 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始见于耳后、颈部,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皮疹为弥漫

细小猩红色小斑丘疹,皮肤压之变白,去压后数秒钟恢复充血,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面部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不充血,形成“口周苍白圈”。在腑下、腹股沟、肘窝等皮肤皱折处皮疹密集,呈横线状,称之为“帕氏线”。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1周末至第2周开始脱皮,呈糠样脱屑。出疹后3—4天,舌苔脱落,可见“杨梅舌”。

并发症:

☐ 感染直接蔓延侵袭邻近组织器官,如中耳炎、乳炎、鼻窦炎、扁桃体周围脓肿; ☐ 细菌通过血行传播: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和心内膜炎、关节炎等;

☐ 变态反应:如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治疗:

☐ 控制感染、消除症状、预防合并症、减少带菌。首选青霉素。疗程5—7天。 预防:

☐ 早期、足疗程治疗A组链球菌感染,预防风湿热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 隔离患者6天,至咽拭子培养阴性。

☐ 对密切接触者检疫1周,对高危儿用药物预防,如注射长效青霉素,或口服青霉素

或头孢菌素。

☐ 流行期间禁止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儿童外出带口罩,减少飞沫传染。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后1周。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并持医生证明方

可入园。

☐ 密切接触者检疫7天,一旦发现咽炎或扁桃炎,均按猩红热进行隔离治疗3—5天。

检疫期间暂停儿童转入托。

☐ 对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应做咽拭子培养,密切观察1周。细菌培养阳性者应隔离治

疗至细菌转阴。

☐ 曾患风湿病及肾炎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选用长效青霉素注射预防。

☐ 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及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 患儿的毛巾、衣服用开水烫或曝晒,被褥晒4—6小时,餐具用沸水煮沸10分钟。

患儿用具包括玩具、文具等用消毒液擦洗。

十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第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呼吸道。

☐ 易感人群:5岁以下多见。

☐ 流行季节:冬春。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 普通型:有严重中毒症状,喷射状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皮肤瘀斑,

脸色苍白,肢端发凉,休克。

☐ 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年长儿,高热,皮肤瘀点,颅高压症状,呼吸困难, 脑疝。

治疗:

☐ 磺胺类药物:用于一般轻症病例。

☐ 抗生素:

☐ 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神志、面色、脉搏、血压、瞳孔变化,瘀点

有无增多;安静,空气流通,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水分充足。

☐ 对症:保持眼、口腔卫生,防褥疮,保持呼吸道通畅,大片瘀斑者要加

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坏死。

预防:

☐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隔离患儿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病后7天。对密

切接触者严密隔离1周,预防性服药。

☐ 流行季节教室、卧室等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多晒太阳,搞好室内卫生,经常晒衣

服、被褥。

☐ 3岁、6岁各接种一次流脑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发现病儿后应就地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严密隔离1周,

预防性服药。

☐ 流行季节教室、卧室等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 3岁、6岁各接种一次流脑疫苗。

十三、滴虫性阴道炎

☐ 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阴道炎症。

☐ 传染源:寄生于阴道、尿道、膀胱处的阴道毛滴虫。

☐ 传播途径:公共浴室、浴盆、毛巾、厕所、衣物及与患滴虫病的成人共

用被褥等。

临床表现:

☐ 阴道分泌大量稀薄的带泡沫产乳白色分泌物,合并细菌感染时呈黄绿色,有腥臭味。

外阴、阴道、大腿内侧有烧灼感及瘙痒。

☐ 尿道炎症状:尿急、尿频、尿痛

预防:

☐ 及时隔离、治疗。治疗3个疗程(3个月),3次检查阴性后,持医生证明才能上岗。 ☐ 严格执行1人1巾,勿乱用浴巾、浴盆,切忌将工作人员衣物尤其是内衣与儿童衣

物混在一起洗,对托幼机构内的公共物品严格消毒。

☐ 女性工作人员每年体检时例行阴道涂片检查

十四、淋病

☐ 由淋球菌引起的主要累及泌尿生殖系统黏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

☐ 传染源:亚急性、慢性淋病患者。

☐ 传播途径:通过污染的衣裤、被褥、床单、浴盆、浴巾、马桶圈、便盆、

毛巾及手等。

临床表现:

☐ 外阴瘙痒,红肿且有脓性分泌物。急性感染者可合并淋球菌性尿道炎,表现为尿急、

尿频、尿痛、排脓尿、尿道口红肿。

预防:

☐ 怀疑者到专科医院检查治疗。确诊者及时隔离。工作人员患病暂调离。治愈后须持

证明方可返园恢复工作。

☐ 儿童大小便用蹲厕,便盆、浴盆应经常消毒,不能共用毛巾、脚盆。工作人员的衣

物、被褥等不要与儿童的用品一起洗。

☐ 新买的内裤洗涤干净,曝晒后再穿。

☐ 患者的内裤要煮沸消毒。

☐ 工作人员每年体检时要做淋球菌检查。

托幼机构常见的传染性疾病防治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葛 品

一、流行性感冒

☐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约1周,从急性期病人的潜伏期开始,

起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喷嚏、咳嗽、说话);飞沫污染的食具、玩

具、衣服、手。

☐ 易感人群:5—20岁。病后或接种后可获免疫力,但维持时间8—12个月,

不超过2年。

☐ 流行季节:冬春初。

临床表现:

☐ 潜伏期:数小时至1—2天。

☐ 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咽痛、流涕、流泪、咳嗽。

☐ 婴幼儿症状不典型,突发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伴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自然

病程3—4天后热退。

并发症:

直接与病毒有关的: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肾炎等。

继发细菌感染有关的:中耳炎、肺炎、鼻窦炎等。

治疗:

对症治疗:休息、多喝水、通风透气、清淡易消化食物、退热、止咳等

病原治疗:抗病毒药,如金刚烷胺、病毒唑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至热退后2天,平均约1周。

☐ 切断传播途径:流感流行期间暂停集会,不探亲访友,不到人群密集的地

方,出门戴口罩,公共场所加强通风。

☐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2周左右才会产生保护作用,有效

1年),中药预防,如板蓝根、柴胡等,喝姜汤,吃大蒜。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隔离患儿,至热退后2天才能再入园。园中可口服板蓝根、柴胡、大青叶合剂等,

选用非处方药退热、止咳。

☐ 对与患儿接触的其他健康儿童应检疫3天。

☐ 对患儿所在的班级加强通风,当天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桌面玩具增加消毒1次。 ☐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二、水痘

☐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多见。皮肤、黏膜先后出现

斑疹、疱疹、丘疹、结枷。

☐ 传染源:水痘患儿。传染期从水痘出疹1—2天至皮疹干燥结枷。

☐ 传播途径:飞沫、直接接触。传染性强。

☐ 易感人群: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获终身免疫。

☐ 流行季节:冬末早春。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0—21天。

☐ 前驱期:出疹前24小时可有发热头痛、纳差及上感的症状。

☐ 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首先出现于头皮、面部、躯干、后

延至全身。皮疹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内形成疱疹,液体透明,24小时

内变为混浊,疮疹出现脐凹现象。破后干燥结枷。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同

一部位可见不同期皮疹存在,伴搔痒,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

痕。除非继发皮肤损害。

并发症:

继发皮肤感染、水痘脑炎,后者发病率不高。

治疗:

对症处理: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防止疱疹破溃感染。继发感染者应及早先用敏感的

抗生素。皮肤瘙痒者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胺药。无特效药,可试用抗病毒

疗法:干扰素,连用3—5天;阿昔洛韦等。清热解毒中草药。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至全部疱疹结枷为止或出疹后7天。

☐ 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到人口密集的地方,避免与患者接触。对

被患儿污染的物品、用具用煮沸或暴晒法消毒。

☐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对有接触史的高度易感者(如用

免疫抑制剂者)可在3天内注射丙球并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隔离患儿,禁止入园,隔离至全部皮疹结枷或出疹后7天。

☐ 对与患儿接触的其他儿童应检疫21天。

☐ 对患儿所在的班级加强通风,当天进行1次紫外线消毒,桌面玩具增加消毒1次,

患儿的床单和棉被洗1次,晒6小时。

☐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三、流行性腮腺炎

☐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腮腺非化脓性肿痛。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腮腺肿胀前7天至腮腺肿胀后9天均有传

染性。

☐ 传播途径:飞沫、唾液吸入。

☐ 易感人群:年长儿。病后获终身免疫。

☐ 流行季节:冬春。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3周,平均18天。

☐ 起病急,无前驱症状,发热、咽痛、食欲不佳、恶心等,数小时腮腺肿痛,以耳垂

为中心,向周围扩大,边缘不清,表面皮肤不红,有触痛,张口、咀嚼、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颌下腺或舌下腺可同时肿痛。腮腺肿胀大多3—5天达高峰,继而渐缩小,一周左右消退,病程约10—14天。 并发症:

☐ 脑膜炎:可发生在腮腺炎的任何时期,表现为淡漠、嗜睡、头痛、呕吐、

颈项强直。预后良好。

☐ 睾丸炎:除以上表现外,可出现患侧睾丸疼痛、肿胀、触痛,邻近皮肤

水肿。

☐ 胰腺炎:表现为上腹疼痛、压痛、反复呕吐。

治疗:

☐ 自限性疾病。对症。注意口腔清洁,流质或软食饮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

体摄入。可用板蓝根、鱼腥草等抗病毒中药,青黛调陈醋或仙人掌去刺捣烂局部外敷。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才可再入园,有接触史的易

感儿应检疫21天

☐ 切断传染源:流行期间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与腮腺患儿接触。

☐ 保护易感人群:生后14个月之后接种减毒腮腺炎活疫苗或麻疹、风疹、

腮腺炎三联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隔离患儿,禁止入园,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 对与患儿接触的其他儿童应检疫21天。

☐ 患儿所在的班级加强晨、午、晚检,早期发现患儿,及时隔离;加强通风,当天进

行1次紫外线消毒1次,桌面玩具增加消毒1次,患儿的床单和棉被洗晒1次。 ☐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四、手足口病

☐ 由人肠道病毒EV71、柯萨奇16型等引起,发热、手足口皮疹、溃疡。重症病例由

EV71感染引起,病情重,病死率高。

☐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潜伏期至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

☐ 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

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

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

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 易感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

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 流行特征: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

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

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治疗:

☐ 抗病毒治疗:病毒唑,清热解毒中药。

☐ 口腔溃疡处理:保持口腔清洁,淡盐水漱口,口腔喷雾剂,辅予维生素B

和维生素C。

☐ 饮食:清淡、易消化、易咀嚼,流质半流质。

☐ 皮肤护理:注意手、足病损处皮肤清洁,不要用手乱抓东西,减少细菌

感染机会。

预防:

☐ 在流行季节,教育儿童不要用手乱摸东西,勤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勤换洗鞋袜。 ☐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 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 少去公共场所,减少传染机会。

☐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患儿的被褥清洗曝晒,所用的桌椅床等用消毒液擦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

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

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

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 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

手;

☐ 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五、禽流感

☐ 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等引起,病情重,病死率高。

☐ 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

☐ 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

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

毒;

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

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

物、血液等;

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

☐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

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

☐ 潜伏期:7天以内,一般1—3天。

☐ 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

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预防:

☐ 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

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 保持室内清洁,使用可清洗的地垫,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

水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 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 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公众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 ☐ 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

紫外线照射、汞、氯等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

☐ 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游

或与禽类接触史。

☐ 一旦患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多休息、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

六、麻疹

☐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发热,咳嗽、流涕、结膜

炎、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

染性。

☐ 传播途径:呼吸道分泌物飞沫、直接接触。

☐ 易感人群:3岁以下多见。托幼机构中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几乎100%发病。

病后获终身免疫

☐ 流行季节:冬末春初。

临床表现:

☐ 潜伏期:9—14天。

☐ 前驱期:2—4天,发热,结膜炎、怕光、流泪、流涕、咳嗽等。皮疹出

现之前在口腔颊黏膜上出现直径为0.5—1mm的白色斑点,即麻疹黏膜斑。

皮疹出现后该斑很快消退,颊黏膜发红、粗糙。

☐ 出疹期:3—5天,起病第4天开始出玫瑰色斑丘疹,顺序为耳后、发际、

颈侧部,24小时内向颜面、颈部、上肢、上胸蔓延,然后向下躯干、下

肢、手心足底,疹出发热加剧,中毒症状加重。

☐ 恢复期:皮疹出现后3—5天,发热渐退,病情缓解,皮疹依出疹先后顺

序隐退,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经1—2周消失。病程约10天。

并发症:

☐ 喉炎:咳嗽频繁,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 肺炎:最多见。持续高热,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全身症状重,病情进

展快。

☐ 脑炎:多出现在出疹后的第2—6天或恢复期,预后差,后遗症较多。

治疗:

☐ 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 休息,补充水分,清淡、易消化食物。

☐ 对症

☐ 中药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出疹后5天,如有并发症则应隔离至出疹后10

天。

☐ 切断传播途径:麻疹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出门戴口

罩。病人到过的房间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或通风半小时以上。

☐ 保护易感从群:8个月时接种麻疹疫苗,免疫期4—6年,对高危儿童,

接触麻疹病人后1—2天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天后

再接种则不可能预防发病,但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

☐ 主动免疫:接种麻疹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发现麻疹患儿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如有并发肺炎应隔离至出疹后10

天。

☐ 对与患儿接触的其他健康儿童应检疫21天,如接触后肌注丙种球蛋白者应检疫28

天。

☐ 对患儿所在的班级加强通风,当天进行紫外线消毒一次,桌面玩具增加消毒一次,

患儿的床单和棉被洗晒一次。

☐ 接触过传染期患儿的人应更换外衣、洗手、洗脸或到室外逗留20分钟以除去表面污

染的麻疹病毒。

☐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 新生入园时应检查其预防接种卡是否已接种麻疹疫苗,如未接种应立即进行补种。

七、风疹

☐ 由风疹病毒引起。发热、斑丘疹、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预后良好。

☐ 传染源:患者、无症状携带者。

☐ 传播途径:直接由口、鼻及眼部分泌物传播;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

☐ 易感人群:学龄前及学龄儿。

☐ 流行季节:冬春。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3周。

☐ 前驱期:1—2天,头痛、咳嗽、咽痛、发热等。

☐ 发疹期:于发病1—2天出现,迅速由面部、颈部、躯干波及四肢,但手

掌、足跖大都无疹。皮疹呈浅红色,稍隆起,大小约2mm左右,颁分布

均匀,疹间皮肤正常,躯干皮疹稀疏,面部及四肢往往融合。皮疹于1—4

天隐退,无脱屑,出疹期间可伴轻至中度发热及上感症状,随疹退而消退,

耳后、枕后及颈后淋巴结肿大,有轻度压痛。皮疹出现后,淋巴结肿多数

在1周内消退。

并发症:很少。

治疗:无特效治疗。对症,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清热解毒中药。

预防:

☐ 隔离患者至皮疹出现后5天。

☐ 主动免疫:接种风疹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隔离患者至皮疹出现后5天。

流行期间加强晨、午、晚检;托幼机构不得接收或转出儿童。

八、流行性乙型脑炎

☐ 乙脑病毒通过蚊虫为媒介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 传染源:人、动物。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 传染途径:蚊虫叮咬。

☐ 易感人群:3—7岁最高。病后获终身免疫。

☐ 发病季节:7、8、9月份高发。

临床表现:

☐ 潜伏期:7—10天,最长21天。

☐ 前驱期;1—3天,发热、头痛、嗜睡、呕吐

☐ 极期:5—7天,持续高热40℃以上,意识模糊,抽搐昏迷,肌张力增强,

腱反射亢进,呼吸循环衰竭。

☐ 恢复期:2周内热退,神志转清,但表情淡漠,睡眠不安,失语、失明等。 ☐ 后遗症期:6个月后未恢复者。神经精神症状,智力减退,肢体强直。

治疗:

☐ 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方法。

☐ 全面支持、对症治疗,把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关。

☐ 适当应用中草药。

☐ 给予患者足够的液体。

☐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预防:

☐ 灭蚊防蚊: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填平洼地、喷药、烟熏等方法消灭

幼蚊或成蚊。选用蚊帐、驱蚊剂,以防被蚊虫叮咬。

☐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病儿,管理好牲畜,圈养猪、牛、鸡等。

☐ 保护易感儿:按规定接种乙脑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隔离患儿至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为止。

☐ 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 根据流行季节对易感儿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九、脊髓灰质炎

☐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发热、肢体弛缓性瘫痪。 ☐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毒者。

☐ 传播途径:粪—口,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早期咽部分泌物、飞沫传播。

☐ 易感者:4个月—5岁最多。病后对同型病毒有终生免疫力。

☐ 流行季节:夏秋。

临床表现:

☐ 潜伏期:9—12天,短至5天,最长35天。

☐ 前驱期:发热,咽痛、咳嗽等上感的症状,或恶 心、呕吐、腹泻等消化

道症状。发热时间持续数小时至4天,热退。

☐ 瘫痪前期:经过2—6天的静止期,体温再度上升,全身肌肉疼痛,感觉

过敏,四肢细微震颤。

☐ 瘫痪期:第二次发热1—2天后进入瘫痪期,经过5—10天,热退后弛缓

性瘫痪不再进展。

☐ 恢复期:瘫痪后1—2周,病肌逐渐恢复功能。

☐ 后遗症期:病后1年以上。神经组织损害严重,瘫痪不易恢复。

治疗:

☐ 急性期宜卧床休息,应用神经营养药,瘫痪期应将瘫痪的肢体置于功能位。

☐ 后遗症期加强瘫痪肌群的功能锻炼,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康复,遗有畸形时

手术。

预防:

☐ 隔离患者,对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及时隔离40天,对密切接触病人的儿童应检疫21

天。

☐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水源和环境卫生,病人的排泄物和呕吐物应先

洒漂白粉消毒2小时后再倒入下水道,病人用过的食具、玩具、

床单等应煮沸30分钟,不能煮沸的应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

☐ 保持易感者:按计划进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接种。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在新生入园时必须检查其预防接种卡,如发现未全程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应立即给予补种。

☐ 最后一次服疫苗超过30天的密切接触者应紧急服疫苗一次。

十、细菌性痢疾

☐ 由痢疾杆菌通过粪—口传播的肠道传染病。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

水源;生活接触;苍蝇、蟑螂间接传播。

☐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可重复多次感染。

☐ 流行季节:夏秋。

临床表现:

☐ 潜伏期数小时至8天,多数1—3天。

☐ 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大便每天数次到十余次不等,大便带黏液脓血,

有里急后重感,乏力,阵发性中下腹痛。

☐ 中毒型:多见于2—5岁儿童,起病急,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全身中

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见于发病后6—12小时才出现。病重,死亡率高。

☐ 慢性疾病: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儿童。

或急性痢疾未经正规治疗,而迁延不愈。

治疗:

☐ 隔离、卧床休息、流质半流质饮食,忌油腻,有脱水时予以补液。

☐ 根据大便培养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或经验性选药。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至病程结束,停药5天,大便培养2次阴性方可

再入园。

☐ 切断传染途径: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变质、不洁食物,

饭前便后选手,生吃 蔬果要洗净,保持生活学习环境的干净整洁,

做好防蝇、灭蝇工作,管理好粪便和水源。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发现患者立即隔离,至病程结束,停药5天,大便培养2次阴性方可再入园。

☐ 对患儿的呕吐和腹泻物用漂白粉干粉按2:1的比例直接倒入,消毒时间为2小时,

坐便器可用3%的漂白粉液浸泡1小时,对被患儿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衣物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4—6小时。

☐ 如患儿吐泻严重,应及时补充淡盐水或ORS液,以防脱水。

☐ 患儿所在班级桌面玩具增加消毒1次,图书加晒1次。

☐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 向家长宣传饮食卫生知识。

☐ 对保教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粪便,发现带菌者或慢性菌痢者应调离工作,

经治疗至停药后连续三次大便培养阴性(每次间隔1周)方可再上岗。

十一、猩红热

☐ 由A组β链球菌感染引起。

☐ 传染源:急性期病儿、健康带菌者。

☐ 传播途径:鼻咽部分泌物飞沫;直接密切接触;通过病菌污染的玩具、

用具、手及食物等间接经口。

易感人群:2—8岁多见。可再次感染。

流行季节:冬末春初。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7天,平均3天。

☐ 起病急,中到高热,头痛,咽部疼痛。颈前淋巴结肿大。

☐ 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始见于耳后、颈部,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皮疹为弥漫

细小猩红色小斑丘疹,皮肤压之变白,去压后数秒钟恢复充血,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面部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不充血,形成“口周苍白圈”。在腑下、腹股沟、肘窝等皮肤皱折处皮疹密集,呈横线状,称之为“帕氏线”。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1周末至第2周开始脱皮,呈糠样脱屑。出疹后3—4天,舌苔脱落,可见“杨梅舌”。

并发症:

☐ 感染直接蔓延侵袭邻近组织器官,如中耳炎、乳炎、鼻窦炎、扁桃体周围脓肿; ☐ 细菌通过血行传播: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和心内膜炎、关节炎等;

☐ 变态反应:如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治疗:

☐ 控制感染、消除症状、预防合并症、减少带菌。首选青霉素。疗程5—7天。 预防:

☐ 早期、足疗程治疗A组链球菌感染,预防风湿热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 隔离患者6天,至咽拭子培养阴性。

☐ 对密切接触者检疫1周,对高危儿用药物预防,如注射长效青霉素,或口服青霉素

或头孢菌素。

☐ 流行期间禁止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儿童外出带口罩,减少飞沫传染。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后1周。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并持医生证明方

可入园。

☐ 密切接触者检疫7天,一旦发现咽炎或扁桃炎,均按猩红热进行隔离治疗3—5天。

检疫期间暂停儿童转入托。

☐ 对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应做咽拭子培养,密切观察1周。细菌培养阳性者应隔离治

疗至细菌转阴。

☐ 曾患风湿病及肾炎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选用长效青霉素注射预防。

☐ 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及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 患儿的毛巾、衣服用开水烫或曝晒,被褥晒4—6小时,餐具用沸水煮沸10分钟。

患儿用具包括玩具、文具等用消毒液擦洗。

十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第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呼吸道。

☐ 易感人群:5岁以下多见。

☐ 流行季节:冬春。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 普通型:有严重中毒症状,喷射状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皮肤瘀斑,

脸色苍白,肢端发凉,休克。

☐ 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年长儿,高热,皮肤瘀点,颅高压症状,呼吸困难, 脑疝。

治疗:

☐ 磺胺类药物:用于一般轻症病例。

☐ 抗生素:

☐ 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神志、面色、脉搏、血压、瞳孔变化,瘀点

有无增多;安静,空气流通,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水分充足。

☐ 对症:保持眼、口腔卫生,防褥疮,保持呼吸道通畅,大片瘀斑者要加

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坏死。

预防:

☐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隔离患儿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病后7天。对密

切接触者严密隔离1周,预防性服药。

☐ 流行季节教室、卧室等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多晒太阳,搞好室内卫生,经常晒衣

服、被褥。

☐ 3岁、6岁各接种一次流脑疫苗。

保健医生的工作重点:

☐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发现病儿后应就地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严密隔离1周,

预防性服药。

☐ 流行季节教室、卧室等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 3岁、6岁各接种一次流脑疫苗。

十三、滴虫性阴道炎

☐ 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阴道炎症。

☐ 传染源:寄生于阴道、尿道、膀胱处的阴道毛滴虫。

☐ 传播途径:公共浴室、浴盆、毛巾、厕所、衣物及与患滴虫病的成人共

用被褥等。

临床表现:

☐ 阴道分泌大量稀薄的带泡沫产乳白色分泌物,合并细菌感染时呈黄绿色,有腥臭味。

外阴、阴道、大腿内侧有烧灼感及瘙痒。

☐ 尿道炎症状:尿急、尿频、尿痛

预防:

☐ 及时隔离、治疗。治疗3个疗程(3个月),3次检查阴性后,持医生证明才能上岗。 ☐ 严格执行1人1巾,勿乱用浴巾、浴盆,切忌将工作人员衣物尤其是内衣与儿童衣

物混在一起洗,对托幼机构内的公共物品严格消毒。

☐ 女性工作人员每年体检时例行阴道涂片检查

十四、淋病

☐ 由淋球菌引起的主要累及泌尿生殖系统黏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

☐ 传染源:亚急性、慢性淋病患者。

☐ 传播途径:通过污染的衣裤、被褥、床单、浴盆、浴巾、马桶圈、便盆、

毛巾及手等。

临床表现:

☐ 外阴瘙痒,红肿且有脓性分泌物。急性感染者可合并淋球菌性尿道炎,表现为尿急、

尿频、尿痛、排脓尿、尿道口红肿。

预防:

☐ 怀疑者到专科医院检查治疗。确诊者及时隔离。工作人员患病暂调离。治愈后须持

证明方可返园恢复工作。

☐ 儿童大小便用蹲厕,便盆、浴盆应经常消毒,不能共用毛巾、脚盆。工作人员的衣

物、被褥等不要与儿童的用品一起洗。

☐ 新买的内裤洗涤干净,曝晒后再穿。

☐ 患者的内裤要煮沸消毒。

☐ 工作人员每年体检时要做淋球菌检查。


相关内容

  •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学大纲
  • 绪 论(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研究方法. 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 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任务 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 ...

  • [社区护理学]第3版 教学大纲
  • 课程名称:社区护理学(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社区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社区护理学是在护理学.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为适应居民的健康需求,在护理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社 ...

  • 幼儿卫生学大纲
  • 幼儿卫生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幼儿生理卫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通过学习<幼儿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 ...

  • 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全)
  • 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 一生活制度 1.有合理的生活制度和作息时间表并认真执行. 1根据园所内儿童的年龄生理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和季节变换的特点本着动静结合的原则适当考虑家长的需要制定出本园所的儿童一日生活制度. 2保健人员参与制订园内儿童作息时间安排及一日各生活环节如活动. ...

  • [重点人群保健]教学大纲
  • <社区重点人群保健>教学大纲 >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必修.专业课 总学时: 42 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全科方向) 课程简介: 在内容安排上强调适合于城市社区特点.反映当代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新公共卫生概念以及全科医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国家发展 ...

  • 卫生保健工作规范
  •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 为贯彻落实<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加强托儿所.幼儿园(以下简称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切实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质量,特制定<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托幼机构卫 ...

  • 学前儿童保育学-教学大纲
  • <学前儿童保育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72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48学时.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预修要求: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学前儿童保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应使学生了解保育员的常规工作(如来园准备.盥洗环节.就餐环节.如 ...

  • 幼儿园各项制度
  • 幼儿园安全保卫制度 一.园内实行早上入园晨检制度,由行政值周人员.医生.门卫.保卫员四层晨检把关,观察幼儿情况,收集家长意见,防止幼儿跑出. 二.严格交接制度,幼儿一律由家长接送,特殊情况由别人代接送,必须凭接送卡,否则不放行. 三.工作人员上班时要认真负责,坚守岗位,不得随意串班,擅离职守,出现意 ...

  • 夏季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 夏季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食物容易变质腐烂,小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差,难以适应夏季高温环境,往往因贪食.贪饮.贪凉或被蚊虫叮咬而染上传染病.要求各连锁园严把采购关,防止病从口入:认真做好消毒工作,预防传染病的侵袭,保证幼儿安全度过炎热的夏天. 1.肠道传染病 ●霍乱:由 ...

  •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十项制度
  • 一.生活制度 (一)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内容,保证其在机构内生活的规律性.稳定性,促进集居儿童身心健康. (二)对儿童24小时生活的主要内容,如睡眠.进餐.大小便.活动.游戏等每个生活环节.顺序.次数和时间等应给予合理安排. (三)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注意动静结合.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