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对当代的借鉴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对当代的借鉴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但如今我们提起科举制度,首先想到的就是八股文、死板、落后、封建、百害而无一利等贬义词。但它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存在即合理,科举制既然在我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就必然有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我们之所以对它误解颇深,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它的负面宣传,另一方面是我们又知之甚少的缘故。那么科举制度到底为什么存在了那么久?它对我们当今的选拔制度有何借鉴呢?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那么隋代以前中国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这种制度初期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同样存在着种种弊端。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

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科举制度诞生了。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从此,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年。那么它为什么能存在这么多年?它和以前的制度想比有什么优越性呢?

科举制度先进性的根本在于它是对全体百姓开放的(少数身份不符的除外),这保证了统治阶级一定的流动性,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而一个垄断不开放的统治集团是注定不会长久的。此外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另外科举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因此科举制度绝不是无一是处的,相反它特别在前中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贡献卓越,它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如今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100多年,但国家永远是需要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的,所以可以认为“科举”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形式改变了而已。

那么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国家公务员考试。因为这同样是国家政府面向全体百姓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我认为当今的“科举”非“高考”莫属,原因有而,一是因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拿到大学文凭是参加“国考”的基础;二是古代寒士想要出人头地唯有当官,这使得科举成了他们唯一的途径,而如今成功的方式很多,除了入仕还有经商、学术、艺术、搞技术等等,想要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都必须通过高考进入一个大学学习。因此高考才是当今的“科举”。

那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对我们当今社会有借鉴作用吗?我认为还是有很多方面可以借鉴的。

科举制初期中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它是面向全体百姓的,只要几十本典籍,苦读十余载,就有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再贫穷的人都可以通过此途径入仕。从而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那如今的高考有没有做到这点呢?表面上看高考也是面向所有人的,大学招人也是不论出身、贫富的,但它是否是真的公平呢?其实不然,特别是近年来有愈发恶性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衡,如今不比古代,熟读几本书就能参加科举考试,现在都须在学校进行过十二年的教育才能参加高

考。因此教育资源就至关重要了,而城市的教育资源在教师质量、学习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都远远好于农村。贫困地区的人自然比发达地区的人更难考大学。所以从基础上,人们接受的教育就是不平等的。此外,就是收费的不公。中国虽然早就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但和高考联系最紧密的高中并没有免费,而且在外国普遍实行的大学免费教育也没有在中国实行,现在随便读个大学动则10几万的花费让许多贫寒家庭望而却步,而且如今就算大学读出来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成功。相较而言,他们当然更愿意让孩子初中或高中就辍学去打工挣钱。

由于以上两个愈发明显的原因,高考这个保持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制度也越来越受到质疑,接受高等教育成了有钱人的专利,如果长此以往任其发展严重的话,社会阶层分明,流动稀少,社会的矛盾必然愈发严重直至激化。因此我觉得,参考古代的科举制度,我们当今的选拔制度特别是高考这块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首先,政府要尽量平衡分配教育资源,特别是贫困山区,支援兴建学校,同时加大对支教老师的扶持力度,让人人都能享受学有其所,学有其师。第二,要使贫困的孩子上的起学。最好的情况就是实现教育全免费制,若实在难以实行,则可以建立给确定家庭贫困的孩子免费学习的制度。总之,决不能出现因为有能力有兴趣学习下去但因家庭负担不起而辍学的情况,否则就是社会的倒退。

历史在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相应的制度,以史鉴今,相较古代的科举制,我们当今社会也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对当代的借鉴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但如今我们提起科举制度,首先想到的就是八股文、死板、落后、封建、百害而无一利等贬义词。但它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存在即合理,科举制既然在我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就必然有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我们之所以对它误解颇深,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它的负面宣传,另一方面是我们又知之甚少的缘故。那么科举制度到底为什么存在了那么久?它对我们当今的选拔制度有何借鉴呢?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那么隋代以前中国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这种制度初期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同样存在着种种弊端。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

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科举制度诞生了。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从此,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年。那么它为什么能存在这么多年?它和以前的制度想比有什么优越性呢?

科举制度先进性的根本在于它是对全体百姓开放的(少数身份不符的除外),这保证了统治阶级一定的流动性,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而一个垄断不开放的统治集团是注定不会长久的。此外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另外科举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因此科举制度绝不是无一是处的,相反它特别在前中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贡献卓越,它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如今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100多年,但国家永远是需要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的,所以可以认为“科举”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形式改变了而已。

那么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国家公务员考试。因为这同样是国家政府面向全体百姓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我认为当今的“科举”非“高考”莫属,原因有而,一是因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拿到大学文凭是参加“国考”的基础;二是古代寒士想要出人头地唯有当官,这使得科举成了他们唯一的途径,而如今成功的方式很多,除了入仕还有经商、学术、艺术、搞技术等等,想要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都必须通过高考进入一个大学学习。因此高考才是当今的“科举”。

那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对我们当今社会有借鉴作用吗?我认为还是有很多方面可以借鉴的。

科举制初期中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它是面向全体百姓的,只要几十本典籍,苦读十余载,就有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再贫穷的人都可以通过此途径入仕。从而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那如今的高考有没有做到这点呢?表面上看高考也是面向所有人的,大学招人也是不论出身、贫富的,但它是否是真的公平呢?其实不然,特别是近年来有愈发恶性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衡,如今不比古代,熟读几本书就能参加科举考试,现在都须在学校进行过十二年的教育才能参加高

考。因此教育资源就至关重要了,而城市的教育资源在教师质量、学习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都远远好于农村。贫困地区的人自然比发达地区的人更难考大学。所以从基础上,人们接受的教育就是不平等的。此外,就是收费的不公。中国虽然早就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但和高考联系最紧密的高中并没有免费,而且在外国普遍实行的大学免费教育也没有在中国实行,现在随便读个大学动则10几万的花费让许多贫寒家庭望而却步,而且如今就算大学读出来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成功。相较而言,他们当然更愿意让孩子初中或高中就辍学去打工挣钱。

由于以上两个愈发明显的原因,高考这个保持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制度也越来越受到质疑,接受高等教育成了有钱人的专利,如果长此以往任其发展严重的话,社会阶层分明,流动稀少,社会的矛盾必然愈发严重直至激化。因此我觉得,参考古代的科举制度,我们当今的选拔制度特别是高考这块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首先,政府要尽量平衡分配教育资源,特别是贫困山区,支援兴建学校,同时加大对支教老师的扶持力度,让人人都能享受学有其所,学有其师。第二,要使贫困的孩子上的起学。最好的情况就是实现教育全免费制,若实在难以实行,则可以建立给确定家庭贫困的孩子免费学习的制度。总之,决不能出现因为有能力有兴趣学习下去但因家庭负担不起而辍学的情况,否则就是社会的倒退。

历史在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相应的制度,以史鉴今,相较古代的科举制,我们当今社会也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相关内容

  •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
  •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 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 __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 .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 _. ...

  • 科举制度的潜在价值
  • 东京文学 科举制度的潜在价值 壬汉鹂,何熙文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610046) [摘要]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绵数千年并受到各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站定有其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科举制度的施行使大量人才纷至沓来,为统治者提供参政执政精荚,论其根本,科举制度的潜在价值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

  • 简答论述中国教育史
  • 1.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大的方面:(1) 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己. 2. <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主要贡献. 1.教育的功能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3.教育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 2 )尊师重道(3) ...

  •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 第23卷第4期平顶山学院学报Vol.23No.4 2008年8月JournalofPingdingshanUniversityAug. 2008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张国安 (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是古代文官管理制度的基本环节,亦是传统行政法制文 ...

  • 中国文化概论一考通答案电子版
  • 中国文化概论 一.名词解释2.狭义文化: 3.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 6.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 10.民族文化: 11.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 13.文化传统: 14.天下观念: 15.新石器时代: 16.三是五帝 17.百家争鸣: ...

  • 中国教育史资料
  • 一.有关常识: 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

  • 浅谈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
  • 浅谈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 [摘要]官吏的选拔制度贯穿着古今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存在着"禅让制"的官吏选拔制度,再到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封建社会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直接当今社会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我们要了解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发展历 ...

  •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 2005.10 36. 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37. 简述指南针发明.运用及传播的历史. 38. 简述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 39. 何谓"文以载道"? 40. 简述汉字.汉语在境外的传播. 2006.01 36.简述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 ...

  • 电大中华文化概说复习试题
  • 名词解释 :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2.<神灭论>: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南朝时最富有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范缜本着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