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是靠实实在在的政绩来展现的。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既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展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方面。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政绩观直接反映着党员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与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吻合,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绩观,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绩观。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党员干部的终生追求。 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政绩。 树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把握规律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树立以实践、群众和历史为衡量尺度的政绩观。政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创造政绩是为了实现群众利益,政绩必须得到群众认可。同时,政绩还须经得起历史检验。只有坚持用实践、群众和历史的尺度衡量政绩,才能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创造出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保持先进性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对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会有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目标追求和内在动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体现先进性。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党员干部只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思考问题、进行决策的基本点,多干让群众受益的事、打基础的事、长远起作用的事,带领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长期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误区:有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心浮气躁、追名逐利;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决策不讲科学,办事不从实际出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是相悖的,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腐蚀党员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使党员干部把追求政绩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做工作、创政绩。 把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实践中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最根本的是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中。 奠定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基础。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自觉坚持把权力用在为党建功、为民造福上;把职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创造政绩;清廉、勤政、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应加强党的思想路线教育,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应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党员干部自觉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增强科学创造政绩的本领。一是坚持科学执政创政绩。提高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科学的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更好地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民主执政创政绩。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三是坚持依法执政创政绩。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与水平,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导向。正确评判干部的政绩,应做到“四看”:一看实效。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贯彻落实,看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看社会风气是否好转,引导干部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影响本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紧迫问题上,真正做到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二看全面。既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看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既看经济社会发展“硬指标”的变化,又看发展“软环境”的改善;既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看党的建设、廉政建设、社会稳定的成效。三看发展。既看眼前成绩的大小,又看今后发展的潜力;既看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效,又看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四看公认。自觉把群众公认作为评判政绩的根本标准,通过群众评议、征求意见、测评考核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是靠实实在在的政绩来展现的。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既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展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方面。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政绩观直接反映着党员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与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吻合,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绩观,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绩观。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党员干部的终生追求。 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政绩。 树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把握规律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树立以实践、群众和历史为衡量尺度的政绩观。政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创造政绩是为了实现群众利益,政绩必须得到群众认可。同时,政绩还须经得起历史检验。只有坚持用实践、群众和历史的尺度衡量政绩,才能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创造出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保持先进性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对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会有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目标追求和内在动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体现先进性。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党员干部只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思考问题、进行决策的基本点,多干让群众受益的事、打基础的事、长远起作用的事,带领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长期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误区:有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心浮气躁、追名逐利;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决策不讲科学,办事不从实际出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是相悖的,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腐蚀党员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使党员干部把追求政绩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做工作、创政绩。 把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实践中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最根本的是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中。 奠定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基础。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自觉坚持把权力用在为党建功、为民造福上;把职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创造政绩;清廉、勤政、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应加强党的思想路线教育,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应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党员干部自觉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增强科学创造政绩的本领。一是坚持科学执政创政绩。提高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科学的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更好地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民主执政创政绩。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三是坚持依法执政创政绩。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与水平,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导向。正确评判干部的政绩,应做到“四看”:一看实效。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贯彻落实,看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看社会风气是否好转,引导干部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影响本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紧迫问题上,真正做到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二看全面。既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看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既看经济社会发展“硬指标”的变化,又看发展“软环境”的改善;既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看党的建设、廉政建设、社会稳定的成效。三看发展。既看眼前成绩的大小,又看今后发展的潜力;既看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效,又看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四看公认。自觉把群众公认作为评判政绩的根本标准,通过群众评议、征求意见、测评考核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