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部施工测量方案
(DK129+450~DK134+300)
1、 编制依据
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1.2新建铁路金温扩能改造工程施工招投标文件、施工图纸、施工资料、现场实际情况。
1.3铁道部颁布的现行《设计规范》和其它有关文件资料。
2、工程概况
2.1工程范围及工程内容
新建金温扩能改造工程IV标三分部管段位于丽水市青田县船寮镇境内,施工里程DK129+450-DK134+300,起点为荣林隧道DK129+450,终点松子头隧道DK134+300,管段全长4850m。
本管段的主要工程内容为:荣林隧道出口2207.27米,乌坦中桥111.71米,松子头隧道进口2531.02米。
3、施工测量基本要求
3.1测量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施工测量制度》,确保本标段测量人员的相对稳定,维持测量工作的持续性,制定各项奖惩制度,明确各级测量人员的职责范围,强调测量复核制度和技术交底制度。
分部测量组配备1名技术干部,6名测工,在总工和工程部部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全段线路贯通测量,工程各施工阶段的放样测量、竣工测量、管理和指导分部测量组的工作等。
分部测量组负责日常施工测量,由分部工程部长负责督促和检查测量组复核工作的实施。其主要任务是结构物施工过程中的中线、标高、结构尺寸的施工放样和检测工作。
严格实行测量组长计算、工程部长复核、总工程师(技术主管)审核制度,确保测量数据准确无误。
3.2测量工作人员
受测量组长领导,业务上受总工、工程部长和测量组长指导;
积极主动配合测量组长干好本职工作,工作上吃苦耐劳,加强自身业务技术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3 应用规范、标准
本段铁路工程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铁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TB10054-9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3.4控制测量精度等级按测规有关规定办理,具体如下:
3.5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及相应精度按测规有关规定办理,具体如下:
3.6测量仪器设备
仪器装备:工区测量组配备徕卡TCR402、TS02全站仪各一套, DSZ2、DS05型水准仪各一套和。
仪器检定 :所有仪器均按照JJG100-2003 JJG703-2003要求,于2010年10月到标准计量所检测中心进行检定。
4、 洞外控制测量
4.1平面控制测量
结合本分部隧道长度、地理环境、地貌状况和本工程的测量精度要求与相邻贯通单位的平面控制,复侧采用GPS控制网形式、依据设计院提供GPS控制桩复测,此项工作由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杭州分公司测量总队共同承担完成,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12个月;杭州分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6个月;
GPS作业要求,具体指标按下表实施:
4.2平面插往控制
以设计院所交的GPS桩为依据,采用闭合导线网形式,在洞口的附近布设3个以上平面控制点(选点应在视野开阔且互相通视、地址土质坚硬且稳定的地方),作为隧道进洞放样的控制桩,该导线网精度应达到国家四等或以上等级导线的各向指标,此项工作由集团公司测量总队与项目部测量组共同承担完成,检测周期6个月;项目部测量组检测周期1个月;
导线测量要求按下表实施: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注:①表中n为测站数
②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
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4.3高程控制复测
利用电子水准仪采用闭合水准线路形式复测设计院提供的高程控制桩,并于相邻贯通单位进行联测,此项工作由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杭州分公司测量总队共同承担完成,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12个月;杭州分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6个月;
4.4施工高程控制
以设计院交高程控制桩为依据,利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采用闭合水准线路施测,精度应达到国家四等或以上水准的各项精度指标,此项工作由集团公司测量总队和项目部测量组共同承担完成,集团公司检测周期6个月,项目部测量组检测周期1个月;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实施: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5隧道测量
5.1隧道内控制测量
5.1.1洞内平面控制采用主、副导线环形式或者闭合导线网形式布置。主导线既测角,又测边,而副导线则只测边,不测角,导线设计边长160米左右。通过角度闭合差评定角度观测的质量和提高测角精度,对提高导线端点的横向点位精度有利。但导线点坐标只能沿主导线进行传送。导线网一般布设若干个相连的带状导线环,网中所有的边、角全部观测。导线精度应达到国家四等导线的各项精度指标要求(参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6个月,项目部测量组检测周期2~3个月;
5.1.2洞内高程控制使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施测,精度应达到国家四等水准要求,洞内水准线路应由洞口控制点向洞内引设,每80米左右设一个水准点,引测水准点采用往返观测,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6个月,项目部测量组检测周期1~2个月;
5.2进洞关系的计算及测量(两种方法)
5.2.1首先中线控制桩(或中线控制桩的平移桩)的坐标纳入同一个坐标系内,然后用线路中线点和控制点的坐标,反算两点的距离和方位角,以确定进洞测量数据;
5.2.2洞外控制点的坐标系统纳入以里程轴线方向为X轴(开挖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与隧道轴线垂直的方向为Y轴(右手为Y轴的正方向),将洞门点的坐标与设计洞门坐标比较,即可得出该实测洞门点与设计洞门的相对位置,达到准确进洞的目的。 5.3隧道施工测量
5.3.1隧道开挖和衬砌放样必须使用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洞口投点、导线点和水准点; 5.3.2隧道的施工测量应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制定相应的测量放样方法,报工程部长审核、总工程师审批,保证正确贯通和结构物的正确放样,并将测量放样方法和成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5.3.3开挖必须坚持每循环一测制度。所有开挖工序在开钻前,都必须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水准仪、激光导向仪确定隧道中心线与水平,并且用断面仪检查上循环开挖断面,确定钢支撑的安装位置或设计开挖轮廓线,严格控制超欠挖。上下断面钢支撑安装时,测量人员必须在场,仰拱开挖及铺底工作,由开挖测量组负责,可不在施工现场,但必须提前作好施工技术交底(底板严禁欠挖),施工测量控制点必须正确并醒目。开挖工作完成后及时测量并绘出断面图,标注超欠挖情况(若每平方米的欠挖大于0.1平方米时,测量组用红油漆清楚的标出,随同下个循环的开挖一并处理);施工测量必须有完整的复核制度和复核方法,每次测量必须有计算和复核并记录详细,每次测量必须对上次测量结果进行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确定是本次测量错误还是上次测量错误并及时纠正;特别是架立钢支撑,严格实行三检制度:架立钢架时必须准确无误的确定中线、拱顶和拱脚标高;锁脚锚杆、连接筋全部按设计规定施做好之后再次检查中线、拱顶和拱脚标高,确定钢架架立完全正确,可通知喷砼班组进行喷砼;在架立下榀钢架之前先检查上榀钢架是否正确。为便于及时发现错误及查找原因,中线采用拱顶吊线的方法进行标记,间距5~10米,采用射钉吊线法,每组最少三个射钉线以指导中线方向,水平采用边墙标注标高的方法进行标记,间距5米,在整里程处采用倒三角标记
(里程必须准确),三角形边长3~4厘米,标记清楚,下断面高程统一标示在内轨顶面上1米的位置,上断面标示在设计开挖底面上1米的位置,测量时每隔25±5米进行一次左右同步测量,每个正式中线桩点引出并经两次以上闭合复核,严禁从临时桩点向前引点。
5.3.4衬砌所使用的中线点和高程基准点资料,必须经过项目部测量组多次复测,并且有工程部长复核确定无误方可提供给工区测量组,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总工程师和工程部长签字认可后方可生效使用。
5.3.5二次衬砌砼工程必须在衬砌台车就位前后,采用仪器设置和检查中线、水平及各部位尺寸;当出现欠挖时,必须标记清楚,并对工班进行技术交底,处理前后的断面及时绘出并报监理工程师确认,断面的间距为3米,特殊地段可适当加密,台车就位采用5点定位法,即使用拱顶、两侧边墙基础、两侧大跨线共5点控制模板台车的位置,各点均必须在就位前后进行两次以上测量确定;衬砌完成后,及时进行断面复测(距离衬砌掌子面50米以内)断面间距10米,位于整里程上,并标注10米的整里程和轨顶面标高,里程采用标准宋体,10米整里程大小为15×10厘米,Km整里程为20×15厘米,“+”的竖线位置对应为整里程位置,标高标志为倒置的边长3厘米的等边三角形。 5.4隧道贯通误差的测定与调整
考虑到隧道的贯通偏差,故在距隧道预计贯通面100米时,将开挖断面做适当加大,以便贯通后调整,加大值R=r+h/2(r为设计开挖半径或宽度,h为允许贯通误差)。
5.4.1贯通误差的测定方法:
贯通之后,把相向测量的两个方向的中线延伸至贯通面,并在该垂直面处钉设两个临时中线点,丈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与隧道中线垂直方向的距离),即得到隧道的实际横向贯通偏差,两个临时中桩的里程之差即为隧道的实际纵向偏差。
也可在贯通面处设立一临时桩点,有相向的两个方向各自对该点进行测角、量边,计算临时桩点的坐标。其X坐标的差数即为实际横向偏差,其Y坐标之差为实际纵向贯通偏差。在临时桩点上安置经纬仪(全站仪)测出角度a,以便求得导线角度闭合差。
贯通后由隧道一端的某一个水准点向贯通点另一端的某水准点用水准测量联
测,其高程闭合差即为隧道贯通面在高程上的实际偏差。
对隧道两相向开挖施工中线在贯通面上的极限误差规定如下:
极限误差的规定
5.4.2贯通误差的调整
对于直线隧道可在做二次衬砌时直接调整,对于曲线隧道还应注意不改变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的长度。为找出较好的调整曲线,应将相向两个方向测设的中线,各自向前延伸适当距离。如果贯通面附近有曲线的始(终)点时,应延伸至曲线的始(终)点。
6 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
6.1坚持勤测、细核、尽责、规范的作业制度,坚持“测量双检”“换手测量”等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认真执行测量规范和施工技术管理的有关规定,保证不出差错;
6.2保证施工现场测量桩点埋设标准、统一、适用、经济; 6.3坚持定期检校仪器,以保证仪器计量合格使用;
6.4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必须在现场记录清楚,不得涂改,不得凭记忆补记。记录本必须编列页码、注明观测者、记录者、前后视人员、观测日期、观测的起止时间、气象条件、使用的仪器,并详细记载观测时的特殊情况。因超限划除的观测记录,应注明原因,并予以保存,不得撕毁;
6.5施工精测后视边长尽量大于300米,力避短边和大俯、仰角后视。
7 测量仪器保养及管理
7.1仪器保管
应明确测量仪器及其台帐在使用过程中或报停过程中的责任人、保管人、使用人。 7.2仪器使用
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应轻拿轻放,各使用旋扭不可旋转过头,要注意人为的碰撞,作到仪器专人使用专人保管。
三分部施工测量方案
(DK129+450~DK134+300)
1、 编制依据
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1.2新建铁路金温扩能改造工程施工招投标文件、施工图纸、施工资料、现场实际情况。
1.3铁道部颁布的现行《设计规范》和其它有关文件资料。
2、工程概况
2.1工程范围及工程内容
新建金温扩能改造工程IV标三分部管段位于丽水市青田县船寮镇境内,施工里程DK129+450-DK134+300,起点为荣林隧道DK129+450,终点松子头隧道DK134+300,管段全长4850m。
本管段的主要工程内容为:荣林隧道出口2207.27米,乌坦中桥111.71米,松子头隧道进口2531.02米。
3、施工测量基本要求
3.1测量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施工测量制度》,确保本标段测量人员的相对稳定,维持测量工作的持续性,制定各项奖惩制度,明确各级测量人员的职责范围,强调测量复核制度和技术交底制度。
分部测量组配备1名技术干部,6名测工,在总工和工程部部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全段线路贯通测量,工程各施工阶段的放样测量、竣工测量、管理和指导分部测量组的工作等。
分部测量组负责日常施工测量,由分部工程部长负责督促和检查测量组复核工作的实施。其主要任务是结构物施工过程中的中线、标高、结构尺寸的施工放样和检测工作。
严格实行测量组长计算、工程部长复核、总工程师(技术主管)审核制度,确保测量数据准确无误。
3.2测量工作人员
受测量组长领导,业务上受总工、工程部长和测量组长指导;
积极主动配合测量组长干好本职工作,工作上吃苦耐劳,加强自身业务技术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3 应用规范、标准
本段铁路工程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铁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TB10054-9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3.4控制测量精度等级按测规有关规定办理,具体如下:
3.5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及相应精度按测规有关规定办理,具体如下:
3.6测量仪器设备
仪器装备:工区测量组配备徕卡TCR402、TS02全站仪各一套, DSZ2、DS05型水准仪各一套和。
仪器检定 :所有仪器均按照JJG100-2003 JJG703-2003要求,于2010年10月到标准计量所检测中心进行检定。
4、 洞外控制测量
4.1平面控制测量
结合本分部隧道长度、地理环境、地貌状况和本工程的测量精度要求与相邻贯通单位的平面控制,复侧采用GPS控制网形式、依据设计院提供GPS控制桩复测,此项工作由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杭州分公司测量总队共同承担完成,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12个月;杭州分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6个月;
GPS作业要求,具体指标按下表实施:
4.2平面插往控制
以设计院所交的GPS桩为依据,采用闭合导线网形式,在洞口的附近布设3个以上平面控制点(选点应在视野开阔且互相通视、地址土质坚硬且稳定的地方),作为隧道进洞放样的控制桩,该导线网精度应达到国家四等或以上等级导线的各向指标,此项工作由集团公司测量总队与项目部测量组共同承担完成,检测周期6个月;项目部测量组检测周期1个月;
导线测量要求按下表实施: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注:①表中n为测站数
②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
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4.3高程控制复测
利用电子水准仪采用闭合水准线路形式复测设计院提供的高程控制桩,并于相邻贯通单位进行联测,此项工作由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杭州分公司测量总队共同承担完成,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12个月;杭州分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6个月;
4.4施工高程控制
以设计院交高程控制桩为依据,利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采用闭合水准线路施测,精度应达到国家四等或以上水准的各项精度指标,此项工作由集团公司测量总队和项目部测量组共同承担完成,集团公司检测周期6个月,项目部测量组检测周期1个月;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实施: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5隧道测量
5.1隧道内控制测量
5.1.1洞内平面控制采用主、副导线环形式或者闭合导线网形式布置。主导线既测角,又测边,而副导线则只测边,不测角,导线设计边长160米左右。通过角度闭合差评定角度观测的质量和提高测角精度,对提高导线端点的横向点位精度有利。但导线点坐标只能沿主导线进行传送。导线网一般布设若干个相连的带状导线环,网中所有的边、角全部观测。导线精度应达到国家四等导线的各项精度指标要求(参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6个月,项目部测量组检测周期2~3个月;
5.1.2洞内高程控制使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施测,精度应达到国家四等水准要求,洞内水准线路应由洞口控制点向洞内引设,每80米左右设一个水准点,引测水准点采用往返观测,集团公司测量总队检测周期6个月,项目部测量组检测周期1~2个月;
5.2进洞关系的计算及测量(两种方法)
5.2.1首先中线控制桩(或中线控制桩的平移桩)的坐标纳入同一个坐标系内,然后用线路中线点和控制点的坐标,反算两点的距离和方位角,以确定进洞测量数据;
5.2.2洞外控制点的坐标系统纳入以里程轴线方向为X轴(开挖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与隧道轴线垂直的方向为Y轴(右手为Y轴的正方向),将洞门点的坐标与设计洞门坐标比较,即可得出该实测洞门点与设计洞门的相对位置,达到准确进洞的目的。 5.3隧道施工测量
5.3.1隧道开挖和衬砌放样必须使用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洞口投点、导线点和水准点; 5.3.2隧道的施工测量应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制定相应的测量放样方法,报工程部长审核、总工程师审批,保证正确贯通和结构物的正确放样,并将测量放样方法和成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5.3.3开挖必须坚持每循环一测制度。所有开挖工序在开钻前,都必须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水准仪、激光导向仪确定隧道中心线与水平,并且用断面仪检查上循环开挖断面,确定钢支撑的安装位置或设计开挖轮廓线,严格控制超欠挖。上下断面钢支撑安装时,测量人员必须在场,仰拱开挖及铺底工作,由开挖测量组负责,可不在施工现场,但必须提前作好施工技术交底(底板严禁欠挖),施工测量控制点必须正确并醒目。开挖工作完成后及时测量并绘出断面图,标注超欠挖情况(若每平方米的欠挖大于0.1平方米时,测量组用红油漆清楚的标出,随同下个循环的开挖一并处理);施工测量必须有完整的复核制度和复核方法,每次测量必须有计算和复核并记录详细,每次测量必须对上次测量结果进行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确定是本次测量错误还是上次测量错误并及时纠正;特别是架立钢支撑,严格实行三检制度:架立钢架时必须准确无误的确定中线、拱顶和拱脚标高;锁脚锚杆、连接筋全部按设计规定施做好之后再次检查中线、拱顶和拱脚标高,确定钢架架立完全正确,可通知喷砼班组进行喷砼;在架立下榀钢架之前先检查上榀钢架是否正确。为便于及时发现错误及查找原因,中线采用拱顶吊线的方法进行标记,间距5~10米,采用射钉吊线法,每组最少三个射钉线以指导中线方向,水平采用边墙标注标高的方法进行标记,间距5米,在整里程处采用倒三角标记
(里程必须准确),三角形边长3~4厘米,标记清楚,下断面高程统一标示在内轨顶面上1米的位置,上断面标示在设计开挖底面上1米的位置,测量时每隔25±5米进行一次左右同步测量,每个正式中线桩点引出并经两次以上闭合复核,严禁从临时桩点向前引点。
5.3.4衬砌所使用的中线点和高程基准点资料,必须经过项目部测量组多次复测,并且有工程部长复核确定无误方可提供给工区测量组,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总工程师和工程部长签字认可后方可生效使用。
5.3.5二次衬砌砼工程必须在衬砌台车就位前后,采用仪器设置和检查中线、水平及各部位尺寸;当出现欠挖时,必须标记清楚,并对工班进行技术交底,处理前后的断面及时绘出并报监理工程师确认,断面的间距为3米,特殊地段可适当加密,台车就位采用5点定位法,即使用拱顶、两侧边墙基础、两侧大跨线共5点控制模板台车的位置,各点均必须在就位前后进行两次以上测量确定;衬砌完成后,及时进行断面复测(距离衬砌掌子面50米以内)断面间距10米,位于整里程上,并标注10米的整里程和轨顶面标高,里程采用标准宋体,10米整里程大小为15×10厘米,Km整里程为20×15厘米,“+”的竖线位置对应为整里程位置,标高标志为倒置的边长3厘米的等边三角形。 5.4隧道贯通误差的测定与调整
考虑到隧道的贯通偏差,故在距隧道预计贯通面100米时,将开挖断面做适当加大,以便贯通后调整,加大值R=r+h/2(r为设计开挖半径或宽度,h为允许贯通误差)。
5.4.1贯通误差的测定方法:
贯通之后,把相向测量的两个方向的中线延伸至贯通面,并在该垂直面处钉设两个临时中线点,丈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与隧道中线垂直方向的距离),即得到隧道的实际横向贯通偏差,两个临时中桩的里程之差即为隧道的实际纵向偏差。
也可在贯通面处设立一临时桩点,有相向的两个方向各自对该点进行测角、量边,计算临时桩点的坐标。其X坐标的差数即为实际横向偏差,其Y坐标之差为实际纵向贯通偏差。在临时桩点上安置经纬仪(全站仪)测出角度a,以便求得导线角度闭合差。
贯通后由隧道一端的某一个水准点向贯通点另一端的某水准点用水准测量联
测,其高程闭合差即为隧道贯通面在高程上的实际偏差。
对隧道两相向开挖施工中线在贯通面上的极限误差规定如下:
极限误差的规定
5.4.2贯通误差的调整
对于直线隧道可在做二次衬砌时直接调整,对于曲线隧道还应注意不改变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的长度。为找出较好的调整曲线,应将相向两个方向测设的中线,各自向前延伸适当距离。如果贯通面附近有曲线的始(终)点时,应延伸至曲线的始(终)点。
6 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
6.1坚持勤测、细核、尽责、规范的作业制度,坚持“测量双检”“换手测量”等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认真执行测量规范和施工技术管理的有关规定,保证不出差错;
6.2保证施工现场测量桩点埋设标准、统一、适用、经济; 6.3坚持定期检校仪器,以保证仪器计量合格使用;
6.4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必须在现场记录清楚,不得涂改,不得凭记忆补记。记录本必须编列页码、注明观测者、记录者、前后视人员、观测日期、观测的起止时间、气象条件、使用的仪器,并详细记载观测时的特殊情况。因超限划除的观测记录,应注明原因,并予以保存,不得撕毁;
6.5施工精测后视边长尽量大于300米,力避短边和大俯、仰角后视。
7 测量仪器保养及管理
7.1仪器保管
应明确测量仪器及其台帐在使用过程中或报停过程中的责任人、保管人、使用人。 7.2仪器使用
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应轻拿轻放,各使用旋扭不可旋转过头,要注意人为的碰撞,作到仪器专人使用专人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