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最终版.

第一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公共经济学含义:

1)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公私部门分工结构的科学。

2)研究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学科。

3)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科学。

2、帕累托效率: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

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态是最有效率的。

3、市场失灵的成因(必须按PPT上的回答):

[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势力(垄断、自然垄断等)

市场残缺(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市场能力不足(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4、垄断的鉴别与治理:

垄断的鉴别: 独家生产只是垄断存在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判断是否会产生垄断的危害

还需要考察以下因素。

(1)潜在竞争者:是指暂时还不存在,但有可能出现的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主要取决于这一行业进入或退出的难易程度。若进入或退出障碍多、付出的代价大,潜在竞争者存在的可能性就较小。

进入或退出的难易程度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行政干预,二是生产技术。当投资有较大滞留成本时,潜在竞争者就会较少。

(2)替代品:如果该产品有比较接近的替代品,这种产品的需求曲线就会很接近于水平状,垄断者控制价格的能力就较为有限,给效率带来的损害也就较小。

(3)产品的流动性:企业是否具有控制本地区该产品市场价格的能力,取决于这种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性大小。产品的流动性较大,其他地区的产品就会参与本地区的竞争,从而有效地限制企业控制价格的能力。反之,若产品的流动性较差,本地的独家企业就会具有控制本地市场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的能力。

治理(反垄断立法、征收超额税收、公共定价)

5、财政政策的职能: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第二章 外部效应

1、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指个人追逐私利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

或他人造成损害(或受益),外部性是因产权不明晰造成的。指个人或企业不必完全承担其决策成本或不能充分享有其决策成效,即成本或收益不能完全内生化的情形。指某些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收益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所产生的影响。

正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

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

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2、为什么外部效应会使市场的结果无效率: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

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市场无效率就是由于外部效应的有害影响造成的。这种现象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故会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无效性。

3、解决外部性私人方法:

1) 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

2)慈善行为

3) 将不同类型经营结合在一起

4)利益双方签订合同(前提:产权可以得到界定,交易成本较低)

【私人解决方法并不是总有效的原因在于交易成本太高,无法达成协议。】

4、解决外部性公共政策:

1)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例如:要求给所有学生提供免疫。

2)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庇古税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3)其他政策:技术政策,专利法

第三章 公共物品或服务

1、私人产品特性并举例:

1)效用的可分割性

2)消费的竞争性:新增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

3)受益的排他性;存在将没有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举例:电视机;巧克力;衣服;拥挤的收费道路。

2、纯公共产品并举例:

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竟争性、收益上不具有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例如:公共电话亭;国防;反贫困;灯塔;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3、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特性并举例:非竞争性+排他性

既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经济学称为:准公共产品。

例如: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学校,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4、公共资源(准公共产品)特性并举例:竞争性+非排他性

公共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的一种,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竞争性、外部性等特征,容易诱发人们对公共资源过度的消费行为,以及在治理公共资源中的"搭便车"、规避责任及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致使公共资源面临耗竭性退化的困境。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中的鱼、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5、实现林达尔均衡的前提条件:

○1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以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

○2每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益的可能。

第四章 公共选择

1、中间投票人定理:

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供给量=政治均衡下的社会最优供给量

中间投票者的边际效益=政治均衡下消费者为单个产品提供而支付的税收份额。

2、林达尔均衡:

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作“林达尔均衡”。

3、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所研究的是个人偏好与政府公共选择的关系,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研究消费者作为投票者如何对公共品的决定表达意愿。

4、政治体系中的角色构成:

个人(具有不同利益的选民)→“投票、政治过程”→选举产生政党→立法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供给;利益集团作用于所有过程,官僚集团作用公共政策供给。选民追求投票最大化,政党追求选票最大化,利益追求租金最大化。

第五章 公共支出

1、公共支出分类及其经济影响:

1)消耗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

影响:1对流通领域:增加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2对生产领域:需求增加,价格上升,扩大生产。3对分配领域:如果政府的购买发生倾斜,会使不同企业或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包括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对低收入家庭发放“食品券”等)

影响:1对流通领域:通过对社会总需求构成中的私人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的影响进而对流通领域产生影响。2对生产领域: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3对分配领域: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Q. 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筹集应主要由(B )承担。

A、农民个人 B、国家财政 C、银行贷款 D、社会集资

Q. 高等教育是一种(B):

A、私人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劣值品

第六章 公共预算

1、公共预算的定义:

公共预算指的是政府部门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支结构一览表,简言之,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支计划。特点(1)计划性(2)透明性(3)全面性(4)法律权威性(5)政治程序性

2、我国公共预算决策程序:

国务院(授权、财政部统一编制)—人大审议批准财政预算—中国人民银行进行预算出纳—人大执行监督。

第七章 公共收入

1、税收的定义:

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的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税收两大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税收效率原则。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1)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

(2)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务行政管理的效率状况。

第九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机构

1、流转税基本特征:

流转税是一商品和服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

1)以商品交换为前提,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关系密切,课征面广泛。

2)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普遍实行比例税率,个别实行定额税率。

4)计算税额简便,减轻税务负担。

2、所得税基本特征:

所得税是一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的纳税人课征的税。

1)所得税额的多少直接决定于有无收益和收益的多少,而不决定于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

2)所得课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真实收入,属于直接税,不易进行税负转嫁。

3)所得课税容易受经济波动、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易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4)所得课税征管工作复杂,很容易出现偷逃税现象。

3、税种分类:(了解)

1)课税对象分类(流转额的征税;所得额的征税;对资源的征税;对财产的征;对行为的征税

2)按其管理和使用权限划分,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税收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其负担是否易于转嫁分,可分为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其计税依据的不同,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4、增值税计算方法:

一般纳税人的计税方法--扣税法:

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金–进项税金=销售额×税率-进项税额(销售额=销售量×不含税价格;

税率(17%,13%,3%);

销项税额: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条例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

增值税额;

进项税额: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消费税计算方法:

从价计税,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销售额×适用税率=销售量×价格×适用税率(其中,价格为含税价格(含

消费税,不含增值税);

从量计税,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所得税计算方法:

1)应纳所得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其中: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准予扣除项目金额--纳税人与取得所得有关的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和损失。

2)个人所得税:每月取得工资收入后,先减去个人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按省级政府规定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再减去费用扣除额3500元/月,为应纳税所得

额,按3%至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计算公式是: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地位:所得税也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目前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流转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目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税种。

第十章 税收效应

1、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生产者行为,指的是生产者在如何运用自己可支配的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方面所作的各种抉择或决策。

1)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简要描述: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表现在:课税之后使课税商品出现两种价格。①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②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二者之差为税收数额 ;

2)税收与生产者选择。

替代效应:政府课税,生产者减少课税或重税商品生产量,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生产量。

收入效应:政府课税,生产者可支配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商品生产量。

2、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如何使用自己既定的收入来达到最大的满足程度方面所作的抉择或决策。 税收与消费者选择:

1)替代效应:政府对商品课税后,课税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减少对课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无差异曲线

2)收入效应:政府课税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居于较低消费水平。

3、税收与劳动投入:

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的影响反映在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上:向右上方倾斜;向后弯曲。

1)替代效应:政府课税,降低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使劳动和闲暇两者间的得失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替代效应的大小,由边际税率决定。

2)收入效应:政府征税,直接压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政府征税反而会促使劳动投入量增加。收入效应的大小,由平均课税率决定。

十一章 税收的专家与归宿

1、税收转嫁:

——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种种途径而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只要纳税人与负税人非同为一人,便发生了税收转嫁

2、税收归宿:

——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只要税收转嫁过程结束,税收负担归着于最后的负担者,便找到了税收归宿

3、税收转嫁形式:

1。纳税人将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

2。纳税人将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

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以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与收入增长中消失。

价格中预先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而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4、税收转嫁与供求弹性关系:

1)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一般来说,税负能否转嫁及转嫁多少,要看商品需求弹性如何,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越是敏感,则通过提高卖价把税负向前转嫁就越困难;反之,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不敏感或无弹性,则税负越有可能向前转嫁。准确地说,需求弹性大,则税负转嫁就很困难,且向前转给消费者的少,向后转给原供应者的多;需求弹性小,则税负容易转嫁,且向前转给消费者的多,向后转给原供应者的少;需求完全无弹性,税负可能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需求完全有弹性,税负可能全部向后转嫁给原供应者。需求弹性越大,转嫁的可能性越小;需求弹性越小,转嫁的可能快越大,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成反比。

完全无弹性,税收完全向前转嫁;

完全有弹性,要么完全后转,要么不能转嫁;

富有弹性,更多地后转;

缺乏弹性,更多地前转;

2)税负转嫁与供给弹性的关系 : 从供给弹性方面看,产品供给弹性越大,其税负越不容易转嫁,且向前转嫁给消费者的大,向后转嫁给原供应者或生产要素者的小;供给弹性小,其税负则易于转嫁,且向前转给购买者或消费者的小,向后转给原供应者或生产者要素者的大;供给完全无弹性,其税负只能向后转给原供应者或生产要素者;供给完全有弹性,税负可以通过涨价向前全部转嫁给购买者。供给弹快越大,税负转嫁的可能性越大;供给弹性越小,税负转嫁的可能性越小。税负转嫁与供给弹性成正比。

完全无弹性,要么完全后转,要么不能转嫁;

完全有弹性,税收可完全向前转嫁;

富有弹性,更多地前转;

缺乏弹性,更多地后转。

5、各种税收的转嫁特性:

1)商品课税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间接税容易转嫁,直接税不容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价格自由变动,税负越容易转嫁;价格不自由,税负越不容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不易转嫁,无替代品的商品易转嫁,有替代品的看替代品征税与否和税负多少。

4)垄断性商品的课税易转嫁,竞争性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

十二章 公债的运用与管理

1、公债的定义:

政府举借的债,是政府为履行期只能的需要,依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去的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2、公债分类:

按照发行区域:国内公债、国外公债

按照偿还期限: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

按照举债主体:国家公债、地方公债

按照流通与否(基本分类):可转让公债(国库券、中期债券、长期债券、预付税款券。)

不可转让公债(储蓄债券、专用债券)

按照举债方法:强制公债、爱国公债、自由公债

3、公债经济效益:

1)公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2)公债管理的利息率效应:通过调整公债的发行或实际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升降,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十三章 财政乘数与财政政策

1、财政乘数的种类:

1)政府支出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的变动量之间的比率。

政府支出乘数 GK=△GDP/△G

结论:政府支出对GDP是一种扩张性的力量。 GDP增加或减少的规模取决于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

2)税收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政府税收的变动量之间的比率.

政府税收乘数 TK=△GDP/△T

结论:税收对GDP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 GDP减少或增大的规模取决于政府税收乘数的大小。

3)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税收等量变化,净影响不会趋于零

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时等额变动量之间的比率即为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BK=GK+TK=1

结论: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对GDP仍有扩张作用,其扩张的规模就是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量;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时等量减少,对GDP仍有收缩作用,其收缩的规模就是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减少量。

2、财政政策的分类和目标:

(1)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需求过程中发挥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非自决性财政政策,亦称自动稳定器。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税收的自动稳定功能 ②转移支付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

2)自决性财政政策,亦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之目标。

按照早期的财政政策理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 ①汲水政策和②补偿政策。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可分为:

1)扩张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总需求,促使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促使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保障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公平分配和资源最优配置。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和使用条件:

1)“双松”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适于总需求量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时使用,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2)“双紧”政策:主要在总需求极度膨胀,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目标时采用。

3)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主要在经济比较繁荣,但公共投资不足时采用。

4)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适于财政赤字较大,经济处于轻度衰退时采用。

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一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公共经济学含义:

1)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公私部门分工结构的科学。

2)研究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学科。

3)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科学。

2、帕累托效率: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

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态是最有效率的。

3、市场失灵的成因(必须按PPT上的回答):

[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势力(垄断、自然垄断等)

市场残缺(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市场能力不足(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4、垄断的鉴别与治理:

垄断的鉴别: 独家生产只是垄断存在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判断是否会产生垄断的危害

还需要考察以下因素。

(1)潜在竞争者:是指暂时还不存在,但有可能出现的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主要取决于这一行业进入或退出的难易程度。若进入或退出障碍多、付出的代价大,潜在竞争者存在的可能性就较小。

进入或退出的难易程度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行政干预,二是生产技术。当投资有较大滞留成本时,潜在竞争者就会较少。

(2)替代品:如果该产品有比较接近的替代品,这种产品的需求曲线就会很接近于水平状,垄断者控制价格的能力就较为有限,给效率带来的损害也就较小。

(3)产品的流动性:企业是否具有控制本地区该产品市场价格的能力,取决于这种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性大小。产品的流动性较大,其他地区的产品就会参与本地区的竞争,从而有效地限制企业控制价格的能力。反之,若产品的流动性较差,本地的独家企业就会具有控制本地市场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的能力。

治理(反垄断立法、征收超额税收、公共定价)

5、财政政策的职能: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第二章 外部效应

1、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指个人追逐私利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

或他人造成损害(或受益),外部性是因产权不明晰造成的。指个人或企业不必完全承担其决策成本或不能充分享有其决策成效,即成本或收益不能完全内生化的情形。指某些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收益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所产生的影响。

正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

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

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2、为什么外部效应会使市场的结果无效率: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

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市场无效率就是由于外部效应的有害影响造成的。这种现象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故会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无效性。

3、解决外部性私人方法:

1) 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

2)慈善行为

3) 将不同类型经营结合在一起

4)利益双方签订合同(前提:产权可以得到界定,交易成本较低)

【私人解决方法并不是总有效的原因在于交易成本太高,无法达成协议。】

4、解决外部性公共政策:

1)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例如:要求给所有学生提供免疫。

2)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庇古税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3)其他政策:技术政策,专利法

第三章 公共物品或服务

1、私人产品特性并举例:

1)效用的可分割性

2)消费的竞争性:新增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

3)受益的排他性;存在将没有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举例:电视机;巧克力;衣服;拥挤的收费道路。

2、纯公共产品并举例:

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竟争性、收益上不具有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例如:公共电话亭;国防;反贫困;灯塔;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3、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特性并举例:非竞争性+排他性

既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经济学称为:准公共产品。

例如: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学校,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4、公共资源(准公共产品)特性并举例:竞争性+非排他性

公共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的一种,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竞争性、外部性等特征,容易诱发人们对公共资源过度的消费行为,以及在治理公共资源中的"搭便车"、规避责任及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致使公共资源面临耗竭性退化的困境。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中的鱼、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5、实现林达尔均衡的前提条件:

○1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以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

○2每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益的可能。

第四章 公共选择

1、中间投票人定理:

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供给量=政治均衡下的社会最优供给量

中间投票者的边际效益=政治均衡下消费者为单个产品提供而支付的税收份额。

2、林达尔均衡:

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作“林达尔均衡”。

3、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所研究的是个人偏好与政府公共选择的关系,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研究消费者作为投票者如何对公共品的决定表达意愿。

4、政治体系中的角色构成:

个人(具有不同利益的选民)→“投票、政治过程”→选举产生政党→立法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供给;利益集团作用于所有过程,官僚集团作用公共政策供给。选民追求投票最大化,政党追求选票最大化,利益追求租金最大化。

第五章 公共支出

1、公共支出分类及其经济影响:

1)消耗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

影响:1对流通领域:增加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2对生产领域:需求增加,价格上升,扩大生产。3对分配领域:如果政府的购买发生倾斜,会使不同企业或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包括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对低收入家庭发放“食品券”等)

影响:1对流通领域:通过对社会总需求构成中的私人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的影响进而对流通领域产生影响。2对生产领域: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3对分配领域: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Q. 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筹集应主要由(B )承担。

A、农民个人 B、国家财政 C、银行贷款 D、社会集资

Q. 高等教育是一种(B):

A、私人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劣值品

第六章 公共预算

1、公共预算的定义:

公共预算指的是政府部门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支结构一览表,简言之,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支计划。特点(1)计划性(2)透明性(3)全面性(4)法律权威性(5)政治程序性

2、我国公共预算决策程序:

国务院(授权、财政部统一编制)—人大审议批准财政预算—中国人民银行进行预算出纳—人大执行监督。

第七章 公共收入

1、税收的定义:

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的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税收两大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税收效率原则。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1)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

(2)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务行政管理的效率状况。

第九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机构

1、流转税基本特征:

流转税是一商品和服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

1)以商品交换为前提,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关系密切,课征面广泛。

2)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普遍实行比例税率,个别实行定额税率。

4)计算税额简便,减轻税务负担。

2、所得税基本特征:

所得税是一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的纳税人课征的税。

1)所得税额的多少直接决定于有无收益和收益的多少,而不决定于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

2)所得课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真实收入,属于直接税,不易进行税负转嫁。

3)所得课税容易受经济波动、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易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4)所得课税征管工作复杂,很容易出现偷逃税现象。

3、税种分类:(了解)

1)课税对象分类(流转额的征税;所得额的征税;对资源的征税;对财产的征;对行为的征税

2)按其管理和使用权限划分,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税收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其负担是否易于转嫁分,可分为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其计税依据的不同,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4、增值税计算方法:

一般纳税人的计税方法--扣税法:

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金–进项税金=销售额×税率-进项税额(销售额=销售量×不含税价格;

税率(17%,13%,3%);

销项税额: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条例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

增值税额;

进项税额: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消费税计算方法:

从价计税,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销售额×适用税率=销售量×价格×适用税率(其中,价格为含税价格(含

消费税,不含增值税);

从量计税,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所得税计算方法:

1)应纳所得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其中: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准予扣除项目金额--纳税人与取得所得有关的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和损失。

2)个人所得税:每月取得工资收入后,先减去个人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按省级政府规定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再减去费用扣除额3500元/月,为应纳税所得

额,按3%至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计算公式是: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地位:所得税也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目前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流转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目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税种。

第十章 税收效应

1、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生产者行为,指的是生产者在如何运用自己可支配的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方面所作的各种抉择或决策。

1)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简要描述: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表现在:课税之后使课税商品出现两种价格。①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②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二者之差为税收数额 ;

2)税收与生产者选择。

替代效应:政府课税,生产者减少课税或重税商品生产量,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生产量。

收入效应:政府课税,生产者可支配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商品生产量。

2、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如何使用自己既定的收入来达到最大的满足程度方面所作的抉择或决策。 税收与消费者选择:

1)替代效应:政府对商品课税后,课税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减少对课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无差异曲线

2)收入效应:政府课税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居于较低消费水平。

3、税收与劳动投入:

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的影响反映在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上:向右上方倾斜;向后弯曲。

1)替代效应:政府课税,降低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使劳动和闲暇两者间的得失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替代效应的大小,由边际税率决定。

2)收入效应:政府征税,直接压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政府征税反而会促使劳动投入量增加。收入效应的大小,由平均课税率决定。

十一章 税收的专家与归宿

1、税收转嫁:

——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种种途径而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只要纳税人与负税人非同为一人,便发生了税收转嫁

2、税收归宿:

——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只要税收转嫁过程结束,税收负担归着于最后的负担者,便找到了税收归宿

3、税收转嫁形式:

1。纳税人将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

2。纳税人将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

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以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与收入增长中消失。

价格中预先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而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4、税收转嫁与供求弹性关系:

1)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一般来说,税负能否转嫁及转嫁多少,要看商品需求弹性如何,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越是敏感,则通过提高卖价把税负向前转嫁就越困难;反之,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不敏感或无弹性,则税负越有可能向前转嫁。准确地说,需求弹性大,则税负转嫁就很困难,且向前转给消费者的少,向后转给原供应者的多;需求弹性小,则税负容易转嫁,且向前转给消费者的多,向后转给原供应者的少;需求完全无弹性,税负可能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需求完全有弹性,税负可能全部向后转嫁给原供应者。需求弹性越大,转嫁的可能性越小;需求弹性越小,转嫁的可能快越大,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成反比。

完全无弹性,税收完全向前转嫁;

完全有弹性,要么完全后转,要么不能转嫁;

富有弹性,更多地后转;

缺乏弹性,更多地前转;

2)税负转嫁与供给弹性的关系 : 从供给弹性方面看,产品供给弹性越大,其税负越不容易转嫁,且向前转嫁给消费者的大,向后转嫁给原供应者或生产要素者的小;供给弹性小,其税负则易于转嫁,且向前转给购买者或消费者的小,向后转给原供应者或生产者要素者的大;供给完全无弹性,其税负只能向后转给原供应者或生产要素者;供给完全有弹性,税负可以通过涨价向前全部转嫁给购买者。供给弹快越大,税负转嫁的可能性越大;供给弹性越小,税负转嫁的可能性越小。税负转嫁与供给弹性成正比。

完全无弹性,要么完全后转,要么不能转嫁;

完全有弹性,税收可完全向前转嫁;

富有弹性,更多地前转;

缺乏弹性,更多地后转。

5、各种税收的转嫁特性:

1)商品课税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间接税容易转嫁,直接税不容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价格自由变动,税负越容易转嫁;价格不自由,税负越不容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不易转嫁,无替代品的商品易转嫁,有替代品的看替代品征税与否和税负多少。

4)垄断性商品的课税易转嫁,竞争性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

十二章 公债的运用与管理

1、公债的定义:

政府举借的债,是政府为履行期只能的需要,依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去的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2、公债分类:

按照发行区域:国内公债、国外公债

按照偿还期限: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

按照举债主体:国家公债、地方公债

按照流通与否(基本分类):可转让公债(国库券、中期债券、长期债券、预付税款券。)

不可转让公债(储蓄债券、专用债券)

按照举债方法:强制公债、爱国公债、自由公债

3、公债经济效益:

1)公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2)公债管理的利息率效应:通过调整公债的发行或实际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升降,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十三章 财政乘数与财政政策

1、财政乘数的种类:

1)政府支出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的变动量之间的比率。

政府支出乘数 GK=△GDP/△G

结论:政府支出对GDP是一种扩张性的力量。 GDP增加或减少的规模取决于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

2)税收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政府税收的变动量之间的比率.

政府税收乘数 TK=△GDP/△T

结论:税收对GDP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 GDP减少或增大的规模取决于政府税收乘数的大小。

3)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税收等量变化,净影响不会趋于零

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时等额变动量之间的比率即为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BK=GK+TK=1

结论: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对GDP仍有扩张作用,其扩张的规模就是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量;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时等量减少,对GDP仍有收缩作用,其收缩的规模就是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减少量。

2、财政政策的分类和目标:

(1)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需求过程中发挥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非自决性财政政策,亦称自动稳定器。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税收的自动稳定功能 ②转移支付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

2)自决性财政政策,亦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之目标。

按照早期的财政政策理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 ①汲水政策和②补偿政策。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可分为:

1)扩张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总需求,促使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促使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保障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公平分配和资源最优配置。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和使用条件:

1)“双松”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适于总需求量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时使用,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2)“双紧”政策:主要在总需求极度膨胀,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目标时采用。

3)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主要在经济比较繁荣,但公共投资不足时采用。

4)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适于财政赤字较大,经济处于轻度衰退时采用。

第 11 页 共 11 页


相关内容

  • 2013公共管理硕士考研资料
  • 公共管理硕士复习提示(上) 一.重视大纲 199管理学联考考纲是考生复习的提纲.只有清楚考什么,才能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进而划清重点,有所侧重的来复习.统一考试试卷的最鲜明特点就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无论命题思路.题型.比例乃至考查方式,无一不体现了大纲的要求.因此,复习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大纲为 ...

  • 思修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 三.试题类型和解题技巧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学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命题是根据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的.考试命题有较大的覆盖面.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一般为:识记20%,领会3 ...

  • [状元郑晗笔记]2016年北京大学行管考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知识..
  • [吴思涵.郑晗联合推荐]2016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核心讲义 ----育明教育安老师解析 第七章培训 培训概念:◇近年来两者出现融合:人:注重综合素质:学:.MBA .培训的需求分析:行培训.1.组织分析(12)组织资源分析:组织内部培训还是专业机构培训?脱产培训还是在职培训?(3)组织环境分析 ...

  • 事业单位考试复习方法
  • 一.(1)笔试 ①行测 行测部分,知识点有限,一张白纸可以写下所有的知识点.但是,很多同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考点,甚至用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这样的战线太长.所以复习的第一步应该尽快的把所有知识点熟练掌握,赢在起点. 熟知考点之后,用每个考点的规律解题,反复练习,熟练应用,铺垫好每个部分的解题思路,打 ...

  • 事业单位综合类
  • (1)笔试 ①行测 事业单位行测的考查方式有三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与国考.省考一样,一张试卷只考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种形式是,一张试卷中分为公基和行测两部分,一般各站一半的分值;还有一种形式是,一张试卷中包括公基.行测.写作三部分. 事业单位行测考查题型与国考.省考的题型基本一致,甚至在事业单位考试 ...

  •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都考什么
  •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都考什么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职场的竞争越来越残酷.越激烈,现在很多的大学毕业生都把目标瞄准在事业单位考试上面,因为这些也是家长的期望,在事业单位职场里压力会变得小些,由于事业单位考试很热门也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学员,但是有些学员都不知道事业单位是做什么的,甚至连考什么都不是清楚就 ...

  •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微观经济学重点罗列
  • <微观经济学 > 该交点就是这种商品市场的均衡点.均衡点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均衡点相等的供求量被称为均衡数量.所以,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是指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3.机会成本: ...

  •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_2011_公共基础重点
  •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运行 1.宏观经济发展四大目标及其衡量指标 宏观经济发展四大目标及其衡量指标 宏观经济 发展目标 衡量指标 指标释义 GDP: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 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 ...

  • 最新考试重点公共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12-29早 [题型] 选择 2X5=10 判断 2X5=10 名词解释 4X5=20 简答 10X3=30 材料题 30X1=30 [重点] 导论 公共经济学 1.概念: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及其效应的学科.1 2.研究对象: 公共经济学主要研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包括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