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制作明代家具的常用木材主要有哪些? 明式家具的用材可分为硬木和柴木两大类。 硬材,是指优异的硬质木材,多用于宫廷富宅,包括花梨木、紫檀木、鸡翅木、乌木、铁力木、红木等。 柴木,是指中等的硬质木材,多用于民间,包括楠木、榉木、榆木、樟木、柞木等。 l花梨木 花梨木原产地为我国浙江、江西、湖北、云南、广东,亚洲南部及南洋诸岛,是一种阔叶的高干乔木。它具有质坚而不过重,色泽鲜明,棕眼细密、清晰,纹理美丽而富于变化的特点,在华贵中带素雅之美,是制作家具的上等良材。 明代和清初时期,多使用黄花梨木制成家具。因黄花梨木色泽橙黄而有闪光,纹理犹如行云流水般地流畅,而深深受到明代文人学士的青睐和推崇。人们利用木材的这种特性,赋予家具以纯正质朴、简捷明快、线条流畅的艺术品性和审美感觉,从而给以黄花梨木为代表的明式家具注入了淳厚的文人气息。 花梨木做台面是明代家具最理想的材料。在明式家具遗产中,以花梨木家具为最佳。 2.紫檀木 紫檀木是一种十分名贵的家具材料,产于我国湖广及越南、印度等地的热带森林中。它质坚而密,颜色深沉,黑里透红,有蟹爪纹,表面经打磨抛光后具有绸缎一般的质感、金属一般的光泽,颇具沉稳、厚重之美。特别是精雕细刻以后,显得更为精妙绝伦。 清代,由于花梨木储量减少,进口锐减,使紫檀木成为家具的首要用材,这恰好吻合了清朝权贵和富商们富贵、华丽的需求,从而使紫檀木倍受人们的宠爱。紫檀木十℃表了清式家具的文化属性,与黄花梨木家具的审美情趣迥然不同。
红木产于我国的南方和印度、孟加拉、缅甸的森林里,主要产地是印度。它木质坚硬,重量较轻于紫檀,呈浅红颜色,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和空气的氧化,逐渐变成深红和黑红的颜色。有光滑细密的纹理,并有轻微的馨香气味。其主要缺点是在炽热和潮湿的变化中容易收缩或膨胀。 红木是乾隆时期家具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继黄花梨、紫檀家具以后我国传统家具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在清代家具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各样的红木家具,上至清廷官府,下至庶民百姓,虽然晶位高低不同,格调雅俗有别,但都投入了崇尚红木家具的潮流。在各个阶层中,可以不知道什么是黄花梨木家具,什么是紫檀木家具,而对红木家具却几乎无人不知,甚至有人将传统高级硬木家具一概称为红木家具。所以,红木家具已成为我国家具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人们的心目中赢得了永久的地位。 乾隆以后,用红木摹仿明代的花梨木家具,经过工艺处理,使红木材料有表面类似真正花梨木的效果,但是它既没有闪烁的斑斑金点,也不具备花梨木的其他特征。
鸡翅木也属名贵木材,产于西番。在硬木中,其硬度较强于其他硬木,可以说是硬木中之硬木,常有“木里含沙石”之说。此木具有一种特殊罕见而又非常明显的纹理,并有各种不同的色调,有暗红色、棕红色等,是由光照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其表面纹理好似鸡翅羽毛的色泽,因此称之为鸡翅木。
乌木产于我国海南、云南及南番等地。性坚体重,纹理细腻,颜色漆黑,日久
而不变色。这种木材因树径小无大材、产量少而昂贵,最大的乌木家具一般也只是炕桌之类。工匠们根据乌木的特点,多用做镶材,一般多做台面的心板或台面的四边框等,利用其颜色的变化制造出特殊效果的家具。
铁力木产于广东,色紫黑,质地坚硬而沉重。用铁力木制成的家具在明代遗物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7.榉木
波状重叠花纹,俗称“宝塔纹”;色泽明丽,呈黄色。由于榉木有产量多、价格低、质坚纹美等特点,在江南各地被普遍使用。用榉木所作的桌椅、床、箱、柜橱等家具式样多为明式风格。 榉木家具是我国硬木家具的先导,对于有别于传统漆家具的优质硬木家具而言,起了开创性的作用。直至明代中期,才开始进一步采用其他高级硬木,如紫檀、黄花梨、鸡翅、乌木等,这些木材尽管大多来自南洋各地,但富家仍不惜耗资竞相追求,成为一种时尚。今天,榉木又再一次受到人们的重视。
楠木是常绿乔木,产于云南、广州、溪洞、越南等地。其木质坚,有香味,是良好的建筑与家具材料。楠木有三种:香楠、紫楠、金丝楠。香楠多产于南方,色微紫,纹理优美,向阳处呈现人物、山水之纹,其味清香;金丝楠产于川峒,木纹有金丝,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爱,是楠木中的上品。楠木除了做几案桌椅之外,最主要的是用做箱柜。
樟木为常绿乔木,因木理多纹成章,故名樟木。它产于福建、广东、西南等地,树高五六米,径大者数抱,纹理甚细,有香气。
瘿木,产于辽东、山东。瘿,树瘤或树根。楠木瘿——呈山水花木之形;桦木瘿——纹小而细;柏树瘿——纹大而粗。瘿木多作为台面的心板。 在选材方面,要求条件是多方面的。从质量上,既要质地匀实,又要重量适宜;从质感上,既要光色的匀净,又要纹理美观。 在用材方面,善于依据结体的不同部位,审辨木材的材质、色泽和纹理,分表里,取看面,以恰如其分的尺寸进行粗细随形的处理。 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明式家具用材方面的苦心孤诣和善于发挥木质材料的特性,使天然的材质美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2、请举例说明明式家具是如何达到装饰与结构的完美统一的?
4、请简要说明巴洛克风格家具的主要特征。
笔记
5、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文艺复兴式家具的风格特点。
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的新文化运动,它把人们从中世纪的神权中解放出来,用世俗的科学精神抵制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人文主义宣扬人的价值、人的理性、人的创造力和科学知识,反对封建割据、反对教会的虚伪和宗教的神秘主义,反对强加于人的精神奴役,从“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转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外形厚重端庄,线条简洁严谨,立面比例和谐,采用古典建筑装饰等。文艺复兴式家具在欧洲流行了近两个世纪。总的说来,早期装饰比较简练单纯,后期渐趋华丽优美。此外,不同的国家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法国采用繁复的雕刻装饰,显得富丽豪华;英国把文艺复兴风格与自己传统的单纯刚劲的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朴素严谨的风格;北欧的文艺复兴式家具发展缓慢,实际上是将哥特式后期的结构方式与文艺复兴式装饰融为一体。
笔记
三 论述题(共62分)
l、请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家具的装饰手法。(18分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传统家具经历了自商、周至三国间由跪坐的矮型家具,到隋唐经五代至宋而定型的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的演变过程,又经过五六百年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到明末清初终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和技术巅峰。
建筑技术、编织技术,以及彩绘工艺等的发展,为原始家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原始先民们用他们劳动的双手创造了家具,创造了家具艺术。当中,就有最古老的家具——席和各种原始木案、木俎、木几等。这些初级的家具形态便是最后低矮型家具的源头。
一、商周时期
中国的髹漆工艺是举世闻名的,战国时期的制漆、调漆、上漆技术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漆光可照人,色泽温润纯净,有的历经两千多年仍光亮如新。 在商朝,商朝人对铜的运用于偶了很深的造诣。在那个时期已有木工和髹漆技术,如造车技术的成熟,木质漆器的精美(商代殷墟出土的漆器)等等。另外,在西周时代的家具,具有鲜明的礼器功能。髹漆技术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如《周礼》有“髹饰”、“漆本”的广泛记载。而且与当时的镶嵌工艺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了镶有蚌壳的漆木家具,用蚌泡作为装饰物,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镶嵌手法,也是以后百宝嵌家具装饰手法的萌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为春秋战国时期灿烂的漆木家具敲响了前奏。 另外,在周朝,由于受到当时“中剖为二”、“相接化一”的两份倾向的哲学文化影响,当时家具的造型和装饰上都运用对称而规整的格式,这样更能增加器具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如青铜俎的前后两足之间的两个对称的壶门轮廓,既增加了板腿造型的变化又体现了青铜俎的庄重感;装饰上应用具有恐怖、威猛和神话色彩的对称格式的图案,如夔龙纹、饕餮纹、云雷纹等,这些图案的正面的对称表现,极大地增加了青铜家具的虚幻的神秘色彩,突出了威严、神秘、庄重的艺术特征。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各国的手工工艺和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交流与传播。在此基础上,发明和新的制作工艺不断涌现,木工建筑技术、冶炼、锻造、鎏金、镶嵌、髹漆、雕刻等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髹漆根据不同的胎有不同的方法,小屏风是战国初期的漆雕代表作,这时期的木胎还很重,往往在精工雕刻的木器上,再加以绚丽的彩漆,因此很多漆器又是雕刻工艺品。战国中期以后,胎骨向轻巧方向发展,更发挥了漆器的优点。在当时已经采用多种颜色的“色漆”。楚漆家具的造型能看到许多鲜明的变化。在这些家具的精美漆绘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是的家具纹饰已经彻底摆脱了商朝宗教神秘和周朝井然有序的风格,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动物纹以及表达现实生活情趣的场景纹饰。动物纹中频繁出现的是龙凤纹,其变法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用浮雕和透雕的手法装饰家具,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漆木家具的特点。这些家具,不再是单纯为了实用这一古老而朴素的功能,同时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家具开始具备欣赏价值。
三、秦汉时期
秦代主要继承了楚家具的装饰纹样,尤以龙凤纹、云气纹、波折纹、几何纹、鱼纹等装饰图案为主,造型别致,花纹优美,漆色艳丽。汉代则是博众家之长,
把秦、楚的纹样图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生动活泼、绚丽多姿的艺术效果。流云飞动的装饰纹样是这个时代家具装饰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主要的种类有龙凤纹花鸟纹、羽人云气纹及几何纹样。 秦汉时期,髹漆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工种齐全,分工严密,技术精湛,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更加普及。汉代漆器的装饰花纹工艺手法有三种,髹漆彩绘最为典型,其次是油彩和针刻,最次之为堆漆。
另外,除了髹漆彩饰等装饰工艺,汉代还出现了金银扣、镶嵌、金箔贴花等新兴的装饰手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特点。其中绿沉漆工艺、犀皮漆工艺和青釉瓷工艺等十分重要。绿沉漆即漆的颜色呈现深绿或暗绿色,经过髹漆工艺之后的家具颇有祖母绿、孔雀绿等宝石的韵味;犀皮漆的做法是先在家具平整的表面上堆出高低起伏的稠漆,再在上面髹以不同的漆色,早期多为绿、黄、褐等,最后磨平而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绚丽多彩。 席的图案花纹在这一时期已经相当精美,编织手法和装饰色彩等也较汉代丰富。在当时十分流行的编席形式有“龙须席”、“赤皮席”、“赤花席”、“西王母席”等。 五、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大统一的政治局面和手工业、农业的蓬勃发展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石。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兴盛,是唐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主动脉。例如从佛国传入中原的四足方凳,在唐朝有了飞跃的发展。尤其是月牙凳,其造型的变幻,装饰的华美,雕花与穗饰的运用等。 唐代家具造型也达到简明、朴素大方的境地,工艺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装饰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螺钿(在木器上和漆器上用螺壳镶嵌的花纹)、金银绘、木画(唐代创造的一种精巧华美的工艺,它是用染色的象牙、鹿角、黄杨木等制成装饰花纹,镶嵌在木器上)等装饰工艺。在唐代,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了立柱、大力神、卷草、莲花瓣、壶门等各具特色的纹饰。在家具上运用木画、彩绘、螺钿等装饰手法,倾其所用地在家具的表面寻求华丽、富贵的视觉刺激来配合家具的厚重、沉稳感。
五代的家具结构不见简明,部件上没有过多的装饰,规则的圆形和方形截面在家具腿部开始较多的使用。
六、宋元时期
宋代时期,这时的起居方式已经完全进入了垂足坐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家具的新品种。家具整体上的结构也有了突出变化,已由梁柱式的框架结构代替了唐代沿用的箱型壶门结构。桌面板下面采用了束腰结构,桌椅四足断面除了方形和圆形之外,还出现了马蹄形。在装饰上宋代家具大量使用了线脚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宋代家具的造型美感。 元代的家具艺术没有形成新的特色,在种类、制作工艺以及陈设布局等各方面基本上沿用了宋、金家具的艺术特点。但是元代家具并没有停下它发展的脚步,如抽屉桌这一新形式的出现,霸王枨这一新结构的运用,尤其是髹漆、雕花、填嵌工艺的发展,无不展现了元代家具制作技术的辉煌成就。
七、明清时期
明代家具的表面制作充分显示了木材优美的自然纹理和天然色泽,不加任何油漆涂饰,采用打蜡和涂透明大漆,这是明代家具的特色之一。 清式家具于明式家具有强烈的对比,清式家具以装饰繁琐见长,明式家具以造型简练取胜。 清式家具的制造材料五花八门,其范围极广。家具的装饰,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各种不同的装饰手法层出不穷,但不外乎雕刻、镶嵌、漆饰这三种形式。
清朝的木雕运用透雕和半透雕的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大中有小、强弱虚实的对比。另外,还有一种雕刻手法——漆雕,也称剔犀、剔红,始于唐宋,到明代也仅用于盒等小器物上,到了清朝,已经开始在家具上进行装饰。镶嵌艺术在清朝家具装饰上同样大放异彩,有嵌丝珐琅、嵌骨、嵌瓷、螺钿、嵌石、百宝嵌等。其中尤以百宝嵌著称于世。漆饰在清朝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大漆家具在清式家具中可谓异彩纷呈,有大漆嵌百宝、戗金银、蜡饰、漆绘、黑漆描金、红漆描金等。 总体来说,
装饰工艺大致说有五个方面:(一)是髹漆工艺。(二)是彩绘工艺。彩色颜料以朱砂为主,朱红色是最常用的颜色,其他惯用色彩还有黄、白、紫、褐、黑、绿等,多以二或三色并用,纹饰种类很多,富于变化。(三)是雕刻工艺。家具雕刻是对家具造型的进一步美化,其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和线雕等,图案以动物、花草和几何纹样为主,发展趋势是由写实到抽象。(四)是镶嵌工艺。有用蚌饰镶嵌而成的图案,后来发展成为精美的嵌螺钿工艺。另一种是嵌玉和嵌宝石工艺,后来还出现了第三种是金属装饰,包括金、银、铜等镶边包角,嵌以金银饰物等工艺。(五)是编织、绒绣工艺。以席为代表的编织家具应用非常广泛,其丰富多彩的编织纹样本身就已是一种精美的装饰工艺,至于席面髹漆、彩绘和绣边等则是对席的进一步美化;绒绣工艺在画屏、绣墩等家具上经常使用。
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2、试以圈椅为例,论述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14分)
明式家具造型在简捷的形态之中具有雅的韵味,以线为主,线条挺秀舒展,比例适度,独具风格。 1.比例匀称,尺度适宜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主要基础。明式家具非常重视整体尺寸的良好比例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协调。比如整体长、宽、高的比例,整体与牙子、圈口的比例,大面积纵、横分割的比例,身部与腿部的比例,边框与心板的比例,腿部倾斜角度与家具整体的比例,花饰与素板而积的比例等。这种比例关系,若用数的概念工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多数都符合几何学的比率关系。
以圈椅为例,椅圈的圆弧半径与端部弯头半径的比例正好是2:1,两圈外切即形成了椅圈的轭状优美曲线。椅坐面的矩形也正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再从椅正面看,椅腿向外倾斜,下端的宽度与椅的坐面相等,椅腿内侧呈梯形空间。当坐面的中心点与椅腿的底端两点相连时,恰好构成具有稳定感的等边三角形。这些几何学的比例关系,使家具的外观取得了美与和谐的效果。
明式家具,尺度适宜,能很贴切地符合人体的使用功能。如椅子靠背的“S”曲线与人体脊柱的自然曲线互相吻合,椅子搭脑(位于椅子、衣架等家具最上的横梁)的弧形凹线十分舒坦地适合人的后脑枕曲度,靠背的高度根据人坐时脊柱而定,椅面的高度根据人的下肢而定,圈椅的扶手正适于人体坐下时双手自然舒展的姿态。
总之,明式家具的比例和尺度都在人体舒适、结构科学、用材合理的条件下,对长短、曲直、宽窄、高低、粗细等方面进行权衡比较,使之达到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
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清代家具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请详细说明每个阶段清代家具的主要风格特征。(18分)
第一阶段清初至康熙初,这阶段不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工匠的技艺,都还是明代的继续。在用材上,特别是宫中家具,常用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其中以紫檀木为首选,其次是花梨木和鸡翅木 。用料讲究清一色,各种木料不混用。为了保证外观色泽纹理的一致和坚固牢靠,有的家具采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初期,由于为时不长,特点不明显,没有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这时期还是处于对前代的继承期。
第二阶段康熙末,经雍正,乾隆,至嘉庆。这段时间是清代社会政治的稳定期,社会经济的发达期,是历史上公认的“清盛世”时期。这个阶段的家具生产,也随着社会发展,人民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呈兴旺,发达的局面。这时的家具生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成为特殊的,有别于前代的特点,或叫它风格。这风格特点,就是“清式家具”风格。
第三阶段道光以后至清末。道光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劫难,此后社会经济日渐衰微。至同治,光绪时,社会经济每况愈下。同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以及教会的输入,使得中国原本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发生了变化,外来文化也随之渗入中国领土。这时期的家具风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响,有所变化。我们看,现在颐和园里的部分家具,接受了外来影响最为明显。这种情形,作为经济口岸的广东最突出,广作家具明显地接受了法国建筑和法国家具上的洛可可影响。追求女性的曲线美,过多装饰,甚至堆砌。木材也不求高贵,作工也比较粗糙。
4、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设计主旨是什么? (12分)
二. 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请简要分析明式家具孕育的社会背景。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恢复、发展、停滞以至崩溃时期。
明朝(1368—1644)政治上暂时稳定和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是明代家具得以成熟的主要条件。在嘉靖以后,商品生产迅猛发展,民居、园林的大肆兴建,海外贸易的往来和科技书籍的不断涌现,促使家具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朝初年,由于长久战乱,人口减少,田地荒芜,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顺应民心的措施以尽快稳定政权,例如免徭役、减重税、修水利、奖励开垦、推广种棉等,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也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各部门也出现了蓬勃兴旺的景象。随着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向前发展,商业也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在一些地区的一些手工业生产部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二)大兴住宅和建筑
商品经济的繁荣,使许多大、中、小城市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住宅建筑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特别是统治阶级、地主富商的住宅,更是辉煌豪华。为了满足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显示其富豪,在住宅的四周还要大修园林,形成一组建筑群,厅堂轩馆,亭台楼阁,假山池塘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家具,势必影响和推动着家具的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大大小小的造园活动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官僚富商们广建园林,从南到北,遍及全国。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以南京和苏杭一带为多,仅苏州一地就有大小园林数十处。比较著名的有苏州的拙政园和无锡的寄畅园等。 这期间的家具与建筑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比如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功能,出现了厅堂家具、卧房家具、亭台家具和书斋家具,因此出现了成套家具的概念。
(三)海外贸易的发达
明朝重视对外贸易,派使臣去南洋各国,沟通商路,并组织商队去南洋各地进行贸易。
从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规模之大,航线之长,时间之早,往返之频繁,是世界远航史上所罕见。所谓的“西洋”,是指现代以南洋为中心,西到印度洋及非洲东岸地区。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销路很好,运返国内的有珠宝、香料、药材和木材等。明朝与盛产木材的南洋关系密切,进口了大量高级家具用材,如花梨木、紫檀木、鸡翅木、乌木、红木和楠木等。
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大量优质木材,这些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木材具有质地坚硬、强度高,色泽和纹理优美的特点,因而在制作家具时可采用较小的构件
断面制作精密的榫卯和加工精细的线脚,使得家具在造型艺术和工艺、结构中有不少创新。在高档家具中,由硬木家具取代了漆家具。
(四)专门书籍的出现
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使人们在生产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专门的书籍。 从春秋时代起,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变迁,到了明朝才把鲁班一生的实践总结成一部伟大的科学理论著作——《鲁班经》,它是由当时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汇编的。 《鲁班经》由建筑与家具两部分内容组成,它是一部建筑的营造法和对家具制造的经验总结。
《鲁班经》对家具作了详尽的分类,如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橱柜类、台架类、屏座类等。每类又有详尽的分述,仅床榻类就有大床、禅床、凉床、藤床之分,桌案类则有桌、一字桌、案桌、圆桌、琴桌、棋桌、方桌之别,衣架与面架也有雕花与素花之不同。
在选材、卯榫结构、家具尺寸等方面, 《鲁班经》也都有所规定。如衣柜高五尺五分,深一尺六寸五分,阔四尺四寸。杌子一尺二寸长,九寸阔,一尺六寸高。 此外,《鲁班经》记载的花饰线脚有棋盘线、剑眷线等,并在家具上应用了琴脚、车脚、大豹脚和奖脚。雕刻则有云头、端草、莲花、虎介如意、花头和三蚌等。 《鲁班经》一书的问世,对明代家具的发展和风格的形成都起了推动作用。 《髹饰录》由我国明代黄成(号大成,生于隆庆年间,是一名漆工)所撰,是我国仅存的一部古代漆工的专著,后被嘉兴塘杨明逐条加以注释并撰写了序言。《髹饰录》全面地论述了漆的历史、工艺、分类、特点等。如“漆之为用,始于书竹简”。对于漆的用途,书中写道: “用诸乐器,或用诸燕器,或用诸兵仗,或用诸文具,或用诸宫室,或用诸寿器”。饰漆的目的是,“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
我国漆器历史悠久,到了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品种。正如杨明在《髹饰录》序中所说:“今之工法,以唐为古格,以宋元为通法。又出国朝厂工之始,制者殊多,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
《髹饰录》分乾坤两卷,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其中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复饰等工艺在家具中都有体现。它是一部研究漆工史的重要著作。
在文震亨所编的《长物志》卷六中,对椅、凳、杌、几、方桌、书桌、橱、床、榻、架、箱、屏等都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对家具的式样及用材也给予了优劣雅俗的评语。如凳,“凳亦用狭边镶者为雅,以川柏为心,以乌木镶之最古,不则竟用杂木,黑漆者亦可用”。又如交床,“即古胡床之式,两都有嵌银,银较钉圆木者,携以山游,或舟中用之,最便,金漆摺叠者,俗不堪用”。
这些专门书籍的出现,丰富了家具制作理论,指导了家具设计,对家具的制作与生产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总之,明式家具是在上述诸种背景之下形成的。明式家具在品种、结构、造型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明朝家具作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明代的苏州、北京,清代的广州、扬州和宁波等地逐渐成为制作家具的中心。其中,“苏做”家具最为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明式家具的特点;“京做”家具则以清官的内廷家具为多;清代中期以后,“广做”家具较多,主要表现为厚重、繁琐的清式风格。
笔记:工匠从工奴中解放出来
一些列百科全书如《天工开物》 园冶 鲁班经 髹漆录
初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对外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 南洋运回大量珍贵木 城市园林的建设 为家具提供需求
文人墨客参与设计 对„„促进„„
2、我国当代一位研究明式家具的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的造型用“十六品”来评述。这 “十六品”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我国当代一位研究明式家具的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的造型用“品”来评述。 “品”,一方面为家具自身固有的品质,另一方面为他人对其的鉴赏。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总结的“十六品”,即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浑圆、沉穆、铱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高度概括即为“简、厚、精、雅”
3、制作明代家具的材料有哪些? 前面有啊
4、请简明介绍明清两代室内家具布置和室内陈设的基本格局。
明、清两代室内家具布置多以对称手法为主,常以堂屋后檐窗为背景,临窗置案,前放方桌,两旁为椅子。卧室以炕桌为中心,配以炕桌、茶几、椅子和方凳、圆凳。
书橱、书架、竖柜、大柜等也都成对摆置。分隔室内空间常采取博古架与各式门置的综合利用,使室内变化灵活,晚期有穿衣镜出现。
明、清两代室内陈设丰富多彩。墙上的挂屏、字画,桌案上的瓷器、文玩、盆景、盆花,地面上的炉架、炉罩、宫灯,这些与家具配合陈列,有的造成典雅宁静的气氛,有的表现出庄严华丽的格调,各具特色。中国明代家具较之西方古典家具发展得要早,达到了当时鼎立世界的水平。西方古典家具中可与之匹敌的最早风格是洛可可式,而洛可可风格于18世纪初才开始形成,并吸收了明式家具的一些风格特点,在时间上比明代家具晚了三四百年。明式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写下了令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辉煌篇章,并对世界家具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5、中国传统漆木家具常见的表面髹饰工艺有哪些?
6、请简要说明文艺复兴式家具风格的主要特征。
三 论述题(共42分)
1、为什么说明式家具达到了结构与装饰的完美统一?请加以图示说明。(10分)
2、清代乾隆皇帝以后,家具制作形成了哪几大主要流派?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2分)
3、 请详细论述中国传统家具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前景(10分)。
4、从著名的美国米勒家具公司的成功经营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10分) 备注:所有的答案,请按照题序,统一答在答题纸上。 2005
二. 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允)
1、 胡床是不是卧具?请简要概括胡床的造型结构特征。
不是 是坐具 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为棕绳连结,也就是后面世的马扎,可以折叠,取放方便。
2, 明代家具按功能分,可分为哪五类?每类中请列举2—3个代表作。
3、 以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现代家具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4、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设计主旨是什么? 5、 请简要说明洛可可风格家具的主要特征。
三 论述题(共62分)
l、试以灯挂椅为例,详细论述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18分) 2、明代家具的装饰分哪几类?请举例说明。(14分)
3、请结合清代的时代背景,分析清代家具的风格特征。(18分)
4、哥特式家具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并附以草图的
二. 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制作明代家具的常用木材主要有哪些? 明式家具的用材可分为硬木和柴木两大类。 硬材,是指优异的硬质木材,多用于宫廷富宅,包括花梨木、紫檀木、鸡翅木、乌木、铁力木、红木等。 柴木,是指中等的硬质木材,多用于民间,包括楠木、榉木、榆木、樟木、柞木等。 l花梨木 花梨木原产地为我国浙江、江西、湖北、云南、广东,亚洲南部及南洋诸岛,是一种阔叶的高干乔木。它具有质坚而不过重,色泽鲜明,棕眼细密、清晰,纹理美丽而富于变化的特点,在华贵中带素雅之美,是制作家具的上等良材。 明代和清初时期,多使用黄花梨木制成家具。因黄花梨木色泽橙黄而有闪光,纹理犹如行云流水般地流畅,而深深受到明代文人学士的青睐和推崇。人们利用木材的这种特性,赋予家具以纯正质朴、简捷明快、线条流畅的艺术品性和审美感觉,从而给以黄花梨木为代表的明式家具注入了淳厚的文人气息。 花梨木做台面是明代家具最理想的材料。在明式家具遗产中,以花梨木家具为最佳。 2.紫檀木 紫檀木是一种十分名贵的家具材料,产于我国湖广及越南、印度等地的热带森林中。它质坚而密,颜色深沉,黑里透红,有蟹爪纹,表面经打磨抛光后具有绸缎一般的质感、金属一般的光泽,颇具沉稳、厚重之美。特别是精雕细刻以后,显得更为精妙绝伦。 清代,由于花梨木储量减少,进口锐减,使紫檀木成为家具的首要用材,这恰好吻合了清朝权贵和富商们富贵、华丽的需求,从而使紫檀木倍受人们的宠爱。紫檀木十℃表了清式家具的文化属性,与黄花梨木家具的审美情趣迥然不同。
红木产于我国的南方和印度、孟加拉、缅甸的森林里,主要产地是印度。它木质坚硬,重量较轻于紫檀,呈浅红颜色,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和空气的氧化,逐渐变成深红和黑红的颜色。有光滑细密的纹理,并有轻微的馨香气味。其主要缺点是在炽热和潮湿的变化中容易收缩或膨胀。 红木是乾隆时期家具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继黄花梨、紫檀家具以后我国传统家具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在清代家具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各样的红木家具,上至清廷官府,下至庶民百姓,虽然晶位高低不同,格调雅俗有别,但都投入了崇尚红木家具的潮流。在各个阶层中,可以不知道什么是黄花梨木家具,什么是紫檀木家具,而对红木家具却几乎无人不知,甚至有人将传统高级硬木家具一概称为红木家具。所以,红木家具已成为我国家具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人们的心目中赢得了永久的地位。 乾隆以后,用红木摹仿明代的花梨木家具,经过工艺处理,使红木材料有表面类似真正花梨木的效果,但是它既没有闪烁的斑斑金点,也不具备花梨木的其他特征。
鸡翅木也属名贵木材,产于西番。在硬木中,其硬度较强于其他硬木,可以说是硬木中之硬木,常有“木里含沙石”之说。此木具有一种特殊罕见而又非常明显的纹理,并有各种不同的色调,有暗红色、棕红色等,是由光照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其表面纹理好似鸡翅羽毛的色泽,因此称之为鸡翅木。
乌木产于我国海南、云南及南番等地。性坚体重,纹理细腻,颜色漆黑,日久
而不变色。这种木材因树径小无大材、产量少而昂贵,最大的乌木家具一般也只是炕桌之类。工匠们根据乌木的特点,多用做镶材,一般多做台面的心板或台面的四边框等,利用其颜色的变化制造出特殊效果的家具。
铁力木产于广东,色紫黑,质地坚硬而沉重。用铁力木制成的家具在明代遗物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7.榉木
波状重叠花纹,俗称“宝塔纹”;色泽明丽,呈黄色。由于榉木有产量多、价格低、质坚纹美等特点,在江南各地被普遍使用。用榉木所作的桌椅、床、箱、柜橱等家具式样多为明式风格。 榉木家具是我国硬木家具的先导,对于有别于传统漆家具的优质硬木家具而言,起了开创性的作用。直至明代中期,才开始进一步采用其他高级硬木,如紫檀、黄花梨、鸡翅、乌木等,这些木材尽管大多来自南洋各地,但富家仍不惜耗资竞相追求,成为一种时尚。今天,榉木又再一次受到人们的重视。
楠木是常绿乔木,产于云南、广州、溪洞、越南等地。其木质坚,有香味,是良好的建筑与家具材料。楠木有三种:香楠、紫楠、金丝楠。香楠多产于南方,色微紫,纹理优美,向阳处呈现人物、山水之纹,其味清香;金丝楠产于川峒,木纹有金丝,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爱,是楠木中的上品。楠木除了做几案桌椅之外,最主要的是用做箱柜。
樟木为常绿乔木,因木理多纹成章,故名樟木。它产于福建、广东、西南等地,树高五六米,径大者数抱,纹理甚细,有香气。
瘿木,产于辽东、山东。瘿,树瘤或树根。楠木瘿——呈山水花木之形;桦木瘿——纹小而细;柏树瘿——纹大而粗。瘿木多作为台面的心板。 在选材方面,要求条件是多方面的。从质量上,既要质地匀实,又要重量适宜;从质感上,既要光色的匀净,又要纹理美观。 在用材方面,善于依据结体的不同部位,审辨木材的材质、色泽和纹理,分表里,取看面,以恰如其分的尺寸进行粗细随形的处理。 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明式家具用材方面的苦心孤诣和善于发挥木质材料的特性,使天然的材质美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2、请举例说明明式家具是如何达到装饰与结构的完美统一的?
4、请简要说明巴洛克风格家具的主要特征。
笔记
5、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文艺复兴式家具的风格特点。
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的新文化运动,它把人们从中世纪的神权中解放出来,用世俗的科学精神抵制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人文主义宣扬人的价值、人的理性、人的创造力和科学知识,反对封建割据、反对教会的虚伪和宗教的神秘主义,反对强加于人的精神奴役,从“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转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外形厚重端庄,线条简洁严谨,立面比例和谐,采用古典建筑装饰等。文艺复兴式家具在欧洲流行了近两个世纪。总的说来,早期装饰比较简练单纯,后期渐趋华丽优美。此外,不同的国家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法国采用繁复的雕刻装饰,显得富丽豪华;英国把文艺复兴风格与自己传统的单纯刚劲的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朴素严谨的风格;北欧的文艺复兴式家具发展缓慢,实际上是将哥特式后期的结构方式与文艺复兴式装饰融为一体。
笔记
三 论述题(共62分)
l、请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家具的装饰手法。(18分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传统家具经历了自商、周至三国间由跪坐的矮型家具,到隋唐经五代至宋而定型的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的演变过程,又经过五六百年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到明末清初终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和技术巅峰。
建筑技术、编织技术,以及彩绘工艺等的发展,为原始家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原始先民们用他们劳动的双手创造了家具,创造了家具艺术。当中,就有最古老的家具——席和各种原始木案、木俎、木几等。这些初级的家具形态便是最后低矮型家具的源头。
一、商周时期
中国的髹漆工艺是举世闻名的,战国时期的制漆、调漆、上漆技术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漆光可照人,色泽温润纯净,有的历经两千多年仍光亮如新。 在商朝,商朝人对铜的运用于偶了很深的造诣。在那个时期已有木工和髹漆技术,如造车技术的成熟,木质漆器的精美(商代殷墟出土的漆器)等等。另外,在西周时代的家具,具有鲜明的礼器功能。髹漆技术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如《周礼》有“髹饰”、“漆本”的广泛记载。而且与当时的镶嵌工艺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了镶有蚌壳的漆木家具,用蚌泡作为装饰物,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镶嵌手法,也是以后百宝嵌家具装饰手法的萌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为春秋战国时期灿烂的漆木家具敲响了前奏。 另外,在周朝,由于受到当时“中剖为二”、“相接化一”的两份倾向的哲学文化影响,当时家具的造型和装饰上都运用对称而规整的格式,这样更能增加器具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如青铜俎的前后两足之间的两个对称的壶门轮廓,既增加了板腿造型的变化又体现了青铜俎的庄重感;装饰上应用具有恐怖、威猛和神话色彩的对称格式的图案,如夔龙纹、饕餮纹、云雷纹等,这些图案的正面的对称表现,极大地增加了青铜家具的虚幻的神秘色彩,突出了威严、神秘、庄重的艺术特征。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各国的手工工艺和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交流与传播。在此基础上,发明和新的制作工艺不断涌现,木工建筑技术、冶炼、锻造、鎏金、镶嵌、髹漆、雕刻等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髹漆根据不同的胎有不同的方法,小屏风是战国初期的漆雕代表作,这时期的木胎还很重,往往在精工雕刻的木器上,再加以绚丽的彩漆,因此很多漆器又是雕刻工艺品。战国中期以后,胎骨向轻巧方向发展,更发挥了漆器的优点。在当时已经采用多种颜色的“色漆”。楚漆家具的造型能看到许多鲜明的变化。在这些家具的精美漆绘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是的家具纹饰已经彻底摆脱了商朝宗教神秘和周朝井然有序的风格,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动物纹以及表达现实生活情趣的场景纹饰。动物纹中频繁出现的是龙凤纹,其变法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用浮雕和透雕的手法装饰家具,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漆木家具的特点。这些家具,不再是单纯为了实用这一古老而朴素的功能,同时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家具开始具备欣赏价值。
三、秦汉时期
秦代主要继承了楚家具的装饰纹样,尤以龙凤纹、云气纹、波折纹、几何纹、鱼纹等装饰图案为主,造型别致,花纹优美,漆色艳丽。汉代则是博众家之长,
把秦、楚的纹样图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生动活泼、绚丽多姿的艺术效果。流云飞动的装饰纹样是这个时代家具装饰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主要的种类有龙凤纹花鸟纹、羽人云气纹及几何纹样。 秦汉时期,髹漆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工种齐全,分工严密,技术精湛,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更加普及。汉代漆器的装饰花纹工艺手法有三种,髹漆彩绘最为典型,其次是油彩和针刻,最次之为堆漆。
另外,除了髹漆彩饰等装饰工艺,汉代还出现了金银扣、镶嵌、金箔贴花等新兴的装饰手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特点。其中绿沉漆工艺、犀皮漆工艺和青釉瓷工艺等十分重要。绿沉漆即漆的颜色呈现深绿或暗绿色,经过髹漆工艺之后的家具颇有祖母绿、孔雀绿等宝石的韵味;犀皮漆的做法是先在家具平整的表面上堆出高低起伏的稠漆,再在上面髹以不同的漆色,早期多为绿、黄、褐等,最后磨平而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绚丽多彩。 席的图案花纹在这一时期已经相当精美,编织手法和装饰色彩等也较汉代丰富。在当时十分流行的编席形式有“龙须席”、“赤皮席”、“赤花席”、“西王母席”等。 五、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大统一的政治局面和手工业、农业的蓬勃发展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石。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兴盛,是唐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主动脉。例如从佛国传入中原的四足方凳,在唐朝有了飞跃的发展。尤其是月牙凳,其造型的变幻,装饰的华美,雕花与穗饰的运用等。 唐代家具造型也达到简明、朴素大方的境地,工艺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装饰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螺钿(在木器上和漆器上用螺壳镶嵌的花纹)、金银绘、木画(唐代创造的一种精巧华美的工艺,它是用染色的象牙、鹿角、黄杨木等制成装饰花纹,镶嵌在木器上)等装饰工艺。在唐代,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了立柱、大力神、卷草、莲花瓣、壶门等各具特色的纹饰。在家具上运用木画、彩绘、螺钿等装饰手法,倾其所用地在家具的表面寻求华丽、富贵的视觉刺激来配合家具的厚重、沉稳感。
五代的家具结构不见简明,部件上没有过多的装饰,规则的圆形和方形截面在家具腿部开始较多的使用。
六、宋元时期
宋代时期,这时的起居方式已经完全进入了垂足坐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家具的新品种。家具整体上的结构也有了突出变化,已由梁柱式的框架结构代替了唐代沿用的箱型壶门结构。桌面板下面采用了束腰结构,桌椅四足断面除了方形和圆形之外,还出现了马蹄形。在装饰上宋代家具大量使用了线脚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宋代家具的造型美感。 元代的家具艺术没有形成新的特色,在种类、制作工艺以及陈设布局等各方面基本上沿用了宋、金家具的艺术特点。但是元代家具并没有停下它发展的脚步,如抽屉桌这一新形式的出现,霸王枨这一新结构的运用,尤其是髹漆、雕花、填嵌工艺的发展,无不展现了元代家具制作技术的辉煌成就。
七、明清时期
明代家具的表面制作充分显示了木材优美的自然纹理和天然色泽,不加任何油漆涂饰,采用打蜡和涂透明大漆,这是明代家具的特色之一。 清式家具于明式家具有强烈的对比,清式家具以装饰繁琐见长,明式家具以造型简练取胜。 清式家具的制造材料五花八门,其范围极广。家具的装饰,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各种不同的装饰手法层出不穷,但不外乎雕刻、镶嵌、漆饰这三种形式。
清朝的木雕运用透雕和半透雕的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大中有小、强弱虚实的对比。另外,还有一种雕刻手法——漆雕,也称剔犀、剔红,始于唐宋,到明代也仅用于盒等小器物上,到了清朝,已经开始在家具上进行装饰。镶嵌艺术在清朝家具装饰上同样大放异彩,有嵌丝珐琅、嵌骨、嵌瓷、螺钿、嵌石、百宝嵌等。其中尤以百宝嵌著称于世。漆饰在清朝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大漆家具在清式家具中可谓异彩纷呈,有大漆嵌百宝、戗金银、蜡饰、漆绘、黑漆描金、红漆描金等。 总体来说,
装饰工艺大致说有五个方面:(一)是髹漆工艺。(二)是彩绘工艺。彩色颜料以朱砂为主,朱红色是最常用的颜色,其他惯用色彩还有黄、白、紫、褐、黑、绿等,多以二或三色并用,纹饰种类很多,富于变化。(三)是雕刻工艺。家具雕刻是对家具造型的进一步美化,其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和线雕等,图案以动物、花草和几何纹样为主,发展趋势是由写实到抽象。(四)是镶嵌工艺。有用蚌饰镶嵌而成的图案,后来发展成为精美的嵌螺钿工艺。另一种是嵌玉和嵌宝石工艺,后来还出现了第三种是金属装饰,包括金、银、铜等镶边包角,嵌以金银饰物等工艺。(五)是编织、绒绣工艺。以席为代表的编织家具应用非常广泛,其丰富多彩的编织纹样本身就已是一种精美的装饰工艺,至于席面髹漆、彩绘和绣边等则是对席的进一步美化;绒绣工艺在画屏、绣墩等家具上经常使用。
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2、试以圈椅为例,论述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14分)
明式家具造型在简捷的形态之中具有雅的韵味,以线为主,线条挺秀舒展,比例适度,独具风格。 1.比例匀称,尺度适宜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主要基础。明式家具非常重视整体尺寸的良好比例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协调。比如整体长、宽、高的比例,整体与牙子、圈口的比例,大面积纵、横分割的比例,身部与腿部的比例,边框与心板的比例,腿部倾斜角度与家具整体的比例,花饰与素板而积的比例等。这种比例关系,若用数的概念工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多数都符合几何学的比率关系。
以圈椅为例,椅圈的圆弧半径与端部弯头半径的比例正好是2:1,两圈外切即形成了椅圈的轭状优美曲线。椅坐面的矩形也正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再从椅正面看,椅腿向外倾斜,下端的宽度与椅的坐面相等,椅腿内侧呈梯形空间。当坐面的中心点与椅腿的底端两点相连时,恰好构成具有稳定感的等边三角形。这些几何学的比例关系,使家具的外观取得了美与和谐的效果。
明式家具,尺度适宜,能很贴切地符合人体的使用功能。如椅子靠背的“S”曲线与人体脊柱的自然曲线互相吻合,椅子搭脑(位于椅子、衣架等家具最上的横梁)的弧形凹线十分舒坦地适合人的后脑枕曲度,靠背的高度根据人坐时脊柱而定,椅面的高度根据人的下肢而定,圈椅的扶手正适于人体坐下时双手自然舒展的姿态。
总之,明式家具的比例和尺度都在人体舒适、结构科学、用材合理的条件下,对长短、曲直、宽窄、高低、粗细等方面进行权衡比较,使之达到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
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清代家具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请详细说明每个阶段清代家具的主要风格特征。(18分)
第一阶段清初至康熙初,这阶段不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工匠的技艺,都还是明代的继续。在用材上,特别是宫中家具,常用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其中以紫檀木为首选,其次是花梨木和鸡翅木 。用料讲究清一色,各种木料不混用。为了保证外观色泽纹理的一致和坚固牢靠,有的家具采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初期,由于为时不长,特点不明显,没有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这时期还是处于对前代的继承期。
第二阶段康熙末,经雍正,乾隆,至嘉庆。这段时间是清代社会政治的稳定期,社会经济的发达期,是历史上公认的“清盛世”时期。这个阶段的家具生产,也随着社会发展,人民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呈兴旺,发达的局面。这时的家具生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成为特殊的,有别于前代的特点,或叫它风格。这风格特点,就是“清式家具”风格。
第三阶段道光以后至清末。道光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劫难,此后社会经济日渐衰微。至同治,光绪时,社会经济每况愈下。同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以及教会的输入,使得中国原本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发生了变化,外来文化也随之渗入中国领土。这时期的家具风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响,有所变化。我们看,现在颐和园里的部分家具,接受了外来影响最为明显。这种情形,作为经济口岸的广东最突出,广作家具明显地接受了法国建筑和法国家具上的洛可可影响。追求女性的曲线美,过多装饰,甚至堆砌。木材也不求高贵,作工也比较粗糙。
4、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设计主旨是什么? (12分)
二. 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请简要分析明式家具孕育的社会背景。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恢复、发展、停滞以至崩溃时期。
明朝(1368—1644)政治上暂时稳定和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是明代家具得以成熟的主要条件。在嘉靖以后,商品生产迅猛发展,民居、园林的大肆兴建,海外贸易的往来和科技书籍的不断涌现,促使家具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朝初年,由于长久战乱,人口减少,田地荒芜,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顺应民心的措施以尽快稳定政权,例如免徭役、减重税、修水利、奖励开垦、推广种棉等,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也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各部门也出现了蓬勃兴旺的景象。随着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向前发展,商业也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在一些地区的一些手工业生产部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二)大兴住宅和建筑
商品经济的繁荣,使许多大、中、小城市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住宅建筑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特别是统治阶级、地主富商的住宅,更是辉煌豪华。为了满足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显示其富豪,在住宅的四周还要大修园林,形成一组建筑群,厅堂轩馆,亭台楼阁,假山池塘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家具,势必影响和推动着家具的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大大小小的造园活动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官僚富商们广建园林,从南到北,遍及全国。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以南京和苏杭一带为多,仅苏州一地就有大小园林数十处。比较著名的有苏州的拙政园和无锡的寄畅园等。 这期间的家具与建筑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比如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功能,出现了厅堂家具、卧房家具、亭台家具和书斋家具,因此出现了成套家具的概念。
(三)海外贸易的发达
明朝重视对外贸易,派使臣去南洋各国,沟通商路,并组织商队去南洋各地进行贸易。
从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规模之大,航线之长,时间之早,往返之频繁,是世界远航史上所罕见。所谓的“西洋”,是指现代以南洋为中心,西到印度洋及非洲东岸地区。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销路很好,运返国内的有珠宝、香料、药材和木材等。明朝与盛产木材的南洋关系密切,进口了大量高级家具用材,如花梨木、紫檀木、鸡翅木、乌木、红木和楠木等。
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大量优质木材,这些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木材具有质地坚硬、强度高,色泽和纹理优美的特点,因而在制作家具时可采用较小的构件
断面制作精密的榫卯和加工精细的线脚,使得家具在造型艺术和工艺、结构中有不少创新。在高档家具中,由硬木家具取代了漆家具。
(四)专门书籍的出现
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使人们在生产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专门的书籍。 从春秋时代起,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变迁,到了明朝才把鲁班一生的实践总结成一部伟大的科学理论著作——《鲁班经》,它是由当时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汇编的。 《鲁班经》由建筑与家具两部分内容组成,它是一部建筑的营造法和对家具制造的经验总结。
《鲁班经》对家具作了详尽的分类,如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橱柜类、台架类、屏座类等。每类又有详尽的分述,仅床榻类就有大床、禅床、凉床、藤床之分,桌案类则有桌、一字桌、案桌、圆桌、琴桌、棋桌、方桌之别,衣架与面架也有雕花与素花之不同。
在选材、卯榫结构、家具尺寸等方面, 《鲁班经》也都有所规定。如衣柜高五尺五分,深一尺六寸五分,阔四尺四寸。杌子一尺二寸长,九寸阔,一尺六寸高。 此外,《鲁班经》记载的花饰线脚有棋盘线、剑眷线等,并在家具上应用了琴脚、车脚、大豹脚和奖脚。雕刻则有云头、端草、莲花、虎介如意、花头和三蚌等。 《鲁班经》一书的问世,对明代家具的发展和风格的形成都起了推动作用。 《髹饰录》由我国明代黄成(号大成,生于隆庆年间,是一名漆工)所撰,是我国仅存的一部古代漆工的专著,后被嘉兴塘杨明逐条加以注释并撰写了序言。《髹饰录》全面地论述了漆的历史、工艺、分类、特点等。如“漆之为用,始于书竹简”。对于漆的用途,书中写道: “用诸乐器,或用诸燕器,或用诸兵仗,或用诸文具,或用诸宫室,或用诸寿器”。饰漆的目的是,“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
我国漆器历史悠久,到了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品种。正如杨明在《髹饰录》序中所说:“今之工法,以唐为古格,以宋元为通法。又出国朝厂工之始,制者殊多,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
《髹饰录》分乾坤两卷,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其中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复饰等工艺在家具中都有体现。它是一部研究漆工史的重要著作。
在文震亨所编的《长物志》卷六中,对椅、凳、杌、几、方桌、书桌、橱、床、榻、架、箱、屏等都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对家具的式样及用材也给予了优劣雅俗的评语。如凳,“凳亦用狭边镶者为雅,以川柏为心,以乌木镶之最古,不则竟用杂木,黑漆者亦可用”。又如交床,“即古胡床之式,两都有嵌银,银较钉圆木者,携以山游,或舟中用之,最便,金漆摺叠者,俗不堪用”。
这些专门书籍的出现,丰富了家具制作理论,指导了家具设计,对家具的制作与生产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总之,明式家具是在上述诸种背景之下形成的。明式家具在品种、结构、造型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明朝家具作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明代的苏州、北京,清代的广州、扬州和宁波等地逐渐成为制作家具的中心。其中,“苏做”家具最为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明式家具的特点;“京做”家具则以清官的内廷家具为多;清代中期以后,“广做”家具较多,主要表现为厚重、繁琐的清式风格。
笔记:工匠从工奴中解放出来
一些列百科全书如《天工开物》 园冶 鲁班经 髹漆录
初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对外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 南洋运回大量珍贵木 城市园林的建设 为家具提供需求
文人墨客参与设计 对„„促进„„
2、我国当代一位研究明式家具的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的造型用“十六品”来评述。这 “十六品”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我国当代一位研究明式家具的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的造型用“品”来评述。 “品”,一方面为家具自身固有的品质,另一方面为他人对其的鉴赏。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总结的“十六品”,即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浑圆、沉穆、铱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高度概括即为“简、厚、精、雅”
3、制作明代家具的材料有哪些? 前面有啊
4、请简明介绍明清两代室内家具布置和室内陈设的基本格局。
明、清两代室内家具布置多以对称手法为主,常以堂屋后檐窗为背景,临窗置案,前放方桌,两旁为椅子。卧室以炕桌为中心,配以炕桌、茶几、椅子和方凳、圆凳。
书橱、书架、竖柜、大柜等也都成对摆置。分隔室内空间常采取博古架与各式门置的综合利用,使室内变化灵活,晚期有穿衣镜出现。
明、清两代室内陈设丰富多彩。墙上的挂屏、字画,桌案上的瓷器、文玩、盆景、盆花,地面上的炉架、炉罩、宫灯,这些与家具配合陈列,有的造成典雅宁静的气氛,有的表现出庄严华丽的格调,各具特色。中国明代家具较之西方古典家具发展得要早,达到了当时鼎立世界的水平。西方古典家具中可与之匹敌的最早风格是洛可可式,而洛可可风格于18世纪初才开始形成,并吸收了明式家具的一些风格特点,在时间上比明代家具晚了三四百年。明式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写下了令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辉煌篇章,并对世界家具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5、中国传统漆木家具常见的表面髹饰工艺有哪些?
6、请简要说明文艺复兴式家具风格的主要特征。
三 论述题(共42分)
1、为什么说明式家具达到了结构与装饰的完美统一?请加以图示说明。(10分)
2、清代乾隆皇帝以后,家具制作形成了哪几大主要流派?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2分)
3、 请详细论述中国传统家具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前景(10分)。
4、从著名的美国米勒家具公司的成功经营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10分) 备注:所有的答案,请按照题序,统一答在答题纸上。 2005
二. 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允)
1、 胡床是不是卧具?请简要概括胡床的造型结构特征。
不是 是坐具 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为棕绳连结,也就是后面世的马扎,可以折叠,取放方便。
2, 明代家具按功能分,可分为哪五类?每类中请列举2—3个代表作。
3、 以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现代家具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4、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设计主旨是什么? 5、 请简要说明洛可可风格家具的主要特征。
三 论述题(共62分)
l、试以灯挂椅为例,详细论述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18分) 2、明代家具的装饰分哪几类?请举例说明。(14分)
3、请结合清代的时代背景,分析清代家具的风格特征。(18分)
4、哥特式家具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并附以草图的